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13 09:15:18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9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9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自学、感悟雷奈克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表现雷奈克内心感受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合作性学习,体会表现雷奈克内心感受变化的内容,并且明白任何一个科学家的发明都是不容易的,要学习雷奈克的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具准备:教学图片、语段卡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知识趣味入新课

  1、猜一猜世界上的种种第一个。如中国第一个发明锯子的是谁?第一个称量地球的是谁?等等

  2、引出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谁发明的。老师写课题。

  雷奈克读准名字

  (导入新课方法很多,但最佳方法要既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又要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本课导入运用了趣味题竞赛的方法,既有趣又有挑战性。)

  二、抓住课题想问题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要发明听诊器?雷奈克是怎样发明的?

  (“学贵有疑”,学生在上课伊始就处于问题情境中,激发了学生心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愿望。)

  三、自读课文解初问。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读畅。

  2、同桌互读,相互指正。

  3、指名串读,全班交流,说长论短。

  (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熟悉教材,这是因为学生反复读书之后就有表达的愿望,这时的感受才是最真切、最自然的。因此学生在评读读书情况时才会畅所欲言。)

  4、出示生字词:

  听诊器思索紧贴

  肺结核分析沿着

  木棍改成喇叭状效果

  要求:(1)学生读词

  (2)根据课文内容,用横排或竖排的几个词语说一段话。

  (将识字教学和听说读写的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边识字边进行说话的练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对生字新词的理解,另外,还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并且训练学生说话的条理性,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5、交流学生针对课题提出的问题。

  (1)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读课文后找到一句话:他把小木棍改成了空心木管,两端做成喇叭状,这就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补充资料:因为这种听诊器样子像笛子,所以被称为“医生的笛子”。

  (2)雷奈克为什么要发明听诊器?(结合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

  (3)雷奈克是怎样发明听诊器的?(可以默读全文说一说)

  第二课时

  一、自主读课文,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读书方式,体会雷奈克的内心感受。

  (课标中说“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A.“看到许多病人痛苦地死去,心里十分难过。”

  (1)从“难过”一词你读懂了什么?

  (2)(可以补充资料:他的叔叔居洛木在雷奈克远行时,这样告诉他:“我的孩子,医师这个职业就像锁链一样,只要搭在了我们身上,我们日夜都不能把它卸下来!”)

  (3)朗读这一句话。

  B.“他想:一个人如果有了疾病,他的内脏运动就会出现异常。有没有办法及早发现人体内的这些变化呢?他整日思索着。”

  (1)“思索”是什么意思?

  (2)“整日思索”呢?

  (3)雷奈克医生为什么要“整日思索”呢?

  c.“他高兴极了,……啊!呼吸声,心跳声,都听到了!”

  体会雷奈克第一次用自制的听诊器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能够回答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2、认识8个生字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会、学习作者按照四季的顺序描写银杏树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读、读通顺

  2、自读课文,找出文章的总写句。

  3、再读课文,说说银杏树一年四季的特点。

  三、理解课文

  1、理解内容

  银杏树一年四季的特点是什么?选择最恰当的词语进行概括

  2、理解写法

  文章的.结构

  这篇文章的写作结构是什么?

  明确:总分的结构形式。

  写作的顺序

  按照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顺序写的。

  段落:抓住事物的重点或特点。

  词句:有许多好词佳句

  四、积累内化

  1、说说你从这篇文章中认识了哪些词语

  2、把自己积累写来的东西写在摘抄本上。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⒈正确认读本课十一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一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优美语言。

  ⒊品读重点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感悟槐乡孩子自立、自强的形象。

  ⒋结合课文语段,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体会画面的美,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劳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及槐乡孩子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

  2.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品析语言的魅力。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1熟读课文。2、自学生字新词3、了解槐树、槐花。

  第一课时

  一分钟竞赛(一分钟记忆)

  山山洼洼噼噼啪啪摇摇晃晃匆匆忙忙犹犹豫豫

  甜丝丝香喷喷白茫茫绿油油美滋滋清凌凌

  一、导入新课

  槐林飘香

  一湖月夜渚流光,万树琼花浮暗香。心醉不知归去路,欲把草畔做寝床。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槐乡,走进生活在那里的天真可爱的孩子们。

  二、初读课文

  1.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2.当我们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槐乡风情中,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听后的整体感受。

  3.槐乡独特的风土人情令人陶醉,相信读了课文你们一定会被槐乡那独特的风情所吸引.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词语要想像当时的情景、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如暮霭、草垛等。

  三.品读欣赏

  1、按自然段指名朗读,教师相机纠正读音。

  (如“酿”读niàng,不要读成liàng;“塑料”的“塑”读sù,不要读成suò。)

  2、你最喜欢槐乡的那个季节?把你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联系课文说说理由。

  学生交流,教师适时评价。

  (1)请喜欢五月槐乡的孩子谈体会:

  (槐乡的五月令人兴奋,让人陶醉,处处浸润着槐乡特有的风情。)

  (2)喜欢八月槐乡的同学谈体会:

  (槐乡的八月,给孩子们带来繁忙与收获,浸透着孩子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喜欢的段落。

  4、小结:槐花飘香的五月,是孩子们满意的季节,他们幸福快乐;繁忙的八月,孕育了孩子们勤劳善良、自立自强的品格。

  5、说说心里话:你想做槐乡的孩子吗?为什么?小组讨论,指名回答,畅所欲言。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分钟竞赛(一分钟记忆)

  热情好客 勤劳淳朴 风土人情 令人兴奋 让人陶醉 潇洒豪放 吃苦耐劳 自力更生

  孕育 勤劳 善良 自强 自立 馥郁 如雪的颜色 多姿的形态 飘溢的香味 笔笔融情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⒈指名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⒉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槐乡的美景,感受了槐乡孩子的幸福快乐。这节课,我们一齐来体会作者优美质朴的语言。

  二、品读佳词妙句,领悟作者用词的准确。

  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多读几遍,想一想作者这样写得好处。

  以下是要求学生重点领悟的:

  ⑴叠词的广泛运用,使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如:槐豆豆、香喷喷、山山洼洼、摇摇晃晃、一缕缕炊烟、香香的花粉。找出文中的叠词,读一读。

  ⑵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的描写更生动形象。“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的挂满枝头,近看如新疆姑娘披散在肩头的小辮儿。”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槐花的润泽精美以及槐花的俏皮和充满灵气。那美丽的样子,真使人见人爱。“老槐树心疼的伸出手臂为他们遮住露水,并轻轻的哼着谁也听不懂的歌。”槐乡人培育了槐树,槐树庇护着槐乡的儿女,如父母疼爱着自己的儿女。多么温馨的画面啊!

  找出文中的其他比喻句、拟人句,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⑶侧面烘托的描写。如“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香的花粉,酿出了甜甜的蜜。噼噼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子挎走了白生生的槐米。”作者从侧面写出了槐花的香,这是槐花的馨香引来了蜜蜂,引来了孩子。“鸡儿热的耷拉着翅膀,像塌了架的草垛;狗儿热的吐出舌头,躲在树荫下直喘粗气;蝉儿热的不知如何是好,到处扯着嗓子乱叫。”这几句对动物的'描写,道尽了八月的炎热,更衬托出槐乡孩子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品格。

  三、学习生字。

  1、自读生字,想一想,在字形方面,你要提醒大家什么?你有没有最好的方法记住它?

  2、用生字组词扩展对字义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摘抄好词佳句

  2、 捅马蜂窝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本课十四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二个生字。能借助工具书或结合语境与生活经验理解“乐园、冒险、复仇、痊愈、罪孽、舒心”等词语的意思。体会“爬满青苔”的“爬”,“闯进屋来”的“闯”,“拖进了屋”的“拖”等词的形象性。

  2、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课文有关语句说一说“我”情感的变化,引发思考人与动物如何相处。

  教学重点:

  1、学会生字、新词。

  2、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捅马蜂窝》,说说你曾做过类似的事吗?

  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本课生词,指名认读

  闯进 反驳 胆怯 耗尽 慌忙 胶水

  教师提示:“怯”字读“qiè”,不要读成“què” ;“嬉”字读“xī”,不要读成“xǐ”;“慌”字不要多一点。

  观察每组字有什么不同,再组词。

  邦( ) 去( ) 荒( ) 交( )

  绑( ) 怯( ) 慌( ) 胶( )

  插( ) 尸( ) 拖( ) 胶( )

  播( ) 户( ) 托( ) 郊( )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正确、通顺。

  评价朗读情况。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 : 1、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提出不懂的问题。

  小结:

  “我”把马蜂窝捅下来了吗,然后又发生了怎样的事呢? 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激情引入:

  1、由于幼稚,我们曾做过的一些冒失的事,给别人,也给自己带来一些小小的伤害,然而当我们回想往事,回想童年,我们心中充溢着的却是美好和甜蜜。

  2、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精读感悟

  1、 自学:

  要求:(1)自读课文,找出描写“我”思想感情变化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2)想一想,每次思想感情变化的原因。

  2、小组合作:交流各自画下来的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结合全文,理清“我”情感变化的线索,交流“我”对思想感情变化及其原因的理解认识。

  4、重点理解

  (1)出示: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当我给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着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做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摇撼两下,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门外。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死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我抬手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进屋。

  提问:①把“涌出”、“迟疑”换个词,比较哪个词更恰当,为什么?

  ②“那多有趣”中,“那”是指什么?

  ③文对“我”、妹妹、马蜂分别作了哪些描写?中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④从文中找出比喻句,结合文意理解其运用的妙处。

  ⑤马蜂窝中有百十来只马蜂.为什么文章只重点写了一只?

  ⑥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用“——”画出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作者从动手捅马蜂窝到盼望再见到马蜂窝,他前后的不同表现说明了什么?

  (3)文章的结尾“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是作者的感悟,此句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其中“旁人”指的是谁?

  (三)总结归纳:

  再读课文,说说读了本文你想说什么?

  板书设计: 2 捅马蜂窝

  强烈渴望→ 吃惊 →盼望

  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3、颤抖的羽毛

  教学目标:

  1、学会略读课文,通过略读了解课文大意。

  2、理清文章的脉络,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

  3、品味重点词句,理解题目“颤抖的羽毛”的含义

  4、结合课文,联系实际体会“自悟、自省”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会本课10个生字,重点指导“瀑”字的书写;朗读课文,能读出自己的感受。

  2.过程与方法: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学习生字,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通过读课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喜欢这篇课文,愿意朗读课文,通过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对学习有着积极的态度,高度的热情。

  教学重点:在读文中掌握要学习的生字,能够朗读课文,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对这首诗歌内容的理解。如:珍珠的屏;如烟、如雾、如尘;一道白银;诗中人物位置的变换。

  教具准备:录音机、音乐、图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喜欢旅游吗?贴图(丁丁、冬冬)老师和丁丁冬冬也很喜欢旅游,他们今天邀请我们和叶圣陶爷爷一起去看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项自然景观“瀑布”,你们想不想去看看?那就让我们和丁丁冬冬一起去看看“瀑布”。(学生发言老师板书“瀑布”)

  [导入的语言亲切又简单,巧妙的告诉了学生文章的作者是叶圣陶。]

  二、指导书写:

  老师板书时让学生跟着书写“瀑”字,并认真看老师写。

  1.指着“瀑”字问:想一想,这个字有没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学生观察并指名发言。)

  2.看黑板上的“瀑”字书写,心里提醒自己这个字需要注意的地方。

  3.打开书73页,在生字表“瀑”字下面写一个。写字要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要想把字写好还要做到1、2、3,想知道是什么吗?(1)要认真看书上的字;(2)想它是怎样组成的;(3)一次性写好。你有信心写好吗?

  4.学生写字。如果你觉得自己写的还不错,就奖励自己一个小笑脸。

  [写字的指导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在安排写字环节时,没有墨守成规把写字教学放在教学的最后,而是在出示课题时巧妙地解决了本课生字的难点“瀑”。同时,生字教学的环节扎实,在教学过程中给出学生写好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随文识字

  1.过渡:你们写得真认真,丁丁冬冬都快等着急了。轻轻把书合起来,让我们闭上眼睛,随着美妙的音乐,一起去美丽的大自然看一看。放音乐,老师范读课文。

  [要使学生动情,教师自己首先得动情。流畅美妙的音乐,老师动情地范读,把学生带到了文中,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2.喜欢这首小诗吗?快打开书自己读读。

  出示学习小建议:(1)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2)小组学习,同学互相帮助,学会生字。

  3.对生字的学习进行反馈。

  (1)老师用字卡反馈:认识就大声读,不认识举手。

  (2)组词带读。

  [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字能力,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自学生字。并在小组的.学习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理解内容,感情朗读

  1.生字词学会了,相信你们课文读得更棒了,同桌两个人互相读读,看看字音是否读准了,句子是否读通了,如果他都做到了,你就夸一夸他。

  2.同学们真会学习。听,小丁丁说话呢,他让你们认真听。(板书:听)老师以丁丁的口吻读第一小节,读后问:你们都听到了什么?(指名发言)能把你听到的读出来,让在座的老师也能听到吗?

  (1)自由练读(2)指名读

  3.瀑布的声音这么吸引人,想不想看看呢?(取下丁丁的图,叮嘱学生:跟紧了,别掉队。)拿着丁丁的图在黑板上绕着山路转过来,把丁丁贴好,然后贴瀑布图,边贴边问:看,我们看到了什么?

  (1)快跟同桌交流一下你此时的感受。

  (2)读读第二小节,谈谈你的理解。

  (3)能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读吗?能把你的这种感受读给大家听吗?

  (4)师生配合读。

  过渡:远看瀑布是如此的壮观,让我们加快步伐,来到瀑布脚下。(把丁丁贴的离瀑布更近)

  4.边贴边和同学配合读:师:站在瀑布脚下仰望

  生: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师:时时吹来一阵风

  生: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1)谁愿意读一读这小节?学生读后问:你为什么这么读?

  (2)谁还想读出自己的感受?

  (3)齐读这一小节。

  5.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这首小诗,怎么理解怎么读。

  6.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好朋友听。

  7.配乐朗诵:学生读,师生配合读。

  [朗读、讨论、交流是感悟的基础。在这儿,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瀑布的伟大与壮观。当学生渴望交流的时候又恰到好处的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在交流的基础上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文,使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8.你们能想起我们学过的一首写瀑布的古诗吗?全班齐背《望庐山瀑布》。

  [注意了课外的延伸,体现了语文的特点。]

  五、作业:

  你都知道哪些瀑布?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可以介绍:世界三大瀑布是:尼亚加拉瀑布;维多利亚瀑布;伊瓜苏瀑布。世界上最高的瀑布是:安赫尔瀑布。有关瀑布你还想知道什么,可以查资料。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材简析】

  看到题目,一股淳厚的土气息迎面扑来,一片淳美的田园风光在脑海中徐徐展现,一阵心旷神怡的情愫便也在心头弥漫开来,久久萦绕。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和唱,这是多少人的梦里水乡、梦中江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小桥流水人家的人们恬淡、闲适的生活情况,又是多少人梦中的世外桃园啊!而这,就是我的故乡,不管过了多少年,不论隔了多少路,呵……故乡的那湾水,那条桥怎能不令我怀恋?那愉快的童年和无数美好的回忆,怎能不令我思念?

  读着读着,我们也似乎在溪水中嬉戏,在木桥上漫步,在茶园中驻足……不经意间,我们心底那丝恋乡之弦是否也被拨动了呢?

  【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语言清新、流畅,一个“爱”字通贯全文。“树高千尺忘不了根”,鸟儿返巢,牛羊归圈,这是自然给我们的启示;叶落归根,“生于斯,长于斯,当归于斯”,这是生活给我们的启示。心系故乡,是我们每个人都暗藏心底的情结。在文中有作者爱恋故乡的直接的感情流露,也有通过优美的风景描绘,深情的往事回忆,来表达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怀恋和思念。教学中,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色和生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同时对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有所领。

  【教学目标】

  1、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涌现、潮湿、流通、舒服、印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4、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像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表达思乡感情的多种表现方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查字典理解。

  2、教师准备几段不同风格(喜庆、悲哀、舒缓)的音乐。

  3、学生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

  4、把课文中相关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想象画面,情境导入

  1、听到“小桥流水人家”,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感觉?

  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出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更快地进入课文的情境,为本课学习创下良好的情感基调。

  师:这是一篇文章的题目,以诗句作题目,到底写的是什么呢?读读课文,检验一下你的感觉对不对?

  二、初读课文,领略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体会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3、交流体会:

  读了课文,你觉得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带着问题读课文,从整体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赏析课文,领悟写法

  能举例说说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吗?

  1、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学生默读课文,想象文章描写的情景,边读边在句段旁作批注。

  展示交流探究学习的成果。以小组为单位派出中心发言人汇报探究学习中的发现和体会。

  2、根据学生发言,课件出示相应的句段,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⑴ 课文的第一段写了家乡的美丽景色,从“清澈见底”“长长的柔软的柳枝”“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粼粼的波纹”“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等词句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爱,家乡在他眼里是那么美,可见他是多么地喜欢家乡。”

  (他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溪边飘动的柳枝、小鸟的叫声、溪水流动的声音,把家乡写得像诗一样,像画一样,表达了对家乡景物的喜爱与赞美。)

  ⑵ “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

  (回忆了童年时一件件有趣的小事,表达了对故乡那段日子的怀念之情。)

  ⑶ “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先写了桥的样子,再描绘在小桥上丢花的情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令人神往。)

  ⑷ “我曾经随着采茶女上山摘过茶叶,我喜欢欣赏茶树下面紫色的野花和黄色的野菌。至今一看到茶树,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当时的情景来。

  (摘茶叶,欣赏野花、野菌,都是童年的事,过去了这么多年,都还深深印在头脑中,体现了作者对故乡浓浓的爱恋与思念。)

  ⑸ “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

  (老家虽然矮小、潮湿、简陋,但却非常爱它。直接传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厚爱)

  ⑹ “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从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从这几句中,也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爱。在他眼里,家乡的日出是美的,家乡的清风是美的,家乡的小溪、小桥、杨柳,是美的,家乡的一切都是美的。)

  ⑺ “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

  (用三个成语概括了农村人家日常生活的特点,“深深地印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留恋和热爱。)

  ⑻ “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说明了作者对家乡的爱。他回忆的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丢野花、欣赏野花和野菌的事,都是童年时期的事,可是他记得清清楚楚,并且永远都忘不了,可见家乡给他的印象有多深,也可见作者对家乡的爱有多深!)

  默读课文,展开想象,理解文字,体会情感,从而感受语言的清新、流畅。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是啊,作者的感情就是从这美美的描写中,娓娓的叙述中表达了出来。请你读读以上这些句子,体会作者表达思乡之情的几种不同方法:

  学生自读自悟,归纳方法,讨论交流:

  ⑸⑻两句是作者直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爱。

  ⑴⑹两句是通过描写故乡的美丽景色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感情的。

  ⑵⑶⑷⑺是通过回忆一件件童年趣事和家乡人的.生活反映出自己思念故乡之情。

  3、小结:

  课文中,作者既有直接抒怀表达思乡之情,也有通过描写景色和回忆往事的间接表达。看,感情原来可以这样表达。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我们读一读就能明白,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我们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得到。请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文最后一句“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中的“美好印象”究竟会包括哪些呢?

  学生感悟交流后明白这“美好印象”是包涵故乡的景、故乡的物、故乡的事等多个方面的,人、事、景、物交错一起的美好感受令我永远难忘,深深怀念。

  通过比较,领悟课文的写作方法,从而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四、品读课文,积累词句

  1、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乡村画卷,传达了一段美好的思想之情,也说出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声。这情是美好的、深刻的、动人的。如果让你为这篇课文配上音乐,你觉得哪一段最合适呢?

  (教师分别播放喜庆的、悲哀的、舒缓的几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供学生欣赏,并能说出理由。)

  2、配乐朗读:

  学生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细细品读,自主为课文配乐,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升华了情感。

  五、思维拓展,升华情感

  你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读一读,说一说。

  有效拓展,实现了资源的有机整合和利用,充分体验思乡情深,恋乡心切。

  六、布置作业,读写结合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

  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

  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表达的写作方法,自由拟题,练写片段。

  【板书设计】

  直接抒情 描写景物

  思念故乡

  间接抒情 回忆事情

  【资料链接】

  1、小桥流水人家:

  语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人们通常用它来指代江南水乡。本文指作者的家乡,有小桥,有流水,有人家,与诗句相吻合。

  2、“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出自古歌中句。《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xxx十老人,击壤而歌。”歌词是:“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于我哉!”后名为《击壤歌》。这首诗描绘的是上古太平盛世,人民自食其力所过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太阳出来了,就开始干活。太阳下山了,就回家休息。生活是围着太阳走的。要喝水,就自己打井;要吃饭,就自己种地。人少地多,无争无忧。人们感到君王似乎是没有什么用的。现在人们对偏远地区的生活,也往往借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两句话来形容。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3.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1.2.3

  教学难点:2.3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故事画面或挂图及阅读要求、《一千零一夜》、小黑板

  生:《一千零一夜》、《东郭先生和狼》

  板书设计

  32*

  渔夫的故事

  渔夫

  捕鱼捞到黄铜胆瓶

  放出魔鬼

  魔鬼

  要杀渔夫

  恩将仇报

  渔夫

  引诱魔鬼入瓶

  用智慧战胜魔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前几篇课文,把我们引入了故事长廊。今天,我们再次阅读精彩的神话故事,《渔夫的故事》,从中去获得收获。

  齐读课题

  二、明确阅读要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默读连接语,用“——”句出阅读要求,课件展示。

  2.阅读要求:把这个故事简要地讲给家人听,根据以往阅读的方法,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1)独立思考。

  (2)四人小组讨论。

  (3)抽说(分意义段,读懂每段重点内容。依次抓每段重点内容讲述。)

  三、自学生字词、多音字

  1.四人小组交流生字音形及词义。

  2.读小黑板生字词(齐读、抽读、去掉音节读)。

  3.读多音字。

  撒sā

  撒网

  塞sāi

  塞车

  sǎ

  撒种

  sài

  塞北

  四、自学解决,简要讲述故事

  1.自读课文,分意义段,并把段意写在书上。(给一定时间读书。教师巡视与生探讨。)

  第一意义段(1-4自然段)渔夫捕鱼捞起了一个黄铜胆瓶,用小刀撬去瓶口锡封,一股青烟冒出变成魔鬼。

  第二意义段(5-15自然段)魔鬼听说所罗门已死,没有惧怕,于是要杀死救他的渔夫,并讲出了理由。

  第三意义段(16-25自然段)渔夫引诱魔鬼再次进入瓶里,并封住瓶口,战胜了魔鬼,转危为安。

  2.生小声简述故事。

  3.抽生讲述,其余认真听,等会补充,修正。(多媒体展示故事或挂图,图书结合看,并板书。)

  五、揭示中心思想

  1.出示多媒体阅读要求:认真默读课文,看看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渔夫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渔夫用什么救了自己?

  2.默读思考(给一定读书时间,教师与生探讨)。

  3.四人小组讨论(要求:组长管理,从参与,教师参与。)

  4.集体讨论,充分发表意见。

  渔夫放出了魔鬼,救了他,魔鬼恩将仇报反而要杀渔夫。渔夫对魔鬼说:“我要问你一件事,你必须说实话。”“我没亲眼看见,绝对不能相信。”魔鬼要让渔夫想信自己是住在瓶里,于是就钻进瓶里,渔夫立刻封住了瓶口。渔夫战胜了魔鬼,救了自己。

  渔夫设计引诱魔鬼进入瓶里,就可救自己。渔夫假装不相信魔鬼是住在瓶里,说:“我没亲眼看见,绝对不相信。”激将魔鬼,魔鬼要让渔夫相信自己是住在瓶里,于是钻入了瓶里。

  渔夫用智慧救了自己,战胜了魔鬼。(板书)

  5.读第三意义段。

  六、读《东郭先生和狼》,认识魔鬼的本性

  七、拓展

  1.读资料表。

  2.读《一千零一夜》。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寓言所蕴含的寓意。

  教学准备

  生字卡、硬纸折成的小船、宝剑和线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我们过去学习了一些寓言故事,有的同学课外一定还阅读了不少寓言故事。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文章。)

  2.谁能给大家讲一个寓言故事?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则寓言,看看它们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哪些同学看过或听过《刻舟求剑》这个故事?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2.范读课文。

  3.让学生将课文与以前学习的课文进行比较,看看有哪些不同?

  师述: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刻舟求剑》这篇文言文仅53个字,是一个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4.自由朗读课文。

  5.指名读,正音。涉(shè)、坠(zhuì)、遽(jù)、契(qì)。

  三、深入理解课文。

  1.根据译文自己试着理解课文意思。

  2.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点拨理解以下词语: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匆忙;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用刀雕刻。

  惑: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迷惑不理解的意思。

  3.教师用简笔画画出“江面”,然后指名上台利用“硬纸折成的小船”“宝剑”和“线”教具演示故事,边演示边讲故事。

  四、总结全文,明白寓意。

  1.解题。

  (1)逐字分析。舟:小船。求:找的意思。

  (2)用自己的话说出“刻舟求剑”的意思。(照船上刻的记号去寻找航行中丢失的宝剑。)

  2.讨论:

  (1)这个人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宝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的。船不断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这个记号就失去了作用。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捞到剑的。)

  (2)想一想这个人错在哪里?

  (3)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跟着变化。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才能成功。)

  (4)你能举出根据情况变化处理事情获得成功的例子吗?

  五、熟读课文。

  1.指导朗读。

  2.自由读。

  3.背诵课文。

  六、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识记字形。

  2.讨论交流。

  3.给“糊涂”找反义词,并用“糊涂”说一句话。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忆。

  1.检查背诵《刻舟求剑》。

  2.从《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狐假虎威》。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2.再读课文,试着理解句子意思。

  (1)自读自悟。借助译文,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

  (2)练习把语句读正确、流利。

  3.检查试读课文和理解句子意思的情况。

  4.参照译文,练习讲课文故事。

  (1)自己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课文故事。

  (2)启发想象:森林里有哪些动物看到了老虎跟在狐狸的后面,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3)指名讲故事,相机帮助理解重点句和难句。

  三、拓展延伸,理解含义。

  (1)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

  “狐假虎威”的“假”是?“假借”的意思。狐狸借用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现在人们用它来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2)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狐狸借着的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了,老虎也相信了狐狸的话,没敢吃他。那你们喜欢狐狸吗?

  (3)延伸:出示下面一段话:王二小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一个日本军官问:“小孩,你什么的干活?”一个汉*狗腿子狐假虎威地说:“皇军问你是干什么的,快说!”王二小瞪了狗腿子一眼,不慌不忙地说:“放牛的!”

  大家读一读这篇短文,想想文中的“狐假虎威”是什么意思?

  四、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逆”的声母是鼻音“n”,不是边音“l”。

  2.自由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曰”要注意与“日”区别,“狐、狸”两个字的反犬旁不要写得太宽,整个字要写得左窄右宽。“逆”和“违”是半包围结构,书写时从内到外,“畏”字下面不要写成“”。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钟”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理解本文意思,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并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

  4.诵读这则寓言。

  教学重点

  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能用“掩耳盗铃”造句。

  教学准备

  图片、小黑板、投影仪、动画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略)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放动画,听故事

  猜猜故事的结尾,来给这个故事取个名字:掩耳盗钟(板书),读题。说说“掩”“盗”的意思,做做“掩”的动作——捂。连起来说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2.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讲述出来了,我们来走进这个故事。

  三、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四、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画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画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诵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和结果怎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和寓意。

  (1)理解字的含义:掩——捂,盗——偷、窃,亡——逃亡,欲——想、要,走——跑,椎——槌儿,闻——听。

  (2)在书上画出“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怳然有音”,齐读。

  (3)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槌儿打钟的.后果,没有就此打消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投影出示思考题:掩住自己的耳朵,用槌儿砸钟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②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声音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砸钟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6)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小故事。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诵读时要把盗钟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六、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投影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钟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提示寓言《掩耳盗钟》与成语“掩耳盗铃”的关系。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掩耳盗钟》。

  4.总结扩展。

  同学们想象一下后来会怎样呢?我们把大家想的演出来好不好?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真正自主学习,充分体现阅读中阅读主体情感的投入。不直接给盗钟人的想法下判断,而把所设计问题留给学生,给他们较大的思考、感悟空间。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学生在回答“偷钟人的想法对不对”这一问题时,能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插图、生活经验多方参与课堂活动)

  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钟”的事?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七、拓展延伸

  1.小黑板:选择成语填空

  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吧!

  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学生的认知必须与实践结合,才会有体验与感悟,才能回归生活)

  2.你喜欢读寓言吗?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从哪儿知道的?

  3.选择作业:①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②找几个小伙伴,把这个故事演给别人看;③把你课外看到的其他寓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④用“掩耳盗铃”说一句话并背诵这则寓言。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会写本课的生字。

  2.懂得生字、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本文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画蛇添足”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4.诵读这则寓言。

  教学重点

  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能用“画蛇添足”说一句话。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本剧、小黑板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掩耳盗钟》,它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我国古代有不少流传很广的寓言故事,它们往往借助浅显易懂的故事来说明深刻的道理。这些寓言故事见于各类文献之中,如《战国策》《淮南子》《韩非子》等,后来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一则寓言。

  二、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的2个生字,会写本课的3个生字。

  2.懂得字、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本文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画蛇添足”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4.有感情地诵读这则寓言。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2.幻灯显示:

  (1)读准

  祠赐谓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引酒且饮之()②丁壮者引弦而战()

  (3)说说句子大意: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活动安排:复述故事比赛,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则寓言故事派代表参赛。

  最后师生评议,评出优胜者,颁发小奖品。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指名诵读“画蛇添足”。

  2.串讲课文:同学串讲,老师适时指点。

  3.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然后交流。

  明确:“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不恰当。

  4.能力训练:这则寓言已成为常见的成语,请造一个句子。教师可先示范造句。学生造句后,组织大家评价是否恰当。

  5.全班齐读“画蛇添足”一文。

  6.请举出生活中与之同类的事例,并谈谈你从文中所获得的启示。

  五、总结

  画蛇添足:事情已经完成了,再做多余的事,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画蛇添足》是讽刺寓言,有生动的喜剧情节,活泼风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忍俊不禁,并从中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六、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熟读课文。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写出句子的大意。

  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夺卮酒,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⒈让学生了解两首词的-要内容。

  ⒉能有感情地朗读者两首词。

  情感态度:

  ⒈体会到由于词人所处的时代、经历的遭遇、当时的心境等等不同,词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就有很大的不同。

  ⒉感悟两位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不同的品性和精神。

  过程方法:

  通过对比阅读,体会毛泽东和陆游在词中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词的-要内容,并通过对比阅读,体会毛泽东和陆游在词中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悟两位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不同的品性和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写的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板书)

  介绍毛泽东创作词的背景

  1961年12月,毛泽东在广州-持中共中央会议。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咏:这里有赞美的意思。

  〖揭示课题,很干脆。解题也利落。“咏”,是古诗词的一种题材,不都是赞美的意思。〗

  二、读一读

  1、初读感知:

  (1)读着这首词,你有什么感觉?你感到是振奋激动,还是哀愁无奈?从词中你听到是哀叹还是笑声?你从中看到的生机热烈,还是衰败冷清?(要求用这样的句式回答:“读着这首词,我感觉到……我仿佛看到……我仿佛听到……”)

  (2)齐读:要求读正确、流利。

  2、精读感悟

  (1)再读词文,理解下面的内容。

  问题:①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1、2两句词的意思。

  明确:严寒的冬天,漫天飞雪。但是,在毛泽东的眼里,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快要到了。

  ②“已是悬崖百丈冰”,是什么意思?“花枝俏”,是什么意思?学生交流后,板书:“花枝俏”。“俏”,是什么意思?梅花开得怎么样?请你用恰当的词语,形容梅花的“俏丽”。

  ③梅花,在寒冷的冬天开放。但是等到山花烂漫的春天来了,她却怎么样了?想象“山花烂漫”的情景。梅花在“丛中笑”,又是怎样的情景?梅花笑了,为什么?

  明确并板书:百丈冰——花枝俏——坚强、勇敢

  不争春——只报春——无私、高尚

  山花开——丛中笑——豪迈、谦虚

  3、赏析方法归纳

  一首好的诗词就是一曲曼妙的音乐,值得我们细细去品评,细细去欣赏,下面我给大家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家七嘴八舌评诗词,可以从个别的字上,也可以从某个句子上,也可以从整首词上去赏析。

  三、学习词的内容

  1、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

  间,不信请看这一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读着这句话,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提示:冰天雪地、悬崖峭壁、百花凋零、寒风阵阵、大雪纷飞,梅花傲霜斗雪,绽放枝头……

  2、“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梅花在冰雪之中向人们报告着春天的信息,

  如她是怎么向人们报告的呢?春天终于来了,这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的画面呢?

  提示:百花盛开、异彩纷呈、满山遍野、万紫千红

  3、这时梅花的心情怎样?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提示:她和百花在一起,这是自豪的笑,欣慰的笑,爽朗的笑

  四、比一比,想一想

  1、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介绍陆游的背景: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官职。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作品里那在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默默地经受着风雨的打击,正是陆游遭遇不幸后凄苦心境的写照。既有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伤感,也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

  2、请大家想一想,陆游词中所写的梅花是怎么样的?

  明确:“独自愁”“香如故”

  3、引导比较。想一想,毛泽东在词中所赞美的“梅花”与陆游词中的“梅花”有什么不一样?

  明确:在陆游的词中,梅花在“独自愁”“香如故”,而毛泽东词中是“花技俏”。

  4、同学们,毛泽东是在读了陆游的词,才写“卜算子咏梅”这首词的。毛泽东在自己词的前面,有一句说明的话: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要求:学生说说“反其意”的意思。

  〖让学生进行比较性阅读后,再讨论“反其意”的意思,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归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

  5、大家来谈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陆词很悲伤、压抑,而毛词却充满乐观、积极的态度。不必比较两首词的高下。)

  五、小结:

  毛泽东和陆游写的词,都是“咏梅”。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对梅花的认识也不一样。可知,不同时代,人们赋予了梅花的不同的品质,但不变的是人们梅花的喜爱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愿梅花开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开放。让我们在这段激昂欢快的乐曲声中再次朗读毛词《卜算子·咏梅》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

  七、板书设计:

  百丈冰——花枝俏——坚强、勇敢

  毛词不争春——只报春——无私、高尚乐观、积极

  山花开——丛中笑——豪迈、谦虚

  陆词“独自愁”悲伤、压抑

  “香如故”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已有一定自理能力,愿意为别人做这做那,大致能说清做事的过程。但把做的过程写下来还有难度,可能不能按顺序分步骤写清楚。教学时除了讲清顺序外,还出示一段学生试写的'片断让学生修改,让学生明确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能将在生活中你自己为家人做的一件事情写出来,或者你自己为别人做的事情写出来。

  2、围绕一个中心,把事情的内容写具体。

  3、语句通顺连贯,会正确使用标点。

  教学重点和重点:

  围绕一个中心,把事情的内容写具体。

  教学准备:

  为家人做一件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你们靠着这双手会做什么?

  师:请你们说说你们为别人做了一件什么事情。

  出示课题。

  二、唤起回忆,选择素材。

  1、回忆在生活中你自己为别人做的一件事情。

  2、交流

  3、指导分几步说清楚过程。

  洗碗:洗碗——冲洗——擦干

  削苹果:洗苹果——削苹果——递苹果

  捶背:请家长做好——捶背

  三、以洗碗为例,指导学生把过程写具体。

  出示学生作文中的不足,指导修改。

  晚饭过后,我先收拾碗筷,然后把饭碗整理到旁边,然后开起水龙头,滴几滴洗洁精进去泡沫突然冒了出来好像好多个小孩从水里冒了出来,接着我拿起抹布里里外外把它擦干净,然后用水冲干净,冲干净以后洁白无瑕,似雪如玉,好像绽开了张张笑脸。然后擦干。

  (1)标点符号。

  (2)连接词雷同。

  (3)增添内容:准备工作,遇到的困难,如何解决(向谁求助)

  (4)小组合作,把洗碗的过程说具体。

  四、举一反三,选择素材,把事情说具体。

  五、学生写作。

  以《我为XX做件事》为题,围绕一个中心,把事情的内容写具体,语句通顺连贯,会正确使用标点。

  板书设计:

  洗碗

  一、事情的起因(为什么洗碗)

  二、洗碗经过

  1、收拾碗筷,用洗洁精去油。

  2、用水过滤。

  3、用干净的毛巾擦干。

  三、事情的结果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穷人教案11-17

小学语文《柳树》教案11-19

小学语文古诗的教案02-07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7-30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7-30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7-27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7-28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7-22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8-12

小学语文《牧童》教案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