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教案

时间:2024-04-03 12:28:12 教案 我要投稿

第五单元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第五单元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教案1

  一、教学内容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教科书中,初步学会了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物体,用图形表示看到的形状。本单元继续从这些位置观察由4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用4个正方体能够摆出许多形状不同的物体,赋予本单元丰富的教学内容,既能从不同位置观察这些物体,又能比较各个物体的视图,还能依据的某个位置的视图,对物体的形状展开丰富的想象。这些活动都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摆和看是例题的基本教学活动,比较视图使活动更具挑战性。

  例题十分清楚地要求:先摆一摆,再从正面、侧面、上面看一看,安排先摆有两个目的,一是使学生有可观察的物体,防止以看实物图代替看物体的现象发生,把观察物体落到实处。二是通过摆,直观感受物体的形状,尤其是摆出的三个物体的形状结构的不同。从正、侧、上面观察要让学生独立进行,因为他们已经具有这方面的能力。要一边观察,一边描述看到的形状。如从正面看左边的物体,形状是三个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从上面看这个物体,三个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的左前方还有一个正方形;从侧面看这个物体,形状是两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这种描述可以用语言的形式,也可以画出草图说明。后一种描述可能更适宜大多数学生。分别比较三个物体的正视图、侧视图和上视图,使观察物体的活动富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认真观察的热情。通过比较,发现从正面看三个物体的形状相同,从侧面看形状也相同,从上面看形状不同,从而体会视图能反映物体的形状特点。

  “想想做做”第1、2、4题都是摆物体、看形状、比视图,通过变换问题维持学生的积极性。如第1题要求指出从哪面看,三个物体的形状相同?从哪面看,形状不同?和例题相比,给学生扶得少了,放得多了,包容了例题的内容,又高于例题的要求。又如第4题找出具有指定视图的物体,促使学生逐个逐个地观察,并且边看边对照视图作出正确的选择。

  2.按照视图的要求摆出相应的物体,发展想象力。

  “想想做做”第3题用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按指定的视图摆物体。依据平面图形想象和创造立体,是培养空间观念的教学活动。要让学生独立地摆出物体,经历“研究视图-构思摆法-摆出物体-观察验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对研究视图和观察验证这两个环节给予调控。“研究视图”是分析视图的形状与结构,弄清楚它是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从而构思摆法。“观察验证”是从指定的哪个面去观察摆成的物体,它是否具有规定的视图,通过观察确认或修改摆出的物体。这道题里有三个小题,第(1)小题的物体只有一种摆法,第(2)(3)小题的物体可以有多种摆法。后两小题对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开放性以及丰富的空间想象是十分有利的。让学生体会摆法多样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每人摆出一个物体,在交流中出现不同的摆法,通过相互观察验证,获得摆法多样的体验。另一种方式是鼓励学生摆出一个物体以后再尝试其它摆法,观察摆成的各个物体,体验它的某个视图都相同。选择哪种方式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把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一些。

  3.对“想想做做”第5、6两题的说明。

  这两道题是体会实物图中那些不容易看到或者不能直接看到的正方体。第5题左图里有一个正方体在后面,被挡着不容易看到;右图有一个正方体在后面的下方,不能直接看到。第6题的图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体会这些正方体的客观存在,有利于空间想象。两道题的教学活动是有差别的。第5题是先看图照样子摆,在摆的时候体会那一个正方体的存在。第6题是先数,在数的时候感受那一个正方体的位置。

第五单元教案2

  教学内容:教材5页例4

  目的要求: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除混合两步计算的问题的结构特征,掌握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能正确的'解答这类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

  一、复习

  1、每个同学有3本书,有8个同学,一共有多少本书?

  2、有12个梨,每3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二、新授

  (一)教学例4

  1、出示第一幅图,观察图,说出图意。

  (1)有几条船?

  (2)每条船上有几人?

  2、出示第二幅图,提问:碰碰车每辆可坐3人,我们这么多人,要坐几辆车?

  3、讨论解决问题。

  4、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5、引导分析,(1)要求要坐几辆车,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2)这两个条件在题里都告诉我们了吗?

  (3)必须先算什么?怎么计算?

  (4)第2步算什么?

  6、让学生交流说出自己的不同的解题方法。

  7、小结:先求出这群小朋友的人数,(6×4=24),再求所需碰碰车的辆数(24÷3=8)

  8、引导列出综合算式,6×4÷3,说明:这是乘除混合运算,计算顺序按从左到右依次进行计算。

  (二)比较

  1、让学生把例4与前面的例题进行比较。

  2、使学生体会,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往往需要经过多次计算才能得到合理的答案。

  三、巩固练习:练习十三

  四、总结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4、有6条船,每条船坐4人,每辆碰碰车坐3人,这么多人要坐几辆?

  (1)6×24(人)(2)6×4÷3

  24÷3=8(人)=24÷3

  =8(人)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树的年轮和树冠的形成和作用。

  2.继续培养运用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阅读全文,了解树的年轮和树冠的形成和作用。

  (二)培养学生运用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初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二)指名让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

  (三)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四)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以“年轮”为例,“年轮”是指木本植物的主干,由于种种原因,生长的快慢不同,在木质部的断面显出环形纹理,这种环形纹理叫年轮。年轮数与树龄相当。

  2.在了解了年轮的意思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把讲什么叫年轮的一段课文画下来。

  3.指名读第5自然段。

  4.出示句子:

  “长一岁,就画一个圆圈,再长一岁,就在原来的圈外再画一个圈。人们把我画的圈叫年轮。”

  5.指名读句子,说句意。

  让学生通过这两句话,了解两个意思。

  (1)什么是年轮?

  (2)根据年轮可以知道树的年纪。同时学生阅读这个自然段。

  (3)要从中了解用年轮判断树龄的科学性、可靠性。

  6.教师出示年轮图片,让学生判断树龄。

  7.联系实际,理解“树冠”一词。在字典中“冠”是指帽子,“树冠”即是指树木主干上端长满枝叶的部分。教师可采用出示树木的图片,让学生判定树冠的方法,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8.指南针。

  “指南针”是利用可以转动的磁针制成的测定方向的仪器。讲课中,教师可直接出示教具指南针,让学生借助实物理解词语。

  (五)读题,设疑,了解课文内容。

  1.读题设疑。

  (1)文中写的是谁和谁在说悄悄话?

  (2)什么是悄悄话?

  (3)它们说的是什么悄悄话?

  这篇课文运用童话形式,通过老槐树和小槐树的对话,介绍科学知识。说明年轮、树冠的形成过程及其作用。教师可借助以上三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

  ①人物:老槐树和小槐树。

  ②悄悄话:原意是用很小的声音和人讲话,只让对方听见,而不想让其他人知道。在这篇童话中,作者把槐树树冠被风吹而发出的沙沙声当作悄悄话。这是把树人格化了。作者采用这种拟人的写法,可以引人入胜,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③说什么悄悄话:

  这篇课文写的'是老槐树和小槐树的对话,内容包括如何计算年龄和枝叶有的地方茂盛、有的地方稀疏的原因及如何记录气候的变化。

  (六)读题、解疑、读懂课文内容。

  1.指名读课文思考练习第1题第2小题:

  树木是怎样靠年轮来记录年龄、指示方向和记录气候的?

  2.讨论:树木是怎样靠年轮来记录年龄的?

  (1)让学生默读第9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2)指名读句子。

  “因为年轮也是个准确的指南针,年轮稀疏的一面是南,年轮密集的一面是北。”

  3.引申思考:年轮为什么会有的地方稀疏?有的地方密集呢?

  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速读下文,找有关句子,回答问题。

  4.指名读句子。

  “温暖多雨的年份,年轮就长得宽,干旱的低温的年份年轮就长得窄。”

  5.讨论: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通过读重点句,要让学生弄清,年轮不仅可以记录年龄,指示方向,而且还可以记录气候。年轮的宽窄与气候的冷暖有直接的关系。

  6.树冠是怎样帮助人们在野外辨别方向的?指名读第7自然段。

  读这一段,要让学生从中理解人们在野外迷失方向的时候,可以根据大树树冠枝叶的多少来辨别方向。因为南面接触阳光多,所以树南面的枝叶就长得茂盛;北面接触阴面多,接触的阳光少,所以枝叶就比南面的少。

  7.引导学生联系推断枝叶的多少与年轮疏密的关系。

  (1)提问:枝叶的多少与年轮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教师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从中学会推理和判断。树木在气候温暖多雨的年份,接受阳光多、雨水多,所以枝叶茂盛年轮也就随树木生长快,长得宽。而在少雨低温的年份枝叶自然稀疏,树木生长慢,因而年轮也就长得密集。

  (2)让学生用因果句式,练习说话。

  因为气候温暖多雨,树木_______,所以年轮就________。

  因为气候低温少雨,树木________,所以年轮就________。

  由于南面接触阳光多,所以树南面的________。由于北面接触________________少,所以枝叶就________,这样人们就可以根据树叶枝叶的和________________来辨别方向。

  (七)学生速读课文:

  1.思考课文是怎样把树木靠年轮记录年龄、指示方向和记录气候这些事情讲清楚的?

  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明白本篇课文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老槐树和小槐树的对话,向读者讲授年轮与树冠的形成和作用的。其中小槐树的话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八)分角色朗读课文。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小槐树问话的句子,读一读。

  2.想一想小槐树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提问的?应该怎样读?

  3,教师指名让学生读小槐树的问话,并请同学评议。

  4.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第五单元教案4

  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位数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第一课时

  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四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习惯,能正确、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3、培养学生口算的能力和认真口算的习惯。

  重点难点:

  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具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学过的口算方法

  1、口算下面各题。

  30×4

  50×5

  30×4

  300×7

  200×8

  12×4

  43×2

  33×3

  23×3

  11×7

  2、说一说30×4、300×7、12×4的口算方法。

  二、快乐体验,探索新知

  1、教科书第58页例题1的。

  (1)运用挂图呈现邮递员送报纸、送信的情景。

  (2)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的内容,想一想可以提什么问题。

  (3)教师:大家刚才提了很多问题,那如果邮递员工作了10天,他要送多少份报纸?如果工作了30天呢?

  出示例题1:邮递员平均每天送300份报纸,工作了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工作了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2、研究口算的方法。

  (1)请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 300×10 300×30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小结:整百数乘整十数,口算是采用把整百整十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这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再在所得的积后面添上几个0,这一种方法最为简便。

  3、出示例题1的后半题:邮递员平均每天送60封信,工作了10天,要送多少封信?工作了30天要送多少封信?

  学生独立列式并口算出正确的结果,教师讲评时要学生说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小结:整十数乘整十数,口算是采用把整十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这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再在所得的积后面添上几个0。

  4、练一练:完成教科书第58页的做一做

  先由学生独立口算,然后集体订正。

  讲评时提问:80×10你是怎样算的,说一说口算过程 12×200你是怎样算的,说一说口算过程

  三、巩固运用

  1、教材第69页的练习十四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提问:你是怎样算的,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2、游戏。(完成教科书第60页的练习十四第2题)贴出香蕉摘下来。最后,比一比哪一组摘的香蕉多。

  3、教材第60页的练习十四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学生完成后,请几位说一说这一道题解题过程和结果。

  4、教材第60页的练习十四第4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前一个问题。然后教师讲评。

  (2)第2个问题要我们求什么?要求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知道邮递员一天的工作时间。邮递员每分钟 行100米,那2小时大约行多少千米?如何解答这一道题,请同学们以4人为一个小组讨论一下。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5题。

第五单元教案5

  【情境任务】

  本单元的课文中有老麻雀保护小麻雀的温暖,有老少一起爬天都峰的坚持,也有小伙伴从闹矛盾到和解的童真。正是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才让我们的童年变得像万花筒一样。今天让我们一起打开记忆的闸门,把你们生活中的事写下来,跟小伙伴分享,也可以等我们成年之后再来读一读,回忆美好的、有趣的童年。

  【教学目标】

  1. 找到生活中印象最深的、有意思的事件。

  2. 按一定顺序,把事件写具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确定事件

  (一)头脑风暴

  1. 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无论是你亲身经历的,用心观察的,还是侧耳倾听的,哪件事情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呢?

  2. 至少选择三件令你难忘的事,把关键词填写在图表外围的圈圈中。事情可以是高兴的、滑稽的、烦恼的、幸运的、惊险的……

  (二)选择素材

  1. 请你在小组内把几件事分别说一说,看看能否引起他们听的兴趣。

  2. 其他组员根据以下标准评价,帮小伙伴挑选出一件最想听的事。

  环节二:整理事件

  (一)请根据下面表格中的提示,回忆事件

  (二)阅读分享,反馈修改

  在小组内轮流阅读自己写的事情,请同学说说这件事情是否写清楚了,还有什么需要修改完善的地方。

  环节三:展开事件

  (一)回顾例文,说说发现

  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我们俩温习完功课,把自己在舰模小组做的小木船拿出来玩。我见他那只做得很精致,就拿在手上,翻过来掉过去地看,总舍不得放下。不料我一失手,啪的一声,小木船掉在地上,摔坏了。他一看,急了,哭着要我赔。我上前分辩说:“我不是故意的。”他生气地说:“谁叫你不小心, 非赔不可!”还用力推了我一下。我往后一退,正好一脚踩在小木船上,把它踩碎了。这一下,陈明更生气了。他拿起我的小木船,使劲摔在地上,用脚踩了两下,一把抓起书包,头也不回地走了。看着被他踩坏的小木船,我也气得说不出话来。我们的友谊从此破裂了。

  1. 自由朗读《小木船》中的这段话。

  2. 同桌交流:这段话是怎样将事情写清楚的?

  3. 小结: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将友谊破裂的过程写清楚。

  (二)阅读例段,体会情感

  去年冬天,我们全家回东北老家过年。一天,外面下起雪来,一片片雪花像绒毛一样飘落下来。渐渐地,小雪花变大了,变厚了,密密麻麻的。整个世界闪着寒冷的银光。爸爸带我出去打雪仗。站在空旷的田野里,嘴里、鼻孔里喷出来的热气瞬间凝成了一层层霜花。我恶作剧般地把沾满雪花的双手伸进了爸爸的脖子里,爸爸冻得脖子一缩,大叫着跳了起来。怕他会来“报仇”,我拔腿就想跑,结果他却用那又大又厚的手掌紧紧握住了我冻得通红的小手,还不停地搓着,用嘴哈气给我取暖。“还冷吗?”他笑眯眯地问到,我点点头,他干脆一把拉起我的小手塞进了自己的大棉袄里。贴着爸爸滑溜溜的肚皮,一股暖流瞬间顺着我的双手涌到了全身。爸爸就像圆圆的、软软的暖宝宝一样给我温暖,我感觉非常幸福。

  1. 自由朗读这段话。

  2. 说说读完这段话之后的感受。

  (三)讨论交流,提炼方法

  上面这段话,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又让读者读起来有了温暖、温馨、幸福这些感受的?四人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小结:

  方法一:细节描写刻画情节;

  方法二:环境描写烘托气氛;

  方法三: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四)运用方法,尝试写作

  1. 试着运用刚才学到的三个方法,把事情写具体。

  2. 阅读分享,反馈修改。

  (1)在小组内轮流阅读自己写的段落,请同学根据以下标准互评:

  (2)根据同学的评议,修改文稿。

  第二课时

  环节四:起草文章

  (一)拟标题

  标题好像文章的眼睛,如何使文章的标题能让读者一见钟情呢?可以参考下面的三种标题,也可以按照喜欢的方式写标题:

  1. 直接点题:《捉蚊趣事》《爷爷戒烟了》。

  2. 设置悬念:《她收到了礼物》《信不信由你》。

  3. 富有深意:《照片里的`温暖》《教室里的掌声》。你的标题是什么?请写在学习单上。

  (二)写开头

  1. 讨论交流:本单元课文和习作例文用了哪些开头方式?

  ①交代要素:《爬天都峰》。

  假日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

  ②睹物思人:《小木船》。

  每当我看见珍藏在抽屉里的那只精致的小木船,就想起陈明来。

  2. 还可以有哪些开头方法?

  3. 你准备怎样写开头?请写在学习单上。

  (三)写结尾

  叶圣陶老爷爷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使读者好像嚼橄榄,已经咽了下去而嘴里还有余味;又好像听音乐,已经到了末拍而耳朵里还有余音,那才是好的结尾。”

  1.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本单元课文和习作例文用了哪些结尾方式?

  ①首尾呼应:《小木船》。

  陈明跟着爸爸妈妈迁到外地去了。那天以后,我们俩再也没有见过面。我把他送给我的小木船珍藏在抽屉里。一看见这只精致的小木船,我就好像看见陈明站在我的面前。

  ②抒发情感:《爬天都峰》。

  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2. 还可以有哪些结尾的方法?

  3. 你准备怎样写结尾?请写在学习单上。

  环节五:分享修改

  (一)朗读分享

  请把你的作文在小组内朗读分享,小组成员一起来评议:

  (二)评论建议

  你最喜欢谁的习作?能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或者修改建议吗?

  (三)修改完善

  请根据同学们的意见,修改完善自己的文章。

  环节六:读写延伸

  (一)推荐阅读

  《城南旧事》描写了 20 世纪 20 年代末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通过小姑娘英子童稚的眼睛,来看当时北京形形色色的人和事。

  (二)读写延伸

  童年生活有欢乐、有滑稽、有真情、有烦恼,还有幸运和惊险。请运用今天学到的写作方法,把每一类事情写一写,形成一个主题单元作文,题目就叫《生活万花筒》。

第五单元教案6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

  1。小数乘、除法的意义

  2。运算定律、混合运算

  3。多边形的面积

  4。简易方程

  5。应用题

  复习要求:

  通过总复习,把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计算法则、规律性的知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的。

  复习重点:

  1。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2。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3。解简易方程。

  4。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复习安排:六课时

  第二课时

  复习内容: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总复习第5题,练习三十二第5~8题。)

  复习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多边形面积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多边形的面积。

  复习重点: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复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填空。

  (1)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底边长12厘米,这条底边上的高是()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

  (2)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一个梯形的面积是()面积的()。

  (3)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X高2,当上底等于零时,梯形变成(),这时面积=();当上底与下底相等时,梯形变成( )形,这时面积=()。

  2.判断。(对的打,错的打X。)、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

  (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82平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酌三角形的面积是41平方厘米。()

  (3)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是7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49平方厘米。()

  (4)一个三角形底长3分米,高2分米。将这样的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3平方分米。()

  (5)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底也相等,则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的2倍。()

  (6)梯形的上底要比下底短。()

  二、复习指导

  1.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割补成一个长、宽分别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的长方形,再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必须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底边上的高。)

  (2)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它们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使学生理解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是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要加深对这两种图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2.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师出示P。136页总复习的第5题,请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指名学生说出计算结果,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练习三十二第58题。

  第三课时

  复习内容:简易方程(总复习第6、7题,练习三十二第911题。)

  复习要求: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用字母表示数,表示运算定律、计算公式和数量关系;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

  复习重点:解简易方程。

  复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填空。

  (1)王师傅a天做m个零件,平均每天做()个,做一个零件要()天。

  (2)17比a的3倍少多少,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是()。

  (3)商店运来18筐苹果和x筐梨,每筐苹果重a千克,每筐30千克。商店运来的水果和梨共重()千克。

  (4)5a-3a+2a的结果是()。

  2。判断。

  (1)3a+4b=7ab()

  (2)23x=23x()

  (3)22=22,33=33()

  (4)5x=0不是方程。()

  (5)长方形的周长是C米,长是a米,宽是(C-2a)米。()

  (6)al0=lOa()

  (7)种松树a棵、柏树b棵,种的松树和柏树是松树的(a+b)a倍。()

  (8)从15里减去a与b的和,求差,用式子表示是15-a+b。()

  (9)方程5-3。2=3x与方程5=3x-3。2的解是相同的。()

  (10)35(x+5):35x+355()

  二、复习指导

  1.用字母表示数。

  (1)师出示P。136页总复习的第6题,请学生按照题目要求用字母表示。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长方形的面积公式:S=ab

  求工作总量C的公式:C=at

  2。解简易方程。

  (1)师出示P。137页第7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学生说一说:解简易方程的依据是什么?解简易方程写时应注意什么?

  使学生明确:解简易方程都是依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阿关系。关键是弄清未知数在等式中相当于一个什么数,然后再根据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求解。求出解以后,还要对求出的解进行检验,看是否符合题意。解简易方程在书写时应注意:首先在方程的左下方写解字,未知数x写在等号左边,上下等号要对齐,不能连等。

  3。列方程解文字题。

  (1)师出示练习题,生独立完成。

  ①8。5减去4个0。875的差,除以一个数,商是20,求这个数。

  ②比2。5的4倍少x的数是3,求x。

  (2)生做完后,指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理解的'。结合题目,教师说明:列方程解文字题,首先应设要求的数为x,(题目中出现了未知数x的可以不写,)再把文字叙述的形式翻译成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即方程),题中怎样叙述等式就怎样写,顺序一般不要改动。列出方程后,按简易方程的解法求出解来。

  三、课堂练习:练习三十二第9~11题。

  第四课时

  复习内容:应用题(总复习第8~10题,练习三十二第12题。)

  复习要求:使学生掌握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正确地分析应用题中数量间的关系,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复习重点: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复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答:解答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先让学生多说一说,然后教师板书:

  1.弄清题意,并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2.分析题中数量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算什么;

  3.确定每一步怎样算,列出算式,并且算出得数;

  4.进行检查或验算,写出答案。

  二、复习指导

  1.分析数量关系,用不同的思路解答应用题。

  师出示总复习第9题。

  (1)指名学生读题,并说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2)请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题。

  (3)学生做完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

  解法一:72+7232

  解法二:723(3+2)

  2.复习行程问题。

  教师出示总复习的第10题。

  指名学生读题,并说出第(1)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做第(1)、(2)题。

  学生做完后,教师启发学生回答:解答第(2)题,需要哪些条件?第(2)题与第(1)题有什么关系?你们是怎样解答的?

  使学生明确第(2)题是求每辆车各行驶了多少千米,知道了每辆车的速度,还要知道行驶的时间,所以要把第(1)题的问题作为第(2)题的条件。

  大部分学生可能是用每辆车的速度乘以时间来求出每辆车行驶的路程。如果有些学生先求出一辆车行驶的路程,再用两地的距离减去这辆车行驶的路程,求出另一辆车行驶的路程,这种算法也是可以的。要鼓励学生灵活地应用各种方法解题。

  问: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找出第(3)题的条件?怎样能很快地算出甲车比乙车少行多少千米?启发学生说出利用第(2)题算出的乙车行的距离减去甲车行的距离,就可以直接求出来。如果有学生用两车的速度差乘以时间,这种算法也是可以的。

  第(4)题,要鼓励学生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解题。330-(34+32)2。5和(34+32)(5-2。5)这两种方法都是可以的。

  第(5)题,让学生想一想,求两地距离,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能

  不能在前几道题中找到这些条件。使学生明确需要知道速度和时间,速度是已知的,时间在第(1)题中已经求出来了。让学生编完题后,再列式解答。

  三、课堂练习

  练习三十二第1215题。

  第五课时

  复习内容:列方程解应用题(总复习的第11、12题,练习三十二第16~19题。)

  复习要求:使学生能正确地分析应用题中数量间的最基本的相等关系,恰当地设未知数列方程解应用题。能根据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特点,灵活地选择解题方法。

  复习重点:根据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特点,灵活地选择解题方法。

  复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总复习第11题。

  说说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它与算术方法解应用题有什么不同?

  先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补充。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写出答案。

  它与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区别:在算术解法中,为了求出未知数,需要把已知数集中起来加以分析,找出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联系,未知数不参加列式。而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可以让未知数和已知数处于相同的地位,按照题中叙述的等量关系,直接参加列式运算,直接地反映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在算术中需要逆解的题,用列方程来解往往比较容易。

  二、复习指导

  1.总复习第12题。

  指名学生读题后,教师不限定解题方法,让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做完后,教师请用方程解的同学说一说解题过程,再请用算术方法解的同学说一说解题思路和步骤,然后请学生比较一下,这道题用哪种方法解答更简便一些。

  使学生认识到,在解答应用题时,如果题中没有限定用什么方法解答,就可以选用比较简便的方法来解答应用题。

  2.练习三十二第1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做完后,再指名让学生说出题目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以及所列的方程。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

  解题方法一:

  大象体重37。5+12=鲸的体重

  x吨162吨

  方程式:37。5x+12=162

  解题方法二:

  大象体重37。5=鲸的体重-12

  x吨162吨

  方程式:37。5x=162-12

  解题方法三:

  鲸的体重-大象体重37。5=12

  162吨x吨

  方程式:162-37。5x=12

  三、课堂练习

  练习三十二第1719题。

  第六课时

  练习内容:综合练习(练习三十二第20xx题和思考题。)

  练习要求:通过综合练习,提高学生计算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练习重点:计算的速度、正确率以及解题方法的灵活运用。

  练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练习三十二第20题。(口算。)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订正时,指名算得比较快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练习三十二第21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规定做题时间,了解有多少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做完,并达到要求。看一看有多少学生没做完或做完了但错误率超出了要求。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对于有错误的同学要让他们知道是怎么错的。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三十二第2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做完后,指名学生说解题方法,集体订正。

  这道应用题有两种解法:一种是先求出原来做1800套制服的布有多少米,再求现在可以做多少套;另一种是先求.现在做1800套制服比原来共有布多少米,省下的这些布现在还能做多少套,再加上1800套,就是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解法一:3。81800(3。8-0。2)=1900(套)

  解法二:0。21800(3。8-0。2)+18叩:1900(套)

  2.练习三十二第27题。

  可以这样思考:实际提前5天完成任务,那么原计划5天要修的可以平均分到前面(20-5)天中去修,所以45(20-5)就是原计划5天要修的米数,从而可以求出每天要修的米数是:45(20-5)5=135(米)。

  3.练习三十二第28题。

  这一题中条件和问题的单位不统一,要注意统一单位。在求出了300穴水稻的占地面积后,要把平方分米化成平方米,再用长方形的面积除以长方形的长,即可求出长方形的宽。

  综合算式:(3300100)3.6=2。5(米)

  4.练习三十二第29题。

  玉米地的形状是由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组合而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三角形的底是相等的。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加上三角形的面积,就可以求出玉米地的面积。

  综合算式:7520+75242=2400(平方米)

  5.思考题(1)。

  此题与教材第63页思考题的思路一致,所不同的是先要求出队伍的长。队伍的长是:(3462-1)0。5=86(米)。排头两人上桥到排尾两个人离桥共需要的时间是:(889+86)65=15(分)。

  6.思考题(2)。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也可以实际动手用四张数字卡片摆一摆。答案是:这样组成的能被2整除的数有6个:12、32、42、14、24、34。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可以指导他们寻找解答这种题目的规律。根据题目要求,要找的是能被2整除的两位数。因此,根据能被2整除的数的规律,只能把2或4这两张卡片放在个位上。当2放在个位上时,组成的两位数有3个:12、32、42;当4放在个位上时,组成的两位数有3个:14、24、34。

  三、课堂练习

  练习三十二第22~25题。

第五单元教案7

  一、教材分析

  第五组”教材单元主题是“热爱自然、了解自然”。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副多姿多彩的画卷,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许多乐趣,发现许多秘密。

  望庐山瀑布》描写的是人间仙境庐山胜景.

  《绝句》是黄鹂、白鹭、千秋雪和万里船构成的`一副泼墨山水画。

  《雷雨》按事情发展顺序描写了一场雷雨从酝酿、洒落到停歇的自然丽景。《最大的“书”》是一次野外勘探考察。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篇传统保留课文,以诗歌的语言向孩子们描绘了大自然中的天然指南针。

  语文园地五》中有《节气歌》、《奇妙的动物世界》、“宽带网”中更有有趣的食虫植物等。

  整个一组教材“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无奇不有。教师在整体把握这组教材的前提下,在具体教学时,请注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要过度张扬。因为本组教材比较适合这种学习方式的演绎,但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因为教材施教的对象毕竟是二年级的孩子。

  二、教学目标

  1、会认45个生字,会写27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课文。

  3、学习默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认读生字书写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授课时间:14课时

  《望庐山瀑布》2课时

  《绝句》2课时

  《雷雨》2课时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2课时

  《语文园地五》3课时教案

第五单元教案8

  课题名称

  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没有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计算加、减、乘除混合算式。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运用脱式计算进行计算在前面的学习种没有讲过,这个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要求学生不但要运用刚学过的知识,还要将新学知识与之紧密联系在一起。

  难点分析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只是在一年级接触了一些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且还没有接触过带有乘除法的综合算式,对脱式计算也是第一次接触,比较陌生,因此在计算的过程中要运用几种新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难度相对较大。

  教学方法

  填写示例

  1.通过复习勾起学生对学过知识的回忆。

  2.根据学过的知识为乘除法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3.通过练习进行巩固。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6+9+8=

  35-20+10=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一、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

  =29+38

  =67

  计算时,一步一步的运算,并且一行只写一步算式,等号上下对齐写在算式的左下角,我们就把这样的的计算叫脱式计算,也叫递等式计算。

  通过复习回顾等发现:一道题中有加法和减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二、知识迁移

  我们知道了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那下面这个综合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15÷3×5(一道题中有乘法和除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一、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

  48-8+17

  9×4÷6

  二、改错题,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写出改正过程。

  5-26+4 56÷7×2

  =35 -30 = 8×2

  =5 =16

  小结

  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第五单元教案9

  【教学设计理念】

  本单元教学按照整组教学的思路来进行综合设计:用综合实践活动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把课文学习、语文园地的教学有机地排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单元教学过程成为一次融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于一体、语文学习与热爱生命教育为一体的系列化综合活动过程。以此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从总体上感知、把握单元学习内容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单元学习主题进行探究的欲望。

  【本单元整组教学设计】

  一、单元整体感知(1~2课时)

  本环节内容主要包括:引导学生把握单元的主题内容;对整组课文进行总体感知;布置安排综合实践活动。

  本单元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是:“关于生命,我知道了……”,活动分为四个阶段:我想知道(结合整体感知,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确定实践探究的主题)、我去探究(通过阅读和实践探究活动,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去寻找资料和答案)、我做整理(对获得的各种资料、实践探究的经历、体验进行整理)、我很感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包括口语交际和表达、办主题墙报)

  教学流程:

  (一)谈话切入,引起学生对“热爱生命”这一主题的关注

   教师介绍“2004年11月11日,两名14岁少年在昆明机场,偷偷爬上了一架客机起落架舱上,该飞机起飞时其中一名当场摔死,另一名随飞机抵达重庆江北机场”的消息,引发出讨论:读了这个消息,你们想到了什么?

  在学生讨论、发表自己对这则消息看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谈到的“应该珍惜生命”的基础上,引导归纳出“要热爱生命”的主题,引出课文中的导语。

  (二)新旧知识衔接

   引导学生回忆四年级上学期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学过的“美丽的生命”,一起交流,在品德与社会课上,我们了解了哪些关于生命的知识?我们懂得了什么?

  (三)浏览整组课文

  思考:这一组课文,主要谈了哪些关于生命的故事?哪些内容写出了我们过去不曾知道的事情?你喜欢哪一篇,认真地看一看,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关于谁的生命故事?

  (四)布置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以后的课文学习和实践活动。提示学生准备好主题学习卡片,做好资料积累工作

  二、部分体验一(6课时)

   内容:《触摸春天》+阅读链接+《永生的眼睛》+《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习作参考资料(一)”。

  专题意义的建立:认识生命权利的意义、生命的美好,认识到盲人也在创造着缤纷美丽的生活,每个人都有义务为他人延续生命做出能做的一切。

  (一)《触摸春天》

   1.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不懂得词语,读过课文后,思考:本文讲了一个谁的怎样的故事?

  2.从文中的盲童女孩引出《阅读链接》的学习,了解在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看来,盲人是怎么了解这个世界的?勾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想?全班汇报交流。

  3.再读《触摸春天》,想一想:本文的盲童女孩安静与海伦·凯勒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书上是怎么描写的?勾画出来,认真读一读。读了这些内容,哪里使你受到了感动?

  4.再读课文,看一看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

  学生提出自己读不懂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讨论。

  结合讨论,指导学生朗读。

  5.体会在文章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小安静怎样的态度?指导朗读课文。

  6.《语文园地》“我的发现”部分内容的教学。回忆:在本课学习中,我们提出了哪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我们是怎么理解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来归纳总结一般性策略。

  7.指导书写生字词。在词语积累本上抄写自己认为好的词语。

  8.勾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背一背。

  (二)《永生的眼睛》

   1.围绕如下四个方面来展开本课学习。

  (1)在解决了字词问题的基础上,自己读这篇文章,把握这篇文章写了怎样的故事。弄懂与前面一篇文章有什么联系。

  (2)这篇文章中父亲母亲的做法,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找出相关的语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可以采用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的方法,抓住这些语句,然后运用前面学习归纳出的方法来进行理解,深化对本文情感和思想的体会。

  (4)找出课文中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勾画出来,练习朗读。

  2.讨论:学了本文以后,你对热爱生命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写在自己的主题学习卡上。

  3.拓展阅读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献出爱心,延续生命》,阅读后讨论:这些白衣天使跟《永生的眼睛》有什么相似点,有什么不同点?

  4.阅读“日积月累”,用前面学到的内容来具体解释一下这些名人哲言。要求课下进一步搜集积累更多类似的名人哲言。

  5.小组检查、汇报前段实践探究进展。选代表汇报进展情况,提出遇到的问题。

  6.勾画、抄写自己认为好的语句和词语。

  三、部分体验二(4课时)

   内容:《生命生命》+《花的勇气》+《语文园地》“手不释卷”、“参考资料二”。

  先布置预习《生命生命》和《花的勇气》两文,解决字词,并想一想,这两篇课文所写的对象与前面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一)《生命生命》

   1.检查预习情况,重点检查对字词的学习情况。读通课文。

  2.读书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想一想,文中对“飞蛾、小瓜苗”的介绍中,哪些句子是你产生了关于生命的感悟?勾画出来,想一想,他们使你产生了怎样的感悟?为什么?

  讨论理解后,练习朗读,读出对飞蛾、小瓜苗的敬佩。

  4.读“我”的思考,提出读不懂的句子。结合以前学过的文章、联系上面的“飞蛾、小瓜苗”、自己的生命经验想一想:作者说这些话主要想强调什么?

  5.阅读《手不释卷》,说说本文讲了怎样的故事。说说题目的意思。针对文中的“人分别三天,就得另眼相看”一句找一找与之相应的成语。

  6.指导书写生字词。

  7.尝试着利用课余时间背诵。在词语积累本上抄写好的语句和词语。

  (二)《花的`勇气》

  《花的勇气》的教学主要采用自读交流的方式。

  1.检查对生字认读和读书情况。

  2.读书思考:本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3.通过让学生提出不懂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学习讨论,探索生命的意味。

  4.朗读课文中描写小花的部分,读出对小花的敬佩之情。

  5.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和词语,读一读,记一记。

  四、整体回顾──综合实践活动(4~5课时)

  (一)单元学习汇报

  1.通过这一组学习,你对“热爱生命” 这个主题,有了怎样的理解?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归纳整理。

  2.我会背诵了。学生背诵自己在本单元课文学习中所背诵下来的句段和名人哲言。

  3.这些词语你积累了吗?(词语盘点)对照学生的词语积累本,看哪些词语自己抄写了,哪些没抄写。读词语盘点,想一想,“读读写写”的词语,自己都会写吗?小组内考一考。“读读记记”的词语,自己都知道意思吗?小组内比一比。

  4.学了这么多文章,在写作方法上自己认为有什么收获?(学生随意谈,教师相机指导。)

  (二)综合实践活动:资料整理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自己前一阶段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先分一下类,把同类的材料归并到一起;然后想一想:口语交际课上向大家介绍自己了解到的什么?自己准备一个发言提纲。

  (三)综合实践活动:我很感动

  口语交际

   1.老师了解学生对资料整理和发言提纲的准备情况。

  2.按照单元教学初确立的主题,学生了解到内容的类型,请学生代表发言。每一名学生发言的时候,教师组织学生认真听,针对发言中存在的“内容不够具体、介绍不够清楚、真实”等问题,进行提问、补答,或者提出改进意见,请发言的同学改进。讨论之后,教师针对同类主题或者同类型内容的表达,组织学生进行一般性策略方法的归纳。然后,学生自己练习说给小组同学听,小组内同学再评议,提出意见,自己修正。

  习作

   利用课上剩余的时间和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发言,把自己了解到的内容写下来。写的过程中注意提示学生要写得具体、真实,必要时,可以参考一下别人怎么写的。作文的题目可以是“热爱生命,我知道了……”,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容,自己确定题目。

  写完以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传看,互相写评语,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教师收上来看一看,针对学生的批阅情况,在提出进一步修改的意见,发还学生再次修改。修改完毕,自己反复朗读,看看字、词语和句子,有没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进行再次修改。

第五单元教案10

  教学内容:(16-17页)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操作和计算的活动中,经历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过程,初步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道理,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操作活动,并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做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摆花片,体会倍的含义,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合作意识,愿意与他人交流

  教学准备:

  学习方式:合作、交流、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交流空间

  情

  境

  创

  设同学们咱们一起做摆花片游戏好吗

  我们要想玩得好,必须记好游戏规则

  学生仔细倾听

  兴趣导入,调动学生积极性,玩中学

  探究与体验

1、教师提出摆花片的要求,学生独立操作

  摆完后,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师巡视摆的过程和结果

  2、提出第二题的操作要求

  3、教师提问你们怎么知道一共要摆12个,怎么算出来的,为什么用乘法算

  4、出示老山羊、小山羊运白菜的情境图,学生动手摆,摆完后交流摆几个,为什么这样摆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摆,并交流各自做法

  学生讨论

  全班交流让学生初步理解求3的4倍是多少,就是求4个3是多少,用乘法算

  让学生观察理解图意,让学生知道老山羊的白菜数是小山羊的8倍这一信息,要求老山羊拔多少棵白菜,就是求2的8倍(8个2)是多少

  计算交流让学生理解倍的含义,使学生知道摆黄色花片的个数是红色花片的2倍,就是黄色花片要摆两组,每组三个

  此处是重点,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与应

  用练一练

  1、17页第一题

  2、17页第二题

  引导学生讨论,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3、17页第三题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学生自己动手摆、做

  讨论

  交流

  解答巩固加深倍的含义的理解

  用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单元教案11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歌曲《木瓜恰恰恰》。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好歌曲《木瓜恰恰恰》的情感。

  教学难点:歌曲第9、10两个乐句中连续切分音的演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多种体裁的歌曲,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种新体裁的歌曲——叫卖歌。

  二、新授:

  1、叫卖歌:叫卖歌是民间风俗歌曲的一种,有的只有一句或半句旋律,有的甚至没有旋律,

  只是吆喝以招徕顾客。它是在叫卖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如我们经常听到的有《卖汤圆》、《冰糖葫芦》等。

  今天,我们要学的歌曲是课本第24页的《木瓜恰恰恰》。(板书课题)

  2、学习歌谱:

  ①学生听老师范唱歌谱,要求学生注意老师将歌曲划分成了几个乐句?每个乐句都有什么特点?

  ②学生自己弹琴试唱乐谱,找出乐谱中的难点(第9、10乐句),并加以分析。

  分析:这两个乐句之所以难唱,是因为它是由几个切分音组合而成的。大家还记得象(×××)一样的切分音的唱法吗?让我们一起读读它的节奏吧!

  ③读节奏(一个切分音)

  ④教唱第9乐句。

  ⑤学生唱。

  ⑥类推第10乐句

  ○7老师弹琴,学生跟唱一遍

  ⑧学生自己弹琴试唱全曲乐谱。

  ⑨跟老师唱,找错误。及时纠正

  3、学习歌词

  ①读歌词(恰恰恰是衬词,不读)

  ②用第一乐句带歌词教方法。

  ③学生自己学唱,在自己不会唱的地方做上记号。

  ④重点教唱。

  ⑤学生跟随老师唱,及时纠正演唱中的错误。

  ⑥让学生自己演唱一遍。

  ⑦教衬词“恰恰恰”怎样读。

  ⑧合唱。

  ⑨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的优点,予以表扬,指出不足,供学生改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人声与电子合成器《尼罗河主题曲》

  2、与埃及、尼罗河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

  教学目标:

  1、 认识电子合成器,熟悉它的音色

  2、 听音乐填写部分旋律

  3、 了解一些与埃及、尼罗河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

  教学过程:

  一、欣赏人声与电子合成器《尼罗河主题曲》

  1、 听用常规乐器和电子合成器演奏的`两段音乐,分辨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2、 简介电子合成器。

  3、 第一遍欣赏人声与电子合成器《尼罗河主题曲》,有什么感受?

  4、 哼唱主题A.

  5、 第二遍欣赏全曲,进一步记忆主题A的旋律。

  6、 再次聆听主题A的旋律,试着填写第二乐句的旋律。

  二、了解有关埃及和尼罗河的音乐文化知识。

  1、 由教师或学生介绍有关埃及或尼罗河的知识。

  2、 欣赏埃及的民间音乐。

  三、第三遍欣赏全曲,启发学生谈谈欣赏了乐曲以后的体会。

  四、课堂小结

第五单元教案1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通过剖析描写角和腿的句子,了解梅花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态度的不同,体会课文中所包含的寓意。

  3、体会课文所包含的寓意:漂亮的东西不一定实用,最可珍惜的东西往往是朴实无华的`。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内容,初步体会美与实用之间的关系,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故事中蕴涵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爱美的梅花鹿。(板书课题爱美的梅花鹿)这是一篇什么题材的文章?(寓言)什么是寓言?(生说师补充百度搜索的资料)

  2、生读课题,指导读课题(强调爱美)

  3、这是一只什么样的梅花鹿?(爱美的)

  二、理解课文,体会它对角的赞美,对腿的抱怨

  学习(1至10自然段)

  1、默读课文划出描写梅花鹿爱美的句子。

  2、深入交流探究。

  3、汇报

  (课件随机出示相应句子):“咦!这是我吗?”

  ①“咦”是什么词?(感叹词)

  ②梅花鹿为自己的容貌感到惊讶。

  ③认为自己太漂亮

  ④朗读,读出梅花鹿说话时的语气。

  (课件随机出示相应句子):梅花鹿摆摆身子,果然是自己,但他从来没想到自己会这那么漂亮。

  ①抓住“摆摆”、 “果然”、“那么”来理解。

  ②从“摆摆”看出此时梅花鹿很骄傲,故意摆出姿势展示自己。

  ②“果然”表达出梅花鹿感到出乎意料的心情,认为自己太漂亮了,简直不是自己了。

  ③“那么”强调漂亮的程度。

第五单元教案13

  五、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P42――P83)

  【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会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二、发展性目标:

  1、认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6~10各数的过程。

  2、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

  1、计算:使学生熟练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其中包括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2、用数学: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使学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6―――10的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难点】

  1、基数与序数:虽然在1—5的加减法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数与序数的意义,知道第几和几个的含义。但是由于数字的增大,所以这里依然是难点。

  2、用数学:其中包括一图两式、一图四式、带有大括号的图画应用题、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应用题,对于学生来说,看懂图意,选择正确的方法计算是个难点。1、数概念的形成

  2、6―――10的加减法【编排结构】

  教材的知识顺序和结构与原通用教材相似。但认数部分不再一个一个的认,合并为三段。节约了时间、提高效率,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邻两个数的关系。10比较特殊仍单独编排。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主要由“6、7的认识和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构成。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可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高度重视学生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6-10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知识表象,让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编排特点】

  1、相对集中安排6~10的认识。

  教材改变了传统教学逐一认识10以内的书的作法,采取相对集中的办法,讲6和7、8和9分别放在一起认识,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邻两个自然数之间的联系和比较大小。由于数“10”是由两个数字组合而成的,学生认识10特别是它的写法,相对要比前面所学的数困难一些,因此教材单独安排了10的认识,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10的概念。

  2、认数与计算紧密结合。

  教材将6~10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有机地结合起来穿插安排,学习一组数后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或数的组成学习相应的加法和减法。如6、7的认识和有关6、7的加减法,教材让学生在认识数的过程中体会6、7的组成,然后通过学具拼摆有关6和7的加法、剑法计算。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利用数的组成更好地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又可以使学生在计算中加深概念的理解。

  3、让学生经历数概念形成的过程。

  6~10各数的认识,教材都给学生提供了经历数概念产生过程的现实背景,引导学生结合生动的画面按照数数(通过具体实物与自然数建立一一对应关系而理解自然数所表示的基数意义)→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序数→写字板→数的组成的顺序认识数,这个过程不仅从不同侧面展示了6~10各个数概念的丰富内涵,同时还给学生提供了经历数概念形成的过程的情形和机会,让学生有条件在现实背景中抽象出6~10的数概念,形成相应的数感。

  4、教材内容生动丰富有趣,富有思考性。

  本单元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呈现上都比较注意现实性,使教材内容成为主动从事观察、实验、推理等数学活动的有效素材。首先,教材注意选择学生所喜欢的素材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如充分利用小动物图帮助学生认识数的计算,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学习。如第72页用小鸡觅食的生动画面引出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及其算理。再次,教材尽量避免直接向学生呈现

  现成的答案,而是给学生提供一些探索的线索,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答案。另外,教材除在认数和计算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外,还两次集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的内容,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我们的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

  5、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教学的价值和用数学的乐趣。

  本单元教材除集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外,还安排了大量“用数学”的内容(如第47页、第51页、第58页、第62页等),另外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充分体现数学价值的习题。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我们所学的数学都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建议】

  本单元作为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教学中应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

  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本单元的知识主要是借助操作和观察来进行的。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学生对事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以此丰富学生关于6~10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表象,让他们在丰富的事物背景中更好地理解6~10的数概念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2、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

  教学时要充分发挥主题图各方面的育人功能,以促进学生的知、能力、情感、态度的全面和谐发展。充分挖掘画面内容关于讲卫生、爱劳动、热爱班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教育功能,感受到思想和情感教育。

  3、引导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时要注意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有步骤地逐一认识、理解数概念的内涵,让他们感受到数的含义。二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概念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4、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一是利用数的组成计算加减法,二是通过学具拼摆计算加减法,三是通过实物、图形的观察去完成任务。充分体现《标准》关于“算法多样化”的理念。

  5、加强学生“用数学”活动过程的指导。

  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放手让学生去大胆探索,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学生“用数学”过程的指导,在问题情境中去选择有用信息解决问题,以此让学生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6、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时除用好这些材料外,好要注意充分挖掘其他内容中有关学数学、用数学的资源,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会用教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学习成功的乐趣。

  【单元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约21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2、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4课时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4课时5、整理和复习2课时实践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第五单元教案1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下列词语:"蜷着腿、火焰、暖烘烘、火柴梗、圣诞树、橱窗、闪烁、灵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的脉络,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丰富的想象和多角度对比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说说你们都读过或听过哪些童话故事。(学生介绍)听了同学们的介绍,看来大家已经知道许多童话故事。今天,老师将同你们一道走进19世纪丹麦著名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的安徒生的童话世界。(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渎,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读文情况。

  按自然段轮读,注意纠正读错之处,指点不好读的语句。

  3、提出不理解的词语,互相帮助理解。(如:兜、哆哆嗦嗦、圣诞树、灵魂"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些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学生自渎,思考勾画,也可与同桌研讨。

  3、汇报交流,把课文内容分析"卖火柴"、"擦燃火柴"、"冻死街头"三部分。

  4、按三部分读课文,对哪个部分感兴趣,就多读几遍。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说说小女孩从上街到冻死的简单经过。

  二、自主学习,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学习。

  (二)、第一部分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并质疑,着重理解以下问题:

  1、小女孩为什么"不敢回家"?

  2、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出小女孩"可怜"?

  (三)、第二部分

  教师引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第二部分,并自主讨论以下问题(结合课件演示):

  1、小女孩擦燃第一根火柴时,有哪三个过程?这三个过程表现了哪些内容?

  2、小女孩先后几次擦燃火柴,都看到了什么?

  3、从小女孩看到的这些幻象中,你体会到些什么?

  4、你是如何理解"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话的?

  (四)、第三部分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结合上文讨论以下问题:

  1、小女孩死得那么悲惨,为什么却"嘴上带着微笑"?

  2、"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一句中的两个"幸福"应该怎样理解?

  3、小女孩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这是为什么?

  4、"谁也不知道"有什么含义?

  三、练习有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课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写最让你感动?有感情地读读。

  2、指名读,全班评议。

  3、全班配乐朗读。

  四、拓展练笔

  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对他说什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写一写。

  五、布置作业

  1、朗读你最喜欢的部分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听写本课生字词

  4*、小练笔:《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

  板书设计:

  悲惨生活:光着头、赤着脚、又冷又饿

  火炉--温暖

  烤鹅--食物

  19卖火柴的小女孩幸福幻象

  圣诞树--欢乐

  奶奶--爱抚

  冻死街头:坐、捏、微笑

  20穷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搁板、帐子、抱怨、掀起、寡妇、魁梧、倒霉、揍一顿、后脑勺、熬过去、自作自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纯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课文中有些句子,学生不易理解。要启发学生结合平时阅读所积累的知识,联系上下文,认真领会,正确理解。

  教学准备

  课后"思考.练习"中的第3题,理解两个重点句子的投影片,课文插图投影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议论课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穷人》,谁能通过预习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这篇课文讲的是关于穷人的什么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

  1、自己自由读课文,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注意生字的读音。

  (2)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找出不懂的词句联系上下文思考。

  2、检查自学情况。

  (1)轮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学生纠正。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小组讨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4)提出和同学讨论后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全班讨论,相互释疑,教师点拨。

  三、默读课文,理清内容结构

  1、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写了哪些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小组交流、讨论。

  3、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帮助理清情节发展过程。

  四、讲读第一段。

  1、齐读。

  2、思考议论。

  3、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当时的天气怎样?

  4、从哪些地方看出桑娜家境穷困、生活艰难?

  5、作者写"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食具……闪闪发光"是为了说明什么?

  6、有感情地朗读。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抓住重点问题,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表现桑娜忐忑不安心情的句子,注意标点符号的用法,进行重点理解和感悟。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出以下几点:

  (1)桑娜抱走西蒙的两个孩子时,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但抱回孩子后,又觉得忐忑不安。如何理解桑娜矛盾的心情?

  (2)渔夫知道西蒙死了,留下了两个孩子后,他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小组交流

  4、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5、结合指导朗读桑娜的内心活动的段落和她与丈夫的对话。先个别读,再评议,最后集体朗读。

  6、分角色朗读。

  三、拓展思维

  1、出示课文插图:在温暖、舒适而又简陋的小屋里,渔夫与妻子用饱含欣慰而忧虑的神情看着躺在床上沉睡的七个孩子……看到这里,你想说些什么?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学生可就渔夫和妻子的'善良谈体会,也可批判当时沙皇的黑暗统治,还可以想象渔夫一家九口人未来的生活……教师适机引导.

  4、续写课文(课堂练笔)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继续续写课文。

  板书设计

  温暖而舒适、勉强填饱肚子

  20穷人非这样做不可忐忑不安善良勤劳、宁可自己

  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严肃、忧虑、能熬过去

  21鲁滨孙漂流记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鲁滨孙在岛上艰难、惊险的经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向命运挑战》这篇课文。通过学习,霍金娜终于命运抗争的勇气,顽强的斗志,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再来结识一位与困难作斗争的勇士,他就是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的鲁滨损。(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通过预习课文,查找资料,你们对鲁滨孙知道了些什么?(生自由说说,如,课文是长篇小说的缩写,小说中其他内容等。)

  2、指名读课文,指导读正确、读流利。

  三、自渎课文,理解内容

  1、阅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然后按阅读提示自行阅读。边读边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把不理解的语句画下来。

  四、小组合作学习

  自由组合,先交流对画出的难理解语句的理解,再讲讲鲁滨孙的故事。

  五、重点研读感悟

  1、仔细阅读第2-8自然段,思考鲁滨孙在荒岛上生存下来克服了哪些方面的困难。

  2、师生共同讨论,从"食物、住的、安全"等方面进行归纳,使学生认识到:这是生存下来的必备条件,为此,鲁滨孙想了不少办法,很不简单。

  3、交流体会。引导学生自由发言,从鲁滨孙的非凡经历中,感悟学会生存的道理,如,要有生存的勇气,要善于因地制宜地想办法,要不断改善生存环境。

  六、推荐原着,拓展阅读

  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鲁滨孙漂流记》是世界著名的长篇小说。如果有兴趣,可以找原着读一读。原作中的内容比课文丰富得多,也有趣得多,读了一定会更有收获。

  板书设计:

  奴隶英雄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奴隶们的悲惨命运和斯巴达克勇武、机智、富于反抗精神的英雄形象。

  教学重难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引导发现课文特点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奴隶英雄》(板书课题)。这篇课文和以前读过的文章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自己去发现。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

  3、汇报自己的发现。教师说明剧本的特点,指导读剧本的方法。(剧本与平常文章的表达形式不同,因此读时应把开头的说明、人物的对话和括号里的字联系起来阅读、思考,展开想象,边读边在头脑里演戏、看戏。)

  二、再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1、用老师指导的方法读课文,想一想:什么是奴隶,奴隶们的生活、命运怎样?他们为什么起义?谁是奴隶英雄?他哪些地方值得你佩服?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4、指导有感情朗读斯巴达克与众奴隶对话和起义部分。读出奴隶们对奴隶主的控诉,读出斯巴达克的英雄气概。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居中的情景

  1、小组练读。

  2、分角色排练,准备表演。

  四、进行表演,互相评议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预习《积累·运用五》

  板书设计:

  与狮子角斗

  22、奴隶英雄启发奴隶诉苦分清敌我、团结同伴、富有反抗精神

  举行起义

  积累·运用五

  教学目标

  1.读读背背,积累名言警句。

  2.阅读短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小仲马不以父亲的盛名为自己铺路的求实进精神。

  3.口语交际,通过演讲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过程

  (读读背背、阅读)

  一、完成"读读背背"

  1.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平常的生活或学习中一定积累了不少的名言警句,下面我们来比赛一下,看哪个同学背得多。

  2.自主读诗句,读正确。

  3.指名读,指导读出诗句应有的停顿和韵味。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如此事/要躬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师相机示范朗读。

  4.背诵诗句。

  (1)同桌合作背诵。

  (2)师生共同背诵。师背第一句,生背第二句(或反之)。

  5.课外拓展。

  我们背诵的诗句来源于《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浪淘沙》、《登飞来峰》等诗和《红楼梦》,有兴趣的学生的可读读这几首诗,你会对诗句有更深的体会。

  二、《真实的高度》

  1.自己读短文一至两遍,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语查字典或请教同学、老师;想一想:短文写了一什么事。

  2.默读课文,画一画写小仲马语言、行动的句子,有什么体会在旁边写一写。

  3.汇报交流阅读的感受。重点讨论理解"我只想拥有真实的高度"这句话。

  4.读了这篇短文,想到了什么?与同桌说一说,如过有兴趣,也可以写下来。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引入主题

  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今天的口语交际,就是我们一起来畅谈自己的理想。

  二、个人准备

  个人先想一想,再列一个提纲,为当众演讲作准备。

  三、小组演讲

  个人按自己列的提纲在小组内演讲,同学互相评议,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演讲。

  四、班级演讲赛

  各组代表进行演讲,全班同学评议,选出"最佳演讲者"。

  五、教师总结

  勉励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而努力。

  第三、四课时

  (习作指导、学生习作)

  一、激趣导入

  在前不久的"我们与周围环境"的调查活动中,大家收集了许多材料(指名学生说说),也有许多感受,有许多想要说的话。今天就请大家用调查中获得的材料写一篇习作。

  二、阅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

  主要明确两点:一是围绕一个意思,运用获得的有关材料写;二是形式不拘,记事、写人、表扬稿、建议书、调查报告,都可以。

  三、学生构思自主习作

  第五课时

  (习作讲评)

  一、广泛交流

  请围绕不同意思写的、采用不同形式写的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教师相机点评,表扬学生思路开阔,能灵活运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

  二、重点评议

  选择一篇有代表性的习作,师生共同评议,肯定优点,对不足之处讨论如何修改。

  三、修改习作

  1.运用学过的修辞方法,结合老师的批改意见,自己认真修改。

  2.同桌交换检查。

  四、佳作展览

  举办本次习作的佳作展览,学生可以互相推荐,本人也可以自我推荐。互相观摩后,评出几篇优秀习作。有价值的还可向少儿报刊投稿。

第五单元教案15

  教学要求:

  1、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女娲补天》这一神话故事。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学习女娲不畏艰辛为人类造福、无私奉献的美好心灵。

  4、通过阅读课文,体会到古代神话故事所表现出来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女娲不畏艰辛为人类造福的'美好心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有指挥,他们凭借丰富、大胆的想象,创造出了许多瑰丽、多彩、优美的神话故事,创造出了一个个离奇的神的形象,女娲就是其中一个。(板书女娲。)传说中的女娲长着蛇的婶子,人的头,她见大地上没有人类,就用黄泥捏成小人,创造了人类,她为了人类的生存,不顾辛劳,不怕凶险,不停地工作,为人类造福,创造出了一个个美丽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

  (1)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2) 有弄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准备提出。

  2、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课文些了一件什么事。

  2、说出使你受感动的地方。

  说说你为什么受到感动?能把你这部分内容读一读吗?

  3、质疑。

  四、总结。

  1、学了课文,女娲的哪一点精神打动了你?(不顾艰险为民造福)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人?你想说些什么?

  2、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20 女娲补天

  找雨神

  造了船 不畏艰险,造福人类

  找五彩石冶炼补天

【第五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五上第五单元教案10-10

第五单元教学反思04-15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03-24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09-20

数学第五单元《倍的认识》教学反思02-26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11-08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11-18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模板01-07

《统计》单元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