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合集15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
本课一开始出示情境图,写出除法横式,我就直切主题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竖式,马上就有学生“自以为是”的认为除法竖式与加法、减法等的竖式相同,我就追问他们,是这样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它,我出示了一个完整的除法竖式,学生很惊讶,啊,是这样的啊,他们发现原来除法的竖式是与乘、加减有区别的、是特别的。学生产生了疑问,激起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愿望,也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要求。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从而让学生去发现除法竖式与横式的联系,以及这些数是怎么来的,锻炼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产生了思维的碰撞,学生之间互相启发,最后碰撞出新的火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中“生2:6是2和3相乘得到的,生3:6是商2和除数3相乘得到的”。同学们互相影响,最后能把话说得既完整又正确。我觉得在一开始直接给出了横式和竖式,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竖式,了解竖式,便于学生分析、发现知识规律,避免给学生片段、不完整的'知识印象。教师适时引导,让其探究。
在练习时出现了一些错误的现象,如在写竖式时学生数位没有对齐,有些同学把一位数的商与被除数的十位对齐,有的同学把除数和商的位置写反了,于是我把这些现象进行展示。让同学们判断分析、订正,既对新知巩固练习,加深了同学的印象,又起到同学互相帮助的效果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2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平均分在本单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习除法的基础。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设计了各种生活情境,先通过观察初步感受“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放手让学生动手分一分,从而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今后学习除法打好基础。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合作得非常好,特别是分一分时,学生们都要自己的分法,体现了分法多样化,但最后还是觉得用乘法口诀最快最方便,这一思维的提升,锻炼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在巩固练习的环节中,我精心设计练习,从基础题——感受“平均分”,到提高题——辨析“平均分”,最后回归生活——升华“平均分”。
40分钟的课堂转眼结束了,师生在民主、活泼地气氛中学习着、成长着。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3
《回收废电池》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的加法和整百整十数加法的基础上,再来学习的三位数不进位和进位的加法。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进行竖式运算。并让学生明白三位数的加法,其实只是数位变多了,但竖式的运算法则其实跟两位数的运算法则完全相同。
1、教材创设了“回收废电池”的情景,我首先能结合这一素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并通过“你知道吗?”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废电池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适时的进行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等方面的思想教育,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在讨论“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了多少节废电池?”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列出算式。并让学生先估计出得数的范围,再进行计算。再探索计算方法时,让学生通过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了解到“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在从个位加起。”解决“一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废电池?”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去思考,进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新知中,在讨论“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节”电池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先让学生估计出得数的范围,再进行计算。在计算112+87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计算方法,再进行交流教学。从“估一估”、“拨一拨”和“算一算”三个层面提供了由估算到精确计算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当我们遇到一个新算式时,先估一估它的结果,做到心中有数,对探究算法和解决问题是有益的。通过在计算器上拨珠计算,学生了解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因此在竖式计算中,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才能相加。
4、通过创设情境,探索新知,巩固练习等环节的教学,顺利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但要注意的.是在备课时,仍需事先把握好每个环节的用时,多给学生进行板演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进行估计和语言表达,老师不要太急于“一手操办”,这样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愿说。同时教学语言仍需再斟酌些、严谨些,这样本堂课就更能达到教学效果了。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学生在一年级学习了简单的周期排列规律的基础上,第二次学习找规律,无论从知识上还是情感上,学生都有一定的基础,但此次找图形的规律以循环排列为主。这样,学生不仅要看清形状或颜色的组合规律,还要发现图形排序上的.规律,对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概括推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与掌握不是易事。
课堂上以学生感兴趣、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为教学资源,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学生喜欢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来掌握图形的排列规律。在排一排、画一画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发现规律。
在自学互动、发现规律这一学习活动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去发现“墙面图案”的规律这一环节。学生感觉比较自然、亲切,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了观察、发现的阶段。
发现规律这一活动环节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与同伴交流,互相讨论,寻找规律。通过交流,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可以发现很多规律。感知这个规律。
游戏测评第三关“设计图案”再次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提供学生自由设计图案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创造“规律”,有意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这一动手环节意在让学生拥有一种数学意识、数学能力和一双数学的眼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自己在师生交流、课堂调控与评价方面还有欠缺,前辈们对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让我受益匪浅。我将会记住点点滴滴,不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以提升。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5
这节课是二年级下册教科书第七单元的最后一个内容《整理和复习》。整个单元是万以内的计算,有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有几百几十加减法的笔算及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内容。我把这节课分为三个部分进行复习,分别是口算、笔算、估算。在教学后,我及时进行反思,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教学思路清晰,学生能清楚地知道这节课所复习的内容。
这节课开始我就明确告诉学生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能清楚知道自己的学习任务。复习每一个内容时,我都先让学生先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先做题,让他们自己先进行一个复习,然后再帮助学生进行整理,我们在口算、笔算时要注意什么呢?让学生能先根据刚才所做的题自己小结出应注意的问题,学生自己通过做、实践后得到的结论印象会更深刻。
二、教学题型多样。
在这节课中,有直接让学生口算的题,有个人比赛、判断正误并改正、列竖式计算、找近似数、估算及解决问题的内容,形式多样。这个单元主要是计算,我通过各种形式的题型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内容理解和掌握得更好。
三、自主探索与小组交流相结合。
在复习课时,我仍然注重学生个人自主探索及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学生们独立口算,自己独自笔算;而对于估算的难点内容我会让学生先相互交流、讨论,在小组里先说说,这样好的'学生可以引导、带动其他的学生,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使得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四、注重培养学生思考、总结的能力
在进行完口算及笔算的判断后,我让学生独自来说说口算的方法及口算和笔算要注意的问题,同时我还让学生在复习完后谈谈自己的收获及让学生找出自己还存在的问题,不仅培养学生独自思考、概括总结的能力,同时还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有自己的思考空间,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五、采用小组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我就提出明确的要求,并采用小组奖励的机制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对课堂中学生的组织纪律、学习状态进行适当的激励,用小组的竞争机制使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课后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课堂表现情况给予评价。
不足之处:
这节课较多是让学生来说,让学生实际练习、动手做的题目较少。复习内容很明确,就是口算、笔算和估算,主要是将它们分开进行复习的,缺少综合性的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计算的方法。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6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29页例3用除法解决问题,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教学难点是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我觉得在这几个方面做得比较理想:
1、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与把握。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理解编者的意图,充分挖掘所提供教材的有用性。要求教师恰如其分地把握教材,选择教材,利用教材,从教材出发却又不局限于教材。对教材有游刃有余的运用能力,程度地发挥教材的教学作用。
(1)力求进入生活情景。如果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也就活了,学生也更愿意学了。通过回忆“同学们玩游戏”的情景,让学生看主题图,在图中收集信息,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这是同学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是符合现实生活的。“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也就变成了他们希望解决的问题。可见联系实际能够激起他们学习的愿望,并且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还能够有效地使数学课堂延伸。
(2)力求体现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式。在实际时,我是这样一步步完成的:第一步,由观察“同学们玩游戏”的情景,使学生发现问题;第二步,让学生从中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第三步,让学生用除法独立解决“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这两个问题;第四步,回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比较两题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而使大家能够多留心身边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3)根据学生的能力增加了发展题。发展题是有一定难度的,又来了3人,如何平均分为3组。进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思维能力。
2、学方式方法的优化。
(1)注重学生的说。在课堂中,呈现了不同的'说的方式,个别说、小组讨论说、跟着同学一起说,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说展现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说的'过程中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对不同观点的审视能力。
(2)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如在例题教学“两道题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而在做一做这题中,我让学生直接回答。小组讨论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宽裕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组织更好的语言,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而独立思考的形式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具优势。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思想。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7
在《平均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
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
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分糖果的情境,让学生自由地分,学生汇报,老师板书展示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分法。为了从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个问题:你们最喜欢哪种分法呢?为什么?很多学生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分法找出来了。学生说了自己的理由,与平均分的概念相去不远,我马上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归纳出了平均分的.概念。然后,让生再次观察黑板上的分法,汇报交流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
2.注重知识的二次利用。
学生经过一次实际操作,对“平均分”有了初步的理解,再进行“分橘子”,大多数已能独立完成这一任务,学生提出了很多平均分的方法,需要师生共同探究方法的最优化。在后面的闯关游戏、巩固练习中,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把不是平均分的改成平均分,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3.渗透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在闯关游戏、巩固练习时,我设计了四关,通过“判一判”、“填一填”、“画一画”、“圈一圈,分一分”形式多样的习题,既考查学生对平均分的掌握程度,渗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又培养孩子多方位思考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我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把物体平均分现象展示给学生,把生活和数学相联系,在学生感受“同样多”的基础上概括出“平均分”的概念,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认识除法,才能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8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提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首先我用摆一摆的形式让学生巩固“倍”的知识。
在出示课题后,我引出课本主题图,这样就充分利用了本课的主题图,做到了尊重教材。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是教材在“倍数的认识”之后进行的一个内容,我讲完本节课后,感受颇多,现在反思如下:
成功方面:
学生学习的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
1、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有教师给主体图,让学生自己主动获取信息,并提出他们可以想到的问题。
2、在练习的设计上层次分明,从简到难的层次感。
3、重于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教学源于数学有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本课的教学中,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帮助米奇请客的问题等。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这些是我认为本节课中的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1、在学生同桌合作提问题后,师只是让一个学生说出了问题,并没有再问其他的学生,其实在师巡视时就有几个学生说出了好多问题,那时候我完全可以列完算式后在让学生提出问题,更深的拓展一下,可是我怕后面时间不够用,所以没给学生展示的机会。
2、在倍数关系上强调的少了些,反而隐藏在内的“几个几”的运用强调地多了些。
3、板书设计上只注重了问题的出示,条件的出示却忽略了,给人的重点弱了很多。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通过反思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取别人之精华,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9
克和千克对学生来说是两个比较抽象的单位,需要学生亲身去感受、体验,因此这节课要准备的东西不少。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了一个两分硬币,一个小小的玩具,自己也准备了不少,比如米粒、黄豆,以及以100克、500克、1000克为一叠的本子等。心想准备工作较为充分,这堂课应该不错了吧,但这节课的效果没有我预想得那么好。
反思一:在整堂课中还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我在课的前一部分要给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秤,就问:“要知道物体的重量可以怎么办?”学生答:“用秤称。”再展示各种各样的秤图,虽然很顺,但没有什么波折,激不起兴趣。
反思二:40分钟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有效,引发学生的思考,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
反思三:要多给学生鼓励,哪怕是一个眼神,给学生以学习的信心。
反思四:课堂上怎样做到收放自如,教师怎样调控课堂,平时要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0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数据收集和整理的第2课时,学生已对怎样收集和整理数据有一定了解,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并且能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于是,我选择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让孩子们用投票的方式,选举自己心目中,数学成绩优异,也最热心协助老师工作,帮助同学提高数学成绩的数学课代表。这一活动贯激起学生收集数据的热情。课堂上我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收集和整理数据活动的全过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本节课的教学突出了以下几点:
1、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预备课代表上台,为自己的票数记录,再交流汇报统计数据的方法,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新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出示表格,让学生独立尝试填写,最后找代表汇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据整理的工作中。
3、注重让学生体验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在整理本班学生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的`情况时,老师先让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用的记录数据的方法,然后采用了记录数据最常用的方法——举手查人数,并且放手请一名学生负责统计,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在合作中完成了记录数据的统计。这样做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同时也体验了统计过程。
4、拓展延伸感受收集和整理数据的价值。引导学生重点看表头,孩子们不单单看懂了表格,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了分析,
5、渗透生活基本常识很自然,根据天气情况,判断是冬天还是夏天。
6、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每当孩子们完成一项数据整理时,都会让学生用自己方法证明自己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结果正确。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1
《回收废电池》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的加法和整百整十数加法的基础上,再来学习的三位数不进位和进位的加法。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进行竖式运算。并让学生明白三位数的加法,其实只是数位变多了,但竖式的运算法则其实跟两位数的运算法则完全相同。
1、教材创设了“回收废电池”的情景。
,我首先能结合这一素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并通过“你知道吗?”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废电池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适时的进行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等方面的`思想教育,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
在讨论“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了多少节废电池?”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列出算式。并让学生先估计出得数的范围,再进行计算。再探索计算方法时,让学生通过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了解到“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在从个位加起。”解决“一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废电池?”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去思考,进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新知中,在讨论“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节”电池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列出算式,先让学生估计出得数的范围,再进行计算。在计算112+87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计算方法,再进行交流教学。从“估一估”、“拨一拨”和“算一算”三个层面提供了由估算到精确计算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当我们遇到一个新算式时,先估一估它的结果,做到心中有数,对探究算法和解决问题是有益的。通过在计算器上拨珠计算,学生了解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因此在竖式计算中,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才能相加。
4、通过复习,探索新知
巩固练习等环节的教学,顺利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但在备课时,仍需事先把握好每个环节的用时,多给学生进行板演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进行估计和语言表达,老师不要太急于“一手操办”,这样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愿说。同时教学语言仍需再斟酌些、严谨些,这样本堂课就更能达到教学效果了。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为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我设计了猜两本书,猜三本书,猜图形,课间活动等一系列的活动,活动中把推理思想方法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感知如何推理。本课时里设想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整节课始终用创设的故事情境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激发积极性。首先由猜两张卡片上的人物这个情境引入,再引导学生过渡到猜三本书。其次为了巩固这节课的重点,又创设了两个问题:猜小狗的名字和猜图形。
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特别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节课设计时,注意选择合作的时机与形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在教学关键点时,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我选择了让学生同桌合作。在学生合作探究之前,都提出明确的问题和要求,让学生知道合作学习解决什么问题。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尽量保证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并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适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领悟新知。
本节课通过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悟协调合作,既让学生感悟了新知,又体验到了成功,获取了数学知识,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本堂课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突出,学生参与的面比较广,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我在执教过程中发现了以下几点不足和感到困惑的地方:
学生的语言表述不够,在猜书本环节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分析了后没有充分地用言语来表述自己的推理过程,导致时间把握不准确。在推理过程的三种记录法进行解读时没有把三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以及共同点解读充分。巩固练习环节的几个练习层次性不强,没有提升练习,所以学生思考起来也比较快,还没有到下课时间我就做了全课总结,让我感到很尴尬。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3
1、复习旧知,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引入新识。
首先,我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的计算,这些是加减混合计算的基础。而且,加减混合计算与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有相同之处。通过复习,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引入加减混合计算;从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了准备。
2、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和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形象的电脑画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根据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一年级学生自然爱玩好动,都喜欢听故事。所以,我在教学中设置故事情境(关于白天鹅的故事)来贯穿例题及练习题。通过多媒体这种很好的'课堂教学方式,运用动画、声音、色彩等展现故事情境,渲染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大森林里关于美丽的白天鹅的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例题和练习题。这样,使学生就顺利地学会并巩固了加减混合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尽量集中注意力,主动参与学习和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让学生尽量学得轻松些,并体验、感受获得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4
“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物体运动现象,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学会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的格数,并在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直观区别平移、旋转这两种现象,培养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其中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距离及画出平移的图形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学生活中的数学。
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动态的卷帘门、推拉窗、摩天轮、电梯、时钟、陀螺的运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类并用手势比画各种物体的运动方式,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从而形成表象,引出课题。学生会发现数学就是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学会数学地看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直观演示,巧妙突破教学难点。
在这节课中旋转的教学,我及时的利用教鞭,直观演示,大家发现它们运动的路线不是直线,而是弧线,于是大家知道这些运动是旋转,而非平移。
同时平移距离是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常常为认为两个图形中间空了几格,就是平移了几格。对于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学生是很难想到只要去数某个部分移动的格数就可以了。让学生动手移一移数出平移的格数,然后提出更高的要求“假如不能动手移怎么办”让学生合作探究——最后交流验证总结出“找对应点”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猜想——探究——验证”的学习过程,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数学探究的方法。我想这样上也许能更好的突破这一难点。
三、多种感官配合,让学生“动”起来。
为了让学生清晰、准确地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数学概念,我分四步层层加深感知理解平移和旋转现象,一看:引导观察平移,发现在平移的过程中什么变什么不变,从而找到平移的本质特点:“位置变化了,但本身的方向没变。”二动:放手让学生利用文具盒创造平移运动,然后同学用动作自由表演平移和旋转,三辩:观看“游乐场”各种器材的运动方式,四找:再回到生活中,寻找平移和旋转现象。充分调动学生头、脑、手、口等多种感观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境中学习,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和儿童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从而对平移、旋转有较深刻的理解。在学习的平移距离时设计了“利用方格纸数平移格数”这些操作性强的活动环节,让学生深刻地建立起平移和旋转的数学表象,从而真正使枯燥的数学知识“活”起来,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动”起来。
四、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材只为学生提供了生活中一小部分的“平移和旋转”的实例,同时教材又是静止的`、平面的。为了克服教材的局限性和单一性,这节课我结合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更为直观,更为生动地体验。如在第二个环节找对应点,数平移距离时,能在两个对应点之间设计数的过程,能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数格子的方法。
五、通过反思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在最后教学画出平移和旋转后的图形这一环节中,没能深入的思考怎样学生才能很好的掌握画法。由于这个内容比较抽象,又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很多孩子学习这个内容有难度。要画平移或旋转后的图形,也是先找到对应的点和线,画出点或线后,再画出整个图形。还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让学生熟练掌握。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
“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本节教材只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首先用准备春游食品的活动,提供素材,为认识平均分做准备。例1用为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的活动,由“应该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让学生认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接着,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除法概念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所理解。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为此,教学时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认识来源于实践”。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乏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教学时,由分物品的具体情境引入“平均分”之后,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摆摆、分分、看看、圈圈等平均分物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就为认识“除法”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除法,就能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节课在设计时,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关注学生动手操作,变知识传授为学生动手探究思考的过程。采取让每个学生动手“分一分”,这是一个充分感知的过程,是认知的第一手素材,必须留给学生充分时间。在集体展示时引导学生进行“分类”,以众多学生合理分类中,提炼出“每份同样多”——“平均分”,再让学生联系生活举例,体现知识来源生活及运用于生活,整个学习活动充满主动探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合理建构。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4-03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4-05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04-05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04-11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5篇)04-12
小学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1-13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15篇04-12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1-16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5-14
小学数学下册教学总结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