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29 11:53:04 教案 我要投稿

【荐】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荐】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一、课文悟读

  《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著名诗篇。罗伯特·弗罗斯特堪称美国20世纪90年代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是美国非官方的桂冠诗人,他一生致力于诗歌的创作,主要写作并出版了10部诗集,这一首是其第三部诗集《山的间隔》中的名篇。

  全诗共4节,可分两层:1—3节为第一层,在树林里,“我”面临着两条路,而经过思考决定选择了一条人迹罕至的路。在这一层中,诗人描述了选择人迹罕至的路并不是草率决定的,而是经历了复杂的心理历程。描述了“我”站在岔路口,为不能同时涉足两条路而遗憾,“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写出“我”的犹豫和久久思索:一条路平坦通畅,极目可望见它的尽头;而另一条路幽寂荒凉,充满着引人探索的诱惑,但“无限美景在险峰”,

  “我”终于选择了那条人迹更少的路,就让另一条路留待后日去走,这显然是作者做出抉择后的一种自我安慰,因为“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虽然如此,但依然义无返顾。

  第4节为第二层,是作者多年以后的感慨,

  “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这告诉我们,人的一生面临着无数的选择,而每一次选择都会对人生产生重要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怎样度过,就看他在人生的岔路口做出了怎样的选择,选择不同,命运就会不同。

  弗罗斯特在诗歌风格上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朴素无华,含义隽永,把深刻的思考和哲理寓于平淡无奇的内容和简洁朴实的诗句之中。本诗堪称是这方面的典范。这首诗的语言质朴自然,但在构思上却非常巧妙。我们不难看出,诗歌中所描写的岔路就是人生岔路的象征。它说明,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时常必须要在两条道路、两种思想或两种行动中做出选择,不同的选择将决定不同的人生方向。面对选择时,我们往往会变得犹豫不决,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最后,我们终究会选择其中的一条路。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进行选择时的心态,至于选择的具体内容并没有写出,诗人的着眼点是选择本身。每一个读者都能够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体味其中的哲理。因为这首诗具有丰富的内涵,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从而受到触动,引发深深的思索。这种每个人都有过的复杂的心理体验,被弗罗斯特敏感地捕捉到了,并谱写成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我想这首诗之所以广受欢迎,也正是因为它表现了人类共同的感受。

  二、亮点探究

  1.思考诗歌中“路”的含义。

  探究学习:

  诗歌表面上是写自然之路,实际是借自然之路来表达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文学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2.诗中第二节,诗人说另外一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为什么又说它“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探究学习:

  正因为人迹稀少,才会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但也正因为无人涉足,才给人新鲜感,才有可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美丽。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诱人探索的魅力。

  3.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探究学习:

  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选择将决定你的一生如何度过。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所以要慎重。但也要有魄力,勇于创新和进取。

  4.诗人为何把诗题取名为“未选择的路”?

  探究学习:

  这首诗写人生道路的选择,全诗共有4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由此可见,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这从诗题中也体现了出来,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三、选题设计

  古今中外有许多对“路”的感叹,如战国时代屈原感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俄国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这样说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以上材料可以与《未选择的路》进行比较阅读,探讨人的一生如何度过,应怎样去面对人生的选择。

  研究方法:

  首先,在面对人生选择时一定要经过慎重的思考;其次,要使自己的人生选择有意义、有价值。

  参读书目:

  《离骚》;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四、备教卡片

  ●卡片①

  弗罗斯特是一个旨在通过自己的诗歌说明某一哲理的诗人,他利用意象或比喻讲述他的心得体会,阐明他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态度,正是由于他重视自己诗歌的思想性,所以他的诗歌不但富有智慧和哲理,而且常读常新他的诗歌永远是耐人寻味的,使人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摘自吴富恒、王誉公主编《美国作家论》)

  ●卡片②

  弗罗斯特以写抒情短诗著称,它的抒情短诗的质量很高,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劳伦斯指出他的主要艺术成就就在于他能把思想情感和富有象征的意象糅合起来,用抒情诗的形式表达。

  ……

  对弗罗斯特来说,生活是神秘的,诗歌也许能发现其中部分的奥妙,但永远不可能弄清全部真相,因此他的诗在某种意义上是他个人生活经验所提供的启示和注释。但是尽管他的诗带有浓重的个人化色彩,并且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却不是一个自传体诗人,他是为了增加诗的真实感和感染力而使用单数第一人称,并把似乎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东西写入诗中。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播放雨声的录音,启发谈话:你在哪儿听过这样的声音?听着这雨声,你想到了什么?

  A生:我想象到了风声,风声越来越大。

  B生:我想象到了雨声,雨声越来越近,越来越急。

  C生:可以想象到风吹树摇、雨打屋檐、阴雨迷蒙的景象。

  ……

  (通过放录音,把学生带进雨景中,给学生一亲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情,使学生能展开丰富的想象。欣赏雨中的美)

  2、教师谈话激趣:这两天,老师的耳边也一直萦绕着这动听的雨声,脑海里一直浮现着一片流动的绿色。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阅读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中的声音和色彩就这样印在了心理。读过之后,我迫不及待地想把它推荐给大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有声有色、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图吧!(出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读全文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闭目倾听,感受。

  2、师:听了老师的朗读,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化的想像,让学生尽力去想)

  A生:我仿佛看见山林里一片流动的绿。

  B生:我仿佛听见了雨声所带来的音乐美。

  C生: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雨中山林美景画。

  ……

  (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肯定:同学们想象的真是太丰富了。)

  3、初读课文。

  (1)读读“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2)自读课文

  a、划出本课生字,读准字音。

  b、轻声把课文读几遍,读通顺,读流利。

  c、边读边想边画,标出不懂或疑惑之处。

  d、把课文的顺序理一理,看看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其中主要写了什么。

  (3)小组内交流初读体会。

  (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题,突出学生自主交流、汇报、读议,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理解美、感悟美、欣赏美)

  三、自主练读,读中自悟

  师: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可以自己读,也可以选几位合作伙伴一起读;读完后,说说自己为什么选择这部分?为什么这么读?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阅读体验。学生发言时暴露出的阅读困惑,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辅助手段,或通过谈自己的`体验给予必要的帮助、点拨。

  (师引导启发学生:这是一片寄情入景、情景交融、字字句句委婉动人、极富感染力的散文,描绘出了山雨的神奇、山林的千般秀美和令人神往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浓浓的爱和深深的眷恋。

语文教案 篇3

  设计理念:

  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设计特色: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教学过程 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小黑板或课件

  一、导入

  1 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2 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1 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 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 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4 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根据学生学情板书: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三、体情

  1 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 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 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 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五、巩固

  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竹 石

  郑燮

  板书:

  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咏物明志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同学能以一定的速度进行默读,能够体会两只白鹅的不同之处。

  2、初步体会作者表达方式的不同。

  3、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具体描写,唤起同学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作者的具体描写初步体会作者表达方式的不同。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认识了著名作家丰子恺笔下的`白鹅,谁来说说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只白鹅,它就是俄国作家叶·诺索夫写的白公鹅。

  板书课题:

  白公鹅

  二、新课学习

  1、同学默读课文,要求:

  给自然段标号;在文中勾画出二类生字,多读几遍;哪些词、句、段给你印象

  最深?可以勾一勾,写一写。

  2、同学交流。

  3、谁来说说这只白鹅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4、这究竟是只什么样的白鹅?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概括一下。

  (耀武扬威)的大公鹅

  (威风凛凛)的大公鹅

  (派头十足)的大公鹅

  5、好一只拥有海军上将衔的大公鹅,那丰子恺笔下的白鹅又是怎么样的呢?谁来概括一下?

  (高傲的)

  6、学到这里,同学们讨论一下:

  同是白鹅,但不同作者的笔下又各有姿态,两位作家的写法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相同点:

  抓特点,围绕特点来写。

  不同点:

  前者抓住一个特点──高傲,围绕总写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从三个方面(叫声、步态、吃相)突出其高傲;后者先写大白鹅应当荣膺海军上将衔,然后再写为什么应当荣膺?在解释说明中写出了白鹅的特点。我们写作文时,就应该抓住事物的特点,突出其特点。

  【板书设计】

  14、白公鹅

  步态:慢条斯理 海军上将派头

  活动:无忧无虑 自由 自在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把握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⑵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感情。

  ⑶领会象征手法的运用,体会本文用形象的比喻表达深刻的思想。

  2、情感目标:

  ⑴自我反思,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⑵认真生活,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有意义。

  3、能力目标:

  ⑴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⑵培养赏析优美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⑵把握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难点:

  领会象征手法的运用,体会本文用形象的比喻表达深刻的思想,培养赏析优美语言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1、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练习法。

  2、整体感知法、探究学习法。

  【课堂教学设计】

  能力的训练是循序渐进的,本着这一原则,本课设计为三个环节:感受生命──描绘生命──装扮生命。分两课时完成(第一、二环节为一课时,第三环节为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感受生命

  一、导入

  生命,是我们最熟悉的,却也是最难以说清的。我们常常因为生活中经历的挫折和失败而倍感生命的无奈,那么,我们的生命是不是因为有了挫折和失败就变得晦涩了许多呢?今天我们就来跟随冰心探讨关于生命的话题。

  二、讲授新课

  1、作者介绍: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作家。作品: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学过她的《繁星·春水》,作品主题:母爱、童心、自然。

  2、字词学习:

  巉岩清吟骄奢荫庇芳馨怡悦丛莽云翳

  (指名读音释义,后齐读掌握。)

  3、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大意,自行提出疑问,其他学生帮助解答,解答不出的,讨论交流,再由教师引导解答。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⑴文中把生命比作了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从几方面来写?语言上有没有明显的标志?这些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把生命比作了“一江春水”“一棵小树”;

  这样就把抽象的事物,通过形象的比喻使其具体化,容易理解。

  分三层来写(生命像水;生命像树;生命的本质)

  语言标志:

  A、不敢说……也不敢信……

  B、不敢说……也不敢信……

  这两句话把全篇内容有条理地穿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而且概括了主旨。

  ⑵画出文中关键性的句子(即体现主旨的句子):

  (此问题也可由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明确:“要记住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⑶学生齐读关键句体会。

  4、范读课文,局部探究。

  ⑴指名朗读文章第一层(从开头到“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其余学生听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作者把生命比作“水”抓住了“水”的什么特点?你觉得它和生命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根据水的自身规律展开描写,水象征生命长河,主要描写水的流淌过程,写出了水的复杂、曲折、多变。作者笔下的水和人的生命规律是一致的。人生没有绝对的幸福与不幸,欢乐与痛苦,顺境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它们都是相伴而行,相生相成的。

  ②文中四个“有时候”领起的句子,分别描绘了“生命”历程中哪些阶段和景况?

  明确:

  A、指生命遇到险阻和困难时,与其抗争,最后战胜险阻;

  B、指生命历程中一帆风顺,一切顺心如意、美满幸福的时光;

  C、指生命忽遇重大打击后更加坚强和不屈;

  D、指生命中的困乏和劳累时,求进的力量催促自己奋进。

  ③生活中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面对生命中的挫折和失败,你该怎样做?

  (不规定具体答案,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⑵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然后说出自己的理解,相互交流。

  ⑶用分析第一层的方法自己分析第二层(“生命像树”)

  ①作者把生命比作“小树”,那么,生命和小树有哪些相同之处?

  ②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的?(出生、中年、晚年)

  ③找出喜欢的句子,加以赏析。

  第二环节:描绘生命

  一、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加以赏析

  1、首先学生再读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看法。

  3、指名回答,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加深认识。

  例如: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赏析: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想充实地度过人生,关键在自己。尹小星的`实例证明,人可以没有健康的体魄,但是不可以没有健康的意志。每个人,只要努力就会有充实的人生。

  二、思考

  你觉得生命还像什么?展开思想的翅膀,体味生命。(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教师展示有关图片,帮助学生开启想象。

  (枝头绽放的花朵,走向成熟的果实,钻出硬壳的嫩芽,晶莹剔透的露珠……)

  注:要找出喻体,还要说出为什么?(即适当描绘)

  第三环节:装扮生命

  1、仿照课文的思路和语言,写一段话,表达你对生命的感悟。

  生命像……

  例:

  生命像是夜空中的一颗璀灿的流星,虽然只是短暂的一瞬就永远地消失了,却为人们留下最亮丽的光华。

  小草的生命像平静的流水,缓缓地、平静地度过它短暂的一生。它没有辉煌的生命,只因它的平凡。只有当它破土而出的一瞬,我们才感到它的伟大。

  燕子的生命像回旋的水波,南来北往、年复一年。但在这水波中,时而也会翻出几朵浪花,使它的生命中也荡漾着几颗跳动的音符,让我们可以谱成欢快的乐章。

  每个生命都像是一条小船,有的在历经了风雨之后而沉没,有的承受住了惊涛骇浪而满载而归……同样的出生,同样的环境,只因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态度,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结局。这就是世界,它就像是一片汪洋,因为有了无数的生命小船,而变得更精彩。

  2、学生再读精彩段落后,讨论构思后,指名说思路,共同评析。

  3、学生写作。

  4、学生读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赏析。(以肯定为主)

  5、小结:

  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更美丽,更充实,不是仅凭口头上说说就可以的,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实践,所以我们应当感受生活,不仅要感受生活中的甘甜,也要感受生活中的苦涩,相信我们只要用心,生命就会变得更美!

语文教案 篇6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在成长过程中有什么想对爸爸妈妈说的呢?(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今天,我们来聆听一下别人的心声。(板书课题)看到标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呢?(学生发言:谁的心声?什么心声?为什么有这样的心声?心声有没有实现?)同学们的疑问恰好抓住了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下面,我们来看课文,解决这些问题。

  二:读一读,倾听心声

  1.分角色朗读课文。

  其它学生圈点勾画生字词、让自己触动及有疑惑的地方。

  2.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指导学生学会提取信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故事的开端:李京京朗读课文的要求遭到老师的拒绝。

  故事的发展:李京京课下用真情朗读课文。

  (1)李京京在树林里深情朗读课文。

  (2)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李京京勇敢举手,在公开课上朗读了课文,实现了自己的心声。

  三:议一议,解读心声

  探讨:文章取名为“心声”,你认为主要表现谁的心声?(学生很容易明确:李京京)那么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要求学生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谈自己的依据或感悟。)

  多数学生能很快指出李京京“想朗读课文”是其心声。在此基础上,可随机生成以下问题作点拨:

  铺垫问题一: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李京京特别想在公开课上朗读《凡卡》?

  生找有关语句揣摩,一方面侧重于领悟人物性格,另一方面了解本文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即细腻的心理描写。这种心理描写有些是通过神态和动作表现出来的,即间接描写;更多的是直接的心理描写,应引导学生品析。

  铺垫问题二:李京京为什么这么想读这篇课文?

  学生会从文中找些语句。如有学生会找“……凡卡,不知怎么,总缠在他的心上……”“跟凡卡信里写的多像多像啊!……”正因为京京与文中的凡卡有着相同的不幸,有着相同的向往,凡卡的遭遇引起了他的强烈共鸣,所以渴望朗读这篇小说,表现了京京对亲情、友情的渴望,并想通过朗读的方式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因为每个人都有倾诉的欲望,正如文中所言:“……而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

  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可以归纳出对“心声”的理解。

  如:《凡卡》使李京京想起了在乡下跟爷爷在一起的幸福生活,想起了和妮儿一起摘桑果、吃桑果的情景,而这些在城里他都得不到,所以他渴望亲情、友情,家庭能和睦。“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渴望朗读,其实是渴望内心的感情得到倾诉、宣泄呀!

  总之,想读《凡卡》,他读到的是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澎湃于心中的那一个个深切的渴望,一个个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四:说一说,感悟心声

  1.以“李京京之所以把这篇文章读得这么好,是因为______”句式,说说从文中获得的有关阅读和欣赏小说的启示。

  随机点拨:

  铺垫问题一:你从文中那些地方可看出李京京被这篇文章感动了?

  学生自由找语句并作品析。因为李京京在凡卡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他的心与凡卡的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所以在读的时候能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以至“两颗晶亮的泪珠从京京的眼睛里涌出来,‘叭嗒’一声落在手里的讲义上,声音那么响,把他自己都吓了一跳”。

  铺垫问题二:这给我们读文章以怎样的'启示?

  明确:读文章时要力求投入情感,在文中读出自己,这就是“共鸣”。

  铺垫问题三:那么你从文章中的哪些地方读出了自己的影子呢?

  学生联系课文中的某个片断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引起情感的共鸣。其中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有遭遇挫折时的沮丧,有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有类似李京京遭遇的往事……

  2.探究想像:(1)假如你是李京京,你最想对程老师说什么?(2)假如你是程老师,你会如何对待李京京这样的学生?

  五:写一写,倾诉心声

  你是否有过像李京京一样被人遭拒绝的经历?你当时的心情怎样?又是怎样面对的?在日记本上写出你的心声。

语文教案 篇7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字母:

  d t n l i a u e

  2.闪现声调符号,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3.大家拼读音节。

  (1)出示dī、dí、dǐ、dì

  (2)拼读ná、tí、dú

  二、学习生字,朗读儿歌

  1.出示“马路”“泥土”的图片,引导学生说说。

  2.出示带有音节的生字卡片“马、土、不”,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指名领读带有拼音的'生字。

  4.教师出示不带音节的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读。

  5.教师范读儿歌。

  6.学生自由读儿歌,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音节请教老师或同桌。

  7.指2~3名学生朗读儿歌。

  8.男女生对读儿歌。

  9.齐读儿歌。

  三、巩固练习

  1.带学生到拼音乐园中去玩:学生找出音节,自己试着拼读。然后集体交流,熟练拼读。

  2.学儿歌:

  帮你学d t n l 分清n和l

  d d d ,座钟笔筒摆成“的”。哪吒出关n n n ,

  t t t ,时装表演当模“特”。小孩赶猪l l l 。

  n n n ,杀出关门是“哪”吒。唱着歌,想着图。

  l l l ,一根小棒竖直“了”。n 和l ,我会啦!

  3.学生自己尝试编儿歌。

  四、拓展作业

  1.和父母一起做游戏,看看谁读得准确。

  2.自己挑拣写得稍差的字母练写。(自选)

  板

  d t n l

  d-e→de d-ɑ→dɑ d-i→di d-u→du

  t-u→tu t-ɑ→tɑ t-i→ti t-e→te

  n-u→nu n-ɑ→nɑ n-e→ne n-i→ni

  l-u→lu l-ɑ→lɑ l-e→le l-i→li

语文教案 篇8

  上节课我们陪着李白在江边送走了孟浩然,这节课我们又将与诗人王维一起送走另外一个人。这又是怎样的一副送别的情景呢?板书课题

  学生认真听并思考老师的问题,齐读课题

  用学过的知识引入课题,使学生更容易弄清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1、看到课题,谁能告诉我这诗题的意思?重点解释“使”的`意思,说说和上一首的不同之处。

  2、根据学生说的总结二人的关系。

  3、在上一首诗中有两句成了千古佳句,谁知道?在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中,也有千古绝句,他是不是也是作者目送友人离开时发出的感慨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理解:“使”是皇帝之命出使,奉命出使不得不去。不同:一个是戴着使命的任务,一个是前往广陵的游玩。

  2、通过课下搜集的资料介绍二人之间的关系

  3、积极大胆的发言用比较的方式来学习,较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及时巩固所学的内容。了解诗的背景对理解古诗有着很好的作用。

  1.展示。(解诗题,知作者。)(1)我知道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我能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3)我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1、这首诗老师打算让你们自己来学习。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古诗的方法,就按照这个方法来走进王维送别的画面吧

  2、检查朗读情况,纠正错误。

  3、分成学习小组,了解诗意。

  1、将诗句先读通顺,再结合文中注释来初步了解诗意。

  2、指名认读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习的习惯,放手让孩子自主自由的学习,获得学习经验,同时体现教学过程中的详略得当,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题地位。小组合作学习能发挥小组内成员集体的力量,共同解决问题

  2、提出学习目标:(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4)、能够仔细倾听他人的发言,能与其他同学交流,体验协作学习古诗的过程和方法。(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02-17

语文教案02-18

语文教案02-18

语文教案02-19

语文教案02-20

语文教案02-24

语文教案02-24

语文教案02-24

语文教案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