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08 12:39:51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10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群小客人(板书课题:蜜蜂)你们了解蜜蜂吗?

  ②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法国有个生物学家叫法布尔,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研究蜜蜂的,好吗?

  初读感知

  ①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

  a.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遇到生字新词圈起来,多读几遍。

  b.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检查自学情况。

  a.出示生字词卡片或展示生字词课件,检查认读情况。

  b.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评议。

  ③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朗读感悟

  ①学习第一自然段。

  a.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b.相互交流知道了什么。

  c.你们有兴趣跟着作者一起去做这个试验吗?

  ②学习第二自然段。

  a.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b.让学生当小小讲解员,说说“我”的试验是怎么做的。

  先说给同桌听听。

  再请两三名泩说给全班同学听。

  c.说说在这个试验中,哪些做法是不可少的,要陈述理由。

  d.朗读“这时候……几乎要触到地面”这句话,转换角色想一想:假如你当时看到这种情景会怎样想?

  课堂练习

  ①指导写字。

  a.出示生字卡片“论、试、验、袋、证、概、减、阻”,组词朗读。

  b.交流识记生字方法和写字的'经验。

  c.学生书写

  ②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①抽读生字词卡片。

  ②复述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做试验的有关内容。

  朗读感悟

  ①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a.教师引入:这些蜜蜂能回到它们的家吗?

  b.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c.说说这两段告诉我们回来了几只蜜蜂?这么长的路途,它们用了多少时间?

  d.假如你当时看到这两只归来的蜜蜂,你是什么

  心情?会对它们说些什么?

  e.指名学生多人次地带着这种高兴,激动、甚至有点意外的心情朗读三、四两个自然段。

  ②学习第五自然段。

  a.教师再引: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其他蜜蜂的下落吧,请读第五自然段。

  b.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后,再指名朗读。

  c.说说从这一段中知道,又飞回来几只蜜蜂,大概用了多少时间。

  d.如果想表达“我”对这些蜜蜂的赞赏,你觉得读时要注意哪些词语?

  e.让学生先自己一边读一边体会,然后读给大家听,评评再读读。

  ③学习第六自然段。

  a.学到这里,同学们一定非常佩服小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想不想弄清楚它们怎么会有这种能力的?让我们看看本文作者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是怎么说的。

  b.学生多遍朗读第六自然段。

  c.你们同意法布尔的这个结论吗?请结合他做试验的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语言实践

  ①教师引述:小小的蜜蜂竟有如此大的本领。下面我们来讲讲这个故事,好吗?可以一个人讲,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讲。

  ②学生自由组合讲故事。

  ③指名学生上台讲故事,师生共同评点。

  指导写字

  ①出示生字卡片“测、括、确、误、途、超”,组词朗读。

  ②小组内交流各自识记生字的方法。

  ③同桌提醒写字注意事项,介绍写字经验。

  ④学生书写。

  积累语言

  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积累语言文字,给学生一个大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

  教学重点:积累语言文字

  教学难点:积累语言文字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万花筒"

  1.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

  2.比较字形,在小组内交流。

  3.学生试着用这些字组词c

  4.指导学生在田宇格里描写这几个字。

  二、学习"我能写"

  1.学生先自己独立练习写。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3.全班汇报、归纳。

  (1)表示"看"的词语还有:凝视环视扫视仰视俯视等。

  (2)表示"说"的词语还有:谈论议论聊天谈话交谈等。

  4.指导学生平时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三、学习"我能猜"

  1.课件出示谜面。指名读。

  2.帮助学生分析谜面特点。

  3.学生交流自己的谜底。看看谁猜得又快又准。(爱)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举行猜字谜比赛。也可以自己编个字谜哦!四、学习"百宝箱"

  1.投影出示这些名言佳句。

  2.学生齐读这些句子。

  3.学生交流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4.学生试着在理解的基础上,背一背这些句子。

  5.学生交流自己一些名言佳句。

  五、学习"大舞台"

  1.明确本次活动的要求一一介绍自己知道的一些花草的名称。

  2.引导学生做好活动前的'准备。

  (1)可以请教周围种有花草的邻居,问→问他们阳台上那些花草的名称。

  (2)可以请教自己的爸爸、妈妈。

  (3)也可以到图书室或上查阅。

  3.把自己知道的花草的名称一一记载下来。

  4.与小组同学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这是西师版教材二年级下第四册中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科学家,一个奇怪的问题;一群小朋友,一些离奇的答案。最后是玛利亚自己动手,亲自实践,用事实证明科学家提出的问题是错误的。课文文字浅显,但启迪深刻。它启迪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迷信权威,努力实践就会解决一个个疑惑,得到许多正确答案。共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生字、词并读通课文;第二课时理解课文。本篇教案是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读懂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

  2.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凡是要多动手、多实践,别盲目相信权威。

  4.学习按正确的方法抄写句子。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明白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科学家说的话。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的认字情况。利用抽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检查。

  2.听写词语。

  问题 错误 答案

  (教师提醒学生的写字的正确姿势。)

  教师巡视,抽生把听写的词语拿到展示台,师生一起订正,可以强调书写规则。教师问:谁能用“问题”一词说句话呢?

  抽生说。

  问:孩子们说的真好,那你们知道本文讲的谁的问题吗?生:是科学家的问题。

  教师板书:科学家的问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请孩子们打开书,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找一找,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

  抽生读科学家提的问题。齐读带有问号的句子。

  孩子们是怎么回答的呢?理解“议论纷纷”的意思。孩子为什么有这么多离奇的答案呢?

  师引渡:所有的孩子们都相信了吗?生:玛丽亚不相信。

  2.学习三、四自然段。

  (1) 请同学们快速地读第三、四自然段,从课文中找出能体会玛丽亚不相信科学家提出的问题的句子。抽学生说。

  当孩子说到玛丽亚“满腹疑惑”一词,想象她会想些什么呢?从而理解这一词语。

  (2)年幼的玛丽亚虽然不相信科学家提出的`问题,但自己也想不出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她请教了谁?(妈妈)妈妈是怎么对她说的呢?

  (3)玛丽亚听了妈妈的话,她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请一名学生读。

  (4)玛丽亚得出了什么结论?结合插图和回家实践的理解“漫”的意思。

  (5)得出结论后,玛丽亚很生

  气。思考:她为什么生气呢?

  抽学生说。齐读第四自然段。如果是你,会生气吗?

  师引渡:是呀,玛丽亚的确很生气,我很崇拜的科学家怎么会骗小孩呢?得找那个科学家问问。

  3、学习四、五、六自然段。

  (1)请同学们默读四、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玛利亚的问的句子。抽学生回答。

  生:“你怎么可以提出错误的问题来骗我们呢?”

  师:这是一个反问句,语气比较强烈。为什么她会这样问呢?联系前文说。体会玛利亚这是心情怎样的?把这种生气的语气送进句子中读。指名学生玛丽亚的话。从你读中我听出来了你是很生气的。

  (2)科学家听后,他有什么表情呢?(生:哈哈大笑)

  师:科学家回答这个问题时哈哈大笑?

  生:科学家为自己提的问题而发笑。

  生:科学家看到玛利亚的认真实践而高兴。

  (3)科学家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

  生自由回答。勾画出反复读。出示小黑板。齐读。

  (3)玛利亚明白了什么?

  生:他明白了只有不迷信权威,多动手做才能解决自己心中的疑惑。

  ……

  三、作业:

  (1)抄写科学家的话。这道题是第一次出现,教师要求学生:把一句默记完整后再抄,不能看一个字或词就写。(教师巡视,如果发现没掌握方法及时纠正)

  (2)抄写词语。

  议论纷纷 满腹疑惑

  板书设计:

  25科学家的问题

  议论纷纷

  满腹疑惑

  自己动手试一试 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读认认”,认识7个生字。

  2.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字并理解字义,学会在学习中观察发现。

  3.学习在生活中积累谚语。

  4.通过阅读或其他途径,了解更多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

  5.乐于观察,参与口语交际活动,并乐意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教学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将看到的事物写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列文虎克在观察中发现了显微镜和微生物,老人在观察中发现了商人的骆驼,那么这段时间你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这节课让大家畅所欲言,把自己的观察告诉同学们。

  二.板书:观察中的发现

  三.分小组先汇报自己在观察总的发现。

  四、小组派代表汇报,师生评议。

  五、建议将观察到的事物写成。

  1.出示一、两则,指导格式。

  2.口头,看看如何将观察到的事物写的具体。

  3.试着将写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继续写观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继续将看到的事物写成。学会修改自己的。

  教学过程:

  一、教师简述本周的基本情况。

  1.格式正确与否。

  2.观察的事物及发现是否有新意。

  3.叙述是否较完整。

  二、对典型作品进行评议

  1.出示佳作。

  ·生读。

  ·生评。

  ·齐读。

  2、比较差的。

  ·生自由读。

  ·生评。

  ·生改。

  三、根据所学知识在学习小组内评改作品。

  四、修改并抄正自己的。

  五、作业

  抄写改后的。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课外阅读和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完成“我的发现”

  1.回忆这学期学过的生字中有形近字的例子。

  2.出示小黑板。

  3.自由读,汇报带点字的特点。

  4.指导识记这些字。

  5.说说除了这些字以外,还有哪些字也有类似情况。

  6.进行课堂练习巩固。

  二、完成“日积月累”

  1.出示小黑板。

  2.学生各自借助拼音、字典将顺口溜读通。

  3.指名或小组汇报读

  4.归纳顺口溜的'内容。

  5.试着背诵顺口溜。

  6.学生自由汇报课外积累的顺口溜。

  7.出示人体挂图。

  8.指名上前指出人体部位,根据指出标出器官的名称。

  9.指导看图读、记名称。

  10.指导识记生字。

  11.指导书写。

  三、作业

  1.抄写“我的发现”词语。

  2.背顺口溜。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课外阅读和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背顺口溜。

  二、谈话

  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离不开细心的观察,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一定又查找了不少资料,让我们这节课来开开眼界,受到启发吧!

  三、板书:观察与发明

  四、展示资料

  五、交流、谈谈这节课的感受,受到哪些启发。

  六、

  古今中外还有不少这样的故事,让我们通过日常阅读和其他途径,了解更多科学家和发明发现的故事。同时,自己也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那么不远的将来,伟大的科学家就从我们在座的同学们诞生了!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诗是儿童曲《快乐的节日》的歌词,诗歌内容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生动形象,旋律欢快、活泼,多年来一直是孩子们爱唱的歌曲之一。诗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反映了少先队员们欢庆自己节日时快乐、幸福和自豪的心情,表达了他们长大后决心报效祖国的志向。全诗以“乐”为线,心情之乐、成长之乐、理想之乐、场面之乐,贯穿全诗,生动地描绘了少年儿童欢庆节日时的快乐心境和欢乐热闹的情景。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a、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意思,会用“培养”写一句话。

  b、正确理解“在这个世界上,有我们就更美丽,有我们就充满希望”的意思。

  2、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少先队员们欢庆自己的节日时所流露的.喜悦、幸福和自豪的心情,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在这个世界上,有我们就更美丽,有我们就充满希望”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激发兴趣

  1、播放《快乐的节日》,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感受课文内容。

  2、揭题导课。

  二、自读课文

  1、自主读书

  2、自主发现

  a、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b、读了课文,你还想知道什么?

  3、自主感悟

  学生学习反馈:

  三、启发想象,学习第1节

  1、创设情境,启发想象

  春风和熙,小鸟欢唱,使人感到轻松、愉快、舒服,这时我们

  欢度节日的心情是怎样的?

  2、朗读体会欢快的句子。

  3、理解比喻句。

  4、听录音读第1节

  5、指名读,说说节日的快乐体现在哪些方面?

  四、学习第2节

  1、用学习第1节的方法说说第1、2句

  这两句的写法跟第1节的哪句写法相似?为什么说它们在向我们祝贺,

  向我们歌唱?

  2、创设情境,学第3句。

  A、情境一:有我们就更美丽

  我们到山上去春游,田野里到处百花齐放,彩蝶飞舞,当鲜艳的红领巾随风飘扬,美丽的衣裳翩翩起舞,你有什么感觉?

  B、情境二:有我们就充满希望

  春天是一个百花盛开、万物生长的美好季节,她象征着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而少年儿童也是朝气蓬勃、天天向上。祖国把重担托付给我们所以有我们就充满希望。

  3、感情朗读,体会情感。

  五、自主作业

  1、用自己的方法巧记生字新词。

  2、摘录课文中反映少先队员快乐心情的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展竞赛,激发兴趣

  让学生带着欢乐的心情,开展第一、二小节的朗诵比赛,可采用个人或小组的形式,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合实际,畅谈理想

  1、自由朗读第3小节。

  2、理解诗句。

  3、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思想,畅谈自己的理想。

  4、朗读体会第4小节。

  5、带着欢乐的心情朗读课文。

  三、指导背诵,升华感情

  1、建议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课文。

  2、采取朗读表演、背诵比赛或学唱歌曲等方法,以渲染欢乐的气氛升华情感。

  3、边听歌曲,边想象画面。

  四、课外延伸,指导写作

  1、导语

  刚才,小朋友一边欣赏歌曲,一边想象着热闹欢快的画面。现在,请大家结合在快乐周自己欢度六一节的情景,也可结合课文中的诗歌,发挥想象写一篇作文。

  2、学生独立作业。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与课文形成共鸣。

  3、初步感受作品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及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要出一个谜语考考大家,咱们比一比,看谁最聪明!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白衣衫,坐在绿船上。打一植物

  (荷花)

  2、对,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看荷花。(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挂图)说说你对荷花的印象。

  2、(配乐)师范读课文,思考:你最喜欢文中的哪句话?把它有感情的读出来。(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指出这句话讲的是什么,归纳作者的观察顺序: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

  3、小组内交流,各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三、研读课文,体会感情

  1、第一自然段

  ①自由读课文,思考: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未见其形,先闻其香;荷花清香诱人使作者迫不及待的来到荷花池看荷花)

  ②看图,想象荷花诱人的.清香,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第二自然段

  作者循着荷花的清香,来到了荷花池旁,他看到了什么?

  ①默读第二自然段,结合图画。思考:请你用我看到了······又看到了······还看到了·····把荷花池的景色说出来。

  ②进一步要求: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什么样的荷叶,什么样的荷花,什么样的花骨朵。(进一步启发学生在上述荷叶、荷花、花骨朵前面加上附加语,把句子说得更好、更美一些。)

  ③师总结:碧绿的荷叶、白荷花、嫩黄色的小莲蓬,这些都表现了荷花的(色彩美板书)

  挨挨挤挤、有的······有的······有的·····句式,表现出荷花非常(茂盛板书)

  ④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⑤在这一个自然段里,有两个字用的特别好,你看出来了吗?(冒、露)

  冒写出荷花的活力的样子。露本来是躲在下面的,而现在显露出来了,好像把头探出来了,露出来了,这个露把小莲蓬写得可爱极了。

  ⑥齐读冒、露两句。注意重音。

  2、第三自然段

  ①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那么你能想象一下吗?他们都有哪些姿势?(小组内交流,互相启发,派代表全班交流)

  ②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种姿势,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说的?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③重点句: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指点:(板书活)一个活字,写出了多少种姿势呀!它是活的,它随时在活动,它随时在跳舞。作者把它比作一幅活的画,感叹道: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个画家指的是谁呢?(大自然板书)我要说,这个作家也真了不起,寥寥数语,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活的画。你来找找,课文中那些地方写出了荷花池的活?(挨挨挤挤、冒、露、饱涨、马上要破裂······)

  你来想象一下,荷花的活还能表现在哪儿?(放录像启发)

  ④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这大自然的画儿吧!齐读课文二、三自然段。(配乐)

  3、第四、五自然段

  ①站在这么美的画儿前,我忽然觉得······(范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这是作者看荷花的感受。(板书化为荷花)

  ②如果,现在你就是作者,化成了这荷花池中的一朵荷花,身临其境,你想想一下,当微风吹来的时候,你会怎样?当风过了之后你又会怎样?蜻蜓会告诉你清早飞行的那些快乐?小鱼会告诉你它的什么好梦?还有那些小动物来告诉你什么?(小组内交流、派代表全班交流)

  ③让我们扎上想象的翅膀,一起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咱们看看谁读的最好!自己练习一分钟。

  ④作者被荷花的美陶醉了,过了好一会儿才会过神来,才记起自己不是荷花,而是在看荷花呢!

  四、体会课文,抒发情感

  1、学了《荷花》这篇课文,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齐读课文,把你对荷花的感情融进去(配乐)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的

  (一)通过本课教学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沉和浮,会用这两个词描述物体在水中的状态。

  (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有条不紊地进行操作,用简单的符号做实验记录。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物体在水中是有沉有浮的。

  三、教学难点

  创造性活动:怎样让小瓶沉下去?怎样让橡皮泥浮起来?

  四、课前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或水盆)、石块、木块、橡皮、橡皮泥、乒乓球、泡沫塑料、铅笔、钥匙、钉子、硬币、牙膏皮、带盖的小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水槽

  2.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仪器叫什么?它有什么用?(装水)我们今天要用它来做实验。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观察、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1)认识水槽: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个圆形(或方形)的盛水容器,它叫“水槽”。

  (2)小组观察:把石块和木块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发生什么现象?

  (3)汇报观察结果。(引导学生用“沉”和“浮”来描述这两种现象。)

  (4)教师小结:把石块和木块放入水中,我们看到发生不同的现象。像石块这样沉入水底的现象叫做沉,像木块这样浮在水面的现象叫做浮。在这节课里,我们就学习“沉和浮”的知识。(板书课题,指导学生识记“沉”和“浮”两个字。)

  2.指导学生实验:把物体一个一个放入水中,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1)观察:看一看要做实验的物体是什么。

  (2)指导学生实验

  ①讲解实验的目的:实验一下,这几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②实验方法:把物体一个一个轻轻地放入水中,看一看它是沉还是浮。

  ③试一试其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④把实验结果填写在书中第8页下面的表格里。表格的第一行是物体的种类,如果你实验的物体在表中没画出来,可以在后面的空格里补充上,可以画图,也可以用拼音写出这种物体的名字;表格的第二三行用来记录物体的沉浮情况,如果沉,在对着物体下面的第二行的格子里画一个“√”,如果浮,在对着物体下面的第三行的格子里画一个“√”。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了解了很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平时在生活中还应该注意观察其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了解这些知识很重要,例如我们在做米饭的时候,总是先用水洗米,借助水把米和稻壳分开,就是因为米要沉在水底,而稻壳要浮在水面的缘故。

  3.指导学生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状态的方法

  (1)怎样让小瓶沉下去?

  ①观察:把带盖的小瓶放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②讨论:怎样让这个小瓶沉入水底?

  ③学生分组实验。

  ④汇报实验结果。

  (2)怎样让橡皮泥浮起来?

  ①提问:我们已经知道把橡皮泥放入水中,它会沉入水底。(边说边演示)我们能想办法让它浮在水面吗?

  ②小组讨论、实验。

  ③汇报实验结果。(可以边汇报边演示)

  ④讨论:如果有一块铁,我们也把它做成中间是空的,它也能浮在水面吗?

  ⑤教师演示:把牙膏皮放入水中,沉底;把牙膏皮捞出来,折成一个碗状,再放入水中,浮在水面上。

  ⑥讨论:你们看,这浮在水面上的橡皮泥和牙膏皮像什么?(像碗、盒或船)

  (3)小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可以改变的。本来是浮在水面上的空瓶,如果在瓶内放入水或沙,增加了它的重量,就会沉入水底;本来是沉在底的橡皮泥团或牙膏皮,如果把它做成空心的(船状、碗状或盒状),就能浮在水面。这个道理很重要,在生产和生活中很有用,例如很多船是用钢铁做的,却能浮在水上,就是这个道理。

  做游戏

  (1)讲解游戏方法: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比赛小船装东西的游戏。各组的橡皮泥团都是一样大的,用这块橡皮泥做一个小船,比一比哪个组的小船装的硬币多。做之前,先商量一下,然后再做;做的时候,不要着急,慢慢做;往船里放硬币时要轻,一个一个地放,直到小船没入水里,减去最后一个,就是这个小船能装的数量。

  (2)小组讨论、制作、试验。

  (3)汇报制作、试验结果。

  (4)演示。(请制作得比较好的一二个组在讲台上给同学们演示。)

  (5)观察、分析:取得优胜的组制作的船有什么特点?

  (6)小结:通过比赛和分析可以知道,把同一块橡皮泥捏得越薄,做成的小船越大,装的东西就越多。

  (三)巩固新课

  1.简单概括本课教学内容。

  2.提问:

  (1)分别说出三种在水中沉浮的物体。

  (2)怎样让浮在水面的物体沉入水底?

  怎样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水面?

  (四)布置作业

  1.把鸡蛋、苹果、梨、桃、桔子、番茄等放入水中,观察它们是沉还是浮?

  2.观察刚下锅的饺子和快要煮熟的饺子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相同吗?

  六、参考材料

  (一)物体沉浮的条件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与物体受到的重力有关。当物体的`重力大于物体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物体就下沉;当物体的重力小于物体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物体就上浮;当物体的重力等于物体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物体既不上浮,也不下沉,而是悬浮在水中。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水的重力。因此,也可以说当物体的重力大于同体积水的重力时,物体就下沉;当物体的重力小于同体积水的重力时,物体就上浮;当物体的重力等于同体积水的重力时,物体就不上浮也不下沉而悬浮在水中。

  (二)空心球制法

  将中药丸的塑料壳或乒乓球的外面包上一层薄橡皮泥即可。用空心球和橡皮泥球可做浮沉实验。

  (三)物体在水中悬浮实验的做法

  把鸡蛋放入盐水中,调节盐水的浓度,当盐水的浓度合适时,鸡蛋就可以悬浮在水中。

  板书设计

  第二课沉和浮

  1.沉(沉入水底)

  石块、钥匙、橡皮、铁钉

  2.浮(漂在水上)

  木块、泡沫塑料、乒乓球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会写课文中的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通过对比、朗读等方式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及坚持不懈的毅力。

  3、通过学写环保格言,强化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

  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院屋图片,创设情境:

  问:“你觉得这是一座怎样的小院子?”

  (学生回答后屏幕出示第一自然段文字。)

  教师深情解说,创设情境:“这是多美的小院啊!”自由读读这段话。老师和你们一起合作读好吗?(配乐,引读)窗外是……院子在山沟里,山上……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四周全是……风一吹……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这么美的小院子是谁的呢?他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小院,走进黄土高原上的一位老人。(板书课题: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

  1、初读课文两遍(第一遍大声读,第二遍默读):

  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字词检查:

  土炕、肆虐、盘踞、风雨同舟、归宿、恭敬、如臂如股、劲挺、淤泥、防风林带、林网、霜冻。

  ⑴读:指名读,齐读。

  ⑵默写:肆虐(一人黑板上默写)。

  3、解意:有不理解的自己提出来,学生互相解答。

  三、理解奇迹

  老人创造怎样的奇迹,课文中的哪一句话揭示了?

  1、从数字理解奇迹: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

  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为什么?“一亩”有多少大?(667平方米)3700亩是多少平方米?大约有多大?我们的教室大约50平方米,一个家庭大约100平方米,下沙总面积约3400万平方米。那么大约是多少个教室那么大?多少个家?几个下沙米?(5万个,2万5千个,十四分之一个)

  这就是“奇迹”的意思。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自由读这一句──指名读(强调数字)──齐读。

  2、从大环境理解奇迹:

  那么这位老人是在怎样的大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划一划。

  学生回答后,出示第二自然段。

  “晋”是哪一个省的简称?课文中说晋西北有哪些特有的`气候现象?(大风、干旱、霜冻、沙尘暴)课文中哪些话是形容这个地方的大风的?“肆虐”是什么意思?我们一会儿理解会更深。重点理解县志里记载的那句话,先理解句子的意思(逆吹、擎之、二三丈、坠),然后想象西伯利亚大风来的时候,还有可能发生哪些事?这就叫“肆虐”啊!什么叫“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的盘踞之地”?

  出示晋西北大风、干旱、霜冻、沙尘现象的材料(最好是录像,没有的话就用图片和文字,教师解说。)看了这些文字和图片,你有什么想法?

  板书:

  在这样恶劣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的老头坚持15年植树造林,绿化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怪不得作者这样赞叹: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悟再齐读这一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3、从小环境理解奇迹:

  要创造这样的奇迹,年轻力壮的人都不一定能坚持,而这位老人已经多少高龄了?(81岁)耄耋之年的老人。课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他已经很大了?默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划一划。

  学生回答。

  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说在你的生活环境中80多岁的老人应该是怎样生活的?那么这位晋西北的老人又在干什么呢?(引读中心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带着对老人深深的敬意一起读这一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4、从结果在此体验奇迹:

  一位年过80的老人,在环境如此恶劣的晋西北土地上坚持植树造林15年,并且还将继续下去。难怪我们在黄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样的景致。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配乐读。)

  四、解读奇迹

  那么为什么老人能创造这样的一个奇迹呢?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创造了这个奇迹呢?快速默读全文,可以找找句子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三句话:

  1、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2、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3、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外一种东西,他是真的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学生说说是什么支撑着老人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简单理解句子的意思。

  (对土地的热爱、对家园的热爱、坚持不懈的毅力。)

  重点理解最后一句话:“另一种东西”是指什么东西?什么叫“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他真的能与“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吗?那么是什么能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说“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你怎么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不会老的除了青山还有什么?

  五、畅谈感想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一座晋西北的小院子,跟着记者梁衡访问了一位山野老农。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呢?(学生畅谈感受)

  六、作业(机动)

  1、按课文内容填空:

  这位晋西北的老人,已经种了____年树,绿化了____,造了____,3700亩林网,这是____。老人觉得____,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____,他是真的与____。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____。

  2、“青山不老!”说得真好!这位老人是晋西北的农民,他淳朴得就像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地,淳朴顽强、不善言表。纵观全文老人只有一句话:“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其实老人心中有千言万语。面对渐渐干涸的河流,面对皲裂的土地,面对土地日益荒漠化的趋势,他有许多的话要说。他想对乡亲们说什么?他想对年轻人说什么?他想对我们说什么?今天,你就做他的代言人,说出他心中的话。

  你可以简单地说说,就像我们前几天背的格言那样。请一生背环保格言,教师出示这句话。

  ⑴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⑵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⑶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3、学生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写在一张小纸上,在实物投影上展示。)

  七、总结

  同学们,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地球对于我们也只有一个,热爱生命就要热爱地球,热爱家园。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像那位晋西北的老人那样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让青山不老,绿水长流!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九个生字,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故事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读准“沿”字的音,掌握“观、际、答、弄”四个字的字形。

  【教学难点】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意思。

  【教学准备】能活动的挂图、玻璃板、投影仪或生字卡片。每个学生准备一张16开的白纸。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

  (一)谈话导题:

  今天咱们来学习第六课坐井观天(教师边说边板书课题。)

  (二)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提出下列问题:

  “坐井观天”中的“观”字是什么意思?“坐井观天”又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写谁坐井观天?结果怎样?(启发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暂不讨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一)让学生借助拼音小声自读课文,边读边想:

  这篇课文分为几个自然段。

  (二)提问:

  青蛙与小鸟共有几次对话。

  三、分段学习课文

  (一)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段有几句话。

  1。青蛙坐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青蛙、井里。并把剪好的一只青蛙的图片贴在黑板上放大了的插图上的井底。)

  2。小鸟从哪儿飞来?落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小鸟、天上。并把剪好的小鸟图片贴在插图中的井沿上。)

  3。什么地方是井沿?(沿,就是边。井沿,就是井口的边沿。教师指着插图中的那口井来讲解。)

  (二)青蛙和小鸟一共有几次对话?(3次)

  1。学习它们的第对话。

  (1)青蛙问小鸟什么了?(指导朗读,要读出问话的语气。)

  (2)小鸟是怎么回答的?小鸟为什么要从天上飞下来,落在井沿上?(小鸟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渴。)

  (3)小鸟说“我飞了一百多里”说明什么?(说明天很大很大。)

  2。学习第二次对话。

  (1)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又说什么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青蛙说的话,要读出不相信的语气。)

  (2)青蛙说小鸟说“大话”,这“大话”指的是什么?(说小鸟的话是吹牛的`话,是不符合实际的话。)

  (3)青蛙认为天有多大?认为天只有井口大。

  (4)“弄错”是什么意思?(是搞错的意思)。什么叫“无边无际?”(“际”是靠边的或分界的地方,也就是边际,“无际”就是没有边际,“无边无际”在本课是形容天很大,没有边际。)

  3。学习第三次对话。

  (1)让学生小声自读六、七两个自然段。

  (2)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后是什么表情?这里的“笑了”是什么意思?(嘲笑)

  (3)青蛙说自己不会弄错的原因是什么?(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

  (4)小鸟为什么“也笑了”?小鸟这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它是怎样劝告青蛙的?(教师指导朗读小鸟说的话,要表现出既觉得青蛙可笑,又仍然很耐心,很诚恳。)

  (5)假如青蛙真的从井底跳出来,(教师边说边把插图上的青蛙图片从井底移到井外来。)看看天,它会发现什么?会怎么说呢?(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4。让学生齐读课文,读后提问。

  在对天有多大这个问题上,青蛙和小鸟各是什么看法?它们的看法为什么会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到小鸟是在天空中飞翔,所以它看到的天确实是无边无际的;而青蛙天天坐在井底,它的目光受到限制,它也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空。)

  5。小结。

  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启发和引导学生认识到青蛙天天坐在井里,它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盲目自信、自以为正确,不肯接受小鸟的帮助,这是不对的。我们要学会全面看问题,要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6。戴上青蛙、小鸟的头饰,分角色朗读课文。

  注意读出青蛙、小鸟对话时的不同语气。

  四、布置作业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把“坐井观天”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小学语文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 围绕21世纪科技发展使自己所产生的奇思妙想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在此基础上,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写下来。

  2、 观察并发现广告中的错别字,认识其危害,积极改正。

  3、 学习、理解并积累名人名言,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认识能力。

  4、 初步认识对联,在游戏中感受语文的乐趣。

  课前准备

  1、 布置家庭(或社会)调查:《昨日的梦想——今天的现实》(访:长辈谈一谈小时候的梦想)

  2、 搜集反映社会生活、生产建设日新月异的资料图片。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1、 同学们,知道一个世纪是多少年吗?

  2、 在我们刚刚送走的20世纪这100年的时间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类的许多幻想已成为现实。课前,我们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昨日的梦想——今天的现实》能简洁地向大家汇报你调查到的情况吗?

  a. 学生依据调查情况汇报。]

  (可以是家庭生活的内容;可以是社会或生产建设巨大变化的内容;可以是有关自然的;可以是有关医学的;可以是国内的,也可以是国际的。)

  b. 教师相机展示资料图片。

  二、指导学生交流

  1、 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美梦成真的事情,真让人激动!你们有梦想吗?谁来当众介绍你的“奇思妙想”?

  a. 出示文字屏幕:

  愿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想未来,畅谈自己的奇思妙想:可以说说未来的衣服、食品、住宅、交通等,也可介绍个人的制作。

  b. 指名读以上学习提示。

  2、 讨论采取哪种交流形式。

  边画边说,边演示边说,补充说明,提出问题或多或少就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

  3、 相互交谈,准备发言内容。

  4、 介绍自己的奇思妙想。

  (教师带动学生及时并积极的针对情况从“说”和“听”两个方面积极评价与指导。)/soft/

  5、 师生相机评价。

  说的方面:内容、表述质量、礼貌、体态语言、应对能力等。

  听的方面:神态(举止、态度)、质量(接收信息容量)、信息反馈(语言及思维机智)等。

  三、总结感悟

  1、 在口语交际中,你的内心一定有许多感受,也会从伙伴那里学到许多东西。你能用一两句话说说吗?

  2、 学生谈个人收获。

  (无论是知识方面的、交流技巧方面、内心独特感受方面的都可以。)

  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

  1、 上节课,大家交流了自己的奇思妙想,那纷纭的奇思,诱人的.妙想,无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涌动着理想的涟漪。还记得哪些同学的发言最让你难忘吗?

  2、 认真回忆,交谈看法。

  3、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你愿意把自己的奇思妙想,或受别人启发联想到的内容写出来吗?

  二、揭题讨论

  1、 师生共同商讨习作内容和要求。

  2、 综合归纳:写清自己的奇思妙想是?什么产生这奇思妙想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奇思妙想如能实现,会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

  3、 小组交流习作内容。

  三、动手习作

  1、 学生起草习作内容。

  2、 草稿完成之后,伙伴交流,相互帮助。

  3、 根据同学意见修改。

  四、习作讲评

  教师评议

  1、 整体评价。

  a. 习作态度。

  b. 习作内容、角度等。

  c. 不同层次学生的进步等。

  2、 习作内容、质量的评价。

  a. 宣讲、展示优秀习作。师生评议。

  b. 宣讲、展示优秀语段。师生评议。

  c. 宣讲、展示优秀语句。(主要针对后进学生,发现其习作中的闪光点,进行鼓励。)

  小组交流评价,互相提高。

   1、 组内数人朗读交流各自的习作,互评互议。

  2、 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

  3、 互评互议,选出优秀习作若干份,在“展才华天地”里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