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常用文言词语“阴”“始”“望”“坐”“视”“或”的用法。
2.理解词类活用现象:西、东、道、阴、烛
3.辨别通假字:采、圜
4.理解文章记叙的内容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
教学重点及难点:本文详略恰当的特点;侧面烘托的手法
教学方法:“读——讲——析——结”四步阅读法
教学课时:2课时
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五岳”都是哪些山吗?对了,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中,泰山是“三山五岳”之首,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美丽如画的泰山日出。
二.介绍作者、作品。
姚鼐。清代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考官。主讲于梅花、紫阳等书院40余年。是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其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
本文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游记,重点记登山路径和泰山的景色,观日出一段尤其精彩,泰山,亦称岱山、岱宗。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东部,主峰玉皇顶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有南天门、日观峰、经石峪、黑龙潭等名胜古迹。记,文体名,即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是古文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文体。
一、补充注音:
汶(wen)水 南麓(lu) 石磴(deng) 山颠(dian)
徂(cu)徕(lai)岱(dai)祠 行(xing)宫 姚鼐(nai)解释加点的字
二、补充释字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三、理清课文结构
写泰山地理形势泰山地理位置
周围山川形势
记叙登泰山的经过时间路径
山顶所见
描写泰山日出日出前———风、雪、云
日出时——形、色、光
日出后——色
介绍泰山人文景观建筑
古迹
介绍泰山自然景观
四、.说明游踪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了泰山的高峻、雄伟,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这“五岳独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绘险峰之上那“无限风光”的呢?
二、精彩片段分析
讨论: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
明确:(板书)
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
再写:山麓——山顶。
路程:四十五里(远)
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
2、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板书)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3、全班齐读第三段,体会写法特点和感情。
总结: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4、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
明确: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三、写作特点
讨论、交流、举例分析。
明确:
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4、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
归纳总结;
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布置作业
1、完成《学案》中的练习题
2、写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体生动地写出景物特征。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
3、理解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教学重点
理解两首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课前准备
查找两首诗的相关资料,准备录音磁带
教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二、简介作者
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
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
教师补充: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三、简介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划分朗读节拍
2、自由朗读,注意重音及停顿
五、研读赏析
1、提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提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诗人在这里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各种体验不管挫折、困难还是成功,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六、拓展延伸
1、提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
2、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3、仿句练习
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 ,不要 !
七、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二、导入新课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注意重音、节奏。
2、朗读诗篇,初步理解这首诗的寓意。
3、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四、研读赏析
1、请同学们反复朗诵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五、拓展延伸
1、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人生的道路千条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做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2、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你有什么收获?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3、积累联想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参考答案: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鲁迅: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六、布置作业
以“路”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文体不限,题目自拟,500字以上。
教学反思
1、以读促讲。这两首诗寓意深刻,节奏感强,极适宜朗诵。在教学中,我有意引导学生学习朗诵技巧,我也努力让我的范读将他们带到充满诗意的空间。初一的学生表现欲望较强烈,在老师的带动下,不由自主地跃跃欲试,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展开了朗诵小竞赛。声情并茂朗诵对深刻理解这两首诗地寓意起到了关键作用。
2、给问题创设真实的生活背景。学习这两首诗要学习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在教学中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自身,从中有所感悟。
3、关注全员参与,培养学生的多种学习方式。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每一个合理的想法都给予肯定,会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以达到强化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信心和主动发展的动力之目的。强化学生好的一面,用亲切的语言、思辩的语言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营造一个没有压力,没有权威的课堂氛围,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语文教案 篇3
【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序文,是略读课文,从表达方式上看属议论文。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议论文的要素和一般论证方法,教学时可通过搜集一些继承文化传统与吸取西方艺术精华的典型事例,感知只有“反传统”与引进“异种”才能使中国艺术永远新生。
【学习内容分析】本文是当代著名油画家、国画家吴冠中先生为《世界现代艺术图典》一书所作的序。其中对该书的出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序文虽不长,但点化知识、陈述观点,言之凿凿,无可辩驳,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乃一派大家风范。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中心论点的写法。
2、体会课文以议论为主兼以适当的叙述的写法。
3、学习本文语言准确、缜密,又不失活泼、幽默的特点。
【重难点预测】
1、课文以议论为主兼以适当的叙述的写法。
2、能概括出本文的论点。
【知识链接】
吴冠中是我国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
吴冠中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 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最近几年他的画风有所变化,在一批反映黄土高原的作品中多用粗线,自成一种意境。最近,他获得“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位”的荣誉。
【学习过程】+【学法指导】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作者
三、题目解说
本文选自《文艺研究》1999年第3期。这是著名油画家、国画家吴冠中先生为《世界现代艺术图典》一书所做的序。题目“永远新生”是本文中心论点的中心词。作者就怎样才能使艺术永远新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即只有不断地反传统才能使艺术永远新生。
四、研讨课文
1、生字识记
筛(shāi):1.筛子。2.把东西放在罗或筛子里,来回 摇动,使细碎的漏下去,粗的留在上头。3.比喻经挑选后淘汰。4.使酒热。5.斟(酒)。
卞(biàn):1.急躁。2.姓。
梵(fàn):1.关于古代印度的。2.关于佛教的。
隅(yú):1.角落。本文取此义。2.靠边沿的地方。
昉(fǎng):1.明亮。2.起始。
糟(zāo):1.做酒剩下的渣子。2.用酒或糟腌制食物。3.腐烂,腐朽。4.指事物或情况坏。
2、词语识记
洋洋大观:形容事物美好繁多。洋洋,众多、丰富。
向隅:即“向隅而泣” ,面向着墙角哭泣。后 多形容孤独、绝望、十分悲伤。
孤陋寡闻: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糟粕:原指酒糟、豆渣之类的粗劣食物 ,现比喻粗劣而没有价值的东西。
猎奇:搜寻奇异的事物。
筛选:通过淘汰的方法挑选。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4、结构分析
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本文共4个自然段,以“艺术生命力”为线索,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论述世界上众多的艺术珍品都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与筛选。
第二部分(2):论述艺术传统具有强劲的生命力,是由于不断反传统使这之永远新生;异种的引入是艺术创新的关键所在。
第三部分(3):表达对《世界现代艺术图典》出版的肯定和支持。
第四部分(4):论述能够使中国传统艺术永远新生、不断创新的人是那些既继承了中国艺术传统又积极学习、引进西方艺术精华的人。
五、本节小结
【整理学案】
线索 论述世界上众多的艺术珍品都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与筛选。
论述艺术传统具有强劲的生命力,是由于不断反传统使这之永远新生;异种的引入是艺术创新的关键所在。
艺术生命力 表达对《世界现代艺术图典》出版的`肯定和支持。
论述能够使中国传统艺术永远新生、不断创新的人是那些既继承了中国艺术传统又积极学习、引进西方艺术精华的人。
【达标测评】《学与练》P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研讨新课
1、为什么说不断地反传统才能使传统永远新生?
资料搜集揭示:因为不断反掉的是那些传统中已失去生命力的东西,属于糟粕的东西,这样的东西不断在反掉,剩下了精华,不就使传统更具有生命力了吗?
推理过程剖析:说到底这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问题,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淘尽黄沙始见金,凡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往往是精华。而引进外国艺术的过程也同反传统过程一样是一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过程。
结论:只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才能有传统的永远新生,永远年轻。
2、说一说,在作者看来艺术怎样才能做到“永远新生”?
明确:此题旨在要求同学们通读全文后,能够把握中心论点。做到了“反传统,反反传统,反反反传统”和“引入异种”,就能使艺术“永远新生”。
3、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国艺术传统之所以有极强的生命力,正是由于不断地反传统,才使之永远新生。
三、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一)重难点句子
1、“历史太悠久了,传统之所以有如此强劲的生命力,正是由于反传统,反反传统,反反反传统的不断发展,永远新生。”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明确:这句中“反”的叠加运用,体现了哲学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概括地反映了艺术发展的事实:艺术传统具有强劲的生命力,是由于不断的反传统使之永远新生。
2、“现代中国人同现代外国人之间的距离将愈来愈缩小,感情的传染愈来愈迅速。同是今日地球人,地球又愈来愈缩小,彼此间的交往日益亲密,相互的了解也逐步深入了。”怎样理解这句话?
明确:地球愈来愈缩小(指交通、通讯的方便),彼此间交往日益亲密,了解也逐步深入的情现代外国人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小,感情的交流也越来越迅速。这是世界的潮流。
3、怎样理解第二段第4、第5两句话?
明确:第4句指出“中国的艺术传统无限丰富”是一个大的概念,意思是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风格只能说体现了中国艺术的某些否定“规传统,而不能说 代表了中国的艺术传统。第5句‘反’的叠加使用,体现了哲学”否定之律,概括地反映了艺术发展的现实。
4、“保管传统的孝子和盲目崇外的浪子都不是创造者,也许回头浪子倒居于优势,既跨越了孤陋寡闻,又立足于土生土长。”这段文字讲了一个怎样的观点? 举例说明。
明确:这段形象的文字讲了这样一个观点:那些扎根于中国传统艺术,并学习、引入外国艺术精华的人有可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创新者。
例:著名的画家徐悲鸿、本文作者吴冠中都是扎根于中国绘画传统、又精于西洋艺术的大艺术家,他们的绘画都经历了一个不断反传统的、引入新异种的过程,所以他们都有所创新。
(二)对课文第四段的诠释
最后一段文章指出,能够使中国传统艺术永远新生、不断革新 的人是那些既继承了中国艺术传统又积极学习,引入西方艺术 精华的人。这一段分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批评艺术的猎奇,说“这绝非艺术创造”。第二层是本段的重点,论述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人应该是怎样的人。这里出现三个对比概念,即“保管传统的孝子”“盲目崇外的浪子”“回头浪子”。这三种人无疑是“回头浪子”能够更好地 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艺术,因为回头浪子既扎根于中国传统艺术,又能学习和引入西方精华;而“保管传统的孝子”是只知继承,不求发展,最终传统艺术不能适应新形势而失去生命力,那些“盲目崇外的浪子”,因为他们眼中只有“外”,就更谈不上继承发展中国传统的艺术。这样对比着论证,既生动形象,又容易说透道理。
三、写作特点
(1)文章高度浓缩,环环相扣,登高俯视,立意高远。
作者站在中国艺术发展史的高度,指出:中国艺术传统 之所以有极强的生命力,正是由于不断的反传统,才 使之永远新生,其中包括异种的不断引入。作者以此来支持《世界现代艺术图典》的出版,给予了高度评价,序文仅七八百字,但环环相扣,极具说服力,乃一派大家风范。
(2)比喻论证,生动形象,说理透彻。
文中多处用到比喻论证,使说理更为形象透彻,如“空手回”“一脚踢死”“绊脚石”,形象地描画出了对本文艺术的一概否定者,论证了引物引入异种并不容易。再如结尾句以“保管传统的孝子”“盲目崇外的浪子”“回头浪子”三种人的对比,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人应是怎样的人。
(3)用典型事例证明观点,行文干净利落。
文章在叙述事例时,典型而又干净利落,这是因为议论文的记叙是为了证明论点,所以叙事力求干净利落,尽量用点睛之笔直取要害,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4)写作借鉴:议论文一般语言严谨,但本文在严谨中还透着睿智和幽默,这是同学们写作议论文需借鉴的地方。如:“梵高穷疯,但自信他的画最终会售到五百法郎,如他得知今天的画价,当在阴间再次发疯。”再如:“一人向隅,满座为之不欢,感情易传染。基
于感情的审美观也易传染,杨贵妃的肥胖进入了周昉的画图。审美观的展拓缘于人际交流,刘姥姥日子久了也可能喜欢林黛玉。”议论文语言的幽默与生动,会给文章增色很多。 望同学们在写作时注意学习与借鉴。
四、小结
本文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中国艺术传统之所以有极强的生命力,正是由于不断地反传统,才使之永远新生。其间包括异种的不断引入这一观点。
本文语言准确、缜密,又不失活泼、幽默。字句间透出一种睿智。望同学们在写作时注意学习与借鉴。
【达标测评】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与学反思】
我的收获:
我的疑问:
语文教案 篇4
单元备课:
本单元以“遗迹”为主题,分别通过对联、故事、诗歌、记叙、说明等形式展开对遗迹的描述,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体现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激发起学生对古老华夏文明的关注、理解和热爱之情。
《长城赞》
教学目标:
1、绍长城的知识;
2、了解对联的常识。
教学重难点:
1、 对联的常识;
2、 说明的顺序。
教具准备:长城的图片、文字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找学生介绍长城的知识。
2、找学生说说对对联的了解。
二、教师补充介绍有关长城和对联的知识;简介作者罗哲文。
三、出示目标
四、学习新知:
1、师范读对联。
2、生自读,师领读。
3、生再读,指生读。
4、课文分析
《长城赞》
(1)这是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是对联中的珍品。
(2)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接着指出在修筑长城过程中“将帅吏卒”、“黎庶百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最后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的历史、现实意义。
(3)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的雄姿: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礴,如玉带,似明珠,最后指出长城在世界在人类历史上的丰碑式的地位。
(4)全联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意义深远;是对联中的精品,能给长城增色生辉。
5、 朗诵课文。
五、小结:对联常识。
六、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时间:几千年 赞美“黎庶百工”的聪明
空间:雄姿 才智和坚强毅力
教学反思:
让学生领悟在修筑长城过程中“将帅吏卒”、“黎庶百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最后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的历史、现实意义。
了解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意义深远;是对联中的精品,能给长城增色生辉。
《索桥的故事》
1. 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生字: 堰 àn 岷 ín 坪pínag 葺 qì
正音字:堤 dī不读 tí 摔 shāI 不读usāI
缝隙:裂开或自然的狭长的空处。
雪冤:洗刷冤屈。
作家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散文集《随想录》。解放后曾先后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及多家杂志主编。
2.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3. 思想情感目标
学习文中所赞美的牺牲自己,造福于百姓的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 重点、难点:
重点:的脉络层次。
难点:故事中所蕴含的精神。
教具准备:幻灯片、。
三. 课文分析:
先来概括每一段的内容:
1. 介绍索桥的位置、名称、桥面、桥栏、桥墩。
2. 写我走索桥的经过及所见。
3. 写“鱼嘴”的意义。
4. 写何先生夫妇造桥的经过。
5. 写走下索桥的感受。
6. 收束全文,揭示全文主旨。
从上述内容看,本文不在写“桥”,而重点是写与索桥有关的故事,通过写故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特点,揭示全文的主旨。即“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也就是上文所说的“那样的心,那种想帮助多数人,想跟多数人的心贴近,为了多数人甚至牺牲自己的伟大的心”。
本文以索桥为线索,以故事为内容,以人物的精神为主题。
还有几个问题,需要讲解。
1. 第一段写一个乡下人和两个孩子过桥有什么作用?
表现索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2. 作者着重写“鱼嘴”有什么作用?
交待“鱼嘴”的作用。引出下文的都江堰。
3. 文题是“索桥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都江堰?
索桥造福于人民,写索桥是为了歌颂造福于人民的人。都江堰是造福百姓的工程,二者相呼应,深化主题。
【模拟试题】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岷江( ) 都江堰 ( ) 雪冤( ) 挽成( ) 头晕眼花( ) 逮捕( )
二、辨字组词。
澜( ) 砂( )堤( )拆( ) 斓( ) 沙( )提( )坼( )
三、分别指出与下列各组词不同类的一项,将字母序号填入括号内。
(1)A. 答应 B. 答谢 C. 答案 D. 答复 ( )
(2)A. 明确 B. 明白 C. 明天 D. 明智 ( )
(3)A. 探望 B. 展望 C. 盼望 D. 愿望 ( )
(4)A. 红旗 B. 红布 C. 红透 D. 红星 ( )
四、请找出下面句中的错别字,并将正确的写在括号内。
A. 四川灌县二王庙山脚有一坐索桥,叫做“安澜桥”。( )
B. 幸好桥两旁有竹索编的栏干。 ( )
C. 过了顶盖下面,桥身又往下邪。 ( )
D. 木板铺得不整齐,中间有漏缝。 ( )
五、填空
1. 《索桥的故事》是作家______写的一篇散文。他是中国现代_______。作品主要
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提到的索桥,在今天四川省成都市________。
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凡是到都江堰参观的人都要来看看索桥。那天我从山上二王庙下来,在索桥上来回走了两次。桥身微微摆动,我往前走,桥也好象在往前走。一个乡下人挑着担子迎面走来,桥一下子动的厉害了。我走过他身边,加快脚步往高处去。忽然起了一阵笑声,两个小孩子从高处跑下来,桥接着大大动了一会儿。我连忙走上高处,又继续往下走。我刚走到一半路程,就停下来,站在栏杆前埋头看下面。我的眼光正落在“分水鱼嘴”上。我起初看不出来这个光滑的、鱼嘴般的“石头”是什么东西,后来才知道它是把岷江分为内外两条江的工程。这个“鱼嘴”在都江堰的前端,都江堰便是两千两百年以前李冰父子在岷江中修筑的一条大堤。二王庙就是为了纪念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修建的。
我看看“鱼嘴”,看看“鱼嘴”两旁数不清的砂石,我又往前走了。回来的时候,我把“鱼嘴”再看了一阵。“鱼嘴”依旧摆在那里,看一百遍也看不出什么变化,可是在它上面,我好象看到了两千两百多年前的人们的手和心。这个石头是会说话的。那许多用手建造了这个“鱼嘴”的人,虽然没有留下名字,可是留下了他们的心。就在离这里九公里的紫坪铺,在将近一公里长的河谷的两岸,上千忙碌工作的年轻人,他们的心不是跟两千两百多年前那些人的心一样么?大的水电站就要在那里动工修建了。
1. 说说“鱼嘴”的作用是什么?
2. 说说“我好象看到了两千两百多年前的人们的手和心”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3. 课文说“这个石头会说话的”,猜猜石头说了些什么?
4. 本文写索桥,为什么要写都江堰工程?
【试题答案】
一、二、三、四、五题答案略
六、1. 把岷江分为内外两条江
2. 含义:作者由眼前的工程想到两千两百多年前的人们,是他们用辛勤的劳动换来了此伟大的工程,作者更联想到了这些人们为民造福,无私奉献的精神。
3. 开放题大意对即可(说当年人们建造此工程的艰辛,…………)
4. 索桥造福于人民,写索桥是为了歌颂造福于人民的人。都江堰是造福百姓的工程,二者相呼应,深化主题。
板书设计:
介绍索桥
站在索桥上:从都江堰联想到几千年前人们的“手”和“心”
走下索桥:从故事联想到为了多数人牺牲自己的心
(赞美人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反思: 本文以索桥为线索,以故事为内容,以人物的精神为主题。重点让学生进行理解。
《我站在铁索桥上》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阅读教学的过程也就是三维目标的整合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实现语文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真正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睹物思人。是啊,每当我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不禁想起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同学们,还记得咱们上节课学习的一首现代诗吗?”教师以这样的一段叙述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板书课题后,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全诗共四节,开头和结尾反复吟唱。开头营造了很美的意境,轻轻摇晃的桥身、飘过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想;结尾同样的景物,却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这两节诗的内容大致相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顺序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先学习第1节和第4节诗。
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出新课的学习,提出问题:“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先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继而由问题导入到第1节诗的学习中。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节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此时出示课本上的铁索桥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对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体验。一幅静止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经过再想象、再加工、再创造,就变成了鲜活的、动态的场面。这里,对学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倾听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有所体现。
“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由这样一个问题把学生引到第4节诗的学习当中去。请学生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词语划下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潮汹涌激荡”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读感悟第四节诗。通过指导朗读、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小节诗描写的内容差不多,但第4节比第1节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一些。
这两节诗的学习中,我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比如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等。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所以朗读自然就成为综合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领略的最主要部分内容或重点段落,体会表达的情感。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诗歌的2、3小节,而重中之重就是第2小节。“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第2节诗。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难以理解。学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然后通过观看多媒体,再现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让学生们进入到诗句所描绘的具体的情境中去。再回过头来细细体味诗句,和小组同学交流讨论出第2节诗中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词句(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利用出示,深入理解。“攀着、冒着、冲破”这三个动词直接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思想感情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第3节诗的内容是让学生在小组里和小伙伴合作学习来完成的,这一部分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隔不远,不难理解,我主要还是进行朗读指导。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地读,指名读;经过想象画面后的读;观看影片片断后的读;理解重点词句后的读;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读。读的层次一步步上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在逐步加深,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是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此时,学生在经历了感知、感受、感悟到感动的情感体验过程后,教师引导朗读全诗,他们在学习中积累的强烈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教学的全过程也体现了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到整体的教学思路。
三、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1、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3、课后欣赏。(本诗的歌曲演唱、毛泽东诗词《长征》、萧华的`诗《飞渡大渡河》)
四年级阅读教学要求重视词句的教学,注重词句的积累。通过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语言,同时还要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在生活中积累。
【板书设计】
10 我站在铁索桥上
攀着 冒着 冲破
英雄的土地! 英雄的人民!
教学反思:
“云无定姿姿万态,教无定法法自在。”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白鹤梁的沉浮》
白鹤梁是国家级文物。所谓“沉浮”是一种比喻,表现白鹤梁的出水和没水,盛衰命运。本文写了以葛修润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们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反复实验,在否定一个又一个保护方案的情况下,最终设计出了原地保护白鹤梁的理想方案,表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极其强烈的责任感,以及他们为保护国家文物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和智慧。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科考队员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发现并精心保护朱鹮的经过,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2.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科技工作者富有创造性的方案。
2、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保护文物的意识。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交流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重点介绍白鹤梁。
2、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
三、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清的脉络
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怎样一步步叙述的。
第二课时
学习课文重点部分
1、小组学习
(1)白鹤梁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2)人们为了寻找、保护白鹤梁做了哪些事?
(3)白鹤梁经过了怎样的沉浮过程?
2、讨论交流
3、白鹤梁的沉浮给我们什么启发?(从保护野生动物和保护环境两方面谈感受)
4、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5、摘抄课文中描写白鹤梁沉浮的有关句子。
六、总结
那么在当今社会又有多少野生动物会有如此幸运呢?为了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呢?
板书设计:
白鹤梁的沉浮
相遇 → 探寻、发现 → 保护、繁殖
教学反思:
学生对四个方案已经了解,特别是第四个方案。很好地理解课文。
《秦始皇陵兵马俑》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给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18个词语的意思。
3.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和它的出土在考古史上的价值。
教学重点 运用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教具准备: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边揭题边审题。
秦始皇谁知道? (公元前295一前210年),姓赢,名政,是秦王朝的建立者:“俑”指什么? (古代殉葬的偶像)兵马俑又指什么? (古代瓷制成的兵马殉葬的偶像。) “秦始皇兵马俑”你们是怎样理解? (秦始皇安葬时所陪兵马殉葬的偶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音,理解义。
音:膘俑铠栩
形:镌铠
义:门楣铠甲栩栩如生虎视眈眈屡建战功膘肥体壮箭囊慕名而来包抄
2.默读全文,思考课文是从明6几个方面介绍秦始皇兵马俑的?
(划出课文的词语或句子来回答)
兵马俑博物馆壮观的建筑物
兵马俑威武雄壮的阵容
兵马俑栩栩如生的神态
3.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是写什么? (兵马俑博物馆的地理位置)
结合简介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时间和地点及其它情况。在陕西省临潼县的秦始陵墓,规模宏大,今尚存高76米,底485~515米夯土陵丘。陵园有二城,内城周长2525米,外城周长6294米。1974年后在外城东前后发掘出三个兵马俑坑,内有大量大小与真人相仿的彩陶兵马俑,武士俑披甲着袍,持实战兵器,形态逼真,排列有序,再现了秦代军队的阵式、编制。兵马俑的出土在我国考古上的地位。
4.本文可分几段,说说每段段意。
全文分三段:一、1节、二、2—4节,三、5节。
(段意见课后第2题。)
三、连接段意,归纳主要内容。
1.学习、理解单元学习提示,理解。
2.运用单元学习提示中的方法完成课后第2题的填空。
四、课堂练习:练习册1—4题。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⒈根据意思写出有关词语。(可书面练习,出可抄在小黑板上。)
①竖着耳朵,瞪着眼睛,形容怒视的样子。( )
②形容生动逼真,同活的一样。( )
③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着。( )
④绕到敌人侧面或后面进攻。( )
2.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自由讲,指名讲。并要求学生讲出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板书壮观阵容神态
二、课文第—大段
(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极为壮观,课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
(用小圆圈在文中圈出。(闪闪发亮镏金大字宽敞明亮足足两个足球场半圆形没有柱子)
2.为什么这些词语写出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壮观。门楣上镌刻着大字。
①门楣上镌刻着几个闪闪发亮的镏金大字:“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里面大厅很大。
②里面是—个宽敞明亮的大厅,足足有两上足球场那么大。
3.有表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4.这段的观察顺序是一从外到内。
5.总结学法:划出重点词体会理解义有表情朗读理观察顺序
(二)运用刚才的学法,自学下面的自然段。
1.兵马俑威武雄壮的阵容,课文从哪些句子和词语表达出来?
为什么这些词语写出了兵马俑的威武雄壮?结合看图理解。(精锐的前锋,从队列数量、穿着、动作、佩戴写出兵马俑的威武雄壮。步兵、骑兵、战士,也从穿着,队列、数量写出兵马俑的威武雄壮。侧翼和后卫的作用,队列、朝向写出兵马俑的威武雄壮。)
2.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3.这一段构段用的是什么方法?作者观察兵马俑又是按什么顺序的?
(构段:整体一部分一整体) (观察顺序:从前往后再两侧和最后。)
(三)学生自学第.四自然段,完成表格。
老战士新战士战马
外貌(外形留着胡子束着头发膘肥体壮
神态虎视眈眈 神情十分严肃一脸稚气竖耳瞪眼 严阵以待
(四)读最后一段话,思考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1.“沉睡两千多年”一说明兵马俑从殉葬在秦始皇陵墓里到1974年被发掘,讲明埋藏的时间长。
2.“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是我国考古史上最为重大的发现之一。”“重大发现”已经说明这个发现的意义,所在,前面再加上“最为”说明这个发现对考察古代历史的价值之大。
三.总结课文。
1.有表情地朗读全文。
2.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这篇写兵马俑博物馆,从外写到内。写威武雄壮的阵容,从前锋到步兵,骑兵、战车到侧翼和后卫,整个兵马俑充满临战气氛。写兵马俑神态,分类描述。老战士、新战士、战马的神态栩栩如生。
附板书:
门楣 馏金大字
秦 博物馆:
始 大厅 宽敞明亮 两个足球场大
皇 前锋 3列 210个 穿 持 负
兵 阵容 步兵 骑兵 战车 穿 路 临战气氛
马 (威武雄壮) 侧翼 后卫 防止
俑 老战士 虎视眈眈十分严肃
神 态新 战士 —脸稚气
(栩栩如生) 战马 竖耳瞪眼严阵以待
四、课堂练习。
完成课后第3题和练习册第5题的填空题。
第二单元同步作文:
写作要求:
我们的家乡有壮丽的山川,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有景象骄人数量众多的名胜古迹。请你了解、考察,仿照《索桥的故事》、《我站在铁索桥上》写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
写作指导:
1、了解与遗迹相关的故事,遗迹的现状,遗迹的历史。
2、整理收集到的材料,力求资料准确。
3、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写出来。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积累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学习“提示语”在中间的句子。
4、体会课文中主人公讲文明的品质。
教学重点
1、认识9个生字,积累10个词语。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学习“提示语”在中间的句子。
教学难点
学习“提示语”在中间的句子。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两个关于做人的故事。
直接出示课题“18、做人的故事”
齐读课题。
2、这两个故事的名称分别是什么?(检查预习情况)
(1)为什么要说“谢谢”
(2)面对小夜莺感到羞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尤其是主人公的名字。
(2)读通句子,不读破句。
(3)想一想,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学生交流: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爷孙。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个分别叫奥莉娅和莉达的小姑娘。
学习生字:莉(形声字,组词:茉莉花。提醒:人名不能作为组词的内容出现)
3、完成填空:
谁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呢?你可以老师给的提醒,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故事一:爷爷和孩子口干舌燥,这时,()的`河水()地流动。他们喝了起来。爷爷喝完后对小河说()。又告诉小男孩,( )喝了水是不说谢谢的,而( )是需要这个词的。
故事二:奥莉娅把吃剩的东西( ),而莉达把吃剩的东西(),因为她当着( )。
指名汇报。
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为了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意思,让我们一个一个地来细细品味。
故事一:
1.出示故事的题目:为什么要说“谢谢”,质疑:
看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考考大家?(谁说“谢谢”?做了什么事后说“谢谢”?)
2.学习描写小河的句子:
因为天气炎热,所以爷爷和小男孩来到小河边喝水。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河呢?请你划一划描写河水的句子。
出示:清凉的河水缓缓地流动,发出轻轻地潺潺声。
理解词语:缓缓、潺潺(翘舌音)
3.理解小男孩的话。
爷爷喝了这么清的河水后对小河说谢谢!小男孩听了,他笑了起来。
出示:
“您为什么要对小河说‘谢谢’?”他问爷爷,“要知道,小河不是活人,它听不到您的话,也不会接受您的感谢。”
(1)指名读。找找提示语。说说如何读好提示语在中间的句子。
(2)自由感悟。交流朗读。合作读。体会小男孩此刻的心理活动。
4.理解爷爷的话。
(1)读爷爷的话,想:人与狼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人要说谢谢呢?
(2)平时你在什么情况下也说“谢谢”的?
5.听了爷爷的话后,小男孩沉思
起来,他会想些什么?(人应该讲礼貌,也可以说人懂得感恩。)
6.你想对小男孩说些什么?
故事二:
1.出示题目:面对小夜莺感到羞愧
师述:有这样一个画面,两个小姑娘走了一段令人疲倦的路程后,坐在地上边听夜鹰唱歌,边吃东西,吃完东西后,他们各自怎么做的?用“ ”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后出示句子。
学习生字:
剩:给乘加个部首。
撕:做个撕的动作。
指导朗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体会两个小女孩说话时的语气。
3.你能说说她们不同做法的原因吗?奥莉娅把垃圾扔进灌木丛是因为——,而莉达则是觉得——
奥莉娅——谁也看不见。
莉达——当着夜莺的面感到羞愧。
4.想想:莉达说这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中间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为什么当着夜莺的面羞愧?(人要讲卫生。)
5.齐读第二个故事。想想你喜欢谁?为什么?
四、拓展:
1、锻炼口头表达:你还知道哪些做人的道理呢?
2、锻炼阅读能力:朗读《做人的故事》中的另一个小故事。
五、课文:
受人帮助应适时表达谢意,而注意公共场所的卫生应该是人的一种自觉的行为,不能因为“谁也看不见”,就忘记做人的原则。这两则故事教会我们两个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描写和抄写本。
2、熟读课文。
3、和身边的同学演一演这两个故事。
4、你能把你知道的做人的道理编成一个故事吗?试着写下来。
板书设计
18做人的道理
讲礼貌
讲卫生
教学反思
课文中的两个小故事浅显易懂,学生只需多读几遍就能理解意思,得出结论。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质疑,自己解答。虽然有些孩子问的问题比较幼稚简单,但学生之间的问与答的互动活动,使得课堂活力四射,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在这样的课堂中,作为老师的我说的话还是多了点,也许是心中对学生的不信任造成的吧。以后,我要多放手,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展示出更多元化的个性。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认读本课十七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仔细读课文,认识文中的生字,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过程
初读感知阶段:
一,激情导入: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长着一双耳朵,耳朵是用来做什么的听到过哪些声音今天我们要学的《神奇的.耳朵》这一课中,小白兔的耳朵听到了什么声音呢
2,认读课文。
二,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
2,指生读文,大家评议。
3,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还学会了哪些知识
精读感悟阶段:
一,自主学习: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小白兔听到了哪些声音为什么能听到这些声音然后画一画相关的句子。
二,汇报交流:
1,学习课文的第五,六,七,八自然段。
2,学习课文的第九自然段。
因为他们喜爱这世界上的一切,用心去听,就能听到这世界上所有美好的声音。
3,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将朗读与理解,朗读与想象结合起来。
4,你有神奇的耳朵吗试着用心听一听,看能听到什么声音给学生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可以是听到的,看到的或感受到的自然之声,自然之语。
5,指导生字书写:"耳"字不要多一横;"兔"
字不要少一点,第六笔的撇是一笔贯通下来的;"丛"字不要少一横;"声"字上半部是"士"不是"土"。
课后延伸:
1,阅读有关"探索世界,探索自然"的文章。
2,到大自然中去听一听,把你听到的声音写在你的小本本上。
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要求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3,同桌互读,检查读文是否正确,流利。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它们听到了:
小草伸展手脚——嘎巴,嘎巴。
蝴蝶扇动翅膀——咝咝,咝咝。
露珠在花瓣上跳跃——嘀嗒,嘀嗒。
小甲虫在草叶上弹琴——吱吱,吱吱。
朗读
练写
一要重视教师示范性的读,二要重视学生个性化的读。注意几个叠词的读法。
札记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像)
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 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 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 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②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诗歌。
(2) 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 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 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
“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④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散文特点、结构。
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米蹲(dūn)踞忌讳(huì)酬(chóu)和铁箍(gū)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入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着<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四、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五、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三)讨论第四段内容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2、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四)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三、讨论问题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四、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五、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训练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语文教案 篇9
一、谈话激趣,揭题导入
板书:
石 石头
你们都知道吧?
板书:
搭
(齐读。)
搭石,你们知道吗?看这个课题,你们想从课文里面了解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好,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请大家自由读,去了解你们想知道的,同时要读准生字、新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反馈:
⑴ 检查生字、新词:
我们来看看,这一次读课文,大家的效果怎么样,本课有7个生字,会读吗?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哪些字容易读错,哪些字容易混,互相交流,提醒一下,如果你哪个字把握不住,不太认识,你可以请教别的同学,等会儿我们看小组的整体识字效果,都会读的小组就举手。小组读──小组读,跟读(这样,如果他们读对了,咱们一起来,如果读不对,咱们都不作声,好不好。)真了不起。
这些生字你们在哪些词语中见过他?
接下来,我们看,这些是课文的词语,会读吗?一起来。真好,真的很了不起。我想,经过三年多的`语文学习,请同学们说说,你都有哪此理解词语的好方法。(用工具书,理解;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可以问老师或同学等。)那本课出现的词语,哪些词,你已经知道了大概的意思。
⑵ 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说说你对搭石的理解。
(略学每一段。)
三、研读课文,感悟“风景”
好,那什么是搭石大家都知道了,可课文的作者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课件。)
(齐读。)
风景,看到“风景”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美)在家乡人的眼里,为什么搭石会成为一道风景呢?
1、请大家再一次读读课文,思考:
如果说这是风景,那你读着读着,会产生哪几幅风景,你认为这是一道怎样的风景。
2、交流:
自己对放搭石、换搭石、过搭石的风景的理解。
(相机板书。)
⑴ 出示插图:
这幅图写的是哪一道风景,为什么说这人在换搭石是一道风景呢?课文是怎么写的?
⑵ 研读句子: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读──理解──说感悟(你体会到什么?)──读。
(课件)他当时会怎样想的呢?
练习:他看到那块不平稳的搭石,心里想。
⑶ 大家看图,你们看,他手捧着那块石,他捧着仅仅是一块搭路的石头吗?他捧着什么,同学们(捧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心,捧着对过路行的爱,他捧着为他人着想的品质。)你们说,这难道不是一道风景吗?难道不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吗?
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四、小结提示,巩固练习
1、小结:
搭石构成的风景还有很多,搭石的故事还在进行,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搭石构成的风景。
2、练习:
⑴ 我会写。
⑵ 我要读。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相关资料]
1.作者介绍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大堰河》《旷野》《火把》《欢呼集》《春天》《归来的歌》《艾青诗选》《艾青短诗选》等等。
2.时代背景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东北早已沦丧,华北、华东、华南也已遭日寇铁蹄的践踏,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看到当时的形势,心中充满了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于是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整体感知]
1.语知归类
①生字注音艾ài嘶sī哑yǎ
②词语积累
嘶哑:声音沙哑。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或向前翻滚。
2.理清思路文章层次如下:
第一节: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直抒胸臆,表明作者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3.讨论解惑
①“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
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
②诗人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怎样不同的象征和暗示
意味?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林间的无比温暖的黎明”可以看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③作者通过写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如何理解“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作者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
④《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⑤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何艺术特色?
首先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恰当。其次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达分层强化。运用比喻借物抒情,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又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加上一系列的修饰语,这是第三层强化。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弄清以下三点:①理解本诗作者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②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③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精选)语文教案07-22
[精选]语文教案07-22
(经典)语文教案09-21
语文教案【精选】07-27
语文教案[经典]10-06
【经典】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精选]07-24
(经典)语文教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