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08 09:46:03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集锦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案(集锦5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比例各部分名称,组比例。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 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比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提问:什么是比?一辆汽车4小时行160千米,说出路程和时间的比。

  2、 求下面各比的比值,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12:16 : 4.5:2.7 10:6

  二、 新授

  提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在过去学过比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一个的'知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 比例的意义

  出示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从上不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

  第一次所行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

  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

  (1)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结果后,师指出: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这两个比是相等的,可以用等号将两个比连起来写成下面的等式。

  板书:80:2=200:5 或 =

  师:这样的式子,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叫做比例。

  (2) 口答

  A、把复习第2题中两个比值相等的比用等号连起来。

  B、用等号连接起来的式子叫做什么?

  C、根据刚才的回答,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

  (3) 小结。

  A、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这两个比相等。

  B、要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比值不相等的两个比就不能组成比例。

  (4) 练习,课本第10页做一做。

  2、 比例的基本性质。

  (1) 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例题:80:2=200:5

  并自学课本

  提问:什么叫做比例的项?什么叫前项?什么叫后项?什么叫内项?什么叫外项?这四项分别在等号的什么位置?

  (2) 说出下面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6:10=9:15 8:3=3.2:1.2 1/3:1/6=16:8

  (3) 计算:上面比例中的外项积与内项积。

  (4) 引导学生观察每个比例中的计算结果,发现这两个乘积有怎样的关系?

  师:想一想,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

  (5)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三、 巩固练习

  1、 完成第2页的做一做。

  2、 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第1题。

  四、 总结

  1、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什么?

  2、 怎样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五、 作业

  1、 完成练习四的第1-3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8、7、6加几

  教学目标:

  1、在游公园的情境中,探究出8加几、7加几、6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口算。

  2、经历操作、讨论、交流,养成自主探究的能力和迁移推理的能力,优化算法。

  3、激发学习兴趣,感到想学、乐学、会学。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8加几、7加几、6加几,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养成迁移推理的能力。

  教学准备:每人一个十只装的针剂药盒、小棒学具、答题卡、练习纸,8加几、7加几、6加几的转盘各3个。

  教学设计说明:

  本小节的教学分两部分,一部分是8、7、6加几的.口算,这部分教学的关键是掌握口算方法,能灵活口算。在设计时,通过教学环节逐层深入,让学生感受到“多中求异,同中求优”。如,玩“转转盘”游戏中体会到“凑十法”的便捷,紧接着“动动脑”中感受到依据题目的不同选择灵活的方法优化口算方法。口算教学比较枯燥,在设计时通过生动活泼的练习形式,激发口算的兴趣,同时熟练口算。

  第二部分是“用数学”,这部分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①充分运用情境图让学生学数学用数学;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意,体验相同的问题,观察的角度不同,列式也会不同;③在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搜集信息资料的手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问题情境

  小红出了一题考考你们:9+5=

  重点突出“凑十法”想的过程。为什么把5分成1和4?

  今天的天气真好,小红和朋友一起去儿童公园玩,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动态出示课本第103页买票的情境图,)。

  你能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估计学生能提出一共有多少人买票?由此引出式子8+5=?)

  二、 探究新知

  (一)、例讲8、7、6加几(初步感知计算方法)

  1、教学8+5。

  (1)小组内讨论:怎样能够最快地知道得数。互相说一说,再把思路写在答题卡上。有困难的可借助针剂药盒。(教师参加小组讨论。)

  (2)学生汇报,口算方法可以多样,重点突出“凑十法”,指名回答。

  8+5=13 为什么把5分成2和3?

  10 2 3

  (3)小结:

  刚才同学们想出了又快又好的方法算出了8+5=13,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同学们真了不起!

  2、小比赛:转转盘(教学例2——突出凑十法的优越性)

  1、教学7加几和6加几,初感凑十法的好处

  (1)你们看一片绿油油的大草地,花儿在向我们点头,鸟儿在向我们微笑,坐下来休息一下吧!你能从这幅图里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怎样解决?

  天空上有7只小鸟,又飞来了5只,天空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草地上一边有6朵花,另一边有5朵,草地上一共有多少朵花?

  板书列式:7+5 6+5

  (2)现在请你用最快的方法计算出7+5和6+5。

  (3)请同学介绍口算方法。

  7+5=12 为什么把5分成3和2?

  10 3 2

  6+5=11 为什么把5分成4和1?

  10 4 1

  (4)小结:看来凑十法不仅能算9加几,还能算8、7、6加几。

  (二)、教学8、7、6加几

  1、小组合作玩转转盘。(限时8分钟)

  玩法:转盘中间和四周都有一些数,转动圆盘,转到几,先说出算式,并写在卡片上,再口算出得数。比比哪个小组算得又快又多。

  (1)转盘有:

  3 4

  9 5

  8+

  8 6

  7

  4 5

  9 5 6

  7+ 9 6+

  8 6 7

  7 8

  (2)写得又多又快的小组进行汇报得数(只要求说8+4和8+8、7+6和7+8、6+6和6+8的计算方法),

  (3)说说用什么方法口算又快又准。

  3、动动脑(教学例3)

  (1)计算8+9可以用凑十法,你还能想出更快的方法吗?由学生们自由回答。

  ① 8+2=10 10+7=17

  ② 9+1=10 10+7=17

  ③ 9+8=17 8+9=17

  重点介绍计算方法③,当两个加数一样时,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7+9、6+9你能用最快的方法算吗?

  三、巩固练习

  1、圈一圈,算一算

  课本第104页,第1题

  2、说一说,算一算

  课本第104页,第2题

  3、坐火车

  每人手中有一张车票(口算卡片),要先算对了车票上的三个算式才能上车。然后根据你车票上的得数对号上车(分别有15、14、13和12四列火车)。教师在8、7、6加几中各抽一题说说怎样想。

  四、拓展延伸

  小白兔可以吃哪两根胡萝卜,小灰兔呢?

  学生游戏,设 “智慧星”,教师巡视指导。

  五、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8加几、7加几和6加几”,计算时用了什么办法?

  (凑十法;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

  2、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3、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教学重点: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教师创设生活情境,使孩子在一个充满鼓励,充满肯定,充满分享,充满赞美的环境中学习。培养他们感悟生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们都做些什么? 生:看电视、补课等。

  2、师:出去玩同样会学到知识,只要你留心,生活中处处都是数学, 上周日小明和妈妈去公园玩就遇到了好多数学问题。 (课件显示)小明最喜欢坐飞机了,于是妈妈给了他一些钱,让他自己去买票。(课件显示)他花了5元钱,还剩15元,妈妈给了小明多少钱,你们知道吗? 学生汇报,解题思路并列式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学生用含未知数X的方法进行汇报 肯定学生的发言,引出课题。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教学例题 (课件显示)玩下一项游乐项目,先去买票,票价6元,买两张,还剩38元,你知道这次妈妈又给了小明多少钱吗? 想一想,这组信息中蕴含着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汇报。 师肯定学生发言。 下面,我们就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吧!你们认为应该怎样做? 学生猜想。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找出的数量关系,根据刚才讨论的`结果来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吧?。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归纳步骤. 师:学到这,请同学们回顾并讨论一下,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解题时经过了哪些步骤? 学生充分讨论后汇报。 师:看看数学专家是怎么归纳的呢?(出示投影) 肯定学生,赞扬学生。

  三、实际应用

  1、师:小明玩了半天,他和妈妈都感到口渴了,不知买什么饮料好。谁愿意帮小明出出主意? 师:现在我们虚拟购买饮料的场景。我当售货员,各小组派一名同学买饮料。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求每瓶水的价钱。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汇报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思考的,请其他同学针对他们的思考方法和解答过程提出意见。

  2、(课件演示)小明选择了买酸奶。 (出示小票)看了小明的购物小票,从中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是不知道的?( 数量) 学生解决问题,独立完成后小组成员互评,并给有困难的同学帮助。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

  3、最后,妈妈还剩下38元钱,要买些水果回去,看到苹果每千克3元;梨每千克2元;香蕉每千克6元;桔子每千克4元,可还要剩下20元钱买生日蛋糕。如果你是小明,你想卖哪种水果呢?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算一算,看看能买几斤? 学生可讨论,可试做。做后汇报。

  四、全班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从各方面回答。 师:今天,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小!课后让我们继续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最后我送给大家一句话: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知识,要学会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你才能成为学习上的成功者。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式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或可以转化成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可以直接应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结果;另一种是求两积之和的算式里有一个乘数相同,可以逆向应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结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式题的特点,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让学生学习应用估算的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3、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主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感受数学规律的普遍使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运用数学规律提高计算效率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加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一、讲解学生作业错得较多的题目

  1、99×37+37=37×(□○□)

  指名说说这题是如何思考的':乘法分配律其实就是合起来乘可变成分别乘或是分别乘变成合起来乘。在这个算式中,只有一个乘,那就要把后面的“37”改装成乘“37×1”,然后就可以看出是在分别乘37,应该等于合起来乘37,括号里应该填写的是“99+1”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11×58+49×11 12×77+8×77

  (12+8)×77 36×25+4×25

  (58+12)×14 27×21+27×29

  27×(21+29) 11×(58+49)

  (36×4)×25 58×14+12

  先让学生说说哪几组是肯定能连线的,还有哪几组有问题?说说为什么不能连线?

  (1)(58+12)×14应该等于分别乘14,但“58×14+12”中的12没有乘14,所以是不相等的。

  (2)(36×4)×25,乘法分配律要有乘有加,这里只有乘,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它只能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所以不能和36×25+4×25连线。

  二、学习例题

  1、出示例题图

  说说例题的信息和问题,说说相关的数量关系式。

  2、列式并估算等:32×102≈3200(元)

  说说估算的方法:把102看成100,32乘100等于3200,32×102的积应该略大于3200。

  还可以怎么算?(用竖式算)

  3、3200元其实是几件衣服的价钱?那要算102件,还要怎么办?

  (加上2件),这2件是多少元呢?总共是多少元?

  怎么把这个过程完整地用算式表达出来呢?

  板书:32×102

  =32×(100+2)

  =32×100+32×2

  =3200+64

  =3264(元)

  指出:利用乘法分配律,我们可以把这类题目进行简便计算。

  学生完成书上的例题剩下部分。

  4、完成试一试:用简便方法计算46×12+54×12

  观察算式特点,并完成简便计算。交流:=(46+54)×12

  =100×12

  =1200

  比较两题,说说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

  (有的时候是合起来乘容易,有的时候是分别乘更容易。要根据具体的题目来选择。)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题略)

  学生独立完成,再校对。

  2、口算下面各题,并说说是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的(第3题)

  学生说出口算的过程,体会也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读第5、6题,观察数据的特点,说说怎么算才更简便?

  四、探索思考题

  99×99+199○100×100

  观察算式,说说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呢?说说是怎么想到的?

  在交流过程中完成板书

  99×99+199

  =99×99+99×1+100

  =99×(99+1)+100

  =99×100+100×1

  =100×(99+1)

  =100×100

  学生自己尝试完成算式:999×999+1999的探索过程

  发现规律,直接完成算式:9999×9999+19999=( )×( )

  五、布置作业

  p.57第2、4、5、6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课题一:比的意义(A)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7页和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十二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具准备

  长3分米、宽2分米的红旗一面,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需要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如这面红旗(教师出示红旗),它长3分米,宽2分米。要对这面红旗的长和宽进行比较,可以用什么方法?

  引导学生回答:可以用减法,比较长比宽多多少或宽比长少多少。用除法,比较长是宽的几倍,或者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板书:3÷2==1?????长是宽的1倍

  2÷3=????????宽是长的

  二、新课

  1。导入新课。

  教师:刚才我们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对红旗的长、宽进行比较。这节课,我们要在用除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学习一种新的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数学方法──比。(板书:比。)

  教师:比表示什么意义呢?它怎么读,怎么写?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比又和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下面我们先学习比的意义。(板书课题。)

  2。教学比的意义。

  教师:(指3÷2)看这个除法算式,长是宽的几倍需要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长和宽比较。)

  红旗的长是多少?宽呢?红旗的长和宽比较也就是几和几比?

  (长和宽比较也就是3和2比。)

  求红旗长是宽的几倍又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3比2。(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指2÷3)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根据这个例子(指上例),想一想,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宽和长的比是2比3。教师板书。

  小结:现在我们知道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

  教师:这两个例子都是对长、宽两个量进行比较,为什么一个比是3比2,而一个比是2比3呢?

  引导学生回答:3比2是长和宽的比,2比3是宽和长的比。

  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两个数量进行比较一定要弄清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置。

  教师:刚才我们用除法和比的方法对红旗的长、宽进行了比较。在日常生活中,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事例有许多,请看这个例子(出示投影片):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了100千米,这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求汽车行驶的速度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时,板书:100÷2=50(千米)

  100千米是汽车行驶的什么?2小时呢?汽车的速度需要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路程和时间比较。)

  那么汽车行驶的速度又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

  教师:在这个例子中,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

  教师:现在看这些例子,都是用什么方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用除法。)那么表示两种量的两个数,它们之间具有什么关系?(相除关系。)是几个数相除?(两个数相除。)

  学生回答后板书。

  再看长和宽的比是3比2,宽和长的比是2比3,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这又是用什么方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比的方法。)几个数的比?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两个数的比。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比的意义:)通过这些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从比的意义看,两个数的比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什么关系?(相除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相除二字下面画上着重号,然后齐读。

  3。教学比的读写法,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教师:以上我们学习了比的意义,在数学中,比还有这样的记法。

  3比2记作(板书:记作),先写3,再写“∶”,最后写2。(板书:3∶2)

  提示学生比号的两个小圆点要写在两个数的正中间,它叫比号,读作“比”,那么这个比就读作3比2。让学生齐读一遍。

  2比3记作(板书:记作),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100比2怎么写?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00∶2。

  这两个比会读吗?齐读一遍,学生练习写比。

  教师:在比中,每一部分都有它的名称。我们以3∶2为例(板书:3∶2),这叫什么符号?(学生答后板书:比号)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板书: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板书:后项)

  根据比的意义,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什么关系?(相除关系。)在这个比中,用谁除以谁?(3除以2。)3除以2的商是多少?(1)

  教师指出:我们把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板书:比值)1在这里就叫做3∶2的比值。

  板书:3∶2=3÷2=1

  ┇┇┇┇

  前比后比

  项号项值

  教师:从上面的`式子可以看出,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比值相当于除法的商,可以用下表来表示。

  列完表后,教师指出:比和除法还是有区别的,不能完全混同起来,除法是一种运算,而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教师提问:那么,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引导学生根据比的意义和比值的定义,弄清楚比值是一个数,是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它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而比是表示所比较的两个数的关系,如3∶2,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但不能写成带分数,仍读作3比2。)

  需要指出:比的后项不能是零。

  让学生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联系比和除法的关系,由于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的除数,而除数不能为零,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同时还要进一步指出,在体育比赛中的“几比几”,也使用“∶”号。但这只表示哪一队对哪一队比赛,各得多少分,不表示两队所得分数的倍比关系,与数学中的比的意义不同。比赛中时常出现0∶0或几比0的情况,而数学中比的后项是不能为0的。另外,比赛中的几比几是不能化简的。

  4。做教科书第62页上半部分“做一做”的题目。

  (1)完成第1题。

  指名一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并察看学生是否将比号的位置写得规范。

  然后提问:每个比的前项是几?后项是几?能不能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颠倒?教师指出:正如前面所讲,求长是宽的几倍,用长÷宽;求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用宽÷长;所以交换了比的前后项的位置,比的具体意义就变了。

  (2)完成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5。教学比与分数的关系。教师: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例如:3∶2可以写作

  示两个数的比,仍读作3比2。

  让学生齐读。,在这里,它表

  进一步举例:2∶3可以写作,100∶2可以写作。然后让学生齐读。

  提问: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呢?(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

  提问: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以及比和除法的关系,比和分数又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弄清楚: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列表如下:

  列完表后,提问:比和分数有没有区别呢?

  让学生明确分数是一种数,而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总结比、除法、分数三者在意义上的区别:比是指两个数相除,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它们的意义是不同的。

  6。做教科书第62页下半部分“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集体订正时,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用分数表示的比,并强调指出:虽然写的是分数形式,但不能读作几分之几,而应读作几比几。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6-1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2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0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6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8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9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3

小学数学教案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