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数学三年级教案

数学三年级教案

时间:2024-06-12 13:59:27 教案 我要投稿

数学三年级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三年级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三年级教案

数学三年级教案1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练习用纸。

  一、课前练习

  1、认识钟表整点和半点

  2、填空:3时30分=(:)11时=(:)6:00=()时

  二、情景设疑

  1、师生谈话

  师:令人振奋的运动会刚刚过去,还记得当时的口号吗?

  生: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刻苦锻炼,振兴四小。

  师: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更强壮,看,咱班的张彬在做什么呢?仔细听认真看,你知道了什么?

  2、情境质疑

  情境1

  彬:作业写完了,干什么呢?对了约张洞名去跑步吧(嘟…..嘟…..0

  铭:喂,找谁啊?

  彬:张洞铭,今天有空吗?我们一起去跑步。

  铭:哦,今天不行,我有事,明天行吗?

  彬:好吧,明天6:00在明珠花园见,不见不散。

  铭:好的。明天见

  师质疑:他们俩个能按时见面吗?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6:00)

  生:A不能,因为没说是上午还是下午

  B能......

  师·:我们一起看看接下来到底发生了什么?

  情境2

  (门铃响叮-----咚)

  彬:谁啊,一大早就来敲门?

  铭:我是张洞铭,你怎么还在家?

  彬:怎么了?

  铭:你不是说6:00在明珠花园见面去跑步吗?我等了你两个小时了

  彬:嗨,我是说下午6:00

  铭:啊??

  彬:真笨

  师:为什么张彬和张洞铭没按时见面?

  生A:他们没说是上午6点还是下午6点。(师板书:上午6时、下午6时)

  生B:......

  师:如果是你约同学你会怎么说?张彬你准备是什么时候的6时跑步呢?

  生:......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生:有两个6时,分不清了.....

  3、图片引入

  师:老师再给大家看一组图片(幻灯),看看是几点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生:9点

  师:怎么有两个9点呢?它们是同一时刻吗?(板书:上午9时,下午9时)

  生:......

  师:看来一天不仅有两个6:00还有两个9:00呢。

  三、探索新知

  1、趣味引入

  师:度量一天的时间工具是“钟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天里的时间,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动画,边看边回忆一天是怎么形成的同时大家都想一想一天有多少个小时?

  (课件演示:钟表上时针在一天的时间里的转动过程)

  师:仔细观察,小组同学互相说,从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

  师小结:一天有24个小时,地球绕着太阳转,地球在绕着太阳转的同时,自己还不停的旋转。地球自己旋转一圈所需的时间,就定为一日。一日是24时。也就是一天一夜时间规定为24小时,从夜里0时------24时。0时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也是前一天的结束,是今明两天的分界线。(幻灯)

  师:想想在哪里见过0时?

  生:......

  师: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春节晚会倒计时视频)

  师:24时也叫0时,我们再次看课件。(师指明学生描述图中同学在什么时间干什么呢)

  生:......

  (板书:晚上12时,早上7时,上午8时,上午9:30,中午12时,下午2时,下午4:30,晚上7时,晚上8时,晚上9时30分)

  师:刚才我们说的早上几时上午几时和下午几时晚上几时都是普通计时法,(板书:普通计时法)接下来我们再看一组节目预报,看看这里是怎么计时的,你能知道对应的时刻吗?我们给这种计时法起个名字吧。

  (幻灯出示课本节目预报表)

  生:......

  师:(板书:24时计时法)

  2、比较2种计时法

  师:你认为普通计时和24时计时法有什么不同,应用时要注意什么?

  生:讨论、交流......

  师小结: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刻,前面要加上“早上、上午、下午”等时间词,而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不要加这些时间词,上午钟表上是几就我们就说几时,中午12点后,钟表上是几时就把钟表上的几时加上12就可以了。

  3、评价

  师:你喜欢哪种计时法?为什么?

  生:交流——24时计时法简洁、简便

  师小结:生活中邮电、交通、广播电视等部门计时,为了简明不易出错,都采用24时计时法。(幻灯)

  师: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24时计时法?

  生:......

  (师出示课件:电子表、火车票、肯德基营业时间、车站站牌)

  4、转换方法

  师:归纳说一说普通计时法转化成24时计时法的方法

  生:上午的时间不加12,下午的加12,把时间词去掉

  师小结:上午的时间,也就是钟表第一圈走过的时间不用加12,直接吧时间词去掉就行了,下午的时间也就是第二圈的时间加上12并且把时间词去掉。

  (完善板书,把普通计时法转换成24时计时法)

  师:说说24时计时法转化成普通计时法的方法

  生:......

  师小结:24时计时法转化成普通计时法时,把相应的几时减12就可以了,用普通计时法时一定要注意在全面加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等时间词就可以了

  (师出示CCTV---少儿的节目预报表)

  四、巩固练习

  1、运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

  师:同学们已经会用24时记时法记时了,老师希望你能在日常生活中合理运用24时计时法,现在我们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正在招聘小广播员,条件就是要用24时记时法预报,你想试试吗?老师相信你能行

  (师出示红领巾广播站节目预报)

  师:可以给它加一个开头和结尾,例如:红领巾广播站开始广播了,下面先向你预报今天的节目......节目预报到此结束,欢迎同学们到时收听。

  2、作息时间

  师:夏季快到了,这是一份夏季的作息时间表,你能把里面的两种计时法进行转换吗?

  3、课本25页

  4、课本25页“练一练”1题

  五、小结

  师:经历这次时间之旅,你有什么收获?

  生

  师:学完这节课,张彬你再约朋友时可以怎么说?

  彬:……

  六、作业

  1、制定作息时间表

  师:一寸光阴一寸金,希望同学们合理安排时间,做时间的主人,下面是老师的作息时间表,课下请同学们也制定一份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坚持好的作息时间,合理利用时间

  (幻灯)

  2、观察日出日落时间课本26页3题

数学三年级教案2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计算、验证,使学生明确商和除数相乘等于被除数,理解除法验算的算理,掌握除法验算的方法。

  2、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新知,提高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利用乘法进行除法验算的道理,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观察算式,揭示规律

  1、列三组题。

  42 6=72 8=72 4=

  7 6=8 9=18 4=

  自己任选一组进行解答。

  问:通过做题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汇报:商和除数相乘等于被除数。

  板书:

  2、设疑引出课题:

  师:通过同学们的认真观察,我们发现:商和除数相乘,结果等于被除数。

  利用这一规律我们可以做什么。

  (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除法计算得对不对。)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除法的验算。(板书课题)

  二、计算应用,内化新知

  1、出示例

  6:4417=

  请同桌二人合作,一人计算得数,另一人验算,看是否正确。

  教师有针对性地展示几个同桌计算的结果。

  师问:为什么商和除数的乘积正好等于被除数呢。

  (小组讨论)

  用等分除说明:因为4417=63,是把441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63、每份是63,7份就是637,所以用商乘除数的积等于被除数。

  用包含除说明:4417=63是441里面有63个7,63个7就是763正好等于441,所以用商乘除数的积等于被除数。

  2、教师反馈,小结。

  验算时,先在竖式的右边写上验算:,然后把商写在上面,除数写在下面,列出乘法竖式。在今后做题时,凡题里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也要用口算或在草稿纸上用笔算进行验算。

  3、初步练习:

  1482 6564 22326

  做完后让学生汇报验算的方法。

  4、小组合作,学习例7。

  出示例

  7:24635=

  (1)小组合作,计算例7,有问题或有什么新发现可以提出。

  (2)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3)问:观察、比较两种验算方法,哪一种正确。

  (4)问:第二种验算方法为什么商和除数的乘积不等于被除数。结果不等于被除数,能说明计算正确吗。要想使结果等于被除数,应该怎样办。(小组讨论)

  (5)问:为什么商和除数的乘积加上余数才等于被除数。

  (小组讨论)

  明确:因为例7中2469里面不是正好有493个5,而是比493个5多4,所以493个5多4就是5493+4,结果就是2469,等于被除数。

  (6)问:有余数的除法该如何进行验算。

  (7)教师小结: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把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

  5、提高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428 20xx 8567

  三、练习与质疑

  1、计算下面的'除法,并且验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进行板演,集体订正。

  2、根据左边的算式,直接写出右题的得数。

  (1)1267=882 8827=()

  (2)70569=784 7849=()

  让学生快速说出得数,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3、游戏:鸽子送信。(出示课件鸽子送信)

  四、看书质疑,全课小结。

  五、课堂作业

  1、用乘法检验下面各题的得数,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3546=59 16637=239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2、462 5523 20193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684 1386 34119。

数学三年级教案3

  教学目标:(TeachingAims):

  1、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了解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组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教学重难点:(TeachingImportantPoints)

  教学过程:(TeachingProcedures):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五一“节快要到了,听说华联商厦要举行冰箱、冰柜展,想不想去看看?

  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到现场去看看吧。

  二、新授:出示课本主题图:

  1、看一看,想一想: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副图,现在请大家看一看,从不同的方向看小车上的货物,各是什么形状?

  (学生在小组中活动,互相说,然后汇报交流)

  生1:梯子上的人看到的是两个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

  生2:车子前方的人看到是2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侧面的人看到的

  是3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2、摆一摆:

  师:现在请大家用学具摆一摆,看一看和你们说得一样吗?

  三、拓展练习:

  1、填一填:

  师:每个同学都有一张习题纸(”自主练习“第一题内容),这些图形分别是从哪个位置看到的.?请填一填。

  生1:第一题第一副图是从左侧看到的。

  生2:第一题第二副图是从上面看到的。

  生3:第一题第三副图是从上面看到的。

  ............

  2、你说我摆。

  教师介绍游戏规则: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同学抽出一张印有图形的图片,其他同学摆一摆,看一看能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学生操作、体验)

  师:本节课你学的愉快吗?有哪些收获?

数学三年级教案4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这套教材,分数这部分知识是分两次进行教学的。第一次是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是五年级的系统学习分数知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六册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分一分(一),即:把个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的基础上安排的。本课要分的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1个整体。这是对分数“整体”意义的拓展,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内涵,还可以让学生学习用分数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学情分析

  上节课,学生已学习了《分一分(一)》,初步理解了简单分数(单位1是个体)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认识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了简单分数的读法和写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多个个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有过充分的体验,只是未曾接触过用分数的形式来表示分和得过程。根据学生的现状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个新的知识点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会将分得的个数作为分数的分子。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由许多个个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用涂一涂、圈一圈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和愉悦,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

数学三年级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具准备:投影仪、学具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小朋友们,上个周末我和聪聪、明明一起去了一个地方。想跟我一起去看看吗?

  (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学生说分类方法)在游乐园里,像(点击出现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定格画面)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而(点击出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现定格画面)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齐读课题)

  二、 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明明想问问你们:(出现明明及声音。“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学校的观光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只要是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想)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真棒!!请坐。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你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做平移运动吗?(生说怎么做的)

  如果要把平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听!聪聪在邀请我们呢!(聪聪:“小朋友,快来移移看!”)

  2、移移看

  (1)图上有一所小房子,现在我们要把它向上平移5格,你知道该怎么移吗?(生说)好,让我们一起来移移看!(中小房子整体移动。)再问,小房子是向哪个方向移动的?(向上平移)移动了多远?(5格)(2格)

  你是怎么知道的?

  图形的每一条边都向上平移了5格。

  (2)现在小房子要向右平移7格,小房子又该怎么平移呢?(自己说说看)

  (生:小房子向右平移7格,也就是它的每一条边都要向下平移7格。)

  说得真棒,瞧!(出示移动)小房子向右平移7格,也就是它的每一条边都要向下平移7格。小房子向( )平移了( )格。

  平移时,我们先确定物体平移的方向,再通过某一条边确定平移的距离。

  (3)小房子又平移了两次(出示定格画面),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翻开书41页,填在书上。

  两生汇报,问怎么想的。(展示台)

  我们再来看看,(出示)小房子……一样的.举手!

  3、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明明还想问问你们:“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小朋友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师在生中看说。)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欣赏)

  三、 小结:

  你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又是旋转吗?

  四、练习、活动

  1、 区别平移、旋转。

  你能区分平移和旋转了吗P43、3

  2、老师想送给你们一条小船。请你把向右平移四格后得到的小船涂上颜色。P43、1

  3、活动

  今天我们学习了──平移和旋转,下面就用我们的学具来拉一拉,转一转,去感受平移和旋转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吧!

  (学生活动,然后请上台展示。)

数学三年级教案6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重100千克的大米、 投影片若干张(或用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

  1、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2、填空。

  1千克=( )克

  3千克=( )克

  1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 )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一筐苹果约重20( )

  小兰体重约25( )

  一个鸡蛋约重50( )

  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8( )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师说:卡车的载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教学吨的认识。

  (1)各小组汇报课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情况,如: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跟父母一起去商店买5千克的粮食、油或蔬菜……自己拎回家,体会其重量.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板书有关数量。

  (2)提问: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引导: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千克?

  40个同学的体重多少千克?(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 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1000千克,也是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

  (4)提问:每袋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吨?一桶油重100千克,几桶油重1吨?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教师小结:40个同学的体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大约都是1吨。

  (5)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进行推算,然后汇报“1吨就是……的重量”。

  (6)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7)出示书上例题的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 3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2)师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 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3)练习质疑

  ① 3吨=()千克 5000千克=()吨

  ② 一只大象体重6吨,是()千克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讨论:“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句话对吗?

  明确:“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1吨=1000000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三角形高的确定及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一、找一找,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师:从这么多图形中的找到三角形,在生活中对三角形并不陌生,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板书:三角形的特性)

  二、动手操作,构建概念

  1.画一画,探索三角形的定义

  (1)师:你们会画三角形吗?现在就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吧。(学生画三角形)

  (2)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对比、评价一下你们画的三角形。讨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3)师:同学们说了自己的想法,到底谁说的更准确呢?别着急,老师先请大家帮个忙,判断老师邀请来的图形朋友是不是三角形好吗?(出示下面图形)

  (4)全班交流,说说这些图形哪些是三角形,为什么?

  学生汇报预设:图①不是,因为它有四条边。图②不是,因为有一条边弯曲了,不是线段;图③不是,因为没有封闭起来;图④不是,有一条线段多出一部分了;图⑤是三角形;

  (5)师: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呢?引导学生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教师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重点讨论理解“三条线段”、“围成”。

  2.自学课本,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师: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并在自己画的三角形里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指名说出三角形的边、顶点和角。

  3.介绍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

  师: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让学生给自己画的三角形标上字母,起个名字。

  三、动手操作、学习三角形的高

  1.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订校服。

  2.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

  师: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呢?课件出示

  3.学画三角形的高。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高,你会画三角形的高吗?

  (1)学生在练习纸上画三角形的高。指名学生板演,并讲解画高的方法,教师适当给予点评。

  (2)尝试在三角形上画出另外两条高。讨论:三角形有几组高和底?

  (3)全班集体评价,总结三角形高的画法及注意事项。

  4.巩固练习

  师:请你选择一个喜欢的三角形,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教师选出几幅作品让学生集体评价。注意指导学生如何画直角三角形的高。

  三、实验解疑,探索三角形的稳定性

  1.联系生活,寻找三角形的特性

  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看看生活中的三角形。为什么这些地方要用到三角形呢?

  2.游戏激趣,发现三角形的特性

  游戏:拉一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哪种图形更牢固?(板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解决问题 ,应用三角形的特性

  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

  1.填空谁最棒。

  (1)由三条线段( )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有( )条高、( )条底。

  (3)三角形具有( )性。

  2. 思维大比拼。

  小白兔和小猴子都用篱笆围了一个菜园,谁的方法更牢固些?为什么?

  五、总结评价,回顾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具有稳定性

  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一、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体验,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2、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千米、米之间的换算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复习单位

  师:这个是一份上海市的地图册,老师也带来了一张,同学们观察一下,想一想这张地图册的厚度是多少呢?生:3毫米

  师:那它的'宽度有多长?生:7厘米

  师:现在我把这张地图册展开,现在它的宽度变成了多少呢?生:1米这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三个长度单位,你能给这三个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吗? 生:毫米、厘米、米(老师板书)

  它们用字母如何表示?生:mm、cm、m(板书)

  (2)生活中的mm、cm、m

  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生:蚂蚁,硬币的厚度

  你觉得1毫米是长还是短? 生:很短

  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指甲盖的宽度、回形针

  你觉得1厘米是长还是短? 生:短

  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米?生:红领巾

  你觉得1米是长还是短? 生:有点长

  10个红领巾连起来是多长?10米

  100个红领巾连起来是多长?100米

  1000个红领巾连起来是多长?1000米(板书:1000米)

  (3)引入

  这是哪里? 上海迪士尼乐园在今年开园了。

  我们康城学校距离上海迪斯尼乐园大约有5()千米

  以前学习的长度单位都太小了,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更大的长度单位“千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千米的认识”。(板书:千米的认识)

  2、认识千米

  那1千米有多长呢?

  这个1千米和我们1000条红领巾连起来的1000米有什么关系?一样长

  生活中的1千米有多长呢?

  (1)操场绕的1千米

  你们去操场上跑步过吗?100米跑过吗?操场上的这一段直线跑到就是100米,整个一圈跑道是400米,想一想。1千米要跑几圈呢? 2圈半

  (2)直的1千米

  想一想:如果走出校门,沿着康新公路往南走1千米能走到哪里呢?

  11号线康新公路站

  (3)竖着的1千米

  想一想:如果把1千米竖起来,它有多高呢?陆家嘴金融中心聚集了很多高楼大厦,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千米比这些高楼都要高很多,要2幢上海环球中心大厦叠起来那么高。大概需要300层楼那么高。

  你觉得1千米长不长? 长所以:千米通常用来表示较长的路程或者长度。

  3、认知千米的练习

  (1)填合适的单位

  (2)请你改一改(练习纸)

  小胖的爸爸妈妈在迪士尼开园不久,就带他去游玩了,小胖还特点写了一篇日记来介绍迪士尼。但是同学们看了这篇日记之后都偷偷的笑了,为什么呢? 有错误 请你帮助小胖改一改,完成练习纸第一大题

  (3)请你填一填(练习纸)

  这是什么?中国地图,下面的这条线代表的是我国最长的河长江,上面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他们的起源地是同一个地方就是时间上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上有世界是最高的山峰,就是珠穆朗玛峰,你能填一填他们各自的长度和高度吗?(同桌讨论一下)完成练习纸第二大题

  4、单位转换

  (1)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能想到哪里会运用到千米这个长度单位?

  小胖说:我去迪士尼的路上看到过2次,第一次是这。

  但是没有千米啊,原来公里就是千米,是千米的另一种说法。

  小胖说:第二次是高速公路上就看到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你看。

  这个指示牌上没有千米啊?Km就是千米的字母表达式。

  距离我们可以用路牌表示,还可以用数射线表示。

  看到路牌的地方就是0,那下一个出口在哪里?A出口呢?B出口呢?

  上海工业区呢?

  1000米就是1千米,观察数射线1千米里有几个100米?

  我们学校出发去迪士尼需要5千米?

  5千米里有()个1千米,几个这样的1000米。所以,5千米=5000米

  (2)一起练

  8千米=8000米(8千米里有几个1000米)

  7000米=7千米(7000米里有几个1000米)

  2千米=20xx米(2千米里有几个1000米)

  6000米=6千米(6千米里有几个1000米)

  (3)自己练

  2km= m 5km=m

  11km= m4000m= km

  6000m= km 28000m=km

  8km+1km=m 12km-6km=m

  5000m-2km=m

  5、总结

  今天你学到哪些关于千米的知识?

  评价

  对比这张课堂评价表的要求,你觉得你这节课,上课表现得怎么样?能给自己打几颗星?请你说说看。

  你的同桌呢?也请你来说一说。

  板书:

  千米的认识

  很长

  毫米mm(很短) 厘米cm(短) 米m(长)

  1千米(公里)=1000米

  1km=1000m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三维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时钟学具准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口算卡片等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师: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师: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象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 新授

  (一)认识钟面上的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 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 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 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4、 体验1秒钟

  ① 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 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

  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 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 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 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 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 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

  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 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四:1

  补充:

  ①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 作业

  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如练习十四第3题)

  教学后记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千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公里)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正确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直接性”和“可视性”的体悟或者从感受经验比较抽离,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会在走路上学、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中接触到千米(公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考虑到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周围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相应的换算。

  2、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1千米究竟是多长”,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千米,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教学难点:

  通过体验,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教学关键:

  通过亲身体验充分感知1千米究竟有多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1、我们之前已经学过了关于长度的单位,说一说,你学过哪些长度单位?你能不能把它们从大到小排列一下?

  板书:米(m) 厘米(cm) 毫米(mm)

  请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进率。

  板书: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下面的括号中填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课桌的长度约是100( )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 )

  学校运动会比赛跑200( ) 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约是2( )

  (说明: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

  3、师:国庆节,老师从上海出发到南京,指示牌显示距离南京还有268(?),后面应该是哪个长度单位呢?

  4、揭示课题:用米、厘米都太短了。上海到南京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

  板书:千米的认识

  (说明:从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探究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图片。

  图1:路标。

  图2:限速。

  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小结:表示铁路、公路等比较长的距离时,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

  板书:(公里)km

  (二)新课展开:

  1、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师:各位同学,请大家看运动场的跑到图,它的环形跑道一圈是200米,这样跑几圈刚好是1000米?(5圈)

  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练一练:

  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

  想:2千米就是2个1千米,即20xx米

  5千米=( )米

  想:5千米就是5个1千米,即5000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

  出示学校周边地图:这是我们学校周围的地图,从校门口出发,你认为走到哪里是1

  千米呢?(学生讨论,交流,反馈)

  (说明:以情激趣,使学生感到生边处处有数学,由抽象的“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从

  而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三、练习巩固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让我们来做一些练习,看看同学们的掌握

  情况。

  1.填空

  8千米=( )米 4千米400米=( )米

  3千米25米=( )米 2750米=( )千米( )米

  让学生独立尝试,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2)交流反馈。

  2.选择题

  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身高约4( ),每小时能跑40( )

  A.厘米 B.米 C.千米

  海拔最高的大河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的雅鲁藏布江,平均高度约为海拔4( )

  A.厘米 B.米 C.千米

  四、联系生活,学会应用

  1、十一期间,小丁丁没有选择出门旅游,他在少年宫参加完活动准备去图书馆,请问,有几条路可以选择?

  620m

  620m

  小丁丁觉得路太远了,他决定打车,请你任选走法,计算一下长度,如果选择出租车,你的选择起步价够吗?

  五、课后实践: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估一估走一千米需要多长时间。

  (说明:千米的实际长度的感知,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六、板书:

  千米的认识

  千米(公里)km 米(m) 厘米(cm) 毫米(mm)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00米=1千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三年级第一学期第56-58页【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分类(2)》是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中的图形概念教学内容,本内容的教学分为2个课时,教材第一课时呈现了小亚动手拼搭三角形框架的情境,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颜色的小棒来拼搭三角形框架,也就是不同长度的边来拼搭三角形,并通过观察、比较按边的长短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从而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并体会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教材第二课时是通过“折一折”与“画一画”等具体操作活动来发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并利用对称性了解等腰三角形两底脚相等,等边三角形三个角相等。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还知道了三角形按角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在日常生活中也对三角形有了一些接触和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拼搭三角形框架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在操作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按边的长短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并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发现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

  3、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探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特征的过程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渗透分类思想和数学思考的逻辑性。

  【教学重点】

  能按边的长短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认识各类三角形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教学准备】

  彩色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回忆旧知,引入课题

  复习三角形知识

  谈话引入: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礼物---出示帆船。这艘帆船是由多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组成的。

  回忆:关于三角形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2、反馈: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有三个角,三个顶点。

  三角形按角分类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板书:三角形)

  【策略说明:通过复习回顾已有的有关三角形知识并揭示课题。对于能够很好反馈出二年级所学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学生,老师应该予以肯定。】

  二、实践操作,探求新知

  1、拼搭三角形框架

  (1)观察学具盒:不同颜色的小棒长度不同,相同颜色的小棒长度相同

  操作要求:选好学具先在桌面围三角形,能围成三角形的再进行拼搭。

  小组合作:用所提供的学具拼搭三角形框架,比一比哪组拼搭的不重复的三角形最多。

  合作要求:轻声讨论怎样搭不重复,再独立拼搭。

  (3)交流展示:以小组为单位把拼搭的三角形框架展示在黑板上。

  【策略说明:学生已经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认识,二年级已学过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学生用小棒拼搭三角形框架的过程中,为了搭出更多不同的三角形框架,会思考寻找一定的方法,从而提高了有序思维的能力,同时为三角形按边的特点进行分类奠定基础。并且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能合理分工,体现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分类比较,探究特征

  (1)分类比较

  同学们真聪明,利用小组合作出了这么多不同的三角形框架。谁搭的和他们不同呢?

  看来查找不方便,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寻找起来了更方便?(让学生思考方法,体现分类的需求)

  小组讨论:还有没有新的方法将这些三角形分类?

  预设:三角形可以按角来分,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三角形可以按颜色来分,分成三根小棒颜色都相同的三角形、两根小棒颜色相同的三角形、三根小棒颜色都不相同的三角形。

  小结:三角形按颜色分,其实也就是按边的长短来分。

  汇报交流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黑板将自己拼搭的三角形按边分类,边分边介绍方法。(其他小组一起分类)

  特例分析

  思考:为什么用两根蓝色的小棒和一根红色的小棒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

  因为两根蓝色的小棒的长度和与一根红色小棒的长度相等,所以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策略说明:在寻找能拼搭的所有不重复三角形的活动中,渗透数学思考的逻辑性,不重复、不遗漏的有序思考思想。在查找分类的过程中组织学生研究有特例“用两根蓝色的小棒和一根红色的小棒能否拼搭三角形框架”,来完善学生的认知。】

  探究各类三角形的特征

  (1)认识三角形名称

  归纳:这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等的三角形。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板书)

  (2)小结并补充课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把三角形按边的长短来分类。

  (3)巩固复习:请同学们轮流将自己搭的三角形框架放回学具篮,边放边说它是个什么类型的三角形。

  (4)同桌互评:在整理学具的过程中,同桌已经知道按边来分这些三角形的名字的小朋友举手。

  【策略说明:通过整理学具巩固新知,学生之间的互评也是对新知掌握情况的及时评价。】

  归纳总结,完善分类

  (1)介绍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人们形象地将等腰三角形两条长度相等的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条腰所夹的角叫顶角,一条腰和底所夹的角叫底角。

  观察:每个等腰三角形都有2条腰,1条底。有1个顶角和2个底角。

  找一找:等腰三角形框架中的腰

  (2)提问:你能在等边三角形里面找到腰吗?(等边三角形中有三组相等的边)

  反馈: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3)完善分类

  小结:由此看来,三角形按边的长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等的三角形,一类是等腰三角形,而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三、练习巩固,内化知识

  判断下面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用手势表示。

  1、等腰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

  3、三边不相等的三角形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在书本p56-58,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边看边想,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还想知道什么?

  【策略说明:通过翻书阅读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自主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不断思考求知的学习欲望。】

  五、作业布置:练习册P73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教学内容

  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简单的数据分析

  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求平均数

  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13――14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

  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

  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数学三年级教案7

  第三课:过河

  【教学内容】:P8~10

  【教学目标】

  1、通过“过河”的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3、让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题:

  (1)2+7×5,这道题里有()法,又有()法,要先算(),再算()。

  (2)40-36÷4,这道题里有()法,又有()法,要先算(),再算()。

  2、计算

  32-8÷820+16÷430-4×5

  二、探索新知

  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理解图意,明确问题

  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独立尝试,合作解决。如果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几条船?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组织学生讨论:“29+25÷9”是否符合解决问题的顺序?

  这个算式应该先算25÷9,再算加法,这种运算顺序不符合问题的`情景。在本题,应先算男女生总人数,即29+25。

  怎样解决运算顺序问题呢?我们请小括号“()”来帮忙。

  3、认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4、写出解答过程

  (29+25)÷9读作:29与25的和除以9。

  =54÷9

  =6(条)

  答:同学们都做大船,需要6条船。

  5、提问:如果54人都坐小船,需要多少条船?

  提示“先求出一条小船能坐多少人?”,再用除法计算出需要几条小船。

  因此算式为:54÷(9-3)

  三、课堂练习

  P9试一试

  1、提示:先计算坐满大车后还剩多少人,再计算需要多少辆小车。

  算式:(70-46)÷8

  2、这个算式还能解决下图中哪些问题?

  3、说一说下面两题的运算顺序,再算一算。

  24+16÷8(24+16)÷8

  引导学生发现虽然以上两题运算符号和数字都一样,但由于其中一题带有小括号,所以计算顺序、结果不一样。

  6.小结:通过刚才的练习,你认为带有小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怎么样?

  如果在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中的。

  四、巩固练习

  P9

数学三年级教案8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求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求周长的计算。

  2. 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等方式经历求周长的过程,使学生掌握求周长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衢州的哪些公园(学生自由发言)

  喜欢逛公园吗?今天,咱们就一起到一个小街心公园游览一下吧。

  板书课题:游园

  请同学们将课本翻到第46页情境图,提问

  观察公园平面图,你能发现那些数学信息?

  如果学生没说出课本中提出的问题,教师就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张奶奶每天早晨都要绕着公园边的小路散步。算一算,张奶奶走一圈是多少米?

  师: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同学们先自己试着做一做,然后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教师巡视指导,让先做完的学生板演。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做法

  ①240+410+200+190+560+200=1800(米)

  ②190+410=600(米)240+560=800(米)200+200+=400(米)600+800+400=1800(米)

  师:这位同学,请你跟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师对学生发言给与恰当的评价,并启发学生说出不一样的方法。重点学习怎样凑整。

  可以问:你是怎样想的?谁跟他的想法一样?你为什么这样做?

  谁还有类似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哪里比较相似?

  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和他的方法不同在哪里?

  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师:其实我想的和你们一样,我也喜欢这种方法。同学们用好办法求出了公园的周长,那么算一算中图形的.周长你们会算吗?请同学们先自己算一算。

  二、师巡视指导,并指名板书。

  重点指导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学生可能列出的算式

  36+20+36+20 (36+20)×2 36×2+20×2 22+22+22+22 22×4 22×2+22×2 引导学生明白各个算式的意思。可以提问

  图中只有一个36和一个20,你写了两个是怎么回事?

  谁还有不同方法?你是怎样想的?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到了这么简便的方法。接下来请同学们试着用学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出示题目)

  师:房顶三角形长20米,房子高(不包括房顶)长41米,房子宽39米,房子的周长是多少米?(20+41+39+41+20=161(米))

数学三年级教案9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难点是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色: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教学中,借助教材创设的平均分桃子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理解: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每只猴子一个桃子都分不到,即0÷3=0。然后进一步举例,归纳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样的安排生动自然,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了新知。

  2.重视学生的'操作体验。

  实践出真知。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直观地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将学生的操作贯穿在笔算学习的过程中,将每一步操作与竖式计算过程对应起来,避免了空洞的说教,使学生透彻而又轻松地理解了竖式计算的过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印有桃子图案的卡片(两种:一种是每张有100个桃子的卡片,一种是每张有1个桃子的卡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材8页情境图。

  师:3只猴子来到桃树下,准备美美地吃上一顿,但是它们却遇到了难题,我们一起来帮它们解决吧。

  ⊙探究新知

  1.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1)观察情境图,提出并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①3只猴子平均分6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到几个?

  ②3只猴子平均分3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到几个?

  学生根据除法的意义可以很快地列出算式并写出答案:6÷3=2,3÷3=1。

  (2)观察第三幅情境图,解决问题。

  师:一个桃子也没有了,用什么数表示?这时3只猴子能分到桃子吗?用算式怎样表示呢?

  引导学生明确:一个桃子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把0平均分成三份,每份都是0,用算式表示为0÷3=0。

  (3)问题拓展。

  师:如果一个桃子也没有,10只猴子来分,结果怎样?用算式怎样表示?50只、100只呢?你们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结论,促进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2.探究被除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1)出示教材8页第二个例题,理解题意并列出算式。

  师:这3只猴子找到了多少个桃子?我们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看图完整地叙述问题,然后列出算式:306÷3。

  (2)估一估,分一分。

  ①请学生估计一下这个算式的商是几位数并说明原因。

  ②请学生用手里的学具卡片分一分,并用简单的算式表示分的过程。

  (3)引导学生独立计算。

  (4)集体交流。

  ①小组交流,每组推荐几种不同的算法写到黑板上,准备全班交流。

  ②全班交流。

  师:请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学生口述,教师利用课件配合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先分“百”,再分“十”,最后分“个”。

  师: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小组交流后总结如下:

  方法一 口算。

  300÷3=100,0÷3=0,6÷3=2,100+0+2=102。

  方法二 用竖式计算。

数学三年级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春季是运动的最好时节,我们同学们都很爱好运动,不久我校就会举行一次越野比赛,现在老师将越野图展现给大家。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

  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例1的学习是让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时,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通过情境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活动中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

  知道在出发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吗?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么样走会更加的准确?

  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在说具体位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向。——靠近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 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1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 1千米。你学会表示了吗?

  三、巩固练习 内化提高

  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通过方向与距离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

  练习三第1、2题是相应的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习。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方向标。

数学三年级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和整理,进一步巩固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会熟练计算,并且能根据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复习和整理,进一步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内容,畅谈收获。

  你知道我们在《乘法》这个单元中,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吗?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先和同桌进行交流。

  然后集体交流。

  二、书本练习,扎实基础。

  1、请你找出书本上相关的《乘法》的'题目。

  2、完成书本第7、8题。

  3、交流第7、8题。

  三、补充练习,延伸深化。

  (一)口算。

  500×6= 31×2= 9×800=

  110×6= 4×22= 306×5=

  3×208= 5 + 0= 5×0 =

  (二)填空。

  1、一个正方形果园的边长是700米,沿果园走一圈,一共走了( )米。

  2、一个长方形菜地长100米,宽40米,沿菜地走一圈,一共走了( )米。

  3、饲养小组养兔80只,养的鸭比兔少30只,养鸡的只数是鸭的2倍,养鸡的只数是( )只。

  4、去年放养900尾鱼,今年放养的鱼苗数是去年的2倍,今年放养( )尾。

  5、上午有3批学生参观,每批200人,下午参观的学生有250人。

  (1)下午比上午少多少人?

  (2)这一天一共有多少同学来参观?

  6、味精每包重200克,糖每包重300克。

  2包糖和7包味精一共重( )千克。

  7、西红柿300克,萝卜的重量是西红柿的4倍,西红柿比萝卜少多少克?

  (1)先求萝卜有多少克?

  (2)先求西红柿比萝卜少几个300克?

  8、每个乒乓球2元,每袋有10个乒乓球。买5袋乒乓球一共要( )。

  9、松树有100棵,柳树的棵数是松树的4倍。

  (1)柳树有( )棵。

  (2)松树和柳树一共有( )棵。

  (3)松树比柳树少( )棵。

  10、牛的体重400千克,大象的体重比牛的8倍还多150千克。这头大象重( )千克。

  11、一辆三轮车200元,一张小床400元。

  (1)张老师买了4辆3轮车和1张小床一共用去( )元。

  (2)王老师买2辆3轮车,付出500元,应找回( )元。

  四、全课小结,激励评价:

  1、通过今天对这些知识的复习,你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有什么进步?

  2、你认为今天谁的表现不错?为什么?

数学三年级教案12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是这一单元内容的综合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更好地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以及加减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并比较。

  2、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了解小数的产生,知道一些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地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1、用小数表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图略)

  读完题目要求,让学生说说题目要求中的关键词。(小数、涂色)

  把答案写在书上,交流。

  指出:完整的一个正方形,我们可以用“1”表示。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小数(题略)

  同样,读完题后要求学生说出题目要求中的关键词。

  学生练习,并交流。

  3、三位小朋友储蓄的钱数如表,说说每人储蓄的'钱是几元几角?谁最多?谁最少?

  你还能发现什么信息吗?

  4、在□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注意:1后面是一点几,2后面是二点几,数的时候要数完整,前后要兼顾。

  在填出的数中,哪个最接近0。5,哪个最接近2?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如果没有“在填出的数中”这一要求,你会怎么考虑呢?

  5、加减对比练习:

  0.5+0.32.6-0.87.8+1.16.2-3.9

  0.5-0.32.6+0.87.8-1.16.2+3.9

  提醒学生看清楚加减符号,再计算。

  6、绳子长10。5米,绑树苗用去3。2米,修篱笆用去4。6米

  两次一共用去多少米?还剩多少米?

  7、爸爸和小明做衣服用布的米数如表(表略)

  (1)爸爸做一套衣服用布多少米?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注意指出:一般我们会提一些求和、求差的问题,在提的时候,要联系生活实际去考虑该问题是否有实际的意义。比如说这道题,如果把爸爸做上衣用布和小明做裤子用布合起来,显然是不合适的,那就不要问这类问题。

  更明显的例子:两个学生跳高,我们只能比他们谁比谁跳得高多少,而不能算他们合起来一共跳得有多高,显然后面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提问题也不能随便提,还要考虑到现实的情况。

  8、你能根据每一组数排列的规律,接着往下写吗?

  先请学生说说每一组的规律是什么?自己是怎么发现的。再说说按照这个规律接着往下写,应该写什么。

  9、0。□gt;0。□□。4lt;3。□

  先请学生说说自己在填写之前的思路。比如说前一题,整数部分都是0,那就只要看小数部分,答案有很多。

  而后一题,先考虑整数部分,□比3小,可以填0、1、2甚至是3,如果填了前几种,那小数部分怎么填可以;但如果是填了3,那整数部分就变成了一样大了,要比小数部分4比几小。。。。。。

  比小数,先要比整数部分,然后再考虑小数部分。

  教学“你知道吗?”:

  重点理解“小数就是十进分数”,即我们前面上课讲的“0。()=”

  了解用低一格摆算筹的方法来表示小数;了解小数的演变过程。

  知道在400年前,小数就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

  问:学习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想法?

  (可能再过若干年,小数又会变成新的模样,

  这些变化是使得小数看上去更加简便易懂。。。。。。)

  课后小记:

  书上的第107页的思考题,难度过大了,很多学生看见题目后都不知道怎么下手,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很刻意的讲解我觉得也没有多大的意思。我觉得思考思考题应该至少要有小部分的学生能自行解决,更多的是有点模糊的感觉,这时老师的讲解可以让他们茅塞顿开,才是有效的,而这道题我觉得对学生而言太难,反而学生会没有兴趣。

数学三年级教案1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重100千克的大米、 投影片若干张(或用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

  1.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2.填空.

  1千克=( )克 3千克=( )克

  1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 )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一筐苹果约重20( ) 小兰体重约25( )

  一个鸡蛋约重50( ) 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8( )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师说:卡车的载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教学吨的认识.

  (1)各小组汇报课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情况,如: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跟父母一起去商店买5千克的粮食、油或蔬菜……自己拎回家,体会其重量.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板书有关数量.

  (2)提问: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引导: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千克?

  40个同学的体重多少千克?(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1000千克,也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4)提问:每袋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吨?一桶油重100千克,几桶油重1吨?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教师小结:40个同学的体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大约都是1吨.

  (5)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进行推算,然后汇报“1吨就是……的重量”.

  (6)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7)出示书上例题的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 3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2)师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3)练习质疑

  ① 3吨=()千克 5000千克=()吨

  ② 一只大象体重6吨,是()千克.

  订正时说出想的过程.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讨论:“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句话对吗?

  明确:“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 l吨=1000千克,l千克=1000克.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1吨=1000000克.

  五、巩固与反思.

  1.(1)日常生活中计量哪些东西的重量用吨作单位?写出几种来.

  (2)2吨=( )千克 5千克=( )克

  7000千克=( )吨 9000克=( )千克

  (3)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5000千克,是多少吨?

  第(1)题,日常生活中用吨做重量单位的东西有很多,写出或说出几个主要的就行.

  第(2)题,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差生说一说推理过程.

  第(3)题,让学生口算出答案便可.

  2.用一辆载重6吨的卡车运输建筑材料如下.

  要使运输次数最少,该怎样运?小组同学合作,看哪一个小组的同学设计的方案最好.

  品种

  水泥

  黄沙

  石子

  砖头

  钢材

  重量

  2500千克

  4吨

  6吨

  9吨

  2500千克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吨=1000千克

  5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探究活动

  游戏:张冠李戴

  活动目的

  通过游戏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重量单位、长度单位的使用.

  活动准备

  一些空白纸条,三个纸箱

  活动过程

  1.教师将三个纸箱放在讲台上.

  2.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空白纸条.要求学生在纸条上写上人名(或物品名).学生写完后投入第一个纸箱.

  3.教师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空白纸条.要求学生在纸条上写上状态(如身高、体重).学生写完后投入第二个纸箱.

  4.教师再次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空白纸条.要求学生在纸条上写上数值及单位.学生写完后投入第二个纸箱.

  5.三次写的应能连成一句有意义的话.

  比如:在第一张纸上写“张三”,第二张纸上写“体重”,第三张纸上写“36千克”,合起来就是“张三体重36千克”.

  再比如:在第一张纸上写“铅笔”,第二张纸上写“长”,第三张纸上写“18厘米”,合起来就是“铅笔长18厘米”.

  6.教师摇动三个纸箱后,随机地从三个纸箱依次取出一张纸条,连在一起念出来.如有“张三长36千克”这样单位搭配出错的,请学生说明错误的地方.

  制作简单天平

  活动准备

  两只塑料杯子、粗线、硬纸板、直尺、毡头笔、衣架、吸管、黏性胶带

  活动过程

  1.在每个塑料杯上戳两个孔——杯口边各一个孔.将粗线系在两个孔上,形成环状.

  2.用毡头笔和直尺在纸板上画上刻度,把中线画得突出一些。

  3.用胶带将吸管贴在衣架的下边,让吸管指着下方.

  4.在衣架的两个臂上各挂一个塑料杯,并检查一下,衣架挂在钩子上的时候两只杯子要保持平衡.把刻度盘贴到衣架的后面,当杯子空着的时候让中线对着吸管.

  5.把不同的物体逐个放进杯子里,比较它们的重量.看看你需要多少东西才能使它们保持平衡.

  坐电梯

  活动目的

  通过来源于生活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地巩固吨的概念.

  活动准备

  一张电梯乘坐规定表(应注明限载人数、载重量)

  活动过程

  1.请学生观察乘坐规定表.

  2.教师进行提问:如果老师要带你们去乘坐电梯,一次可以坐多少人呢?如果全班54个人都要上去,那一共要乘坐几次呢?

  3.学生根据自己对吨的认识及对信息的观察,经过计算及讨论,得到不同的解答

数学三年级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加深对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的理解,能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及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加深对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的理解。

  教学难点: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回顾:前面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揭题:这节课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相关知识。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1题。

  让学生独立在教材上涂色。

  完成后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比较:图形的周长与它们的面积之间的区别。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明确:周长表述的是线的长短,面积表述的是面的大小。

  2.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2题。

  让学生用准备好的边长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分别拼成面积是9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

  完成后展示学生的拼法,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3题。

  先估计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4.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4题。

  出示题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四个图形中,哪个面积最大?哪个面积最小?

  学生反馈后,教师指出:因为1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有几个小方格就有多少平方厘米。

  5.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指名学生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提示学生:将超过半格的看成1格,不满半格的忽略不计。

  交流时着重让学生体会到用割补法把不完整的图形割补成完整的小正方形的数学思想。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6题。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

  算一算: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周长呢?

  集体反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2.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7题。

  让学生读题,弄清题目要求:画两个面积都是10平方厘米的图形。

  展示学生作品并交流,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形状。

  得出结论:面积相同,形状不同。

  3.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8题。

  提出问题:比较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数学书的封面,估计数学书的封面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

  让学生根据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估计一张报纸的面积。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数学三年级教案15

  设计说明

  1、重视实践探究,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组织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棒动手摆一摆并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获得口算方法。在说算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过程说完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算法的选择上尊重学生的想法,明确每种算法各有优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口算,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

  2、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口算60÷3,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名想说的学生都有机会去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60根小棒

  教学过程

  ⊙出示主题图,引入新课

  (出示教材11页情境图)

  1、导语:请大家观看大屏幕,印刷厂的工人师傅正在分装彩色手工纸,从这个情境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彩色手工纸每沓10张,每盒100张)

  2、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是60张彩色手工纸,工人师傅要把这60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每人得到多少张)

  3、引入新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板书课题:口算除法)

  ⊙亲身实践,学习新知

  1、教学例1。(出示教材11页例1)

  (1)理解题意并列式:要求每人得到多少张,该怎么列式?(60÷3)

  (2)小组内交流讨论,怎样口算60÷3?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用小棒代替60张彩色手工纸来分一分。

  (学生汇报不同的口算方法,结合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

  ①想口诀:二三得六,2×3=6,6÷3=2,所以60÷3=20。

  ②想乘法算除法:因为20×3=60,所以60÷3=20。

  ③利用数的组成口算:6个十除以3等于2个十,所以60÷3=20。

  (3)想一想600÷3=(),让学生交流讨论,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尝试口算。

  (4)小结:在计算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时,可以用想口诀的方法口算,也可以用想乘法算除法的方法口算,还可以利用数的组成口算。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从图中收集信息的能力,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这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策略。

  2、教学例2。(课件出示教材12页例2)

  (1)理解题意并列式。(120÷3)

  (2)你是怎样算的?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不同的算法。

  ①想口诀:三四十二,3×4=12,12÷3=4,所以120÷3=40。

  ②想乘法算除法:因为3×40=120,所以120÷3=40。

  ③利用数的组成口算:120里面有12个十,12个十除以3等于4个十,所以120÷3=40。

  (4)小结: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几百几十数看成几个十,再用几个十除以一位数。

【数学三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数学《数学广角》教案04-08

数学三年级教案11-10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06-28

《数学广角》三年级数学教案04-09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07-13

三年级的数学教案09-20

数学的教案01-16

数学的教案05-31

三年级数学测量教案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