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五年级语文《挑山工》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语文《挑山工》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五年级语文《挑山工》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意味深长、腾云驾雾、拘束的意思。能用耽误、朴素造句。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学习挑山工不停地登攀的精神。
2、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来游览。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这些挑山工在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达极顶,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问题:①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游人是怎样登山的?结果怎样?(用笔划下有关语句。)②把挑山工讲的话划下来。
2、指名回答。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辨析多音字。
2、易错的字。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每人读一句。
3、指名分段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2、提问:这篇文章写挑山工怎样登山的?由此引发了一个什么不解之谜?
二、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如何分段?根据什么分段?
2、讨论分段。
本文开头写作者在泰山上碰到挑山工,并由此产生疑问;有一次写出了作者的疑问,并用事实说明了疑问点;作者最后从这件事上受到启发。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即: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受到启发。
3、根据作者思路划段,总结段意。
(1)学生划段,讨论段意。
(2)小结。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登泰山时看见挑山工登山与游人不一样,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奇怪的是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第二段(3~6自然段):讲我遇到一位挑山工的具体经历,证实他的速度果然不比游人慢,和我从挑山工的话中受到启发。
第三段(7自然段):讲我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用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
4、提问:我们是怎样分段的?
先读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再根据作者思路为课文分段。
三、归纳全文主要内容。
根据各段段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登泰山时,看到挑山工登山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的情况,并从中受到启发。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2、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提问:《挑山工》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
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先写挑山工的样子:肩搭扁担,挑着沉甸甸的物品;接着写他们的动作,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有节奏地一甩一甩,再写他们登山的路线--折尺形。
好处:不损坏东西,还可以省力气。
追问:有什么缺点吗?
这样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3、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我的疑问是什么?
挑山工走的路程远,速度慢,反而领先于游人。
4、读文体会二者的不同之处。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从这一段中找出我与挑山工登山的过程中,都是怎样登的?挑山工在哪儿超过了我?
(学生边读边勾划书中有关的句子。)
2、指名读,其余同学再认真思考一次。
3、汇报。
我在山下遇到一位挑山工(一齐走)并很快超过了他。可是在回马岭和五松亭挑山工都走到了我前头。最后,在极顶挑山工又走到了我的前头。
(教师边听边板书要点。)
4、追问:挑山工为什么能走到我的前头?从哪儿知道的?
①读挑山工的话,考虑一下他讲了几个意思?
②分析。
(联系实际说说这些话的含义。)
挑山工游人
走得慢走得快
一心向着目标不想目标
步步扎实总停下来
一个劲儿往前走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作者用亲身经历解答了疑问。
四、学习第三段。
1、齐读,思考: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2、汇报。
这幅画体现了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不停地前进的精神。作者需要的是用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
教学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要懂得干什么事只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扎实,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板书设计:
挑山工
挑山工游人
走得慢走得快
一心向着目标不想目标
步步扎实总停下来
一个劲儿往前走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课后小结:
五年级语文《挑山工》教学设计2
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挑山工坚忍不拔、奋发向上的品格。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生字词,练习用:“耽误”、“朴素”造句。
5、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学存疑。
1、让学生提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各种问题。
2、教师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带着问题去讨论并弄懂。教师告诉学生“学习原本就是由不会到会的过程”,解决不懂得问题“自己反复读,用心想,主动去探索知识。”
二、质疑答难
鼓励学生缘疑质难,或主动引导,或有意激发,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1、小组合作讨论:
(1)作者奇怪的是,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2)作者为什么感到奇怪?读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着重从挑山工登山的姿势、路线来理解。折尺形路程比游人约多一倍,可结果花的时间不比游人多,这是不解之谜。
(3)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指导学习重点段:
师生围绕“你还知道了什么?”“你是用什么办法来理解这句话,或明白这个问题的?”启迪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悟出:抓住句子中的关键重点词语是读懂一句话的重要方法;抓住自然段中的重点句子是读懂一段内容的重要方法,将各段的段意联系起来,就知道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重点讨论:
1、“我”与挑山工三次相遇分别是在什么地方?
(找出课文中的词、句)。相遇与我感觉有什么共同特点?
2、品析“您看,是不是这个理儿?”什么理?用课文里的词句理解;与“我跟你们不一样儿”,挑山工与游人有什么不一样呢?
(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走走停停)挑山工:目标专一,坚持不懈,不断攀登)
3、朗读出挑山工朴素、自豪的感情。
4、从我“心悦诚服”到“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仅仅是挑山工说的揭开我心中的.谜的这番话吗?引导学生联系自己与周围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实例,展开讨论、联系,确实感到这段富有哲理的话是具有普遍教育意义及深刻意义的话。
5、作者从泰山回来,画了一幅怎样的画?(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6、作者为什么说“我需要它”,而且“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作者需要的仅仅是这幅画吗?(作者需要的不仅仅是这幅画,而是画中挑山工那种认准目标,不断登攀的精神。作者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是因为作者需要这种精神激励自己前进。)
三、归纳学法:
带领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第一个环节是“去的趟”——理解内容和思想。第二个环节是“来回趟”——学习作者怎样表达内容与思想。
1、学习的顺序:预习 ——提问;讨论——读懂了什么?练习 ——存在疑问,归纳学法。
2、可提供参考的读书方法:
(1)根据课后提示,指导带着问题读书。
(2)抓住重点词句,品词品句读书。
(3)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全面理解课文读书。
(4)观察画面,叙述内容读书。
(5)文中标点的运用,体会内涵读书。
(6)边读边思,展开想象,理解文章读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回忆课文内容,想一想挑山工跟游人相比,有什么特点?
2、课文最后一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二、归纳总结,感情朗读。
1、联系课后第4题,说说学习了这一课,我们受到了什么激励?
2、突出以下内容:
使学生明确课文的思路,懂得《挑山工》全文紧扣中心,层层叙述,各部分内容联系紧密,脉络贯通,首尾呼应,阐述哲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加深体会文章的含义。
三 作业设计(可任选一题,也可采取学生自己设计)
1、写一则读书笔记。
2、画一幅《挑山工》的画。
3、小练笔《我心悦诚服了……》。
4、制作读书笔记卡片。
5、办一张《劳动创造美》手抄报。
板书设计:
9 挑山工
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走走停停
挑山工:目标专一,坚持不懈,不断攀登
教学札记:
本文的学习,学生弄懂了挑山工目标专一,坚持不懈,不断学习
五年级语文《挑山工》教学设计3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用“耽误”、“朴素”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并从中受到启迪。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写有“读读写写”中词语的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导读”部分,了解本组安排的篇目和重点训练项目。
2.导入新课。板书:挑山工。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谁知道“挑山工”是指什么样的人?预习后,知道了挑山工的哪些特点?(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认识可深可浅。)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讲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
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
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他们登山时的姿势是什么样的?找出课文里的话说一说。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是什么样的?(是折尺形的。)
谁能描述一下,“折尺”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可在黑板上图示,或实物演示。)
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而不像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往上走?(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能省些力气。)
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带来什么问题?(路程比游人约多一倍。)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第二自然段。
2.讨论交流。
作者对什么现象、事情感到很奇怪?(作者奇怪的是,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作者为什么感到奇怪?读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饱览”是什么意思?(充分地看,看个够。)“题句”是什么意思?(就是为留纪念而写的诗句。)“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感叹挑山工登山之快,对挑山工的领先感到吃惊,觉得不可理解。)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读音。提醒注意:“奏”、“素”是平舌
2.挑山工和游人登山时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指导学习第三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问题:在登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是在什么情况下相遇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思考。
3.讨论交流。
“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三次。)这三次相遇分别是在什么地方?(请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这几次相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在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后来发现“他”走在了前面,率先到达我们相遇的地方。)
“攀谈”是什么意思?(闲谈,随便聊聊。)作者为什么要“走过去跟他攀谈”?(因为作者感到很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谜。)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讲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谜”。)作者的“不解之谜”是什么?
作者的这个“不解之谜”是怎样产生的?联系前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想一想。(是通过对挑山工与游人的对比产生的。)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自然段。
2.讨论。
在挑山工的回答中,有一个问句:“您看,是不是这个理儿?”挑山工是怎样解释“这个理儿”的?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我跟你们不一样”,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呢?
(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么就怎么)
(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那么,为什么游人“高兴怎么就怎么”,而挑山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呢?(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在哪里停,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要按时把货物送到山顶,目标专一,所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五、讲读第六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2.讨论交流。
“心悦诚服”是什么意思?(诚心诚意地佩服。)“包蕴”指什么?(包含。)“意味深长”是什么意思?(指含着的意思耐人寻味,值得很好地体会。)什么是“哲理”?(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有深刻意义的话。)
山民这几句朴素的话里,包蕴着什么意味深长的哲理?(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比较游人与挑山工的不同之处,然后深入理解“一步踩不实不行”、“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含义,再深入到更深一层的认识:看准目标,坚持不懈,就能达到目的;放松要求,做做停停,任何事情也做不好。)
六、讲读第七自然段。
作者画了一幅什么样的画?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作者为什么说“我需要它”,而且“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作者需要的仅仅是这幅画吗?(作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画,而是画中挑山工那种认准目标,不断登攀的精神。作者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是因为作者需要这种精神来激励自己向前。)
七、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体会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二、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1.提出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哪几个自然段联系起来可以成为一段,每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交流。
课文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讲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但却常常领先,作者对此提出了疑问;第三至第六自然段是第二段,讲作者与一个挑山工几次相遇,通过交谈,作者解开了心中之谜;第七自然段是第三段,讲挑山工的精神对作者的启示。
三、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1.提出要求:把各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大家练习说一说。
2.同桌互相讨论。
3.指名发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完成“读读写写”。
1.指名读小黑板上的词语。
2.指名说说“拘束”、“腾云驾雾”、“耽误”、“朴素”、“意味深长”的意思。
3.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用“耽误”、“朴素”造句。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照预习要求预习《可爱的草塘》。
五年级语文《挑山工》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我”在泰山上遇到一位挑山工,挑山工虽然身挑重物,而且看似走得很慢,却常常走到“我们”前面,通过交谈,“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并一直挂在书桌前。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品格。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的主要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生字词,感情朗读课文。在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自己生活和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应该怎样做。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品格。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在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自己生活和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应该怎样做。
教学构想
本组的训练重点是“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教学时应有意识的联系例话中讲的一般方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读中体会挑山工的精神,理解挑山工所说的意味深长的话,然后进一步体会作者为什么画挑山工的画,再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自己生活和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应该怎样做。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与学生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泰山上的挑山工说起他们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却常常走到游人的前面去。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2、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谁知道“挑山工”是怎样的人?(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认识可深可浅。)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用自己的方式去读,提示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2、谁愿意读给同学们听?喜欢跟读哪一自然段就跟读哪一自然段。
3、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再读课文,画出自己不明白的词语,学生互相质疑。
饱览 题句 诵读 包蕴 意味深长 腾云驾雾 心悦诚服 攀谈 不解之谜 哲理
三、师生合作学习
1、课文第一自然段讲了挑山工的样子,谁愿意读一读,让同学们加深对挑山工的印象。
2、读完这一自然段后,同学们对挑山工有什么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认识:
(1)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
(2)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是什么样的?
(3)挑山工登山为什么要走折尺形的路线?
(4)挑山工登山走折尺形的路线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
3、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详细地描写挑山工?请你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1)作者对什么现象、事情感到很奇怪?(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时间却并不多。)
(2)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奇怪?
四、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挑山工的特点以及作者的疑虑,那么,挑山工是怎样解开这个不解之谜的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作业设计
1、自己回家读感受最深的自然段,体会感情。
2、想一想自己今后该怎样做?
板书设计
特点:折尺形路线
4、挑山工
奇怪:路程长一倍,时间却不多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学习课文,重点指导感情朗读,要求学生在读中体会课文内容,并联系实际谈自己生活和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应该怎样做。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挑山工的特点以及作者的疑虑,那么,挑山工是怎样解开这个不解之谜的呢?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2、板书课题。
二、师生合作学习
1、分组练读课文,思考讨论:
(1)在登山的途中,作者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3次)
(2)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相遇的?(山下、回马岭陡直的山道边、半山腰的五松亭)
(3)这几次相遇都有什么共同点?(开始“我们”超过他,后来发现他走在前面,到达相遇点。)
(4)作者为什么和挑山工攀谈?(为解开心中的不解之谜。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挑山工的一段话,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多遍朗读。)
(5)作者画了一幅什么样的画?(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语句做回答。)
(6)为什么要画它?(引导学生谈精神:认准目标、坚持不懈、不断攀登)
2、学生互相质疑,教师点拨。
三、联系实际谈感想,练习口语交际能力。
1、学了这一课后,你最深的感想是什么?
2、学生找自己的好朋友讨论、交流。(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谈自己生活和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应该怎样做。)
3、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学和老师听听吗?
四、教师评价总结,课外延伸
1、教师对学生所说的进行评价。
2、希望同学们回家把今天的感想写在自己的日记本上,或者说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作业设计
1、今天的感想写在自己的日记本上,或者说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2、预习第五课。
板书设计
负荷重
特点 路程长 生疑
速度快 |
4、挑山工 相遇——攀谈——解疑
|
画画 ———— 明理
课后小记
五年级语文《挑山工》教学设计5
一、 教材分析
课文写了我登泰山的时候看到挑山工努力登山的情景,内心受到很大的震撼,为什么他们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速度却总不比游人慢,作者从他们身上感悟到生活的真谛:认定目标,坚持不懈,一个劲地向上攀登,征服一个个困难,定能达到胜利的顶峰。
二、 设计理念
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及学习语文的激情。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明白“为什么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速度却总不比游人慢”,理解“一个劲儿”背后的内涵感悟生活真谛。
四、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理解“为什么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速度却总不比游人慢”的原因。
2、从外貌入手,以泰山为背景,游人为衬托,揣摩挑山工的语言,理解“一个劲儿”背后的内涵,感受挑山工的形象,感悟生活的真谛。
五、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初步感受“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形象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挑山工》这篇课文,同学们都提了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速度却总不比游人慢”,其实这也是作者心中觉得奇怪的地方,那么这个问题挑山工又是怎么回答的呢?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2-6自然段,找到挑山工说的那番话。
2、出示挑山工说的话:“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并读一读。
3、从挑山工的这番话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预设一:游人是在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
预设二:我感悟到了挑山工朝着一个目标坚持往前走的的精神。(课文哪个词语写出了挑山工坚持不懈往前走呢?)
4、板书:一个劲儿
5、“一个劲儿”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不是漫无目的,脚踏实地)你有没有一个劲儿地往前走或者一个劲儿做事情的时候?
6、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自由说。
7、对!这就是一个劲儿,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二)从外貌入手,进一步理解“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形象
1、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挑山工是一个劲儿往前走的?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2-6自然段。
(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一个劲儿地在读书,谁先来说说?)
2、学生汇报交流
3、我们哪几次遇到他的时候,他总是悄悄地超过我们?请同学到课文中找一找。
4、生:找到山脚下——回马岭——五松亭——山顶(板书)
5、我在这些地方遇到的挑山工是怎样的?
6、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矮个子 脸黑生生 眉毛很浓 洁白的牙齿
白土布褂子红背心 黑黝黝的肌肉
7、生读词语
8、挑山工的外貌看起来好象和一般人不一样,你能想象一下挑山工的生活,说说其中的原因吗?
9、对呀!这就是我遇到的一个劲儿往前的挑山工,他一年四季坚持不懈地挑着担子这就是一个劲儿。
(三)从与游人的对比中,深刻感受“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形象
1、挑山工总是这样一个劲儿地往前走,他与游人走得不一样。
(出示练习) 当游人在 ,挑山工一个劲儿 。
当游人在 ,挑山工一个劲儿 。
当游人在 ,挑山工一个劲儿 。
2、他不是漫无目的地往前走,而是向着一个目标向前走,这就是一个劲儿。
(四)从气候变化与地形陡峭,提升“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形象
1、 挑山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一个劲地往前走的是一条怎样的路啊?
2、 学生说:陡直的,充满荆棘的
3、泰山资料介绍
4、就是在这条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身穿红背心,被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的挑山工,一个劲地往前走,他们只是偶尔地走一两天吗?
5、学生找到句子“天天挑货上山,干了近20年,一年四季,一天一个来回。”
6、是呀,一年四季,一天一个来回,当狂风扑打的时候,当骄阳似火的时候,当大雪纷飞的时候,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7、补充关于挑山工的资料
8、挑山工肩物,克服重重困难,朝泰山顶峰一步一步向上登攀,这就是一个劲儿。再读句子:“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
9、这就是我们在陡直的山道上遇到的挑山工,他们(读描写外貌的词语),他们一个劲儿往前走。
(五)拓展写话,总结升华“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形象。
五年级语文《挑山工》教学设计6
教学要求:
1 学习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含义深的句子。
2 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认定目标、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精神。
4 读写结合,练习做读书笔记卡或写简短的读后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开始学习《挑山工》,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挑山工都有了初步的了解,谁来说说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挑山工》。(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悟。
1 现在请你自己再轻声地读课文,把含义深刻但不容易理解的句子划下来。
2 生朗读,师巡视。
3 交流。
(三)引导感悟,体会。
1 估计学生划的句子是:
(1)“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你能告诉大家,你什么地方不理解?点出“包蕴”、“意味深长”、“哲理”。)
(2)“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你什么地方不理解?点出“需要它”。)
2 同学们提出的这两句句子的意思含蓄、深刻,作者没有直接点明,需要我们细细地体会。怎么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呢?“导读”中已经告诉,我们常用的方法就是联系上下文。(出示“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含义。”)
3 我们用这样的方法自己尝试先理解第一句,你看看该联系课文的哪些句子或段落来理解?
(1)自读、自悟。
(2)交流。(你读懂了么?你是联系哪些内容读懂的?)生:挑山工的话。师:是呀,要读懂这句话(指卡片)必须联系上文—挑山工那几句朴素的话来理解体会。(出示挑山工的话)
(3)请这名学生朗读。谁也是联系这段话来理解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完后)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可能会说)我体会到做什么事都要脚踏实地。师: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学生读)“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我们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师划。师:挑山工就是这样步步踩实,不耽误工夫,一个劲儿往前走,而游人—师引读:游人肩膀上没有挑子,是走得快,可是一路上—生: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嘛!
(4)现在我们再来联系上下文,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写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走走停停,而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所以常常跑到游人的前边去了。”请你自己好好读一读,找一找。
(5)交流。
1 “或者……或者……或者……”
这里列举了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的三个情形:他们或者在什么地方—饱览壮丽的山色,或者在道边—诵读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题句,或者在喧闹的溪流边—洗脸洗脚,是多么的逍遥,多么的自在。那么怎么读才能表达出游人游山赏水时的'悠闲和轻松呢?试着再读一读。请几名学生读。
挑山工呢?生读。他们一个劲儿往前走,时间长了,就走到游人前边去了。读好游人和挑山工的不同表现。同组读。男女生读。
2 三次相遇。
(1)山下相遇,很快超过他。(练习朗读)
(2)回马岭舒展(练习朗读)
(3)五松亭(练习朗读)
3 还有句子么?
“在前边的山道上,我们又几次超过了他;但是总在我们流连山色的时候,他又悄悄地超过了我们。”练读。
(6)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正因为“我”亲眼看到挑山工几次与我们同时起程,每次都是我们先超过他,可每每被他赶上,甚至超过,所以听了挑山工的这段话,我心悦诚服。(点出)
(7)让我们再来读读挑山工的话。你从挑山工的话中还体会到了什么呢?
a 我们做什么事都要认定目标。
b 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练读)
c 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d 我想到了我们学校门前的一幅壁画。(可出示,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若生讲不出“认定目标”)师可引:游人与挑山工登山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或换一种说法,挑山工和游人登山时的最大不同是什么?(认定目标或有明确的目标)请生在黑板上随意书写。
师总结:你看,挑山工认定目标,决不三心二意,坚持不懈,决不信步游走,坚韧不拔,决不半途而废。这就是挑山工话中“包蕴”着的“意味深长”的哲理。
(8)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4 挑山工的朴素的话语包蕴着如此深刻的道理。我想,同学们也肯定能从这两句话中体会出这句话(指需要)的含义。作者需要它,你需要它吗?人们都需要它吗?同学们,你能看着这幅图,把你的理解、体会用笔表达出来吗?
(四)交流读后感。
(五)小结。
同学们通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看来,联系上下文是理解阅读内容的好方法。以后我们还要经常运用。
(六)引起深思,激发阅读。
挑山工就是挑货工,那作者为什么不称他们为挑货工、运输工或别的什么名字,而叫挑山工呢?这个问题留给你课外去思考。
【五年级语文《挑山工》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挑山工》教学设计05-20
《挑山工》教学设计06-22
挑山工教学设计08-05
挑山工优秀教学设计01-26
挑山工教学反思12-02
《挑山工》教学反思05-27
《挑山工》优秀教案设计07-17
五年级语文松鼠教学设计01-15
五年级语文《景阳冈》的教学设计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