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9-07 10:05:46 教案 我要投稿

[合集]小学数学教案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合集]小学数学教案5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一、关注贴近儿童生活的内容

  教育要回归生活,要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其中特别关注的是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生活。这是课程标准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生活化,即以学生为中心,基于他们的生活基础,展示给学生真实的社会生活场面和图景,为他们提供客观而鲜活的品德培养和价值追求的源泉。我们教师应力求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合一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教师立足教材,灵活处理,或裁剪,或整合,或改换。

  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如《让世界充满爱》一课,就可以利用国际红十字会对我国特大洪水援助,或北约轰炸南联盟引起世界各国的公愤等材料。这比材料中的朝鲜战场上罗盛教的事迹和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的故事内容更贴近学生。选取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例子,学生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由于思想品德课教材选的例子都是些“常识性”的例子,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因此我们不妨举一些身边的例子。如《神州巨变》可以用家乡农村生活的改善、乡镇企业的腾飞、学校面貌变化,让学习走一走、看一看、算一算,真真切切地去体会神州巨变,这毫无疑问的比课文中数据要更有说服力。

  信息时代的学生见多识广,思维活跃,开放社会里的各种社会现象,如腐败问题,拜金主义,分配不公等问题尽收眼底。学生希望老师给予解答,但又不希望老师讲大话、空话、套话。如《做一个诚实的人》教学,在学生的头脑中已存在“老实人吃亏”“说谎占便宜”思想。我就抓住学生考试作弊的事件展开讨论,暴露真实的思想,在辩驳分析中提高道德认识。

  二、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师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课堂上不仅有知识技能方面的'交流,还有情感一直方面的信息交流。小学生创新精神生长的土壤就是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环境,只有当学生把你当成他的朋友,他才敢说敢议,才敢于把自己的见解感受毫无保留的表达出来。

  首先,教师的思想应开放,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充分信任学生,用心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的开放式师生关系。在课堂上,要尽量从学生的角度,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如朋友谈心一样,真诚地学生进行交流。在平时的交谈中,我常常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提出问题,敢于争辩,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在这样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和学生一起同困惑同欢乐,这样学生的心理没有压抑感,从而无所顾虑地充分发表自己的创见,让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其次,在“解放”学生上动脑筋,把课桌排成“U”字型进行表演、练习;或者排成“T”字型进行正反辩论;还可以排成小组型便于小组讨论交流。

  除允许学生不举手就发言,发言时站着,坐着均可外,还允许学生自主组合学习小组,鼓励学生与老师进行“角色转换”,培养他们敢于与同学甚至老师辩论的学习习惯。我们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让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笑声和争议,学生乐于参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是未来社会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最为有效的载体,同时它还是人本教育最为本质的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思品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任务。教师要改变原来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1、注重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是学生民主和明智的选择,是提高主体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密度、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思品教学中合作活动的主体应当是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不是老师和个别学生的交流。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当中去,小组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把学生由传统班级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表演、讨论、实践。

  如教学《节俭光荣》课上,学生互相交流,课前各自调查自己家庭一个月的主要消费情况,与父母讨论各种消费的合理性,再分组调查同学零用钱的使用情况。最终得出结论:满足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必需的消费是合理消费。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在合作探究中深化了道德认识。

  教学十一册《做个小小发明家》时,我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生活中的不方便”的问题讨论,从个人→小组→自由组合(几个人)→再回到小组,讨论出生活、学习、交通、通讯等诸方面的种种方法,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学习的欲望格外高涨,深刻领悟到“爱科学”的内涵。学生们主体积极参与,萌发了高度的热情。他们有的提议要成立“小小发明家”协会,有的提出“让我们每天都有一个“新发现”的要求……虽然这些想法很稚嫩,但正是孩子们的“异想天开”,使整个课堂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场所,使课堂成了信息交流所。这样的自主学习,这样的小组合作,使学生的积极性及灵感得到充分的发挥,迸射出创造性的火花。

  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学生在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有利于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鼓励质疑问难

  思源于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创造。教师要在面向全体,重视每一个学生道德素质发展的同时,给学生以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思维自由,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发现问题,大胆思考,提问不同的见解。

  如教完第八册《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一课后,我让学生针对本课学习质疑问难。有的同学提出:“我们不知道那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怎么办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都为他出谋划策了:“可以先查查资料,了解一下那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可以请一个导游,让他告诉你”;“不知者,不足为怪也!”……学生众说纷纭,滔滔不绝,既深化了对本课的认识,又开启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应尽量多的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较多的独立探索获取知识的机会。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包办代替。同时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还应给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与适当的点拨。

  四、着眼激励发展性评价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促进儿童发展。“因此,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课标》)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对每一位学生都应倾注爱心,既要容纳学生对的,又要包容学生错的,这样可诱发学生的积极性。根据思品课的学习评价,即“对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具体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在考核时,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核与思想品德学习考核结合起来。把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考核与行为能力的考核相结合;重在平时性考核,形式可采用教师评、自评、小组互评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为目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例1,“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难点:把收集的信息转化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教学实录:

  一、激趣引入、自主探索

  1.创设情境,体验收集和整理数据。师:老师今天很高兴,带了点礼物想送给大家,大家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生:想。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礼物?(出示动物卡片)

  生:是一些小动物。师:你们喜欢这些小动物吗?

  生:喜欢。

  师:那你们能告诉老师喜欢哪种动物吗?

  生1:我最喜欢猴子。

  生2:我最喜欢熊猫。

  生3:我也最喜欢熊猫。

  生4:我最喜欢马。

  生5:我最喜欢鸭子。

  ……师:那你们能说说我们班上喜欢什么动物的人最多?

  生1:我认为是喜欢猴子的人数量最多。

  生2:我觉得是喜欢熊猫的人数最多。

  生3:我猜测应该是喜欢马的人数最多。

  师:有的同学说喜欢猴子的人数最多,有的同学说喜欢熊猫的人数更多,怎样才能知道喜欢哪能种动物的人数最多呢?

  生1:我建议喜欢熊猫的同学站一排,喜欢猴子的同学站一排,喜欢马的同学站一排,喜欢鸭子的同学站一排。

  生2:我认为这种办法很麻烦,我们可以在纸上写出这四种动物,然后用画正字的方法去统计喜欢各种动物的人数。

  师:你们觉得这种办法怎么样?

  生:很好。

  师:这个同学聪明,提出这么好的一个办法,那我们就以画正字的方式去记录本班同学喜欢各种动物的人数。

  ①小组长统计各喜欢动物的人数。

  ②老师收集数据,老师报学生以画正字的形式记录喜欢各种动物的人数。2.小组合作,自主搜索,完成统计图。(1格表示工作单位)

  ①学生报统计结果,学生说教师板书:喜欢的动物人数猴子12熊猫14马8鸭子4

  师:从这个统计表中可以看出什么?

  生1:可以知道喜欢各种动物的人数,喜欢猴子的有12人,喜欢熊猫的有14人,喜欢马的有8人,喜欢鸭子的有4人。

  生2:我还知道喜欢熊猫的人数最多,喜欢鸭子的.人数最少。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所收集的数据除了在统计表中表示出来,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出来?

  生1:用统计图表示。

  生2:用涂格子的方法表示。师:你们能教教老师怎样涂吗?(出示统计图) 猴子 熊猫 马 鸭子

  生:一个格子表示1个人,喜欢猴子的有12人就要涂12格;喜欢熊猫的有14人,就涂14个格子;喜欢鸭子的有4人,就涂4个格子;喜欢马的有8人,就涂8个格子。(教师在黑板上涂,涂到第7格。)

  师:现在格子不够了怎么办呢?小组商量商量,看看有什么好的办法?(学生小组交流)

  ②学生合作交流尝试多种方法。

  组1:我们组认为在马旁边的格子再涂5个格子,合起来刚好是12个格子。

  组2:我们组认为现在格子不够了,就在上面再画5个格子合起来刚好是12个格子。

  组3:我们组认为在图的下面画5个格子,这样合起来也是12个格子。组4:我们组觉得一个格子表示1个人不够,就用1个格子表示2个人,涂6个格子就是12人,这样更方便一些。

  师:你们觉得哪种办法好?

  生1:我们认为组4的方法好,这样不用涂那么多格子,可以节省时间。

  生2:我也喜欢组4的方法,这样很方便。生:……

  师:既然你们都喜欢组4的办法,那我们就以这种办法去完成统计图。

  ③学生合作,动手操作完成统计图,并选有代表性的上台展示,学生评论。

  ④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都涂得非常好,当我们在遇到数据比较大时为了方便,可以用1个格子表示2个单位或者是更大的数子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统计(板书课题)

  ⑤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师:刚才我们把统计图完成得非常好,现在我们一起看看你能从统计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生1:我知道喜欢猴子的人数比喜欢熊猫的人数少2人。

  生2:我知道喜欢鸭子的人数最少。

  生3.我知道喜欢猴子的和喜欢熊猫的一共有26人。

  生4:我知道喜欢熊猫的人数最多。

  生5:我知道喜欢熊猫的比喜欢鸭子的人数少6人。

  三、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1.师:同学们学习得可认真啦!你们喜欢参加些体育运动吗?

  生(齐):喜欢。师:谁来告诉老师喜欢参加些什么体育运动?

  生1:我最喜欢跑步。

  生2:跳绳。

  生3:我喜欢打球。

  生4:我也喜欢参加跑步这项运动。……(学生说的同时教师板书体育运动名称)

  师:老师把同学们喜欢的体育运动板书在黑板上,下面我们推举一位统计员上台以画正字形式统计我们班上喜欢各种体育运动的人数。

  ①学生自己报,统计员统计。

  ②汇报统结果。最喜爱的体育运动人数跑步12跳绳16打球10

  ③小组合作完成统计图。师:同学们画得真好,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生1:我是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人,喜欢跑步的有12人,就涂6个格子;喜欢跳绳的有16人,就涂8个格子;喜欢打球的有10人,就涂5个格子。这样又好涂又好看。

  生2:我也是按这样的方法来涂的。师:你们能说说你从统计图中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1:我从图中可以知道喜欢跑步的比喜欢跳绳的少4人。

  生2:我从图中可以知道喜欢打球的比喜欢跳绳的少6人。

  生3:我从图中可以看出喜欢跑步的和喜欢打球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4:我知道喜欢跳绳的比喜欢打球的多6人。

  生5:我知道喜欢跳绳的和喜欢打球的一共有26人。

  生6:我从图中可以看出喜欢这三种体育运动的一共有多少人?12+16+10=38人。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出色,统计是我们生活中常常要用到的一种重要的数学知识,统计表和统计图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统计到的数据。通过看同时也可以依据统计出的数据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如果收集的数据过大,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单位或更大的数去制作统计图。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课后请同学们调查每个同学家一星期丢弃塑料袋的情况,把数据填写入统计表中,并把数据大小制作统计图。丢弃塑料袋个数7891011其它户 数

  反思:统计在生活随处可见,本节课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信息来自生活,并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作为切入口,激起学生统计的欲望,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知识的程序就越高,课中教师就从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导入新课,从“怎样才能知道喜欢哪种动物的人数最多”来切入主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

  2.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到数据的描述和分析都是学生的亲身体验。如在这节课中,怎样才能知道喜欢各种动物的人数,很自然地引入统计,然后学生又根据数据制作统计图,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得出当数据比较大时为了方便,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整个统计的过程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充分展现出来。

  3.放手让学生交流合作,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我们意料之外。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探索环境。如在教学由以前的一个格子表示一个人过渡到1个格子表示2个人时,充分让学生讨论“格子不够了怎么办?”这一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想办法,得出了在数据比较大时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单位的办法。使得教学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大大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4.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因此,设计学生课后自己实践,把收集的数据按不同的单位制作统计图,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纵观整节课,教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生命的活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会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

  2、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

  3、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问:大家知道三峡吗?我们的三峡大坝呀,全长2300米,他长吗?

  我们北碚有一条高速公路叫什么?谁知道?

  其中有一条隧道,长6公里

  你门说,大坝和隧道谁长?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

  2、练习

  (1)对口令,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8()公路长800()飞机飞行高度8000()火车每小时开60()

  (2)说说大约几千米

  引导学估计

  1675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作业

  练习十二1-4

  2题,学生看题目要求和图,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在做

  学生独立作业

  四、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9页例4,80页课堂活动,81-82页练习十二5-9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毫米的实际长度

  2、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选择正确的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千米有多长,生活中的1千米呢?

  2、千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3、3657米大约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课

  1、教学例4

  学生拿出直尺,请观察,直尺上长度单位都有哪些?

  学生逐渐观察得出许多小格,这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说是1mm,学生读

  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几份?

  学生观察数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学生读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2、感知1毫米

  请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

  学生自己比划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体吗?

  拿出2分硬币,量一量有多厚,大约是毫米

  还有吗?

  学生在量

  3、整理长度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

  你可以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吗?

  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三、练习

  1、80页1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2、80页2、3

  学生测量

  3、完成81页5-9

  四、课后记

  五、时分秒

  1、能认识,写钟表的具体时刻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能进行时分面的简单换算

  4、能计算经过时间,知道珍惜时间,会合理安排时间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简便算法,并能正确合理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简便算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1.口算。

  35×2 43×8 92×4 125×8 42×5

  82×6 73×8 62×7 25×8 50×2

  (1) 学生口算。

  (2) 观察计算过程,说说哪几个算式的结果是整十、整百、整千的,并分析两因数数字的'特点。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使计算结果是整十、整百、整千……

  25×( )=( ) 125×( )=( ) 45×( )=( )

  35×( )=( ) 55×( )=( ) 75×( )=( )

  (1) 学生自由说。

  (2) 讨论哪种填法算起来最简便,最合理?

  3.看横式,直接说出得数。

  35×2×7 25×4×7 125×8×3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入新课。

  二、教学新知。

  1.出示例9 求125与56相乘的积。

  2.小组讨论:可以怎样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3.反馈。

  4.试一试。

  25×24 45×18

  (1)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把不同方法板演出来。

  (2) 引导学生讨论。

  (3) 方法。

  一想,二分,三算。

  三、巩固练习。

  1.把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

  15×12 25×32 125×48

  15×2×( ) 25×4×( ) 125×8×( )

  引导学生说说每组的两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2.用简便方法计算。

  45×16 25×16 125×16 35×12

  25×28 25×18 125×48 125×72

  3.课本中练习。

  四、课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五、作业

  作业本p15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谈话导入

  同学们,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问题,就连火车上都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用乘法的知识解决乘火车中的数学问题。想试一试吗?(板书课题:乘火车)

  2、出示学习目标

  ①、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②、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③、提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自学指导、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内容:教材32~33页。

  自学时间:3分钟。

  自学要求:围绕思考问题进行自学,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和同桌小声地进行交流。

  思考问题:怎样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

  2、反馈交流。(学生汇报)

  3、出示问题,列出算式,探索算法。

  (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问题,你们能解决吗?出示问题: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2)独立计算,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请小组同学派代表板书计算过程,并口头说明计算过程,只要学生的算法是正确的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再讨论竖式得数360的“0”漏写得“36”是否正确,引导学生关注积的个位上的“0”处理问题。

  (4)比较归纳。

  将本题与上节课例题(出示16×4的竖式计算过程)相比较,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两题的竖式计算过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改编三位数、四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试题。

  三、检查点拨,探寻规律

  1、学生完成 “练一练”中的1、2、3、4题。

  2、课本第33页第二题。

  3、总结方法:笔算连续进位的乘法,关键是不要忘记加低位进上来的数。

  四、练习达标,拓展提高

  1、教师出题:4351×4= 8972×5=

  2、回归学习目标。

  3、总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哪些知识。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6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2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9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9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8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