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三地理复习第一轮复习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高三一轮复习的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三一轮复习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三一轮复习的教案1
一 影响价格的因素
(一)供求影响价格
1、间接影响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文化等许多因素会影响价格。
2、直接影响因素——供求。间接因素对价格变动的影响实际上通过改变商品的供给或者需求来实现。
3、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价格。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
(1)买方市场:
(2)卖方市场:
(二)价值决定价格
1、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可见,在一般情况下二者成正比。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商品的价值量: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内容: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每个商品生产者的意义:
用高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商品,都只能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因此,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处于有利的地位;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则处于不利地位。这就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3、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劳动生产率含义:
(2)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价值量既可以指价值总量,也可以指单位商品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既可以指社会劳动生产率,也可以指个别劳动生产率。要进一步理解,读下表:
钢笔制造业 该部门一个工人原来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 个别劳动生产率再提高一倍
一定时间内 8小时 8小时 8小时
使用价值量 8支 16支 32支
劳动生产率 每小时1支 每小时2支 每小时4支
单位商品价值量 1元(价格) 0.5元 0.5元
商品价值总量 8元 8元 16元
根据表格,总结出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下:
①不管社会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
②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即使用价值量越多。因此,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关系;
③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意味着同一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在价值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会减少。所以,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关系;
④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意味着这个商品生产者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价值总量增加。所以,一个商品生产者创造的价值总量与他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关系;
4、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总量之间的关系: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 单位商品价值量 商品价值总量 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减少(反比) 不变(无关) 减少(反比) 不变(无关) 增加(正比)
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 不变(无关) 减少(反比) 不变(无关) 增加(正比) 增加(正比)
5、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1)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是有关商品生产的规律;“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是有关商品交换的规律。)
(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而且是可能的表现形式。)
二 价格变动的影响
(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一般说来,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的价格变动对消费者需求量的影响是不同的。
(1)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
(2)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3、互为替代商品和互补商品的价格变动对消费者需求量的影响。
(1)互为替代商品:
①如果两种商品的功能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互为替代品。
②在可以互为替代品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2)互补商品:
①如果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商品。
②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
(二)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调节生产。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该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这时生产者会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当商品供不应求时,该商品的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这时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
2、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缩短其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使其在价格竞争乃至生存竞争中更具优势。
3、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在市场经济中,哪个生产者能提供质量好的或者其他企业无法生产的产品,他就能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从中获取更多的利润。
重点难点
1、影响价格变动与差异的因素(直接因素与间接因素)
2、供求对价格的影响。
3、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4、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总量之间的关系
5、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6、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高三一轮复习的教案2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1.学习目标
(1)说出中心法则的发展历程,明确中心法则——遗传信息流向的途径:
①从dna流向dna(dna自我复制);②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转录和翻译);③从rna流向rna(rna自我复制);④从rna流向dna(逆转录)。
(2)举例说明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3)举例说明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及对生物性状的精细调控。
2.学习建议
1.本节主要介绍了中心法则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两部分内容,在“中心法则”的学习中,可充分运用教材中的“资料分析”,探究中心法则的提出和完善过程。
2.关于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的内容,比较复杂,也较抽象。学习过程中要从遗传现象的实例入手,分析其本质原因,归纳总结三者间的关系。运用两类遗传现象的实例:一类是豌豆的圆粒与皱粒、白化病和侏儒症等实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或激素的合成来控制细胞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另一类是类似囊性纤维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等实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结构蛋白的合成,从而直接控制性状。最后得出结论: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再通过“人的身高”等事例,了解多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以及环境对性状的影响等知识。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a.1982年科学家发现rna可复制
b.1957年科学家发现疯牛病是一种结构异常的蛋白质引起的
c.1965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d.1970年科学家发现逆转录酶
2.揭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传递一般规律的是()。
a.基因的遗传定律b.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c.中心法则d.自然选择学说
3.囊性纤维病的实例可以说明()。
a.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b.dna中某个碱基发生改变,生物体合成的蛋白质必然改变
c.基因通过控制激素的合成,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d.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4.甜豌豆的紫花对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共同控制,只有当同时存在两个显性基因(a和b)时,花中的紫色素才能合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种性状只能由一种基因控制b.基因在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上是互不干扰的
c.每种性状都是由两个基因控制的d.基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5.遗传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长翅果蝇幼虫正常培养温度为25℃,将孵化后4~7d的长翅果蝇幼虫,在35~37℃处理6~24h后,得到了某些残翅果蝇;这些残翅果蝇在正常环境温度下产生的后代仍然是长翅果蝇。此实验不能说明()。
a.环境条件的改变可以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b.控制长翅果蝇的基因的表达受温度影响
c.基因控制生物体性状时受环境影响
d.翅的发育过程经过酶的催化作用
6.当克里克提出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后,人们又通过科学研究对中心法则进行的补充包括()。
①dna复制②rna复制③蛋白质的复制④转录⑤逆转录⑥翻译
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③⑤d.①④⑤
7.下列有关细胞质基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细胞质基因存在于所有的细胞器中
b.细胞质基因存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c.细胞质基因能进行半自主自我复制
d.细胞质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只能通过母亲传递给子代
8.观赏植物藏报春,在20~25℃的条件下,红色(a)对白色(a)为显性,基因型为aa或aa的藏报春开红花,基因型为aa的藏报春开白花。但是,如果把开红花的藏报春移到30℃条件下,虽然基因型仍为aa或aa,但新开的花全是白色的,这说明()。
a.基因完全决定性状
b.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c.基因型相同,环境条件改变,性状一定改变
d.每种植物在环境条件改变时都能开多种颜色的花
9.在豌豆粒中,由于控制合成淀粉分支酶的基因中插入外来dn_段而不能合成淀粉分支酶,使得豌豆粒不能合成淀粉而变得皱缩。此事实说明()。
a.基因是生物体性状的载体
b.基因能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c.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生物性状
d.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来控制生物性状
10.下列各项中,属于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的实例是()。
①人类的白化病②囊性纤维病③苯丙_尿症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1.下列各项中,不是蛋白质合成所必需的是()。
a.mrnab.核糖体c.trnad.内质网
12.下列关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很多情况下一个基因决定一个性状
b.有的情况下多个基因决定一个性状
c.有的情况下一个基因决定多个性状
d.生物体的性状不会受到环境影响
13.逆转录过程的发现对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来说是()。
a.完全否定b.毫无意义
c.补充和更加完善d.彻底完善
14.导致囊性纤维病变的根本原因是()。
a.cftr基因缺失3个碱基b.cftr蛋白结构异常
c.支气管中黏液增多d.细菌繁殖,肺部感染
15.同一株水毛茛,_露在空气中的叶和浸在水中的叶,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形态。下列各项中,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a.水上部分只含有控制形成宽形叶的基因
b.水下部分只含有控制形成窄形叶的基因
c.水上部分既含有形成宽形叶的基因,也含有形成窄形叶的基因
d.基因相同则性状相同,基因不同则性状不同
二、非选择题
16.(__年江苏省高考题)艾滋病(aids)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能导致艾滋病的hiv病毒是rna病毒。它感染人的t淋巴细胞,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使患者死于广泛感染。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该病毒进入细胞后,能以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合成,并整合于人的基因组中。
(2)整合后它按照原则进行复制,又能以为模板合成,并进而通过过程合成病毒蛋白。
(3)如果将病毒置于细胞外,该病毒不能繁殖,原因是。
17.已知甲、乙、丙三种病毒,它们的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过程如下图。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三种病毒的遗传物质依次是:
甲;乙;丙。
(2)过程3、10表示;
过程6表示;
过程1、4、8、11表示;
过程2、5、9表示;
过程7表示,此过程需要有的作用。
高三一轮复习的教案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数列求和的综合应用
教学重难点
数列求和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典例分析
3.数列{an}的前n项和Sn=n2-7n-8,
(1)求{an}的通项公式
(2)求{|an|}的前n项和Tn
4.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S100=145,则a1+a3+a5+…+a99=
5.已知方程(x2-2x+m)(x2-2x+n)=0的四个根组成一个首项为的等差数列,则|m-n|=
6.数列{an}是等差数列,且a1=2,a1+a2+a3=12
(1)求{an}的通项公式
(2)令bn=anxn,求数列{bn}前n项和公式
7.四数中前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后三个数成等差数列,首末两项之和为21,中间两项之和为18,求此四个数
8.在等差数列{an}中,a1=20,前n项和为Sn,且S10=S15,求当n为何值时,Sn有值,并求出它的值
.已知数列{an},an∈NXX,Sn=(an+2)2
(1)求证{an}是等差数列
(2)若bn=an-30,求数列{bn}前n项的最小值
0.已知f(x)=x2-2(n+1)x+n2+5n-7(n∈NXX)
(1)设f(x)的图象的顶点的横坐标构成数列{an},求证数列{an}是等差数列
(2设f(x)的图象的`顶点到x轴的距离构成数列{dn},求数列{dn}的前n项和sn.
11.购买一件售价为5000元的商品,采用分期付款的办法,每期付款数相同,购买后1个月第1次付款,再过1个月第2次付款,如此下去,共付款5次后还清,如果按月利率0.8%,每月利息按复利计算(上月利息要计入下月本金),那么每期应付款多少?(精确到1元)
12.某商品在最近100天内的价格f(t)与时间t的
函数关系式是f(t)=
销售量g(t)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是
g(t)=-t/3+109/3(0≤t≤100)
求这种商品的日销售额的值
注:对于分段函数型的应用题,应注意对变量x的取值区间的讨论;求函数的值,应分别求出函数在各段中的值,通过比较,确定值
高三一轮复习的教案4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解三角形及应用举例
教学重难点
解三角形及应用举例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精讲
掌握三角形有关的定理
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
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角;(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变形形式,利用三角公式解一些有关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问题.
二.问题讨论
思维点拨: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问题,用正弦定理解,但需注意解的情况的讨论.
思维点拨::三角形中的三角变换,应灵活运用正、余弦定理.在求值时,要利用三角函数的有关性质.
例6:在某海滨城市附近海面有一台风,据检测,当前台
风中心位于城市O(如图)的东偏南方向
300km的海面P处,并以20km/h的速度向西偏北的
方向移动,台风侵袭的范围为圆形区域,当前半径为60km,
并以10km/h的`速度不断增加,问几小时后该城市开始受到
台风的侵袭。
一.小结:
1.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2。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角;(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3.边角互化是解三角形问题常用的手段.
三.作业:P80闯关训练
高三一轮复习的教案5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小节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必修)第三章第3小节,主要内容是利用平面区域体现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借助图解法解决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二元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与解问题;运用线性规划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资源利用,人力调配,生产安排等)。突出体现了优化思想,与数形结合的思想。本小节是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典例,它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的特性。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小节内容建立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不等式(组)及其应用、直线与方程的基础之上,学生对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数形结合思想有所了解.但从数学知识上看学生对于涉及多个已知数据、多个字母变量,多个不等关系的知识接触尚少,从数学方法上看,学生对于图解法还缺少认识,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的掌握还需时日,而这些都将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三、设计思想
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归纳为主要手段,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以多媒体为重要工具,激发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猜想探究的兴趣。注重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数学建模过程,体会“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思维过程,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新知的过程;提高学生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掌握用平面区域刻画二元一次
不等式(组)的方法;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了解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
可行解、可行域和解等概念;理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会利用图解法
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与相应解;
2、过程与方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化归能力、探索能力、合情推理能力;
3、情态与价值:在应用图解法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化归能力与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的能力;体会线性规划的基本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的特性.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用平面区域刻画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的解集及用图解法解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
难点:二元一次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探究,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
程探究,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的探究.
六、教学基本流程
第一课时,利用生动的`情景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从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引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基本概念,并为线性规划问题的引出埋下伏笔.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分类讨论,大胆猜想,细心求证,得出二元一次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从而突破本小节的第一个难点;通过例1、例2的讨论与求解引导学生归纳出画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具体解答步骤(直线定界,特殊点定域);最后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第二课时,重现引例,在学生的回顾、探讨中解决引例中的可用方案问题,并由此归纳总结出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基本过程:理清数据关系(列表)→设立决策变量→建立数学关系式→画出平面区域.让学生对例3、例4进行分析与讨论进一步完善这一过程,突破本小节的第二个难点。
第三课时,设计情景,借助前两个课时所学,设立决策变量,画出平面区域并引出新的问题,从中引出线性规划的相关概念,并让学生思考探究,利用特殊值进行猜测,找到方案;再引导学生对目标函数进行变形转化,利用直线的图象对上述问题进行几何探究,把最值问题转化为截距问题,通过几何方法对引例做出完美的解答;回顾整个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讨论中达成共识,总结出简单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的基本步骤.通过例5的展示让学生从动态的角度感受图解法.最后再现情景1,并对之作出完美的解答。
第四课时,给出新的引例,让学生体会到线性规划问题的普遍性.让学生讨论分析,对引例给出解答,并综合前三个课时的教学内容,连缀成线,总结出简单线性规划的应用性问题的一般解答步骤,通过例6,例7的分析与展示进一步完善这一过程.总结线性规划的应用性问题的几种类型,让学生更深入的体会到优化理论,更好的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运用于生活的特点。
七、教学过程设计
高三一轮复习的教案6
(一)引入:
(1)情景1
王老汉的疑惑:秋收过后,村中拥入了不少生意人,收购大豆与红薯,精明的王老汉上了心,一打听,顿时喜上眉梢.村中大豆的收购价是5元/千克,红薯的收购价是
2元/千克,而送到县城每千克大豆可获利1.2元,每千克红薯可获利0.6元,王老汉决定明天就带上家中仅有的1000元现金,踏着可载重350千克的三轮车开始自己的发财大计,可明天应该收购多少大豆与红薯呢?王老汉决定与家人合计.回家一讨论,问题来了.孙女说:“收购大豆每千克获利多故应收购大豆”,孙子说:“收购红薯每元成本获利多故应收购红薯”,王老汉一听,好像都对,可谁说得更有理呢?精明的王老汉心中更糊涂了。
【问题情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来自现实生活的,让学生体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通过情景我们不仅能从中引出本堂课的内容“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及其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也为后面的内容“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埋下了伏笔.】
(2)问题与探究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具体的数字体现出王老汉的两个孙子的收购方案吗?
生,讨论并很快给出答案.(师,记录数据)
师:请你们各自为王老汉设计一种收购方案.
生,独立思考,并写出自己的方案.(师,查看学生各人的设计方案并有针对性的请几个同学说出自己的方案并记录,注意:要特意选出2个不合理的方案)
师:这些同学的方案都是对的吗?
生,讨论并找出其中不合理的方案.
师:为什么这些方案就不行呢?
生,讨论后并回答
师:满足什么条件的方案才是合理的呢?
生,讨论思考.(师,引导学生设出未知量,列出起约束作用的不等式组)
师,让几个学生上黑板列出不等式组,并对之分析指正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所列不等式组,并介绍二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
师:同学们还记得什么是方程的解吗?你能说出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一组解吗?
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记录几组,并引导学生表示成有序实数对形式.)
师:同学们能说出什么是不等式(组)的解吗?你能说出二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一组解吗?
生,讨论并回答(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指正并有选择性的记录几组比较简单的数据,对于这些数据要事先设计好并在课件的坐标系中标出备用)
(教师对引例中给出的不等式组介绍,并指出上面的正确的设计方案都是不等式组的解.进而介绍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解与解集的概念)
师:我们知道每一组有序实数对都对应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的一个点,你能把上面记录的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标记出来吗?
生,讨论并在下面作图(师巡视检查并对个别同学的错误进行指正)
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平面直角坐标系及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解所对应的一些点,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讨论: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有什么特点?(由于点太少,我们的学生可能得不出结论)
师,引导学生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方程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解所对应的图形(一条直线,指导学生用与坐标轴的两个交点作出直线),再提出问题:二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解为坐标的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生,提出猜想:直线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分得的左下半平面.
【教师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产生了利用平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的想法,而后再让学生大胆的猜想,细心的论证,让他们从中让体会到对新知识进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
师:这个结论正确吗?你能说出理由来吗?
生,分组讨论,并利用自己的数学知识去探究.(由于没有给出一个固定的方向,所以各人用的方法不一,有的可能用特殊点再去检验,有的可能会试着用坐标轴的正方向去说明,也有的可能会用直线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下方的点与对应直线上的`点对照比较的方法进行说明)
师,在巡视的基础上请运用不同方法的同学阐述自己的理由,并对于正确的作法给予表扬,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出利用与直线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横坐标相同而纵坐标不同的点对应分析的方法进行证明.
师:直线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右上半平面应怎么表示?
生:表示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很快回答)
师: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讨论并得到一般性结论(教师总结纠正)
(教师总结并用多媒体展示,二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表示直线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某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因不包含边界故直线画成虚线;二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表示的平面区域因包含边界故直线画成实线.)
师:点O(0,0)是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一个解吗?据此你能说出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对应的平面区域相对与直线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位置吗?
生,作图分析,讨论并回答(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
师:结合上面问题请同学们归纳出作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对应的平面区域的过程.
生,讨论并回答(师,对于学生的答案给以分析,并肯定其中正确的结论)
师:你们能说出作二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对应的平面区域的过程吗?
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并用多媒体展示:直线定界,特殊点定域)
师:若点P(3,-1),点Q(2,4)在直线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异侧,你能用数学语言表示吗?
生,讨论,思考(教师巡视,并观察学生的解答过程,最后引导学生得出:一个是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解,一个是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解)
师:你能在这个条件下求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范围吗?
生.讨论分析,最后得到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并求解.
师:若把上面问题改为点在同侧呢?请同学们课后完成.
【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让他们从中体会到了获取新知后的成就感,从而增加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他们体会人们在认识新生事物时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过程.】
(二)实例展示:
例1、画出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表示的平面区域.
例2、用平面区域表示不等式组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解集.
【通过利用多媒体对实例的展示让学生体会到画出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基本流程:直线定界,特殊点定域,而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是各个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公共部分.同时对具体作图中的细节问题进行点拔.】
(三)练习:
学生练习P86第1-3题.
【及时巩固所学,进一步体会画出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基本流程】
(四)课后延伸:
师:我们在今天主要解决了在给出不等式(组)的情况下如何用平面区域来表示出来的问题.如果反过来给出了平面区域你能写出相关的不等式(组)吗?例如你能写出A(2,4),B(2,0),C(1,2)三点构成的三角形内部区域对应的不等式组吗?
你能写出不等式形如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这种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
(五)小结与作业:
二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表示直线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某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画出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基本流程:直线定界,特殊点定域(一般找原点)
作业:第93页A组习题1、2,
补充作业:若线段PQ的两个端点坐标为P(3,-1),Q(2,4),且直线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与线段PQ
高三一轮复习的教案7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是生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在生物体的最基本特征──新陈代谢的基础上,通过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完成的,保持了生物界物种的相对稳定。《基因的本质》和《基因的表达》是在初中生物课和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分子与细胞部分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进一步详尽阐述遗传的物质基础和作用原理。它是高中必修本中“遗传和变异”一章中的重要基础知识,是本章的重点、难点之一。该内容在高考中占重要的位置,其中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功能、基因的表达功能是历来统考、高考必考的内容。同时,该部分涉及的实验和分子学知识较多,还含有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在复习课中对dna是遗传物质、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功能、基因的表达功能等知识点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重复和对比,使学生对染色体、dna和基因的有关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2.课时安排两课时
3.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了思维能力和总结、推理能力,本人所教班学生总体素质较好,思维比较活跃,在复习阶段,如能给予适当的引导,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变通,让学生通过对题目的归纳、整理,亲历思考、总结的过程,使已学知识升华,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
4.教学策略的选择
在复习课中,老师满堂灌的现象极为普遍,学生要在短短的一两节课中回忆并熟练掌握大量的知识是枯燥的学习过程。新课改理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节复习课,选取相同,相似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并举出相应的例题,通过老师对例题的讲解,及学生对拓展题的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达到复习、巩固知识的`目的。达到以知识点帮助解题,以解题帮助巩固知识点的目的。
二、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对相应知识点及题目的复习,使学生掌握:
(1)证实dna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
(2)dna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及其中的数量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科学家研究、实验过程的回忆,使学生进一步领会科学研究思路、遵循实验的设计原则和采用一些科学方法;通过对知识点的归类、分析,培养学生勤于思考、自觉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学习态度,勤于思考,善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准确的归纳、应用的能力。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验证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几个主要实验;
(2)dna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2.教学难点
(1)几种与遗传有关的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2)在dna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中rna所处的位置;
(3)在dna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出现的计算问题。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见图1)
图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遗传物质是遗传和变异的基础,在整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的:激发学生主动回忆的_,通过物质间关系图,明确各种遗传物质的相互间联系。引出复习课题:遗传物质的基础。
提出问题:在本章所学的内容中提及的与遗传有关的物质是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讨论,并回答所学遗传相关物质的种类,作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图。
(二)复习
对基因的本质和基因的表达内容进行简要的重温
目的:让学生在填表、看图的过程中,对大纲要求的识记、理解的内容作进一步的回忆。
复习内容:(1)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两个经典实验过程;
(2)dna、rna的分子结构;
(3)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
学生活动:根据投影内容,填写图表并回答。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实验过程和结果
结论(根据实验现象填写)
(a)r型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不死亡
r型菌无毒性
(b)s型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死亡
s型菌有毒性
(c)灭活s型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小鼠不死亡
灭活的s型菌无毒性
(d)r型活细菌+灭活s型细菌感染小鼠,小鼠死亡
灭活的s型菌含有“转化因子”,使r型活细菌转化成s型菌
(e)r型活细菌+s型细菌dna→有s型细菌
dna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性遗传变化的物质,所以dna是遗传物质
(f)r型活细菌+s型细菌蛋白质→只有r型细菌
(g)r型活细菌+s型细菌荚膜多糖→只有r型细菌
高三一轮复习的教案8
【简单复合函数的导数】
【高考要求】:简单复合函数的导数(B).
【学习目标】:
1.了解复合函数的概念,理解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能求简单的复合函数(仅限于形如f(ax+b))的导数.
2.会用复合函数的导数研究函数图像或曲线的特征.
3.会用复合函数的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极值、最值.
【知识复习与自学质疑】
1.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是什么?
2.(1)若,则________.(2)若,则_____.(3)若,则___________.(4)若,则___________.
3.函数在区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是增函数,在区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是减函数.
4.函数的单调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函数的极大值是___________.
6.函数的值,最小值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例题精讲】
1.求下列函数的导数(1);(2).
2.已知曲线在点处的切线与曲线在点处的切线相同,求的值.
【矫正反馈】
1.与曲线在点处的切线垂直的一条直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函数的极大值点是_______,极小值点是__________.
(不好解)3.设曲线在点处的切线斜率为,若,则函数的周期是____________.
4.已知曲线在点处的切线与曲线在点处的切线互相垂直,为原点,且,则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
5.曲线上的点到直线的最短距离是___________.
【迁移应用】
1.设,,若存在,使得,求的取值范围.
2.已知,,若对任意都有,试求的取值范围.
【概率统计复习】
一、知识梳理
1.三种抽样方法的联系与区别:
类别共同点不同点相互联系适用范围
简单随机抽样都是等概率抽样从总体中逐个抽取总体中个体比较少
系统抽样将总体均匀分成若干部分;按事先确定的规则在各部分抽取在起始部分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总体中个体比较多
分层抽样将总体分成若干层,按个体个数的比例抽取在各层抽样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总体中个体有明显差异
(1)从含有N个个体的总体中抽取n个个体的样本,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为
(2)系统抽样的步骤:①将总体中的个体随机编号;②将编号分段;③在第1段中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起始的个体编号;④按照事先研究的规则抽取样本.
(3)分层抽样的步骤:①分层;②按比例确定每层抽取个体的个数;③各层抽样;④汇合成样本.
(4)要懂得从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
如: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①小矩形的面积=组距=频率②众数是矩形的中点的横坐标③中位数的左边与右边的直方图的面积相等,可以由此估计中位数的值
2.方差和标准差都是刻画数据波动大小的数字特征,一般地,设一组样本数据,…,其平均数为则方差,标准差
3.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如果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有个,而且所有结果都是等可能的,如果事件包含个结果,那么事件的概率P=
特别提醒:古典概型的两个共同特点:
○1,即试中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即样本空间Ω中的元素个数是有限的;
○2,即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4.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P(A)=
特别提醒:几何概型的特点:试验的结果是无限不可数的;○2每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二、夯实基础
(1)某单位有职工160名,其中业务人员120名,管理人员16名,后勤人员24名.为了解职工的某种情况,要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若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的业务人员、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的人数应分别为____________.
(2)某赛季,甲、乙两名篮球运动员都参加了
11场比赛,他们所有比赛得分的情况用如图2所示的茎叶图表示,则甲、乙两名运动员得分的中位数分别为()
A.19、13B.13、19C.20、18D.18、20
(3)统计某校1000名学生的数学会考成绩,得到样本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右图示,规定不低于60分为
及格,不低于80分为优秀,则及格人数是;
优秀率为。
(4)在一次歌手大奖赛上,七位评委为歌手打出的分数如下:
9.48.49.49.99.69.49.7
去掉一个分和一个最低分后,所剩数据的平均值
和方差分别为()
A.9.4,0.484B.9.4,0.016C.9.5,0.04D.9.5,0.016
(5)将一颗骰子先后抛掷2次,观察向上的点数,则以第一次向上点数为横坐标x,第二次向上的点数为纵坐标y的点(x,y)在圆x2+y2=27的内部的概率________.
(6)在长为12cm的线段AB上任取一点M,并且以线段AM为边的'正方形,则这正方形的面积介于36cm2与81cm2之间的概率为()
三、高考链接
07、某班50名学生在一次百米测试中,成绩全部介于13秒与19秒之间,将测试结果按如下方式分成六组:第一组,成绩大于等于13秒且小于14秒;第二组,成绩大于等于14秒且小于15秒
;第六组,成绩大于等于18秒且小于等于19秒.右图
是按上述分组方法得到的频率分布直方图.设成绩小于17秒
的学生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比为,成绩大于等于15秒
且小于17秒的学生人数为,则从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可分析
出和分别为()
08、从某项综合能力测试中抽取100人的成绩,统计如表,则这100人成绩的标准差为()
分数54321
人数2010303010
09、在区间上随机取一个数x,的值介于0到之间的概率为().
08、现有8名奥运会志愿者,其中志愿者通晓日语,通晓俄语,通晓韩语.从中选出通晓日语、俄语和韩语的志愿者各1名,组成一个小组.
(Ⅰ)求被选中的概率;(Ⅱ)求和不全被选中的概率.
【核心考点算法初步复习】
1.(2011年天津)阅读图11的程序框图,运行相应的程序,则输出i的值为()
A.3B.4C.5D.6
2.(2011年全国)执行图12的程序框图,如果输入的N是6,那么输出的p是()
A.120B.720C.1440D.5040
3.执行如图13的程序框图,则输出的n=()
A.6B.5C.8D.7
4.(2011年湖南)若执行如图14所示的框图,输入x1=1,x2=2,x3=3,x-=2,则输出的数等于________.
5.(2011年浙江)若某程序图如图15所示,则该程序运行后输出的k值为________.
6.(2011年淮南模拟)某程序框图如图16所示,现输入如下四个函数,则可以输出的函数是()
A.f(x)=x2B.f(x)=1x
C.f(x)=exD.f(x)=sinx
7.运行如下程序:当输入168,72时,输出的结果是()
INPUTm,n
DO
r=mMODn
m=n
n=r
LOOPUNTILr=0
PRINTm
END
A.168B.72C.36D.24
8.在图17程序框图中,输入f1(x)=xex,则输出的函数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
9.(2011年安徽合肥模拟)如图18所示,输出的为()
A.10B.11C.12D.13
10.(2011年广东珠海模拟)阅读图19的算法框图,输出结果的值为()
A.1B.3C.12D.32
高三一轮复习的教案9
一、教学目标和任务
通过一轮复习,引导学生强化对主干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特别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在复习中,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学习中涉及到的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概况、结果与影响,并且能够对相关事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从中得出一定的启示和认识。
高三的学习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形成最基本的解题能力,所以一轮复习还要培养学生规范意识:规范审题、规范答题、规范表述。
二、教材内容分析
一轮复习包括对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选修一、选修四共5本教材。必修一政治、必修二经济、必修三思想,选修一中外改革、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在复习中以三本必修为主,将选修中的相关内容糅合到必修的教学中。
必修一要关注古今中外不同政治制度的特色和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贡献
主要历史概念要讲清楚,认识到政治民主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必修二要强调经济基础的功能,突出科技革命的作用,注重中外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特点及相互借鉴。特别要关注中外相关知识的比较与联系。如:将近代中国经济的成长历程纳入到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的整体范畴之中。并渗透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等新史观。
必修三要依据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反映的原则,把握思想文化演进过程中的整体性和阶段性特征,明确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今年任教高三26班和高三18班历史教学工作。高三26班是C班,学习能力相比B班略好一些,但是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基本学习方法运用不得当,历史学科素养掌握不到位。而且学生差距较大,尤其班级中总成绩靠前,但是历史成绩较差的学生较多,推进难度较大。18班是B班,学生整体来说基础较差,学习习惯更是有待培养,学习方法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知道,加强。
四、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轮按教材顺序砸实基础。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并适时进行前伸后延,构建小专题。尤其是一轮复习不能过于追求进度,应该本着砸实的.前提通过讲、理、练、悟几个环节让学生真正学会,练会。
(一)整体安排
1.时间安排
本着“夯实基础,稳步提升,形成能力”的原则安排复习备考工作。第一轮复习:时间2017年8月15—2018年1月底。以课本为主线进行系统复习,构建网络,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2.复习重点
(1)培养学生构建主干知识的能力,通过2017届高三的备考,愈发感觉到熟练掌握并运用主干知识的重要性,所以今年的一轮备考,一定要在这一环节上下足功夫,通过变换题型,引入新情境材料,或是角色扮演、播放视频资料,学生微课讲解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尽量形成永久性的理解记忆,而不是短暂记忆,死记硬背,到二轮复习时出现似曾相识,基本忘光的尴尬局面。
(2)教会学生认识、理解和评析材料的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注意会用历史的语言叙述历史规律和历史过程,同时注意解题的规范性。
整体安排:
基础知识处理:快速记忆、变换题型多种方式检测。(选择、判断、小型问答);
重点难点处理:教师依据复习重点内容创设新的情境、设计新的问题、创设新的设问角度,学生动脑思考、动笔整理、动口讲评,最后教师点拨完善等方式,强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这一环节据设计一道典型题目由学生讨论、探究、展示完成。在这个环节中不仅仅是优秀学生帮助后进生,更是让全体同学把思路打开,每个同学部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
过关训练,能力提升。主要以近3年的高考试题和2017年全国各地的模拟试题为主。试着进行部分原创试题的摸索训练,以及一些2018届高考的预测性试题编辑。
在复习中做到五个统一:统一计划、统一教学案、统一习题、统一检测,统一进度。自始至终只要我们发现了新的问题、有了新的思路都及时沟通,共同商量,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共同查找资料,保证知识传授的准确性、科学性。在编写教学案的问题上,首先主备课人以说课的形式作中心发言,大家再集思广益,统一教学案的思路,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要经过加工处理,大胆取舍,要专题化,课时化,努力做到内容精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大力提倡同上一节课,共研一道题活动,加大互相听课、评课的力度,积极参与讨论,力争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重视考情分析。
准确把握高考信息是复习的前提。对于考情分析主要包括课标解读明确各知识点学习中应达到的层次要求(了解、概括、认识)从而引导我们在选题时有所侧重;包括对考试说明的研究,尤其是对两年考试说明中例题中出现变化的题型及题目要做认真的分析,对试题的研究应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将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分到各章节,甚至各个知识点,统计每一专题中出现的高频考点的同时使学生明确各知识点在高考中已考情况,包括考查的题型(选择题、材料题)、知识、角度;第二层分析考查的能力以指导我们平时在复习中能力培养的方向;第三层次通过分析可以预测一下可能的角度或知识。总之运用典型的高考题处理有关的教材重点与难点(隐性难点),可以提高我们一轮复习的效率。
2、强化砸实基础。
强化对主干知识的准确掌握。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就是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强调学生对主干知识的准确记忆与理解。并且能够对题目进行灵活的变通,尝试“变一变”“改一改”,对主干知识进行多角度的训练。教学中应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的巩固,应该在主干知识的记忆、理解上引导学生多下功夫,教师主要发挥点拨、督促、检查的作用,关键是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平时记得住、考试想得起,用得上。
3、注重材料教学。
以丰富的材料为试题情境,转变试题的考查功能,淡化对知识点本身的过于关注,突出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释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近年高考试题的突出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与训练中,要重视多样化材料信息的开发、呈现(无论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要提供材料情境)。
在平时的教学、测试中一定要注重搜集新情境的材料,注重新角度、设计新问题,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尽快适应这样的新题型。
特别要注重对学生审题能力的正确性、语言表述的概括性、准确性上下功夫,多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平时可以教师设计、或是让学生自主搜集整理部分资料,让他们自己设计问题,进行讲解、分析,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由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和思路,这是现在高考需要的能力
4、关注地图、图片、图表知识的挖掘与利用
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时间和空间都在变化,我们往往重视的是时间的变化,忽略了空间的变化。事实上历史事件的变化,有时间上的因果联系,也有空间上的因果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相关地图密切结合并进行进行纵横对比,尝试从空间中挖掘历史事件的真相,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近年的高考试题更是侧重了对史地结合知识的考查,或是直接以地图切入或是隐性考查地图知识。
5、重视网络构建。
对于每个专题,都要尽量涉及网络结构或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网络,明确主干知识在知识网络中的位置和重要性。
6、发挥学生作用。
在学生依据学案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尽量让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动笔写,多交流、多讨论,在交流讨论中开阔自己视野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反思、不断提升自己。
7、重视科学训练
在训练中,强化对学生对时间的合理安排,及注重快速阅读、快速思考、快速书写的训练,在提高答题速度的同时保证答题的质量。除了文科综合训练外,还要加强历史学科的专项限时训练,历史课及历史自习进行限时的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等专项训练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
8、重视实质讲评
无论是平时的练习,大型的考试或是强化性考试,针对性讲评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讲评注意及时性,突出针对性,强调层次性,讲究激励性,落实总结性。在进行有效训练的前提下,加大讲评的力度。做到有练必讲、有讲必评,及时点拨思路、总结方法。
高三一轮复习的教案10
一、什么叫“比”“兴”:
“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二、教材中的“比”“兴”运用:
人教版中的古典诗歌,主要集中在高中语文第三册。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比”“兴”句: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卫风·氓》)
在这里,既有“比”,也有“兴”。比单纯的“兴”或“比”更富于艺术魅力。
诗人以桑叶来比喻弃妇由青春焕发到芳华己逝的转变。桑叶“沃若”与“黄陨”的对比,不仅暗示女主人公的容貌由青春而至衰老,而且象征了女主人公与“氓”的爱情由盛而衰。
由鸠食桑葚引出女子对负心男子的沉迷,充满了沉痛和悲哀。
2、“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孔雀东南飞》)
在这里,诗人以孔雀向南飞去却不愿失偶分离来象征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恩爱依恋。
既有“比”,也有“兴”,为全诗定下了一种缠绵悱恻的情调。
3、“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短歌行》)
这三处,单用“比”,以“朝露”喻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喻才德高盛,以山、海喻胸怀宽广,接纳人才越多越好。
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锦瑟》)
这里以锦瑟起兴,追忆华年。商隐享年不足五十,故此借“五十弦”起兴,暗喻生平,引发以下“一弦一柱”之思忆。
三、“比”“兴”手法的妙处
比兴手法的运用,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诗歌手法赏析难点讲解四:白描
一、什么叫“白描”
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二、“白描”在古诗中的运用:
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
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在这首小型叙事诗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卖炭老翁的感人形象。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这样拚死拚活的苦干,只不过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挣点钱勉强度日。“可怜身上衣正单”,“夜来城外一尺雪”。作者又以对照的写法来表现卖炭翁的困苦生活。
“心忧炭贱愿天寒”,是更深入一层的'心理刻画。一般人在衣单不能御寒时,总想天气暖和,可是卖炭翁却在“衣正单”时“愿天寒”,一怕天气暖,炭卖不掉,衣食无所出,二想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这两句诗深刻地表现了他对“卖炭得钱”的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惨的生活境遇。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2、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
如聂夷中的《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这首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没有大肆铺张,用语简炼,诗人冷静地叙述田家的生活与遭际:父亲在原田上耕种,儿子在山边开垦荒地,他们不惜流血流汗,想尽办法扩大耕种,增加收获,以维持生计,图个日子过得好一点。然而,在青黄不接的六月,田地里的庄稼还没有成熟,“官家”早已迫不及待地修缮粮仓,张开血盆大口,只等着禾苗成熟,便如数搜刮进自己的仓里。全诗没有半句议论与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
用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3、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尽管作者不著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
用白描手法写景,可让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最后想补说一句,白描,有别于细描。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
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白描则是强调简单质朴,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高三一轮复习的教案11
第一章卤素
一、考纲要求
1、掌握氯气、氯化氢的性质、用途和实验室制法,继而认识卤素的重要性质,用途和实验室制法。
2、掌握漂白粉、氯化钠的生产和用途。
3、掌握次氯酸的重要性质。
4、掌握鉴别氯、溴、碘和卤化物的技能。
5、会用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并能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6、掌握卤化氢的'性质、用途、制法,掌握溴化银和碘化银的性质和用途。
7、掌握有一种反应物过量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二、知识结构
1、卤族元素原子结构、单质性质、制法和用途:
元素名称和符号氟(F)氯(Cl)溴(Br)碘(I)
原子
结构
原子序数9173553
结构示意图
电子式∶ ∶ ∶ ∶
主要化合价-1-1,+1,+3,+5,+7-1,+1,+3,+5-1,+1,+3,+5
相同点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是7个电子
不同点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不同,依次增大
原子半径————————递增————————→
阴离子半径————————递增————————→
非金属活动性————————递增————————→
原子氧化能力————————递增————————→
阴离子还原能力————————递增————————→
物
理性
质颜色和状态浅黄绿色气体黄绿色气体红棕色液体易挥发紫黑色固体易升华
密度1、69克/升3、214克/升3、119克/厘米34、 93克/厘米3
熔点(℃)————————递增————————→
沸点(℃)————————递增————————→
水中溶解性分解水————————递减————————→
有机溶剂分解溶剂———————溶解性增大—————→
化学反应`与金属反应nX2+2M 2MXn与大多数金属反应 反应快慢F2>Cl2>Br2>I2
与H2反应X2+H2 2HX反应剧烈程度F2>Cl2>Br2>I2
与磷反应2P+3X2 2PX3(X2不足量) 2P+5X2 2PX5(X2足量)
现象:白色烟雾
与H2O反应2H2O+2F2 4HF+O2
(使水迅速分解)Cl2+H2O
H Cl+HclO
(反应较慢)Br2+2H2O HBr
+HbrO
(反应很慢)I2+H2O
HI+HIO
(反应不明显)
与NaOH反应2F2+4NaOH 4NaF+O2+
2H2OX2+2NaOH NaX+NaXO+H2O
(X=Cl,Br,I)
置换反应分解水X2+2Y- 2X-+Y2 (Y=Cl,Br,I)置换能力(Cl2>Br2>I2)
制法2KHF2 F2↑+H2↑+2KF
2NaCl+2H2O 2NaOH+H2↑+Cl2↑(工业)
MnO2+4HCl(浓) Cl2↑+MnCl2+2H2O(实验室)2NaBr+Cl2 2NaCl+Br2
2NaBr+MnO2+3H2SO4 Br2↑+2NaHSO4+MnSO4+2H2O2KI+Cl2 2KCl+I2
2NaI+H2SO4+MnO2
MnSO4+2NaHSO4+I2+2H2O
特性与检验:F2:能跟氙、氡等惰性气体反应生成XeF2,KrF2,通入水中产生O2Cl2:本身呈黄绿色,氯水常用于杀菌消毒,与AgNO3反应生成AgCl白色沉淀Br2:与皮肤接触产生疼痛而难治愈,与AgNO3反应生成淡黄色AgBr沉淀I2:使淀粉溶液变蓝,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黄色AgI沉淀
用途:提炼铀制盐酸、塑料农药、漂白粉染料工业、制AgBr制溴化物碘酒、AgI、碘仿制碘化物
【高三一轮复习的教案】相关文章:
高三地理复习第一轮复习教案01-23
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01-03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东南亚教案模板10-11
高三政治复习教学反思07-10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反思08-09
高三数学教学复习进度计划08-12
课堂复习教案08-30
小班复习教案03-16
复习课教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