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7篇【必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陈子昂博学多识,胸怀天下,他的志向跟四杰是一样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广泛的搜求各类知识,学以致用;你喜欢侠客行为,仗义而远行。他考取进士后,上书论政,颇受武则天所赞赏,任为左拾遗。
他对时政提出了很尖锐的见解,对弊端毫不留情,他尊奉武后,但武后杀戮太重,他杀害了唐朝很多皇室宗亲,甚至杀死了自己的儿子李宏,李贤,皇孙李重润。上行下效,满朝文武为了表示效忠武后,干了许多自以为“大义灭亲”的残忍事。如大臣崔宣礼犯了罪,武后想赦免他;而崔宣礼的外甥坚决要求判处他的死罪,头触殿阶流血,以表示他不私其亲。
陈子昂对这种残忍奸伪的政治风气十分愤怒,但是他不便正面谴责,写《感遇诗》(其四)予以批判: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麂翁。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
乐羊是魏国的将军。魏文侯命他率兵攻中山,中山君逮捕了乐羊的儿子,把他杀死后,煮成肉羹,派人送给乐羊。乐羊为了表示忠于魏文侯,就吃下了这碗肉羹。魏文侯虽然重赏他的.军功,但是怀疑他心地残忍,毫无父子骨肉之情。秦西巴是中山君的侍从,中山君孟孙出郊狩猎,得到一只小鹿,分付秦西巴牵回去。小鹿的母亲一路跟着悲鸣不已,秦西巴心中不忍,就把小鹿放走。孟孙以为秦西巴是个忠厚慈善的人,任命他为太子太傅,教导太子。
表面上是咏史,实质是讽谕残忍的时事。
陈子昂的很多朋友都入了边塞,赠别诗也多了。有一次朋友魏大从军西北,他一别儿女情长的凄切悲苦,抒发了自己的慷慨壮志。
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诗人希望自己的朋友扬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的功绩,也要有我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如诗人自言“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读来如见战阵,有气壮山河之势。
朝纲的严酷和对边塞的向往,更加激发了他沙场立功的决心。于是,他主动请缨到西北边塞,虽艰苦,却开拓了胸襟。返回途中经过洛阳,正值春夜,友人又赴西北边疆,于是置酒饯别,可是,相顾无言,除“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外,别无慰语,颇得温柔敦厚之妙。
春夜别友人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目光凝视银烛的清烟,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高山流水,离情绵绵。浓荫遮掩低沉的明月,耿耿长河沦落曙光。悠悠古道,望友人踽踽独行,相聚不知是何年!
回到长安,此时武后专权日甚,在朝中颇受压抑;告假还乡以慰怅惘之情。回到巴蜀,逗留日久,离乡返京。想自己平生,壮志难酬,能不伤恸?回京路远,日程又松散,已一月才到湖北乐乡,正值暮色,不想已有怀乡之思。唉,胸怀天下,自当以天下为家,无奈天下不容我,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返归长安,武后派建安郡王武攸宜北征契丹,陈子昂随军参谋。出身贵族,全然不懂军事。陈子昂毕生才学,屡献奇计,不被采纳,因为愤懑,言辞过于激烈了些,遭到贬斥。
陈子昂怀才不遇,有感于燕昭王筑黄金台振兴燕国史实,写诗两首,以发胸臆。
燕昭王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此览古之诗,一无藻饰词语,颇有英豪被抑之气,读之令人感喟。末句“驱马复归来”,已含归隐意。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像前代燕昭王那样的贤君已不再见,后来的贤主却不及见到。他感觉自己很孤独,当然这种孤独并不是沮丧沉沦,自怨自艾,而是一种高傲,一种不屈服。伟大而孤傲成就了陈子昂;他的激情使他感觉自己是一只狼,充满着宏阔理想的狼。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走在无垠的旷野中。凄厉的北方吹过,漫漫的黄沙掠过。我只咬着冷冷的牙,报以两声长啸,不为别的,只为那传说中美丽的草原。
他不仅仅是怀才不遇,对国家军事的松弛也很痛心,他是个军事天才,可惜无用武之地。他指责当时边塞: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他的言辞毕竟太激烈,毫不忌讳,牵涉了最高统治者的太多敏感的事情;无所顾及成为自己的致命弱点。
在唐结束对契丹的战争后不久,诗人解官归里了。统治阶层并未因他的归隐而放他一马,因为他知道的太多,造成的社会影响太大。于是,巨大的黑手延伸过来,通过密谋,利用当地的县令段简,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他送入大牢。不久,陈子昂无法忍受牢狱生活,忧愤而死。一代诗歌先驱,终究死于贼人之手。
他死了,但他的大旗并未倒下,改革仍在继续,风骨仍在传扬。他的理论因《与左史虬修竹篇序》而流传。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荷叶圆圆》是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轻快活泼的散文诗,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象。课文文字优美,语言生动有趣,每个自然段结构相近,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琅琅上口,适合背诵。
教学目标
1、认识"珠""摇"等12个生字和身字旁一个偏旁,会写"亮""美"等7个生字。
2、能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停机坪、摇篮、透明"等词语的意思;通过做动作知道"蹲、躺、展开"等词语的意思。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背诵课文,感受夏天的美好。
4、学习并仿照"荷叶圆圆的,绿绿的"的句式说话。
教学重点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做动作等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仿照"荷叶圆圆的,绿绿的"的句式说话。
教学难点
能根据生活实际,运用多种方式初步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直接导入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非常美丽的图片。想不想看?出示荷叶图片。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荷叶有关的课文。第十三课《荷叶圆圆》
3、伸出你的小手指,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4、个别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借助图片,引导说话
1、再走近一看,你看到了什么样的荷叶?引出"圆圆"和"绿绿"。
2、看这两个词,都是用两个相同的字组合在一起的。这样的词就叫做叠词。在课文中使用这样的叠词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呢!指导朗读。
3、你能利用叠词来夸夸苹果和香蕉吗?
三、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这样又圆又绿的荷叶你们喜欢吗?
2、不仅你们喜欢,还有几位小朋友也喜欢。是谁呢?有发现不着急。我们把课本快速的翻到70页。拿起课本,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找出那几位喜欢荷叶的'小朋友,读完一遍合上课本做端正。
3、课文读完了。找出喜欢荷叶的四位朋友。
4、瞧!他们都喜欢荷叶。你能不能把这四位朋友连起来说一句话?
四、再读课文,初步感知
1、小水珠喜欢荷叶,他把荷叶当成了什么呢?练习图片学习理解"摇篮"这个词语并指导朗读。
2、小蜻蜓喜欢荷叶。它把荷叶当成了。(停机坪)。借助图片以及坪字的意思理解"停机坪"并且拓展草坪一词。指导朗读。
3、小青蛙和小鱼儿也喜欢荷叶,他们把荷叶当成了歌台和凉伞。男女分角色读。
4、这四位朋友分别把荷叶当成了:摇篮、停机坪、歌台、凉伞。那他们在荷叶上干什么呢?老师这里啊有四个动词。你们认识吗??谁能把他们贴在相应的位置?
五、深读课文,品味朗读
1、我们先来看躺这个字。什么偏旁?身作为偏旁发生了什么变化?2、小水珠躺在荷叶上,什么感受?指导舒舒服服地朗读。
3、我们也来眨眨眼睛。嗯!同学们的眼睛也是亮晶晶的。你还知道什么是亮晶晶的吗?看来同学们都已经会用亮晶晶这个词语了。带到句子中一起读。
4、这么舒服的地方把小蜻蜓引来了。瞧它立在荷叶上,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学过的一首古诗。大诗人杨万里也用了立这个字呢!
5、再走近一看,你看到了什么?理解透明的翅膀。并加上动作个别指导朗读。全体女生朗读。
6、瞧!青蛙也来凑热闹了。他蹲在了荷叶上。谁来做做这个动作?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采访一下。你蹲在这里干什么呢?……唱两句。请你快乐地读读这段话。读完呱呱叫两声。男生一起来学着他的样子读读。
7、瞧!你们的歌声吸引来了小鱼儿。小鱼儿在你们歌声下游得开心吗?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
8、像这样的词语这节课中还有一个。亮晶晶你还会说这样的词语吗?
9、这个词语很美很美。你会说吗?如果把这样的词语用在看图写话中就更好了。指导朗读句子。
10、池塘里还有好多朋友呢!瞧!蚂蚁说什么了?小鸭子来了!蝴蝶飞来了。学习仿写"是"字句。
六、再现生字,指导书写
1、朵这个字是我们这节课要求会写得生字。我们怎么把这个字写好?
2、点评两位同学的书写。
3、这节课中还有两个带几的生字。交流怎样把这两个字里的几写好。
4、课下把"亮、机、朵"三个生字在田字格里多写几遍。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感受诗人海子的博爱之心。
(2)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3)训练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诗歌。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海子的诗作,初步了解海子的思想。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屏幕显示海子遗照)
这里站着一个相貌平平的中国人,普通而没有特点的面孔并不会给人留下什么记忆。然而他是才华卓越的诗人,是被当代学院派推崇的重量级诗人,他就是海子。
二、关于海子:
1.评价:
“他的一生似乎只为了发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它在一个短暂的过程里,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谢冕)
“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西川)
“他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陈东东)
2、生平:海子,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当代诗人。作品有长诗《土地》和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等。
3.教师提供海子诗作《亚洲铜》等,学生也提供自己喜欢的海子的诗。大家朗读欣赏,浅层次地了解海子。
三、小组协作,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步骤:
1.教师提供自读思考题。
2.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学习。
3.集体交流学习收获。
自读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诗人在本诗中拟想了幸福的生活画面,它包括什么?你如何理解诗人的幸福?
明确:幸福生活的图景由三个内容组成:“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图景不离细碎平常的凡俗生活,却又远离喧嚣地独立在大海边。这是一个明亮温暖的画面,是诗人真诚拟想的情景。但很明显,第三个内容与前两者似乎不大相容,这幸福中有矛盾存在。
(2)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
明确:诗人在自己拟想的'幸福图景中喜悦着,这种喜悦不断地膨胀,使诗人抑制不住地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但究其根本,还是诗人有一颗博大而善良的心,他爱这个世界的一切。
(3)本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为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目?
明确:本诗的核心意象是“大海”。诗人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因为这个内容是他拟想的幸福生活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亮丽的部分。当然也是与其它内容难以协调的一部分,但恰是这种不协调表达了诗人的真胸臆,也是这首诗的表达的重点所在。
四、小结
五、作业:寻找海子的其它诗作,读其诗,悟其诗。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学习本文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
体会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教学设想:
本课时教案设计力求探索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启学生的思维。本堂课带给大家两个观念,一是方法点拨比知识教育更重要,二是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大家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开启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
一、 创设课堂教学环境:
由杜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激趣导入。荔枝是这样鲜美,很遗憾,今天我们不能品尝,可我们可以通过白居易为我们留下的《荔枝图序》来感受这人间美味。
二、 出示板书:
三、 荔枝外壳有瘤状突起,果肉色白多汁,味甜美。(摘自《学生辞海》)
四、 板书课题:《荔枝图序》白居易
看见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研究:
(1) 序;
(2) 白居易;
(3) 教师讲述:顾况与白居易的故事。
(4) 老师为什么知道得这么多呢?其实并不是老师记忆力强,老师只不过善于查资料。
资料的来源:
利用身边的资料:课本、字典、课外书等;
向同学借资料;
查图书馆资料;
五、 指导读课文: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的要求是:读通、读懂、读好。
六、 学生读课文,抽学生点评。教师指导读课文的要求:咬准字音。
七、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1) 结合课文下注释读,不懂的字问同学,还不懂的划下来师生共同讨论。
(2) 弄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师生共同讨论:还有不懂的地方吗?赶快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
(4) 大家都读懂了课文,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荔枝?
(5) 学生点评。
八、 讨论为什么他给大家介绍得这样清楚呢?为什么他介绍得这样形象呢?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按顺序; 讲方法.
九、 设疑:大家反复读读,动动脑筋,有问题吗?
十、 同学们都喜欢吃水果,你给大家介绍 一种你喜爱的水果吧。
十一、 总结:今天大家品尝了鲜美的荔枝,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学会了怎样读书,还懂得向别人介绍事物要按顺序:讲方法,别人才能很清楚,印象才会深刻。但愿这对你今后的学习和交往有所帮助。谢谢大家!
附:板书设计
《荔枝图序》 (唐 白居易)
身边的、朋友的、图书馆的
读书步骤:读通、读懂、读好
一 日
二 日
三 日
形 叶 花 实 朵 核 壳 膜 瓤 汁
整体 局部 外 内 按顺序
打比方 讲方法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伴侣、娱乐、百音盒、毫不犹豫、一趟、背诵、零次、编写、某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4.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以书为友”的习惯。
【学习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继续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学习难点:】
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学习准备:】
收集读书的名言,整理自己读书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让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呢?为什么/article/?
在设想中,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自己的选择和理由,然后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板书课题)
二、释题明意
齐读课题,“侣”是什么意思?(伴侣、同伴)课题是什么意思?质疑课题。(为什么要选择书为自己的同伴?)
三、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把自己认为不好理解的段落认真读一读。
3.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4.接读课文,纠正字音/soft/。
5.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解决作者选择以书为侣的原因,说一说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小组内交流学习所得,讨论自己疑惑的问题,再不懂的全班交流。
四、读文交流,体会作者情感
1.书到底有怎样的魅力,使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它作为自己唯一的伙伴呢?
作者把书当作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家,不论朋友见了多少面,家回了多少次,我们还是会发现新的东西。说明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读而不厌。
此外,你觉得作者选书作为自己的伙伴还有什么原因吗?
(尊重学生的独特解读)
2.作者认为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不管读多少遍,她也在这样的读书过程中总结了一些方法。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是什么?她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内容思考──品味欣赏──寻找新知──总结收获──产生共鸣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每读一遍书,我们都会收获与上一次不同的体验,寻找到新的发现/sjbwz/。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同学们,我们平时也读了很多的书,你有什么好的读书经验,或者听了作者的读书体会,你有什么启发?和大家谈一谈。
学生总结自己的读书心得和经验,或从作者的介绍中总结收获。
我们平时总是更在意读书的数量,大部分书都只是读过一遍而已,泛泛地涉猎,大都不求甚解。现在我们再把以前读过的书拿出来读一读,按照作者的读书方法,看看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及时做好记录,到本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时我们一起来交流。
五、课堂总结接读全文,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语文教案 篇6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比较《蔚蓝的王国》和《天上的街市》的异同之处。
2.感受作者在当中寄托的美好感情。
3.总结散文诗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难点】
1.感受作者在当中寄托的美好感情。(重点)
2.总结散文诗的写作特色。(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蔚蓝的王国》体裁上属于散文诗。所谓散文诗,是兼有诗歌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形式上,它有散文的特点,不讲究分行排列和押韵;本质上,它属于诗,有诗的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象。这提示我们,在欣赏的过程中,要运用想象,注意字里行间作者所传达的情感。
二、自主预习
《蔚蓝的王国》和《天上的街市》所想象的世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明确:相同之处:两者都描写了想象中的美好的世界,寄托了作者的感情和理想,都是把想象中的世界和现实中的世界作对比。不同之处:《蔚蓝的王国》通过想象所描绘的内容是生活中的确存在的事物,《天上的街市》通过想象所描绘的内容是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前者是以“虚”写“实”,后者是以“虚”写“虚”;《蔚蓝的王国》所描写的想象比较具体,内容比较丰富,《天上的街市》所描写的想象世界,只是抓住一些典型的细节进行简笔勾勒,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更大。
三、合作探究
(一)主题归纳
屠格涅夫运用富有自然色彩和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塑造神奇美丽的大海形象,抒发心中对美、对大自然、对幸福、对青春、对爱的无比崇敬和向往,景与情紧密结合,富有感染力。蔚蓝的王国是作者想象中的大海,在这个王国中没有烦恼、痛苦、忧患、压迫、灾难,有的只是快乐、幸福、自由、美丽和温馨,是作者理想中的生活环境,同时也隐喻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二)美点寻踪
1.用词贴切。诵读本文时,我们能够体会到屠格涅夫那优美华丽、富有自然色彩的语言风格。这与作者所掌握的丰富词汇,以及对词语贴切而灵活的运用分不开。如,开头用“蔚蓝”“光明”“青春”“幸福”一系列形容词来抒发对大海的向往、热爱、赞美之情,这些词并不新异,但用在此处十分贴切,既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又能给读者以情绪上的感染。再如,写仙岛那一段,更是显示了作者丰富的词汇积累和高超的语言能力,从视觉、嗅觉、感觉、听觉,多层面多角度给读者以冲击,让人心驰神往,沉醉其中。
2.善用修辞。“我只看到四周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蔚蓝的海,海面上闪烁着金鳞似的细浪,头顶上是同样无边无际的、同样蔚蓝的海——在那儿,和煦的太阳愉悦地露着笑脸。”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阳光亲切地照耀大海,大海微波荡漾,金光四溅的动人景象,表现出作者对蔚蓝王国的无比喜爱。再如“周围的一切:天空、海洋、微微飘动的风帆、船尾潺潺的水流——一切都在倾诉着爱情,倾诉着无比幸福的爱情”,连续“倾诉”两遍,运用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蔚蓝的王国的热爱和陶醉。多种修辞手法的妙用,让显得灵动活泼,耐读耐品。
3.结构严谨。文本的开篇明确地告诉了读者,“蔚蓝的王国呀!充满着……在梦中”。而结尾处又再一次提醒读者,“蔚蓝的王国呀!我看见过你……在梦中”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真实地告诉人们一个关于“蔚蓝的王国”的完整梦想。反复强调,是梦境,而非现实,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作者这样的安排,使显得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4.虚实结合。用虚设物境来寓情寓意,是本文也是屠格涅夫的散文的一个特点。这个梦越美好,就越强烈地表现了对于梦中那种生活的热切追求,对自由、爱情诚挚的向往。因为现实生活中缺少这些,作者才会有如此强烈的渴求。显而易见,这个美丽的梦境,艺术地传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强烈的不满情绪——以美景、乐景来写悲哀与愤懑。但作者自始至终都是将美景、乐景放在前台,使得全文色调明快,气氛和谐。而伤感与愤懑一直隐藏在背后,只是在开头与结尾处点化暗示。
四、板书设计
美梦寻踪
用词贴切
善用修辞
结构严谨
虚实结合
理想生活
五、课外拓展
给大家讲一则关于屠格涅夫的小故事。
示例: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打猎时无意间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竟被一篇题为《童年》的小说吸引。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但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作者,对其作品钟爱有加。他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得知作者是由姑母一手抚养照顾长大的。于是,屠格涅夫几经周折,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了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姑母很快就写信告诉自己的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在瓦列里扬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大名鼎鼎、写《猎人手记》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就称赞你。他说:‘这位青年人如果能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惊喜若狂,他本是因为生活的苦闷而信笔涂鸦写篇打发心中的寂寥的,没想到得到名家屠格涅夫的欣赏。名家的话一下子点燃了青年人心中的火焰,使他找回自信,寻找到了人生的价值,于是他一发不可收拾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学家、思想家。这个人不是别人,他就是我们熟知的列夫托尔斯泰。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认识本课生字、词语,能结合图文认识词语。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结合图片、动画,体验学习的快乐;
(3)通过形象的图片让学生更好认识生字词,通过游戏发展学生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祖国哺育我们成长,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
(2)渗透环境保护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情感,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2)看懂图文,结合图理解字词,体会诗的第二句所包含的意思。
教法、学法:
感情朗读法、质疑法。
教学思路:
《家》是一篇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的课文,纵观整篇课文,它又是一篇十分简单的儿童诗,共六行十二句,但真正要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则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在设计上体现宽松和谐的氛围,体现“读的进输的出”。“读的进”即让学生结合平时的观察,激情生趣,读得出自己的感受。在教学中让学生当爱心小使者,去寻扎,发现画面中的“家”,然后让他们来当小老师。这样的设计是构建在学生的年龄特点上的,通过形象的图片让他们更好地认识生字词,通过活泼有趣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让他们铭记自己的发现。“输的出”即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当小诗人,自己创作小诗歌两个相对来说比较有难度的.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创造中提高表达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设计全解: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气氛
1、老师今天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几张照片,想看吗?(分四组)
2、小朋友,你们想知道这是哪儿?这都是谁吗?(这就是老师的家,老师家里有八口人,他们是老师的爸爸、妈妈、哥哥、嫂子、小侄子还有我爱人和可爱的小女儿)看!照片上我们笑得多开心呀!欢迎小朋友们有空来我家玩儿。
3、小朋友,能告诉老师,你们的家是什么样的吗?(欣赏几组家的图片,课件1、2、3)
4、老师小结:家是一个让人感到温暖和快乐的地方。(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家”的一首小诗)
5、老师领读课题:家jia (拼音)
二、初读感知
1、学生借助拼音拼读课文。(课件4)
2、指生朗读反馈。
3、听读课文。要求:认真听,轻轻的跟老师读,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4、尝试模仿联系朗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2、逐句学习课文。
(1)第一行:老师范读(出示课件)
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蓝天是白云的家呢?
小朋友再想一想,蓝天还可以是谁的家呢?
(蓝天)是( )的家。
(2)第二行:男生读(出示课件)
思考:你知道了什么?为什么说树林是小鸟的家呢?
请开动小脑筋想一想,树林还可以是谁的家?
(3)第三行:女生读(出示课件)
思考:你听明白了什么?为什么说小河是鱼儿的家呢?
请再想一想,小河还可以是谁的家?
(4)第四行:指小组读(出示课件)
思考:你又知道了什么?为什么说泥土是种子的家呢?
请再想一想,泥土还可以是谁的家?
(5)请同学们看黑板:齐读前四句诗。
(6)小朋友,我们的祖国孕育了万物,我们的祖国就像大花园,我们就像祖国大花园里的花朵,祖国大花园里有温暖的阳光,有清新的雨露,有肥沃的土壤,我们就生活在祖国这块土地上。所以祖国就是我们的家。(齐读最后一句)
思考:为什么说祖国是我们的花朵呢?
老师小结:没有祖国的哺育和培养,我们就不可能健康地成长,就没有美好的未来。
(7)再朗读小诗。
(8)听歌《娃哈哈》。
四、拓展联系
1、找家:
2、做一名小诗人:学完了课文,我想小朋友也一定能创造一首小诗,
填一填:
( )是( )的家。( )是( )的家。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9-23
语文教案02-01
语文教案02-05
语文教案02-05
语文教案02-05
语文教案02-06
语文教案02-07
语文教案02-07
语文教案02-08
语文教案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