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27 08:45:4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锦集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锦集8篇]

语文教案 篇1

  让学生体会快乐的节日中儿童的欢乐心情,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自豪感和上进心。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

  教学目标:

  1.认识“吹、祝”等14个生字,会写“吹、地”等6个字。

  2.能用欢快的语调朗读和背诵课文。

  3.联系课文内容,感受自己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课件,伴奏带,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激趣导入

  (播放与课文内容相符的课件)老师讲述:在《快乐的节日》欢快优美的歌声中,一群活泼可爱的少先队员蹦蹦跳跳地来到花园里、草地上,他们尽情地歌唱、欢跳,小鸟在他们面前飞翔,小溪从他们面前流过,他们兴高采烈、朝气蓬勃。

  他们为什么那么快乐呀?他们在过什么节日呢?想知道吗?咱们一起去瞧瞧吧!(板书课题:快乐的节日)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本课出现的14个生字,要读准字音。

  2.同桌交流检查认读生字的情况。

  3.请小老师根据出示的生字卡片教读生字,老师给予辅导。

  4.老师出示词语,全班一起读一读,发现容易错的字,提醒学生注意。(祝贺,祖国,勇敢,丰满,理想,度过,希望,羽毛)

  5.学生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6.分四人小组说说自己的.记字方法。

  7.全班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如

  偏旁归类识字:“祝”“祖”都是“示字”旁;

  分解部件识字:贺=加+贝,国=口+玉,羽=习+习;

  形近字比较识字:席—度;

  积累词语识字:希望,勇敢。

  8.生字扩词练习。

  如:吹风、吹牛、吹捧;祝愿、祝福、庆祝;贺电、贺信、恭贺。

  三、指导写字

  1.引导学生整体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做到写字前心中有数。要求会写的6个生字中,有2个独体字和4个左右结构的字。4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

  2.注意提示

  ◆“吹”字的“口”旁要写得高而小。

  ◆“地”字右边的“也”,横折钩要往右上斜,但是不能写得太长;竖要写得高一些;竖钩要拖长,出钩前,先回锋。

  ◆“乐”字一共5画,第一笔是横撇,第二笔是竖折,横撇不出头。

  ◆“师”字的第二笔是竖撇,不是一竖,第三笔是横不是横撇。

  3.学生描红、临写,老师巡视检查、指导。

  4.师生共同评价、修改。

  5.同桌相互欣赏对方的字,给对方提出建议。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轮流读生字。

  2.谈话导入: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小朋友们的快乐。

  二、分节朗读课文,感受快乐

  1.自由朗读课文。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样的心情?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质疑,并在读中求解。

  2.分小节朗读,选择你认为快乐的地方再读一读。同桌互读互听互评。

  3.在伴奏的音乐声中,学生自由朗读,进一步体会小朋友们的欢乐和幸福。

  4.小组比赛朗读。

  三、欣赏歌曲,展开想象

  1.播放歌曲,学生唱合。

  2.同学们,什么节日最快乐呢?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快乐的心情吗?

  3.听曲子,愉快地朗读课文。

  四、背诵课文

  1.请同学们随着课件的画面和歌声,试着自己背一背这篇课文。

  方法一:提示关键词语。

  第一节:小鸟──风儿──我们──

  第二节:花儿──小溪──他们──

  第三节:感谢──我们──像──等──就──

  第四节:唱啊──跳啊──

  方法二:唱《快乐的节日》歌曲,根据曲子背诵歌词。

  2.能背诵的同学自愿站起来背诵。

  3.在音乐声中,全班同学一起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4.学生自由地边唱边跳。

  五、小结

  在我们这个充满甜蜜、幸福和希望的新时代,每一天都是快乐的节日。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25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一,快乐的节日,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

  1、学会7个生字:秋、园、红、黄、劳、动、笑;认识4个偏旁:禾木旁、绞丝旁、力字旁、竹字头;认识全包围结构;理解秋天果园果子人们劳动等词语;会用秋天看图说完整的句子。

  2、能正确朗读课文。

  3、了解秋天果园里的果子熟了,知道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认识到丰收及喜悦是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目标 :

  初读课文,学会秋园两个生字,理解秋天果园果子等词语,看图说话。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了解大意。

  1、秋天到了,你知道有哪些变化?

  2、出示课题秋天的果园。

  果园什么意思?园还可以跟哪些字做朋友?这个园字怎么记?我们还学过一个全包围的字,是什么?(国)

  3、秋天的果园是怎么样的?听老师读课文。

  二、学生边看图,边听老师范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一学字词。

  1、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

  2、指名按课文顺序组词读带有拼音的字,读得好的.同学可领读。

  3、读生字卡片,师生共同正音。

  黄(huáng) 熟(shú) 还(hái) 串(chuàn) 欢(huān) 苹(píng)

  4、指名试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5、说说秋天的果园是怎样的?

  四、指导书写。

  秋:先认识禾木旁,注意禾字一捺改一点。

  园:全包围结构,注意先里面,再封口。

语文教案 篇3

  1、学生能从总体上明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了解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为小学高年级综合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学会制订活动计划,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并能通过独立或合作学习,较好地完成任务。

  3、学生能够认真阅读教科书中提供的阅读材料,从中受到启发,搜集到更多体现汉字神奇、有趣的资料。

  — 第一课时 —

  一、激情导入,揭示内容。

  1、导语: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和许多其他国家的文字相比,汉字无论是在字形上还是在读音上都别具一格。看,老师在黑板上就写了两个汉字(即“汉字”)。你们对汉字有哪些了解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随机点拨)

  2、揭示内容。同学们,通过刚刚的交流,大家已经对汉字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让我们更深入地走进汉字王国,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并为汉字的规范使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吧。

  二、合作讨论,制订计划。

  1、提示:在我们的教科书中,有对我们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让我们一起翻到教科书第43页。

  2、学生自由读课文开头的一段话。

  3、学生汇报从这段话中了解到的要求。

  教师相机强调:(1)自由组成小组;(2)讨论活动内容:搜集体现汉字趣味的资料;(3)制订活动计划;(4)活动结束后展示活动成果。

  4、学生自由分组。(教师适当指导:可以分为四大组,第一组字谜组;第二组歇后语、笑话、古诗组;第三组绕口令、对联组;第四组汉字起源组)

  5、“汉字真有趣”活动计划

  活动时间: 月 日

  活动地点:

  活动内容:(1)搜集或自编字谜。

  (2)查找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故事等。

  (3)了解汉字的趣味。

  成果展示:把搜集到的资料编成小报,贴在教室里,举办趣味汉字交流会。

  分工:组长: 搜集资料:

  编辑: 抄写:

  插图:

  6、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

  提示:讨论时要合理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讨论意见;讨论后,形成完整的计划;可以选择丰富多样的汇报形式,如竞猜、讲故事、朗诵、展览等。

  三、讨论交流,完善计划。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2、师生共同评议。(教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量不要重复)

  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四、课外实践,完成活动。

  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

  1、提示学生查找图书搜集。

  2、提示学生利用网络搜索。

  3、提示学生通过请教别人得到相关资料。

  — 第二课时 —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真制订了小组活动计划,大家也按照计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你们有收获吗?(生自由回答)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字谜的神奇吧。

  二、猜字谜。

  1、现在请大家张开想象的翅膀,一起领略字谜的魅力。请以小组为单位猜字谜,看哪组猜得又快又多。

  2、猜教科书中列出的字谜。

  (1)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2)四座山来山对山,四个川来川对川,四个日字连环套,四个口字紧相连。

  (3)一点一横长,两点一横长。你若猜不出,站着想一想。

  (4)有人不是我,有马飞跑过,有水能养鱼,有土庄稼活。

  (5)提取画中的信息:一个人靠在树旁休息。

  (6)提取画中的信息:钟指向了十二点。

  (7)相传唐伯虎曾在杭州西湖畔卖画。一天,他挂出一幅水墨画,上面画着一只黑狗,十分可爱。唐伯虎对人们说:“这是一则字谜,想购买者,需要付三十两银子,如果猜中谜语,就分文不收。”大半天过去了,无人猜中。这时,有一位年轻人说:“我猜中了。”唐伯虎请他说出谜底,他却笑而不答,取下画来便走。

  唐伯虎望着这位年轻人的背影,哈哈一笑,说:“猜中了!他猜中了!”

  你能猜出这是个什么字吗?

  3、小组间相互猜字谜。

  4、公布答案:(1)日;(2)田;(3)立;(4)也;(5)休;(6)斗;(7)默。

  5、刚才猜的字谜都是书本上的,(1)至(4)是文字谜,(5)和(6)是图画谜,第(7)题是故事谜语。大家肯定也搜集或编写了许多字谜,说出来让大家猜一猜。

  6、阅读《门内添“活”字》思考:

  (1)杨修通过什么方法猜出了谜底?

  答:运用离合字形析字法。“析字”是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采用析形、析义、析音等形式来表情达意的一种方法。

  (2)你还能列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示例:一人一口酥

  一天,塞北送给曹操一盒酥,曹操亲自在盒子上写下“一合酥”三个字,然后把酥放在了桌子上。杨修进来看见了,让人拿来汤匙,和众人分着吃完了。曹操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杨修回答说:“盒子上明白地写着‘一人一口酥’,我怎么敢违抗丞相您的命令呢?”

  三、有趣的谐音。

  1、谐音歇后语。

  (1)引言: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和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一句话。这种形象而俏皮的口头用语浅显易懂,语言幽默,深受人们的喜爱。

  (2)读歇后语。

  ①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②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③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④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⑤咸菜烧豆腐——有言(盐)在先

  ⑥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3)介绍:歇后语两部分之间有间歇,说的时候往往只说前一部分,把后一部分(真意所在)隐去,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义。以上六组是谐音歇后语,借助同音联系,产生俏皮风趣的表达效果。

  (4)猜一猜:以下四组都是谐音性歇后语,看哪一小组猜得又对又快?

  ①一连三座庙——

  ②石头蛋腌咸菜——

  ③霜后的萝卜——

  ④关公打喷嚏——

  宣布答案:①妙(庙)妙(庙)妙(庙);②一言(盐)难尽(进);③动(冻)了心;④自我吹嘘(须)。

  (5)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每个小组都搜集了不少谐音歇后语,哪一组先来出题?

  一组出题,其他组成员抢答。

  (6)小结:歇后语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好好继承和发扬。

  2、谐音笑话。

  (1)读一读《“枇杷”和“琵琶”》。

  (2)交流:看了笑话,你有什么感想?

  (3)小结:汉语同音字多,不能随意乱用,否则会闹出笑话。

  (4)拓展:小组派代表讲述前一阶段搜集到的谐音笑话。

  四、有趣的形声字。

  1、默读《有趣的形声字》,概括形声字的特点。

  2、介绍:“星”和“凤”原来都是象形字,后来又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声符创造出来的。“蜀”和“祭”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形符创造出来的。

  3、交流:形声字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表示这个字的读音,另一个部分表示这个字的意义。表示这个字读音的部分叫“声旁”,表示这个字意义的部分叫“形旁”。

  4、你还知道哪些形声字?说说它们的特点。

  5、以小组为单位介绍。

  比如:“草”,“早”是它的声旁,“艹”是它的形旁。

  五、畅谈收获。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你有哪些收获呢?

  六、布置作业。

  把搜集的有关资料,做成一期以“有趣的形声字”为主题的手抄报。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当既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在此板块中我着重选择了猜字谜和找谐音两个内容让学生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在交流的同时感受到汉字的神奇和有趣。

语文教案 篇4

  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

  2、 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 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着与坚毅的品质。

  二、 教学重点:

  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三、 教学难点:

  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特色。

  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 教学过程:

  我们课下已经预习这篇课文了,那么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儿呢?(板书:大山)是什么打破了这里的宁静?(板书:火车),在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40页“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从前,台儿沟人历可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他们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大山无声的命令。于是,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的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如今,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的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得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姻脂。尽管火车到站时已经天黑,她们还是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着服饰和容貌。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

  “大山”“火车”并不仅仅是实物,它象征着封闭、传统;开放、现代。

  火车的进入,使台儿沟的少女们得以接触外面的世界,那么她们的追求相同吗?

  (或者:她们的关注点是否一致?)

  ① 凤娇——对“北京话”的情感,凤娇说话大胆直率:“呦,我们小,你就老了吗?”缩小了年龄距离,暗示下文凤娇对“北京话”非同一般的感情,她们之间的感情很纯洁——依附型。

  ② 香雪——她的追求与被人不同,她更注重的是皮书包、铅笔盒之类的文化用品,因为她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

  她对铅笔盒的执着追求,表现了什么?

  析:她想获得与别人同样平等的权利,想获得尊严,对文化知识的追求使她与其他姑娘们在物品需求上迥然不同,也正是这样,原本胆小的她才能第一个登上火车,第一个走出这个小山村,第一个对山外的世界有了认识。

  小说重点描写了香雪一段小小的历险经历:她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了火车,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来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文具盒。

  当她一个人站在陌生的西山口时,她的内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板书:怕——不怕——犹豫——坚定

  她的内心变化是用景物烘托得,找一找相关的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

  ⑴45页“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怕

  ⑵46页“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合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不怕

  ⑶46页“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悉悉萃萃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犹豫

  ⑷46页“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坚定

  以上几处景物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图画,它在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的同时,也有效的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我们想一想:每个人在做出选择时,都会经历一番心理斗争)害怕——不再害怕——犹豫——坚定,这一变化虽然是在30里的山路上完成的,但香雪却跨越了由自卑、封闭、落后到自信、开放、进步的巨大心理障碍,这一障碍的跨越正是小说要着力表现的内容——自强型

  ③ 其他姑娘们——她们喜爱的是法卡、丝巾、尼龙袜,追求的是一种物质——享受型

  香雪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呢?

  析:香雪追求知识,有着山里人特有淳朴、真纯、尊严。

  讨论:文章到这里虽然结束了,但我们设想一下,这些人物在追求所谓文明的时候会变成什么样呢?

  析:凤娇和北京话跑了

  香雪考上北京的学校了

  有的人经商了

  我们在追求所谓的文明即物质,知识的时候,不要失落了人性中那份固有的尊严、真纯和淳朴。

  小结:小说的情感基调是清新、婉丽、优美、纯净的,但并不意味着纤弱、单薄、浅显,相反它寄寄予了作者对时代现实的严峻思考:那淳朴、淡远的美果然是迷人的,令人不由自主地去欣赏和赞美,但它恰恰又是与贫穷和闭塞联系在一起,在时代列车的呼啸声中,当人们在疯狂地追求所谓文明的时候,这种淳朴、迷人的美还能保留多久呢?

  板书设计:

  大山——火车——变化?

  追求 “北京话”:情感(依附)

  文具盒:平等、知识(自强) 怕

  不怕

  犹豫

  坚定

  头巾、法卡:物质(享受)

  香雪:知识+尊严、知识、淳朴

  追求 失落

语文教案 篇5

  1.认识本课8个生字,语文教案-镜泊湖奇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观察、写景的方法,领略镜泊湖的奇妙景色,获得美的享受。

  4.了解镜泊湖奇观“奇”在哪里,了解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增长自然常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我国地域广阔,有无数的名胜美景,在我国东北的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有一处令人向往的湖泊——镜泊湖,被誉为“北方的西湖”。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注意读准泊(pō)字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什么要把这个美丽的湖泊命名为“镜泊湖”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在课文中找找原因。读课文时要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读书的姿势。

  3.围绕问题,组织课堂交流。学生可能会有这样几种说法:

  (1)传说镜泊湖是宝镜从天上掉下来变成的。

  ——引导学生朗读相关的课文,指导读准“消灾弭(mǐ)祸(huò)”“天庭(tíng)”;理解词语“消灾弭祸”。

  (2)镜泊湖湖面水平如镜。

  ——引导学生朗读相关的课文,读准字音“倒(dào)”理解词语“耸峙”。

  三、再读课文,聚焦形象

  1.导语:“镜泊湖”一个名字就那样神奇,镜泊湖的景色就更加神奇美妙了,课文上说镜泊湖的景色是——奇观。

  齐读:奇观。理解“奇观”的意思。

  2.镜泊湖奇观到底奇在何处呢?让我们再来认真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在课文中做好标记。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做标记。

  4.组织课堂交流,一般学生会有这样几种观点:

  (1)奇在镜泊湖边和湖中的峰峦。

  (2)奇在吊水楼瀑布。

  (3)奇在地下森林。

  四、精读课文,想象品味

  1.分组研读,协作讨论,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镜泊湖奇观》。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自愿组织学习小组,研究镜泊湖景色的神奇之处。要求学生找到有关的句子,读读想想从什么地方可以发现神奇,为什么?教师巡回指导,随机参与学生的讨论。

  2.课堂交流,汇报成果。

  学生按小组汇报研读讨论成果,教师随机进行提高性指导,发挥主导作用。估计学生的汇报会这样进行:

  (1)认为“奇在镜泊湖边和湖中的峰峦”的学生会认为峰峦绮丽多变,“峰峦叠起”“石岛耸峙”“倒影奇幻”很神奇。同时会选择朗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

  ——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峰峦叠起”“石岛耸峙”“倒影奇幻”的意思,想象课文描写的奇观,画一画镜泊湖的风光图,同时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2)认为“奇在吊水楼瀑布”的学生会认为吊水楼瀑布“溅起千朵银花”“势如千军万马”很神奇。同时会选择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的第四句话:“本来清澈的湖水……形成鲜明的对照。”

  ——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万斛”的意思;播放瀑布的响声,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瀑布的样子和气势;配上瀑布录像,音画合成,指导感情朗读。

  (3)认为“奇在地下森林”的学生会认为“火山口似乎要吞没一切”和“林木却欣欣向荣”很神奇。同时会选择第5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朗读。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深约100米”想象火山口的“黝黑”,想象林木的欣欣向荣;指导感情朗读。

  3.诵读积累,比较发现。

  (l)学生自主选择诵读表现镜泊湖奇观的有关句子,积累语言和表象。

  (2)比较这三处奇观有什么不同之处。(湖边峰峦和地下森林的静态与吊水楼瀑布的动态)

  五、细读课文,质疑探究

  1.导语:学到这里,镜泊湖奇观已经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了鲜明的印象。关于镜泊湖奇观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学生质疑,可能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

  (l)在火山口,怎么会有地下森林?

  (2)吊水楼瀑布为什么不会结冰?

  (3)镜泊湖和吊水楼瀑布是怎样形成的'?

  (4)关于镜泊湖,怎么会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3.教师引导:有些问题是可以通过仔细地读书,在课文中找到答案的;有些问题是可以通过推想解决的。让学生给所提的问题分类:可以通过读书解决的,学生自己仔细读书;需要通过推想才能解决的,先自己推想,后进行讨论。

  六、总结全文

  l.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这篇课文先写了镜泊湖的传说和形成原因,然后重点描写了“自然朴实而又绮丽多变”的镜泊湖景色、吊水楼瀑布、地下森林,表现了祖国河山的壮美和大自然的神奇。

  七、拓展延伸

  交流、展示你所搜集到的有关镜泊湖的资料。

  附: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6

  目标锁定

  1、了解运用对话描写展示社会背景,表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深刻主题的写法;

  2、体会旧中国农民的辛酸和不断增长的反抗意识。

  沙场点兵

  1、搜集叶圣陶及本文背景资料;

  2、朗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自选段落,改编为课本剧,并自行排练。

  课堂在线

  一、导入新课

  屏幕上投影左幅图片,以介绍万圣米行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好奇心,导入新课。

  二、角色朗读,整体感知

  [情景] 运用对话描写是本文的显著特点,随着对话的逐步展开,小说的故事情节也一步步地推向高潮,旧毡帽的心理或行为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今天我们先来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旧毡帽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过程,最好分别用两个字概括。

  [活动] 1、分角色朗读,思考变化过程;2、评价朗读;3、交流变化过程。

  [引导] 小说以旧毡帽朋友满怀希望前来占卜命运开始对话,得知米价后,“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一会儿大家都呆了。”希望变成了失望,话语中表现出了愤激的心理。接着“先生,能不能抬高一点儿?”又表现出了农民的哀求心理,彻底失望后只能贱卖。热闹的街道上,旧毡帽朋友的愤懑之情随着他们的话语奔涌而出;最后的船头议论体现出了自发的反抗意识。

  三、剧本表演,历史再现

  [情景] 这种愤怒和辛酸、自发的反抗意识,往往是话语中体现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我们同学向来以表演见长,今天我就给你们一个平台,你们能给我一个惊喜吗?(布置有关表演要求,可采用小组比赛形式,以突出表演效果,再现历史主题为主要评价标准,从学生的语言、动作、情感、协调等方面,要求学生作好评价。)

  [活动] 小组表演、评比,师生共同点评。

  四、语段精读,主题提炼

  [情景] 小说往往是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的缩影,帝国主义、当局、封建势力和投机商人就是那个时代旧社会勒住人民脖子的四条绳索,你能在仔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举例说说他们是怎样紧紧勒住人民脖子的.吗?

  [活动] 1、学生读课文,思考;2、小组讨论、交流;3、班级讨论、交流,引导。

  [引导] 读小说时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读出时代的气息,读出那个时代的生活及那个时代的本质精神。

  五、历史感悟,思绪奔涌

  [情景] 今天,如果你有机会去甪直古镇,面对眼前的万圣米行,你会想什么呢?请用简要的语言表达你当时的感想。

  [活动] 思考、交流、评价。

  [引导] 结合学生具体发言,联系现实意义,结束总结。

  智能储备

  1、小说有三处描写阳光,仔细研读课文,比较分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仔细体味句中加点的词语,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19个,其中12个要求能够正确书写。正确读写“腾云驾雾、漫山遍野、闪耀、拇指、镰刀、石笋、起伏、丘陵、折光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四自然段。

  3、理清课文叙述顺序,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其成因,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其成因,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情境表演法。

  教学准备:

  1、五彩池的风光资料片。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五彩池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几张五彩池的风光资料片。提问:这是什么地方?

  2、请学生回答,并问是怎么知道的'。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到这个神奇美丽的地方——五彩池去看一看。(教师板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各抒己见,交流资料。

  1、学生介绍你所了解的五彩池。

  2、教师做适当补充。

  五彩池在四川的黄龙风景区。黄龙风景区与九寨沟风景区一样,同为川西北高原上耀眼的明珠。1991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五彩池美不胜收,如人间仙境。

  三、整体感知,理清顺序

  1、学生通读全文,想想五彩池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讨论课文记叙的顺序:说说课文先讲了什么,有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先讲了五彩池的传说,接着讲它的形状、颜色、成因;最后总结全文)

  四、学习字词、扫清障碍

  1、将全班分为6个小组,合作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可通过讨论,查字典等多种学习方法。

  2、出示本课生字,让学生当小老师,提醒应注意的字型及字音。“灿”是平舌音;“矗”是翘舌音。

  3、让对本课词语理解没问题的学生当“小博士”,站在台前,谁有不理解的词向他提出疑问,博士作答。教师可适当点拨。

  五、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激趣,引入新课

  1、简要复习本课写作顺序。

  2、告诉学生学完本课要为五彩池写出几条广告词。看谁写的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读深思,理解内容。

  (一)精读重点段

  1、找出文章的重点段(2——4),这一部分写什么?(五彩池的特点以及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

  2、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讨论题

  (1)课文写了五彩池哪些特点?画出有关词句,旁边作批注。

  (2)五彩池池水为什么会显出不同的颜色?

  (3)这一段中运用了哪些比喻句,请找出来读一读。

  (4)说说每个比喻句都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推选代表在全班汇报讨论结果。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归纳。新 课 标 第 一 网

  4、学生质疑问难。

  5、利用三棱镜演示折射,进一步理解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一是池底石笋各异,阳光折射;二是花木倒影。

  (二)学习首尾段

  1、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五彩池在哪里?课文开头为什么要写奶奶讲的故事?

  (2)课文最后一段只有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如果你到了那里,你会怎样想?

  三、美文美读,整体赏析。

  1、学生有感情品读好句子,并说说好在哪里。

  2、小组赛读,最后试着背诵打比方的句子。

  四、拓展延伸,训练能力。

  学写广告词

  再次欣赏五彩池的投影片,人人为五彩池写广告词。

  老师也准备一句:人间仙境何处寻,请君漫游五彩池。

  五、布置作业

  1、向父母介绍五彩池,并说颜色变化的原因。

  2、摘录文中你喜欢的词句。

  板书设计:

  五彩池

  数量 多得数不清

  大小 大小各异

  形状 玲珑多姿

  颜色 五颜六色

  原因 大自色赐予的美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艺术风格。 2、具体体会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3、认清词作情调过于伤感低沉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受、体味这首词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2、难点:对词中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提及宋词,不能不提到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简介作者

  1、从名句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及柳永,大家也许不像对苏轼那样熟悉,但他的两句名句早已广为传诵。(提问、启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多么炽热如火的爱的情愫!直到晚清,曾受到过西学影响的王国维还震惊于这种爱情表白的炽烈,并将其用来比喻对于大事业、大学问不懈、执着的追求。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 殊:《蝶恋花》 艰苦探索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 永:《凤栖梧》 执着追求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2、明确三点,简要介绍写作背景(略) (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三)整体点拨 《雨霖铃》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元十大曲”之一,历来被认为是抒写离别之情的典范之作。要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请结合“自读提示”阅读全词并思考: 1、这首词是按什么顺序写离别之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2、这首词哪些句子写景?哪些句子抒情?怎样情景交融的? 板书: (线索) (重点) 离别前: 勾勒环境 离别时: 描写情态 离别后: 刻画心理

  (四)重点分析(边朗读边进行) 第1句:写景。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 第2句:写人。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公却催促登船。两个转折句,足见其留恋之情深。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人,都是为了勾勒出离别前的'环境:凄清、萧瑟(板书:凄清、萧瑟) 第3句:写景。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写出了二人分手时的情况,刻画出“别亦难”时的悲痛心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苏轼的《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提问),简直使人柔肠寸断,悲痛欲绝,“语虽不奇,而意致绵密”。 第4句:过渡。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

  【提问】此处的景物描写应如何理解?是否给人以宽广雄伟的气势之感?

  【解说】不是。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由此可以想象出离人在离别时虽无无语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绵绵之态,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别后漂泊孤寂的联想,承上启下。(板书:留恋、难舍) 第5句:点题。用 “伤别离”点题(板书),并用对比手法,衬托出自己的离愁比古人更深更重。 第6句:名句。是作者的想象。(鉴赏见后) 第7句:高潮。两个让步假设句,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纵有“良晨美景”,谁与共欢?纵有“千种风情”,谁与共话?设想细腻,语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重聚之难。多么伤感!多么苦涩!(板书:伤感、苦涩)

  【小结归纳】写离愁别绪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显然,本词脍炙人口不是以题材取胜,而在于它能够“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把“自古伤别离”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结合,把“千种风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结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板书:情景交融)

  (五)难点讨论(小黑板)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里? 古人:折柳相赠,暗“留”之意 杨“柳”—“留”的谐音 离人:见柳思人,离愁又生。 眼前景 晓 风 —“凉”(特点),衬别后心情之凄凉。 别后情 (明) (暗) “残”月— 不团圆,透出凄凉冷落之感。 景中有情

  (六)朗读、背诵 要求:正确流利、感情充沛、熟读成诵、琅琅上口。(尽量当堂完成) 方式:检查学生、教师示范。

  (七)课外作业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词扩展成一篇情景交融的短文。(3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

  寒蝉凄切 骤雨初歇 别前:勾勒环境 凄清、萧瑟

  雨 霖 铃 柳永 (线索) 帐饮无绪 兰舟催发 相看泪眼 无语凝噎 情景 伤离别 别时:描写情态 留恋、难舍 交融 (主题) 望空凝思 情意绵绵 (特点) 良辰美景 如同虚设 别后:刻画心理 伤感、苦涩 千种风情 无人诉说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9-23

语文《跳水》教案10-31

【经典】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经典)10-16

语文《公输》教案09-18

(经典)语文教案09-21

语文教案(精选)08-27

[精选]语文教案07-22

语文教案11-18

语文教案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