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汇编7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思路:
今年春天,在我园的科技节活动中,幼儿对一种会发光、发声的陀螺很感兴趣,孩子们讨论的是陀螺、玩的是陀螺,我感觉到可以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来进行一次“转动”的活动。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探索活动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2、发现转动的很多有趣现象,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有发明创造的欲望。
3、为自己和同伴的成功而高兴。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份操作材料:塑料玩具、筷子、轮子、绳子、风车、火柴棒、盖子、纸片等。
2、学具:手巾花、陀螺、发条玩具、录音机、转椅、钟表等。
活动过程:
1、通过操作,让幼儿初步获得有关转动的经验。
(1)幼儿操作教师提供的各种能够转动的玩具,鼓励幼儿发现转动的各种有趣现象和同伴交流,并能够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述。
(2)教师投放半成品,幼儿再次探索操作。鼓励幼儿想办法,做个会转动的小玩具:使不能够转动的物品转动起来。玩的时候边玩边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3)交流,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大胆地告诉同伴,并请想法奇特的幼儿演示,鼓励幼儿为同伴的成功而高兴。
2、游戏“找一找”:感受转动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转动的兴趣及创新的欲望。
(1)幼儿自由讨论:聪明的人,让许多东西都转动起来,来方便我们的生活,请小朋友互相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能转动的物体,以及转动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
(2)集体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能转动?××转动了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3)、幼儿观看幻灯:转动在现代科技中应用。
3、发散思维:
如果你是小小发明家,你想让什么转动起来?转动以后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
4、通过游戏,让幼儿发现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1)师:“你能让自己的身体也转动起来吗?”
(2)试一试,看看自己的身体有那些部位也能转动起来,玩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不要弄伤自己和小朋友。
(3)交流:你让身体的那个部分转动起来了?请你来试一试。
(4)“如果我们身体的一些部位(如头不能转了)不能转动了,行不行?”
(5)“我们的身体真了不起,有那么多的部位都能转动起来,让我们做事、运动更灵活!”
活动延伸:
1、老师和幼儿一同到室外寻找可以转动的物体。
2、利用谈话鼓励幼儿继续寻找、探索、发现日常生活中有关转动的物体。
活动反思: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学为切入点,尝试了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也遵循了纲要中的多种原则。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通过提供多种幼儿身边熟悉的操作材料进行操作、观察、猜想、思考中体验、获取有关转动的知识经验。在交流中,我采取了自由交流、小组交流、集体交流的形式,让幼儿去探索发现。但在交流时,我对幼儿的问题太单一,只是问问孩子是怎么把物体转起来的,忽视了物体转动时的有趣现象,没有作很仔细的观察。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生蛋和熟蛋的特征,
2.能用不同方法操作探索,并用标记区分生蛋和熟蛋。
3.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自己的探索结果。
活动重点:
能用不同方法操作探索,并用标记区分生蛋和熟蛋。
活动准备:
电筒、生鸡蛋和熟鸡蛋人手一个、鞋盒若干、盆子
活动过程:
一、猜测生蛋和熟蛋
1.师:今天海宝带来了一个生蛋和一个熟蛋,可是它不小心弄混了,要请小朋友们来帮帮它,猜一猜哪一个是生蛋宝宝?哪一个是熟蛋宝宝?
师:在猜之前我先要考考大家,生蛋和熟蛋有什么不同呢?那谁有好办法,来区分生蛋和熟蛋呢?
幼: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听一听,摇一摇,转一转(教师同时将这些办法记录在记录表上)
2.幼儿探索操作,并请幼儿交流自己是用什么好办法来分辨生蛋和熟蛋,教师用标记记录下来。
三、共同探索区分生蛋和熟蛋。
师:现在海宝要用好办法来做实验,并且要把实验的结果用标记贴在蛋上,做区分。
1.摇一摇,通过感官感知生、熟鸡蛋的不同
师:海宝先邀请两个蛋宝宝都要开始玩摇摇乐的游戏,请每个小朋友拿好自己的两个蛋宝宝,仔细的听一听?
要求:请你轻轻地从盒子里取出蛋宝宝,然后放在耳边摇一摇,听一听!有声音的蛋宝宝就贴上五角星,把它和另一个蛋宝宝区分开来!先完成的小朋友做好,老师就知道你已经完成了。现在轻轻开始!
幼儿开始操作,教师巡视,操作过后教师指导一名幼儿演示操作
师:请你来说一说你感觉到1号蛋宝宝是怎么样的?2号蛋宝宝呢?(1号蛋是晃动的,有声音的;而2号蛋是不晃动的,没有声音的)教师把结果记录下来。
师:那我们先给会发出声音的1号蛋宝宝贴上五角星吧!
2.照一照,利用光线区分生蛋熟蛋的.不同
教师请幼儿来示范电筒的使用方法
师:接下去海宝邀请来小电筒,等一会请小朋友每人拿一个大电筒,请你小心的把蛋宝宝放在电筒上,而且要用身体把光线挡起来,仔细的看一看,哪一个蛋宝宝是透光的!先完成的小朋友就先给透明的那个蛋宝宝贴上五角星。
幼儿小组操作,讨论交流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引导幼儿发现透光和不区别)
在投影一下,教师验证幼儿的发现:原来1号蛋宝宝是透光的,2号蛋宝宝看上去是黑乎乎的。(教师记录下来)师:好,那我们给透光的蛋宝宝贴上五角星!
3.转一转,通过旋转区分生蛋和熟蛋
师:接下去海宝要请两个蛋宝宝进行转圈比赛了,看一看,他们谁的本领大!
要求: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个盒子,所以请你把你的蛋宝宝分别用小手让它转动起来,看一看哪一个转的快!就把五角星送给他。
幼儿小组操作:将生蛋和熟蛋分别放在桌上的盒子里,然后让幼儿用手转动鸡蛋,并在会转的鸡蛋贴上五角星,教师在旁指导。
师:你发现了什么?幼:一个鸡蛋宝宝转的很快。
师:现在我们看一看记录表,他们摇的时候有声音,在电筒下看是透光的,请你们来猜一猜,这些蛋宝宝是生蛋还是熟蛋呢?
幼:生蛋,因为生蛋宝宝里面是液体,所以会发出声音,看上去透明的,而且转的很慢。
4.教师将贴有两个五角星的1号蛋敲开,放在盆子中,验证猜测,并小结:原来,生蛋里面是液体,摇一摇会发出声音,照一照,看一看会透光,转一转能够转的很慢,有这些特征的蛋就是生蛋。
那谁来说一说,有哪些特征的是熟蛋呢?
幼儿验证自己的蛋宝宝,猜测正确的幼儿举手。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这么多方法来分辨生蛋和熟蛋,在生活当中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区分生蛋和熟蛋,回家你可以试给爸爸妈妈看一看!
活动延伸:请幼儿拨蛋并品尝熟蛋。
活动反思:
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意在创设一个情境,让幼儿在猜测中激发起兴趣,但是提的问题不是很到位,应该更改为“今天海宝带来了一个生蛋和一个熟蛋,在不敲碎蛋宝宝的情况下请小朋友来猜一猜!你有什么好办法?”,将“生蛋和熟蛋有什么不同呢?”这个问题去掉,猜测过后,可以根据教师记录下来的内容进行判断是否可行,从而在第二环节添加一个步骤,幼儿自由探索,并且交流“你会有什么发现?”在环节二中,共同探索区分生蛋和熟蛋,主要分为三个小操作,第一个操作幼儿基本上都没有问题;而在第二个操做中,活动中我使用了幼儿操作代替教师教的办法,但是发现不可行,还是需要教师教幼儿使用电筒,并且,如何照一照鸡蛋,从而有利于帮助幼儿操作探索,并且省去了临时添加的再次操作的环节;
在第三个操作中,同样也发现了幼儿转的时候有所不同,有的幼儿像教师一样双手转鸡蛋,但是有的幼儿是单手转鸡蛋,从而导致熟鸡蛋没法转到最快的速度,因而我邀请一名幼儿上前来掩饰转鸡蛋的方法,让幼儿从中发现在转圈比赛时需要我们用力转,才能真正的比出转圈本领大的鸡蛋,因为又添设了一个再次操作的环节,所以时间有些拖沓。在讨论中,其他教师也认为可以适当调整三个操作的顺序,从而便于幼儿在照一照操作时,仔细的探索,在照一照时需要教师的细致要求,如电筒的摆放位置,电筒照的时候该如何握,最好夹在腿的中间,将鸡蛋放在电筒上面,而且需要用身体遮挡住其他光源,才有利于实验成功。在第二教中,教师们都设想了多种操作的情况,从而让幼儿更自主。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因为一时疏忽,让幼儿也敲了生蛋,所以幼儿敲鸡蛋的技能还没学会,把蛋都打在外面了,所以在活动调整后,需要引导幼儿敲熟蛋,从而便于延伸活动品尝鸡蛋的开展。
科学教案 篇3
一、引入学习
师:老师给大家玩个魔术。(师用白醋和酚酞溶液混合后,溶液变成红色。)
(生惊奇地欢呼。)
评析:教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新课的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魔术中用到的白醋又成为学生探究的材料之一;魔术也蕴含了“两种物质混合后又产生了新的物质”这一概念。
师:刚才玩魔术时用到了这瓶液体(出示白醋),想知道它是什么吗?
生:想!
师:怎样才能知道它是什么?
生:看它的颜色。
生:摸摸它的温度是热的还是冷的,还可以摸它粘不粘。
生:打开瓶盖闻它是什么气味的。
生:尝一口也能知道它是什么。
师:在不知道这种液体是什么的情况下,可以随便尝、摸吗?
生:可以!
师:那你敢不敢尝一口?
生摇头:不行,万一它有毒就糟了。(全班笑)
师:!在不知道这种材料是否安全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轻易尝、摸、闻。
评析:指导学生观察是非常重要的,而形成科学的观察方法、严谨的观察态度又尤为重要。教师特别强调了“在不知道一种物质是什么的情况下,绝对不可以随便尝、摸、闻”,又是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生命意识的教育。
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材料都是安全的。这里还有一包白色的粉末,它又是什么呢?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两种材料,请同学们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进行观察,看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请各小组从桌下取出材料,开始!
(学生对白醋和小苏打进行观察,教师参与观察,并予以指导)
师:谁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向大家说说?
生:这瓶液体是醋,味道酸酸的;这包白色的粉末有点像盐,咸咸的。
生:这瓶液体是白醋,这包粉末是小苏打。
师:能肯定吗?
生:我们这组的材料上有标签,上面写的有名称。
师:看标签也是对事物的一种观察方法。对这两种材料的特点还有补充的吗?
生:白醋的气味很酸,有点冲鼻,摸起来凉凉的。
生:小苏打像面粉一样,比面粉粗一些,都是白色的小颗粒。
评析: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材料中,有的贴有标签,有的没有贴标签,这其实也暗藏了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看标签和说明。学生通过对标签的阅读以及和其他小组的沟通,共同认识这两种材料。
三、猜测两种材料混合后的现象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如果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生:混合在一起可能醋也变白了。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
生:我喝牛奶时就是这样,我认为小苏打和醋混合就像奶粉和水混合一样的。
生:我觉得可能小苏打可能会溶解在白醋里,看不见了,白醋还是清的。
生:我认为可能会改变颜色,变成红的,就像刚才老师玩的魔术那样。
生:有可能会出现很多泡沫 ……
评析:猜想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一环。学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两种物质混合后产生的现象进行预测。猜想到底正确与否,将激发学生对猜想进行探究。
四、讨论混合的方法
师:如果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我们可能有很多方法,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白醋、小苏打、烧杯、勺子(教师依次出示实物),用这些材料你打算怎样混合?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多!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讨论并予以指导)
师:你们想到了哪些混合的方法?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们的方法和你们的一样吗?
生:我们组想了3种方法。第一种是先把小苏打倒进烧杯里,后倒白醋;第二种是先倒白醋后倒小苏打;第三种是把小苏打和白醋同时倒入烧杯中。
师:白醋和小苏打分别放多少合适呢?都放完吗?
生:不行,都放完太多了,放不下,我们打算都放一半。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我们组还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把白醋放的多点,小苏打少放一点;第二种把小苏打放多点,白醋放少点。
生:还可以不用烧杯,把小苏打直接倒进白醋瓶中,盖上盖子摇一摇。
生:我们组还可以把白醋一点一点滴在小苏打里面。
生:先把小苏打放一点在烧杯里,然后加一点白醋用勺子搅拌,再加一点小苏打,放一点白醋,直到把小苏打全部淹没,然后一直搅拌,让它们全部溶解。
师:大家说出了这么多实验方法,你认为哪种最好?等会儿实验时,你们小组打算选择哪种实验方案?请各小组进行讨论,把选定的方案记录在《科学记录表》上。
评析:白醋和小苏打混合的方法,看似简单,而实质上却体现了学生搞科学的精髓:材料放的顺序,多少,不同的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现象出现!这就是搞科学!
(学生讨论,制定详细方案,教师巡视给予必要的指导)
师:哪些小组写好了?谁愿意给大家说说?
生:我们小组选定的实验方案是:先倒1厘米高的白醋在烧杯里,然后用勺子放1勺小苏打,再用勺子搅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师:待会实验时,你们小组打算怎样分工?谁记录?谁操作?……实验中怎样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请各小组讨论好之后派代表领取实验材料。
(学生讨论之后分组领取实验材料)
评析:什么方法才是更为合理的方法?学生在想出了许多混合的方法后,要选择自己小组认为是合理的方法,就需要把自己小组的各种方法进行对比,把自己小组的和其他小组的方法对比,教师又加以指导,这样就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实验计划。
五、学生实验
师:请大家按照自己制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比一比哪个小组观察的仔细,发现的多!
(学生有计划的进行实验,小组分工明确,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记录现象)
评析: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六、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师:请各小组把材料放回原处,谁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向大家说说?
评析:把材料放回原处,是一个细节,是许多教师上课没有注意到的,却又恰恰是实验课上学生教学秩序混乱的大敌。学生在许多实验材料的吸引下,会不由自主地去玩,这是孩子的天性。而把材料收起来,就避免了材料吸引学生,从而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实验现象的汇报和交流上来。
生:杯子里的醋变成白色,并且往上冒泡泡,一会泡泡又下去了。摸起来冰冰的、凉凉的,味道有点酸还有点咸。过了一会醋又变成透明的,小苏打变少了。
生:我们观察到把小苏打和醋混合后,它们变成一些泡泡在里面泛起来,还能听到咕噜咕噜的响声,过了一会变成乳白色,还有一些气泡从下往上冒。
生:我们组看见混合后像啤酒一样冒起来,然后下降很快,摇一摇泡泡又变多了,闻起来甜甜的,味道酸中带甜,还有点刺鼻。
生:我们组观察到混合后慢慢的起白泡,而且往上冲,过一会又变成透亮的水,瓶底还有小苏打,里面还有很小的泡泡,搅拌一会水有些浑,过一会水就清了,再放一些醋,里面的泡泡非常猛的往上冲,过一会小苏打更少了。
……
评析:可以看出来学生观察到的现象非常丰富。在这些不同的现象描述之际,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实验方法,如果追问:“你们是怎样做的?”可能就会得出“不同的实验方法会出现的不同的实验现象”这一结果。
师:你们是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的吗?
生:不是,我们本来打算把小苏打放进醋瓶子里面进行实验的,后来一想,觉得太浪费材料了,做实验的时候,我们把白醋先倒了一半在烧杯中,然后再放的小苏打。
师:他们为了节约材料。你们呢?
生 :我们觉得放的白醋太少了,观察的不明显,我们又把醋多放了几次。
师:科学家有时也会根据需要对实验方案进行调整。哪些小组在实验时也对自己的方案进行了调整?
(学生举手)
评析:教师对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问题-“调整实验方案”进行肯定,实际上又蕴含着对学生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师:在实验过程中还有什么疑惑?
生:为什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能冒泡泡?
生:冒完泡泡后,为什么再加点白醋还能继续泛泡?
生:做完实验以后,白醋是浑的,为什么过一会就能变的透明了?
生:混合以后的气味为什么有点甜甜的,像雪碧的气味?
……
评析:学生在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必然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实验器材也有限,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让学生提出自己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对学生的探究兴趣是一种必要的鼓励。
七、解释新物质
师:大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后我们还会继续研究。刚才在实验中大家都看到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以后会产生气泡,气泡里的气体会是空气吗?
生:我觉得应该不是空气。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
生:水里本来没有气泡,小苏打倒进白醋里才开始冒泡的,我认为应该不是空气。
师: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也许是空气吧,是空气跑到泡泡里面的。
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也许是二氧化碳。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笑:我猜的。
师:用什么办法证明它到底是不是空气呢?
生:闻它的气味,空气是没有味的。
生:不行,白醋也有气味,不好分辨是气体的还是白醋的气味。
师:那怎么办?还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积极思考,但一时想不出其他方法。)
师:这里有一盒火柴(出示实物),火柴在空气中能燃烧(点燃火柴),能不能利用火柴进行验证?
生:可以放在气体中看它能不能也让火柴燃烧。
师:如果不能呢?
生:那它就不是空气。
师:我们来验证一下:这里有两个一样大小的瓶子,里面有什么?(出示瓶子)
生:没有。
生:不是,有空气!
师:对!这里面是空气,现在把其中一瓶倒入白醋,放一勺小苏打(师边说边示范),现在这两瓶还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一瓶是空气,一瓶是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师把燃烧的火柴放入空气中)火柴放进空气中,能否继续燃烧?
生:还在继续燃烧。
师:注意看(师另点燃一个火柴放入另一瓶气体中),放进这种气体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
生:火柴熄灭了!
师:对,这是一种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它是空气吗?
生:不是。
师:大家玩过氢气球吗?如果手一松,氢气球就会飞走,这是为什么?
生:氢气球里面是氢气,它比空气轻,所以它能飞走。
师:这种气体会不会是氢气?
生:不会,如果是氢气就飞走了,我们用火柴就检测不到它了。
师:这是一种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的气体,它到底是什么,我们以后还会继续进行研究。实验后的白醋还是白醋吗?
生:不是,它的味道变了。
师:小苏打呢?
生:我们组的变少了,他们的小苏打看不见了。
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的物质(板书)你还发现生活中哪些物质混合也能产生新物质的现象?
评析:产生的新物质是什么,对孩子们来说可能有些困难,对新物质的探究过程和认识事物的方法也很重要。想象归想象,事实是事实,让学生养成尊重事实的习惯。气泡里是什么气体?是氧气?二氧化碳?还是空气?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火柴。是否支持燃烧,成为判定气泡里的气体是否是空气的简单判别方法。虽然不能解决是什么气体,但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认识、判别事物的方法。
八、小结评价
师:你现在知道科学课是什么样的了吗?
生:科学课就是让我们感受科学的课。
生:科学课就是让我们自己做实验,自己发现问题的课。
生:科学课是很有意思的课,它让我们知道了很多有趣的科学知识。
……
师:你们小组的同学表现的如何?
生:他们表现的很好,都在认真的观察,都在积极的思考问题。
生:我们小组的同学都很团结。
生:我们观察到了很多现象,记录的也不错。
生:我们选择的方法有一点问题,但我们及时调整了。
……
师:老师认为大家今天的确有许多新的发现,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希望同学们下课后认真观察生活中有趣的混合现象。请同学们把材料整理好,上交到老师这来,下课!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由来: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代表着希望,充满了生机。春天来了,天气变暖了,万物复苏,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非常适合幼儿观察春天的变化现象,为了能有效的利用大自然的现有资源,将自然资源融入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我特意为托班幼儿设计了“柳树发芽了”的科学活动方案,旨在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参与自然科学活动的积极性,表达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知道柳树发芽了,学会说“春天,发芽”等词语。
2、体会春天的变化,感受阳光的`温暖,表达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活动重难点:柳树发芽了,表示春天来了。
活动准备: 1、《春天》的磁带,录音机。
2、冬天和春天的柳树图,《春天》的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1、老师播放《春天》的课件,引导幼儿仔细观看课件。
2、老师提问: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柳树有什么变化?
3、老师出示课件中的放大的柳树嫩牙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告诉幼儿,春天到了,柳树发芽,并指给幼儿看。
4、老师出示冬天的柳树图,提问:这是春天的柳树吗?为什么?
5、老师出示春天的柳树图,提问:这是春天的柳树吗?为什么?你还看到了什么?
6、老师变念春天儿歌,边做肢体律动,引导幼儿跟随老师做肢体律动。
附儿歌: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两臂上举,两手做招手的动作)
柳树发芽了,(两手并拢,掌心相对,慢慢做张开的动作)
大雁飞回来了,(两手自然张开,上下摆动双臂做飞翔的动作)
我们真呀真高兴!(两手并拢,掌心相对,做笑脸的动作)
7、老师小结:春天来了,柳树发芽了,大雁飞回来了,让我们一起去外面看看春天的景色吧!
活动延伸: 1、如果幼儿园附近有柳树,可以组织幼儿到户外参观,零距离接触大自然,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春天的特征。
2、提倡家园合作,请父母协助幼儿园,帮助幼儿收集有关春天的变化特征,如小草从地里钻出来了,小树也发芽了等。
注意事项: 1、在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学说“柳树发芽了”。如果幼儿的语言发育水平比较迟缓,可以引导幼儿学说单个词即可,如“春天,柳树,发芽”,对学说短语则不做要求。
2、要引导仔细观察春天柳树的特征,初步了解春天的特征。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2、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尝试自主设计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观察实验活动。
3、分析水的各种状态之间变化的过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4、思考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并尝试用“水的三态循环”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观测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2、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3、初步建立物质不灭的观点。
【教学重点】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变。
【教学难点】对水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小组: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讨论记录表,玻璃杯1只,冰块1杯,食盐
全班: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水的各种形态
1、师:在将近一个星期的学习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水,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师生交流
师:刚才的交流中提到水在自然界中有多种状态,大家一起先来看几张图片和一些视频。(展示)
2、师:刚才的图片是水在自然界存在的几种形式。你能根据生活经验说说你所知道的云、雾、雨、露、霜、雪、冰吗,可以小组讨论一下,试着把P57的表格填好。
3、学生讨论交流。(基本答案如下:)
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
水的形态变化的过程变化的条件
霜水蒸气(气体) 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雪水蒸气(气体) 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冰水(液体) 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露水蒸气(气体) 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云水蒸气(气体) 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雾水蒸气(气体) 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这些条件也许很多学生想不到,特别是霜和雪,答不出来的也可以先不填,在学了下一个环节之后再回过来回答也可以。)
二、水的三态循环
1、小结:我们刚才通过的讨论和前面几课的`实验和观察,发现了液态的水能凝固成固态的冰,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气态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液态的水。
师:你能用图来表示上面三者之间的转化吗?(学生画)
(预设:(1)如果前面学生没有讨论出霜和雪的变化过程,这里可以再问一句:师:那么固态的冰和气态的水蒸气之间能互相转化吗?霜和雪是从水的什么状态变化而来的?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如果学生还是不理解可以教师演示一个实验:在一只干燥的玻璃烧杯里装满小冰块,并往碎冰里加入大量的食盐,过几分钟后可以看到玻璃杯外壁上有固态的冰晶出现。然后请学生解释现象: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了冷的玻璃杯壁(低于0℃),从而凝华成了冰晶。)
(2)如果刚才讨论出了就可以在上面的总结中直接总结完整。)
热量的变化引起了水的三态变化。
2、师:我们学了这么多之后,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海洋中的总不会溢出,河流中的水一直流不完吗?请同学们结合P58的图,讨论一下。
3、交流。
三、拓展
1、师:学了这章,你有什么收获呢?
2、阅读资料库,增长知识。
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在平时的区域活动中发现孩子们对剪纸非常感兴趣,经常把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借此契机让孩子再把圆形变成纸条的过程中,通过动脑,比较,培养孩子的认真观察,手眼的协调能力。
活动目标:
1、养成做事细致的好习惯,体验成功的快乐。
2、通过观察与比较,知道粗细会影响纸条长短的变化。
活动重点:
把圆形变成螺旋形。
活动难点:
说出圆形变成螺旋形的方法。
活动准备:
一人一把剪刀、圆形纸片,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操作,把圆形变成长纸条。
小朋友们,老师这有一个圆纸片,你们能把它变成一根纸条吗?用你们手中的小剪刀一起试一试吧。
二、第二次操作,尝试剪出螺旋形。
1、小朋友们剪完以后剩下了很多纸片,可不可以一点也不浪费,把一整个圆形都变成一个长长的纸条呢?
2、那请小朋友来试试看谁可以剪出长纸条。幼儿操作,教师引导幼儿自由探索操作方法:顺着圆形一直往下剪。
3、展示幼儿的作品,引导幼儿说出剪螺旋形的方法。
三、第三次操作,比比谁剪的长。
1、 比较纸条的`长短:纸条都剪完了,你们剪得纸条一样吗?(不一样)哪不一样?(长短不一样,)还有哪不一样?(短的粗,长的细)如果让你剪出一个长长的纸条你会怎么剪?(剪得细一点,剪得越细纸条越长)
2、 现在我们来比赛请小朋友们剪出一个长长的纸条,谁剪的最长,谁就是冠军。
3、 评出冠军 。
四、总结:
除了圆形可以剪出一个长长的纸条,那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能不能剪呢?让我们一起回班剪剪看吧。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马上要上小学了,为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做准备。
活动目标
1、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更好的认识时钟。
2、学习认识整点和半点。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的认识时间,并区分整点和半点。
活动准备
时钟模型一个。
活动过程
一、理解什么是时钟?
1、开始时老师先唱一首时钟歌,听一听时钟有什么用途?滴答滴答当当当,滴答滴答当当当,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出示时钟模型,看,我们认识它吗?
提问:我们为什么要认识时钟?
二、 认识时钟
1、 认识钟面,看时钟上面有什么?
有1—12个数字,两颗针,长针和短针;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这两颗针都是顺时针走。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个数字。
2、 认识整点,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整。(指着1点、9点、12点的钟面提问是几点?并让幼儿试着拨几点的针。
3、 认识半点,分针指向6,时针刚过几就是几点半。(指着1点半、9点半、12点半的钟面提问是几点?并让幼儿试着拨几点半的针。
4,幼儿都到钟面上进行练习,试着拨针认时间。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我们把一天生活的作息时间也进行了演练,幼儿兴趣非常高,并记住了学习时间,上学放学时间,培养了他们热爱时间的好习惯。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经典】07-30
科学教案(精选)07-28
(经典)科学教案07-21
科学教案(经典)07-21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7-20
(经典)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精选】07-25
【经典】科学教案07-23
科学教案[经典]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