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集锦10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明确“折扣”的具体含义,能熟练地进行“折扣”数和百分数的互化,进一步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法。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感受数学的魅力,能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折扣》是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意义以及百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折扣”是在商品经济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个概念,由于几折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因此,折扣也是百分数的实际应用。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折扣的含义,知道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够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难点是 “折扣”的有关计算。
对象分析:
《折扣》这个内容是现实生活商品买卖中经常遇见的“数学现象”,无论是聋人还是健听者对它并不陌生。虽然这样,但据了解、调查,我们的聋生对它只知其形而不解其意,虽然学生在此之前学过百分数应用题,但对聋生来说,其实际应用和现实意义却比不上折扣问题的应用。为此,本节课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百分数的应用)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授的百分数应用的另一种既普遍又实在的生活形态——折扣。
教学策略:
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有一句至理名言:“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把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之上,这是教学必须遵循的“金科玉律”。《折扣》其实是百分数的实际应用,我就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提供丰富而带有折扣的生活图片创设情境,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从不同的场合去认识折扣,将实际生活融入教材,把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整个教学过程的活动都是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设计,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是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增强了数学的应用意识,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教学媒体:
主要是利用PPT课件向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的折扣现象,创设情景,从而让学生从不同的场合去认识折扣,将实际生活融入到教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与用的相对统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PPT出示生活中打折的图片。
教师:我们经常在商场看到把商品按“几折”出售。如上图中的“5.8折”、“五折”、“3.8” 折,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打折销售,也就是我们今节课要学习的“折扣”。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引入教学,明确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及时发现社会需要与所学知识的直接联系,能较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我要学”的强烈要求。】
二、分层探究,掌握新知。
(一)折扣的具体含义。
1、思考
(1)商品为什么要打折出售?(工厂和商场,为了促销或处理积压商品等多种原因,有时将商品价格降低进行销售,这就是平常说的“打折”销售。)
(2)“几折”表示什么意思?
几折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3)商品打“八折”出售是什么意思?
(八折=80℅,表示现价按原价的80℅出售。)
(4)原价、折扣与现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原价 ×折扣数= 现价 )
2、把折扣数和百分数进行互化。
三八折=( )% 五折=( )%70%=( )折 68%=( )折
承上启下:折扣数和百分数可以互化,那么你认为折扣应用题也就是什么应用题呢?会解答吗?
二、“折扣”应用题的教学。
1、准备题
商店出售一种录音机,原价330元。现在打九折出售,现价多少元?
(1)学生读题。
(2)师问:打九折出售是什么意思?(学生口答。)
(3)把哪个量看做单位“1”?怎么计算?(原价×折扣数=现价)
(4)学生列式计算,然后师生板书订正。
330×90℅
= 330×0.9
= 297(元)
答:现价297元。
2、教学“例7”。
商店出售一种录音机,原价330元。现在打九折出售,比原价便宜多少元?(学生读题)
(1)例7与准备题有何异同?(已知条件相同,所求问题不同。)
(2)“要求便宜多少元?”怎样解答?(原价-现价=比原价便宜的钱数)
(3)原价和现价题目中都给出了吗?没有给出的话怎样求?
(4)学生根据数量关系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330-330×90℅
=330-297
=33(元)
答:比原价便宜33元。
思考:商店出售一种录音机,打九折出售是297元,原价多少元?
(比较这题和准备题的异同,并让学生说说它的数量关系。)
小结:分析折扣应用题和分析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一样,要先确定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然后确定算法。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提供一个向上攀登的“支架”,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在这里,前一教学步骤都是后一教学步骤的基础,让学生理解了“折扣”的意义才能掌握计算商品折后价钱的方法;掌握了计算商品折后价钱的方法才学习计算商品折后与折前差价的方法就容易掌握了。】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2、123页的内容及第124、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具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出示教材第122页的例1。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1)算出平均数是1.475,认为身高接近1.475m的比较合适。
(2)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身高接近1.485m比较合适。
(3)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52m左右比较合适。
2、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5、完成教材第124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2、3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三、思维训练
小军对居民楼中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1)计算出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2)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35~37 解比例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2、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为什么?
6:3和8:4 : 和 :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什么叫解比例?
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2、教学例2。
(1)把未知项设为X。解:设这座模型的高是X米。
(2)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X:320=1:10
(3)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3x=815。
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
(4)学生说,教师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教师: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3、教学例3。
出示例3:解比例 =
提问:这个比例与例 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在写方程时,含有未知数的积通常写在等号的左边,然后板书:1.5X=2.56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解答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解的。
4、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5、P35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P37第7题。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解比例的书写格式应注意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37~38第8~11题。
六、课外补充,拓展延伸
1、P38第12、13题。
2、4:8=12:24,如果将第二项减少1,要使比例成立,则第四项减少多少?
3、把两个比值都是 的比组成比例,已知比例的两个内项都是15,请分别求出这个比例的两个外项,并写出比例。4、一个比例的四个项都是大于0的整数,它的两个比的比值都是 ,且第一项比第二项少3,第三项是第一项的3倍。请写出这个比例。
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及操作、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建立分数概念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寻求分数,能自己往下写分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功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初步建立几分之一分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
各类卡片图,各类折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T: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在奥运赛场上有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在法庭上有公平、公正的大法官,在学校里老师又用公平、公正的方法来教育我们,你也想做一个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小法官和小老师吗?(想!)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出示:小华、小丽两个小朋友。
a:出示6个大苹果,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要求学生说出平均分成两份,学生上去分好。)
b:出示四罐牛奶,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平均分成两份,学生分。)
c:出示两个汉堡,又该怎样来分?(齐分,学生上去分。)
(小结:我们都把它们进行了平均分板书。)
d:出示一个大饼,你能公平公正地来分一分吗?你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揭题:我们要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它叫做分数(板书)
(二)探究新知,不断摸索:
1.认识。
T:刚才我们把一个大饼通过平均分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就是。那怎么来书写呢?跟着老师一起写(学生举起手指一起写),先写──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把大饼平均分成了2份,再写1表示其中的'一份,读作二分之一(齐读两遍,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边演示边说:把大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教师拿起分好的大饼:左边这一份是整个大饼的,那右边这一份呢?(齐说:)
同桌活动:从信封中拿出各种折纸,你能折一折这些图形的吗?(请学生交流,注意语言的表达。)
T:老师也忍不住想来折一折了(拿起一个正方形的折纸,随便一折,将它剪下,举起一块说是。)(学生反对,强调没有平均分不能用分数来表示。)
T: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碰到过的例子?(学生交流。)
2.自己再想一个分数,把这个分数折出来,画出来。
请学生同桌合作,利用折纸,折出自己想出的一个分数,用画阴影部分的方法表示好,并请画得最快的几个小朋友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写上你所表示的分数。(教师选取部分,一起评价,并说说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思,注意学生语言的表达)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一口气来说一说:
2.用手势来判一判:
3.根据分数在图中涂阴影,仔细观察,比较一下这些分数的大小:
4.它是一个长方形,把它这样对半平分,再平分在每一块上涂上颜色,你知道每种颜色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吗?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今天,你收获了多少,能一起来分享吗?
2.课外,请你再去折一折,你还能折出多少分数来?
3.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64~65页及练习九第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感受10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
2.全面认识和掌握10的数数;认、读、数10;比较大小和组成以及10的写法。
3.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小组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难点:全面掌握10的组成。
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等。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引入。 “数字王国里,数字9总是认为自己最大,常常欺负比它小的数字,特别是0。小朋友们,你们能帮0想想办法吗?”
2.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办法:让1和0做朋友比9大,让2和0做朋友比9大……
3.老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数数和认数。
(1)课件显示本课主题图:和平广场 教师提问:图上画了什么?请同学们数一数。
(2)学生分组交流,汇报数的结果。 学生说出有10个人,其中9个小朋友,1位老师。还有10只鸽子。
(3)课件显示学生说的结果:10个人,天上飞的10只白鸽。加强学生对数字10的直观感受。
(4)让学生观察第64页的点子图,并数出圆点的个数。教师这时板书:10,并引导学生读数10。
(5)学生动手摆学具:摆出10朵小花。
2.教学“拨珠图”。
教师拿出计数器,请学生上来先拨9颗珠子,拨完之后,老师提问:再拨几颗是10颗?学生说出再拨一颗。让学生明白:9添上1是10。
3.教学“尺图”。
在屏幕上出示直尺图,直尺图上只填上0、1、2、3、4、5、6、7、8,请学生将9和10准确的填在直尺图上。引导学生小结:9在前面,9比10小;10在9的后面,10比9大。
4.教学“比大小”。
(1)引导学生数出第65页上两幅点子图上的圆点。
(2)数完之后,让学生自行在底下完成框内的数及在○里填上“<”、“>”。
(3)小组汇报交流自己填写的过程和理由。教师巡视、指导。 5.教学“10的组成”。
(1)出示教具:一棵大树上,挂了10个果子。
(2)请同学们数树上的果子,然后让学生们将这棵树上的果子摘下来,放进老师事先准备的两个篮子里。问:将这10个果子分别放进两个篮子里,一共有几种分法?
(3)小组讨论交流之后,请小组派代表上来说出几种分法来。学生能说多少是多少。
(4)教师进行总结并且板书:
(5)学生分组进行摆放学具:10的组成。 学生可以边摆边说,或者是一个人摆,一个人说。
(6)学生根据摆的.过程,记忆10的组成,并且在书上独立的完成框内的数。 根据学生在书上填好的这几个组成,提出问题:不用摆,看到这几组,你还能想到什么吗?学生马上联想到由可以想到另一组,以此类推。
6.教学“10的写法”。
(1)引导学生说出:10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字不一样,它是由1和0两个数字组成的。
(2)教师示范,边写边讲解,写10要占两个“日”字格,左边格子里写“1”,右边格子里写“0”,先写“1”,再写“0”,两个数字不能离太远。
(3)学生在田字格离练习写10,教师巡视指导。
三、游戏
1.准备数字卡片1~9两份。 请部分学生上来手拿卡片,让他们找伙伴。手拿数字卡片合起来是10的两个小朋友站在一起。
2.小组游戏(同桌的为一组)。 其中1个学生随意的拿出一个数字学具,另一个学生马上拿出另一个学具使两个数字学具合起来为10。
3.完成第65页“做一做”练习。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九第1题。 课件显示:数轴图,请学生上来独立填数。其余的同学在下面完成。进一步巩固10以内的顺序。
2.练习九第2题。 课件显示:卫星发射情景的录像。 显示根据录像上指挥员的发射命令填框内的数。让显示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练习九第3题。 显示独立在表格里填10的组成。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一、单元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生动的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 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3、 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
4、 能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进行交流。
二、单元教材分析:
“认识分数”是学生在学习整数、小数之后关于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在本单元,分数被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来认识,这种认识又和平均分的经验密不可分。其实,学生在正式学习分数以前,“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已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安排了“分一分(一)”、“分一分(二)”、“比大小”“吃西瓜”四课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在自己熟悉并感兴趣的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初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掌握比较简单分数大小以及同分母分数加减运算的方法。
由于“分数”的概念作为一个全新的知识,在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加上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抽象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对抽象的分数意义的理解无疑是学习的难点,当然也是学习的重点,因为它不仅是比较分数的大小和分数加减计算的基础,又是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途径之一。具体地说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学习,对学生的“数”的系统概念的形成、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的提高等方面有重要意义,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分数知识打下基础。
三、单元教学建议:
1、 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分数概念是学生初次接触的重要基础知识,建立这个概念的过程是很慢的,且具有较大的理解层面上的难度。教学时要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实物操作,图形直观等手段,使学生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 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机会。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学生观察、猜测、实验、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过程。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自主学习的机会,如:“分一分”、“折一折”、“试一试”、“练一练”等,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理解数学、体验数学。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做数学的乐趣。
3、 学习分数 加减运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分数加减计算,有助于学生理解分数加减的实际意义,体会学习它的必要性。在探索分数加减算法时,借助图形直观,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的算法原理。
四、教学案例:
案例1
《分一分(一)》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会用涂色、折纸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会写简单的分数。
2. 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具学具准备
1、猴头、桃子的图片。
2、正方形纸、水彩笔、直尺。
3、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分桃子
师:今天,课堂上来了两位小客人。瞧,他们是谁?
生异口同声:猴子(师出示猴头图片贴在黑板上)
师:咱们都知道他们最爱吃——
生异口同声:桃子。(师出示4个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师:如果把4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可以怎么分?
(学生思考,汇报)
生1:一只猴子2个桃子,另一只猴子也2个桃子。
生2:一只猴子3个桃子,另一只猴子1个桃子。
生3:每只猴子分2个桃子。
师;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公平,为什么?
生1:我认为每只猴子分2个桃子最公平,因为他们分的桃子一样多。
生2:每只猴子分2个桃子公平,因为是平均分的。
师:对,把4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2 个,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如果把2个桃子平均分给2 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几个?(师拿去黑板上的2个桃子图片)
生:每只猴子分1个。
师:如果把1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应该怎么分?(师拿去黑板上的1个桃子图片)
生:1只猴子一半。(师把预先平均切开的1个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2、表示“一半”
师: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一想: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呢?
(学生独立思考)
师;把你表示一半的方法和同伴交流一下吧!
(小组交流)
师:谁愿把你表示“一半”的方法展示给大家?
生1:我把一块橡皮分成2块,每块是一半。
师:想一想,怎么分成2块,每块是谁的一半。
生2:把一块橡皮平均分成2块,每块是橡皮的一半。
生3:我用1/2表示一半。
师:你在哪里见过?
生:在书上看到的。
师;看来,你是个爱读书的好孩子。
生1、生2、生3、生4分别画了 表示一半。
师:刚才,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了心中的一半,真不错。下面,咱们听听智慧老人是怎么说的。
(大屏幕播放:历史上每一个数学符号从发明到被普遍认可,都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在全世界通用的表示“一半”的数学符号是1/2。)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2
师:刚才我们把1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一半,也就是分了这个桃子的1/2,请小朋友们说老师是怎么分的?
生:把一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桃子的1/2。
师:好,我们一起来说。
(师生边做动作边说:“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桃子的1/2。)
师: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桃子的1/2,1/2怎么写呢?
(师指导写1/2)
师:桃子的一半可以用1/2表示,物体或图形的一半也能用1/2表示吗?听了淘气的话,你们就知道了。
(大屏幕播放淘气说:“分别涂出它们的1/2。”以及课本56页涂一涂的内容)
(学生动手涂)
师:请选择你喜欢的图形说一说它的1/2。
生1:我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1/2。
生2:我把一片树叶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树叶的1/2。
……
师: 小朋友们不仅涂得好,说得也不错。
2、认识1/4、2/4、3/4、4/4
师:看见小朋友们津津有味地学习,笑笑也来了。听,她约我们干什么?
(大屏幕播放笑笑说:“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
(学生独立折纸)
师:谁把你折的到前面来展示一下?
(学生拿着作品到前边介绍所折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三种折法一样吗?如果笑笑看见了会高兴吗?为什么?
生:三种折法不一样,但都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四份,所以笑笑会很高兴。
师:笑笑想约我们做涂色游戏,喜欢吗?“
生异口同声:喜欢。(大屏幕显示课本57页折一折:①、②、③、④的内容。)
师:这是做涂色游戏的方法和步骤,请小朋友们在小组内读一读、涂一涂、说一说、填一填,小组合作完成好吗?
(学生动口说、动手涂、动笔填,教师巡视)
师:哪个小组到前面来把你们的作品说给大家听听。
生1:我把一张纸平均分成四份,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1/4。
生2:我把其中的2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2/4。
生3:我把其中的3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3/4。
生4:我把其中的4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4/4。
师:把这张纸的4/4涂上颜色,是涂了这张纸的多少呢?
生4:就是涂了这张纸的全部。
师:听明白了吗?谁再来说说这张纸的4/4是什么意思?
生5:这张纸的4/4也就是这张纸。
(一组四名学生介绍作品后贴到黑板上并写上相应的分数。)
师:好,还有不同的涂法吗?请到前面来展示给大家。
(生把不同的作品贴到黑板上)
3、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师:像1/2、1/4、2/4……这样的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知道的请举手。
(一生说“分数”并板书课题)
师:你写的“分数”2字真漂亮,请领读一遍。
(生领读课题)
师:每个分数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字,例如:3/4,中间的短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面的数字叫分母,表示平均分了几份;分数线上面的数字叫分子,表示其中的几份。师板书: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读作四分之三
3
4
师:谁说说3/4的意思。
(生说略)
4、联系生活
师:你能说说在生活中见到的分数吗?
生1:我经常吃一个苹果的1/2。
生2:有一次,妈妈把一张油饼平均分成4份,爸爸吃了2/4,我和妈妈分别吃了1/4。
生3:我能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32份,用彩笔涂出它的5/32。
生4:伊拉克的石油资源占世界的11/10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4:在报纸上看到的。
师:小朋友们从生活中发现了这么多分数,看来分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啊!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下面,我们用今天学过的分数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1、说一说
(学生思考后交流略)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个图形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
(学生独立作题,然后交流略)
3、下面的分数表示阴影,对吗?
(①、②、③小题略)
师:用4/6表示阴影,对吗?
生异口同声:不对
师:为什么不对?
生:应该用8/12表示。
生:因为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1/2份,有8份涂了颜色,所以用8/12表示是对的。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异口同声:没有。
师: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阴影部分到底能不能用4/6表示?
(学生思考)
师 :把你的想法和同伴说一说。
师:谁再来发表意见。
生:可以用4/6表示,假设中间的横线没有才能看出来。
生:在这个长方形中,竖着的几条线段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了6份,这6份中的4份是阴影,所以用4/6表示是对的。
师:听懂他的意思了吗?谁来解释一下。
生(指着图形):中间竖着的5条线段确实把长方形平均分成6份,其中的4份是阴影,所以用4/6表示可以。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这个图形中的阴影,用4/6表示是对的,用8/12表示也可以,难道4/6和8/12相等吗?
师:对这个问题,谁有看法?
生:既然用4/6和8/12都可以表示阴影部分,那4/6和8/12肯定是相等的。
师:谢谢同学们的创新发现和精彩解释,4/6确实和8/12是相等的。
(四)、总结延伸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略)
师:老师相信,通过你们以后的学习,会有更大的收获。
案例2
《分一分(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学会分数的读、写,从中感受分数与平均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具学具准备:
苹果2个,正方形、长方形纸片若干,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分吃过苹果吗?淘气和笑笑也经常分吃苹果。他们在分苹果时遇到了新的数学问题,你们想知道吗?
1、出示情境图。
这是教材为我们提供的两幅淘气和笑笑分苹果的情境图,请大家带着下面的问题读图:
(1) 这两幅图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2) 淘气和笑笑是怎样分苹果的?
(3) 他们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板书:平均分——一半)
3、用各种方式表示一半或半个。
4、引入1/2。
同学们,用了这么多不同的方式方法表示了一半,真不错,这就是一种发明,一种创造,但各种表示方式标准不统一,让我们请教一下智慧老人吧。
(放录音)历史上每一个数学符号从发明到被普遍认可,都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岁月。现在世界通用的表示“一半”或“半个”的数学符号是1/2。
你们知道像1/2这样的数叫什么数吗?(板书: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2
(1)涂一涂,感受1/2(见课本56页)。
a 要分别涂出他们的1/2,你认为首先应该怎样做?
b 其中六边形、圆、和正方形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c 利用投影进行交流,每一个1/2分别表示什么?
(2)折一折,做出1/2。
a 独立操作。
b 展示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2、认识1/4、2/4、3/4、4/4。
(1) 折一折,用你喜欢的方法,将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
(2) 涂一涂。
a 将其中的一份涂.......喜欢的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的1/4,其余部分是这张纸的( )。
b 将其中的两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 )。
c 将其中的三份涂上颜色,涂了这张纸的( ),还有这张纸的( )没涂颜色
d 如果将所有的4份都涂上颜色,那么就涂了整个正方形纸片的( )。
分法与涂法展示交流。
通过以上操作与实践,你能说出1/4、2/4、3/4、4/4表示的具体意义吗?你能不能再举几个例子?这几个分数和1相比,你认为有什么关系?
3、学习分数各部分名称和分数的读、写。
(1) 你发现一个分数由哪几部分组成?
(2) 你知道各部分分别叫什么吗?一个分数应该怎么读?
3… …分子
板书: … 分数线 读作四分之三
4…… 分母
(3)你认为分数该怎样写?为什么?看到这些分数,你想到了哪个运算符号?
(4)由3/4读作四分之三,你认为3/4表示什么意思1/4、2/4、4/4呢?
(5)想一想,分数和什么分法有关系?
4、尝试运用
(1) 看图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图见57页下方)
a 读出每一个分数。
b 写出每一个分数(注意,先居中写出分数线,再写分母,后写分子)
c 说出每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含义
如:1/3表示把一段绳子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根绳子的1/3。
(2) 联系实际,体会分数就在身边。
我们已经知道,1/2、1/3、3/4、5/6等这些数都是分数,你能否联系自己的见闻说一个你曾经见过的或听到的分数吗?如:
a 用这块地的2/5种大蒜
b 有1/2的大棚被大风刮坏了
c 今年的人平均收入比去年增长14/100。
(三)巩固与应用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图见58页第1题)
(1)独立写出各图中涂色部分表示的分数,巡示指导分数的写法。
(2)指名读出各分数
(3)组内说一说各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2、按分数把下面各图形涂上颜色(图见58页第2题)
(1)各分数表示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2)你为什么这样涂?
3、判断: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各图的阴影部分对吗?(图见58页第3题)
(1)独立判断。
(2)交流判断的理由。
(3)分数的产生和哪一种分法有关系?
4、左图中有 ,请你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问题(见图58页第4题)
(1)哪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等于它的1/2?
(2)哪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大于它的1/2?
(3)哪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小于它的1/2?
a 由这些及以上的各个图形,你想到了我们刚刚学过的哪方面的知识?
b 你是如何进行判断的?你的理由或根据是什么?
5、判断正误。
(1)把一根铁丝分成8份,其中的3段就是这根铁丝的3/8。( )
(2)把一个苹果分给小红和小冬,每人分得这个苹果的1/2。( )
(3)一块不规则的地块是无法把它平均分成2份、3份或几份的。( )
(4)一个苹果的1/2和一个橘子的1/2不相等。( )
a 组内讨论。
b 全班交流。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并学会了有关分数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分数和什么分法有关系?读分数和写分数的顺序有什么区别?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数?请你说一说。
案例3
《分一分(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在动手分一分中,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拓展分数的意义。
3、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和主动尝试的学习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剪刀、正方形纸片、投影片、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听说你们动手操作的能力特别强,是这样吗?那来展示一下的动手能力,好不好?
请同学们剪下附页2中的图7的正方形纸片,给它涂上红、黄、蓝三种颜色。
1、生动手操作,剪一剪、涂一涂。
2、小组讨论。
3、展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师:看来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可真棒!不知解决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接下来让我们来证明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很棒的,好不好?
(1) 说一说:
①红色小正方形占大正方形的()/()
②蓝色小正方形占大正方形的()/()。
③黄色小正方形占大正方形的()/()。
(2) 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3) 集体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不仅动手能力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很棒的。如果老师把这道题变一下,你还能不能完成的同样出色呢?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分一分
师:请同学们把你涂好色的9个小正方形用剪刀分开。想一想,每种颜色的正方形占这些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1)生动手分一分。
(2)独立思考,完成下面的小题:
① 红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② 黄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③ 蓝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题的思维过程。
(4)全班交流。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能运用分数来表示由许多个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中的一部分,真了不起!希望同学们继续加油,努力!
2、试一试
师:像这样的事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在公园里我们就会遇到用分数来表示的一些事物。(投影出示59页的试一试)。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图,独立思考完成下面的小题。
(1)出示问题:
①一共有多少只蝴蝶?
②白蝴蝶占所有蝴蝶的`()/()。
③花蝴蝶占所有蝴蝶的()/()。
(2)学生独立做题。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4)全班汇报交流。
师小结:通过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索,我们知道了一个整体可以由若干个体组成,分数可以表示它的一部分。
3、找分数:你还能从图中找到一些分数吗?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全班交流。
师小结:5个孩子,花坛里的10朵花都可以看成一个整体,再从中找到分数。你能说一说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时,要注意什么吗?当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要注意把谁看作整体,这个整体也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确定整体和个体的关系,从中找到分数。
(三)、解释与应用
1、尝试练习(投影出示课本60页练一练1、2两题)。
学生理解题意、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题的思维过程,最后在全班汇报交流。
2、巩固提高
(1)投影出示课本60页的第3题:他们拿到的铅笔一样多吗?
先理解题意、独立思考;然后同桌合作,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最后得出结论:他们拿到的铅笔不一样多。
(2)我们对分数又有了新的认识,你能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说一说吗?
(学生交流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学生交流略)。相信你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有更大的收获。
案例4
《分一分(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在动手分一分中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拓展分数的意义。
3、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和主动尝试的学习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剪刀、正方形纸片、投影片、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老师带来了几张图片,我看哪颗“智慧星”能用分数表示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鼓励学生说一说解题的思考过程).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分数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知识“分一分(二)。”
板书课题:分一分(二)
(二)、游戏体验,主动探索
1、涂色游戏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做涂色游戏,好吗?
我们先把这张正方形纸剪开,分成9个小正方形,再给它们涂上红、黄、蓝三种不同的颜色。
(生动手操作,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 。)
师:同学们的手真巧,一会儿就做好了。你们有没有信心根据涂好色的正方形完成下面的几道小题呢?
2、分一分
(1)、学生根据涂好色的小正方形完成下面各题:
红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黄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蓝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
师小结:我们知道小正方形共9个,红色的有2个,黄色的有3个,蓝色的有4个(红、黄、蓝颜色的小正方形的个数不唯一),所以红色、黄色、蓝色分别占所有正方形的2/9、3/9、4/9。
3、试一试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能运用分数表示事物间的关系,真了不起!我这里还有一幅图,同学们能不能也把这幅图中的事物用分数给表示出来呢?
(1)、投影出示课本59页的试一试。
①一共有几只蝴蝶?
②白蝴蝶占所有蝴蝶的()/()。
③花蝴蝶占所有蝴蝶的()/()。
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细心观察主题图,然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以上各题。
4、 找分数
你在用分数表示事物时是怎么想的?你还能从图中找出一些分数吗?
(1)、生独立观察,发现分数。
(2) 鼓励学生讲是如何发现分数的
(3)师小结:在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和解决一些问题时,首先要确定把谁看作一个整体,确定整体和个体的关系,从中发现分数。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1)投影出示课本60页的练一练第1题。
①让生弄懂题意,独立思考完成。
②让学生讲思考过程。
(2)投影出示课本60页的第2题。
①学生独立做题。
②小组交流。
③组长汇报。
师:同学们解释得非常精彩,下面的题同学们能不能做得同样精彩呢?
2、拓展应用
投影出示课本60页的第3题:它们拿的铅笔一样多吗?
(1)同桌合作,实物演示。
(2)交流结论:因为笑笑拿了6枝铅笔的1/2,淘气拿了4枝铅笔的1/2,“1/2”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以他们拿到的铅笔不一样多。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并且学会了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
案例5
《比较大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分数的大小,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比较分母相同的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初步对比、总结的能力。
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分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的比较分母相同或分子是1的两个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
1、多媒体
2、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若干帐、水彩笔
3、1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吗?(生:喜欢)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动画。
电脑出示:(动画大意)猪八戒在取经的路上,忽然找到一个大西瓜,他刚要吃,悟空一个筋斗翻到了他的跟前:八戒,这个西瓜我们分开吃,你吃西瓜的1/2,我吃西瓜的1/2,(师板书:1/2)八戒听了满脸不高兴,这个西瓜是我发现的,我要多吃,我要吃西瓜的1/4(师板书1/4)
师:同学们说,八戒能多吃到西瓜吗?
生:能(不能)
要想知道八戒能不能多吃到西瓜,我们必须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呢?
生:比较一下1/2和1/4谁大谁小?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比较一下分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大小)
(二)探究新知
1、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质疑:
下面我们就来比较以下1/2和1/4(指板书)谁大谁小?为了直观地比较出谁大谁小,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拿出手中的正方形纸分一分,涂一涂,发挥集体的力量,看能不能得到答案。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交流汇报
① 出示图(见课本61页右上图)。
② 小组选代表说出自己的小组比较的思维过程(师适当引导并小评)
(4)小结: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的纸,一张平均分 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1/4,而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是1/2,4份中的一份比2份中的一份少,也就是平均分 的份数越多,得到的一份越少,所以1/2>1/4.
刚才我们知道了把两张相同的正方形的纸分成不同的份数,都取其中1份,这样的两个分数谁大谁小,而如果把两张相同正方形的纸都分成相同的几份,取不同的份数,这样的两个分数,哪一个大哪一个小呢?
1、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1)质疑
“3/4和1/4谁大?”(同时板书)你们是怎么想的,用比较1/2和1/4的方法,四人一组分一分,比一比。
(2) 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 交流汇报。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左上图)。
②小组选代表发言说出小组比较的思维过程。
(4)小结: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3份也就是3个1/4,而另一张纸表示其中的1份,也就是1个1/4,所以3/4>1/4。
3 、试一试,让学生独立完成。
(1),填分数,比大小。(见课本61页中间图)。
(2)、给分数先涂上颜色再比较大小(见课本61页下图)。
要求学生独立先独立完成,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分类整理寻找规律。
(1)分类。
把上述六组分数比大小进行分类。
一类:分母相同的分数比大小。
二类: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
(2)小组交流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3)全班交流,发现规律。
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小的分数小。
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越小。
(4)拓展延伸
为什么?说明:分母相同,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相同,那么每一份的大小就相等。分子大的表示取得份数多,分数就大。
分子是1的分数,表示取其中的一份,分母小的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的分数少,其中的一份反而大,而分母大的表示平均分得的份数多,其中的一份反而小。
(三)实践应用
1、按分数涂料颜色并比较分数的大小(电脑出示)
(1)学生独立,看 一看,涂一涂,比一比。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2、在下面的图形中,涂出它们的1/4,(电脑出示)
(1)学生独立,画一画,涂一涂。
(2)小组比一比。
(3)全班交流并个别展示。
3、电脑出示题意怎样才能平均分呢?
(1)学生独立审题。
(2)小组交流:把自己平均分的思维过程讲给同伴听。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评:同学们表现得很出色,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独立解决一些问题,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对于下面的问题,大家有信心吗?
(四)拓展延伸
准备10根小棒,拿出全部的3/10,再拿出剩余的1/7,再拿出剩下的1/2,最后还剩多少根?
(1)明白题意后,同桌互做。
(2)找两生到前面表演
(3)全班交流每一次要求的含义及最后的结论。
(4)拓展提问:对于分数,你有了那些更深的认识?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学会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知道了比较分数的大小分两种情况,也就是分母相同还有分子是1的时候。分母相同时,看分子,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当分子是1时,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案例6
《比大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分数的大小,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比较分母相同的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初步对比、总结的能力。
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比较分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分母相同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
1、投影仪及相应的投影片
2、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若干张,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在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几的分数,同学们能够通过折纸的方法表示出一些你喜欢的分数吗?
(1)学生用纸折分数
(2)小组交流自己是怎么做的,表示出了那些分数。
(3)全班交流汇报展示的过程,有针对性的张贴并板书四组分数:(3/4,1/4)、
(1/4,1/2)、(3/8,1/8)、(1/8,1/6)。
2、观察分数,组织分类。
刚才老师把同学们展示的分数张贴了四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四组分数,你能给它分一下类吗?
(1)学生独立观察每组分数的特点
(2)小组讨论交流如何分类
(3)全班交流:小组选代表陈述分类的思维过程。
(4)教师小结:我们把分数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分母相同,分子不同,像3/4和1/4、3/8和1/8,一类是分子都是1,而分母不同,像1/4和1/2、1/8和1/6
3、引导质疑,引入课题
对于刚才我们分出的这两类分数,大家想研究它们哪方面的问题?
(1)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1:我想知道两个分数哪一个大,哪一个小?
生2:我想知道两个分数的和是多少
生3:…
(2)有选择的解决问题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多,下面我们就来解决比较一下两个分数,哪个大哪个小这一问题,好吗?(板书课题:比大小)
(二)探究新知:
1、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1)质疑:
“3/4和1/4谁大?你是怎么想的,四人一组拿出手中另一张正方形纸分一分,涂一涂,发挥集体的力量,看能不能得到答案”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 ,比一比,说一说。
(3)交流汇报。
① 出示图(见课本61页右上图)。
② 小组选代表说出比的思维过程
(3)教师小结:
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3份,也就是三个1/4,而另一张纸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是一个1/4,3个1/4比一个1/4大,所以3/4>1/4。
(4)用同样的方法比较3/8和1/8的大小。
① 出示图(见课本61页中间左边图)。
② 学生争当“小老师”自行讲解比的过程。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1)质疑:
“1/4和1/2谁大呢?大家是怎么想的,用刚才比较的方法,四人一组想一想”。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交流汇报。
① 出示图(见课本61页右上图)。
② 小组选代表说出自己小组比较的思维过程。(师适当引导并小评)
(4)教师小结:
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一张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1/4;而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也就是1/2。4份中的一份,比2份中的一分少,也就是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少,所以1/4<1/2。
(5)用同样的方法比较1/8和1/6的大小。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中间右图)。
②学生自告奋勇讲解比较的过程。(师适当引导并鼓励)
③根据分类总结比较大小的策略。
(1 ) 学生独立思考比较大小的方法。
(2 ) 小组交流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比较大小的方法。
(3 ) 全班交流,归纳总结: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小的分数小;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4 ) 拓展延伸
为什么?说明:分母相同,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相同,那么每一份的大小就相同,分子大的表示取得份数,分数就大;分子小的表示取得份数少,分数就小。
分子是1的分数表示都取其中的一份,分母小的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少,其中的1份反而大;而分母大的表示平均分得的份数多,其中的一份反而小。
(三)巩固、实践、应用。
1、给分数先涂上颜色再比较大小(见课本61页下图)。
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2、按份数涂颜色,并比较分数的大小。(投影出示)
(1)、学生独立看一看、涂一涂、比一比。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3、电脑出示题意:怎样才能平均分呢?
(1)学生独立审题。
(2)小组交流,把自己分的思维过程讲给同伴听。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评:
同学们表现的很出色,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独立解决一些问题,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更新的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学会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知道了比较分数的大小分两种情况,也就是分母相同还有分子是1的时候。分母相同时,看分子,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当分子是1时,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案例7
《吃西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用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
3、能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求知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1、 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情境图、每生四张完全相同的圆形纸、投影仪及相应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情景图
小熊笨笨要请爸爸品尝自己亲手种植的大西瓜。(板书课题)看它们吃得多有滋味啊!
2、观察图
请同学们认真看图,从图中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汇报
生交流得出结果 :
生1:它们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生2:爸爸比笨笨多吃了几分之几?
生3:还剩几分之几?
师小结:同学们能够提出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可见,你们是一群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看谁最有办法。
(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问题一:它们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1)列出算式:2/8+3/8=
(2)交流对算式的看法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分数的加法。那分数的加法该怎样做呢?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想出办法来对吗?
(3)学生独立思考。
(4)小组交流讨论:画图或利用手中的学具(四张完全相同的圆形纸片),分一分、涂一涂、拼一拼。(生操作,师巡视)
(5)小组汇报
a组:2个1/8与3个1/8合起来是5个1/8,也就是5/8。
b组:借用材料
C组:先吃8份中的2分,又吃了3分,共吃了8份中的5份,也就是5/8。
师总结讲解:这个西瓜的2/8,也就是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8份,笨笨吃了2份,是2个1/8,爸爸吃了三份,是3个1/8,2个1/8与3个1/8合起来是5个1/8,所以2/8+3/8=5/8。
(5)回到原图验证:
出示情境图。(笨笨吃了2份,爸爸吃了3份,一共吃了5份,就是5/8)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很棒,不仅动手、动脑想出了很多办法,而且计算得也很准确,真不错,那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第二个问题。
2、问题二:爸爸比笨笨多吃了几分之几?
(1)生列算式。(指生说,师板书)
(2)比较问题1:同学们知道这个算式应该叫什么名字吗?(分数的减法)
对呀,非常好。师板书(分数减法)
(2) 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师:那怎样求出分数的减法呢?我知道同学们早就迫不及待地想解答了,好,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材料与同桌一起来试试。(学生动手画、涂、拼、说。)
(3) 汇报:
① 出示图讲解。
② 爸爸吃了这个西瓜的3/8,也就是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8份,爸爸吃了其中的3份,是3个1/8,笨笨吃了2份,是2个1/8,3个1/8比2个1/8多了1个1/8。所以 3/8-2/8=1/8
师小结:同学们确实很棒,自己就能够解决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了,那么最后一个问题有没有信心解决呢?(有)
3、问题三:它们吃了5/8,还剩几分之几?
(1)生独立思考。
(2)小组内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学习方法:
指生板演,并当小老师讲解。
①有学生会说,把一个大西瓜看作整体“1”,
②有学生会说8块西瓜是整体“1”。
③有部分学生可能会说,“1”是一个大西瓜平均分成了8份,也就是8/8,所以8/8—5/8=(8—5)/8=3/8(师可以及时点拨、引导)
(4)师小结
这么难的问题都被我们解决了,可见只要我们多动脑筋,再难的问题也难不到我们。
(三)巩固应用。
1、课本P64第一题。
(1)指生说说图意。
(2)列式解答。(独立完成)
(3)说明算理,同桌交流。
(4)指生汇报检查。
2、课本P64第二题。
(1)指生板演,其余生独立完成。
(2)生当小老师讲解算法。
(3)总结算法
今天,同学们学习了分数的加减法,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指生交流)。
(4)师小结分数加减法的规律。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新的收获?(指生交流)。
案例8
《吃西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
3、能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求知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1、 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情境图、每生四张完全相同的圆形纸、投影仪及相应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复习加减法的意义。
2、复习分数的有关知识:5/7、4/8、2/3的含义。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出示情景图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幅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指生交流,师相机板书课题)
(2)汇报:从图中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交流得出结果 :
①他们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②大熊比小熊多吃了几分之几?
③还剩几分之几?
2、解决问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1)解决问题一:它们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① 列出算式:2/8+3/8
② 交流对算式的看法。
③ 学生独立思考。
④ 小组交流讨论(可借助准备的材料或借图来分一分、涂一涂、拼一拼)。
⑤ 全班交流。
甲小组:2个1/8与3个1/8合起来是5个1/8,也就是5/8。
乙小组:借用材料
丙小组:先吃8份中的2分,又吃了3分,共吃了8份中的5份,也就是5/8。
⑥ 回到原图验证:
出示情景图(小熊吃了2快,大熊吃了3快)
师小结:看来,不论用哪种方法,同学们都能准确地算出来。下面的问题,也一定难不倒你们。
(2)独立解决问题二:大熊比小熊多吃了几分之几?
① 生独立解决,列出算式。
②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
③ 全班交流。
(生有的画图、有的折纸、有的涂,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3)集体讨论问题三:它们吃了5/8,还剩几分之几?
①生独立列出算式。
②思考:1—5/8=?
(师可以提示怎样把“1”变成可以与5/8相减的分数。)
a生独立思考。
b小组交流。
c全班交流。
有学生会发现,把一个大西瓜看作整体“1”;有学生会说8块西瓜是整体“1”;有部分学生可能知道,“1”是一个大西瓜平均分成了8份,也就是8/8,所以8/8—5/8=(8—5)/8=3/8(师可以及时点拨、引导)
师小结:这么难的问题都被我们解决了,可见只要我们多动脑筋,再难的问题也难不到我们。
(三)巩固应用。新课 标第一 网
师:妈妈又有了难题要请教我们了,请看:(投影出示)
1、一根绳子,第一次用了5/9,第二次用去了2/9,一共用去了几分之几?第一次比第二次多用去了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
5
9
2
9
第一次用去
第二次用去
出示线段图:
2、课本P64第二题。
(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算法。)
3、总结算法。
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探索出了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规律。(指生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指生交流)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课本第76页例7及练习十六第4、5、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现实的素材,感受大数的的意义,加深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比较、理解数位的意义和数的实际大小掌握学会比较10000以内数的大小。
2、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正确运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准备:计数器、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
1、读一读,并说一说,各个数中的5在什么数位上,各表示什么?
25710595791135
2、填空
()个一是十。
()个十是一百,10个百是(),10个()是一万。
八百七十二是由()个百、()个十、()个一组成的。
8个千、4个十组成的数是()。
3、在2287、650、80、285、651、79这几个数中:
是两位数的有()是四位数的有()最大的`数有()。最小的数有()。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数的组成、数位的认识以及千以内数的比较。
二、学习情景的创设
1、看挂图
聪聪和妈妈一起去商场买电器,聪聪和妈妈看中了空调和电视机。售货员说空调的价格是由3一个千、四个百和三个十组成的。你知道空调的价格吗?
2、引导学生猜出电视机的价格。售货员又告诉我们电视机的价格比1000少,又比500多,你还能猜出电视机的价格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提示学生多一些、多得多
3、引导学生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比一比万以内数的大小。
板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设计意图]
通过猜价格的游戏激发学生比较数的大小的兴趣,同时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互动活动
(1)提示:想一想我们千以内不同数位大小数比较的方法。
自主探究四位数和三位数的大小比较。
出示1430和980的大小,同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比的?
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比较
小组汇报结果1430大于980。因为1430是四位数,而980是三位数。四位数比三位数大。也就是不同数位的数比较,数位多的数就大。
谁来说说聪聪和妈妈能买到什么电器?你是怎么想的?及时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比较出数的大小。
探究四位数与四位数的大小比较。
出示课件,聪聪正在和另一个小朋友比赛谁读数的速度快,聪聪得了3864分,另外一个小朋友得了3529分。
(2)小组进行讨论:怎样比较3864和3529的大小?
汇报得出:
因为3864大于3529。所以聪聪获得胜利,是先比较千位一样大,所以比较百位,3864的百位是8比3529的百位5大,所以3864大于3529。
师生总结:
比较万以内数的时候,先比数位,数位多的数大,数位一样从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数就大。
[设计意图]
通过活动掌握万以内数位相同的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的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后练习要求学生独立比较各组数的大小,并集体订正。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第5题。理解题意。独立比一比。
汇报比较的结果。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出示:5850和8637239和70072133和31445488和5458
独立比较,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
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课外练习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28□3○28677□0072406466□2□49413□2120142934□6315+7□+7
20-205□-205
2、找规律,填一填。
(1)596、597、()、()、()
(2)1720、1730、()、()、()
(3)5000、5100、()、()、()
(4)1360、2360、()、()、5360、()
(5)2130、3240、()、()、6570、()
(6)9999、8888、()、()、5555、()
.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计算大面积的土地用平方千米,知道平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和简单换算,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平方千米和公顷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和简单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板演:一块长方形稻田,长200米,宽150米,合多少公顷?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卡片口算.
1公顷=( )平方米 4公顷=( )平方米
20000平方米=( )公顷 70000平方米=( )公顷
二、学习新课.
1.引入.
教师提问:(1)计算土地面积的单位有哪些?
(2)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
(3)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
教师叙述:计算土地面积的单位有平方米、公顷,计算大面积的土地用平方千米做单位.今天我们学习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教师板书课题: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
2.教学平方千米.
教师叙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它的面积是100100=10000(平方米),也就是1公顷.(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边长1000米(1千米)的`正方形土地,它的面积是10001000=1000000(平方米),也就是1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也叫1平方公里,我国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也可以说我国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公里.
同学们想一想: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公顷呢?
(100000010000=100,被除数和除数各划去4个零.)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从上面可以看出,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前面我们学过平方米与公顷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0.我们把这些土地面积单位按从大到小排列,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2平方千米=( )公顷 8平方千米=( )公顷
4000公顷=( )平方千米 30000公顷=( )平方千米
2.综合练习.
(1)8公顷=( )平方米 4平方千米=( )公顷
30000平方米=( )公顷 9000000平方米=( )平方千米
3400公顷=( )平方千米
(2)在下面○里填上>、<或=.
3公顷○2900平方米 200公顷○2平方千米
4平方千米○404公顷 8000平方米○8公顷
3.思考性练习.
一个占地1公顷的正方形苗圃,边长各加长100米.苗圃的面积增加多少公顷?先让学生画出这道题的示意图.如下图:
组织学生讨论:
(1)1公顷的正方形苗圃,原来的边长各是多少?
(2)边长各增加100米后,边长是多少?
计算出增加后苗圃的面积,即(100+100)(100+100)=40000(平方米)
换算成公顷:40000平方米=4公顷
苗圃面积增加了4-1=3(公顷).
如果有的同学从图中直观地看出增加了3公顷,也是可以的.
4.课后练习.
(1)了解本区或本乡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千米.
(2)5平方千米=()公顷 300公顷=()平方千米
4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
12000000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
(3)3公顷○2900平方米 200公顷○2平方千米
4平方千米○404公顷 8000平方米○8公顷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设计说明
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就感”,还担负着查缺补漏、系统整理和巩固发展的任务。为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复习,在组织教学时,应该营造一个轻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学设计中,灵活地运用教材,既不要夸大它的作用,又不要削弱它的功能,要创造性地发挥它应有的功能。作为复习课,设计要有新意,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适当的处理,这样更符合本地区学生的实际需求。
2.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然后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结合教材习题逐一练习。通过练习,将学生所学的知识整理成知识网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结合教材习题,复习分数加减法这一单元的内容。想一想,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2.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简算、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三部分内容)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互相评价,呈现知识结构图。
分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分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复习本节课中的知识点,在教师的引导下画出知识结构图,帮助学生建立这部分知识内容的知识网络,便于学生整理和记忆相关知识。
⊙整理复习
1.复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复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应注意什么?结合具体实例说一说。
(2)先想一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再计算下面各题。
+ -
结合上面的算式复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①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②分数加减法对计算结果的要求: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完成教材94页1题前两个小题的计算。
+ -
解答: + -
=+=-
==
=
2.复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先想一想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计算,再计算下面各题。
+- -+
1-- 1-
①复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在计算分数加减混合算式时,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一是先将所有的分数全部通分,再进行计算;二是先通分需要进行通分的部分,再进行计算。
②复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没有括号的,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③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计算后交流结果。
(2)完成教材94页3题最后一竖排两个小题。
+- -
=+-=-
=- =-
== =
①引导学生观察第2个小题,课件出示学生的不同解法。
--
=-- =--
=- =-
= =-
=-
=
②从上面的解法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后小结: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减法同样适用。
3.复习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先想一想分数、小数是怎样互化的,再计算下面各题。
0.75=( ) =( )
2.12=( ) 4=( )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际测量,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2.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
3. 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
1. 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米(m) 厘米(cm)
2. 用手比一比1米和一厘米有多长?
3. 你能正确使用这些长度单位了吗?
(1)房子高约4( ); (2)一支铅笔长18( );
(3)米尺长100( ); (4)课桌高约7( );
二、互动解疑
1. 认识分米
(1)猜一猜课桌高约7什么呢?
板书:分米dm
(2)探究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你对分米还有哪些了解?
1分米=10厘米 1dm=10cm
(3)剪一剪,1分米到底有多长?你能从纸条上找出1分米,并把它剪下来吗?
(4)想一想,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分米?
(小棒、光碟盒的长度……)
(5)我们的直尺的长度大约是几分米?(2分米)
2. 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1)请同学们在米尺上找出几个1分米,并汇报
0——10 10——20 40——50 90——100
(2)1分米与1米之间的关系
①在米尺上数出1米里面有10个1分米,1米=10分米。
②1分米=10厘米 1米=100厘米 100厘米里面有10个10厘米
所以1米=10分米 1m=10dm
3. 认识毫米
(1)请你先估算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大约各是几厘米?
(2)讲述:当不够1厘米时,为了测得更精确,我们要用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①关于毫米,你都知道些什么?
1厘米中间有10个小格,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所以1厘米=10毫米 1cm=10mm
②建立1毫米的表象
A:一张IC卡,先估一估,再量一量它的长、厚度。
B:课堂练习本,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4. 阶段性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厘米和分米”,现在我们一共认识了四个长度单位,今后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米、分米、厘米作单位。如果测量比较精确,我们还可以用毫米,这些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 1米=1000毫米
三、实践运用
1. 填一填
2dm=( )cm 70mm=( )cmm 800cm=( )m
6m=( )dm 80cm=( )dm 3m=( )cm
2. 画线段
①20mm ②3cm5mm ③2dm
3.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练习本的长约( ); 课桌宽约( ); 一栋楼高( );
数学书厚5( ); 小亮身高135( ); 课桌高9( )。
四、总结评价
比划所学过的长度单位。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2-25
小学数学教案06-13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0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2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9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2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9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