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57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这一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能在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数学验证的思想,培养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正方形纸、直尺、彩笔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温故迁移
1.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说一说: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
3.想一想:分数与除法有怎样的关系?
4.猜一猜:除法中有商不变的规律,分数中是否具有类似的.规律?
二、设疑激趣,探究新知
(一)故事激趣,引出分数。
说出自己从故事中听到的分数。
(二)小组合作,直观感知。
1.折一折:拿出三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分别用对折的方法平均分成2份、4份、8份。
2.画一画:画出折痕所在的直线。
3.涂一涂:
(1)给平均分成2份的正方形纸的其中的1份涂上颜色。
(2)给平均分成4份的正方形纸的其中的2份涂上颜色。
(3)给平均分成8份的正方形纸的其中的4份涂上颜色。
4.比一比:比较3张正方形纸涂色部分的大小。
5.议一议:和同伴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观察比较,探究规律。
1.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同,分数的大小却相等。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吗?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这个问题。
2.汇报交流。
3.启发点拨。
通过从左往右观察、比较、分析,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小结得出: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那么,从右往左看呢?
让学生再次归纳: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4.归纳小结: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5.启发思考:这里的“相同的数”可以是任何数吗?(补充板书:0除外),你能举例说明吗?
(三)独立尝试,运用规律。
1.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例2。
2.反馈交流,订正点拨。
3.小结:我们可以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不变的分数。
三、达标检测,内化提升(见《达标测试题》)
四、总结收获,评价激励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哪些表现比较满意?
板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
例1:
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例2: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一、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十进制计数法,同时也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但这只是对数字的浅在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二、教材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教学难点是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三、教法与学法
课堂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出发,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设计。
1.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组织),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3.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根据学生的兴趣,认知规律,自己采取用教材,而不搬教材的`教学设计。
四、重难点突破建议:
1.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同时结合具体的例子降低难度,避免死记硬背。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只有真正理解了它们的含义,后面的概念理解才会水到渠成。
教材从整除的本质出发,给出了9个除法算式,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除法算式进行分类。学生可能会出现分成三类的现象,即将类似于8÷3=2……2和9÷5=1.8各分为一类。
此处,教师应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商是小数没有余数、商是整数有余数这两种情况应归为一类?让学生理解,其实例如9÷5=1.8这样商是小数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可以写成这样的9÷5=1……4商是整数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因此,应该将它们归为一类。然后顺利过渡到因数和倍数。
2.引导学生明确因数和倍数这一概念的前提与概念间的相互依存性。
教学时,应该使学生明确:
(1)因数和倍数这一概念的前提是被除数、除数、商都是大于0的自然数。
(2)因数与倍数概念间的相互依存性,因数、倍数都不能单独存在,在描述因数和倍数的时候必须说清楚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及时纠正“2是因数,12是倍数”这样的说法。至于辨析“倍数”和以前所学习的“几倍”,可以放在学生对因数与倍数有了较为全面深刻的认识之后再来具体比较,这样不容易混淆,也有利于学生的巩固。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材简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以分数大小相等这一概念为基础的。因为分数与整数不同,两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并不意味着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相同。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观察一组相等分数的分子、分母是按什么规律变化的,再结合分数的意义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由于分数和整数除法存在着内在联系,所以分数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利用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
设计理念: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试验分析——合情推理——探究创造”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上,我先通过故事让学生进入情境,然后让学生去猜想、观察、试验、感悟,进而得出结论。当学生得出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之后,再结合商不变的性质深入理解,把知识融会贯通。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大量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去探索、交流、发现,从而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渗透“形式与实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难点:
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和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应用它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具准备:
每生三张正方形纸
教学方法:
演示法、观察法、讨论法、交流法。
课堂小结:
反思、回顾、整理、交流。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你知道了些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巩固练习:
练习十八1
练习十八2
练习十八3
先操作,再比较。
先判断,再说理。
指名口答。
“这题验证了什么性质?”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7~48页整理与练习回顾与整理和练习与应用第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认识因数和倍数,能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进一步认识质数和合数;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偶数和奇数;加深理解质因数,能正确分解质因数。
2.使学生能整理因数和倍数的知识内容,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应用相关概念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进一步掌握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思维的初步经验,提高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加深对数的认识,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回顾、整理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乐于思考的品质和与同伴互相交流、倾听等合作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方面的知识积累和进步,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整理、应用因数和倍数的知识。
教学难点:
应用概念正确判断、推理。
教学准备:
小黑板、准备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学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最近的数学课,我们学习了哪方面的`内容?回忆一下,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揭题:我们已经学完了因数和倍数这一单元的内容,今天开始主要整理与练习这一单元内容。(板书课题)通过整理与练习,我们要进一多认识因数与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能熟练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能判断偶数和奇数、质数和合数,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正确分解质因数,提高对数的特征的认识,加深对数的认识。
二、回顾与整理
1.回顾讨论。 出示讨论题
(1)你是怎样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举例说明你的认识。
(2)2、5、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我们是怎样发现的?
(3)自然数可以怎样分类,各能分成哪几类?举例说说什么是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
(4)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结合讨论适当记录自己的认识或例子。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计算公式。
2、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初步掌握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3、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让学生学会在计算公式中求各个量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学生学习在计算公式中求各个量的方法。
难点:熟练掌握用公式变形或方程解的二种方法。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解方程:
8x ÷ 2 = 28 7(x+3)÷ 2 = 28
2(x +17 )= 40 6(5+x)÷ 2 = 36
一、复习:
C=2(a+b) S=ab
C=4a s=a2
S平=ah a=s÷h S△=ah÷2
h=s÷a a=2s÷h
h=2s÷a
S梯=(a+b)h÷2 a=2s÷h-b
b=2s÷h-a
二、新授:
1.用一根长为28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几厘米?
(1)提问: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求出宽是多少厘米吗?
(2)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交流。
解:设宽为X厘米。
2(8+X)=28
8+X=14
X=6
答:宽是6厘米。
(4)比较算术与方程的解法。(建议学生,选择方程的方法。)
2.一块梯形木版,面积是22.4平方分米,上底是2分米,高是6.4分米,下底长几分米?
解:设下底长X分米。
(2+X)×6.4÷2=22.4
(2+X)×6.4=44.8
(2+X)=7
X=5
三、试一试:P20
四、巩固练习:
1、只列方程不求解:
(1)有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3600㎡,长是90m,宽应是多少米?
(2)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是26厘米,它的长是8厘米,它的'宽应是多少厘米?
(3)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是100厘米,它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2、列方程解应用题:
(1)一个长方形,长是宽的1.4倍,如果宽增加2厘米,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一个正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2)有两筐梨,甲筐梨重35千克,乙筐梨比甲筐轻7千克,从甲筐取出多少千克梨放入乙筐,两筐梨的重量相等?(两种解法)
(3)有两根电线,第二根长度是第一根的2.5倍,如果第二根剪去12米,那么两根电线的长度就相等。第二根电线原来长多少米?
(4)书架的上层有120本书,下层有书56本,如果两层书架又各自放上同样的本数的书,这时上层的本数是下层的1.5倍,两层书架都放了几本书?
五、小结:
六、作业:练习册P14、15
板书设计
C=2(a+b) S=ab
C=4a s=a2
S平=ah a=s÷h S△=ah÷2
h=s÷a a=2s÷h
h=2s÷a
S梯=(a+b)h÷2 a=2s÷h-b
b=2s÷h-a
解:设宽为X厘米。
2(8+X)=28
8+X=14
X=6
答:宽是6厘米。
解:设下底长X分米。
(2+X)×6.4÷2=22.4
(2+X)×6.4=44.8
(2+X)=7
X=5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p4~ P5例5~例6、 P5试一试、练一练P6~P7练习一第6~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5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P4例5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X=20 2x=202
3x 3x3=603
4.接下来,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乘或除以0行吗?
7.等式性质二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P5试一试
(1)指名读题
(2)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6
1.出示P5例6教学挂图。
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6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内容:
教科书P8例7、P9练一练,P11练习二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能正确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2.使学生在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中,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进一步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
3.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等式的两个性质,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用不同的方法写出方程的数量关系,但不管是什么形式,其本质是一样的。
2.课件出示例7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再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学生的回答可能有
①去年的体重+=今年的体重
②今年的体重—去年的体重=2.5米
根据学生的回答列方程解答。
解:设小红去年的体重为x千克。
X+2.5=36 36-X=2.5
你是怎样检验的?在小组里交流后,集体交流。
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二、完成“练一练”
先说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说说怎样设未知数,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三、完成练习二的第1~5题。
1.完成练习二的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解方程的思路,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二的第2题
先说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说说怎样设未知数。
3.完成练习二的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每题中的数量关系和解题过程。
4.完成练习二的第4题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再说说每题中的数量关系和解题过程。
5.完成练习二的第5题
三生板演,其余生独立完成在自备本上后集体校对,再向同桌说说解方程的注意点:写上“解”,利用等式的性质一步一步解出x的值,最后要检验。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
补充习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并能灵活运用。
2. 在同学们对这些形体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
3.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同学们的
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师: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各一个,多媒体课件。
生: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回忆所学知识
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同学们对这两个物体一定很熟悉吧。它们一个是长方体,一个是正方体。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你都了解了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回顾本单元的知识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出示在黑板上。
二、系统整理本单元的知识
1. 揭示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 对知识点进行分类,做好铺垫
师:关于这一单元,我们应该从哪几方面进行整理呢?
生:我认为应该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三个方面进行整理。
3. 分组整理
师:接下来,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这些知识点从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三
个方面进行整理,在整理时请将你对大家的友情提示和你们还没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现在由组长执笔,把你们整理的`内容记录在纸上。
学生分组进行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对整理得有特色的小组,教师要心中有数,便于稍后的交流。
4. 学生汇报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组整理的结果拿到前面来展示展示?
学生展示的同时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整理的内容。
(第一小组介绍完以后)师:听了他们组的介绍,你能不能对他们的整理进行评价?
其他小组分别评价,评价时既要说一说优点,也要指出不足。
师:哪个小组还愿意将你们组的整理结果向大家展示一下?
教师请几组上来展示,总结时先肯定他们的努力,以寻找优点为主,指出不足为辅,激发学生
的积极性。
5. 归纳总结
师:刚才,同学们互相合作,整理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并且坦诚地对各
小组的整理进行了评价。对于这一单元的知识,你还有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吗?
学生自由发言。
[简评:整理知识是为了查漏补缺,教师在让学生整理时要鼓励学生大胆暴露自己的问题,寻求同伴的帮助。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高的效果。学生在交流评价时,即要尊重同学的劳动成果,又要发现同学的不足。怎样处理这一对矛盾,可以借鉴这位老师的一些做法。]
三、练习提高
1. 基础练习
师:接下来,我们就利用刚才整理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判断。
①棱长为6cm的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②把一个长方体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它的体积大小不变,所以表面积不变。()
③两个长方体的体积相等,表面积也一定相等。()
(2)填空。
①5800mL=()L=()dm3。
②一个保温瓶能装水4()。
③一个长方体有个顶点,在长方体的一个顶点上相交了条棱,这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
(3)学生独立完成第59页第2题。
2. 实践练习
小正方体拼合,体积、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课件演示:将5个棱长是2cm的小正方体合成一个大正方体,体积和表面积又有怎样的变
化?
(2)从这个实验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整理复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简评:让学生自己回忆和整理知识,有利于他们主动地梳理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加强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网络,进一步提高学生整理复习的能力。而让他们自由地独立设计或合作设计,也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与合作性。知识的练习要针对本单元的重难点,有层次的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2、解学过的简易方程。
3、列方程解简单的文字题和应用题。
[能力目标]
1.通过总复习,把所学的方程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以此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出形式不同的方程,以养成灵活解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经历复习的过程,在互动交流、共同梳理中,体验合作交流的情感以及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2.会解学过的方程。
【教学难点】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回顾和复习小学阶段我们学习过的方程和代数的知识。
你们能讲一讲,你还能记得哪些关于方程和代数的知识吗?
师: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开始,从算术到代数,是数学发展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转变。今天我们来复习代数初步知识里面的用字母表示数。
【说明: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目标明确,唤起学生对方程和代数知识的记忆。】
二、复习与整理
(一)用字母表示数
1.在数学中,我们常用什么来表示数的?(字母,例如:a,b,c,x等)
字母不但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一个算式。
2.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公式和规律,这些公式和规律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怎样表示?请同学们回忆回忆,四人小组的同学讨论讨论,把它整理下来。
学生整理、讨论。
展示学生整理的结果。
学生发表意见。
(1)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
(2)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计算公式。
(3)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师:刚才,同学们用字母表示了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你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优越性呢?
3.巩固练习
(1)完成书本P72~P73 /1、用字母表示数的内容。
(2)辨析
A.a + a = a2
B.x×30写作 x30
C.a ×b写作 a·b
D.当a=3时,a3和3a相等
【在回顾用字母表示公式和规律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整理归纳、展示交流等多种方式参与了全过程,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体验到了同伴互助的乐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以往学过的用字母表示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计算公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方程
1.你对方程有哪些认识?试着完成73/2方程。
(1)表示两边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3)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4)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2.巩固练习
(1)判断
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
5a=6b,这是方程。(√)
(2)6x+8=11 8x-5x=15×0、2 30a+5b 7x-6<36 55x=y
(2、4+a)÷2、4=5 0、5×□+72÷18=8 1÷8=0、125 6X+8=9X-13
上面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你是怎么判断的?(口答反馈)
你会解这些方程吗?选择2题解一解。(实物投影反馈)
如何判断方程解的是否正确?(一题书面检验,另一题口头检验)
在解方程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3.小结:方程必须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在回顾中,通过辨析和比较,进一步加强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同时注重养成反思和检验的习惯,提升学习的能力。】
三、课内练习
(一)教材P74--1、填空题。
(二)教材P74--2、选择题。
(三)教材P 74-3、判断题。
四、本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复习了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还可以表示计算公式和数量关系。并且运用方程的有关知识来解答数学问题。
五、课后作业
教材74页第四题。
要求前六题口头检验,后三题书面检验。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初步掌握“通过将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对图形的面积进行估测”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通过将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对图形的面积进行估测”的方法。
难点:掌握“通过将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对图形的面积进行估测”的方法。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5×4= 2.5×4 = 0.13× 4= 2.4-0.8=
5.4÷10= 4.2×1000= 0.45÷0.15= 3.6÷0.1=
一复习
1、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复习各个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二、新授
1、出示课题《面积的估测》
2、首先出示例1
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的不规则图形如何进行估测面积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用数方格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是37平方厘米。
(1)用数格子的方法进行估测.
(2)方法:大于或等于半格的算一格,小于半格的可以舍去.
(3)估测结果,这个图形的面积大约是:
22+15=37cm2
第二种方法先画一个三角形通过计算得出这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大约与
三角形的面积差不多。
(1)把这个图形近似地看作三角形来估测它的面积.
(2)计算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10×7÷2=35cm2
(3)估测结果:这个图形的面积大约是:35cm2.
比较这两种方法的异同:
(1)这两种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往往会不一样.
(2)第二种方法使用的是新的估测方法,所需要的条件:通过将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从而对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进行估测,这种方法适用于某些不规则图形与已经学习过的可求面积的多边形(或者是多边形的组合图形)的.形状相似的情况。
三.巩固深化,灵活应用
1.练一练P5
估测下列图形的面积:
解:4×3÷2=6m2解:76×30=2280cm2
解:(20 + 50)×30÷2
=1050m2
1、练习册第3页
估测下列图形的面积:
2、估测下图的面积:(组合图形)
作业布置:练习册P6
板书设计:
数格子的方法
大于或等于半格的算一格,小于半格的可以舍去.
近似图形的估测;
通过将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从而对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进行估测,这种方法适用于某些不规则图形与已经学习过的可求面积的多边形(或者是多边形的组合图形)的形状相似的情况。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分数化成小数。
②使学生认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2)能力目标:在学生对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过程的参与讨论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找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 导入新课
1、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小红和小明进行登山比赛,从山下到山顶,小红用了0.8小时,小明用了3/4小时,哪位同学登得快?”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1:把小数化成分数,再比较。
生2:把分数化成小数,再比较。
师:大家的想法都很好,要想比较两个人的速度,需要把这两个数统一成一类数,要么都是小数,要么都是分数,这样才能便于比较,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数、小数互化的一般方法。(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
1、自主探究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1)出示例1:把一条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0段,每段长多少米?
师:谁来列出算式?
生:3÷10=0.3米
3÷10= 3/10米
师:还是这根绳子,如果平均分成5段,每段长多少米?
生:3÷5=0.6米
3÷5=3/5米
师:观察一下上面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0.3= 3/10
0.6=3/5
师:两种不同形式结果是相等的.,说明小数和分数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同学们想一想,能不能把一个小数直接化成分数呢?
怎样能较快地把小数化成分数?
0.3 0.6
问题:请你自己试着把 0.3 和 0.6 转化成分数。
学生独立完成。课件演示。
问题:1.说说你的想法。 2.这样转化的依据是什么? 3.把小数化成分数要注意什么?
生:能,因为小数表示的就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所以可以直接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化简就行了。
(2)师:试一试,请大家在练习本上,尝试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
0.07= 0.24= 0.123=
(3)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请学生到黑板板演,并讲解自己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师生小结如下: 把小数化成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0做分母,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做分子。
师:小数化成分数,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需要化简的分数,要化简成最简分数,还要看清楚原来的小数是几位小数。
2、自主探究把分数化成小数的一般方法:
怎样能较快地把分数化成小数?
把化成小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保留两位有效小数)。
师:现在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用你们喜欢的方法做。
问题:1.说说你的想法。 2.这样转化的依据是什么? 3.把分数化成小数要注意什么?
要求: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来作汇报。
(2)交流反馈:
请小组派代表板书,并讲解本组比较的过程及方法。其他同学质疑。(课件出示)
师: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你是怎样把分数化成小数的?
生:我认为把分数化成小数比较更简便,因为不需要通分了。
生:分数化成小数的一般方法是:分子÷分母(除不尽时按要求保留几位小数)
用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要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几位小数。
特殊方法:分母是10、100、1000...时,直接写成小数;分母是10、100、1000...的因数时,可以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写成小数。
试一试: 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保留两位小数)。问题:说说你的想法。
三、巩固应用
1、师: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让我们再次回到开始时提到的问题,你能解决了吗?下面就用你喜欢的方法比较吧!
2、李阿姨和王叔叔谁打字快些?
问题:
1. 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2. 你想把小数转化成分数还是把分数转化成小数?
强调学生说一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及时作出评价。
1.把0.7 、9/10 、0.25 、43/100 、7/25 、13/47 这6个数按从小到大的
顺序排列起来。
拓展提高:
你知道吗?
下面这些分数中哪些可以化成有限小数?
四、畅谈收获 知识小结
谁来说一说你今天这节课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巩固知识
作业:第78页练习十九, 第3题、第8题、第10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巩固整数与分数乘积的计算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将生活中的实例数学化进行计算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巩固以利于更加熟练计算整数和分数的乘积,并提高对生活实例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熟练计算整数和分数的乘积。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
2、
3、
二、新课引入
1、计算
(1)奇思早上吃了6块饼干,笑笑吃的饼干数是奇思的1/2,淘气吃的饼干数是奇思的2/3。
笑笑和淘气分别吃了多少块饼干?
6x1/2=3(块)
6x2/3=4(块)
答:笑笑吃了3块饼干,淘气吃了4块饼干。
(2)8的3/4是多少?
8x3/4=6
2、总结归纳
分数和整数相乘,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
计算结果可以写成最简分数,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
3、练习
植树节,我们女生植了20棵树,男生植树的棵树比女生多1/4,男生比女生多植多少树?
20x1/4=5(棵)
答:男生比女生多植5棵树。
你能再说出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三、例与练
例1:门高2m,奇思的身高大约是门高的奇思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
2x3/4=1。5m=150cm
答:奇思的身高大约是150厘米。
例2:
练习:一场洪灾将村里960m长的公路冲毁了2/3,被冲毁的公路长多少米?
960x2/3=640m
答:被冲毁的公路长640米。
四、课堂小结
五、拓展延伸
某种松鼠的体长在20cm到28cm之间,它的尾巴约占体长的3/4,尾巴最长约有多长?最短约有多长?
20x3/4=15cm
28x3/4=21cm
答:尾巴最长约有15cm,最短约有21cm。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到数字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
2.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字编码的方法,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及其应用价值。
3.在具体情境中,尝试应用数字对信息进行处理,提高应用意识。
4.初步了解对应思想,符号化思想,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知数字表达信息的最基本方法和作用,尝试应用数字来处理信息。
一、说一说。
1.创设情境:请大家先介绍自己的姓名。
(1)如果不报姓名,还能怎样来区分班上的同学呢?
(2)你们知道自己的学号吗?
(3)这是数字给我们带来的信息。(板书:数字 信息)
2.从下面的数字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在小组里先说一说)
110 112 114 117 119 120 121 122 12315
(1)这里的“112”和“121”三个数字都是相同的,为什么表达的信息不同?
(2)将数字进行有规则的编码后,就能准确地表达信息了。
(板书:数字——编码——信息)
3.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用数字编码来表达信息的`例子?
(1)出示图片:(信封的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家用电器的型号、……)
(2)看了刚才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二、看一看。
1.了解邮政编码。
(1)同学们刚才说了许多有关用数字编码来表达信息的例子,这些编码是怎样编制的呢?出示信封。
(2)邮政编码□□□□□□表达了哪些信息?
(3)邮政编码编排的规律是什么?
(4)交寄邮件时已经写了收件人的详细地址了,为什么还要填写邮政编码呢?应该怎样填写呢?
三、比一比。
1.居民身份证号码的编排规律是什么?
(1)请同学拿出调查的信息进行讨论:
①你能从身份证号码中看出一个人出生的日期吗?
②不同的身份证号码里有相同的部分吗?你知道这一部分所包含的信息吗?
(3)反馈比较结果。
(4)你还有什么发现?
2.刚才我们了解了邮政编码和居民身份证号码里蕴含的信息,请你谈谈对数字表示信息有什么感受?
四、做一做。
1.刚才我们研究了数字编码,并从中发现了许多信息。你认为用数字表达信息有什么好处?如果让你来编码,你会考虑哪些问题呢?
2.做一做:
(1)某宾馆有两幢客房大楼,分别是9层楼和12层楼。每层都有20个房间。你认为宾馆应该怎样为房间编号,才能使旅客拿到房间号就明白自己房间的位置?试着给每幢客房大楼的房间编号。
(2)如果今年秋季学校要招收200名一年级新生,平均分成5个班。试着为一年级新生编排学籍号。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0页。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正方体物品,抽象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说明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并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比较时,可以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进行,教师整理后,利用集合图说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和比较,弄清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长方体的特征及长、正方体的异同点。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数学思想】归纳思想、比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拿出上节课做好的长方体,组织交流,引导学生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说。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和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并板书课题。
说说你知道它有什么特征。
【达成目标:通过复习旧知,使学生在概括正方体的特征时,自然而然地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观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共同探索,总结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一、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1、独立观察、合作探究。
(1)组织学生汇报发现的正方体特征( 提示:面、棱、顶点、面的形状、面积、棱长)
(2)正方体还有一个名称知道吗?
2、用填空的形式小结。
二、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1、组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说,可以用列表法比较。
2、提问:从比较中可以看出,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
讨论后用集合图表示。
拿出正方体物品,仔细观察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看看有什么发现?
同桌说一说,再全班汇报。
立方体、
学生回答: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正方体也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相等)。正方体也有(8 )个顶点。
【达成目标:让学生主动利用迁移规律,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看、摸、数、比、想),认识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点,从而对正方体有较全面的认识。】
同桌合作:拿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讨论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再全班汇报。
全班讨论得出:长方体的所有特征,正方体都具备,可以说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达成目标:采用递进式提出问题的教学策略,引发学生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必须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比较、归纳、整理,从而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和关系,渗透归纳思想、比较思想。】
三、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课本20页“做一做”:巡视指导,组织交流。
同桌合作制作、讨论,再汇报交流。(重点:搭一个稍大的正方体至少需要8个小正方体。)
四、反馈巩固,分层练习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师:今天上新课之前老师照例要来考考你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如何?愿意接受考验吗?
1.口答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9和27 8和9 6和8
先独立思考一下,然后举手回答,并说说你是怎么求的?
指名学生口答。
师:看来大家对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掌握不错。下面请看:小黑板出示。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2/5= ()/10=6/() = ( )/( )
同桌互相说一说,并说出思考过程。指名口答时再说说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
3.把下面分数约分。
14/16 15/27 36/24
独立完成,指名口答。并讨论约分时的分子和分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约分的过程中什么没有发生改变?
过渡:今天我们将继续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自主探索,建构新知
1.教学例题
(1) 出示例题4:把3/4和5/6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师:你会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改写吗?试试看。做完之后和同桌讨论以下问题。同时出示讨论题:A把这两个分数改写成分母相同的分数,首先要确定什么?B在改写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改写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在自己本子上独立尝试完成,师巡视,发现不同方法者请板演。
(2) 讲评板演时围绕2个讨论题展开。指名说说改写时首先确定的是什么?
师:对呀,要想改写成分母相同的分数首先应该确定用几来做分母。那请同学们说说这几位同学分别是用什么做他们的分母的?(指名口答)那有没有更大的`数分母呢?(指名举例)
师:哦,看来可以用来做他们分母的数还真不少!那么谁来说说在改写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呢?(指名口答)师引导并强调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变大了,但分数的大小没变。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做的。
(3)师:其实呀刚才大家在尝试解题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一样新知识,就是通分。(板书:通分)像刚才大家把3/4和5/6这两个原本分母不一样的分数,分别改写成了分母一样,而又大小不变的分数,这个过程就可以说是通分。书上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不妨打开书本来读一读。
(4)生自学书本65页,然后指名说说什么是通分?什么是异分母分数?什么是同分母分数?(根据学生回答是板书: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问:那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有什么条件吗?(引导回答和原来分数相等,并板书在横线上)
(5)师:这个相同的分母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叫公分母。(指板演题)谁来说说这几位同学各取什么为他们的公分母?(学生口答)
师:那为什么不取10或者20呢?一定要取12、24、48、?它们和原来这两个分母有什么关系?(引导回答出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公倍数)
师:比较一下,用哪个数做公倍数比较简单?那12和4、6有什么关系呢?那么你们认为通分时我们一般用什么做公分母比较简单呢?(引导归纳:通分时一般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6)把3/4化成分母是12的分数分子和分母都乘3,那为什么5/6的分子和分母都乘2呢?
(7)小结:现在你能告诉老师通分时要注意点什么呢?(学生自由说)那现在我们马上来试一把,看看大家能不能顺利的完成。
2.教学“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在书本65页,一人上黑板板演。师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
(2)全班讲评。师:1/6和4/9的公分母18是怎样确定的?那你认为要完成通分需要几步走呢?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1.确定公分母(两原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化成同分母分数。
三、组织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练一练”
上下齐练,3人板演。师巡视辅差,发现错误。
集体讲评时强调:有没有用每组中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是不是规范得书写通分过程。
2.练习十二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通分的方法,以及通分后的分数在图中如何表示?
3.练习十二第2题
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开火车回答。并要求说出是怎么找到每组分数的公分母的?
4.练习十二第3题
学生独立检查,做出判断。指名说出看法,共同评议。
讨论:通分时容易出现什么问题?你认为要使通分既正确有简单的关键是什么?
5.练习十二第4题(看时间而定)
学生分组练习,全班大比拼。最快的同学上黑板展示。集体评议,再次强调通分的关键。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补充习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4-22
数学下册教案02-02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4-03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7-07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5-15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03-12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1-08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28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合】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