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1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新选入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的是去年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文章编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这个主题单元,我认为非常的好,是歌颂爱岗敬业伟大精神的优秀作品,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的高尚的师德和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选入结合时代精神,体现苏教版教材的特点。
在课的导入上,我觉得学生对去年的5.12特大地震都很了解,并且在去年发生地震后,我要求学生每天看有关救援的报道,谭老师的事迹有些学生也听说过,于是没有用有关地震时的图片或影像。但在9月23日听了郝老师讲的第二课时后,我才觉得,用上图片能更好地让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走进课堂。
在课堂上,我抓住谭千秋老师是如何用宝贵生命诠释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的组织教学,抓住四处环境描写的句子,这样的环境预示着什么?【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可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谭老师又是如何做的呢?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抓人物的正面描写,抓谭老师在地震到来和楼房即将倒塌的时候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组织学生通过读和演来反复体会,真正理解谭老师是怎样诠释爱和责任的,感受谭老师舍己救人的精神。学生也真正明白了诠释的意思,不是简简单单能用解释来说明的。但在听了郝老师的课后,经过交流,我发现我在教学中设计中只抓“诠释”一词,而没有抓“爱与责任”。于是我认为应该这样设计:要注重了学生的学的指导,首先给学生设下悬念,让学生说说你认为老师对你的爱表现在哪里?那在谭老师身上所表现的“爱和责任”是什么呢?这再去引导学生学习,最后的效果会更好,学生不仅能明白“诠释”的意思,更能明白谭老师在学生身上体现的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 “撑”组织教学,让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当讲到就是这样一位老师,离开了他心爱的女儿和学生时,在坐的学生都被谭老师的精神深深感动,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这句话不仅记录了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人们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师的形象。我让学生结合前面当地震来临时,谭老师正在给学生们上课的内容进行研究,谭老师给学生讲人生的价值,那谭老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那就是为国家,为他人。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他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姿势,是诠释爱与责任师德灵魂的姿势。这时,再让学生说说课文为什么以“最后的姿势”为题时,学生都能滔滔不绝说上半天。
总的来说,我的课堂是抓住一字(撑)、一词(诠释)、一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组织教学,这样一来,没有重点强调“爱与责任”,这是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还有就是在教学中对三位人物的侧面描写强调没有,也抓住人物的话让学生理解体会谭老师的精神了,但没有特意强调这就是侧面描写,对习作的指导不够,对教材的编排意图理解不深。主要也是由于没有教学用书,凭自己理解上课,在这课中忽略了侧面描写的学习。这是以后的教学中引以为戒的内容,要特别注意。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2
今天上午,在学校组织的教学能手示范课活动中我执教公开课《最后的姿势》一课,课堂上,学生展示讲解的表现既在我的预料之中,又有点出乎意料。
说在我预料之中,是因为我对孩子们太了解了,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我都能猜到他们的心思,自然,我的举手投足也逃脱不过他们的眼睛。所以,我与孩子们间有着一种无形的默契。况且,在我性情的影响下,孩子们学习起来个个激情澎湃,朗诵起来个个声情并茂,那姿势、那劲头,活脱脱一个个小时候的我。再者,课改以来,我克服重重困难,摸索中改进,改进中反思,坚持以“学生展示讲解、教师相机点拨”的`新型学习方式上好每一节课。在长达一学期的课改尝试中,学生展示均学会了先品读句子,再抓重点词句谈体会悟感受,久而久之,我也习惯了他们这种展示方式,因而,意料之中,不足为奇。
说到出乎意料,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想展示好必须预习好课文。充分预习好课文是展示能否成功的关键。公开课与平时课的区别就在于公开课学生预习得更充分,预展得更流畅,所以课堂展示也比平时的展示更精彩。所以我们也更有理由相信,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他们会还我们一个精彩。只是,我们平时稍稍偷了懒,往往是课前才把导学问题设计好,然后进了教室,因问题字数较多,也懒得在黑板上写问题,给学生匆匆一念问题了事,于是,学生在问题不明朗的情况下紧紧张张预展、板书、展示,效果肯定不如公开课。由此,更多的是我们的过错,不是学生的笨拙。在充分预习后的本节公开课上,我看到了学生的自信坦然,听到了学生的妙语连珠,感受到了学生的激情四射,所以感慨万千,对自己、对学生又增添了无限信心。
更窃喜的是,校领导能够及时体察民情,本学期决定不惜代价,让众多学生人手一份导学案,这无疑是教学中的雪中送炭。这样大快人心的决策,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重,真正做到了为学生服务。期待本学期学生的自主学习、展示讲解能有新的突破。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3
《最后的姿势》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汶川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卫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当我看到这篇文章是以《最后的姿势》为题时更是觉得非常感人,题目就有很深的含义。我对这篇文章进行了细细的研读,认真的备课。在教学这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觉得自己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收集资料,激发情感
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资料:
1、了解5.12大地震的概况,收集地震的相关的资料、图片和感人故事,以便课堂中交流。
2、收集谭千秋老师的资料及纪念谭老师的有关文章、诗歌。5.12大地震轰动世界,学生们亲身经历了那些日子,收集资料的任务触动了学生的记忆和情感,许多感人的画面,故事涌上他们心头。这项任务很快就完成了,为课文的学习埋下情感伏笔,在第一课时的交流中,学生情绪激动,为之感动。
二、紧扣题目,抓住细节,研读文本
“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的最后姿势。
叙事性文章中最有价值的是细节,研读这些细节描写有助于学生体会谭老师舍己为人的伟大人格。课文中对地震发生时的场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这些场景描写渲染了人物出场的情景,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我通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这些句子,体会谭老师在地震来临之时,在生死攸关之际,谭老师做出生命最后的抉择,用身体守护学生。他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4
《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是根据2008年四川发生的汶川地震而改编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伸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赞扬了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私的思想感情。
在进行这课的教学时候我主要抓住了四处教学描写,感受其预示着什么。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要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十分的危机,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千秋老师将要遇难,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抓住这四处环境描写,分析谭老师是如何做的呢?让环境描写衬托人物,这就是对谭千秋老师的正面描写,重点抓住谭老师在地震到来和楼房即将倒塌的'时候说的话和所做的事,组织学生通过朗读和表演反复体会,真正体会谭老师是怎样诠释爱和责任的,感受谭老师对学生大爱无私的情感。学生也能真正明白了诠释的意思了,不是简简单单能用解释来说明的。
那到底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 “撑”组织教学,让学生表演,让学生说说从“撑”中能感受到什么?“撑”看出了谭老师用出了所有的力气,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水泥板,自己却被砸的血肉模糊,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当讲到这儿时,大家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千秋老师逝世时候的自然姿势,也正是这个姿势护住了四个学生,充分看出谭老师这种恪尽职守、舍己为人、大爱无私的情感。我让学生联系上文当地震来临时,谭老师正在给学生们上课的内容进行探究,谭老师给学生讲人生的价值,那谭老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那就是为孩子,为他人。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他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姿势,是诠释爱与责任师德灵魂的姿势。这时,再让学生说说课文为什么以“最后的姿势”为题时,学生都能滔滔不绝说上半天。
但在钻研教材的时候没有太深,凭自己理解上课,在这课中忽略了侧面描写的学习。还有就是我上课时候太过注重形式了,没有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以后的教学中引以为戒的内容,要特别注意。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5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在当堂预习“读、圈、标、划、问”后又加了一个新的项目——找寻文章中值得你学习的地方。语感好的学生迅速直扑“天阴沉沉的”等环境描写手法而去,却也说不出为什么觉得好。我点拨学生,是不是由这些环境描写感觉有什么事要发生?这样写是不是对人物、事件的发展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学生在一品读,咦,好像就是这样的!
我又启发学生,是否看过类似的`与环境、人物相关联的文章。学生们七嘴八舌,有的联想到《三顾茅庐》中巍巍青山的描写是对卧龙人物形象的衬托,有的联想到看到的作文中写过因做好事而觉得太阳更加灿烂、微风更加和煦(虽说这样的描写有些烂,对孩子的发现还是要给予肯定的)。读写结合并非一句空话,因为老师教学上的关注,学生才会重视得更多。
作为“通讯”的节选,我找出原文给大家读了一下,和《大江保卫战》《在大海中永生》一样,品读不删改的原文,学生的领悟会更多。
三位人物的话语是对谭千秋老师的侧面描写,对于学生的选材指导来说也是很好的范例。有不少学生敏感地指出:从三个不同人的视角写出了不同人物眼中的“谭老师”,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10-12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07-24
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10-06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精彩10-01
《最后的姿势》教案03-07
《最后》教学反思06-13
最后教学反思09-24
最后的时刻教学反思09-11
最后的玉米教学反思08-24
《最后的时刻》教学反思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