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时间:2024-11-24 13:39:58 教案 我要投稿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14篇[优秀]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14篇[优秀]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1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2、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本文的结构方式。

  2、难点: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作者;熟悉课文;理清文章说明的重点和层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荔枝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水果中的珍品,史传杨贵妃最爱吃鲜荔。诗人杜牧就曾作诗记之,“长安回望秀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jì)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是他作的《过华清宫绝句》(3首)中的第一首。华清宫故址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县的骊山上,唐玄宗李隆基和妃子杨玉环常来游乐。史载杨妃爱吃鲜荔枝,李隆基每年都令从南方飞马运送到长安,劳民伤财。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在长安回头望见骊山一片锦绣,想到骊山华清宫的盛时,在清晨千门陆续打开了。第三四句写杨贵妃在骊山上见一骑飞来,知道荔枝送到,满心欢喜,而无人知道如此奔忙的驿马原来是送荔枝来的(还以为有什么军国大事呢)。其中有吊古和讽刺的意味。一骑红尘,形容运送荔枝快马如飞,尘土飞扬。骑,指驿使和他骑的马。

  二、关于荔枝的简介:

  荔枝属无患子科。古籍称荔支、离支、丽支,果实成熟时果皮色红艳可观,俗称丹荔。唐朝朱应《扶南记》对荔枝一名解释为:“以其结实时,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劙(lí)其枝,故以为名。”荔枝鲜果色、香、味、形均美,甜香可口,深受消费者的欢迎,为“一果上市,百果让路”的珍果,已早被历代墨客所称颂。荔枝全身都是宝,果实营养丰富,维生素种类多,且含量高,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水果。我国民间常把荔枝作为滋补品,中医用荔枝治病历史悠久,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荔枝核含淀粉57%,是酿酒的原料。荔枝木纹理细密坚实,耐潮防腐,是修建房屋和制作各种家具的优良材料。荔枝根可提取单宁,是上等的防腐涂料。荔枝又是优良的蜜源植物,一棵30年以上的荔枝树,花期可泌蜜15--20公斤。荔枝蜜是蜜中上品,它含有人体所需的糖和20多种氨基酸,具有较高的医疗价值和保健滋补作用。荔枝除鲜食外,也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和外贸出口最具竞争力的果品。荔枝干早已驰名,近十多年来,荔枝深加工为荔枝酒、荔枝罐头、荔枝汁等系列产品,已畅销国内外市场。荔枝对栽培条件要求不高,适应性很大,种后稍加管理,4--5年便可挂果,一般种后10年树株产可达50公斤,30年树株产在150公斤以上。它结果时间很长,长达几百年甚至千年。

  三、解题: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原诗是“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阑干。”

  用古诗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六月(阳历七月);鲜果的`色彩丹,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的产地、成熟期、颜色(生态的主要特点之一)。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

  本文选自《生物学碎锦》,是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

  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其特点是以通俗有趣的写法介绍科学知识,篇幅短小,形式灵活,语言生动,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 了解引用这一说明方法作用。

  2. 掌握本文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3. 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4. 品读鉴赏本文作为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二、教学重点:

  1. 引用等说明方法。

  2. 本文的结构方式。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引用的诗词典故,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所起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1. 合作探究法

  2. 点拨法

  3. 竞赛激励法

  五、教学用具:

  1. 多媒体

  2. 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步骤:

  课前准备

  一张白纸

  一、导入

  [多媒体显示荔枝特写镜头]

  想必大家都看到了屏幕上的这种鲜艳诱人的水果,它被人们称为水果之王,它叫——(学生齐答:荔枝)。

  请仔细观看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眼中的荔枝,也可以虚拟情境,向从未见过荔枝的人介绍荔枝,或向从未品尝过荔枝的人推荐荔枝。(请同学发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科技说明文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贾祖璋先生的科学小品《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他是如何介绍荔枝的。

  二、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贾祖璋这个名字大家可能并不熟悉,但他的家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这个地方就是——海宁。他1901年出生于我们海宁的黄湾(在座的有没有来自黄湾的同学,你尤其应该为家乡出了这样的名人感到自豪,当然,我们每个海宁人都应该为贾先生感到自豪)。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他就编著了60多万字的《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著作。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有《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生物学碎锦》等,我们这篇课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就选自《生物学碎锦》一书。这些作品大多将绚烂多彩的生物作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具有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三、字词正音

  下面我们一起来给下面这些加下划线的字词注音,考察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

  红缯zēng 紫绡xiāo瓤ráng醴酪lǐlào

  龟裂jūn绛囊jiàngnáng渣滓zhāz 萌蘖méngniè

  四、强调引用这一说明方法的重要性

  说明文这种文体,大家以前都接触过,比如说初中第三册上的《中国石拱桥》、《祖国的大豆》、《隆冬话竹》等。请位同学用一两个词来表述一下你对这种文体最直观的感受。(平实、条理清楚、知识量大、单调、乏味、干巴巴)

  那么,请大家看看我们这篇课文,你也有干巴巴的感受吗?(似乎没有)

  当然,这同样是一篇如假包换的说明文,但为什么能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呢?谁能告诉我这其中的原因。或者说,文章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改变了说明文一向单调乏味的状态?

  (引用了大量的诗文典故)

  我们学过许多种说明方法,可已掰着指头数一数,我们学过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比喻);作比较(对比);引言论(引用);列数字;下定义;分类别。引用就是其中的一种。而在我们这篇课文里,它更可谓独领风骚,大放异彩。

  下面就请各位同学从课文中找出所有作者引用的诗词典故,在下面划上横线或者波浪线。(约2分钟)

  总共大概有十二处之多,让我们一起来分析探讨他们的作用和妙处。

  五、由引用手法的作用入手具体分析文意

  1.儿时质疑白居易《荔枝图序》: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投影荔枝干、当场剥开]

  作用:以此引入话题,亲切活泼,符合阅读心理。原原本本引用为后文提出不同看法提供依据。

  2.练习形式:课文中引用了许多古诗句来说明有关荔枝的知识,试指出下列引诗的具体说明对象。[见课件]

  通过观看图片、原文等方式指出说明对象,进而概括出引用文字所在自然段的'大意。知道了引用文字的用处,这一自然段说明的重点就自然而然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3. 引用的作用

  这些引用确凿可信,有极富韵味,给单调的说明文增添了亮色,使其显得生动活泼,富有文采。

  六、学生速读课文,筛选各段关键信息,概括段意。

  接下来,请大家快速地通读全文,筛选各段关键信息,有的刚才我们已经通过引用的作用分析过了,有的还没有分析,但信息点也比较明显。请用一个词或一个词组概括出每段的段落大意,并将其用“——”串成一条直线,写在课前请大家准备好的白纸上,字写认真些,写大些。

  请最先完成任务的同学举手示意,历时最短的三位同学决出之后,我们将投影他们的阅读成果,由同学们评出一名“阅读能手”,他将得到由老师我个人赞助的荔枝干若干,一饱口福。

  1.[实物投影仪投影]

  参考:质疑《荔枝图序》——外壳——颜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贮藏——核——花——产地——品种(图谱)——移植——发展前景

  2.展示教师概括的结构图。[见课件]

  3.重点考察巩固:看图(荔枝的果实)指出各部分的名称。

  七、随堂练习

  指出下列各段所用的说明方法。

  八、布置作业(课外练习)

  1. 筛选课文主要信息,把这篇文章改写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实的说明性文字。

  2. 课外阅读《语文读本》上的“生命的旋律”这一章节的数篇科学小品,(包括《螳螂猎食》、《天鹅》、《葵与向日葵》、《马铃薯》),体会其科学性、文学性。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3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南方有一种非常有名的水果被称作“果中珍品”,它就是荔枝。相信大家一定都品尝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荔枝是怎样的一种水果。

  二、关于荔枝的简介:

  荔枝属无患子科。古籍称荔支、离支、丽支,果实成熟时果皮色红艳可观,俗称丹荔。荔枝鲜果色、香、味、形均美,甜香可口,深受消费者的欢迎,荔枝全身都是宝,果实营养丰富,维生素种类多,且含量高,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水果。

  三、解题

  (一)假如要你写一篇介绍荔枝的说明文,你会给文章起个什么名呢?

  课文题目用的是明代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共7个字,却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南州——荔枝的产地,泛指我国南部地区。

  六月——荔枝的成熟期。六月是旧历,按公历算是七月。

  荔枝丹——荔枝的颜色。

  提问:文章用诗句作题目有什么好处?

  明确:好处——言简意赅、生动形象。(此题内涵丰富,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突出了科学小品的文艺性风格。

  (二)明确文体知识

  1、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艺性说明文)。

  2、科学小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其特点是以通俗有趣的写法介绍科学知识,篇幅短小,形式灵活,语言生动,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四、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早在30年代,他就出版了《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出版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

  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丽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五、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4

  知识与技能:

  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诗文

  学会筛选信息和概括要点

  过程与方法:

  明确学习要求

  合作探究,采用小组讨论方式,筛选各段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点拨,针对课文难点,教师酌情给予指导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态度

  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训练学生快速概括内容要点

  把握说明顺序,鉴赏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品读赏析文本作为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思想性、文学性

  教学方法:提问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多媒体展示“荔枝”的特写镜头,请学生仔细观看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眼中的荔枝。

  二、 解题: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荔枝”作为标题目,而用文中之标题?

  “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的七个字,包含了荔枝的生长地域、成熟的时间、以及鲜明的色泽,以这句话作为标题,能激发人丰富的联想;并且它是引用明朝诗人陈辉《荔枝》中的一句诗,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同文章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比用“荔枝”作标题要好。

  三、 初读课文,概括要点

  1、阅读课文,概括每段段意

  粗读课文后,选取荔枝的某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或课文的原话详细准确地表达荔枝的特征。质疑《荔枝图序》—外壳—颜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贮藏—核—花—产地—图谱—移植—发展生产

  2、 划分层次,理清思路

  一、 引出说明对象

  外形:外壳—颜色—形状—大小

  荔枝果

  果实:壳膜—瓤肉—特性—果核

  二、荔枝的生态

  荔枝花

  二、 荔枝的生产:产地—树谱—移植—产销

  3、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根据层次,试说说文章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文是把荔枝作为水果来介绍的,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课文主要介绍荔枝的生产特征,次要介绍生产情况。在介绍果实时,又根据它的结构特点,采用了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空间顺序。在说明荔枝果实的外部特征时,又按照壳面构造—色泽—外形—大小、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这样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说明了有关它的其他知识。

  四、 再读课文,筛选信息

  结合课文内容,试分析下列句子对课文理解的正确与否。

  1、 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的。

  2、 我们吃的这部分荔枝是荔枝的真正果肉。

  3、 荔枝的肉是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

  4、 古代记载荔枝的`书有十三种。

  5、 荔枝在北方是不可能生长的。

  6、 能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生产。

  7、 荔枝的成熟期,福建是四月下旬到七月,广东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

  教师总结:高考科技说明文的阅读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其中主要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理解重要语句的能力,其中筛选信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学生:1、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个别词语。如上面第3句原文应是“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透明”,所以这个表述是不准确的;2、在原文的基础上,替换个别词语。如上面第6句原文应是“盛产荔枝的地区”,把“盛”替换为“能”,表意大不相同;3、在原文的基础上,颠倒个别词语的顺序。如上面第7句原文应是“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把“广东”与“福建”的位置调换;传递的信息不相同。4、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或删减附加条件。如上面第1、4、5句与原文相比,分别少了“成熟的荔枝”、“现在知道的”、“现代科学技术发达”条件,所以这三个表述是不准确的;5、根据文章,逻辑推理。如第2句,根据原文的理解,荔枝的真正果肉应是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所以这个判断也是不准确的。

  五:细读课文,鉴赏表达技巧

  这篇课文在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并体会其作用。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并选出代表发言。

  1、打比方:使说明的事物更生动形象,让读者更易理解。

  如把荔枝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里”,把稀奇的荔枝品种比作“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等

  2、列数字,使得事实确凿,更具说服力

  如介绍荔枝大小时说,“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如介绍荔枝贮藏时说,“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30天左右”;又如介绍荔枝结实时说,“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

  3、 举例子,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力。

  如唐明皇为了让杨贵妃吃上鲜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如为证明广东很早就有荔枝,用了“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的例子。

  4、 引用,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

  本文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引用。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多达二十多处。

  a. 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给人感觉开头新颖,引人入胜,并为后文作者与白居易对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据。

  b. 徐勃《咏荔枝膜》,说明荔枝味美。

  c. 引用白居易的“一日而色变,……色香味尽去矣”,说明荔枝不耐贮藏。

  d. 杜牧的诗歌“长安回望绣成堆……无人知是荔枝来”,一方面说明荔枝不耐贮藏,另一方面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e. 苏轼的诗歌“罗浮山下四时春……不妨长作岭南人”,一方面为大力发展荔枝生产展现了一幅蓝图,另一方面说明荔枝的味美。

  六、揣摩语言,体会本文的科学性,文学性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周密、条分缕析的特点,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请学生讨论合作完成

  1、 科学性

  “现代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作者用揣测语气,说将来也许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如果改成“将来是完全可能的事”,就变成了肯定语气,指将来必然产生的事实。

  语言的准确还表现在确数、约数的运算上,如“一年开花两次”、“大约重60克”、“通常直径三四厘米”、“重达四五十克”等等。

  语言的科学性还表现在语言的周密上,如“成熟的荔枝,大多数……紫色”中的“大多数”、“荔枝的大小,通常直径三四厘米”中的“通常”、“荔枝的肉的细胞壁特别薄,……一般都不留渣滓”中的“一般”、“荔枝晒干或烘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中的“完全”,……

  2、 文学性

  本文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上。从标题开始,相继引用了陈辉、郭明章、邓萧、徐勃、杜牧、苏轼等诗人的诗句,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此外,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表达生动形象,凸现文采。

  总结:本文语言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用词准确、周密。文学性集中体现在大量诗词典故的运用上,既使说明形象生动,又使文章诗意盎然。

  七、拓展延伸

  1、 你从本文的学习中悟到了什么?

  2、 选取你身边的一种地方特产,运用你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向人们介绍。

  八、课堂小结

  本文以短小的篇幅、丰富的知识,饶有兴味地介绍了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的特点,又有清新怡人的诗意,知识与思想并重,诗情盎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科学小品。把握说明顺序,理解说明方法,探究说明技巧,感受语言魅力是学习科学小品的四大要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筛选信息的能力是学习说明文的重要导向。

  九、布置作业

  完成讲义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5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引用这一说明方法作用。

  2.掌握本文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4.品读鉴赏本文作为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二、教学重点:

  1.引用等说明方法。

  2.本文的结构方式。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引用的诗词典故,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所起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法

  2.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

  五、教学用具:

  1.多媒体

  2.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步骤:

  课前准备

  一张白纸

  一、导入

  [多媒体显示荔枝特写镜头]

  想必大家都看到了屏幕上的这种鲜艳诱人的水果,它被人们称为水果之王,它叫——(学生齐答:荔枝)。

  请仔细观看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眼中的荔枝,也可以虚拟情境,向从未见过荔枝的人介绍荔枝,或向从未品尝过荔枝的人推荐荔枝。(请同学发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科技说明文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贾祖璋先生的科学小品《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他是如何介绍荔枝的。

  二、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贾祖璋这个名字大家可能并不熟悉,但他的家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这个地方就是——海宁。他1901年出生于我们海宁的黄湾(在座的有没有来自黄湾的同学,你尤其应该为家乡出了这样的名人感到自豪,当然,我们每个海宁人都应该为贾先生感到自豪)。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他就编著了60多万字的.《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著作。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有《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生物学碎锦》等,我们这篇课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就选自《生物学碎锦》一书。这些作品大多将绚烂多彩的生物作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具有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三、字词正音

  下面我们一起来给下面这些加下划线的字词注音,考察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

  红缯zēng 紫绡xiāo瓤ráng醴酪lǐlào

  龟裂jūn绛囊jiàngnáng渣滓zhāz 萌蘖méngniè

  四、强调引用这一说明方法的重要性

  说明文这种文体,大家以前都接触过,比如说初中第三册上的《中国石拱桥》、《祖国的大豆》、《隆冬话竹》等。请位同学用一两个词来表述一下你对这种文体最直观的感受。(平实、条理清楚、知识量大、单调、乏味、干巴巴)

  那么,请大家看看我们这篇课文,你也有干巴巴的感受吗?(似乎没有)

  当然,这同样是一篇如假包换的说明文,但为什么能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呢?谁能告诉我这其中的原因。或者说,文章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改变了说明文一向单调乏味的状态?

  (引用了大量的诗文典故)

  我们学过许多种说明方法,可已掰着指头数一数,我们学过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比喻);作比较(对比);引言论(引用);列数字;下定义;分类别。引用就是其中的一种。而在我们这篇课文里,它更可谓独领风骚,大放异彩。

  下面就请各位同学从课文中找出所有作者引用的诗词典故,在下面划上横线或者波浪线。(约2分钟)

  总共大概有十二处之多,让我们一起来分析探讨他们的作用和妙处。

  五、由引用手法的作用入手具体分析文意

  1.儿时质疑白居易《荔枝图序》: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投影荔枝干、当场剥开]

  作用:以此引入话题,亲切活泼,符合阅读心理。原原本本引用为后文提出不同看法提供依据。

  2.练习形式:课文中引用了许多古诗句来说明有关荔枝的知识,试指出下列引诗的具体说明对象。[见课件]

  通过观看图片、原文等方式指出说明对象,进而概括出引用文字所在自然段的大意。知道了引用文字的用处,这一自然段说明的重点就自然而然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3.引用的作用

  这些引用确凿可信,有极富韵味,给单调的说明文增添了亮色,使其显得生动活泼,富有文采。

  六、学生速读课文,筛选各段关键信息,概括段意。

  接下来,请大家快速地通读全文,筛选各段关键信息,有的刚才我们已经通过引用的作用分析过了,有的还没有分析,但信息点也比较明显。请用一个词或一个词组概括出每段的段落大意,并将其用“——”串成一条直线,写在课前请大家准备好的白纸上,字写认真些,写大些。

  请最先完成任务的同学举手示意,历时最短的三位同学决出之后,我们将投影他们的阅读成果,由同学们评出一名“阅读能手”,他将得到由老师我个人赞助的荔枝干若干,一饱口福。

  1.[实物投影仪投影]

  参考:质疑《荔枝图序》——外壳——颜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贮藏——核——花——产地——品种(图谱)——移植——发展前景

  2.展示教师概括的结构图。[见课件]

  3.重点考察巩固:看图(荔枝的果实)指出各部分的名称。

  七、随堂练习。

  指出下列各段所用的说明方法。

  八、布置作业(课外练习)

  1.筛选课文主要信息,把这篇文章改写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实的说明性文字。

  2.课外阅读《语文读本》上的“生命的旋律”这一章节的数篇科学小品,(包括《螳螂猎食》、《天鹅》、《葵与向日葵》、《马铃薯》),体会其科学性、文学性。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2.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教学重点:本文的结构方式。

  教学难点: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预习,筛选信息,理清结构;了解、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

  1.字词正音:

  缯zēng(古代丝织品的通称) 瓤ráng(瓤子) 醴lǐ(甜酒) 酪lào(用乳汁 制成的半凝固状食品) 囊náng(口袋) 勃bó(烟起貌) 莆pú(福建莆田县)

  2.词语补释:

  龟裂: jūnliè呈现许多裂纹。(龟甲guījiá)

  幅员:领土面积。地广狭为幅,周围为员,员即圆。

  劳民伤财:既使人民劳苦,又耗费钱财。(使动用法)现多指滥用人力物力。

  不了了之:把问题放在一边,就算了事。了: 完成。了(第二个): 了结、结束。

  逼真:⑴极象真的;⑵真切。

  绚丽:灿烂美丽。(见教辅P107)

  渣滓:⑴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

  ⑵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

  兼程:一天走两天的路。

  造化:⑴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⑵福气、运气。

  3.填空

  本文选自《__________》,课题“南州六月荔枝丹”引自__代_____的《____》诗中。以古诗命题的妙处是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生物学碎锦》,明朝陈辉《荔枝》,蕴藉含蓄,引人入胜

  二、提问导入新课: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 内涵丰富,请问你认为题目中隐含了哪些信息?

  参考答案:标题给我们提供了三点信息:①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方。②成熟期: 六月(公历七月)。③鲜果的色彩:丹(红色)。

  “南州六月荔枝丹”为题,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征的风格统一起来了。

  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详见教辅P107)

  本文以短小的篇幅,丰富的知识,饶有兴味地介绍了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条分缕析的特点,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它寄托着作者的深情,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

  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贾祖章先生虽已八旬有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现在终日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

  三、自主·合作·探究

  [活动设计1]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投影:

  ①结构一:

  外壳 逻

  形态 颜色 辑

  (表) 形体 顺

  大小 序

  南 荔枝的生态 膜 空

  州 (里) 肉 间 (主)

  六 果实 (贮运)顺

  月 核 序

  荔 花 (次)

  枝

  丹 产地 逻

  荔枝的生产 品种 辑

  移植 顺

  发展 序

  ②结构二:

  全文可分二大部分。

  第一部分(1__10)主要说明荔枝的形态和果实。可分三层:

  第一层(1)质疑《荔枝图序》引出话题。

  第二层(2__5)写荔枝的外部形态。

  第三层(6__10)写荔枝的果实。

  第二部分(11__14)写荔枝的生产情况。

  [活动设计2]说明本文的说明顺序(见上面图表)。

  [活动设计3]探究第一段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一文中描写荔枝的一段话有什么作用?作者认为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中描写荔枝的`一段话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参考答案:起总挈全文的作用。《荔枝图序》中的那几句话,是分项说明的一条纲,作者或赞同,或否定,既解除了开头引出的疑惑,又说清楚了荔枝的生态结构。以此引入话题,亲切活泼,符合阅读心理。

  作者认为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中描写荔枝的一段话有对有错:

  壳如红缯__错(粗糙)

  膜如紫绡__错(误作)

  瓤肉莹白如冰雪__完全正确

  甘酸浆液如醴酪__对

  [活动设计4]阅读2__10段,完成下面填空(划线部分):

  外壳:块状裂片、粗糙

  外部形态 颜色:深红色、紫色

  形体: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

  果实大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

  内膜:白、薄

  肉: 白色半透明,味甜微酸

  内部结构 核(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无核

  花期:二月初到四月初

  花 花形:小

  花色:绿白色或淡黄色

  四、布置作业:

  1.完成P59练习第二题。

  2.完成P59练习第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学习本文引用诗词典故,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内容的说明方法;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步骤:

  一、交流作业: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投影:

  ①《辞海》介绍荔枝的条目:荔枝,无患子科。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偶数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或披针形,全缘,革质,侧脉不明显。……花小,无花瓣,呈绿白或淡黄色,有芳香,圆锥花序。果实心脏形或圆形;果皮具多数鳞斑状突起,呈鲜红、紫红、青绿或青白色。果肉(假种皮)新鲜时半透明凝脂状,多汁,味甘美而有佳香。

  ②P59练习二参考答案

  ①诗文 作用

  《荔枝图序》 说明荔枝的外形及内部特征

  《咏荔枝膜》 说明荔枝的膜的轻薄

  《过华清宫绝句》(一) 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

  《惠州一绝》 突出苏轼对荔枝的喜爱

  ②掌故 作用

  唐明皇宠幸杨贵妃兼程送荔枝 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

  宋徽宗移荔枝于宣和殿 说明荔枝的性喜温暖特点

  文徵明说顾氏种活荔枝事 说明荔枝的性喜温暖特点

  ③比喻 作用

  绛囊、红星、珊瑚珠 说明荔枝颜色红的特点

  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 说明荔枝成片林的绚丽美景

  教师小结: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知识性,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和趣味性,体现了科学小品的特点,也极大地激发了我们阅读的兴趣。

  二、自主·合作·探究

  [活动设计1] 归纳说明方法。

  参考答案:①说明荔枝的色泽,运用了比喻和引用的说明方法。如运用“绛囊”“红星”“珊瑚珠”等比喻写每一颗荔枝的色泽,引用郭明章《荔枝》诗的“飞焰欲横天”和北宋邓肃《看荔枝》诗“红云几万重”诗句。形象而夸张的写出了荔枝成林成片的荔枝色泽,并具有文学韵味,体现了其文学情趣。

  ②介绍荔枝的形状、大小运用了下定义、打比方、作诠释、举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如对荔枝壳外表的龟裂片和片峰(P56第2段)的说明就是下定义;对每一颗荔枝色泽(P56第2段)的说明,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介绍荔枝的成熟期(P57第1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介绍荔枝的形体(P57第2段)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介绍荔枝的大小(P57第3段),用的是举数字的说明方法。

  ③介绍荔枝的果实运用了下定义、引用、举数字等说明方法。(言之成理即可。)

  [活动设计2]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性。讨论:你认为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何处?

  [点拨]:(1)明确的科学术语。

  ①裂片中央有突出部分,有的尖锐如出刺,这叫做片峰。

  ②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

  (2)适当的数量表述。

  ③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④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8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

  (3)恰当的限制性词语的运用。

  ⑤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⑥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8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

  三、布置作业:当堂完成P59练习四。

  1.自选材料,自定题目。

  2.请利用下面的资料,运用本文最具特色的说明方法,起个好题目,写一段富有文学情趣的介绍石榴的说明文字。然后读一读,同学间交流评价。

  (1)燃灯疑夜火,辖珠胜早梅。

  __梁元帝《咏石榴》

  (2)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

  __白居易《山石榴》

  (3)榴者,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缤纷磊落,垂光耀质,滋味浸液,馨香流溢……遥而望之,焕若隋珠耀重渊;详而察之,灼若列宿出云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御饥疗渴,解醒止醉。

  __潘岳《安石榴赋》

  (4)榴大如杯,赤色有黑斑点,皮中如蜂窠,有黄膜隔之,子形如人齿,淡红色,亦有洁白如雪者。

  __《事类合聚》

  3.预习《物种起源导言》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诗文。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科技说明文的能力。

  2.理清说明顺序,探究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不紊地说明事物。

  3.体会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文学性。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概括内容要点。

  2.品读赏析本文作为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文学性。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引用的诗词典故,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法。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筛选各段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2.点拨法。针对课文的难点,教师酌情给予指导。

  3.竞赛激励法。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文字材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各段信息要点,概括大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荔枝特写镜头。

  同学们,这是我国南方非常有名的一种水果,它叫——(学生齐答:荔枝),请仔细观看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眼中的荔枝,也可虚拟情境,向从未见过荔枝的人介绍荔枝,或向从未品尝过荔枝的人推荐荔枝。

  今天,我们学习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他是如何介绍荔枝的。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多媒体显示: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生于1901年,浙江省海宁县人。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写《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的有《生物学碎锦》。

  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烂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科学小品”,则是介绍有关科学常识的文艺性的说明文,它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情趣。这种,知识性强,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条分缕析的.特点,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既寄托着作者的深情,又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三、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通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教师选四位同学回答,明确:zēnɡ xiāo lǐ lào jūn ɡuī dì zǐ zhù

  2.学生速读课文,筛选各段关键信息,概括段意。

  学生分头读课文,用课文中的原句或自己组织语言概括。请最先完成任务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其余同学评议。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佳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展示阅读成果(实物投影显示):

  质疑《荔枝图序》——外壳——颜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贮藏——核——花——产地——图谱——移植——发展生产

  四、划分段落层次,理清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全文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10),主要说明荔枝的形态和果实特点。

  第1段引述白居易《荔枝图序》引出说明对象。第2段到第5段,主要写荔枝的外部形态。第6段到第10段,写荔枝的果实。从壳膜写起,写了果肉、贮运、核、花。

  第二部分(11~14),主要介绍荔枝的生产情况。先写荔枝的产地分布,次写有关荔枝的专著,再写荔枝的移植,最后写大力发展荔枝生产的建议。

  2.理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如有不同见解,其他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见解。

  明确:本文是把荔枝作为水果来介绍的,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课文主要介绍荔枝的生态特征,次要介绍生产情况。在介绍果实时,又根据它的结构特点,采用了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空间顺序:壳——膜——肉——核。在说明荔枝果实的外部特征时,又按照壳面构造——色泽——外形——大小、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这样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说清了有关它的其他知识。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教师总结,科技说明文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的观察顺序,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的说明顺序属于空间顺序,从主要到次要的说明顺序属于逻辑顺序。合理的说明顺序可以使科技说明文条理分明,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精读课文,深层探究

  1.学生精读课文,自由质疑,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2.教师整理学生的提问,为探究定向。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开头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仅仅为了引出说明对象吗?

  (2)为什么要写荔枝不耐贮藏这一点?能否从课文中删去?

  (3)有关荔枝花的文字能否删除?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自由发言。

  明确:(1)我认为开头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不仅仅为了引出说明对象,而且总挈全文。课文从荔枝的外壳说起,照应了“壳如红缯”句;写果实,从壳膜写起,照应了“膜如紫绡”句;写果肉,照应了“莹白如冰雪”。所以,引《荔枝图序》既引出说明对象,又总领全文。

  (2)贮运固然不属于果实本身,但与果肉关系密切,理应介绍。

  (3)由荔枝果实想到花,有花才有果,所以附带介绍花,给人完整的印象。

  六、布置作业

  1.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分别找出来加以说明。

  2.筛选课文中引用的诗词典故,并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所起的作用。

  3.向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要求顺序合理,条理分明。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8

  一、预习目标

  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识记文中字词和诗句

  二、预习内容

  1、关于作者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1901~1988,浙江海宁人。早在30年代,他就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出版《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的有《生物学碎锦》。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烂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2、识记字词和诗句

  红缯 紫绡 醴酪 龟裂 蒂部 渣滓 贮藏 兼程 祠堂 萌蘖 幅员广阔

  咏荔枝膜

  徐勃

  曾向 忠州画里描,胭脂淡扫醉容消。

  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白玉薄笼妖色映,茜裙轻裼暗香飘。

  嫣红狼藉谁收拾,十八闽娘裂紫绡。

  惠州绝句

  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3、简要概括文章各段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巩固掌握文中字词和诗句

  2、学习说明事物的`顺序和方法

  3、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说明顺序和方法,品味语言特点

  二、学习过程

  (一)文本探究

  1、给文章划分层次结构,并指出文章的说明顺序

  2、本文出色地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3、准确简洁是说明性文字最基本的特点,请在文章中找出体现这一特点的文字。

  4、读下面一段文字,与课文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荔枝,无患子科。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偶数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或披针形,全缘,革质,侧脉不明显。……花小,无花瓣,呈绿白或淡黄色,有芳香,圆锥花序。果实心脏形或圆形;果皮具多数鳞斑状突起,呈鲜红、紫红、青绿或青白色。果肉(假种皮)新鲜时半透明凝脂状,多汁,味甘美而有佳香。

  ——摘自《辞海》

  5、课文主要采用那些方法来增添文学情趣的?请找出你最喜欢的语段,诵读诵读,并举例分析。

  (二)、反思总结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语言特点

  (三)、当堂检测

  1、下列词语注音解释 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逼真(bí zhēn):极像真的 B. 绚丽 (xún lì):灿烂美丽

  C. 渣滓(zhā zi):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 D. 兼程(jin chéng):同时赶路。

  2、选出划线字注音正确 的一组 ( )

  A. 醴酪(lào) 贮藏(zhù) 紫绡(xiāo) 萌蘖(miè)

  B. 红缯(céng) 祠堂(cí) 莹白(yíng) 宠幸(chǒng)

  C. 龟裂(guī) 渣滓(zǐ) 耀眼(yào) 绚丽(xuàn)

  D. 壳面(ké) 记载(zǎi) 绛囊(xiáng) 混和(hùn)

  3、选出对加黑字解释正确的 一组 ( )

  A. 紫绡 (生丝织的绸子) 红缯 (古代丝织品的统称)

  兼程 (既走水路又走陆路) 萌蘖 (生芽,发芽)

  B. 醴酪(甜酒) 日啖三百颗(品尝)

  一骑红尘(跑得飞快的马) 阙下(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

  C. 密移造化出闽山 (自然,天然) 果树志 (文字记录)

  绛囊 (深红色) 蒂部 (瓜、果与茎、枝相连的把儿)

  D. 飞焰欲横天 (横布于天边) 宠幸 (幸运)

  山顶千门次第开 (第二次) 浑圆 (全,满)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科学小品的一般知识。

  (二)使学生了解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三)让学生了解并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点。

  (四)让学生体会本文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情趣的特点。

  【难点、重点分析】

  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一)举例子。

  来自现实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桂绿’等”;“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等。来自调查材料的,如“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来自史籍和科学专著的,如“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杨贵妃吃荔枝的事;“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等。(

  (二)比喻说明。

  直接比喻说明,如说明荔枝壳面形态时,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说明荔枝的果形时说“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介绍优良的荔枝的种子时说“形状很小,有似丁香”;在说明荔枝外壳的色泽时说“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等。引用古籍或诗文作喻,如“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

  (三)数字说明。

  在介绍荔枝的成熟期,果实的大小、重量,荔枝的贮藏,荔枝的花期、花序的主花朵数与结实数,我国栽培荔枝的历史,古籍中所载的荔枝的品种时,都运用了数字。

  (四)引用说明。

  古代诗文、文献资料、谚语等本文引用达十余处之多。这样既丰富了文章内容,扩大了知识面,加强了说明效果,同时又使文字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具有较强的文学韵味,因而也更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既能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又能获得一种文学享受。文章虽属于说明文,却以诗句“南州六月荔枝丹”为题,远比诸如“荔枝”、“说说荔枝”之类的题目生动活泼富于形象感。文章开头引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句子进行质疑,自然引出对荔枝的说明介绍。文中引用诗句,或介绍荔枝林的景观,或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或印证荔枝的生长北限,或借以表达应大力发展荔枝生产以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的愿望与建议,都极富文学情趣。

  【教学过程设计】

  (一)作者简介。

  贾祖璋,浙江省海宁县人。我国著名的`老科普作家。著有《中国植物图鉴》、《鸟类概论》等专著,以及《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生物学碎锦》等科普作品。具有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二)课文说明。

  教师:本文选自《生物学碎锦》,是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

  板书:科学小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其特点是以通俗有趣的写法介绍科学知识,篇幅短小,形式灵活,语言生动,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三)熟悉课文。

  请2~3位学生依次朗读,教师随时在黑板上写下学生读错的字。每个同学朗读后,教师均需对其朗读情况作三言两语的简要评定。次第:一个挨一个地。“次”、和“第”均作次序讲。

  (四)分析课文。

  教师:下面分析课文。这节课我们主要解决文章说明的重点和层次问题。

  大家考虑一下,读过这篇文章之后,你对文章内容的哪一部分最感兴趣,印象最深?

  学生略作思索便会答出:荔枝的果实。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荔枝是我们平时常见且喜食的水果,因此对它最感兴趣,同时课文对它也介绍得最详尽,所以印象深。

  教师:请同学看课文,然后不要遗漏地说出课文介绍详尽到什么地步。

  学生看书、思考、作答。

  教师明确:

  课文介绍详尽到有关荔枝果实的各个方面:外壳的形态,外壳的颜色,荔枝的果形,荔枝果实的大小及重量,壳内的果膜,果肉(假种皮),荔枝的贮藏,荔枝的果核(种子)等,有花才能有果,因而课文还连带介绍了荔枝的花。

  教师:课文除了上述内容而外,还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哪些知识?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课文还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分布,古代讲荔枝的专著(书谱),荔枝的生长习性和生长的北限(地区限制)、以及提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议。教师:与前面介绍荔枝的果实相比较,哪一部分是本文的主体,为什么?

  学生作答,教师明确:

  很显然,介绍荔枝的果实的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因为它是有关荔枝知识的重点,同时也是一般读者最感兴趣、最乐于了解的知识,因此作者写作 时,把它作为主体,进行详细介绍。这再一次说明作为科普作品,在对某种事物进行介绍说明时,要依据所要说明的事物的自身特点和读者的认知需求,来合理安排文章内容的主次和详略。

  教师:既然介绍荔枝的果实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那么后面有关荔枝的产地、书谱、习性、生长北限和建议的部分自然就是次要的了。请问同学们,文章将后面的次要部分删掉行不行?

  估计同学能作出否定的回答。但理由未必圆满充分。

  教师分析、明确:

  不行。我们首先要搞清“主要”和“次要”与整篇文章的关系。“主要”和“次要”是就其在表达一篇文章的主旨时所起的作用的大小、重轻而言,而不是指对一篇文章是否必要而言的。“次要”不等于“不必要”,“主要”和“次要”对一篇文章而言都是“必要”的。其次,我们就这篇课文来谈。如果文章题目改作《荔枝的果实》的话,那自然可以考虑删掉后面的部分。而本文是讲荔枝,因此有关荔枝的知识都应作介绍,而不能只介绍其果实,这样内容才全面。另外,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考虑,作者不仅把有关荔枝的知识介绍给了读者,而且提出了“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议,体现了作者写作意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综上所述,后面的次要部分是不能删掉的。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分析,文章说明的重点清楚了。接下来的是层次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分析,估计同学们对文章的层次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好,就把这个作业留给大家,请同学们在作业本上编写出这篇课文的段落层次提纲。另外,在课本上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一题。

  (五)列出本文的提纲。

  1.主要说明荔枝果实的形态特点。(1~10)

  (1)从对小学时学过的《荔枝图序》质疑写起,引出下文。(1)(2)荔枝的形态特点。(2~9)①荔枝的外部形态。(2~5)a.荔枝外壳构造b.荔枝外壳的颜色c.荔枝的形状d.荔枝的大小及重量②荔枝的内部构造。(6~9)a.荔枝的壳膜b.荔枝的果肉c.荔枝的贮藏d.荔枝的果核(3)荔枝的花。(10)

  2.主要介绍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11~13)(1)荔枝的产地分布。(2)古代的荔枝书谱。(3)荔枝的生长习性及生长北限。

  3.提出建议:大力发展荔枝生产,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14)教师:理清了文章的段落层次,那么说明顺序也就明了了,请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教师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为先主(荔枝的形态特点)后次(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及建议),而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时是按由表(外部形态)及里(内部构造)的顺序。在说明荔枝的外部形态时,则按壳面的构造——色泽——外形——大小及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而介绍内部构造时又是按壳膜——果肉——果核从外到内的顺序。这样来写,条理清晰、内容全面、主次鲜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

  (教师可将黑体的词语,对应地板书在段落提纲中有关内容的下边,并加括号。)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掌握说明文的特点,理解说明文的顺序和说明方法;

  2、理解科学小品是一种用文学来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

  3、体会作品中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及文学性。

  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按要求筛选信息,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

  2、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3、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说明文知识单元学习指导:

  1、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特征,或阐述事理。说明文的范围比较广泛,如科普读物、知识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均属于说明文。

  2、说明文大致包括三种具体样式:一带有一定文艺性的,指科学小品,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二科普性为主的,如《向沙漠进军》《宇宙里有些什么》;三实用性的,如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3、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引用等。

  4、常见的说明的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的顺序,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条理和人的认识规律来安排的。比如介绍景物,建筑,多是根据地理环境、方位布局来安排;介绍事物源出、演变,多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安排;阐述事理又按照事物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总之,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由表及里,由实到虚,由分到合,由远及近,由浅到深,逐步阐述。

  5、说明文常见的形式有:(1)总(概说)分(具体)式(2)总(概说)分(具体)总(概说)式(3)分(具体)总(概说)(4)并列式(5)递进式。

  6、说明文的特点是“说”,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这种知识,或者来自有关科学研究资料,或者是亲身实践、调查、考察的所得,都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为了要把事物说明白,就必须把握事物的特征,进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即不仅要说明“是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是这样。应用性说明文一般只要求说明事物的特征,阐述性说明文则必须揭示出问题的本源和实质。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

  7、说明文的考试点主要有: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的理解;2.对说明方法的辨识与理解;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二、作者及解题:

  1、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贾祖章先生虽已八旬有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现在终日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

  2、“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六月(公历七月);鲜果的色彩丹,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

  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三、阅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列出提纲,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

  明确:第一部分: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壳、膜、肉、浆”引出话题,总领全文

  外壳:龟裂片、片峰(粗糙)颜色:深红色或紫色

  形状:心脏形、卵圆形、圆形大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至二十多克)

  第二部分:荔枝的'生态

  壳膜:白色果肉:颜色、味道、肉质、制作

  贮藏:不耐贮藏(与果实关系密切,附带介绍)

  果实:果核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绿色

  花期:花形、花型、花序、花蜜

  第三部分:荔枝的生产

  产地:中国南部果谱:种类、内容、荔枝品种

  移植:习性、古荔枝移植情况产销: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满足需要

  2、分析课文是按何种顺序进行说明的。

  明确: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

  四、筛选课文主要信息,将文章改写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实的说明性的文字。

  明确:1、根据提纲,概括要点;

  2、注意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3、把握说明语言的朴实主、准确。

  五、布置作业:完成《学案与测评》

  第二课时

  一、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1、恰当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能使文章准确、形象、生动,本文涉及到了哪些说明方法,请找出相关的句子验证?

  明确:一是举例子,有历史的,有现实的,也有来自调查材料的。二是打比方,在生动的比喻中寄托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三是列数学,准确、科学。四是画图表,形象、生动,直观。五是引用,有故事、史料、诗文,共征引资料二十余条,从唐宋明清至今。

  2、本文语言的科学性体现在哪里?

  明确:(1)推测语气;(2)确数、约数的使用;(3)语言周密,合乎科学性。

  3、科学小品文语言的文学性较强,本文体现在哪里?(找出课文中作者引用的诗词典故,并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的作用)

  明确:体现在大量引用古代诗词典故和比喻修辞的运用上。

  类别

  材料

  诗歌散文

  白居易《荔枝图序》、郭明章《荔枝》、邓肃《看荔枝》、徐勃《咏荔枝膜》、杜牧《过华清宫》、宋徽宗《宣和殿荔枝》、文征明《新荔枝》、苏轼《食荔枝》、陈辉《荔枝》

  史书记载:

  南越王向汉高祖进贡荔枝;《三山志》。

  科学专著:

  《四川果树良种图谱》、《中国果树栽培学》、蔡襄《荔枝谱》、陈鼎一谱

  引用的作用:(1)充实文章内容,丰富读者知识;(2)使文字生动活泼,具有文学韵味,引起读者兴趣;(3)寓科技知识于文学描写,使读者可由文学欣赏而获得科学知识。

  二、讲评练习册《学案与测评》

  三、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课。

  附与课文相关的诗文:

  1、明朝陈辉《荔枝》: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栏杆。

  2、徐勃《咏荔枝膜》:曾向忠州画里描,胭脂淡扫醉客消。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白玉薄笼娇色映,茜裙轻裼暗香飘。嫣红狼藉谁收拾,十八闽娘裂紫绡。

  3、白居易《荔枝图序》: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译文:荔枝生长在巴州和峡州之间一带地方。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叶像桂树的叶,冬季还是绿色的;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熟。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壳像红绸,膜像紫绸,瓤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关于荔枝的情况),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说的情形,那实际的情况比介绍的这些还要好。假如果实离开了枝体,一天颜色就变了,两天香味就变了,三天味道就变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郡的太守乐天,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虽然见过却没有看到它三天以内的变化情况的人。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11

  一、导入部分(谜语导入)

  师:先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脱了红袍子,是个白胖子。去了白胖子,是个黑圆子。”(打一水果)。

  学生:答案:荔枝。

  师:非常棒,谜底就是荔枝,看来同学们对荔枝的样貌还是比较熟悉的。虽然我们平时都有吃过荔枝,但是可能没有仔细观察了解过荔枝。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贾祖璋的说明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在从前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认识荔枝。

  二、主体部分

  (一)解题

  师: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说说,从这个题目里,你能发现哪些信息。

  生: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六月(阳历七月);鲜果的色彩丹,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的产地、成熟期、颜色(生态的主要特点之一)。

  师:XX同学回答的非常好。这个题目引用自明朝陈辉《荔枝》这首诗中的句子。原诗是“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阑干。”作者不是以“荔枝”二字作为标题,而是以“南州六月荔枝丹”这样一句古诗为题,新颖,同时也很有概括力,激发丰富的联想;生动活泼富于形象感;增加了浓厚的文学气息。

  再来了解下本文的作者贾祖璋。贾祖璋(1901—1988),浙江海宁人,我国著名的生物科普作家。他撰写的科普读物主要有《鸟类研究》、《生物的韧性》、《生物学碎锦》等。他的科学小品,内容充实,构思精巧,语言简洁洗练,文笔清新朴实。

  小品文: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其特点是以通俗有趣的写法介绍科学知识,篇幅短小,形式灵活,语言生动,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二)开始正式的文本内容

  1、理清字词

  2、文本层次的梳理,以及说明顺序的说明

  先让学生自己阅读,分别概括各段的段落大意。教师再总结概括文本的层次、结构。

  (这篇课文主要分荔枝的形态特征和荔枝的相关知识两个部分。说明顺序为先主(荔枝的形态特点)后次(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及建议)。而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时是按由表(外部形态)及里(内部构造)的顺序。在说明荔枝的外部形态时,则按壳面的构造——色泽——外形——大小及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而介绍内部构造时又是按壳——膜——果肉——果核从外到内的顺序。这样来写,条理清晰,内容全面,主次鲜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

  2、重点赏析独特的语言魅力,以及说明方法的说明

  师:全篇阅读下来,同学们有没有觉得这篇课文,与其他的一些说明文不太一样。读起来比较具有艺术性,不是那般枯燥无聊。回想一下,之前学的《物种起源(绪论)》,是不是有意思多了。那么,接下去就让我们细细品味一下,这篇课文独具有特色的语言魅力吧!下面请同学们以四个人为一组,找出具体的例子说明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每个小组至少找出一处进行说明。

  (1)作引用(主要用了引资料):

  ①标题“南州六月荔枝丹”出自陈辉的诗《荔枝》。

  ②“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出自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第1段)。

  ③“飞焰欲横天”出自郭子章《荔枝四首》;“红云几万重”出自邓肃的《看荔枝》。

  ④“盈盈荷花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出自徐渤《咏荔枝膜》。

  ⑤“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白居易。

  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三首(之一)》。

  ⑦“昼夜奔腾,有毒虫猛兽之害”蔡襄《荔枝纪兴》。

  ⑧“颠坑仆谷相枕藉”,“惊尘溅血流千载”苏轼《荔枝叹》。

  ⑨谚语“荔枝十花一子”

  ⑩“旋沉荔花蜂酿蜜,清香不减蔗浆寒”,屠本畯《荔枝

  三、教学反思:

  本次课堂教学,与我所准备的教案还是有较大出入的。但通过教学反思,我却发现有一种歪打正着的感觉。虽然在我的教学设想中,希望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但在实际的教案编写过程中还是限于条条框框,限于固定模式。如引入、作者介绍、字词正音。其实现在看来,既然已经布置了学生预习,课堂上并没有非讲不可的理由。从此堂课,学生的自我见解和对说明文论述形式的熟悉程度,可见其是花了精力和时间去预习的。因此,通过观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检查学生的预习,包括字词,这是一个值得一试的方法,也是我这堂课所得之一。

  的确,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的,预设的教学流程只能参考,不能死守,应该根据课堂情况机智处理。

  比较可惜的是,由于时间的问题,最后学生的.一句结束语未能行成。作业布置时也未让学生写一句感想,这样会更直观。至少我可以明了学生对这堂课的感受。觉得很遗憾。但学生对缩写的认真完成至少让我感觉到了一点: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可以的。以后这方面可以放手让学生练,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自我评价。但从丁铭铭的口头表达来看,是需要着重培养的。他属于班里语文中等水品。应该可以反应一部分同学的水平。以前曾经尝试过课前演讲,但后来因为学生的反应冷淡而中止。现在看来,这还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在两个班中进行调查,选择一种学生比较喜欢的口头训练方式。

  让每人准备一张白纸作备用的办法很好,有利于以写促思,细化、深化学生的阅读,我觉得以后在一些情感性比较强的课文中尤其可以尝试。这同时也可以带动学生的书面表达。这次教学实录中的相关补记其实也得益于学生的纸上记录。但也发觉有些学生在写的时候并不是很认真,草稿纸上如同画符。需要引导。

  让学生以情去理解说明文等使用类文章是不是容易背学生接受?很难说。抽空需要作个调查。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12

  一、课文的基本内容

  这篇文章准确、翔实地说明了荔枝的果形、果实以及贮运,对荔枝的习性、产地、栽培史等做了一般性介绍,并对我国荔枝生产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本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10段),分三个层次说明荔枝的形态和果实。

  第一层是第1段,以小学学习《荔枝图序》向老师质疑为引子,引出“荔枝”这个话题。幼年时童稚的心里只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与老师讲的《荔枝图序》中描述的荔枝不同,向老师提问,老师也无法说明白。这个开头既亲切活泼,又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原原本本地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的诗句,为后文提到的与白居易对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了依据。

  第二层是第2~5段,主要写荔枝的外部形态(外壳、颜色、果形、大小)。作者对白居易“壳如红缯”的说法提出异议,认为“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在说明“成熟的荔枝”的颜色后,作者感觉不饱满,又用“绛囊”“红星”“珊瑚珠”打比方,形象鲜明、逼真;荔枝的果形有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由蒂部到顶端及两侧,介绍得井然有序;说到荔枝的大小,作者用列数据的方法介绍荔枝的大小和重量,真实可信。

  第三层是第6~10段,主要写荔枝的果实(膜、肉、核、花)。作者对白居易“膜如紫绡”的说法又提出异议,认为白居易“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应该是“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对白居易“瓤肉莹白如冰雪”的说法再提出异议,认为“瓤肉”实际不是肉,而是“膜”发育的“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随后,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对荔枝核(种子)的形状、色泽、种类做了具体说明。荔枝的花从内容上说不属荔枝的果实,但花与果实分不开,有花才有果,所以附带一起介绍。其主要特征是荔枝花多,花期长。在这一层里,第8段还介绍了荔枝的贮运,很明显,贮运不属果实的范畴,但贮运主要是为了保持荔枝肉的鲜美,与果实关系甚密,所以放在“肉”后一并介绍。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荔枝果实,采用由外向内的说明顺序。

  第二部分(第11段~14段),主要介绍荔枝生产的有关情况。

  第11段写荔枝的产地分布,用“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证明荔枝原产于我国;用南越王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证明荔枝的栽培在我国至少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第12段用现在知道的13种讲荔枝的古书,特别是“蔡谱”,更有力地说明荔枝原产地在我国。第13段为说明荔枝“喜温暖”的习性,“成都、福建是它生长的北限”,作者列举汉武帝、宋徽宗和文徵明诗中的顾氏与荔枝间所发生的故事,说明前人酷爱荔枝而欲北移,但均未成功,而用“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这样的话语激励我们的科学工作者刻苦钻研,突破难关,创造科研新奇迹。第14段引用苏轼的诗句,古诗今用,意在于今。古代能享受荔枝的只有杨贵妃之流,今天我们发展荔枝生产,要造福于广大劳动人民。

  从全文看,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由主到次。

  二、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运用打比方的方法,使被说明的事物形象更加生动。如把荔枝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里”,把稀奇的荔枝品种比作“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等。

  运用列数据的方法,使得事实确凿,更具说服力。如介绍荔枝大小时说,“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如介绍荔枝贮藏时说,“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30天左右”;又如介绍荔枝结实时说,“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等等。

  运用举实例的方法,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力。如唐明皇为了让杨贵妃吃上鲜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如为证明广东很早就有荔枝,用了“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的例子。

  应该指出,本文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引用。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多达二十多处,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比如引用古诗文,引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给人感觉开头新颖,引人入胜,并为后文作者与白居易对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据。

  三、准确、简洁的说明性语言

  作者要把说明对象和内容客观地、科学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语言因素非常重要。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简洁。如第12段,“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一句,加“现在知道的”就比较客观,因为“13种”仅是从目前发现的文献来判断,将来也许还会有新的发现,那就不止13种了。如第13段,“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用推测的语气,实际上是说将来也许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但能不能发生还不一定。如第14段,“盛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不是任何一个地区都能大力发展荔枝生产,“盛产荔枝的地区”圈定的范围较小,有条件大力发展荔枝生产。

  ●解题指导

  一、本题旨在训练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把握思路的能力。

  说明荔枝的生态,按照由外到内或由表及里的顺序;介绍荔枝的生产,按照由古到今的顺序。从全文看,两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由主到次。

  二、本题旨在让学生理解引用的说明方法,同时积累一些古诗句,丰富文学素养。

  具体分析见课文说明。

  三、本题旨在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组织成平实文字,可以帮助学生体会生动的说明与平实的说明的不同特点和效果。

  四、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搜集相关的资料,写作文艺短文。

  ●教学建议

  一、本课内容比较浅显易懂,条理也很清晰,建议以学生自读为主,让他们一边自读一边完成练习一。在理清全文内容和思路的基础上,完成练习二。教师不必对课文进行串讲,过细的讲解会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可用一课时。第二课时用于练习三、四的写作和交流。

  二、说明文的语言准确、简洁。在阅读中,注意让学生学会捕捉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培养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敏感。

  三、北方和边远地区的一些学生,也许从未见过或尝过荔枝,教师可通过引用诗句、讲述故事等形式,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弥补他们对荔枝缺少感性直观认识的遗憾。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生于1901年,浙江海宁人。早在30年代,他就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出版《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的有《生物学碎锦》。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烂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二、关于《南州六月荔枝丹》的通信

  李乡浏同志在《贾祖璋和〈南州六月荔枝丹〉──回忆与贾老的一次通信》一文中说,他于1983年暑假备《南州六月荔枝丹》课,颇感课本注释不详,曾写信向贾老请教。信中询及以下三点:1.标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全诗能否录示,以便解题;2.明代徐的《咏荔枝膜》诗,请示予全首,有助于分析“夸张的说法”;3.“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8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希望得悉这13种的书名及其作者。

  贾老作复如下:

  1.陈辉《荔枝》: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阑干。

  2.徐《咏荔枝膜》:曾向忠州画里描,胭脂淡扫醉容消。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白玉薄笼妖色映,茜裙轻裼暗香飘。嫣红狼藉谁收拾,十八闽娘裂紫绡。

  3.×广中荔枝谱 唐(?) 郑熊(粤×书已失传)

  荔枝谱 宋 蔡襄(1059) 闽

  ×增城荔枝谱 宋 张宗闵 粤

  ×莆田荔枝谱 宋 徐师闵 闽

  闽中荔枝谱 明 屠本畯(1597) 闽

  荔枝谱 明 徐 闽

  荔枝乘 明 曹蕃(1612) 闽

  荔枝食谱 明 宗珏 闽

  荔枝通谱 明 邓庆采(1629) 闽

  记荔枝 明 吴载鳌 闽

  荔谱 清陈定国 闽

  荔枝谱 清 陈鼎 粤闽川

  岭南荔枝谱 清 吴应逵粤

  (摘自《中学诗文释汇》,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三、几点商榷(刘学仁)

  1.第四段写“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理由,一是“有野生的荔枝林”;一是很早已在我国培植。这两点似乎还不足以说明“原产我国”,是不是别国也有野生的荔枝呢?是不是别国也早有栽培呢?没有反面的论据。如果确有根据,应该明确提出。

  2.第六段说“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这两句话不易理解。前一句是说“膜”,后一句是说“花纹”。仔细体会好像是这个意思: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着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由于壳的内壁有紫色花纹,透过白色薄膜可以看得很清楚,因而便把这紫色花纹看作是薄膜的花纹,而说成“膜如紫绡”了。后面引徐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荷瓣”“桃花”,似乎是“壳”和“膜”分开了,似“荷瓣”“桃花”的是壳呢?还是膜呢?好像是膜才恰当,“薄”才“盈盈”“片片”,才“娇”,才随“风”飘落,可是膜又是白的,不像“荷”也不像“桃花”了。总之,这一段似乎说得不够明白。

  3.第七段写荔枝“肉”也不够明白。指出通常说的肉实际上是“假种皮”后,又说明前面说的“膜”才是真正的果肉。下面接着说“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这句话里的“肉”指的是习惯上说的“肉”呢,还是前面已经讲清楚了的“膜”呢?从后面的“入口……”看,应仍是指习惯上说的“肉”,那么这“肉”的“细胞壁”又指的是什么呢?显然不会是“膜”(真正的肉),那是要扔掉的。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科学小品的一般知识。

  2、使学生了解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3、让学生了解并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点。

  4、让学生体会本文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文的结构方式。

  难点:本文语言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教学设想

  本课内容容易把握,要点是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以及文章文学情趣的分析和理解,前两点宜采用教师质疑,学生思考、讨论、作答,教师予以评析、明确的方式进行;关于文学情趣这一点,略有难度,宜主要以教师讲析为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国南方有一种非常有名的水果,它叫荔枝。大家不仅看见过,听说过,而且品尝过。今天,我们要学习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他是如何介绍荔枝的。

  二、作者简介

  贾祖璋(1901—1988),浙江海宁人,我国著名科普作家。代表作有《中国植物图鉴》、《鸟类概论》等专著,以及《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生物学碎锦》等科普作品。具有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三、解题

  1、南州六月荔枝丹

  南州:生长的地域

  六月:成熟的时间

  丹:明艳的色泽

  (结合课文注释①)

  2、文体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属于说明文,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

  四、检查预习

  请两位学生依次朗读,教师随时在黑板上写下学生读错的字。每个同学朗读后,教师均需对其朗读情况作三言两语的简要评定。

  词语注音

  红缯()紫绡()醴酪()龟裂()

  龟甲()蒂部()渣滓()贮藏()

  答案:zēngxiāolǐlàojūnguīdìzǐzhù

  五、分析课文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科技说明文的能力。

  2、理清说明顺序,探究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不紊地说明事物。

  3、体会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概括内容要点。

  理解文中引用的诗词典故,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出如何介绍荔枝的问题导入。

  (展示荔枝图片)如果让你给从没吃过或从没见过的人介绍这种水果,你该怎么说呢?让我们看看贾祖璋先生在《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怎样讲的。

  二、整体把握

  1、速读课文,概括段意。

  用文中的词或词组概括每段内容。

  方法指导:每段要抓出关键词或关键句。

  2、划分层次,理清顺序。

  ①对第8段与第10段的作用进行讨论。

  第一部分概括为“果实”还是“生态”?引出对第10段的.作用的讨论。

  “内部特征”部分有没有看似不合适的段落?引出对第8段作用的讨论。

  方法指导:要辨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逻辑要严密。

  ②明确局部顺序与整体顺序。

  三、深层探究

  1、讨论首段引用《荔枝图序》的作用。

  方法指导:注意语段在文中的位置,注意词语的呼应。

  2、分析第三、四段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下定义:准确地说明了本质属性``````

  3、引用《过华清宫绝句》、《惠州绝句》等诗文的作用。

  区别诗歌本身具有的思想内容与本文引用的作用的不同。

  方法指导:要有语境观念,要能够联系上下文。

  四、总结感悟

  1、语言特点。

  2、文章体裁。

  3、题目作用分析。

  方法指导:要结合全文来思考。

  4、同类文章的读法与写法。

  从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四个角度加以注意。

  五、学以致用

  介绍一种自己熟悉的水果。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相关文章: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04-22

南州六月荔枝丹高二语文教案01-02

枫叶如丹教案04-12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05-16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通用02-18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通用(实用)03-26

[实用]《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10篇05-16

北京南礼士路属于哪个街道08-18

认识东、南、西、北教学反思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