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小学数学教案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千的认识。
2. 用千数图表示千以内的数和千。
3. 千以内数的读与写,并登入数位表。
4. 千以内数的分拆。
5. 数的多种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千以内数的读与写。
难点:
数的多种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 广场上有853 人。
2. 人民广场上有50 只鸽子。
3. 花坛里有1000 枝郁金香。
4. 803 户家庭搬入了森林新村。
二、新授
㈠
1. 用算式表示数的组成 853=( )+( )+( )
2. 350=( )+( )+( ) 1000=( )+( )+( )+( ) 803=( )+( )+( )数的分拆,下列数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
3. 314=( )+( )+( ) 728=( )+( )+( ) 990=( )+( )+( ) 461=( )+( )+( ) 700=( )+( )+( )
4. 这样分拆行吗?700=(500)+(100)+(100)
小结:要按计数单位对数进行分拆。
㈡ 中间、末尾有0 的.数的读、写法。
1.这两个数怎样读?(出示PPT) 990=( )+( )+( )读作:九百九十 700=( )+( )+( )读作:七百
2. 变一变,怎样读909、707(出示PPT)
3. 这四个数有什么共同点?在读数时要注意什么?你能举些例子来证明你的观点吗? 990 700 909 707(出示PPT)
4. 用怎样的方法来读数?(出示PPT) 108、180、810、780、20xx、2200
㈢
1. 末尾或中间有0 的写法(用算式来帮忙写数) 400+30+7= 200+80+1= 700+20+2= 100+90+1= 800+80+0= 900+90+9= 800+0+8=
2. 比较:两个0 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800+80+0= 800+0+8= 写数时,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3. 独立写数,练习4。
4. 用4,4,0,0 组成四位数。 最小是( ),是( ),读1 个0 是( ) 1 个0 也不读是( )。
三、总结: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且十位计算有余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十位有余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西游记里的三个师兄弟遇到麻烦了,让我们来帮帮他们吧。
二、探索新知
1、利用分橘子这个情境,启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2、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算式。
3、重点解决有48个橘子,平均分给3个师兄弟,每人分多少个? □ ○ □ = □ ( )
4、学生独立计算483。
5、小组交流。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6、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展示不同的算法。
(1) 10个 10个 10个 18个(10个 8个)
每个人可以分1篮还剩18个(1篮8个),一人可再分6个,共16个。
(2) 30 3 = 10 18 3 = 6 10 + 6 = 16
(3)竖式计算(再次对比加减乘竖式)
①竖式的书写格式不同
②计算顺序不同(从高位开始)
③数位对齐
7、讨论:为什么除法要从高位算起?
三、拓展应用
1、先估算再计算。
382
524
723
2、用竖式计算。
81 3
90 6
98 7
84 6
96 4
56 4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第一学段已经教学了万以内的数,本单元继续教学更大的整数。全单元的内容随认数范围逐步扩大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亿以内数的认、读、写;第二部分是整亿的数以及把整亿、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亿或万作单位的数;第三部分是几个亿和几个万组成的数,求多位数的近似数。认、读、写数着重教学与十进制计数法有关的基础知识,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的学习突出实际应用的需要。
十进制计数法是本单元内容的核心,无论是认识较大的数还是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都离不开十进制计数原理。学生对十进制计数法的理解,是在认数与数的改写这些内容的教学中逐渐实现的,他们在学习万以内数时已经有了初步的体会,在本单元的认数中会有更清楚的理解。
1、认数教学以理解数的意义为重点。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教材注意了以下三点:
(1)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认数。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鲜有接触大数的机会,因此,缺乏对大数的感性认识是他们学习大数往往感到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弥补这点不足,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联系现实情境学习较大的数。
首先是在现实情境中引出较大的数,引发学习这些数的内在动机。第86页例题以我国20xx年茶叶、甘蔗、甜菜三种农产品的总产量引出亿以内的数;第91页例题以我国20xx年水泥、原煤、布三种工业产品的总产量引出整亿的数;第94页例题又以我国20xx年粮食和钢材的总产量引出几亿几千万的数。例题引出新的数以后,教材都引导学生质疑:这些数有多大?怎么写呢?正是这些疑问,引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
其次是在现实的情境中一边进行读、写数的练习,一边体会大数的意义。想想做做里的一些读数和写数练习,都结合现实背景进行,如联系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与颐和园的占地面积读整万数;联系南京长江二桥和上海轻轨线的长度读非整万数;联系地球的年龄读整亿数。又如结合恐龙灭绝时间和昆虫的种数写整万数;结合江苏省20xx年大、中、小学学生人数写非整万的数;结合人的脑细胞和毛细血管的长度写整亿数在现实情境中进行读、写数的练习,既增加了数学学科外的知识,更能让学生体会较大的数在描述、表达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生产发展、经济增长等方面的作用。随着数概念的形成和实际应用数的经验的积累,数感逐渐得到发展。
(2)让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十进制计数法是整数的计数方法,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对理解整数的意义有重要的作用。十进制计数法的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二是计数法的位值原则哪一个数位上的数是几,就表示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教材通过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数,逐步建立新的计数单位。学生在学习万以内数的时候,已经知道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百是一千、10个千是一万,即10个单位就是一个相邻的较大单位。本单元教材第86页例题继续让学生照这样去数,一边数一边接受10个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百万是一千万,从而引出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和千万。第91页例题仍然让学生一千万一千万、一亿一亿、十亿十亿地数,教学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和千亿。在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数的活动中,学生充分体会每数满10个单位就产生一个新的计数单位,感受了两个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第二,及时整理数位顺序表。在教学万以内数的时候,初步出现了数位顺序表。本单元分两次扩展数位顺序表。第86页例题先把十万、百万、千万这三个计数单位引上计数器,了解个、十、百千万在计数时的排列顺序。然后让学生在数位顺序表里填写十万位、百万位和千万位,通过填写知道从个位到千万位的数位顺序,初步把这些数位分成个级和万级。第91页例题再次扩展数位顺序表,表里的内容也丰富了,有数级、数位、计数单位。教材把亿级及相关的数位、计数单位都留给学生填写,让他们知道数级、数位和计数单位间的对应联系。在整理了数位顺序表后,教材还通过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概括地讲述了十进制计数法。
第三,让学生体会计数法的位值原则。第95页想想做做第4题里有四个多位数,每个数里都有一个9,通过用线连一连,使学生感受9在不同数位上有不同的含义。同样,第90页第5题中千万位、万位和千位上的2,意义是不同的。
体会位值原则,有助于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有利于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并掌握读数、写数的方法。
(3)把读数与写数的教学同理解数的意义紧密结合起来。
读数与写数不是单纯的方法与技能的教学,而是继续理解数的意义的教学。读、写多位数历来是教学难点,特别是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更为突出,本单元教材改变了多位数读法与写法的教学。
首先是作了合理的安排,先读、写整万的数,再教学若干个万与若干个一组成的数;先读、写整亿的数,再教学几个亿与几个万合成的数。先教学的内容是后续教学的基础,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安排,既利于教,也便于学。
其次是突出分级读写,逐级读写的方法。教材设计了一些比一比、读一读,比一比、写一写的练习,让学生体会各个数级上的数的读写方法。如第87页想想做做第3题里有六组数,通过同组的两个数的读法比较,学生能体会到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一,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万,它们的读法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从而在能读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会读整万数。又如第92页第2题,分别写出五十、五十万和五十亿,学生能体会到这三个数的.单位不同,50在数里的位置就不同,从而在会写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会写整万、整亿的数。读、写较复杂的多位数的教学,选用了适宜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第88页例题中要读三个多位数,其中第一个数在对照着计数器上的珠写出52395239后,教材告诉学生这个数是5239个万和5239个一合起来的数,并示范了读法。通过讲解和示范,学生感受多位数的读法。例题里的另两个多位数都留给学生自己读,教材只在数的组成上给予一些点拨。由于突出了先分级再从高往低逐级读的方法,数中间0的难点也被化解了。第89页想想做做第2题把写多位数留给学生自己学习,教材为他们提供一张简易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先分级、后写数,从高往低逐级写。
教材没有用文字形式总结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这并不是不重视读数与写数的基本方法,而是为教学留出空间,由教师组织学生体验方法、交流方法。学生总结的方法是自己真实的体会和经验,是主动获得知识的表现。
2、教学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便于在生活中应用多位数。
在认、读、写多位数之后,教材中还有把整万数、整亿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以及求多位数的近似数这两个内容。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能更方便地在生活中应用多位数。
(1)在数的改写活动中体会简便写法。
第92页例题要求学生写出九百六十万和十三亿这两个数,前一个是整万数,后一个是整亿数。有些学生会分别写出9600000和1300000000,也有些学生会写作960万和13亿。教材里出现的两个等式都含有三层意思,一是9600000和960万都是九百六十万,1300000000和13亿都是十三亿,是同一个数的两种写法。二是比较各个等式的左右两边,写成960万和13亿明显简便得多。三是示范了把整万数、整亿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书写格式。教材让学生在交流和比较中理解新学的知识。
(2)结合实际应用体会近似数。
第96页例题教学求多位数的近似数,教材分三步安排。第一步是在比较中体会近似数,通过对我国公共图书馆2709个和图书馆藏书约43776万册这两个数的体会,弄清楚前一个数准确地讲了公共图书馆的个数,后一个数是图书馆藏书的大约数。又通过自然保护区1999个和面积14398万公顷这两个数,继续体会什么是精确数,什么不是精确数。在这些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教材告诉学生与精确数比较接近的数是近似数。学生从中初步知道什么是近似数,为什么使用近似数。第二步教学求多位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经验,从484204比较接近48万和486685比较接近49万引导学生思考,还示范了求近似数的书写格式。教材设计的这种教法,培养了学生的数感,避免了机械接受的教学方式。教材还突出这两个数的千位上分别是4和6,隐含了四舍五入的方法。然后在第96页底注中讲述了四舍五入法,学生凭借在例题中获得的感性认识,结合阅读底注的这段话,就理解了四舍五入法。第三步是第97页的试一试,在求多位数的近似数时,如果结合应用万或亿为单位的知识,能更方便。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求多位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想想做做里设计了相应的练习。第2题省略各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写出近似数,这些数都是万以内的数。设计这道题有两个意图,一是让学生知道较小的数也有近似数,也可以求近似数。二是认识尾数以及按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为接着练习第3、4题打好基础。第5题是开放性的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四舍五入取近似数的方法。
另外,本单元中还有两道推算题。第90页第6题从100张纸大约厚1厘米推算一百万张纸大约厚多少米。第93页第5题从100万枚1元硬币大约重6吨推算1亿枚1元硬币大约重多少吨。这两题运用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以及在一个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这个数就乘10这两个知识,让学生从较小的数量推算较大的数量,既发展推理能力,又发展数感。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第一课时厘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1页到3页内容。
学习目标: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2、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难点:能在直尺准确找出指定的厘米数。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学习过程:
一、掲题示标:
1、故事引入: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人们常常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帮古人解决这个难题。下面请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并把课题齐读两遍。
2、口述并出示目标: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我能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2)、通过学习我能学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学会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二、口述并出示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3页内容,重点看书中的情境图。思考并讨论:
1、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时你采用的方法是哪一种?你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2、尺子上统一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可以用哪个字母来表示?可以记作什么? (自学5分钟后,小对子进行交流并口头展示。)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1、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时你采用的方法是哪一种?你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2、尺子上统一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可以用哪个字母来表示?可以记作什么?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小对子交流情况,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 , 促使每个小对子及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进行汇报展示)。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展示完之后,给与评价或奖励。
4.知识归纳:
(1)利用“铅笔”“文具盒”“拃”等作为长度单位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会因选取的标准不同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使用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准确的得到物体的长度。
(2)厘米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可以用“cm”来表示。1厘米记作1cm。 通过刚才的汇报,老师发现各个小对子的自学效果的确很好。到底同学们运
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下面请看我们今天的闯关题,比一比谁发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四、学情展示:
第二关:我能快速填出答案。(展示要求:指名回答。)
1、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 )做单位。
2、厘米可以用字母()来表示。1厘米记作 ()。
3、我的橡皮厚大约是()厘米。
4、图钉的长大约是()厘米。
第三关: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线吗?(内容见同步课件)要求:独立完成后再整合答案。
五、归纳小结:
(1)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使用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准确的.得到物体的长度。
(2)厘米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可以用“cm”来表示。1厘米记作1cm。
六、巩固提升:
这节课大家表现的都很棒,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
1、完成课本第2页的1、2小题。
七、板书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测量长度
教学内容:
课本4页到5页内容。
学习目标:
1、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会分辨什么是线段。
教学重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学习过程:
一、掲题示标: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来进行测量。那如何进行测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道。
2、口述并出示目标:
(1)、通过学习我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通过学习我能分辨出什么是线段。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学会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二、口述并出示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4-5页内容,重点看书中的情境图。思考并讨论:
1、你是如何估计并测量橡皮长度的?测量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2、测量彩色纸条和毛线在方法上有什么区别?毛线被拉直后,可以看作什么?
(自学4分钟后,小对子进行交流并口头展示。)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1)你是如何估计并测量橡皮长度的?测量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2)测量彩色纸条和毛线在方法上有什么区别?毛线被拉直后,可以看作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6-1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2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0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6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8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9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3
小学数学教案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