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热门]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课本7677页内容。两步运算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体会类比思想。
2.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
彩色纸条。
学具准备:
彩色纸条。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
让学生说一说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
同桌之间,找一找,说一说。
说说一共指的是谁和谁一共。
求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就是用青青吃的蚊子数加上蛙蛙吃的蚊子数。
2.解决问题
可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题意。
学生列式。
四、巩固练习
两只蝌蚪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幼虫?
学生独立找解题所需要信息,并试着解答。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能说出以自我为参照中心的左右位置,能说出空间中物体的左右位置。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智能、语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
3.情感目标: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
学会判断空间事物的左与右。
教学难点:
体会“面对面”的物体方向是相反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注:请学生事先以小组的形式,围圈而坐。)
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称是“跟我做”。 请你跟我这样做
(伸出右手,伸出左手,抬起左脚,抬起右脚,摸摸右耳朵,摸摸左耳朵)
要求学生一边跟着说,一边跟着做。 我就跟你这样做
(伸出右手,伸出左手,抬起左脚,抬起右脚,摸摸右耳朵,摸摸左耳朵)
师: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左与右”。
[通过游戏的形式,复习左右。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识左与右。同时,在游戏的氛围中,可以进行自我纠错。]
二、共同探讨,获取新知
1. 出示题1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左与右,我们到大街上去瞧一瞧!
(揭示课题)
师: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真多,真热闹啊!我们在过马路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过马路,要安全,先看左,再看右。
(板书)
2. 出示题2
师:小丁丁想过马路,他先看看左,再看看右。他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 请个别同学回答。
3. 出示题3
师:这时,小巧也准备过马路。那么,她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 独立完成后核对。
4. 小组合作、尝试探究
师:碰巧小胖也在过马路,那么小胖向左、向右又会看到什么呢? 小组讨论。
小结:与小丁丁所看到的正好相反,因为他们是面对面的。
师:那么小亚呢?
小结:与小巧所看到的正好相反,因为他们是面对面的。
[在学生搞清他人身上的左与右,并能说出以自我为参照中心的左右位置的`基础上,请学生介绍P8题1的图中每个人的左边和右边分别坐着谁?从而让学生体会“面对面”的物体方向是相反的,为后来说出小胖、小亚向左、向右分别看到什么作铺垫。然后来到大街上找左与右,先是与学生同方向的小丁丁和小巧,教会学生看图的方法,然后是与学生方向相反的小胖、小亚。]
三、设疑问难,总结交流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左与右与在街上”,知道了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经常碰到左与右。
对于这节课的学习,还有什么问题吗?
[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思考、探索,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掌握了多少,还有什么疑问。]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一、复习准备。
1、出示平行四边形图。
2、提问:这是什么图形?知道底和高会求面积吗?如果剪去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角,剩下的会得到什么图形呢?哪个图形的面积你会直接计算?梯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
3、揭题。
二、新授。
1、出示梯形图。
(1)提问:这是什么图形?说说梯形各部分的名称。提示:求梯形的面积能不能像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一样,把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计算它的面积?
(2)操作实验。
反馈:你拼成了什么图形?指名拼一拼。
指导拼法。
①重合。
②旋转。哪个梯形旋转?一般可以怎样移动一个梯形?旋转到两下底成一条直线为止。
③平移。
思考:通过重合、旋转、平移的方法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反过来还可以怎么说?
2、出示直角梯形图。
(1)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又能拼成一个怎样的图形,动手拼一拼。
(2)提问:拼成了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与梯形有什么关系?
(3)观察:每个直角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小结: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经过重合、旋转、平移的方法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并且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一半。
3、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思考:(1)比较梯形的上底下底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2)比较梯形的高与拼成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和其他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化聚。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提问: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那些?谁能按从大到小说说?
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1)从左到右每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分别是怎样的?从右到左每相邻的两个单位间是怎样化的?米与厘米,米与毫米间是怎样互化的?
(2)练习
1米=()分米10厘米=()分米
1米=()厘米10毫米=()厘米
1千米=()米600厘米=()米
2、举例:1千米、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在下面的()里天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可捉高90(),教室长10(),小学生每小时步行4(),黑板长5(),火车每小时性80()。
(2)练习书p87t3
4、练一练,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6千米=()米9千米430米=()米
5000米=()米3450米()千米()米
5、独立完成p87t4、5
二、综合练习
1、判断题
(1)学校的'三层楼高是11米。()
(2)小明1分钟能走100米。()
(3)一条路长4千米,另一条路长4000米,这两条路一样长。()
(4)一辆货车在公路上每小时行56米。()
(5)小英从家里到学校走了20分钟,他家离学校大约是1千米。
2、应用题
(1)南京长江大桥长6772米,九江长江大桥长7675米。
a:哪座桥长?长多少?
b:这两座桥的长各合多少千米多少米?
(2)喷气式飞机每秒飞行500米,火箭的速度是喷气式飞机的9倍,火箭每秒飞行500米。火箭每秒飞行多少千米多少米?
(3)体育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跑5圈是多少千米?
3、提高练习
天平的一边放了一个1千克的砝码,另一边放了5个苹果和两个100克的砝码,正好平衡。平均每个苹果重多少克?
三、课堂总结
四、课堂作业《作业本》p52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借助熟悉的物体,使学生正确用数表示20以内这些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根据11至20个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善于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动手操作,列出不同的算示.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小捧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一)搭积木(出示图片:说一说1)
1.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搭积木的游戏吗?
2.明明和丁丁搭好了两摞积木在列算式时遇到了困难,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3.根据图意谁能列出相应的算式?
教师板书:10+5=15 16-2=14
4.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说一说你的想法.
(1)明明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三块,明明又放上了两块一共是十五块,所以就是10+5=15.
(2)丁丁也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十八块,拿走了两块是十四块,所以就是16-2=14.
(二)小结
我们通过观察画面,动脑思考帮助明明和丁丁解决了他们搭积木情况,列出了算式而且找到了搭积木的块数.你们真聪明.
二、活动二:
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
(一)动手操作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表示一个十(画图、用学具盒里的东西或其它物体都可以).
2.请你任意添加一个图或其它物体的个数,组成一个算式,看谁组的多.
3.小组内交流,说一说图意和算式是怎样组成的(出示图片:小棒、三角形).
10+1=11
11-1=10
11-10=1
10+6=16
16-6=10
16-10=6
10+7=17
17-7=10
17-10=7
4.任意举出一列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一个十添加一个一是十一,十一是由一个十和一个一组成的,所以算式是10+1=
11,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一根还剩下十根所以算式是11-1=10,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十根还剩下一根,所以算式是11-10=1.
(二)教师小结
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列出这么多的加减法算式,这充分体现了你们善于动脑思考的结果.
三、活动三:整理归类.
(一)找规律
1.根据我们列出的算式进行整理,你们能找到这些算式计算的规律吗?
2.小组合作交流.
3.指名列出算式,集体反馈.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二)教师小结
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挥集体的智慧,同时找到了这些算式计算的规律及方法,你们真了不起,希望你们继续发扬这种探索精神.
四、活动四:结合实际巩固练习
(一)出示图片:说一说4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会得到什么结果?
2.根据相碰的.情况列出加法算式.
(二)出示图片:说一说5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会得到什么结果?
2.根据相碰的情况列出减法算式.
(三)教师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高兴吗?我和你们一样高兴,因为,我们在玩中也学到了
一些数学知识,可见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案点评
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含义,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搭积木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搭积木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采用多种表示数的方法(如:图形、小木棒等),让学生任意选择,以达到理解和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含义为目的,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教学中以联系生活实际入手,结合学过的知识,学以至用,把数学知识中数学问题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呈现,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以及发展数学知识,培养各种能力,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一、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教科书第四册第六单元《克与千克的认识》及相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的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和会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及互相合作学习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三、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四、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较准确地估计物体质量,表示物体的轻重。
五、解决方法: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感受、体验的机会。
六、设计理念:由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人人参与、主动发展。
七、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盘称,2分硬币,一块肥皂,2袋500克的糖,1千克的`称砣一个。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组织学生进行负重跑步比赛。
师问:我听说我们班有两名同学跑得很快,他们是谁呀?今天我们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不过今天的比赛难度增加了,他们每人要背一个同学比赛,你们想看看吗?
学生活动。
师问:让我们来采访一下冠军,你为什么不选王仕聿(重的那位同学)呢?
那么,王仕聿,你有多重?除了“斤”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2、师说:“斤”“两”是我国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从1990年12月21日开始,我国就规定不使用这两个计量单位了。现在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和国际接轨,而“克”“千克”是全世界各国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国际标准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
(二)探究新知
1、交流汇报:请学生汇报去超市调查情况。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去超市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谁来说说你调查了些什么?
学生汇报。
师问:同学们说了那么多,这些物品有的用“克”作单位,有的用“千克”作单位?请你仔细想一想,什么时候用“克”,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呢?(比较轻的东西用“克”做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材简析]
本节课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是在本册加和减(一)中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的基础上学习的。退位减的方法又是以后学习两位数乃至多位数减法的基础。
例题采用摆画片的场景,通过求相差数的实际问题提炼出减法计算题。
例题分成两段,先教学整十数减一位数,着重解决退位的方法,再教学需要退位的非整十两位数减一位数。教材没有把算法灌输给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应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运用学具帮助思考,从实物操作中抽象出计算方法。允许并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计算思路,提倡算法多样化。
试一试能帮助学生消化退位减的算法,想想做做先帮助学生掌握退位方法,再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口算方法的过程,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2.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与同学合作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计算机显示例题画面)引入:有三位小朋友做了些画片,他们分别有多少张画片?你能根据这三个条件,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并列出算式吗?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30-8、33-8、33-30。
2.设疑、揭题。
谈话:在这三个算式中,哪个算式我们已经学过?30-8、33-8是几位数减几位数?你们会计算吗?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板书课题)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同桌合作学习,探究计算方法。
(1)30-8等于多少?想想看,怎样算?
(2)同桌交流探讨算法。
(3)学生汇报不同算法,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①摆小棒;②用学过的算法算。
2.建立表象,初步感知。
(1)小组学生试着摆一摆,边摆边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2)指名演示摆法:先摆3捆,再拿出1捆拆开,从中去掉8根,所剩下的2根和2捆合起来就是22根。
3.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1)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试着叙述30-8的计算过程,并板书。
(2)计算机直观演示计算过程,学生跟着配音一起完整地说说这题的计算过程。
4.小组合作,探究33-8的计算方法。
(1)各小组讨论交流33-8怎样计算。
(2)动手操作:先用小棒摆一摆33-8等于多少。
(3)学生交流多种操作方法,并一一展示。
(4)引导学生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
(5)小组讨论汇报各种方法,教师板书。
(6)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说一说33-8的计算过程。
5.教学试一试。
(1)出示50-6=□ 46-9=□
(2)各组学生试做。
(3)叙述计算过程,在小组里交流。
(4)集体订正。
三、组织练习,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同桌相互说一说怎样计算,再独立计算,小组校对。
2.想想做做第2题。
(1)独立练习。
(2)比一比每组的第1小题和其他三小题有什么联系。
(3)你发现了什么?
3.想想做做第3、4题。
(1)创设情境1:今天小明的妈妈过生日,小明要折34个纸鹤送给妈妈,现在已经折好几个?还要折几个?(投影演示情境)
要求还要折几个?怎样列式?在书上填写算式并计算。
(2)情境2:小明把礼物送给妈妈后,又去问爷爷今年多大了,爷爷说:我今年66岁。爷爷比小明大几岁?(投影演示情境)
要求爷爷比小明大几岁?怎样列式?在书上填写算式并计算。
(3)开放题:爷爷今年66岁,再过4年就70岁了,4年后,爷爷比小明大几岁?
(4)思想教育:妈妈、爷爷都是我们的长辈,我们要尊敬他们。在他们过生日时,小朋友可要献上一份爱心。
四、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与以往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有什么不同?(把课题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是100以内口算减法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是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飞跃,对学生来讲有一定难度。我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根据一年级学生喜爱做画片的心理特点,课伊始,创设三个小朋友做画片的情境。先弄清分别做多少张,再根据这三个条件,提出两个不同的减法计算问题,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思考状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分组合作,求异探索。
本课教学中时刻把学生当作教学主体,新课部分,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参与中,循序渐进地学习。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汇报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发展求异思维,树立自信心。在教学关键处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习,让学生体验退位减的思考方法和过程,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3.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功能,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多媒体计算机的图像、声音、文字的综合运用,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页例1及练习十一的第1、2、3、4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连加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理解连加计算的意义。
2.掌握连加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计算10以内的连加计算。
3.初步学习用连加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连加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1.10根小棒
2.实物图形卡片
3.多媒体课件
4.装钱的信封。
教学设计
质疑激情
导语:同学们,小明是一个爱劳动的孩子。今天,她又在帮妈妈干活了,瞧!小明在干什么?(出示多媒体课件,小明在喂5只小鸡)请问:现在地上有几只小鸡在吃米?
操作探索,学习新知
1.引导观察。
请同学们看屏幕观察。(小明在喂5只小鸡,接着出示跑来2只小鸡,停顿一下,最后出示跑来1只小鸡)
2.交流、汇报。
a.问:你从屏幕上看到了什么?
b.小组交流。
c.学生汇报。(学生可能说:小明在喂5只小鸡,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共有几只小鸡?也可能说有5只小鸡在吃米,跑来3只小鸡,共有几只?提醒学生,跑来的学生说出算式,5+2+1,教师问: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一样吗?不一样。3只是一起跑来的吗?)
d.引导
揭示课题:像这种算式我们叫“连加”。
板书课题:
3.探究“连加”计算的顺序方法。
a.提问:5+2+1=8,你是怎样算出数的?
b.小组合作探索方法。
c.小组汇报。学生可能说◆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5只加上2只是7只,再加上1只是8只。◆共跑来3只,加上原来的5只,共是8只。(不管哪种方法,学生只要说出理由,都给予肯定。)
d.教师总结计算顺序和方法。
板书5+2+1=8
应用拓展
1.动手操作:
a.教师谈话,拿出小棒,跟老师这样做:先拿出4根,再拿出2根,最后拿出3根。共拿出了几根?列算式说得数。
b.学生活动。请照老师的样子,和你的同位,来试一试:拿小棒、说算式、说得数。
2.巩固练习。
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十一的第2题,学生先说题意,再填在书上,指名学生说,集体订正。
3.变式练习:游戏:从信封内拿出8分钱。
a.教师提要求:1.信封内有6个1分、4个2分、1个5分,请你拿出8分钱,看有几种拿法,填在表里。2.同位合作,一人拿,一人记。
b.学生展示拿法。
课堂小结
问学生: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教学设计说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特别强调要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要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体现这几方面。
教材提供的是一幅小朋友喂鸡的图,利用这幅图抽像出“连加计算”类型的题。“连加”对于刚上小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是学习的`难点。因为它是由两个计算步骤构成的一个连续的口算过程。在计算中要先记住前两个数相加的结果,再与第三个数相加,才能完成计算任务。一年级的学生往往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忘记,因此第二步的计算也就不容易了。因此我设计了连动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地上有5只小鸡,跑来了2只,停一下,又跑来了1只,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的动画过程,理解“5+2+1”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学生计算顺序。
首先让学生观察连动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说一说是什么意思。通过学生的探究得出连加的计算方法:学生可能先加前面两个数,再同第三个数相加;也可能先加后面的两个数,再同第一个数相加,都可以,只要学生能从中体验出“连加”的意义就行。多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再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连加”的意义和顺序,加深对“连加”的理解。
最后通过一个拿“8分钱”的游戏,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并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专家评析
本节课借助多媒体技术,在学生观看动画的过程中,突破重难点。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相对比较弱,因此教师创造了许多动手操作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中。但教师没有仅仅限于知识的教学,更注重知识的运用,让学生学会必要的知识后,及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为今后学习数学鼓足了劲。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小学数学教案06-13
小学数学教案02-25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2
【热】小学数学教案02-01
【精】小学数学教案02-01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2-01
小学数学教案【热】02-01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