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7-25 10:57:08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实用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教案(实用10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制作、展示、交流、评价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

  2、掌握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能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简单分析统计图。

  3、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领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制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制作条形统计图的第二步:确定直条和间隔的宽度;第三步:确定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机,直角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展示多媒体课件第2页)谈话:自古至尽,我们国家就是一个山清水秀,名山众多的国家。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名山吗?

  (设计意图:从生活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谈话:今天,老师把其中的五座名山给同学们搬来了。(展示课件第37页:五座名山图片)

  (设计意图:学生简单了解五座名山海拔高度,感受祖国山川的`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条形统计图

  (1)(展示课件第8页)出示问题:你能很快说出哪座山最高吗?

  (设计意图:为下面研究条形统计图做铺垫。)

  (展示课件第8页:五座名山海拔高度统计图)出示问题:观察条形统计图,你能回答老师的问题了吗?从统计图中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初步分析图,感知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2)简单概括条形统计图的表示方法。

  2、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1)(展示课件第9页:四幅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感受条形统计图与实际生活联系的紧密,学习条形统计图制作方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出示课件第10页的问题:该怎么画条形统计图呢?)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引导学生探究制图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全班交流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评价,出示制图步骤。

  (3)(展示课件第11页)出示例题,指名读出例题统计表中的数据。

  教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画图。(教师课件演示制图步骤)

  (4)幻灯机展示学生学生画图,及时给予评价。对于不规范的图给予指导,画图难点集中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体验画图,亲身感受画图的难点,教师针对难点集中指导,让学生突破本课难点)

  3、引导学生简单分析统计图

  (1)(展示课件第12页)游戏:你来问 我来答

  出示问题,让学生选择问题,指定其他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图的能力。此环节变换教学方式,让学生不再有学习疲劳的感觉。)

  4、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展示课件第13页: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对比)提出问题:统计表和统计图,哪一种方式表示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更直观?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深刻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三、巩固新知

  1、(出示课件第14页)让学生依据统计表中给出的数据画一幅条形 统计图。

  2、(出示课件第15页)让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强化教学重点,突破画图难点)

  3、(展示课件第16页,出示问题:把你这节课的收获告诉我好吗?)

  (设计意图: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新知,学习方法,情感体验等,提高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借助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4.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3页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彩笔,食品图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供原始数据

师:大家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这儿有一段非常有趣的动画片,想不想看?

  电脑出示配乐动画:

  (画外音):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只叫聪聪的猴子。

  (小猴聪聪):大家好,我叫聪聪。明天是我的生日,我邀请了许许多多的好朋友来为我庆贺,你想认识它们吗?瞧,这就是我的朋友们。

  [新课引入新颖,生动、有趣的动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引入了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了学习情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了很好的气氛,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二,探索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

 1.提问。

  a.聪聪的好朋友都是谁?它们各有几只?

  b.不知道,没数清,那我们再来看一遍,这次你可要数仔细。

  2.电脑再放动画片。

  3.提问。

  a.三种动物各有几只?谁同时数出来了?

  b.没有数出来,(大家数的只数不一样)看来光靠数还不行,还要用笔记一记,我再给大家放一遍,但你们要想出一个又简便又好记的记录方法把小动物的只数记下来,行不行?小组讨论一下,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好。

  4.汇报整理数据的方法。

  a.谁来说说你们组想用什么方法记录?

  b.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记录的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好记就用哪种方法,好吗?

  c.下面就用你最喜欢的方法记下小动物的只数,开始!

  5.电脑再放动画片。(慢动作的。)

  6.展示整理数据的方法。

  a.请你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

  b.大家同意吗?

  c.还有不同的记录方法吗?

  7.小结。

  同学们真棒!想出了用各种符号记录每一种动物的只数。大家知道吗?这些方法,就是数学中的“统计”真聪明!板书课题:统计

  8.比较。同样是用符号来统计,哪种统计方法简便?为什么?

  [发挥现代多媒体作用,设计了“小猴子过生日”的情景,以生动、有趣的动画故事贯穿整节课,以便引起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愿望,并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使培养目标得以落实,能力得到发展。精心创设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情境,通过创设情境,积极地引导学生亲自经历收集、整理数据方法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彻底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教师还十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保护学生的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选择。]

  三,用统计图表表示数据

 1.出示统计表。

  2.提问。

  a.这个同学统计出的每种动物各有几只?学生说教师在表中填出数:7、4、6

  b.聪聪的朋友各有几只?请看!

  3.电脑继续放动画片。

  4.提问:这个同学统计的对吗?你们统计对了吗?

  5.你能不能把这些数量填到表中?

  6.学生在练习纸上填写统计表。

  7.展示学生填的统计表,集体订正。

  四,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1.根据这三种小动物的只数,请你在这幅图上涂上颜色表示出来。比一比,看谁涂得又对又快。

  2.学生根据数据用水彩笔在条形统计图上涂色。

  3.展示条形统计图,集体订正。

  a.你涂了几个格子?为什么这样涂?

  b.他涂得对吗?

  c.我这儿还有几个同学的作品,请看!

  d.他们涂的又对又漂亮!你们涂对了吗?

  4.观察这幅统计图,你能发现些什么?

  [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并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设计的开放性问题“看着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鼓励了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了学生提问的意识和能力。]

  五,练习应用

 1.聪聪明天要过生日了,现在它在干什么?我们去看看。

  2.电脑继续放动画片。

  (小猴聪聪):这么多好朋友来我家,我要买些好吃的食品招待它们。

  这么多好吃的,我该买些什么招待它们呢?小朋友,你能帮我选一选吗?

  3.大家愿意吗?

  4.打开桌上的信封,看看有什么?

  5.听清要求:根据聪聪家来的客人和食品的种类以及数量,先小组讨论一下要选哪几种食品,把食品的图片贴在这个表的上面(出示统计表),下面写出所选食品的数量,然后每位同学再根据所选食品的数量,在下图中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出示统计图)。

  6.展示、评价。

  a.××,给大家说一说,你选了哪几样?为什么这样选?

  b.还有谁愿给大家说一说?

  c.这么多同学想说,这样吧,说给同位听一听。

  7.看着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8.同学们帮助了聪聪,聪聪可高兴了。

  9.电脑继续放动画片。

  (小猴聪聪):谢谢小朋友的帮助,欢迎大家明天到我家做客,再见!

  [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是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教学中,教师设计的“帮助聪聪选食品”这个有趣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使学生进一步经历统计的过程,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实际。]

  六,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会用到统计的方法。比如,刚入学时,老师要统计出班中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以便给大家安排好座位;学校要统计出一年级有几个班,每班有多少人,以便给大家订做校服,这些都是运用了统计知识。

  七,实践活动

  课下就请你做个小小统计员。咱们学校有这么多树,你能统计一下有几种,各有几棵吗?

  现在我们就拿好笔和要填的表到校园里去看一看,统计一下。

  八,教学设想

  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新编实验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就较系统的编写了有关统计的知识,并作为一个单元出现,体现了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渗透初步的统计思想、让学生初步体验统计的作用、掌握初步的统计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全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借助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提示的活动方式资源,我从儿童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合理补充了新的信息资源并改进了信息资源的呈现形式,具体做法如下: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发挥现代多媒体作用,设计了“小猴子过生日”的情景,以生动、有趣的动画故事贯穿整节课,以便引起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愿望,并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使培养目标得以落实,能力得到发展。

  2.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教学时为使学生能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获得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体验。在教学中,我们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a.看完第一段动画片后,教师问:“聪聪的好朋友都是谁?它们各有几只?”这时可能由于学生被生动、有趣的动画片所吸引,没有注意去数各种动物的只数,学生回答不上来。

  b.教师放第二遍动画,要求学生数仔细。看完后,教师问:“它们各有几只,谁同时数出来了?”由于动画中有三种动物,又是动态的,学生还是数不出来。这时,教师再适时的提出了第3个问题:“光靠数还不行,要用笔记一记,怎样记才能又简便又快地记出小动物的只数呢?”一下就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教师可不作评价,目的是保护学生的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c.放第三遍动画,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下小动物的只数。学生会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很快记下小动物的只数。教师通过集体订正:在实物投影仪上出示同学记录的方式;统计出每种动物各有几只;填统计表;涂统计图。这样真正让学生亲自经历了统计的过程。

  d.让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问题意识和能力。

  3.体验“生活数学”,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我们设计了“小猴过生日”的学习情境,用一个故事,贯穿整节课,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紧联系起来。练习应用时,设计了让同学帮聪聪选食品招待小客人,目的是让学生从熟悉的事情出发进行统计活动,在活动中感受统计的必要性,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设计了一个课外小调查:我们学校有许多树,有几种?各有几棵?你们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吗?目的是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即巩固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九,专家评析

 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是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教学时,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多媒体教学作用,创设了“小猴过生日”的学习情境,以生动、有趣的动画故事贯穿整节课,以便引起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愿望,让学生经历了简单的数据统计全过程,从而使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有所体验。教学中,教师把“统计”作为一种让学生获得体验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让学生感到统计有必要,并注重了统计意识的培养。学生在本节课的整个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投入,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体现了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自主构建知识的学习方式。教学中还时时处处突出统计知识的应用性,重视学习材料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提取,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作用和价值,增加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其数学应用意识,真正落实了素质教育。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掌握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能用两种方法正确地解答.

  (二)通过分析解答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初步渗透不变中有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用两种方法解答.

  难点:第二种解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选择合适的条件和问题,再算出来.

  (1)每层有4个教室.

  (2)每个教室有6盏灯.

  (3)每箱“可乐”有12瓶.

  A.12个教室装几盏灯?

  B.4箱“可乐”共多少瓶?

  C.3层有多少个教室?

  学生回答后,老师提问.

  这三道题为什么都用乘法计算.

  (因为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

  1.图片激趣,引发讨论,设置悬念。

  2.电脑呈现例l主题图。

  提问: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

  3.揭题: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比。

  二、自主探索,认识比。

  (一)初步理解比

  1.启发谈话:用比怎样表示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呢?刚才有同学会说,谁来试着说一说。

  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

  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还可以怎样说成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2.看书自学, 汇报交流:

  (1)写法

  (2)各部分名称

  (3)比是有序的。

  3.完成p68试一试

  (二)深入认识比

  1.认识不同量之间的比。

  (1)生读例2,师:读了这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请学生分别算出它们的速度,填入表格。)

  (2)指出:像路程和时间这两个有着相除关系的量,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

  交流得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15、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20。

  (3)追问:900:15表示什么?900:20呢?(速度)

  2.丰富对不同类量的两个数量比的认识。

  张祥买3本笔记本用了10.5元。

  提问:这句话中告诉了我们哪两个量?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会用比来表示吗?

  3.总结概括比的意义。

  (1)观察一下这几组式子,总结相同的特点。

  (2)提问:你认为两个数的比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怎样的一种关系?

  (3)小结:两个数的比归根结底表示的都是两个数相除。

  三、自学课本,内化比。

  1.自学课本p69

  2.反馈:通过看书,你还知道了什么?

  *求比值。

  *分数形式的比。

  *理解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利用表格整理知识

  名称

  相互联系

  区别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倍数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运算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数

  *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你是怎样想的。

  *你还有没有什么疑问?

  四、多样练习,应用比。

  *说一说(基本练习)

  *辩一辩(判断对错)

  五、回顾梳理,总结比。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什么?对于比,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0.1与1之间的进率是10。

  2.使学生理解1.1只能是1+0.1,也即1+ 1/10。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再一次加深对0.1、0.01、0.001之间的进率认识,加强学生十进制的观念。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阶段:

  1.用小数表示数射线中的分数(p18/2)

  我们已经知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0.1,0.01,0.001,……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教师直接告诉学生“0.1,0.01,0.001,……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开门见山地讲授知识。]

  中心阶段:

  利用导入阶段的数射线。

  (一)出示p18图1:提出疑问

  学生讨论汇总

  10个0.1是——“零点拾”

  10个0.1是1

  请学生说说各自的理由。

  0.1就是1/10,10个1/10就是10/10,也就是“1”

  出示p18图2,引导学生理解。

  出示,提出下一个问题

  学生讨论汇总

  11个0.1就是10个0.1再加上1个0.1,就是1.1。

  (三)出示p18图3,引导学生理解

  [通过学生看图,同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练习阶段

  1.P18试一试

  [在练习中,巩固知识点,帮助学习困难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一、活动目标:

  1、能分辨物体的长和短,并学会用语言表达。

  2、乐意参加操作活动。

  二、活动课时:1

  三、活动重难点:

  重点:要求幼儿会比较物体的长短、大小、高矮。

  难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四、活动准备:

  1、比较长和短。

  ——教师出示长短不一的两根绳:这两根绳哪根长?哪根短?语言表达:长长的绳、短短的绳。

  ——请个别幼儿把长长的绳找出来;把短短的绳找出来。

  ——出示长短不一的两支粉笔:这两支粉笔哪根长?哪根短?语言表达:长长的粉笔、短短的粉笔

  ——请个别幼儿把长长的粉笔找出来;把短短的粉笔找出来。

  2、谁的鼻子长?

  ——教师出示两只大象的图片,引导幼儿用眼睛观察“谁的.鼻子长?”

  ——根据幼儿所说,教师用彩笔给鼻子长的小象涂色。

  ——幼儿在幼儿用书上依次操作“谁的鼻子长”、“谁的耳朵长”“谁的尾巴长”“谁的脖子长”

  3、长颈鹿找东西。

  ——教师出示“长颈鹿找东西”的图片:长颈鹿爸爸/妈妈和长颈鹿宝宝起床了,他们分别在找自己的围巾,围巾应该是谁的?

  ——根据幼儿所说,教师用笔分别给他们连线。

  ——幼儿在幼儿用书上依次操作连线。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正确地口算几千几百减几千几百的不退位减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技能。

  4、培养良好的.检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78-40= 46-20= 86-30= 78-40=

  38-2= 26-5= 56-4= 86-34=

  (1)、先口算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一组3道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结:上面两题是下面这道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过程。

  二、引入

  1、根据下面有联系的算式合并在一道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题目。

  68-30= 53-20=

  38-2= 33-1=

  2、例1:口算

  86-34=

  想:把两位数减两位数转化成口算过程

  86-30=56

  56-4=

  3、试一试

  8600-3400=

  想:869个百-349个百

  = 个百

  =

  4、小结

  三、课堂练习

  1、49-20-7= 76-50-3= 68-40-5=

  49-27= 76-53= 68-45=

  谈谈上下两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2、速算

  73-61= 86-54= 67-25= 76-23=

  95-42= 38-21= 89-74= 78-42=

  3、计算

  4、找朋友

  5、综合练习

  四、课堂作业

  见课堂作业本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方法。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概括能力及迁移类推能力。

  4、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得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70-30= 90-40= 60-50=

  65-20= 37-5= 76-6=

  2、笔算下面各题。

  54+32= 26+43=

  84+3= 17+65=

  3、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件出示课本第16页的情境图)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

  (1)、谁来说说从这幅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自由发言)

  (2)、说说你从哪看出北京赢了?

  学生:北京得56票,得的票最多。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道减法问题吗?(学生自由发言)

  (4)、引出问题: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纸条粘贴在黑板上)应怎样列式?引导学生列出算式:56-22=

  (5)、观察算式,引出课题并板书:两位数减两位数

  二、主动探索 获得新知

  1、教学例1:56-22=

  (1)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怎样算56 减22?

  (2)让学生汇报是怎样算的?鼓励算法多样性?

  ①口算。

  学生1:50-20=30 6-2=4 30+4=34

  学生2:56-20=36 36-2=34

  (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②摆小棒。(让学生到实物投影机上展示)

  生:北京有56票就先摆5捆又6根,多伦多有22票,就从6根里拿走2根,再从5捆里拿走2捆,剩3捆又4根也就是34票。(注意引导学生说话)

  ③笔算。(让学生说,师板演并强调书写格式)

  56-22=34

  谁来说说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师生小结:笔算减法和笔算加法一样,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减起。

  (4)、摆圆片。

  2、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0页的`第1题。

  提问:这幅图的圆片表示几?划去的圆片有表示几。

  (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看懂数位上的圆片分别表示什么数,而划掉的圆片又表示什么数,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竖式计算。)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一、创设问题情境,复习旧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要研究的内容.

  活动1 纸币问题

  小明手头有12张面额分别是1元、2元、5元的纸币,共计22元,其中1元纸币的数量是2元纸币数量的4倍.求1元、2元、5元的纸币各多少张?

  学生活动设计:

  设1元2元分别为x张、y张,如何列方程组?用什么消元法比较好呢?

  只设一个未知数,用一元一次方程能否求解?(能,但不方便。对未知量较多的问题,所设的未知数越少,方程往往越难列。其实题中有三个未知量我们就设三个未知数来解决。)

  自然想法是,设1元、2元、5元的纸币分别是x张、y张、z张,根据题意可以得到下列三个方程:

  x+y+z=12,

  x+2y+5z=22,

  x=4y.

  这个问题的解必须同时满足上面三个条件,因此可以把三个方程合在一起写成

  教师活动设计: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适时给出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并激发学生探究其解法的热情.

  板书:三元一次方程组:含有三个相同的未知数,每个方程中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并且一共有三个方程,像这样的方程组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

  活动2 讨论如何解三元一次方程组

  我们知道二元一次方程组可以利用代入法或加减法消去一个未知数,化成一元一次方程求解.那么能否用同样的思路,用代入法或加减法消去三元一次方程组的一个或两个未知数,把它转化成二元一次方程组或一元一次方程呢?观察方程组:

  ①

  ②

  ③

  仿照前面学过的代入法,可以把③分别代入①②,得到两个只含y,z的`方程:

  4y+y+z=12

  4y+2y+5z=22

  即

  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后就不难求出y和z的值,进而可以求出x了.(问题:同学们还有不同的消元法吗?比较一下哪种方法较好。)

  总结:

  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代入”或“加减”进行消元,把“三元”转化为“二元”,使解三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而再转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即

  板书:

  三元一次方程组

  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元一次方程

  消元(代入、加减) 消元

  三元变二元最佳方法:

  ①

  ②

  ③

  1、有表达式的用代入法;2、缺某元,消某元;3、相同未知数的系数相同或相反或整数倍的用加减消元法。例分析:p114习题1

  二、主体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题分析:解三元一次方程组

  ①

  ②

  ③

  分析:方程①只含x,z,因此可以由②③消去y,得到一个只含x,z的方程,与方程①组成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解:②×3+③,得

  11x+10z=35 ④

  ①与④组成方程组

  解这个方程组,得

  把x=5,z=-2代入②得

  因此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为

  板书:(可略)解三元一次方程步骤、格式:1)、三元变二元(有的可直接变一元),利用代入消元法或加减消元法或其他简便的方法,把三元变二元的方程组;2)、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得两个未知数的值;3)、将这两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较简单的一个方程,求出第三个未知数的值;4)、把这三个数写在一起就是所求的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一、教材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九册第三单元第五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即P90---91页的例题和练习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了解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一些较简单的组合图形的面积。

  使学生掌握组合图形常用的割补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些平面图形面积来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根据图形特征采用什么方法来分解组合图形,达到分解的图形既明确而又准确求出它的面积。

  教学过程:

  以寻标追源为教学模式,以目标教学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尝试法为主要教学手段。

  前置回顾,展示目标;

  在发散思维中探究新知,精讲点拨,完成目标;

  概括总结,反馈矫正。

  ㈠、引标: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⒈旧知辅垫,诱发注意

  电脑显示单车、榨栏、阶梯组合图,标出几种已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梯形,让学生说出名称和面积计算字母公式。

  (这里通过实物感知,了解各平面图形的特征,说出面积公式,加深对旧知识的复习,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设景感知,激活思考

  电脑显示一幅美丽的画面,一位小天使对一面墙提出问题:你能计算这幢房的侧面墙的`面积吗?从而揭示课题《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这样通过直观并带有趣味的引导,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引起学习动机,迫切试一试的愿望。从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这里打开学生通道,促使学生想方设法去找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寻标:提出问题,寻找目标

  叫学生齐读课题后,问: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组合图形的什么知识?(组合图形面积如何计算)好,请同学们看书P90---91页,能否自己解决这些知识,看看它对这些知识是怎样讲的。

  (在这里老师先不做讲解,让学生带着求知欲看书,这是根据尝试原则,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获取新知识,它是教学的一种有效尝试。)

  (三)探标:追源问底,引导发现

  提出问题:为了求组合图形的面积,书上是如何讲的?、除了书上的分割方法外,你还有别的分割方法来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吗?从而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电脑显示学生可能想到的分割方法:

  ①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

  ②分成两个梯形;

  ③分成三个三角形。

  其它方法给予口头定正正误。

  2.展示各种想法,得出组合图形面积的求法。

  ⒊发散引导,找出新的解法:

  让学生观察分的方法后,提出问题:刚才所讲的都是把组合图形分成几个已学过的平面图形,那还有除了分以外的别的方法吗?

  电脑显示补的方法,并指出平面组合图形求面积的方法,常用的方法就是分、补两种方法。

  (这里有目的运用迁移规律,启发引导学生,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以旧探新,引导学生看书、讨论、进行观察比较、概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小学数学教案06-13

小学数学教案02-25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2

【热】小学数学教案02-01

【精】小学数学教案02-01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2-01

小学数学教案【热】02-01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