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力的教案

力的教案

时间:2025-05-24 10:05:25 教案 我要投稿

力的教案锦集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力的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力的教案锦集5篇

力的教案 篇1

  物理教案-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物理教案-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力的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力》。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二、力是什么?

  1、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

  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

  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2、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1、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2、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3、学生谈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

  归纳: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块,铁块吸引磁铁。

  2、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拉弹簧

  3、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

  4、请同学们谈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船离岸时竹篙点岸;手拉橡皮筋;

  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初步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力 重力

  ㈠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⒈正确理解力的概念,能分清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⒉知道力的三要素,力的单位和符号,能作力的凰示和力的示意图.

  ⒊知道按力的性质和力的效果对力分类,能正确区别各种实际力的类别.

  ⒋正确理解重力的定义,能确定物体重力的大小,指明重力的方向.

  ⒌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能确定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物体重心的位置,会分析一般物体重心位置与质量分布的关系.

  〖思路方法目标〗

  ⒈分类方法.(力的分类,矢量和标量)

  ⒉等效方法.(重心概念)

  ⒊分析综合方法.(力的概念的深化)

  ㈡教学重点难点点拨

  ⒈力的物质性是各种形式力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它反映了任何一个力必定和两个物体发生联系,而且这两个物体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物质性要求我们在认识一个力时,首先要搞清该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

  ⒉力的作用总是要产生一定的效果,它只能从受力物体上体现出来,而且这个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相联系,力的图示能准确地反映某一个力三要素情况.

  ⒊地球周围的物体,总是要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重力,它与该物体所处的环境和运动状态无关

  ⒋物体各部分都受到重力作用.从效果看,这个作用相当于作用于一点.这个点就是整个物体的重力作用点.亦为物体的重心.上述处理方法是“等效思想方法”的应用.用悬挂法找重心,要注意其局限性,它只适用于薄板状物体.

  ㈢教具

  弹簧、弹簧秤、木块、海绵、水盆、不规则的薄板、细线、曲尺…

  ㈣教学过程()

  ⒈讨论引入

  师:请阅读p新教材,共同讨论下述问题:⑴什么是力?⑵在自然界中有哪些力?并举例说明.

  (为了加深对力的认识,分清力的种类,性质.掌握力的表示方法和应用,本章我们将系统学习力的知识)

  ⒉新课内容

  ⑴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① 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演示】手和弹簧、水和木块.

  ② 受力是相互的,受力和施力物体同时存在.【演示】线悬挂重物

  师:力是个重要概念,如何表示一个力?

  ⑵力的图示

  ①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量,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N”;力的方向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方向;力的作用线是沿力的方向的直线)。

  【演示】木块浮于水面

  (要完整反映一个力,必须把力的三要素全部表述清楚,这可用图示法)

  ② 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法

  具体到:先定力的单位标度

  再画出力的指向的方向

  最后标出的箭头、箭尾,均可表示出力的作用点.

  ⑶力的种类(按力的性质和力产生的效果分类)

  ① 性质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

  ② 效果力—动力、阻力、压力、支持力…(按力的效果命名)

  师:严格分清性质力和效果力是物体受力分析的基础,也是正确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环节.下面首先研究重力。

  ⑷重力

  ① 重力就是重量 是由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② 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阅读p 明确两点: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G=mg g=9.8N

  师:下面研究重力作用点问题

  ⑸重心

  ① 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物体重心位置是几何中心。

  ② 一般物体重心位置和物体质量分布有关。【演示】悬挂法可确定薄板和曲尺重心位

  置(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

  ㈤巩固练习

  组织讨论下列习题(略)

  ㈥作业

  ⒈复习课本内容p1— p5

  ⒉思考课本练习一第⑴题。

  ⒊⑵、⑶、⑷题做在练习本上。

力的教案 篇3

  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确定之后,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富有成效,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的掌握 、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形成,并对于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科 学地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从已知到未知,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步形成概念 、进行判断和推理,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能力。有助于使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学会学习,学 会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实验教材不是简单地呈现例题——结语——习题,而是既体现学生学习知识的顺序,又体现了较科学的教 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了条件。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改进教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谈自 己的一些看法。

  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改进教

  学方法,培养思维能力

  从具体到抽象是儿童的认识规律,感知是思维的起点。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感性认识,通过“操作”这一 外部程序的“内化”,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计算教学中,教“100以内数进位加法”(口算):

  28+5=? 算理时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打出投影片1)

  (附图 {图})

  28+5图(感性认识)教师点拨启发(知识迁移)应该怎样计算?学生根据“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口 算)的计算方法,很快说出把28分解成20和8。这时教师打出投影片2(形象思维)到此步教师再引导:下步还 应怎样计算?

  (附图 {图})学生根据20以内数进位加法的知识很快说出先把8与5相加等于13。教师把片2抽拉成片3, 这时水到渠成:20+13=33,到此教师把上述感知(即演示)过程与学生一起写出下列思维过程(抽象思维):

  (附图 {图})

  想:

  (附图 {图})

  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100以内数(口算)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即算理)。

  再如:在教“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四册教材40页)(长+宽)×2公式推导采取以下五个步骤进行。

  1.找:在下面图形中找出长方形。

  (附图 {图})

  2.描:从一点开始把长方形图形用蓝笔沿长方形四周描一描。(事先准备好的学具)

  3.

  (附图 {图})

  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突出两个长和两个宽相等)

  4.摸:引导学生摸学具的周长,摸课本和书桌的四周。(帮助学生建立长方形周长的概念)

  5.推导:例1、用一段铁丝围成一个长6cm,宽4cm的长方形。把这段铁丝拉直,它的长度是多少cm?教师出 示下列图形(教具)(1)(表象)

  教师用一条线绳围成的长方形一周,然后展开如(2)。得出这个绳子就是这个铁丝的长。强调这个绳子就是 长方形的周长。这时,教师用→示意使长方形的长与宽展开周长的长与宽一一对应。启发学生怎样求这个铁丝 的长是多少cm?(多种计算思考方法)

  (附图 {图})

  (1) (2)

  生:列式1. 6cm+4cm+6cm+4cm=20cm

  生:列式2. 6cm+6cm+4cm+4cm=20cm

  6×2+4×2=20cm

  生:列式3. (6+4)×2=20cm

  师生通过四个算式的比较对照,最佳算式是3,进而归纳出(长+宽)×2这个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公式(抽 象概括得出结论)。

  在教学中采取操作→感知→理解的方法比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即动作直观——表象——概念— —概念系统。充分体现了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思想,符合学生学数学的认识规律。“动作直观 ”是认识的起点,“表象”是在操作和观察等活动基础上,在头脑里形成事物的初步形象,是知识形成的中介 ,最后才在头脑里将获取的“表象”进行深加工整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概念”。它要求教 师必须加强直观教学和学具操作活动,丰富学生知识的“表象”,促进其理解,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让学生 说算理和公式的由来,这样使内化了的外部程序,经过大脑加工转化为外部语言,这样较好地培养了儿童逻辑 思维能力。

  二、要充分发挥教材优势,把培养逻辑思维贯穿于教学过

  程的.始终

  小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教师以知识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长期培养 的结果。我们要有意识地结合教材内容把培养逻辑思维贯穿在不同年级、不同的教学环节之中。

  1.从认数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儿童是通过具体的物体理解抽象的数,认数中包含了对数形、数义、数序、大小比较及数组成的理解。教 材按着数的自然顺序,采用在原数上再增加1得出新数;新数减少1就得原数,使学生获得新数大于原数,原数 小于新数的认识,这样学生既建立了基数的概念,又增强了对数序的认识,对“增加”、“减少”含义的理解 也起到铺垫的作用。

  教材从认数2后运用图的直观作用,让儿童在“相等”的基础上认识“不等”,同时认识表示相等和不等的 符号(=、>、<)并用符号表示新数大于原数,原数小于新数,这样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加强学生对数的大小 及顺序的理解。从认数7以后出现了式与数大小比较,从图到式、从式到数使学生感受到式与数、数与式大小的 比较是数与数大小比较的发展,式只不过是表示数与数间的关系。这样的编排对加强数的认识,渗透辩证唯物 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是极有利的,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好起点。

力的教案 篇4

  知识目标

  常识性了解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

  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培养灵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通过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的图示,培养学生欣赏线条美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选学内容.教材首先通过实验使学生定性地认识到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力大小小于二力之合,大于二力之差.合力的大小随二力间的夹角的改变而改变.两个力互成角度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情况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简单定性地讲述一下这个知识,使学生有所认识,对分析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有关问题,使学生认识力是一个有方向性的量,力的合成不能简单地用加减法来处理,是有好处的.

  教法建议

  本节是选学内容,是在前节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二力互成角度时合力的情况.只作定性研究.主要是做好课本中的演示实验.

  关于合力大小随二力夹角而改变,最好演示一下.同时举出实例来说明,可以仍用两人拉车的例子来说明.

  用平行四边形法求合力的方法,可向学生作简单介绍.这有助于学生认识这种情况下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教学设计示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二力合成演示器、投影仪、交互式动画

  教学设计示例

  (一)新课引入

  上一节我们学过了同一条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但是物体受到的力大多不在同一直线上,而是互成角度的.例如,两个人在打夯时,他们用来提夯的力是互成角度的.那么,两个互成角度的力又该如何合成求它们的合力呢?

  (二)新课教学

  1.演示实验

  参照课本中的演示实验中的第一步,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弹簧秤向不同方向把橡皮绳拉长到某一长度,记录两个力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

  (学生操作,教师沿着拉力的方向做出力的图示)

  再用一个弹簧秤代替刚才的两个弹簧秤拉橡皮绳,即用一个力F代替F1和F2两个力的共同作用,记录弹簧秤的读数和拉力的方向.

  (教师演示并画图)

  2.分析实验

  (1)力F1和F2的合力大约多大?

  (2)合力F和两个力F1和F2比较,合力F比F1和F2之和大还是小?比F1和F2之差呢?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F比F1和F2之和要小,比F1和F2之差要大.

  3.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方法

  本知识点的教学可使用交互式动画辅助教学.

  以F1和F2的力的图示为一组邻边做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可以表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改变两个力的夹角重做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它们合力的方法是成立的`.

  用投影仪将交互式动画投影到屏幕上,找几名学生亲自拖动鼠标,改变两个力的夹角,观察它们的合力大小如何变化,合力与分力的夹角如何变化?

  最后教师在学生观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两个力互成角度时,它们的合力小于这两个力之和,大于这两个力之差.两个力的夹角减小时,合力增大;夹角增大时,合力减小.当两个力的夹角减小到 时,合力就等于两个力之和.当两个力的夹角增大到 时,合力就等于两个力之差.因此可以说,我们在上节所学的在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是这里所学知识的特殊情况.

  (三)总结

  教师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力的合成的方法,例如三角形定则等.

  探究活动

  【课 题】 实验分析成角度的合力的范围

  【组织形式】 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用一些测量工具(至少两个弹簧秤)实验分析成角度的合力的大小的范围,并得出一些结论.

  【备 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力的教案 篇5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知道摩擦力的定义。

  2、会从正反两方面去分析摩擦现象。

  3、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二、预习内容

  1、摩擦力是发生在两个 物体之间,在物体发生 或 有这种趋势时,阻碍物体间的 。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 和 。

  3、举出生活中的有益摩擦:

  举出生活中的有害摩擦: 。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包括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知道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 认识摩擦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经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2. 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

  3. 学习设计表格、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摩擦的分析,激发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生产的习惯。

  二、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观看多媒体画面:(汽车在雪地上艰难行走,而当轮胎上裹有铁链后就能前进自如了;沾了水的茶杯盖很难拧开,而用毛巾裹住时就很容易拧开了; 生锈的铁锁打不开,当加了几滴油后就可以打开了;运动员赛跑时穿着带有铁钉的跑鞋等等)。老师出示:钉鞋、跑鞋、平底鞋、棉鞋、溜冰鞋各一双.问:如果老师要参加一百米的赛跑,你会选哪一双鞋呢?如果我要去溜冰你又会帮我如何选择呢?为什么要作这种选择? 这都是摩擦力在起作用。

  (二)、新课导学

  自学课本第一、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1、摩擦力产生在怎样的物体之间?

  2、两个物体在什么状态下能产生摩擦力?

  3、摩擦力产生在什么地方?

  4、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

  5、小实验:请你用手轻压桌面,手在桌面上滑动,然后用力重压桌面再做一次,体会两次感觉有什么不同?保持压力相同,使手分别在光滑的桌面和粗 糙的桌面上滑动,体会两次感觉有什么不同。

  6、每个同学都擦过黑板,对黑板擦和黑板之间的摩擦力的大小,你有什么感觉?小组里同学交流一下。

  (三)实验探究

  1、猜想,结合前面的讨论,每个小组同时结合你的所见所闻,进行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大胆猜想,要说明你的猜想原因。小组讨论 后,全班交流。)

  猜想① 。② 。

  2、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控制变量法:当一个物理量与几个因素都有关系时,我们要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的一个因素,来研究该物理量与这个因素的关系。

  针对老师确定的猜想,通过小组讨论。选定一个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全班交流。

  3、进行试验

  实验方案通过后,小组进行实验,把实验数据记录在自己设计的表格中。

  试验次数

  1

  2

  3

  注意:①在拉动木块时,一定要水平拉动,并且在木块匀速运动时再读数,为什么?

  ②每个小组把自己的数据对全部进行展示。

  4、得出结论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结论

  5、交流与评估

  评估实验结论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实验结果和其他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相同,是什么原因?

  6、综合全班的实验结果,共同总结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

  (四)小组自学科学世界,独立完成下列各题,小组内交流

  1、摩擦力都是有害的吗?列举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每组至少列举6条)

  2、怎样可以改变摩擦力的大小?

  3、增大摩擦力的措施有哪些?举例说明。

  4、减小摩擦力大小的措施有哪些?举例说明。

  三、反思总结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不光滑,有压力,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2.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不一定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不一定是阻力。

  3.滑动摩擦力可由公式F滑=μFN计算,或由物体平衡计算。

  4.静摩擦力不是定值,有一个范 围,即0~Fm,由物体运动和其他受力情况决定。

  四、当堂检测

  1、判断题

  (1)自行车刹车时,用力捏紧自行车刹车闸是为了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 ( )

  (2)在接触面之间加润滑油,可以消除摩擦 ( )

  (3)物体只有在运动时,才会受到摩擦力的作 用 ( )

  (4)物体运动越快,受的摩擦力就越大 ( )

  (5)物体静止时,就一定没有受到摩擦 力 ( )

  (6)如果没有摩擦,我们就寸步难行 ( )

  2、甲、乙两同学沿同一直线,水平向右拉一木箱,甲用60N的力,乙用40N的力,木箱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运动,则木箱受到地面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分别是〔 〕

  A.100N,方向向右 B.100N,方向向左

  C.20N,方向向右 D.20N,方向向左

  3、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运动鞋底的花纹是为了增大鞋底与地面间的摩擦力

  B.冬天下雪后,常见民警在汽车上坡的地方洒上一些炉灰,目的是增大车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

  C.生活中离不开摩擦,摩擦越大越好

  D.工厂工人师傅用的锉刀表面总是凹凸不平的,目的是为了增大锉刀与工件之间的摩擦

  4、笨重的箱子放在水平地而上,我们推不动它是因为 ( )

  A、这物体的惯性很大 B、这物体受到的推力小于摩擦力

  C、这物体受到的推力和摩擦力平衡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

  图6中物块A重10N,A和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5,当悬挂物B重3N时,开始沿桌面滑动。求:(1)B物体重1N时A与桌面间的摩擦力多大?(2)B物体重6N时,A与桌面的摩擦力多大?(3)当A物体上再加上重10N的C物体,B物体重6N时,A与桌面的摩擦力多大?

  课后练习与提高

  1、关于摩擦力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

  A.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B.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力成正比

  C.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

  D.摩擦力大小总正比于接触面上的压力

  2、下列关于摩擦力说法正确的是( )

  A、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

  B、物体间的压力增大时,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不变

  C、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一定等于μN

  D、静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某接触面上有滑动摩擦力,则也一定有弹力

  B、弹力的方向与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一定垂直

  C、滑动摩擦力一定阻碍物体的相对滑动

  D、滑动摩擦力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

  4、用手握住一个油瓶(瓶始终处于竖直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瓶中油越多,手必须握得越紧

  B、手握得越紧,油瓶受到的摩擦力越大

  C、不管手握得有多紧,油瓶受到的摩擦力总是一定的

  D、以上说法都正确

  5、有三个相同物体叠放在地面上,如图,物体之间及物体和地面之间不光滑。ABC静止。( )

  A.C受地面摩擦力,大小为F,方向向左。

  B.A受水平向右的摩擦力。

  C.B对C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

  D.C和地面间无摩擦力

  6、一根质量为m,长为a的均匀木棒,它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用F力推动,当其经过如图所示位置时,求f。

  7、物体静止,F力作用处光滑,求静摩擦力。当力F变为3F时,再求静摩擦力。

  A错;如果受的是静摩擦力,则可能压力增加但摩擦力不变,比如手握油瓶,握得再紧瓶子受到的静摩擦力还是mg,B对C错;D正确。

  3、【答案】ABC

  4、【答案】 AC

  【解析】没越多,为了不掉下来,必须增加最大静摩擦力,A对;由受力分析知:竖直方向只有竖直向上的静摩擦力和竖直向下的重力,瓶始终静止,说明静摩擦力始终与重力平衡,大于始终等于mg,不变,B错C对D错。

  5、【答案】AC

  【解析】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无关。

【力的教案】相关文章:

关于力的教案06-02

《力合成》教案09-07

二力平衡教案10-30

神奇的力中班教案03-08

《二力平衡》教案08-05

神奇的力活动教案10-07

《二力平衡》教案优秀07-03

实用的力的教案三篇09-11

精选力的教案汇总6篇09-30

有关力的教案8篇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