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高一历史说课稿

高一历史说课稿

时间:2023-01-14 16:41:3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一历史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历史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历史说课稿

高一历史说课稿1

  各科成绩的提高是同学们提高总体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大家一定要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积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一历史说课稿之《第二次世界大战》,希望同学们牢牢掌握,不断取得进步!

  今天我的说课的内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我将从学情分析,教材地位,教学过程,情感价值观培养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与各位同仁共勉,不足之处还望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首先,看学生,两年相处了如指掌;品学情,关键初三不能懈怠。现在我所任教的四班级是从初一一手带起来的,对于孩子们的情况基本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在20xx年宽城区初中历史八年级的全区质测中,我所任教的四个班级的历史成绩在我区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在全区十几所中学中均排名第一位。但是成绩已经属于过去。孩子们已经升入初三,初三年段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关键时期,同时也肩负着中考的压力,经过两年的学习,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我会继续延续前两年的教学方式顺应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学生生理年龄及心理年龄虽然已经有些成熟,但是他们对新鲜的事物依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男生对军事,战争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所以我将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其次,高屋建瓴谋全局,抽丝剥茧细穷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在本册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第五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下启第七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时对战后世界格局也有着举足轻重的的影响。又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着承接关系,地位十分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二十世纪人类历史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甚至对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有着深远作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学习世界现代史的线索。而本课事件众多,前后衔接紧密中考知识点相对密集。慕尼黑阴谋,德军闪击波兰,德军攻占北欧,德军闪击苏联,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以及日本偷袭珍珠港等线索复杂,历史事件的众多更体现了本课的重要价值。

  第三,环环紧扣,步步为营;突出主体,水到渠成。在教学设计环节,我将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会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在每堂课的授课过程中都会给孩子们三到五分钟时间熟悉教材,以便方便快捷的落实知识点。而在导入环节,我将采取兴趣导入法,单刀直入,带着问题导入。“在上一课当中,我们已经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亚洲的策源地已经形成,只待大战一触即发,那么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近乎毁灭性打击的第二世界大战将会从哪里打响?大战的过程又是怎样?今天就让我们走进74年前那场战火纷飞,销烟弥漫的战场上,共同来学习第六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单刀直入的导课方式可以使学生很快产生学习兴趣并可以带着问题学习本堂内容有助于老师的授课过程更加顺利。导课过后,我将采用过度性语言导入慕尼黑阴谋这一目“希特勒上台之后,大肆扩军备战,吞并了奥地利,一步一步为自己的侵略梦想做着打算!那么,此时此刻作为欧洲强国的英法等国面对着一战中的手下败将肆无忌惮的扩张又是打着怎样的算盘?”之后我将邀请几名同学演出历史小话剧《慕尼黑阴谋》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选四名孩子分别扮演英国首脑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德国首脑希特勒,捷克斯洛伐克外交部长。四个人代表当时的三股政治力量绥靖势力,法西斯势力、反法西斯势力。用他们当时经典的语言作台词。在历史小话剧氛围中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指出慕尼黑阴谋使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结果只能是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爆发,通过历史话剧还原历史真相,不仅有助于同学们更好的参与历史,更增添了历史的趣味性和创造性。

  在历史话剧结束后,让同学们分析,英法等国的忍让换来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和平了吗?在得到同学们的肯定回答后,教师继续讲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在这一目中,我首先会用简练的语言介绍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依然是帝国主义国家固有矛盾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在起作用,而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直接原因,而英法等国绥靖政策更是促进了二战爆发。在进行简要阐述二战爆发原因之后。我将充分发挥多媒体画面感,立体感强以及图文并茂的优势介绍二战的经过,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现二战初期德国利用闪电战攻占波兰,西欧和北欧的历史,讲授希特勒通过巴巴罗萨计划进攻苏联的历史,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军民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伟大胜利的基本史实。同时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历史真相,体会战争的残酷。在介绍德国在欧洲战场的基本史实之后,运用过度语言介绍德国的盟友日本在太平洋战场的军事行动——偷袭珍珠港。在介绍这一内容中有大量的视频资料可以佐证这段历史如《珍珠港》《虎虎虎》《山本五十六》等同时,在讲授这一内容过程中讲授日军与美军的实力对比,在对比中告诉学生日本也把自己国家的命也运推上了一条不归路。在本堂课结束之前,我会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疑问对下一课进行预习。“二战的规模扩大了,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已经有几十个国家参加到战争中,几亿人被卷入战火,数万生灵惨遭涂炭。那么这场人类的浩劫到底会以怎样的形式结束?”在下一课中,我们将会详细的学习相关内容。

  在本课授课过程结束之后,我将利用一点时间进行习题巩固。这也是每堂课上我们必须的内容,十道选择题以及几道列举题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因为最终我们的教学是为中考服务。

  第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通过学习使学生们认识到战争的残酷,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自有纪录以来涉及多大规模民众死亡的战争,全部总计将近有5000万至7000万人因战争死亡,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人类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战争。而人类数千年来积累的文明惨遭破坏。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空前的人类浩劫,在战争中法西斯的残暴和杀戮激起了正义力量的强烈抵抗。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通过学习使同学们认识到邪不压正的道理。同时通过对慕尼黑阴谋的解读和分析,使同学们认识到对待邪恶力量决不能委曲求全,妥协退让,要勇敢的与邪恶势力作斗争。在战争中法西斯的残暴得到了充分暴露,二战中交战各国的人民都是战争的受害者,中国等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正义之战。通过学习使同学们认识到只有全世界正义的力量团结起来,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近些年,国际局势变幻莫测,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不断的为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敲响警钟。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分析和认识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热爱和平、远离战争,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贡献力量的现代意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任何一堂课的设计,都融入了设计者的心血和汗水。但是不是每一堂课都能尽善尽美,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能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向完美的历史教学再前进一点。以上就是我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帮助一位年轻历史教师更快成长。谢谢!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说课稿之《第二次世界大战》,希望同学们阅读后会对自己有所帮助,祝大家阅读愉快。

高一历史说课稿2

  一、教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XX年级下册第七单元《XX》第三课时

  主要内容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为主题,以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和影响以及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更应如何应对。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既是当代世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又将成为新的世界格局的基础,她是任何人、任何国家都不能阻挡。因此,本课对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这一主题起到了总结的作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离不开中国。通过本课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经济全球化趋势,又可以使他们增强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含义、主要原因及具体表现影响,经济全球化中国应对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通过课前自主预习题、课中探究题、最后的课堂总结等问题的设置,使学生体念参与整课学习的快乐,使课堂达到效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使学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意识,增强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

  学重点难点重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难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肯得基、麦当劳、可口可乐、海马汽车、奔驰轿车、家乐福、耐克、海尔集团、波音飞机……教师提问:说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呈现什么趋势?学生回答:经济全球化趋势教师设问,导入新课: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它是如何到来的?它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2、新课学习:通过设置6多个具体问题,让学生带着具体问题学习课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学生既体验合作学习,有解决本课难点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通过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感受经济全球化趋势,从而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教师总结: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就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通和优化配置,从而使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经济逐渐形成一个整体的趋势。

  (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通过阅读教材、获取有效信息,让学生认识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教师提问:我们当前的生活中时时处处体现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指导学生根据课本第一个子目“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正文和小字部分,提取有效信息,找出经济全球化出现的原因:

  (1)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客观环境;

  (2)各国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3)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PPT补充资料的得出。

  (三)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表现(通过收集和整理出的材料,引导学生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增强论从史出的能力,突出重点。)教师出示三则材料,理解内容。

  (四)经济全球化的影响1、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出示材料: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越富,穷国越穷。——卡斯特罗

  3、课堂小结:当今全球化大潮汹涌澎湃,在国际利益的博弈中是自强还是退却,国人已经找到了一个振聋发聩的答案:那就是在风浪中与全球共同搏击,建立和谐世界,谋求共同发展!

高一历史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和团运动》,它选自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第八节,是该节的第一节课内容。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从内容上,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本节课内容是农民阶级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旧式农民运动的终结。它上承本章的民族危机而出现,它的失败又开启了下章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新篇章,因此,从结构上,它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了解和掌握反洋教斗争的发展;义和团运动兴起、发展、高潮、失败的`全过程;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变化。

  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培养阅读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图片、史料,培养"论出史出"的能力;通过合作探讨方案,初步培养小组合作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采取自学—设问—引导—探究—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的教学,培养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的学习,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的思想;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让学生再次认识"农民阶级无力救中国"的道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确定依据:"扶清灭洋"口号是义和团运动的基本主张,也是农民阶级在民族危机情况下的救国主张,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也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它贯穿本节课内容的始终。

  教学难点:清政府对义和团策略的变化。

  确定依据:高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期,思维能力还不强,对清政府由"剿"到"抚"再到"剿"的政策缺乏完整的掌握,是学生较难分析和掌握的问题。

  二、说教法

  1、教法选择:

  本课的教学方法以师生互动为主,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为"导演",学生为"演员".

  依据: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分析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2、具体做法:

  (1)、采用问题教学法

  从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角度出发,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材料、问题,并将材料、问题贯穿于教学之中。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分析探究、小组讨论,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2)、谈话教学法

  教师提供背景资料,设置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以平等的地位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通过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三、学法

  1、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因此我认为高一年级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凸现中学历史课程现代公民教育的本质。

  2、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学习法

  在课前,给学生预习资料,上课时教师扮演学生领路人的角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并自我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2)、比较学习法

  对重要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意识,学生在比较中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3)、归结法

  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横向、纵向联系至关重要,让学生有联系意识,掌握联系学习的方法。

高一历史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在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秦朝开创的君主-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对此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皇帝制度中的世袭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源于西周的宗法制度。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

  2)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3)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与弊。

  4)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在师生问题探究过程中,学习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学习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学习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秦朝建立的君主-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当时是进步的,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认识秦朝统一的重大作用,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特点;

  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与弊

  难点:正确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XX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有了初步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能力。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增强,但是在辩证地历史地分析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

  本单元的重点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本课的重点难点就要围绕中央集权制度来设置,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理性思考。评价秦始皇和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在XX已经作为重点内容学习、所以本课不在列为重难点,避免与XX的知识点重复,提高学习效率。

  1、问题探究互动教学,通过设置探究性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服务于学,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有关史料图片呈现给学生。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提炼教材信息:(本环节约8~10分钟)本环节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提炼本课的主要信息,为下一环节的展开奠定基础。大部分知识点初中已学过,避免占用大量时间。

  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问题探究讨论:(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目的: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师生、生生合作,互动探究,践行“教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的新课程理念。发挥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探究(一):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有何特点?(突破重点1)

  中央集权制度,要联系韩非子的中央集权理论,实现知识的前后贯通;对于这一概念,只要学生能看到中央集权是与地方分权相对立这一点,就可以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从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三个方面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避免与环节二简单重复。

  探究(二):秦朝为什么要实行郡县制度?(突破重点2)

  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大臣对实行分封和郡县讨论文字(文字详见课本第17页),引导学生从这段史实中获取有效信息,概括王绾,李斯和秦始皇以及淳于越的不同观点,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和利弊,认识秦朝实行郡县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郡县只能服从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具有进步意义。

  探究(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影响?(突破难点)

  通过学生讨论,结合教材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在当时和对后世是具有进步意义以及消极影响

  (1)对秦朝当时:正由于有一个统一集中的.中央政权,秦王朝才能积极开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发展;正是有一个强有力中央政府,才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才开驿道、修灵渠,从而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

  (2)对后世:秦朝君主-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确立,建立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并不断完善与发展。对我国此后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消极影响:正是由于秦始皇专权,进行残酷的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统一的秦帝国迅速土崩瓦解,其-也成为历代的重要的史鉴之一。

  引导学生将其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不仅要考虑其进步意义,还要考虑其消极影响,不仅看到对当时的影响,还要看到对后世的影响,从而学习历史地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

  (4)问题延伸:

  讨论:学习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之后,分析其演变的趋势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特点?

  目的:学生互相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提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3、课堂小结

  (约1~2分钟)

  秦朝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在历不断上演,-的皇权也越来越强化,到明清时期君主-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并且也越来越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进步的障碍。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会有更加深刻地认识。

  课堂小节不仅仅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知识能前后引申,让学生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史有一个大致的轮廓,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约5~6分钟)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简答题:

  (一)说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秦朝和后世的影响?

  (二)用稿纸写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本环节设置突出对本节课主题的测评,测评

  (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测评,所提出的问题课下或下节课有针对性地解决。

  5、布置作业

  课下小论文撰写:

  以史为鉴是中国传统,依靠强大的力量建立起来的秦帝国短短十一年历二世而亡,成为后世重要的史鉴之一:唐朝柳宗元认为:“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之徒,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

  结合课文,你同意柳宗元的说法?请说说你的理由,200字左右。

  本环节要让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根据所学,归纳整理思路,训练书面表达能力,能说出自己的观点,表述完整,思路清晰即可,本题目属于课后“思考与探究”栏目问题,考虑到课上时间紧无法完成,所以安排到课下完成。要求学生当天完成收齐,并检查评分,选出优秀小论文下节课课堂表扬,做到有布置有检查,避免放任自流。

高一历史说课稿5

  我来自,我今天说课的课例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专题《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中的第一课《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说课内容将围绕六个方面展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讲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学生说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材是专题六的第一课,专题六是新高考增加的考试内容,主要讲述古代希腊、罗马政治文明的精华-民主与法制,是古典世界留给后人的一笔珍贵的政治文化遗产。第一课的内容是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赖以萌芽、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认识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影响很大,从中对我们有所借鉴。因此本课无论是在本专题还是在政治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通过对古希腊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希腊城邦制度的特点、希腊公民的素质的阐述,来认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和社会基础。

  2、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的了解,培养学生全方位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本课三个知识点进行课前预习,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希腊城邦公民参加政治活动的情形,体会古代西方世界的公共政治活动氛围。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环境的认识,使学生明白一种制度的产生总是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一方水土、一种社会制度造就一方人民。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得益于古代希腊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和享有充分政治权利的公民。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作用。

  突破策略:展示古希腊地图,引导学生从位置,地形、气候分析古希腊的地理环境,进而分析这种地理环境对希腊产生的影响,并且与古代中国进行比较,从而能更好地理解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作用,以突破重点。

  2、教学难点:西方的民主政治兴起于古希腊的历史条件。

  突破策略:结合教材三个子目,设计“古希腊考察团”,通过三个行程考察古希腊的地理位置、古城邦、古公民,在情景教学中,领会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三个条件,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四、分析学生说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说学生)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福安二中的高一学生,他们思维较活跃,乐于表现,但认知水平相对有限,尤其对于世界史的基础知识储备不足,而且知识缺乏系统性,因此,在高一教学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再现生动直观的历史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并力争在能力上有所突破。

  2、说教法

  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学教材上编写的较为详细的内容,对于重点、难点,我采用

  (1)图片展示法:高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相对薄弱。通过展现古代希腊文明和地理环境组图,加深学生对城邦的印象,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城邦形成的原因。

  (2)比较法:

  (3)课堂讨论法:教学过程中,对于思维能力要求高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这既可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又可培育同学间相互探讨的氛围。

  (4)情景教学法:学生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希腊城邦公民参加政治活动的情形,体会古代西方世界的公共政治氛围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创新的思维使学生的智能和认知水平得到发展。

  3、说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我通过组织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合作学习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教法和学法的`设计,我尽可能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为目的。因为只有通过个体独立思索、探究发现而建立的知识系统,才是最稳定的。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如何导入新课是上好每堂课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良好的导入语能在某种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

  1、本节课我是通过一组图片导入,图片展示古希腊辉煌的历史文明,设计XX:古希腊文明光辉灿烂,一直影响到现在。那么到底是怎样的一片大地孕育了如此伟大的文明,又是在怎样的政治制度下,古希腊文明会有如此灿烂的发展。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感性的认识到古希腊文明灿烂辉煌,激发学生的探究XX,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讲授打下良好的铺垫。由此导入新课。

  2、展示课题,解释何为民主

  (二)讲授新课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一次“古希腊考察活动”,通过三个行程的情景教学,考察古希腊的地理位置、古城邦、古公民,领会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三个条件。这样做的目的:学生作为考察团的成员,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知道考察的内容就是这节课要掌握的知识要点,达到提高45分钟的课堂学习效率。

高一历史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上午好!我是1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7课第一目——《光荣革命》。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光荣革命》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的第一目的内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开创了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先河,对英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习本课,能让学生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有初步了解,奠定学习美、法、德等国政治制度的基础。

  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我所面对的学生,正处于高中一年级。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历史,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历史的方法。但是,高中阶段所学的这段历史,在理论上上升到了一定的难度。而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还有待欠缺,学习历史的方法掌握得还不够全面。因此,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探究等形式获取历史知识和历史信息的能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光荣革命”等基本史实,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等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相关史实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光荣革命”的实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国王与议会之间的斗争,培养学生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培养学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教学重点:“光荣革命”爆发的基本事实;

  教学难点:“光荣革命”的实质。

  说教法学法

  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讲授法、点拨法、问题探究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

  说教学过程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五个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导入环节,我会在PPT上展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以及现任英国首相卡梅伦的图片,并进行启发式提问:“谁是国家元首,谁是最高决策者?英国现今所沿用的是什么制度?它是从何发展而来的?它是如何确立的?”,由此导入新课。

  在新课教学环节,一方面我会引导学生学习英国“议会的形成”,我会指示学生阅读课本36页的小字部分,引导学生分析、梳理英国议会的`形成、发展及演变历程,并提问学生回答。最后,再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进行补充:“议会是在王权的衰落中产生的,始终限制着王权”。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纵向看待、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另一方面,我会重点引导学生去学习“光荣革命”这一阶段的历史。首先,我会在PPT上展示探究问题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简要概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导火索及主要过程。在学生回答后,我会根据学生回答的具体情况进行补充和总结。其次,我会接着在PPT上展示探究问题2:“光荣革命的实质是什么?”。同时,我会分学生前后桌四人为一个小组,在5分钟的时间内对该问题进行讨论。学生讨论时,我会走下讲台进行适当的巡视与点拨。讨论结束后,我会请各小组代表进行发言,最后根据发言情况进行补充、归纳和总结,从而得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以及全面看待历史事件前后发展脉络的思考能力。

  课堂的小结作业,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不可低估。通过小结作业,能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提纲挈领,抓住重点,储存信息,巩固知识。所以,我的小结是: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议会的形成”与“光荣革命”两个知识点进行回忆与巩固。我的作业是:要求学生对下节课所要讲的内容“议会权力的确立”以及“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进行预习。

  整个板书结构简洁美观,板面达意流畅,再现了课程思路和教学核心。

高一历史说课稿7

 “五四爱国运动”是高一历史第18课的内容。现就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部分加以说明。

  第一部分: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于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内容比较生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故先讲解学生熟悉的过程,在通过过程来分析背景和意义。考虑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课包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所以重点放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将形成本课的一个特色。

  二、说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五四运动的爆发;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论著

  二、思想教育目标:

  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年学生应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

  三、能力教育目标

  a)引导学生对比五四运动前后中国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b)通过五四运动和以前革命(特别是辛亥革命)的比较,引导学生分析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为什么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说教学媒体:

电脑及教学软件

  第二部分:说教法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本课教学采用了讲述发、提问法、图示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高一历史说课稿8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板书

  一、说教材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一历史必修1的第2课。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对此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是如何形成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

  2)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3)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与弊。

  4)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在师生问题探究过程中,学习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学习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学习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当时是进步的,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认识秦朝统一的重大作用,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4. 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特点;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与弊。

  本课的教学难点:正确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三、说学情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有了初步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能力。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增强,但是在辩证地历史地分析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四、说教学方法

  本单元的重点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本课的重点难点就要围绕中央集权制度来设置,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理性思考。评价秦始皇和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在初中已经作为重点内容学习、所以本课不在列为重难点,避免与初中的知识点重复,提高学习效率。

  1.问题探究互动教学,通过设置探究性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服务于学,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有关史料图片呈现给学生。

  “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标准》倡导我们: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因此我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五、说教学过程

  我打算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现在就对这一课进行说课

  1、新课导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先给同学们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根据故事和自己了解的史实,请同学们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燕太子丹为什么要荆轲去刺杀秦王嬴政;(2)刺杀失败后秦王嬴政什么时候灭了燕国,什么时候统一天下?

  总结学生的回答,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问题探究讨论:

  目的`: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师生、生生合作,互动探究,践行“教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的新课程理念。发挥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探究(一):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有何特点?(突破重点1)

  中央集权制度,要联系韩非子的中央集权理论,实现知识的前后贯通;对于这一概念,只要学生能看到中央集权是与地方分权相对立这一点,就可以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从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三个方面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避免与环节二简单重复。

  探究(二):秦朝为什么要实行郡县制度?(突破重点2)

  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大臣对实行分封和郡县讨论文字(文字详见课本第17页),引导学生从这段史实中获取有效信息,概括王绾,李斯和秦始皇以及淳于越的不同观点,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和利弊,认识秦朝实行郡县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郡县只能服从中央,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具有进步意义。 探究(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影响?(突破难点)

  通过学生讨论,结合教材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在当时和对后世是具有进步意义以及消极影响。

  (1)对秦朝当时:正由于有一个统一集中的中央政权,秦王朝才能积极开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发展;正是有一个强有力中央政府,才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才开驿道、修灵渠,从而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

  (2)对后世: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确立,建立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并不断完善与发展。对我国此后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消极影响:正是由于秦始皇专权,进行残酷的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统一的秦帝国迅速土崩瓦解,其暴政也成为历代的重要的史鉴之一。

  (3)引导学生将其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不仅要考虑其进步意义,还要考虑其消极影响,不仅看到对当时的影响,还要看到对后世的影响,从而学习历史地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

  (4)问题延伸

  讨论:学习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之后,分析其演变的趋势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特点? 目的:学生互相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提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3.课堂小结

  秦朝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在历史上不断上演,专制的皇权也越来越强化,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并且也越来越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进步的障碍。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会有更加深刻地认识。

  课堂小节不仅仅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知识能前后引申,让学生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发

  展历史有一个大致的轮廓,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简答题:(一)说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秦朝和后世的影响?

  (二)用稿纸写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本环节设置突出对本节课主题的测评,测评(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测评,所提出的问题课下或下节课有针对性地解决。

  5.布置作业

  课下小论文撰写:

  以史为鉴是中国传统,依靠强大的力量建立起来的秦帝国短短十一年历二世而亡,成为后世重要的史鉴之一:唐朝柳宗元认为: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之徒,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

  结合课文,你同意柳宗元的说法?请说说你的理由,200字左右。

  本环节要让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根据所学,归纳整理思路,训练书面表达能力,能说出自己的观点,表述完整,思路清晰即可,本题目属于课后“思考与探究”栏目问题,考虑到课上时间紧无法完成,所以安排到课下完成。要求学生当天完成收齐,并检查评分,选出优秀小论文下节课课堂表扬,做到有布置有检查,避免放任自流。

高一历史说课稿9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选手,我说课的课题是(XX)。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XX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根据新课标要求,中国古代史主题是以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为主要内容,弘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第二单元主要讲述从夏朝国家的产生开始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变化发生巨大的变革,本单元是古代,中国开始走上国家社会的开端。本课重点讲述了夏商周三代的更迭,由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发展,为本单元后续朝代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说学情

  我所授课的教学对象是XX学生,教师要做到育才施教,必要要做到了解学生、掌握学情。首先从认知能力上分析,XX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仅限于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归纳能力,而这也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的方向;其次,从心里特点上分析,中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些有利因素,认识到历史课时一门科学,学好历史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最后,从生理特点上分析,青少年活泼好动,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哎发表见解,爱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这生理特点,一方面,利用生动活泼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到课堂上,另一面,教师积极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勇于质疑,让学生热爱课堂。

  三、说教学目标

  确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关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紧密围绕新课标的.要求,并依据新课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朝的建立、商汤灭夏、商朝建立、盘庚迁殷、武王伐纣、西周建立、西周的灭亡等基本知识,说出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顺序;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并能概括其相似之处。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自学、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通过课堂讨论等活动方式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夏朝的学习,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夏、商、西周灭亡的史实,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了解夏、商、西周大量精美文物、历史遗迹,树立保护文物、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了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奴隶和平民的艰苦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四、教学重难点

  纵览本课,由家天下的夏朝、商汤灭夏、武王伐纣三个部分组成。由于学生在这一年龄段,思维能力有所局限,同时也是发展时期,因此我将通过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作为本课重点;同时,初一学生对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这一抽象概念的难以理解理解;公元纪年法中纪年与世纪的换算方法的了解。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针对每课的内容采取适当的教法和学法,以实现教学目标,从而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本课依据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主线,以思维训练为中心,所采取的教法主要有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的学法有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高一历史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高一历史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第二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本单元涉及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新航路开辟,是工业文明的崛起的开篇,被史学家称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新航路开辟,将世界连成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推动了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2)情感目标:

  ①郑和下西洋和中国罗盘针应用于欧洲航海,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过新航路开辟的经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航海家不畏艰险、开拓进取的精神;

  3、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依据课程标准和大纲要求,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历史事件就是“诸因素”的结果。历史教学中重视因果分析,由此揭示历史现象、本质、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从而认知新航路的开辟是历史的必然。

  教学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理解不足,基于此,我将新航路的开辟影响定为难点。我将创设情境,让学生站在欧洲、美洲、非洲、亚洲乃至世界的`角度理解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影响。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课我采用问题探究法、地图演示法、图表归纳法等,通过借助史料、启发诱导学生、交流讨论、通过对比教学法等完成本课教学内容。

  学法: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基础知识薄弱,对历史的认知浅显,理论分析水平不够。为此我通过课前布置问题,引导学生预习——课上自主探究或小组讨论——课后巩固练习等形式,从而使学生对本课形成整体的认知,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世界航海史上最早的远洋航行郑和下西洋,在50年后,欧洲进行了远洋航行,新航路的开辟,由此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史兴趣,增强学生探求新识的欲望。

  (二)新课:本课分为三大部分内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新航路的经过、新航路的影响)

  原因:原因是本课的重点,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通过历史材料,让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句,找出原因。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有四点,资本主义的萌芽、对黄金的渴望、商路受阻、传播基督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会运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养成论从史出的习惯。图片的设计便于学生的形象记忆。

  为什么能开辟新航路,自然进入到新航路开辟具备的条件,情景设置,假如你是当时一位航海家,你需要做哪些准备?学生结合常识及其书本,能总结出应准备的四个条件:造船技术、航海科技、地理知识、王室的主持。

  设计意图:避免了老师讲解“新航路开辟背景”的枯燥和低效。

  经过:至此,可以说新航路的开辟有了准备,只欠水手。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伟大的航海家勇敢地走在了探寻新航路的最前列。全班推选四名有表演水平的同学分别扮演四名航海家,自述航海历程。让学生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史实。

  设计意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悟历史,可增强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增强学生空间感觉;与地图结合,树立学生的文综合意识。为了加强对新航路开辟史实的记忆,让学生完成简约表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图说史。

  影响:指导学生通过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探讨新航路开辟对欧、美、非、亚乃至世界的影响,教师补充史料,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分析史料,从中得出结论。

  采取方式: 小组合作探究

  在学生汇报时,每当学生说道对不同地区的影响时,教师给出相应的图片,当学生没有总结出的,教师给于及时的补充。

  影响:

  1、对欧洲:经济的发展;西欧崛起;商业中心的转移。

  2、对美洲: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

  3、对非洲:丧失了大批的精壮劳动力。

  4、对亚洲:侵占沿岸的据点和岛屿。 白银的大量流入客观上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5、对世界: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人类由各民族分散孤立到走向整体世界。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辨证地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让学生进行总结,关于新航路的开辟都学到了哪些知识。不足之处给予补充。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识,及时反馈。

  (四)布置作业:新航路的开辟和郑和下西洋的比较,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使本课前后呼应,通过对比,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巩固新知,深化拓展。

  (五)板书设计: 突出重点及难点

高一历史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高一历史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一)新课标的要求

  课标要求:以二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2、理解:国家干预经济、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福利国家制度的概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识历史,总结历史、运用历史的能力。

  情感目标: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

  教学难点:如何全面认识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关键:正确理解战后资本主义政策调整。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问题式探究为本课主要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启发、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

  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图片和文字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法指导

  观察、概括、总结是学法指导的重点。让学生观察、思考后,总结、概括知识,增强对历史学科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温故而“入新”。(回顾第3单元第16课的主要内容)

  师:导入新课我采用的是:利用学生对历史图片的感性认识,先展示一组1929-33年经济大危机对各国的打击图片,在罗斯福上台,推行新政后,使美国度过危机,并且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即凯恩斯主义又称“看不见的手”。再展示一组二战后各国受到战争重创的情景的图片。思考,在二战结束之后,各国会不会再次陷入到国家的大危机中,而为避免这种现象出现,资本主义国家将进行怎样调整?其结果会怎么样?以此导入新课(此处主要目的在于,在视觉感应上引导学生进入教材)

  板书: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二)教授新课:过程:

  一、措施(板书)

  此过程我主要是设置探究式问题,掌握教材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探究一:“看不见的手”还起作用吗?

  (展示一组美国在二战和战后经济发展的材料以及布什和克里竟选的图片)

  说明:“看不见的手”仍在起作用!

  因此,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首先采取的措施,就是这种“看不见的手”即国家干预经济(此问题设计在于引入教材以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板书)

  对于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我设置了两个简单探究性问题:

  探究二:国有化与今天我国的公有制是否一致?

  探究三:经济计划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这两个问题主要是结合文字材料和图表材料,使学生掌握国有化经济、制定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调节的作用,同时利用本次探究,培养了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对比的能力,而且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具有一定的爱国主义教育。

  师:在处理完国家干预经济措施的方式后,我又设置了一个问题,

  探究四:国家干预经济的影响?

  我认为这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那就是“总统论坛”,这个环节主要是以展示学生自我能力为主。

  首先我给出试题背景:为什么在30年代罗斯福会加强国家干预,在80年代里根会收缩对经济干预,90年代克林顿又有所加强?下面让总统来谈谈其中缘由。选出三位学生分别代表罗斯福、里根、克林顿(课前作业的形式),

  第二步,学生可充分利用这一单元的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阐述自己的观点

  最后,我在学生演讲后进行补充,总结。

  此处环节的设置,不仅起到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做到“学在课堂、用在课堂”

  (二)企业经营(板书)

  这是政策调整的'第二个措施,此处环节我主要是通过利用现实现象解决历史现象

  1、“人民资本主义”

  展示图片--当今股票市场、股票业务的繁荣景象

  引导学生: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中,以及在中国,股市发展是非常红火的,不同人对股票的掌握,如果拿到战后,就是“人民资本主义”

  2、“经营者革命”

  我采取的方式是以了解白领阶层地位和职责是什么,来了解战后企业经营中的这次革命

  此处环节的设置,主要是引导学生由现实走入历史,再从历史走向现实,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在一起。最终使历史更贴近现实。

  (三)福利国家政策发展(板书)

  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第三个措施,我依旧采取设置探究问题的方式,

  探究五:你为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做过什么样的事情?你认为这是教材所说的福利制度吗?(学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

  最后,结合教材共同处理(概念、种类、特点、实质、影响)

  此处环节的设置,主要目的为: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福利制度的基本概念,另一方面在于教会学生要为他人多做事情,多做好事情。以此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道德观,

  二、结果(板书)

  最后一个内容为总结在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后,经济发展的情况,通过总结教材,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小结:

  我采取的方法是:解一道材料题,将本节课的知识重新回顾(这种方法既可以对本节课做以简单小结,又可以培养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巩固练习:

  我只设计了三道选择题,因为上面小结中的材料题,已起到课堂知识巩固的作用。

  课后探究作业:

  社会调查:

  ①内容:现代企业经理人员的综合状况。

  ②方式:每10-15人为一组,每人调查至少一名经理,了解他们的工作行业、工作时间、收入、工作经历、子女教育等方方面面的情况。

  ③小组讨论后写出综合调查报告。

  课后作业的设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同时是再一次用现实现象理解历史问题。

  五、板书设计【略】

【高一历史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历史说课稿02-13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06-15

高一历史教学总结06-25

高二历史商鞅变法说课稿09-02

高一历史教学总结7篇02-04

高一历史教学总结3篇10-29

高一历史教学总结15篇12-14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14篇04-10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15篇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