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精选)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设想
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和对话,动态生成是它的重要特点。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猴子种果树》是一寓言故事,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听了乌鸦、喜鹊、杜鹃的话,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教育学生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见,不能急于求成。情景导入,宽松和谐。通过学生对课文第一节内容的精彩表演,既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帮助他们自主探求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为下文的'朗读和表演作好了铺垫。先扶后放,动态、生成。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朗读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学生积极性很高,思维也很活跃。“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是可以主动发现问题进行解决问题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13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读懂课文中的反问句。懂得没有足够的耐心,急于求成是什么事也办不成的。
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寓意。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来学,《猴子种果树》的故事。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学习“猴”。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老师在题目旁打上小问号。
二、初读。
1.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再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和小节号。
3.kejiaoshigenaiba
(出示)一棵浇水施肥哥哥耐心拔掉
gaiduanyanquejuanying
改变短谚语喜鹊杜鹃樱桃
1.自读生字词。
2说说你在这些生字的音、形、义上有什么收获?
3学生汇报、交流。
字音:
“施”:读翘舌音。“耐”:读鼻音。
“樱”:读后鼻音。“梨”:读边音。
“鹊”:韵母是ue,碰到q,u上两点抹去。
“鹃”也是跟“鹊”的情况相似。
字形:
“浇”:右上没有点。
“拔”:右边是“友”上加一点,不是“发”。
字义:
“颗”:指的是比较圆润、小的东西。
“棵”:专指修饰从地里长出植物。
4带读,指读,开火车读。
5去掉拼音指读,齐读词语。
4.把生字带到课文认真读,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5.(出示)你能把这些问句读好吗?
“你有这个耐心吗?”
“你能等得及吗?”
“你不着急吗?”
1自读。
2指读,齐读。
6.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
7.再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三、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1.通过读,你有没有不懂得词语?(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就叫他反复读,自己解决)
2.有些词语我们放到第二节课去解决。
3.你觉得哪一自然段写得有意思,能读听听吗?
4.生读、交流。
5.这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6.齐读全文
四.教学生字。
1.分析字形。
“猴”:中间没有一竖。
“歌”:上面的“可”没有勾,而且要写得小点。
2.指导写字。
“浇”:最后一笔要舒展放纵。
“梨”:下面“木”的一横要写长,托住“利”。
“哥”:第六笔横要写长点。
“功”左边的“工”略微往上写一点。
3.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作业设计
一.画去不正确的读音。
梨(lini)树耐(lainai)心
施(sishi)肥樱(yingyin桃
二.看拼音写词。
houzijiaoshuishifeigaizheng
()()()()
badiaogegelishuchenggong
()()()()
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新授。
1.指明分段朗读课文。
2.听了课文,自己再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地方不太懂?
3.学生互相交流、讨论。
4.你读懂了什么?(一边说一边看挂图)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指导表演。
1.自由组合来表演课本剧。
2.学生上台表演。(可边看书边演,也可以背台词表演。)
四、。
1.读了,演了这个小故事,你想对小猴说什么?
2.你从小猴身上知道了什么?
作业设计
一、比一比,组词。
拨()哥()猴()棵()
拔()歌()侯()颗()
二、用直线将可以搭配的词语连起来。
乌鸦咕咕梨树四年结果
喜鹊哇哇杏树三年结果
杜鹃喳喳桃树五年结果
三、照样子,写句子。
例:你有这个耐心吗?
你没有这个耐心。
1.你不着急吗?
2.你能等得及吗?
四、请你把想对小猴说的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22.猴子种果树
乌鸦 梨五杏四 拔
喜鹊 杏四桃三 拔
杜鹃 桃三樱二 拔
“樱桃好吃树难栽”
没有耐心,不能成功
教学感悟与反思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精选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的知识点
1独坐敬亭山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被称为“诗仙”。主要作品有《蜀道难》《梦游天姥(mǔ)吟留别》《将(qiānɡ)进酒》《古风》《李太白集》等。
相关背景: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尝尽世态炎凉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主要内容: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尽”“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两不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只有”,并不意味着太少,而是一种“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骄傲与满足。
2望洞庭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唐代哲学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他与柳宗元、白居易交游、唱和,并称为“刘柳”与“刘白”。白居易称他为“诗豪”,清人王夫之称他为“小诗之圣”。
主要作品有《乌衣巷》《秋词》《竹枝词》《浪淘沙》等。
相关背景:诗人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间年去来洞庭湖,据文献可靠的约有六次。说的是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刘禹锡经过洞庭湖,写下了所见的美景,作者观望洞庭湖的景色的角度刚好把洞庭湖的美景尽收眼底,抓住了最美丽的湖光山色。
主要内容: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3忆江南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人,后迁居下邽。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的诗风格平易清新,质朴自然,常以揭发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象和人民的痛苦生活为题材。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等。
相关背景: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主要内容: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文本细读:
这精读课文讲的是“我们村”的乡亲们怎样从古井里取水,又从中受到教育的事,赞美了古井无私奉献的,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课文先写古井的位置和作用,接着写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文章的后半部分写村里的人对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的帮助以及古井带给“我”的启发。文章感情真挚,文辞朴实,内容深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做到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从古井受到启迪,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独立自主识字,提高学生多种形式理解词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品读文本,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阅读学习懂得古井为人们作出了贡献而不要报酬,从而体会乡亲们对别人无所求、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并从中受到启迪。
策略与方法:
读中感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记下来。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太阳奉献给我们温暖,大树奉献给我们清凉。
小草奉献给我们绿色……自然界的万物呀无时无刻在奉献着自己。我们村东头的那口古井又奉献给我们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古井》。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什么,理清文章顺序。
2、交流初读感受
课文按村东头有一口古井——村里的人每天都到古井取水——乡亲们帮助老人挑水——古井给人的启示来叙述的。
三、小组合作,自学生字词。
1、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轮读,纠正字音,注意“哺”“酬”“络绎”的读音。
2、在小组内合作记忆字形。
利用形声字的特点采用比较形近字的方式加强记忆,注意“暮”与“幕”“治”与“冶”的区别。
3、多种形式理解词语。
(1)借助词典理解:哺育、熹徽、络绎不绝、六旬、报酬、陶冶。
(2)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
叮叮当当、湿漉漉、单薄。
4、指导书写。
把字写漂亮、写规范。
四、熟读课文
检查读文。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听者可习惯性的,纠正错误。
把文章读准确,读通顺,并读出感情。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
今天继续学习第十课《古井》,回忆一下这课文主要写了些教给学生阅读的什么?方法,通过反复读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文理解文本
1、课文题目是《古井》,文中都写了古井的什么?
哪些地方写到了古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出有关的语句。
2、交流读后所得。
(1)第1段古井的位置及它对村里人的贡献。
课件出示:“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说一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运用了比喻,赞美了古井的无私奉献。
(2)第2段写来古井挑水的人多。
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挑水的人多?引导学生抓住“晨光熹徽,暮色降临、络绎不绝、湿漉漉、老是”来表现挑水的人多。
②还可以感受到什么?抓住“叮叮当当、吱悠吱悠、快乐的乡间小曲”挑水的人知足、快乐。
③有感情的朗读这人多注意读出挑水人的快乐。
④试背诵这一段。
(3)第5段“那口古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没根人们要过报酬”古井的无私奉献。
(4)第6段,作者对古井的赞美。
3、文章题目是《古井》作者仅仅是为了写古井赞美古井吗?还写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3-6段看你又读懂了什么?
(1)3、4、5段写乡亲们年年帮助两位老人挑水不要报酬。
指名读4、5段对话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老人及村民的淳朴、善良。
(2)乡亲们的行和古井有什么关系?
揭示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
(3)课件出示最后一段。
读读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句子的含义。
引导学生说出古井无私奉献,赞美了古井更赞美了人们,借物喻人。
(3)你喜欢文章这直抒胸臆的写法吗?
如果让你给文章作结,你会怎样写?
三、感情朗读,升华理解。
分小组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有不懂的地方说出来。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你从古井到乡亲们身上受到什么启迪?在生活中你准备怎样做人?
2、找一些借物喻人的文章来读,学习这种写法。
五、板书设计
古井 无私奉献
哺育 陶冶
乡亲们 别无所求
帮助
老人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学会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
2 积累有关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
3 阅读短文,激发爱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 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能讲述自己幸福的往事。
5 能写一段完整、通顺的话,写清楚自己名字的来历。
教学重点
积累成语、丰富词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我的好妈妈》歌带,伴有婴儿啼哭、孩子欢笑、妈妈轻轻哼歌的声音的歌带。
学生:收集同家人快乐相处的照片;向家人了解自己名字的来历。
课时安排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 今天,首先走进我们“积累与运用”大家庭的是几位老朋友。(出示三组近义词:开心——高兴、难过——难受、美丽——漂亮)还认识它们吗?请几位小朋友认读。
2 聪明的小朋友,你发现这几对朋友的特点了吗?
读一读这三个句子(出示书上的`三个句子),看看你能发现点儿什么?
3 总结方法:理解词语除了查工具书的以外,还可以用找近义词的方法。
4 巩固练习。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下列带点的字、词。
①雨是最寻常的。()
②老人开了家商店打发时光。()
③他们把花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二、语海拾贝
1 读一读,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词。
2 你还知道哪些形容事物“多”的词语?
3 巩固练习,选择书上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1)爷爷过生日那天,家里(),许多亲朋好友都来祝贺。
(2)《千手观音》这个节目备受人们欢迎,每一场演出都()。
(3)我的爸爸是个外交官,到过许多国家和地区,(),阅历丰富。
三、开心一刻
1 老师讲笑话《图省事》,想想为什么会闹笑话?
2 你想对小明说点什么?
3 老师小结:说话要注意把话说清楚,还要注意语气的停顿。写作文也要注意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标点错了,意思表达就会完全不一样。
四、口语交际:感受亲人的爱
(一)听录音说感想
教师放伴有婴儿啼哭、孩子欢笑、妈妈轻轻哼歌等声音的音乐。问:听了刚才的音乐,你想起了什么?
(二)谈幸福
1 老师:是呀,从呱呱落地到现在,我们的每一次跌摔,每一次啼哭,每一次成长都得到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许多亲人的爱。你脑中那些幸福的故事、感人的情景一定多得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数都数不过来了吧?快给你的小伙伴讲讲。
(1)先给同桌讲自己的幸福故事。
(2)小组交流,在别人讲完后可把自己想到的场面或问题再说一说。
(3)全班交流,共同分享,老师相机引导点拨。
2 在分享了幸福的故事后,让我们用一首歌曲来表达对亲人的感激吧!(歌曲《我的好妈妈》,全班跟唱)
3 付出关爱。
你打算怎样向亲人表示你的关爱呢?
4 作业巩固。
(1)写一段感谢亲人的话。
(2)用实际行动向亲人表示你对他们的关心。
五、习作百花园
1 谈话引入:你们都知道老师的名字,想不想知道老师这个名字的来历呢?(老师介绍自己的名字来历)
2 提示方法:老师在介绍时先说了什么,再说了什么?还可以怎样说?
3 把你的名字的来历,按一定顺序向小组同学说一说。
4 把你说的话写下来,注意写清楚自己想表达的意思,用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六、自主阅读园地
1 抽学生朗读课文。从同学的朗读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 学生自读,说感受。
3 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儿歌巩固复韵母音节拼读。
2、通过读拼音,听读识字等多种方法认字7个。
3、学习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朗读的乐趣。
重点目标:
巩固复韵母音节拼读,培养初步的生字自学能力。
难点目标:
学习感情朗读儿歌。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孩子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豆爷爷过八十岁生日,请豆儿子孙们都来参加舞会。红豆娃娃来了,绿豆娃娃来了,黄豆娃娃来了,黑豆娃娃来了……大家在一起,快快乐乐地开起了舞会。这时,咚咚咚,有人敲门。大家打开门一看,原来是酱油姐姐和豆奶奶妹妹,后面还跟着豆腐哥哥。咦?它们来干什么呢?豆爷爷告诉大家,它们也是豆儿家庭的成员,酱油、豆奶和豆腐都是用豆子做成的。大家进到屋子,又听到咚咚咚有人敲门,大家一看,原来是轮胎。它来干什么呢?原来,豆子和一种酒精混合后能制成人造橡胶,人造橡胶可以做成轮胎。哇!豆子的作用真大啊!大家都更加高兴了,舞会又继续进行着了。
2、听了刚才的故事,你知道豆儿有什么作用呢?
3、豆儿的作用真大啊!你们想和豆儿交朋友吗?那让我们先来读准它的名字。出示带拼音的“豆儿”,请学生拼读。
4、请你看着大屏幕,说说豆儿是什么样子的?
5、有人看到这么可爱的`豆儿,就写下了一首诗《豆儿圆》。你们想听吗?
二、初读识字
1、老师出示大屏幕读儿歌。
2、你想读儿歌吗?这首儿歌就藏在我们书上的57页,请翻57页。把儿歌小声地读一遍,再把红色的音节拼一拼。
3、你会拼吗?那好,让老师来考考你。出示“绿色通道”中的生字词,请学生拼读。
强调“大口袋”的“袋”读轻声。练读句子“跑进爸爸的大口袋。”
4、孩子们拼得真不错,老师要奖励你们做一个游戏:我当小老师。贴出生字卡。你有好办法记住这些字吗?(小老师教读)
5、小老师们当得真出色。把表扬送给他们!小小手放桌上,亮眼睛,看老师。齐读卡片。指名读卡片。
6、生字宝宝玩累了,小朋友们也有些疲倦了。课中操,开始了!
三、品读课文
1、当我们做操的时候,生字宝宝又躲到儿歌中去了,读儿歌的时候,你还认得它们吗?我读书,我指读。指读课文。
2、孩子们都能正确朗读儿歌了。现在我们谈来学习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3、小铅笔,请出来。标出这首儿歌共有几句话。标完后用手势告诉老师。
4、指名三个同学分别读出三句话。
5、出示第一句话。谁再来为我们读第一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豆儿长成什么样?豆儿住在哪里?圆圆胖胖的豆儿住在豆荚里多舒服啊!谁来美美地读一读?
6、出示第二句。请小组读第二句。秋天到了,豆荚干了,裂开了,豆儿们就?指导读好“跳出来”。指导读好第二句话。
7、豆儿跳出来干什么呢?齐读第三句话。豆儿集合排队的动作很快,谁来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8、每一句话都读好了。现在我们连起来读读整首儿歌。
9、男女生比赛读儿歌。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一株紫丁香》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中一首儿童诗,讲的是小朋友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表达了小朋友赞美老师、热爱老师的一片真情。这首诗充满着童真、童心、童味,字字句句都清纯明洁,诗的想象是丰富、美好、贴切,是对学生进行敬师、爱师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绿线内二类字只会认读即可。
3、通过对课文的吟读领悟,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激发崇敬老师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情境渲染,启动情感。
配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导入:老师像一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汗水;老师像一艘航船,载着我们驶向知识海洋。
看着辛勤工作的老师,有一群可爱的孩子们为老师栽下了一株紫丁香,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块儿学习课文《一株紫丁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紫丁香插图,谁能向大家介绍紫丁香?(学生汇报课前收集到的资料)
2、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
①你从画面上看到了什么?能给大家说说吗?(图上画了一株紫丁香,一位老师正在台灯下备课、批改作业……)
②想象:
如果你看到这个情景,你会为老师做些什么?
(给老师沏茶,给老师唱歌……)
现在就让紫丁香为我们做这一切吧。紫丁香是怎样和老师做伴的?紫丁香为老师做了什么呢?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读要求:
①看清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画出生字、生词,
借助音乐渲染和老师富有情感的语调,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中,为学习本课奠定情感基础。
培养学生观察收集资料的能力
巧妙凭借插图,训练学生的观察和口语表达能力。
合作的基础是自主。有自读
多读几遍。③把不理解的为词句或问题标出来。
2、学生汇报自读情况
①同桌互读课文,检查读音是否正确。(教师关注学困生的朗读情况。)
②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认读生字、新词,把自己不理解的内容或问题提出来讨论。(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指导、启发)
③抽检识字和朗读情况,教师重点指导较难读准的儿化音(脚尖儿、绿叶儿)、翘舌音(师、枝、株、窗)、后鼻音(星星)。
3、齐读课文。
四、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紫丁香为老师做了些什么?用“”画出相应的句子。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合作完成口头空填空:
我们栽下一株紫丁香,为的是让绿色的枝叶夜夜___
_;是让沙沙的绿叶儿声帮你____;让满树盛开的小花感谢你____;让花香飘进你____的梦里。
3、这些都是小朋友美好的心愿,他们多想把这些心愿说给老师听啊。请你把课文再读一读,读出感情。
4、在小组里读一读,互相评议,看看谁读得好。标准如下:
合格:正确地读(不添字、不漏字)
良好:大声、正确地读
优秀:大声、正确、有感情地读。
5、全班交流。小组挑战赛。各小组推选一名学生。读给大家听。互评互议,以读带评、读评结合,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适当点拨,重点作以下朗读指导,不一定按以下顺序教学:
第一节:请学生做“踮起脚尖“动作,和轻轻的语气读,体会不打扰老师工作,给老师送一份惊喜的情感。
第二节:想一想诗出亲切的语气,美好的祝愿。]
第三节:抓住“沙沙”、“盛开”、“感谢”等词语,读出轻柔、亲切的语气。
第四节:
a.引导学生读懂“挂牵”指的就是关心、关爱。利用教师亲身体会,回忆自己的老师当年对学生的挂牵。
例:当举行运动会时,老师和我们一起为运动员呐喊助威;当寒冬来临时,老师早早来到学校为我们升起的一盆炭火;当我考试得了满分后,老师教育我不要骄傲……
b.让学生说说你也能从老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个动作体会到老师对你的关爱吗?
引导学生仿照例句,用“当……时,老师……”。进行说话训练。
师小结:老师的爱虽不起眼,但它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一点一滴地,悄悄地,慢慢地滋润着同学们的心田。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C感情朗读。
第五节,看图想象说话:夜深了,连星星都困得眨眼,可老师还在工作,想想应该对老师说些什么呢?用怎样的语气去劝老师休息呢?
6、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配上动作朗读全诗。
7、配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请学生推荐读得好的同学上台朗读表演。
8、师总结:这一群小朋友在浓绿的小院中栽下的这一株紫丁香,给老师送去了绿叶紫花的美丽,也送去了小朋友对老师的感谢与关怀。这一株紫丁香指的是——(生答:同学、小朋友),表达了同学们、小朋友对老师的——(关心、热爱、尊重)
四、积累背诵,加深感悟。
1、自读自背。
2、借助多媒体演示尝试背诵。
3、尝试背诵。
五、自主作业,拓展感悟。
让学生从以下几项作业中,有选择地完成自己感兴趣的1—2项作业。
自悟自我发现的自主意识,才能在合作中不失去自我。
这一环节设计,既巩固了识字,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的口语交际创设了情境。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学生读出自己对老师的尊敬,感激之情。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利用评价的激励功能,把学习中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体验成功的喜悦,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
以学定教,按学生选择的内容来安排学习的先后顺序。
化静为动,激发兴趣,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踮起脚尖,理解文字内涵。
老师的角色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利用亲身体会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老师回忆既为学生的说话提供示范,打开思路,又是把情感传到学生的心里,引导共鸣。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句式去体会“挂牵”的实际含义,注重语言的感染,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自由地选择听众,自由地将内心对老师的敬爱与赞美自然而然地释放于朗读中。
设计有层次的作业,让各层次学生能自主选择,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作业设计成阶梯形,直观的显示步步登高,层层递进,喻示生不断的向上拓展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能读准多音字“得”的另一个读音。
3.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个聪明勇敢的孩子,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能读准多音字“得”的另一个读音。
(二)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二)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解司马光为什么砸缸,其道理是什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的文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课题,司马是姓,叫光。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先让学生打开书,看本课的内容,除课文以外,有一幅插图,课后有3个作业题。
2.范读:边听边想,这一课写的是谁的一件什么事?
(1)范读。
(2)看插图上画的都有什么?
(3)回答:这一课写的是司马光的一件什么事?
(本课写的是司马光砸缸,救出掉进缸里的小朋友的事。)
(三)学习生字、词。
1.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生词。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读着,听对方读得对不对?不对请给以纠正。
4.汇报。指名读字音,如有不对的及时纠正。
玩:音w2n但是读课文时一般带有儿化音。
读词语卡片:
古时候孩子朋友跑去叫有一回
5.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1)学生自己学习。
(2)同桌交流学习情况。
(3)指名汇报自学和同桌交流情况。
同学们,老师现在指名来汇报学习情况,老师叫到的同学,你不仅是代表你自己,而且是代表你同桌,因为刚才是你们两人讨论的,一个说完后,同桌还可以补充。
利用熟字记字形的有以下几个:
古:上边“十”,下面“口”,
时:左边“日”,右边“寸”,
回:大口套小口,笔顺:回。
朋:左边“月”,右边“月”,
玩:左边王字旁,右边“元”。
跑:左边足字旁,右边书包的包字,笔顺是包。利用偏旁加部分记字:
候:左边单人旁,中间一竖,右边是:。
孩:左边“子”,右边笔顺:丶亠。
友:一横加一撇,带上一个“又”。
让学生理解词语和一字组多词帮助理解字义:
古时候:很早很早以前称古时候,昨天,前天叫古时候吗?不叫。
古(古代)(仿古)(蒙古)
时(时代)(时间)(小时)
候(气候)(等候)。
朋友:关系不错的人称朋友,本课小朋友,指关系好的小孩。
友(友谊)(友好)(亲朋好友)
玩(玩耍)(玩艺儿)(贪玩)
跑(跑步)(跑来跑去)
(四)在学习生字、生词的同时,把课文读通顺。
1.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得”的音。
请同学读词语:长得又大又圆。
这里的“得”读de轻声;本课“得救”了,这里的“得”读二声d6,是得到的意思。比如:我得到妈妈的宠爱。我得到同学们的帮助。
2.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小声读课文,一是注意生字词在句中的读音和字义,二是把课文读通顺。
(五)指导书写生字:
1.让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格中的位置,包括每一笔的位置。
2.重点指导下列字:候、孩、跑。
3.学生在本上描一遍田格中的生字。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二)进行句子训练,体会词的作用。
(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使学生受到遇事不慌,动脑筋想办法,在紧急情况下,做事果断的教育。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个聪明勇敢的孩子,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指名读。
古时候小孩朋友跑回去
(二)谁能告诉老师,司马光姓什么?叫什么?
(三)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标出共有几个自然段,想一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
2.让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继续学习课文。
(四)逐段学习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一段,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2)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古时候”是指很早很早以前,从图上可以看出,小朋友全是古代人的着装。
2.学习第2自然段。
(1)小声读这一段,数一数共有几句话,再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指名读每一句话,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的。找重点词理解。
①第一句话中“他”指的是谁?(司马光)
②学习第二句话时,让学生认真观察书上的插图,思考:
a.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几个孩子,哪个是司马光?
b.从图上假山和水缸的位置,再看这口水缸怎么样?从句子中哪儿看出来的?
“假山”是用石头人工堆砌成的,大树下面有假山,假山脚下有口大水缸。
让学生观察水缸到底有多大,和几个小孩子的个头比。里面装满了水。
(3)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句要突出“他”的音,第二句话要突出“大”,“装满”,让大家能够通过你的读听出来这口水缸怎么样,里面装的水是怎么样。
通过看图,指名朗读,理解句子的意思,也为理解后面的课文打下基础。最后说一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4)总结学法。
刚才我们学习课文的时候,是先读课文看共有几句话;接着找重点词,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然后,说一说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3.学习第3自然段。
小朋友们和司马光在花园里玩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按刚才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1)边读课文,边看插图,想象小朋友是怎样掉进大水缸里的。
司马光和小朋友玩得很高兴,不小心,掉进大水缸里的。
(2)用“谁,在什么地方,怎么样”的句式说一说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3)再读这段,想一想,缸这么大,里面又装满了水,掉进水缸里的小朋友面临着什么样的危险?一方面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习惯,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理解下段课文奠定基础。
4.学习第四段课文,小组学习。
(1)小声读课文,自己想一想掉进水缸里小朋友的处境,再想一想别的小朋友的心情会怎样,他们都是怎么做的?
(2)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指名谈自己的理解:
从“别的小朋友”看出是除司马光之外的小朋友。“都慌了”和后面句子中的“有的……有的”,“叫”、“喊”、“跑”、“找”是相对应的。掉进水缸里的小朋友,面临着被水淹死的危险,小朋友们心里着急,动作忙乱,“叫喊”目的是叫大人们听到呼救的声音,来救小朋友;“跑去找大人”,也是这样。再让同学们想象,时间就是生命,这样做能来得及吗?为理解司马光的聪明、果断打下基础。
(4)指名朗读:要读出小朋友们那种心里焦急的紧张气氛。读“有的”“有的”时和逗号前面的句子接得紧一点。
5.学习第五自然段。自己学习。
同学们,小朋友们都慌了,因为他们知道,时间长了,那个小朋友有生命危险。想通过叫喊,跑去找大人来救小朋友。这时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1)按前面的学习方法自学这一段。
①提醒同学们自学时,抓表示司马光动作的词语,去理解句子。
②看图,哪个是司马光,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司马光没有慌,从表情上看出来的,其他小朋友惊慌地咧着嘴,而司马光的神情表现很镇静,不慌张。
③指名读自己理解。
“举”、“使劲砸”、“几下子”说明什么?遇事不慌,认真动脑筋,想办法,聪明、果断。缸破了,水从破洞里流出来,落水的`小朋友就不会被水淹死了。④用“谁,干什么,怎么样”的句式说一说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6.学习最后一段。
同学们,司马光遇事不慌,他机智勇敢地举石头砸破了缸,救出小朋友,这时大家的心情如何?带着轻松自豪的语气读最后一段。“得救”重读。
总结,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五)句子训练。课后作业第2题。
1.投影出示句子。
2.让学生自己填空。
3.填空后,自己读一读每一组的两个句子,第二个句子比第一个句子好在哪里。
4.指名说一说。
第二个句子比第一个句子意思更具体,更明白。“在花园里玩”限制了玩的地点。“石头”说明司马光用“石头”砸缸,不是用别的,意思比第一句更明确,更完整。
(六)作业。
1.巩固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巩固字词。
(二)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内容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且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巩固字词。
1.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边读课文边注意生字在句子中组成的词的写法。
2.听写。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且同桌听写完后,互相看是否正确。这也是进一步强化记忆的一种好方法。
有一回,古时候,小朋友,跑去,孩子,叫。
(二)小声读全文,想一想每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能用最简单的语言告诉大家。提醒按上节课告诉同学们的句式来说。段意:
1.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
2.司马光和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花园里有假山、有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3.有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到大水缸里了。
4.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哭着,喊着,去叫大人。
5.司马光举起石头砸破大水缸。
6.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帮助学生组织语言,以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能看着插图,把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1.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练习讲故事。
2.同桌互相讲一讲,强调不是背课文。按自己的理解,照课文内容讲故事。
3.出示投影插图,指名让同学讲故事。
(四)有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向他学习什么?
(五)你学习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谈学习这一课的收获。
1.字词方面:学会了哪些字词,或者是在识记生字过程中,学会了哪种识字方法。
2.本课语文知识方面:比如按句式说话,学习课文的四步方法。
3.受到的思想教育方面:这是最重要的,要学会做人。
教师根据学生谈的,进行总结、深化,表扬好的,使大家都有所启发。
【板书设计】
(4)“我”字第一笔是撇,“找”字左边是提手旁。
同学们,中国的汉字很有意思,有很多字,音相同,还有很多字字形很相近。所以,我们学习要认真、仔细,区别它们的不同之处,不要弄混了。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理念: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智力,每个人都是用各自独特的组合方式把各自的智力组装在一起的。在教学中,我们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给予每个学生最大限制的发展机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节课教学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统一的^答~`案,以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化一的理解指导。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灵性服务。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12个生字。
2、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感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个性化学习,让学生懂得雨点儿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教学时间:20xx年11月
教学地点:教室(一年一班)
教学手段:利用课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感悟语言文字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课题
1、播放电脑课件,欣赏《小雨沙沙》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非常好听的歌,会唱的同学请跟着唱。
2、问:看了课件后,你有什么体会?
3、板书课题:雨点儿
师:你知道怎么读题吗?(这一教学过程通过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巧妙地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二、知全文
1、自由阅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读通顺;画出不懂的词句;标出自然段。
2、交流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从整体入手,以读为主。充分的自学为合作学习和全班交流做好准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巧识字
1、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词句。
2、引导学生理解,如“数不清”、“飘落”、“云彩”等词。
(1)出示“数”字,问:在哪儿见过这个字?出示“清”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出示词语“数不清”,读一读,找一找,文中指什么数不清。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数不清。(如天上的星星数不清,秋天的落叶数不清,漫天飞舞的雪花数不清)
(4)认读“云彩”“飘落”。
(播放课件:落叶飘落。)“飘落”就是飘着落下来。再用“飘落”练习说话。
(5)在文中找出带有“数不清”“云彩”“飘落”这三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3、读理解“问”、“回答”。
(1)出示生字“问”,读一读,找一找,文中写的是谁问谁?问什么?把有关的句子划出来。
(2)交流,指导朗读问句“你要到哪里去?”
(3)读课文找一找,小雨点儿是怎样回答的。出示新词“回答”,指导学生读正确。
(4)小雨点儿回答大雨点儿的话后又问道:“你哪?”引导学生读大雨点的话,把这句话补充完整:“你要到哪里去?”
4、读“方”。
仔细读课文中带有“方”的句子,引导学生读“地方”这个词中“方”读轻声。
5、桌间相互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借助课件阅读,使各种感官都沉浸在课文中,调动视觉智能、语言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形象感知事物,从而获得丰富、生动、独特的感受。)
四、读中悟
1、学生自主读第5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教师边范读第5自然段,边演示雨后草长花的动画,让学生初步感受雨点儿给植物带来的变化。
3、出示句子:“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让学生结合动画情景,展开想象,模仿该句子说说雨后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
小花从。
从。
4、顺承说话练习形成的语境气氛,让学生在自由练读的基础上齐读第5自然段。
5、讨论交流:这都是谁的功劳?你想对雨点儿说些什么?
6、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带着对雨点儿或喜爱或感谢或佩服的感情,把第5自然段读给好朋友听。
7、请学生推荐读得好的朋友为师生做朗读表演。
(尊重学生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的差异,不设定统一感受知目标,放手让学生自由读文后交流,知道什么说什么,了解多少说多少。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价值,增强做学习主人翁的意识。)
五、悟中品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2、全班交流,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样读。交流中,引导学生评价自己,互相评价。
(朗读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表化表现,应该带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应引领学生充分进行语言实践与体验,是学生个人情感的宣泄。)
教学回顾:
这节课的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育的讲解分析,以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教师只是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为张扬学生个性,激扬学生灵性服务。落实了创新智能的培养目标。
本节教学的启发是,过于强调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以基础知识没有真正地落实,尤其中识字,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地完善。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第一单元要点:
1在正确琉璃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重视对特殊含义的语言的理解。2通过学习,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结合生活实际来思考如何让我们自己说话和写文章更有魅力。3收集精彩的格言警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开阔我们的视野。
1、诗人
阅读提示:
本文是一篇特殊的说明文。它说明的对象是让人感到神秘与仰慕的诗人,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神奇和诗篇的美丽。学习目标:
1、掌握12个字,认识9个字。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为什么说诗人是大画家、音乐家、魔术师、哲学家和文学家。
4、通过阅读课文认识诗人、认识诗,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神奇、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喜爱,培养学生勇于面对挑战的精神和持之以恒、不断尝试和创新的创新精神。教学重难点:
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尝试、创新精神和面对挑战的勇气。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收集资料教学过程:
2、语言的魅力
阅读提示:
《语言的魅力》一课讲述了诗人让·彼浩勒用有魅力的语言帮助一位失明老人的事。本节课教学力争以题目《语言的魅力》为线索,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理解课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语言的魅力,表达、思维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魅力。课文中“春天到了,可是??”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一波才动万波涌”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独自感受这句话在文中带来的“波澜”,体会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课文了描写行人的感情在变,老人的心情在变,在这变化之中,展示了语言所特有的魅力。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12个生字,认识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复述课文。
3.感悟“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一句打动人心的原因,说清语言的魅力所在,理解语言产生魅力的原因在于以情动人。
4.联系生活,根据一定的目的尝试写一句有魅力的语言。教学重点:
能抓住课文中重点的词句,说清语言的魅力所在,理解语言产生魅力的原因在于以情动人,打动人心;并练习写一句有美丽的语言。教学难点:
对语言具有魅力的原因的感悟。教学准备:
找一段关于“春”的资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