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4-05-15 18:46:5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山雨》是鲁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组教材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教材围绕“感受大自然”这一主题来编排,训练重点: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怎样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的感受的。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文本的诗情画意、作者的真情感受、编者的编写意图、教者的预设生成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要做到五心合一,找到共鸣点,形成教学目标:(课件出示)

  1、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其中,“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同时感受语言的优美”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课件)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让教学立足学生的实际,教学前,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以了解学情。

  1、你能正确、流利地读这篇文章吗?

  2、这篇课文,你想怎么学?

  3、你对课文的哪一部分最感兴趣?

  调查结果显示,90%的学生已经熟练朗读,具备初步阅读的基础。80%的学生选择以朗读课文的方式学习。95%的学生对课文的第五、六自然段最感兴趣。

  根据这样的学情,我选择这样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朗读法,重点词语品味法,并辅助采用“结合实际法、情境渲染法”等。

  学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用“读文想象,品味词句”的方法来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课伊始,我这这样导入。昨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访问了“山里的朋友”,感受了人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的呢?

  学生简单交流后,我接着说: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就一定能发现美。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山雨》就是作家赵丽宏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后描绘的自然景观。

  教学从已知内容入手,意在温故知新,既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对略读课文的教学,已经达成一些共识:其一,略读课文在阅读内容上应“不求甚解”,在阅读技能培养上更强调运用。略的是教师的教,不能略的是学生的学。所以我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我出示一下阅读提示:

  自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课文是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写山雨的,请你找出相关段落。

  3、想想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画出相关语句。

  通过初读,学生整体把握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脉;同时,重点抓“琴键”、“啼啭”和第五自然段中容易读错的句子进行朗读指导(出示词语和句子),分步进行,落实到位。

  三、熟读精思,品味欣赏

  阅读教学之初,最关键的是抓住一个能够统帅全文的问题,起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效果,这样可以使教学避免走入琐碎分析的泥潭。

  在这一环节中,我以“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课件)这一问题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重难点。具体分这样两个环节:

  (1)细读课文,感受山雨的韵味:

  “略中有精,整体把握求略,重点感悟求精”是我们的在教好略读课文研讨中的感悟。本环节首先我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很容易会找到这样一些句子,(出示相关句子)我重点抓住这句话(出示句子)让学生品读。

  我这样引导学生理解:

  “琴键”和“ 手指”都是我们所熟知的事物,但在文中它们指的是什么呢?它们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这样的手指敲打在这样的琴键上,又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呢?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总结:

  作者发挥了奇特的想象:将“岩石、树叶、绿草”联想成“琴键”,将“飘飘洒洒的雨丝”想象成“轻捷柔软的手指”,将此事的雨声联想成“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雨在山中”“山在雨中”“山雨同奏”的动态美景图,让我们感受到了山雨的声音美。(板书)

  接着又追问:从中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感情?此时,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会从学生口中呼之欲出。

  阅读教学需要追求简约而丰满的境界,这样,课堂才能够主次分明,学生才能够在简约的学习步骤中收获更多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这是我在这一环节教学中着力体现的教学思想。

  对于这样一篇优美抒情的散文,朗读应该贯穿始终。我这样引导:"谁能把优美动听的雨声变成朗读声来告诉大家?"“听的学生闭目倾听,把你眼前浮现的美丽图画与同学共享!”孩子们在一名同学的配乐朗读声中,闭上眼睛想象;当孩子们睁开眼时,纷纷描述着自己的想象。

  他们可能会说"我幻想自己是一滴雨,像一个个小手指,在树叶上丁铃丁玲地响着,实在太好听了。""我幻想着山雨把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都淋湿了。"

  可能会说"我幻想着当山雨落在每一片树叶,每一片绿草的时候,它一定非常开心!""我仿佛看到了山林的雨变成了各种颜色,"

  还可能说,"我似乎听到雨声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飘飘洒洒的雨丝就像是神奇的音符,组成一支幽雅的乐曲。"

  富有韵味的朗读声带出一幅幅令人向往的山林雨景图在学生眼前浮现,又变成一段段流动的文字,从学生的口中淌出。让生本充分对话,使语言训练落到实处。

  接着,再通过“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句话体会山雨的颜色美

  我这样引导:

  雨中山林最富魅力的色彩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观察、感受的?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文本语言美,我鼓励学生想象说话:你走在雨中的山林中,是如何感受这种色彩美的?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出示朱自清先生《春》中的一段话: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引导学生结合这段话,再试着说一说。

  学生也许会这样说:如果说山林是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随着丝丝缕缕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

  学生还可能会这样说:整个世界就像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好像一切都重新开始了,树是新的,新得绿芽满枝;草是新的,新得娇嫩纤弱;花是新的,新得含苞欲放。甚至连心情也是新的,心中只有一种清爽愉快的感觉。

  如此,朱自清先生《春》中的经典描写,不仅仅作为材料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而且作为语言资料为学生提供了说话的素材,在说中让这些本来独立于这篇文章之外的语言融入到了本文的学习中,而且被学生吸收并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同时,雨中山林那清新明快的色彩美清楚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语言文字就这样变成了画面。

  (2)品读课文,感悟写法的韵味:

  再次回到 “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这一问题,让学生结合在《山中访友》一文中学习到的联想和想象的表达方法,谈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会总结出:作者通过观察、倾听,引发了奇特的联想、想象,并运用了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山雨的独特感受,优美的语言背后所表现的.是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这些,学生只要点到即可,教师不必做过多的分析和讲解,我所做的就是鼓励学生的发现,欣赏他们的顿悟。

  如此,从文字本身的韵味到表达方法的韵味,从课文到课外,学生熟读精思,积累语言,进行了一次美丽的旅程。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我会这样引导:孩子们,如果你们能热爱身边的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处景物都会似人间仙境。用心去聆听,每一个声音都会是优雅的乐曲。那么你愿意把这有声有色的雨景永远留在心中吗?从而引导学生积极背诵。

  2、这是作者眼里的雨,那么我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

  夜幕降临,它那黑色的魔爪将大地笼罩。窗外的雨依然在下,那是一支不谐调的曲。昏暗的房间,潮湿的空气,使我窒息。天空容不下雨,便让它降临大地,做人间的天使,但是,它却让我迷惘……撩开窗帘,本想看看缥缈的景色,可是雨水,却阻挡了我的视线,于是,我便看不到远方。雨水,是在为我哭诉吗?呼之欲出的泪水,便在此刻,倾泻。正如窗外的雨,不知何时才会结束。

  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发现:同样是雨,不同的人、在不同心境时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这也许就是境随心生吧!但是,无论怎样心境下的景,融入了联想和想象,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都会使文章更精彩!

  3、最后,我这样结束本课的教学:同学们,有关雨的文章、精彩片段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下搜集阅读,看看作者运用什么样的方法表达了自己独特感受。

  老师们,这样,我就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了阅读期待,让学生运用本单元习得的方法去学习,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积累。

  四、说板书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

  这节课我设计的板书由主板书与副板书两部分组成。主板书点明了文章着重描写的两个方面,副板书是两个最容易读错的词。整个板书力争简洁明了,教学重点一目了然。

  老师们,我的说课到此就全部结束了,欢迎您批评指正!谢谢!

  2山雨

  有声 琴键

  有色 啼啭

说课稿2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以人音版小学音乐第 二 册第六课《 下蛋啰 》一课。

  一、 教材分析

  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二册第六课《 下蛋啰 》,切实的根据这一学段的学生身心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能力强,曲调欢快活泼,尤其是歌中模仿母鸡下蛋的节奏,为歌曲增添了亮点,从而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母鸡生蛋的得意样子。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1、学习歌曲《 下蛋啰 》,能用欢快、热烈的声音表现歌曲。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如(创编歌词、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即兴歌舞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对歌曲的创作能力。3、通过感受音乐的欢快和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三)重难点确定及分析:

  重点:音乐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体验与感悟音乐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欢快活泼的声音表现和感悟歌曲情景我将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则是对歌曲的表现,读衬词时的清晰、准确,以及咬字吐字,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突破口。

  (一)课前准备:(1)制作教学软件和投影片、范唱磁带。(2)学生自备一条彩色小鸡头饰、蛋。根据准备我会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等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

  三、教育理念。

  为了让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我会精心组织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努力让学生享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提供机会。我的基本策略是,以“唱”为本,把“情”贯穿始终,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与创造体验,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四:教学过程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请跟我一同走进教学过程进行策略分析,在这里,将呈现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

  (一)激趣导入 揭示课题:聆听着熟悉的旋律《小燕子》,舞动着优美的姿势,进入教室,师生一起进行拉手舞蹈,让学生一进教室就融入到氛围中,这样的情景引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音乐停止,我问: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都喜欢什么呢?(生答:)那咱们先把我们的`教师室变成欢乐的动物园 !请小朋友们最喜欢的来模仿叫声:(我利用同学们模仿的声,我组织几条节奏练习,这是对教材的拓展。)

  同学们看!老师手里的蛋还是热的,是刚刚生下来的。诶,同学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看看母鸡下蛋啊!(生答)那请大家跟我来吧。欣赏1、视听结合 整体感知让学生随着媒体画面,完整欣赏歌曲,让学生感受欢快,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求知欲。我将抓住这一热情,进行按节奏拍手朗读歌词,播放音乐。当孩子们听录音对旋律有了初步的旋律线条以后,就可以分组进行自学。

  2、合作学习 培养能力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识谱能力,分小组自学歌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个乐句进行学习,以降低教材难度,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然后让学生自己觉得最好的方法来教大家!教师放手让同学自己学,自己教,只给予积极的评价、指导。让每位同学都有自信心,让每位同学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抓住全曲中的衬词进行渲染,教师强调音准、节奏、咬字及声音运用,教师参与其中,帮助有困难的小组解决问题,真正起到伙伴、引导、组织的作用。

  2、 积极创新 激发热情。歌曲完成好以后,让孩子们用舞蹈表现歌曲,学习母鸡下蛋的情景,说说唱唱很有情趣。以及用打击乐器为歌曲进行伴奏,演示一遍。然后师引导:同学们,六一的钟声马上就要敲响,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倒记时一起来唱这首《下蛋啰》:10、9、8、7、6、??(师生齐呼:六一快乐.)同学们:该我们的节目上台了,大家唱起来、跳起来、舞起来把!(教室里有唱、有唱、有敲、气球飞起来??) “情景、协作”对学习成功致关重要,所以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学生的角色扮演,尽可能营造逼真的学习情景。师生一起跟随音乐表演,将课堂推向高潮,最后,让学生将演唱歌曲感受到的热闹场面和对歌曲的热爱用色彩表现出来,小组集体即兴作画,进一步加强合作学习,这样的氛围学生不仅学好歌曲,心中的爱国生活的热情也会由然而生。

  4、课后延伸 新课标指出:教科书已越来越不可能满足我们的要求了,课堂也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我在教学本课后,就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收集动物图片文字资料;以便于在下一节中的交流。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音乐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使我们的教育成为可持续发展教育,这一举措使教学更加开放,给学生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

  七、教学启示

  总之,本方案的设计,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通过充分的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音乐素养。从目标的提出、到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都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实践性、更浓的创造性。当然,措施付诸实施,还需要老师的爱心和慧心,教学研究永无止境,我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此,还请各位领导和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说课稿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夹竹桃》第二课时。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学情分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八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单元主题为“咏物抒怀”,共安排了3篇课文,《广玉兰》、《夹竹桃》、《古诗两首》,写了四种物,让我们感受到了它们身上蕴藏的高贵品质。

  新课标中指出:要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不错习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夹竹桃》正符合这一特点,能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提升学生审美情趣。

  《夹竹桃》是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写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语言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不经意间流露出这位“学界泰斗”的童真、童心、童趣。文章字美、文美、景美、情美,引人遐想不已。

  二.说学情分析

  本课为苏教版第12册中的一篇美文,相对于高年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并对文质兼美的文章有一定的鉴赏能力,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并非难事。然而虽然学生都见过夹竹桃,在他们的头脑中夹竹桃只是一种极为普通的植物,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夹竹桃的韧性以及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带来的幻想,从而更准确地感知美、表现美,则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真切地感受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重视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不错的语感。学会利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结合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订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标提倡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但感悟与体会不能泛泛而谈,需要结合具体的词句来谈。而理解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又是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难的,因此,本课的学习重、难点定为:让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对夹竹桃的韧性的赞美以及感受作者构思的奇妙,想象的贴切、新奇,从而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四.说教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中,我结合本课特点,准备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朗读、默读、浏览、速读等多种形式,再加上想象、课件、图片的展示等手段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自读自悟,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及花影迷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五.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我校“自主学习因势利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预习阶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在小组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探究,培养敢于创新的精神;在展示环节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六.说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找出有关句子,画一画,作一作批注,有感情的读一读。

  2.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夹竹桃图片等)

  七.说教学流程

  共由复习导入温故知新——明确任务学有方向——交流展示适时点拨——整合提升拓展升华——质疑问难,学习写法——品读感悟读写结合六个环节组成。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第一课时,学生们通过朗读,通过学习,对夹竹桃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让他们温故知新,为学习本节课做好铺垫,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也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并且自然过渡到明确任务环节。

  (二)明确任务学有方向

  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便是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现在重新明确提出来是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本节课应该完成的具体目标,它是落实教学重点的主要途径。

  (三)交流展示适时点拨

  交流展示分三个环节进行:自我健全——小组交流——全班展示。自我健全要求学生重新健全自身的预习任务,做好在小组中交流的准备。随后小组交流,(这一环节是因为我们的学生由于处在农村,胆子还是比较小,也不够自信,小组交流可以先把自身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展示,通过小组中的合作,使自身的观点更加健全,加强自信心,为全班展示打好基础。同时,对于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可以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集体探究进行解决。)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我们进行全班展示,在全班展示的过程中,我做好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力求给更多的学生以展示的机会,并且随机进行引导和点拨,落实教学重点。

  我估计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会找出第二自然段两盆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映,奇妙有趣的景象与第四自然段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和第五自然段引起作者的美妙幻想等内容。对于学生的`每一个观点,只要能从文中找出句子,谈出理解,并有感情地读下来,我都引导学生对他们进行肯定与赞扬。同时有机的进行整合并落实语言文字训练,适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感受夹竹桃的美妙景象、可贵的韧性,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落实教学重点。

  如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孩子们会展示朗读这一段话——:“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和“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我引导学生抓住“和煦的春风、盛夏的暴雨,深秋的清冷、无日不、无不”这些词语体会夹竹桃一年从春到秋,无论是气候的转变,还是季节的更替,唯有夹竹桃花开不败,体会它的花期之长,没有任何一种季节性的花朵与之相比,从而体会夹竹桃的韧性可贵。

  为了进一步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不错的语感,我还出示这样一段话“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每日都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每个季节都奉陪。”引导学生通过把“每日都、每个季节都”与原文中的“无日不、无不”进行比较,从而体会作者利用双重否定词“无日不、无不”在这里的妙处,也进一步落实了课后题。

  再如作者喜欢夹竹桃的花影迷离,孩子们可能会展示这样一段话:“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在孩子们初谈感受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孩子们会有更新的感受,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进行朗读,同时辅助于优美的音乐,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地图的样子、想象池塘中的葕藻、想象墨竹画的样子,想象花和叶子在月影下那种朦朦胧胧的感觉,在朗读中、在想象中感悟文字的美妙,感受夹竹桃的魅力。

  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我还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幻想夹竹桃是什么?完成句式:我幻想它是——,它居然就是——。让学生把自身的理解倾注于笔端,读写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四)整合提升拓展升华

  在班级展示完成以后,教学重、难点已经落实。我引导学生回顾全文,进行整合,因为夹竹桃的韧性可贵,又能引起我的很多幻想,因此作者爱上了夹竹桃。孩子们也通过文字与文学大师产生共鸣,以同样的感情爱上了夹竹桃。

  (五)质疑问难学习写法

  课文学完以后,有的孩子会发现,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写了迎春花、桃花等14种花,而丝毫没有提到夹竹桃。这也是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我将把问题重新抛给学生,他们经过思考便会得到答案:“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更能突出夹竹桃的美。”这样的设计,不但理解了课文,而且还教会了学生立足全篇,学习领悟写作方法。

  (六)品读赏析积累词句

  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利用,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根据这一要求,结合本课的语言特点,我让学生在自身的摘抄本上积累优美的词句,体会表达的妙处,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

  八.说板书设计

  夹竹桃

  花色奇妙韧性可贵花影迷离

  这一设计力求体现板书统领全课、简洁、重点突出的特点,它贯穿全文,也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说课稿4

  《太阳》是小学语文第一册(北师大版)第10单元的第2首儿歌。依据教材和一年级儿童学习的心理特点,我在教学本课的第一课时,做了如下教学设计。

  一、巧用故事激趣,揭示课题。

  针对本课中描写:大海上,太阳是从水里跳出来的。草原上,太阳是从草里冒出来的。山村里,太阳是雄鸡叫出来的。森林里,太阳是鸟儿唱出来的。儿童的意识理念中会产生天上有好几个太阳的想法。课前,老师使用多媒体制作后羿射日的画面,在背景的衬托下绘声绘色地讲述《后羿射日》的故事,进而自然引入今天要学的儿歌题目就叫:太阳。学生在故事中知道了现在天上为什么只有一个太阳。精彩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老师乘兴提出问题:“你们喜欢太阳吗?为什么?”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喜欢太阳,因为太阳给人们带来光明。”有的说:“我不喜欢太阳,因为太阳太热,夏天常常会流汗。”《后羿射日》的故事使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高涨,也为下面识字巩固“帮后羿摘太阳”游戏做铺垫。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以境生情,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多媒体在自主探究中发挥着优势。课件制作丰富多彩,这是本堂课的一大特色。《太阳》这首儿歌短短6行就描绘了人们从不同观察点看到的日出美,表达人们对太阳的喜爱、赞美之情。如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知儿歌的美丽情景,吸引儿童喜欢学习这首儿歌呢?课中,我设计了让学生一起和他们熟悉的.丁丁、冬冬看日出的课件,解决这一疑难。课中,(课件)聆听着美妙的钢琴声,学生来到大海边看到太阳慢慢儿升起、跳出海面;来到草原看到太阳悄悄地从草丛里冒出,光芒四射;来到山村里看到雄鸡一叫天就明;来到森林里鸟儿的欢歌声唱醒了太阳;最后看到太阳照出了美丽的世界。伴随着一幅幅奇妙的画面、悦耳的音乐背景,老师的范读入于学生耳,印于学生脑。一系列的日出情境从视听等角度将文字与现实生活接轨,把学生放回到一幅幅动人的生活画面,抽象的文字变得鲜活可爱。学生在体验日出的美丽意境,整体感知儿歌内容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激发学习的情感、兴趣,自觉地参与到愉快的学习中去。

  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突破识字教学重、难点。

  厦门地区的学生受方言、地域的影响,平翘舌音往往被忽视。针对这一难点,我在学读儿歌中设计了:

  1、学生仔细听老师读儿歌,注意哪些字要翘舌。引导学生真正把思维、感觉器官运动起来,主动寻找儿歌中的翘舌字。

  2、学生把翘舌的字找出来,老师相机点击成红色,视觉上引起学生的注意。

  3、学生齐读翘舌的字并读准。

  4、把字放回到儿歌中,再读儿歌。学习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疑难,自得自悟。

  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能借助拼音进行生字学习,并在文中找出本课的生字、画上圈。课中生字教学我设计如下:

  1、师问:儿歌中哪些生字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学生找出儿歌中的生字,师相机点击课件,相应的生字变为红色,引起注意。字娃娃调皮地从儿歌中的字跳下排成两列。

  2、同桌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扮演小老师的角色,互相纠音、互助学习。

  3、老师请一名小老师指着字娃娃带领全班再读生字,小老师教得很投入,底下的学生也学得认真。

  4、开火车抽读生字卡片,比一比哪列火车开得又好又快,检查字音并纠正。

  四、设计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参与学习。

  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教学中,我设计“帮后羿摘太阳”游戏:看,这里就是传说中的十个太阳,照得大地多热呀。草不生,树不长。小朋友们谁来帮后羿把太阳射下来呢?不过,有个要求:每个太阳后面都藏着一个字,如果你能读出后面的字并回答老师提出的小问题,你就帮后羿摘掉太阳。9个太阳后面各藏有今天要学的生字:太、阳、从、跳、出、草、叫、林、鸟。学生在摘太阳,读出太阳后面的字的同时,还要回答老师的问题,例如:“叫”字,小猫怎么叫,小狗怎么叫?早上,雄鸡怎么叫?“跳”字,你能用动作表示这个字的意思?“太”字,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从”字,老师比个动作(老师从桌子上拿了一根粉笔),请你说个句子,句子里要有个“从”字。“鸟”字,动物园里有什么鸟?“出”字,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

  学生做游戏的同时,又进行了语言训练。枯燥的生字变为学生游戏的伙伴。学生在积极、快乐的参与中,调动起自己的眼、耳、口、脑去完成游戏中的各个要求,不仅使他们学得主动,而且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五、再现情景,读中感悟,体味语言美。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说课稿太阳:语文教学以朗读训练为经,语言训练为纬。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随文学词学句,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体味语言美。课中,我把朗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注重读出层次。学生通过自读、同桌互读、全班读、四人小组比动作读等多形式读准字音,读懂课文。在朗读指导上,我还通过再现课件,让学生创设情境读,读出感情来。学生身临其境,领略日出的奇妙,读中感悟,读得津津有味,读出对太阳美的赞歌。

说课稿5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猫》,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六个方面和各位老师交流一下。我所讲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猫》一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这篇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本文语言浅显易懂,优美朴实。

  二、说教学目标

  针对文章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课文在单元中的安排,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阅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蕴含的感情。

  2、能力目标主要是: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本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作者抓住猫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而难点是学习作者并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从描写中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法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点,击破难点,我将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法,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动物世界的气氛,让学生觉得仿佛置身于猫的的世界里,展示不同形态的猫,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辅以重点词句突破,图文结合,反复诵读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猫是较常见的家养小动物,绝大多数学生见过猫,不少学生还养过猫,因此在教学本文时,要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猫的性格特点和作者的情感。

  四、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学法指导,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与上述教法相配合,要引导学生掌握: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通过“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思”,即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从深层次上进一步认识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通过议,进行信息反馈和交流,检验读和思的效果;再通过反复诵读,使感情进一步升华,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领会,达到提高兴趣的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节课划分成6个环节:

  1、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新课,欣赏图片,介绍作者,揭示课题,让学生用喜欢方读课文,思考文中围绕哪两句话写的?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学生复习一下前节课所了解的内容。生答后,要他们自由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都介绍了猫的哪些特点?拿出笔来画出相关词句。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再深一步的理清课文思路,并掌握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那么这些特点都围绕课文开头的哪句话写的?学生发言时,进行板书。并及时给予肯定,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2、深入理解,感情学文

  每段中都有总述,有分写,分写是围绕总述来写的,生动且具体。以第一自然段为例看看老舍先生是怎样把这一特点写具体的。这部分可分为三个环节:

  ①拿笔划出描写这一特点的相关句子。

  ②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句子,师引导。

  ③引导感受作者的'情感。

  根据教材的训练重点及学生存在问题,投影思考题: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

  “说它贪玩吧,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那么尽职。”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体会感受。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了喜爱之情。

  3、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这部分:抓住特点,重点深究。

  ①以学生分组讨论,自学二至三段,找出文中描写猫的性格古怪的句子。

  ②重点分析句子,从中体会到什么。

  (1)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子,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2)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子,在稿纸上踩印几个小脚印。

  出示课件,让学生看着彩图更直接的说出第一句其实是把“脚印”比作了“小梅花”,“梅花”多美呀!尽管小猫踩脏了稿纸,但作者的喜爱之情仍跃然纸上。第二句直说“彩印几个脚印”,其中的厌烦之意不难领会。感情朗读后,再举些生活例子,从中体会作者感情。接着出示第三自然段句子,从读中体会感情。

  4、训练朗读

  《猫》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又充满生活情趣,放手让学生不断的朗读,通过讨论交流,理解内容时,切实体会作者是怎样真实具体描写猫的古怪性格和小时候的淘气,理解作者对猫的喜爱。朗读时,为了显示条理清楚,表现猫性格特点的词要读的重些,朗读时表现猫淘气的部分,语气略带俏皮。

  5、总结深化

  (1)最后的结束语要渗透作者的写作方法,我是这样设计的:猫,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很普通的动物。然而,在作者老舍爷爷的笔下却显得那么惹人喜爱。小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这正说明了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美好的事物,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用心去感受,就能像老舍爷爷那样——不但能发现美,欣赏美,而且能创造美。我们在写小动物的时候,一般都是先写外形,再写习性,而这篇文章却先抓住了猫的性格特点,再具体生动地进行描写的。另外,作者先写长大的猫,再回忆小时候的猫的淘气,可爱,就像父母在谈自己孩子的事情一样,使我们从字里行间无时不感到猫的古怪可爱和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

  (2)重视拓展阅读,升华主题。

  六、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仿照本课的写作方法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并运用本课抓住特点,真实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介绍自己熟悉的小动物,注意要表达出你对它的喜爱之情。

  布置作业:写一篇观察动物日记。

  七、说板书

  这次的板书我要求学生自己填写,师边引导边总结全文。通过板书,能使学生直观地抓住线索,理清思路,体会中心,知道选材。

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非常高兴得到这次学习交流的机会。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老王》。下面我将从七个方面进行说课: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本单元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表现普通人的爱,前三篇课文侧重于体现亲情,感受亲情。《老王》这篇课文则是由亲情上升到对社会上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同情,由“小”爱上升到“大”爱。作者杨绛用平淡如水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了老王的身世和她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断以及老王死后她的愧怍心理,集中刻画了老王这个人物的形象,高度赞扬了老王善良的品质,含蓄的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叙述语言平淡从容却饱含深情,令人回味无穷。虽然文章中所记叙的事情琐碎,但老王的苦与善充溢在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老王这些不幸者的深切同情和关爱,不失一篇培养学生爱心、善心,同情心的佳作。

  二、说学情

  《老王》是一篇人物关系简单,内容单纯的散文,八年级的学生仔细阅读便可理解课文内容并初步了解老王这个人物形象。但是真正深入人物内心,把握作者感情及文章主题就有些难度。现今学生生活普遍优越,阅历浅显,又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许多同学只知道一味的接受“爱”,而不懂得如何感谢“爱”,更别说去回报“爱”了。像老王这类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者,他们不了解,更别说去关心了。我认为,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知识,更重要的还要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情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应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感情,学会关注身边的弱者,用善良去体察善良,用爱心去浇灌世界。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的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学情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根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和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我确立本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为: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学习本文把琐碎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整体的`写法。

  (二)新课标的课堂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确立本文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为:在教师的恰当引导和提升之下,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三)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由此,我确立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提出教学重难点为:

  重点:(一)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二)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

  难点: 探究材料安排的特点及全文的线索。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本课教学时,采取自读点拨法、合作探究法,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根据以上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以下的学法:

  (一)预习清障法,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有利于提高听课的效率,使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二)自主悟读法,通过学生自己的个性阅读和感悟,加深其对文章主旨及感情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三)合作交流法,合作交流有利于形成学生不同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的优势互补,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而且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对成功的渴求。

  好的教法学法,要在教学过程中予以体现,下面进入第五个部分:说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识老王

  我这样导入:同学们,总有一种声音给你力量,总有一些话语让你感动,总有一段文字让你流连忘返,总有一张照片让你隐隐作痛。在我们享受幸福的时候,不要忘记,有一群本应和我们一样的人正在苦苦挣扎,他们更需要人们的帮助与关心。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现代女作家杨绛的散文《老王》,和作者一起去诠释爱的真谛。

  深情的导入使学生初步感知文章感情基调,接下来我将带领学生一起去认识一下作者并检查预习情况。

  对作者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感知文章情感并增长文学知识。

  (二)整体感知,走进老王

  在这个环节,要求学生自由、快速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环节主要运用“自读点拨法”。引导学生围绕“苦”和“善”来感悟老王这个人物形象。

  我设计了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自读:

  ①老王的生活很“苦”,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②生活贫困的老王又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他的“善”又体现在哪些地方?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加以整合板书为:

  生理 送冰

  住所 苦 善 送病人

  职业 送香油、鸡蛋

  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将完成学习目标一,解决本课的第一个教学重点。

  (三)合作探究,品味老王

  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四人一小组就下列问题合作探究:

  1. 本文在写老王的“苦”和“善”时,分别用了什么顺序?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2. 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段?在这个片段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在精读中同学们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小声读、放声读。可圈点,可旁批。 在进行第一个问题讨论时,我将插入课后第二大题帮助讨论,“同学们,一下每组中有两个句子你认为哪个好?为什么?”使学生在对比中领略作者用字精炼,并感受文章细节的动人之处。

  (1)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我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2)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门口。

  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将完成学习目标二,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再读文本,怀念老王

  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最终离开了人世,在他生前经常关注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她为什么能这样想?杨绛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通过学生的再度分析,了解作者的善良,理解结尾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含义,从而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更上一个层次。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将完成学习目标三,解决本课的第二个教学重点。

  5w(五)拓展迁移,关注老王

  引语:此处的老王,是一个广阔意义上的老王,它泛指像老王一样的弱势群体。 ①假如你是老王的邻居或一个熟识的人,面对老王的遗像,你有什么话要对老王说? ②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的“老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们?

  ③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仿句练习:

  假如我是一团火,就要给别人送去温暖;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要给别人送去芬芳;

  ……

  这个环节通过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他们的同情心和爱心。

  课堂小结:

  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从老王“苦”与“善”两方面,分析全文,清晰明了,简单自然,对比中使学生品味老王,更加透彻的理解作者感情和文章主旨。

  七、说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能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理解、品味、感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映照作者的内心世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侧重学生的自我感知、自我体会,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让学生选择一节精读、品析,使学生在赏析语言中得到了情感体验的提升。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粗线条的设计尚须通过朗读和语言品析加以细化,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让学生真正走进老王,走进杨绛的内心世界,获得认知和情感的大丰收。

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雨后》,本课是二年级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中一首优美的叙事诗。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冰心的诗作。这首诗主要描写一对小兄妹在雨后踩水嬉戏的情景和心理,文笔明快,语言幽默,洋溢着动人的童真与童趣。细细咀嚼、品味,就会感到其中更深遂丰富的内涵。这首诗先总写广场上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然后集中写兄妹俩在雨后玩耍时的快乐。

  在这首诗中,冰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新中国儿童幸福生活的欢乐图。她寓情于景,寓理于境,通过几个小小的画面,创造出了一个既能捉摸,又可感知的生动欢快的艺术境界。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9个生字,会认绿线中的4个二类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出孩子们在广场上快乐玩耍的情景。感受文中孩子们玩水的快乐,体验自己成长中的快乐。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说课稿8

  一、文本解读:

  《翠鸟》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通过对翠鸟美丽的羽毛、小巧玲珑的外形和活动时机警、敏捷的特点描写,最后归结到对翠鸟的喜爱,层次非常清晰。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字里行间流露出了爱鸟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我班共有23名学生,家住农村,他们纯真善良,富有爱心。在他们居住的地方,时常可以看见麻雀、鸽子等小鸟,像翠鸟这样的水鸟他们却很少见到,加之翠鸟又如此漂亮,文本文采飞扬,孩子们对《翠鸟》这篇课文的学习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孩子们年龄特点,他们活泼好动,精力不易集中,故教学设计一定要注意直观与趣味性,让孩子们在“赏”中学,在“玩”中学。

  三、教学重难点:

  鉴于以上的文本以及学情分析,我认为本文的教学,1.重点是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翠鸟的外形特点和活动特点,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的语言美,受到爱鸟的情感陶冶。

  2.难点是抓住动物特点,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有顺序的描写。

  四、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准备采用1.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将学习内容生活化、情景化。2.启发式讲读法: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读读、划划、议议,巧妙借助媒体的简捷直观帮助学生解决重点,突破难点。3.读写结合:抓住课文的教材特点,进行仿说,为本单元的写作训练目标的达成做充分准备。

  (二)说学法:1.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总分段式的结构和构成(迁移法)。2.在讲读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法)。

  (三)说理念:1.教是为学服务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学习方式上,我特别注重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习状态。

  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产生成就感,使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对话,成为自主阅读后的深层次需求。

  3.学生生活经验的缺乏或陌生往往是理解文本的最大障碍,而多媒体资源的丰富性、直观性、生动性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来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又能极大的丰富学生的认知和积累。

  五: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会认“衫”等11个生字,会写“疾”等13个字,掌握“疾飞”等11个词语。

  2.技能目标:能读懂课文第一自然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把翠鸟的外形特点写具体的,理解课文按照一定顺序描写翠鸟外形特点的写法,并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观察兴趣及方法,激发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六、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导入新课

  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梁。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拉

  近了。《翠鸟》一课的导入语我是这样设计的:“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位新朋友--板书课题“翠鸟”。”课件展示:翠鸟图片,(注:此时点课件中的“图片资料” )“这种漂亮的水鸟就是翠鸟,又叫“叼鱼郎”,在我国东部和南部许多地方都能见到。我们一起和它打声招呼吧──齐读课题,再亲切一点。”

  2.学生读课题质疑,你想知道什么?(翠鸟的外形、住处、捕食等)

  3.“那就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我们一起来欣赏翠鸟的美文好吗?”顺势就过渡到第二环节。 如此导入新课,学生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对课文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训练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从全局出发了解全貌,把握文章的脉络,体现“挚领一顿,百毛皆顺”的教学思想。

  1. (课文朗读)。 学生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翠鸟的?

  这样设计,一是让学生养成看到课题思考内容的学习方法;二是制造悬念引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使读书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同时学习在倾听中思考。

  学生初听后交流:外形、捉鱼、住处。

  2.学生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教师巡视辅导。

  学生自己朗读全文,提出要求:注意读准带拼音的字的字音,做到不添字漏字,不理解的词可以采用翻阅工具书、借助上下文理解等方法,也可以请教你身边的同学或老师。

  学生自读自学完后,我安排同桌互查互助。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生字词的能力,教师只需要适当帮扶就可以了,课件的充分运用,枯燥乏味的生字教学一下子变得生动而有趣、直观而且规范,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

  (三)细读课文,感悟鸟美,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

  在初读感悟的基础上,我进一步鼓励学生自学课文:“同学们真能干啊,不用老师教就把生字学懂了,真了不起!请你再找出你最喜欢的部分用你最棒的朗读方式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你读懂了什么?”并在你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写上你的感受,你能行吗?”

  设计意图: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与文本直接对话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心智在灵动的文字与美丽的情感中恣意徜徉。然后,我安排四人小组进行学后交流,让学生学会从他人处获取知识与经验,同时也起到帮助学困生读懂课文的作用。

  (四)品读课文,感受文美。

  学习第一自然段(出示课件)。

  1.学生自读,思考:这段写翠鸟的什么?(外形)

  教师提问: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翠鸟的外形?

  2.四人小组自学。

  3.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点拨。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把翠鸟的颜色鲜艳写具体的?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鲜艳”“小巧玲珑”的意思。

  思考:为什么作者用“头巾”“外衣”“衬衫”来打比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感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4.你能在这段话里发现几种颜色?从这些颜色你能感受到什么?老师点拨:我们小朋友以后要把一件东西写漂亮,也可以用上一些颜色词,你积累的颜色词越丰富,就能把这件东西写得越美丽。教育学生平时也可以做些积累,为将来的写作打好基础。学生再读这一段。

  5.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读一读。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这一设计让学生把新学知识当堂巩固,反馈,而且这一迁移从这课时的`教学内容中挖掘,并不游离。

  过渡语:翠鸟不仅漂亮而且机灵,还擅长捕鱼。同学们,你们想知道翠鸟是怎样捕鱼的吗?引导学习二三自然段。(学生热情高涨,师生互读。)

  引导学生读好“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一下子飞走了”、 “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等句子。引导学生谈个人对文句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通过朗

  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在投影出示两组句子,让学生比较。

  过渡语:这么可爱的翠鸟,你们不想把它的形象永远地留在脑海中吗?谁喜欢翠鸟外形部分?愿意来亲手画一画翠鸟?──请同桌或小组合作,拿出画笔,把老师事先发给大家的翠鸟(轮廓)涂上美丽的颜色。老师有一个要求,必须按照文章中描写的顺序和特征进行涂色。

  (学生画翠鸟,在活动中背诵,边画边用语言描述──这一设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背诵课文。然后指名背诵,展示作品,交流背诵经验,评议作品。)

  过渡语:同学们,翠鸟不仅美丽而且机灵,老师真想捉一只来饲养,大家说老师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给时间四人小组讨论,让学生抒己见)

  这一环节的设计,文道结合,渗透了生态环保教育,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了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五、拓展探究,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

  文本是教学的载体,也是把学生的视野从课内引至课外的一个桥梁,“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所以,在学完本课后,我引导学生的思维从文本中走出来,通过角色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1.翠鸟漂亮吗?来,你来做做这只美丽的翠鸟,作个自我介绍吧!

  2.你还记得我的爷爷老渔翁吗?以前你们来的时候,还可以看到很多翠鸟,可是现在……翠鸟几乎看不到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你猜猜看,并模仿年轻渔翁的语气来说一说。

  六、作业设计:句子欣赏,比比

  这样的设计,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实现了学中玩,玩中学,这样的学习,岂不快哉美哉!

  七、板书设计:

  外形:颜色鲜艳 小巧玲珑

  翠鸟 疾飞……一眨眼……

  活动:蹬开……像箭一样…叼起…贴着

  只有……

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优美的文章。这一单元的主题为“人与自然”,表达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本文融散文、诗歌、童话三个独特的视角为一体,课文以月亮与人的关系为主线,用生动的笔调抒写了“我”在甲板赏月时,聪明好学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表现了甥舅二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 这一课对于月文化含量的汇集,恰恰是激发学生爱月的情怀,引导学生积累“月景”的最好凭借。是对学生进行“读中悟、悟中读”的语文基本功训练的好教材。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独特、充满童趣幻想的句子,感受文本语句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蕴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3、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和理解品析描写小外甥对月亮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的句子。

  三、教法、学法

  结合新课标精神,与本文实际,主要采取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表演法、探究法完成教学的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㈠ 回忆激趣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在月光中走了一圈,课文中给你留下印象的是什么呢?(这一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人人有话可答,从而有成就感,激发了本课的学习兴趣)

  ㈡情趣读文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作者,在那柔美的月光下去用心倾听他们甥舅二人的对话。在哪儿你感受到了什么呢?画一画写一写

  (老师的语言渲染对学生的参与热情有着直接的联系,优美有目标性的导语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请同学们在贝多芬的《月光曲》的伴奏下,有感情的通读课文

  1、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浓墨重彩,仅用了4句话,就把月下江景描述的美轮美奂。同学们都被这美好的月色所吸引。于是我因势利导,运用探究法,设计问题,进一步引导探究月与“我”的关系:“那么,是什么样的月亮把我叫醒了呢?”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安详”、“吐洒”、“晶莹闪烁”、“镀” “隐隐约约”、“黑色剪影”等词来体会月光的清幽淡远和朦胧、宁静等特点。并用简笔画,配合文字说明与表达,孩子们在赏析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月光之美,享受月光之美,这样他们才懂得了是美丽的月把我叫醒了。月亮不仅叫醒了我的身体,还叫醒了我的心。我沐浴着这美丽的月色,陶醉在月的遐想中。此刻的情感该是多么的愉悦。学生们才真正明白了我与月的关系的密切,也更深刻感受了月亮的美好,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㈢紧扣我与月的关系,我采用朗读法和探究法,引导孩子们体会和探究月和小外甥关系密切。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分角色诵读课文。通过诵读课文中关于月亮的诗句,使学生感受月亮的形象、意韵。让学生充分理解,柔美的月光不仅把我叫醒了,也把小外甥叫醒了。从而理解使我们沉醉了的原因。

  同时,我还要引导孩子们抓住小外甥与“我”的对话,引导他们体会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和天真活泼。正是这种聪明好学,才能让小外甥积累那么多有关的诗句,也正是这些有关月的优美的诗句,才能让他沉醉。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学习愿望,培养他们善于积累、勤奋好学的品格。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㈣在引导孩子们积累的基础上,让孩子们深入体会和探究月和与诗人关系密切。在品读中感受“中国月文化之美”。

  我先采用朗读法,让孩子们分别来扮演文中的“我”和活泼聪颖的.“小外甥”,让他们发挥想象,充分调动自己的诗句积累,尽情地根据自己的理解,调演绎古诗句中月的含义。让学生通过描写小外甥神情、语言等词句,感受“小外甥”爱幻想、富有童真童趣的特点,这样不仅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而且使他们对中国传统的月文化产生了积极探索的愿望,使孩子们从小就感受中国月文化的悠久和发展。

  由此, 学生爱月的情感也就被激发出来了。他们就会更加热爱我们祖国的文化,会为为传承中华文化而努力学习。

  ㈤进行拓展延伸,启发同学们对月的无限幻想,放飞学生的想象力。

  老师真的很高兴,那么,老师相信你们平时也一定积累不少诗句,那么你还知道有关月亮、山、水的诗句吗?背给大家听听好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使学生参与主体的语文实践与创造,把自己对月亮的感性认知、对文章情感的深切体验以个性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同时也进一步固化自己的阅读感受以及对月亮的理解,正所谓“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

  ㈥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然后运用探究法,设计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又是一个童话故事!真特别!小外甥聪明活泼,爱幻想,他的天真活泼深深地感染了作者,也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月光让我们幻想,让作者幻想,我们今天在这里望月,也一定让我们幻想了,同学们想到了什么?想象,写下来

  (四)总结作业

  课后收集描写山水星月等诗句,比比谁积累的多,这一作业设计不仅是课外的延伸,也激发了学生积累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主动积累的习惯。

  师总结: 自古以来,无数的文人、作家都喜欢月夜的幽静、美丽。老师这儿有几位作家写月亮的段落,来同学们读读。课件出示段落。

  1.把你喜欢的描写月光的句子抄写下来。

  三、拓展延伸。

  (1)在诵读文本中关于月亮的诗句后,可引导学生主动去搜集描述大自然山、水、风、雨、春夏秋冬的诗句,培养浓厚的主动积累的兴趣,并在班内开展一个古诗诵读交流会。

  (2)内化语言,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24 望月

  江上之月 诗中之月 想象之月

  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

说课稿10

  【教材分析】

  《母鸡》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作者对母鸡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作者对母鸡的讨厌;后半部分写了对母鸡的尊敬和赞颂。本文的语言直白自然,通俗易懂,京味浓厚,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课文。

  综观整组教材,四篇课文是围绕“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编排的,编排意图一是要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动物的可敬、可爱,二是要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体会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根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征,我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这同时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3、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这同时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读自悟和理解感受方面的学习能力,本文内容浅显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再加上语言风格上的独特魅力,所以我认为学生会很容易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主题,只是在揣摩写作特点时会感觉比较难,需要教师加以适当点拨、引导。

  【教学方法】

  全国小理会理事长崔峦指出: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以此为指导思想,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质疑引读法、朗读感悟法、图文对照法、读写结合法、对比发现法等。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按导语要求预习,教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分三大板块进行:联系生活,质疑导入——读书交流,学语习文——读写结合,迁移提升

  一、联系生活,质疑导入

  同学们,生活中你最讨厌什么?(板书:讨厌)

  同学们,生活中你最不敢讨厌什么?(板书:不敢讨厌)

  有一种动物,在著名作家老舍的眼中,原本是讨厌的,可后来,他非但不敢讨厌,反而变得十分尊敬、热情赞颂起来了,这是什么动物呢?(学生试猜,之后,教师板书课题:母鸡)

  是什么原因让老舍先生对母鸡的态度发生了这么个180度的大拐弯呢?让我们静下心来,到文中去找答案吧!

  〖设计理念这一板块中,我让学生联系生活,走近作者,带着疑问,走进文本,这是比较可行的开课方式。

  二、读书交流,学语习文

  1、初读,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理解“如怨如诉”等难点词的意思。

  (2)课文哪些段落是写讨厌母鸡的?哪些段落是写不敢讨厌母鸡的?那么,第四自然段是写什么的呢?起什么作用呢?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主要就是为了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对文章的结构做到心中有数。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对学生的预习情况给出一个积极、合理的评价,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2、细读,悟情悟理

  (1)默读1-3自然段,思考:作者讨厌母鸡的理由有哪些?(相机板书:叫、欺、狂。)然后进行趣味朗读。

  我一向讨厌母鸡。(哦,为什么?)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再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哎呀,烦不烦哪!)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嗯,真够讨厌!)

  (2)默读5-8自然段,思考:作者不敢讨厌母鸡的理由有哪些?让学生读书、思考并在课文5-8自然段的最后写一句话批注:好一只________的母鸡!之后,让学生汇报交流,相机板书: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然后,欣赏母鸡图片,酝酿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过渡:同学们,其实,刚刚你们说的母鸡的这些优秀品质,文中有一段话作出了高度的概括和评价,那就是——第9自然段。

  (3)齐读第9自然段,讨论:你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母鸡的什么情感?并说说你是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到的。(相机板书:伟大的鸡母亲,英雄。)然后,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练习、展示当堂背诵,并升华主题——伟大的母爱。

  〖设计理念我认为,语文课一定要让每个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静下心来“潜心会本文”,只有“潜心”于文本之中,才会有自己的理解,才会有完整的阅读过程,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源自学生生命的'阅读交流,才会有切切实实的阅读能力的提高。

  3、美读,内化语言

  先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喜欢的理由,然后采用多种形式指导朗读,例如范读、表演读等,要读出感情,读出“京味”。

  〖设计理念好的语言范本,一旦内化成功,将成为滋养孩子一生的文化母乳。就我个人来说,我很喜欢这种风格的语言,我也希望我的学生喜欢并尽可能多地内化它。

  4、比读,感悟表达

  要求:比较阅读老舍先生两篇写动物的作品,思考它们在写法上的特点。

  提示与启发:

  “我一向讨厌母鸡。”“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两句话在文中分别有什么作用?)

  (2) 老舍先生对母鸡的情感,原来是 ,后来又变得 。 老舍先生对猫的态度,一直都是 。

  (3) “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 (这两句话在文中分别有什么作用?)

  (4) “说他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他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再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读着这样的句子,你有何感受?)

  〖设计理念这一项训练,我认为是本课的难点,因为这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比如:主题思想的提炼,遣词造句的方法,谋篇布局的技巧,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其实,《课程标准》的中段目标中并没有关于此项训练的要求。我认为这是在为达到高年级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目标打基础。

  三、读写结合,迁移提升

  训练内容:将前三自然段任意改写一段,让人读了不再感到母鸡讨厌,而是觉得它很可爱。

  范文示例:

  母鸡是个乐天派,它一天到晚地唱个不停,从不在乎别人的非议。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再由后院嘎嘎到前院,像一个不断练声的歌手。有时候它像有什么心事,唱的是极富感染力的抒情歌曲,细声细气,颤颤巍巍,如怨如诉,让人忍不住想分担它的忧愁。每当下蛋的时候,它则用摇滚歌曲向主人报告。有母鸡在,你永远不会感到寂寞!多可爱的母鸡啊!

  〖设计理念叶圣陶先生说得好:“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既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又培养习作表达能力,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板书设计】

  (1-3) 4 过渡 (5-10)

  〖设计理念这组板书设计,能够清晰地揭示文章的内容、主题和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主题、了解课文写法。

  《母鸡》说课稿

  生活在农村的我从小就对母鸡十分熟悉,它的外表比不上公鸡招摇,它的叫声比不上公鸡洪亮,它的脚步比不上公鸡轻盈矫健,但它对鸡雏的慈爱是公鸡无论如何都难以修炼成的。也许这就是我从小至今对母鸡的最深印象吧。

  在自学了文学大师老舍的《母鸡》一文之后,我第一次站在文学的角度深入了解母鸡,通过语文的途径剖析母鸡的行为特性,我才发现:这才是我真正熟悉母鸡的开始。老舍先生描写了自己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从一开始讨厌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到改变心思,喜欢母鸡,直至敬佩母鸡对鸡雏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表达了对普天下母爱的赞颂之情。

  在教学时的时候,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老舍以前对母鸡的讨厌,感受到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孩子们通过朗读语言文字、交流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再现了一只浅薄 ,媚俗的母鸡,在幽默风趣夸张的语言氛围渲染下对母鸡的兴趣也越来越大,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了有利铺垫。

  因此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主要抓住老舍对母鸡的态度改变展开教学,从复习导入、探究改变原因、总结认识三方面着手,学习文本的第二大部分,即母鸡孵出了一群小雏鸡后的内容。由于是略读课文,且文本文字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此我的教学主张是简单明了,有情有悟即可。

  一、巧借生活体会多

  《新语文课程标准》大力提倡“要以生活补充文本,让生活的知识库

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翠鸟》是s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作者对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作了非常详细的观察,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翠鸟羽毛鲜艳的外形和它捉鱼时灵敏、迅速的动作。在老渔翁的启发下,“我”体会到喜爱翠鸟应把它当作朋友,打消了捉翠鸟饲养的念头。

  抓住事物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漂亮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

  《翠鸟》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通过对翠鸟美丽的羽毛、小巧玲珑的外形和活动时机警、敏捷的特点描写,最后归结到对翠鸟的喜爱,层次非常清晰。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字里行间流露出了爱鸟的情感。

  二、说学情:在学生居住的地方,时常可以看见麻雀、鸽子等小鸟,像翠鸟这样的水鸟可能很少见到,加之翠鸟又如此漂亮,文本文采飞扬,孩子们对《翠鸟》这篇课文的学习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鉴于以上的文本以及学情分析,我认为本文的教学:

  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翠鸟的外形特点和动作特点,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的语言美,受到爱鸟的情感陶冶。

  难点:抓住动物特点,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有顺序的描写。

  四、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准备采用1、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将学习内容生活化、情景化。2、启发式讲读法: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读读、划划、议议,巧妙借助媒体的简捷直观帮助学生解决重点,突破难点。3、读写结合:抓住课文的教材特点,进行仿说,为本单元的写作训练目标的达成做充分准备。

  (二)、说学法:1、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总分段式的结构和构成(迁移法)。2、在讲读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法)。

  (三)说理念: 1、教是为学服务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学习方式上,我特别注重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习状态。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产生成就感,使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对话,成为自主阅读后的深层次需求。3、学生生活经验的缺乏或陌生往往是理解文本的最大障碍,而多媒体资源的丰富性、直观性、生动性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来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又能极大的丰富学生的认知和积累。

  五、教学目标:

  1、会写“疾”等14个字,会认“衫”等10个生字,掌握“疾飞”等11个词语。

  2、能读懂课文第一自然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把翠鸟的外形特点写具体的,理解课文按照一定顺序描写翠鸟外形特点的写法。

  3、通过了解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

  六、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梁。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拉近了。

  1.师:同学们,听—— 你们听到了什么?(课件播放鸟叫声)

  2.师:同学们的反应真快。从这鸟叫声中你仿佛看了什么?

  3.师:从同学们的想象中老师看的出同学们都非常喜欢鸟。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鸟类朋友,一起叫叫它的名字吧—— 翠鸟,再亲切点。瞧,这就是翠鸟。(课件出示翠鸟图)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翠鸟。

  如此导入新课,学生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

  二、自读课文。

  1、听朗读自学,初读课文。

  (1)边听边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2)自由拼读生字。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正音。

  (2)指名分段读课文,评议。

  (3)交流: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一只怎样的翠鸟?

  设计意图: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与文本直接对话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心智在灵动的文字与美丽的情感中恣意徜徉。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同学们刚才感受到了翠鸟的美丽!你知道它为什么叫翠鸟吗?

  2、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把表示颜色的词语用小圆点标出来。

  3、师:这么多颜色都集中在翠鸟身上,能用一词来概括吗?

  4、师:翠鸟的颜色鲜艳、外形美丽,作者能把翠鸟描写得这样美丽,你能从这里看出作者对翠鸟有什么样的感情吗?能把这种喜爱的感情读出来吗?

  5、指名读、师范读。

  6、比较两组句子。(课件出示)

  7、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课文对翠鸟外表的描写,是按照头部、背部、腹部的顺序写的。

  四、学习二、三自然段

  师:翠鸟的外形这样小巧玲珑,行动起来一定也很机灵。自由读一下第二、三自然段,在读的时候感受一下哪些句子让你感觉到翠鸟的机灵的?

  1、师引导:说到这里,老师有个问题

  课件出示:1。翠鸟鸣声清脆,爱在水面上飞。

  2。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

  (1)师:这一句中多了“贴着”和“疾飞”,让我更感觉到翠鸟飞得快。写得更具体更详细。

  (2)师:同学们都理解得很好。你看,正因为作者描写时用词用得如此准确,我们才这么形象的看到翠鸟抓鱼时飞翔的样子,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写作或说话的时候,就要学习作者的这种方法。

  2、师:课文中还有像这样的句子。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划线的词语,说说从这两句话的描写中你看出了什么?

  如: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射出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小结:作者能把翠鸟动作写得如此准确,把翠鸟捕鱼的瞬间动作描写得活灵活现,说明作者观察是极其细致认真的。这就更说明他非常喜欢翠鸟了。

  四、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这位翠鸟朋友,我们也要像作者那样,不但喜爱鸟,更要保护鸟,因为鸟类是我们的好朋友。

  下面我们来有感情的读一读课文,要读出对翠鸟的喜爱哦。

  五、迁移拓展

  1.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课外作业:把自己喜爱的一种小动物的外形写出来。

  要求:①写前要认真观察。

  ②写作时要按一定的顺序,抓住动物的特点。

  ③语句生动连惯,表达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文本是教学的载体,也是把学生的视野从课内引至课外的一个桥梁,“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所以,在学完本课后,我引导学生的思维从文本中走出来,通过角色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锉削是钳工的一项基本的操作技能。本课题是在实习学生掌握锉削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锉削姿势和锉削的熟练程度,并掌握有关量具的使用和测量的技能,掌握长方体的加工方法。

  教学大纲对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

  1、提高并熟练平面锉削的技能,达到一定的锉削精度。

  2、掌握游标卡尺的测量使用,并熟练用外卡钳对尺寸公差及尺寸差的测量技能。

  3、掌握刀口尺的使用。

  4、掌握用250mm(10英寸)细板锉锉削加工,表面粗糙度达到Ra≤3.2um。

  根据以上大纲要求,结合课题内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巩固锉削姿势,提高锉削熟练程度;

  2、正确使用量具,掌握测量方法;

  3、掌握长方体加工方法及加工精度。

  (二)教学重点--更多资料在

  相关量具的测量方法及技能,如何提高锉削的熟练程度;

  (三)教学难点

  长方体的精加工方法及测量尺寸的准确性。

  二、教材处理

  根据本课题的大纲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

  1、组织教学;

  2、入门指导:操作要领讲解及操作难点演示。

  3、巡回指导:学生练习,针对操作中出现问题进行指导和纠正。

  4、结束指导:验收工件,并总结一天工作。

  三、教学方法

  教法:主要采用:讲解法、演示法,教师重点在巡回指导中进行纠正。

  学法:学生通过操作练习,领导量具的测法技能和加工技巧。--更多资料在

  四、教学手段:讲解+示范操作

  五、教学时数:6小时

  六、教学环节

  1、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成品样件一件、实习卡片、10寸、8寸平锉若把,高度游标卡尺、游标卡尺、角尺、刀口尺、厚薄规格各10把。

  2、组织教学:5分钟

  清点人数,检查学生两穿一戴,检查出勤情况、宣布上课。

  3、入门指导:

  1)介绍相关工艺知识:

  ①游标卡尺的读法;

  ②游标卡尺测量尺寸的方法;

  ③细板锉的握法,清除锉齿内的锉屑方法。

  2)简明工艺分析:

  ①加工线的划法及注意事项;

  ②加工顺序:粗锉→半精锉→精锉;

  ③如何达到尺寸、平面度、平行度、垂直度要求;

  3)操作要领讲解:

  ① 加工垂直面,必须在平面、平行面加工好以后进行; ②如何用细锉精加工达到 Ra3.2粗糙度;

  ③操作姿势正确,两手用力方向、大小变化正确熟练。

  4)操作难点演示:

  ①细锉精加工方法;

  ② 工件中凸产生的原因:锉削力不平平衡;

  ③测量工件尺寸的准确性及注意事项。

  5)长方体加工步骤:

  ①检查工件是否有加工余量,确认基准面和加工面。

  ②划线:分别以A、B、C面为基准,划出28mm、68 mm、88 mm的尺寸平行线,四周都应划出,打上样冲眼。

  ③加工顺序:先粗精锉A的平行面:面1;再粗精锉B的平行面:面2;最后粗精锉C的平行面:面3

  粗锉加工:使用10寸锉刀进行锉削。它分两个阶段,单纯锉削阶段,锉削与测量结合运用阶段。

  粗加工时:使用8寸的细齿锉刀进行,精锉时,不断地检查尺寸,形位公差,并注意表面粗糙度情况,使各项精度均符合图纸要求,即可完成。

  ④面2和面3的粗精加工与面1相同。

  ⑤全面精度复检:

  检查尺寸,形位公差及表面粗糙度。

  6)有关工艺知识及注意事项:

  ①细锉精修法(重点演示)

  锉刀的握法;

  清除锉齿内的锉屑方法;

  锉法,结合演示左右手握法讲解;

  锉刀放置要轻,感觉贴平压力要小,速度稍慢,平行平回两次一看,不断测量,胸中有数。

  ②用细锉如何达到Ra3.2的粗糙度?

  涂粉笔灰(演示)

  清除锉刀齿内的铁屑(演示)

  ③ 锉削中产生平面中凸,怎样消除?

  产生原因,锉削力不平衡。

  消除方法:找出并使用锉刀的凸面段;

  在工件表面涂示剂;

  锉削时压力小,行程短。(演示)

  ④测量时注意的几个问题:

  a、检验游标卡尺;

  b、卡尺的测量爪及工件被测表面擦试干净;

  c、测量垂直度时锐边要倒棱,角尺、刀口尺测量时不要拖动; d、垫好钳口衬铁,以免工件表面损伤,出现凸凹不平现象。 ⑤安全文明要求:

  a、工具摆放整齐,量具要轻拿轻放;

  b、勿挥舞锉刀,防止脱柄伤人;

  c、锉屑应用毛刷清除,勿用嘴吹;

  d、工件夹牢防掉下伤人;

  ⑥本题的实习要求:

  a、工时:6小时;

  b、只使用10寸粗齿和8寸细齿平锉;

  c、粗锉时可采用交叉锉,精加工时采用顺向锉。

  ⑦本课题讲授完毕,抽查学生听课情况,抽查题目: a、加工工件分为几个加工步骤?

  b、测量工件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c、怎样消除中凸现象。

  4、巡回指导:5小时

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单元学习目标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可说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辞,迎新我的颂歌。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的诗歌,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把他们放在整个诗歌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另外,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如果在课堂能帮助每一位学生习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就是他们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情分析,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了解陶渊明生平及作品。通过学习陶渊明的田园诗代表作,感受田园诗的取材及陶诗的风格。

  (2)能力目标

  通过反复阅读,解读意象,品味意境,培养学生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对田园生活无限热爱欣赏之情。

  (1)教学重点:品赏田园情趣之美,挖掘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意境。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思。

  三、教学方法

  (1)情境法

  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2)朗读法

  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本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要认真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体验诗人的情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朗读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

  (3)“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学设计中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四、学习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释惑学习乐趣。

  (2)朗读法。让学生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使难以理解的文字变为易懂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

  五、教学过程

  (1)画中有诗

  课前导入:给同学们展示清代著名画家石涛的《陶渊明诗意图》册中的一幅画,让学生调动积累,说一说透过图画能够联想到的诗句。学生的答案一般都会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这些诗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有着丰富的田园风光,可以说这幅画把我们带入了具有乡土气息的田园。田园是生长粮食也是生长诗意的地方,今天让我们穿过陶渊明诗人田垄般整齐的诗行,去寻找在都市中久违了的田园风光。那么什么叫田园诗呢?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

  田园诗:中国的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等。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下一位田园诗的集大成者——陶渊明。

  (2)识诗者、明背景。

  此环节由学生课前预习,老师检查,课堂学生自主发言完成,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老师再补充陶渊明的生平事迹以及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写作背景: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后家道已衰落。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陶渊明二十九岁,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曾三次辞职。四十一岁时,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退隐之后,他曾躬耕陇亩,和父老乡亲共话桑麻,诗人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这段时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写出了大量的田园诗,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终至炉火纯青。晚年,他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并诗》,阐明社会理想。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是没有君主,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这虽然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要求,也反衬了现实社会的黑暗。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3)诗中有画

  此环节设计首先由学生推荐一名学生诵读,初步感受诗歌意境,然后欣赏配乐朗诵《归园田居(其一)》,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通过朗读,让学生选择诗中自己喜欢的一组画面,谈谈自己的感受,通过学生的想象,将诗歌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提问:这是非常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这段描写具有怎样的意境?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的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两文有同工之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通画意、品诗情。

  同学们所描绘的图景都彰显了一个“归”字。分别有从何而归?(涉及的是尘网、樊笼的句子)为何而归?(涉及的是爱丘山,羁鸟,池鱼)归向何处?(守拙归园田)归后如何?(开荒,草屋,户庭,桃李,虚室等句子)就是说可以把所有的句子都统一到这四个问题中来,最终表明陶渊明与官场的决绝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请同学们试着捕捉诗歌流露诗人情感的词语或句子。

  提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实际上拿田园生活的什么特点与官场对比?

  明确:这两句写所感,具体、写到诗人田园生活之乐。它的两个特点可与官场对比,一是“无尘杂”,没有官场上乱糟糟的事,看不到今天恶心的“官场现形记”;二是“有余闲”,可以不必作官场上的那些客套应酬之劳,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读书做诗。这“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理想境界。

  提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小结: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说课稿篇6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要讲的内容是语文一年级下册的《地球爷爷的手》。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地球爷爷的手》这篇课文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主要以科学知识为专题,运用浅显的儿童语言,采用生动形象的描写,介绍了工业、农业、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方面的科学常识。《地球爷爷的手》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形式,通过桃子落地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向孩子们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从而培养儿童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2、学情分析:

  本班大部分学生(尤其是男孩子)对科普类读物有着浓厚的兴趣,知识面较宽,因此对本课充满好奇心。另外本课和前一课《棉花姑娘》体裁相似,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通过自读感悟自学理解。

  3、教学目标: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篇课文的特点,结合新课标理念,我将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会写“球、玩”等6个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情感目标:初步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4、重点难点:

  由于一年级学生还处于运用并巩固汉语拼音的主要教学阶段,是进一步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时期,因而识字教学教学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另一个重点是通过朗读理解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难点是启发学生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情境导入法。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情境导入法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趣味游戏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我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识字游戏活动,爱护其好奇心、求知欲。

  3、以读代讲法。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以读代讲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教学中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读感悟。

  4、直观教学法。通过使用实验、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进行观察、比较理解课文。

  5、“自主、合作、探究”方法。

  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而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为此,与教法想适应,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采用:1、竞赛、游戏法学生字;2、自学、合作、探究法了解“地心引力”是什么;3、读、思、议、评、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三、说教学流程:

  1、谈话激趣、创设情境

  作为一年级学生,他们喜欢幻想,常常会把自己天真幼稚的感情注入到周围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事物中去,因此对拟人化的童话情境情有独钟。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我根据课文内容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孩子们,老师画的是什么?(一只小手),这手有什么用?(学生兴致勃勃地说)

  再画地球:地球爷爷也有手,他的手有什么用呢?这样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凝聚在一起,唤起儿童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有趣的情境中进入本课的学习。又顺理成章的板书课题:地球爷爷的手,带学生走进课文。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学生自读课文前,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实在读不好的句子做上标记,请教学习伙伴或教师。学生带着要求读书,目的性很强,更有利于他们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对于读书中的疑难要学会圈画,意在逐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识字能力是学生终身学习的一种能力,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基础,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当学生自读课文后,我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动手画一画生字新词、再读一读、记一记,让学生在读书中自学本课生字词,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的重点,通过学生自学生字,采用小组合作对学生自学情况进行检测,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帮助别人,学会合作。再全班进行交流,并让他们谈谈自己是怎么记住的?

  学生自己练读,然后指名当小老师领读,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当小老师更能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游戏挑战读;把生字送回课文的词语中,开火车式读词语。

  这一些检查形式都是遵照儿童活泼好动、爱表现的心理特点设计的,这样既培养了他们自主参与的意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竞争意识。

  3、重点指导,重在感悟

  朗读是学生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课文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针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重点指导带请求语气的句子,然后学生反复朗读小动物和地球爷爷的对话。老师随机点拨引导于关键处,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在自主感悟中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这时学生的理解就更深刻,本课的重点就迎刃而解了。

  4、拓展实践,回归生活: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资源。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比较抽象,我用课件演示能更直观的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奥秘,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留心身边科学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整合了课内外和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的拓展学习,又把课堂教学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举出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是有手的,以及说说地球方面的有关知识,大家各抒己见,互相评议,这样架设起生活和课本的联系,调动学生日常生活体验,注重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正确的情感态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潜力,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仔细观察。语文小天地,生活大课堂。把探究的视角指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xx的袖珍版,是课文精华的体现,好的板书更应具有深刻的启发性。我的板书力求简洁美观的原则,符合孩子的特点和认知水平,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地球爷爷的手(地心引力)

  苹果·········

  落地

说课稿1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草原》一课。

  一、说教材

  《草原》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五十年代访问内蒙古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写下的一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二、说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及教材所处年段的要求,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能力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情感目标: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依据上述教学目标,我所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目标的分解与时间安排:

  本课准备用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尝试着读出感情,整体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教学目标中2、3的要求。今天我重点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三、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和直觉性的特点,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真真切切地读,在朗读中有所感悟,读出趣味。尝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自读自悟,达到“情由景生”的效果,领略草原的特点,陶冶爱美的情趣。

  本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积累优美的话句,更应该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课文的问题,借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上课所采用的策略主要是朗读、图像、交流、写作、资料、制作手抄报,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好良好的网络环境,使其在图、文、声、像等信息的刺激下充分感知,在这种新的学习环境下,营造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为落实以上教法与学法,需要制作一个网站型课件,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资料库中进行阅读与探究,以解决学习中的疑难。这样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信息空间,为学生创设一个信息量大、且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听录音:配乐朗诵《刺勒歌》,揭示课题。(这样的设计的目的在于:以著名的草原民歌《刺勒歌》开课,把学生带入美丽、神奇的大草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二)回顾课文,揭示探究主题

  1、老舍先生游览了草原,感受颇多。他用哪句话来概括?——“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说说什么是“何忍别”?

  2、教师小结揭示探究主题

  老舍先生为什么会有“何忍别”这样的感受呢?这节课我们就分成2个问题来探究:这是怎样的草原;这是怎样的草原人?

  (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回顾,直接切入教学重点,把“天涯碧草”和“蒙汉情深”这两部分有机结合。指明探究方向。)

  (三)学生探究第一个问题。

  教师提示:

  小问题:这是怎样的草原?

  1、这是( )的草原。

  括号中填自己的感想,横线上填写课文中的相关句子。

  2、认真读读这些句子,体会其中的美。

  学生行为:

  1、打开网站课件,草原资料库,学生根据问题,通过视频欣赏、阅读课文、品析词句、感情朗读的方式进行学习。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点拨、小结。

  3、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草原美的惊叹之情?听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这样的设计在于:学生根据子问题,利用课件,进行探究学习,让学生既领略到草原美景,又品味文字,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深入感悟语言,受到美的`熏陶。在此基础上,倾听草原歌曲,更激发了学生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四)学生探究第二个问题。

  教师提示:

  小问题:这是怎样的草原人?

  1、蒙古族人民怎样接待远方的客人?

  2、小组成员选择适合本组的,能最大限度的表现蒙古族人民接待远客的汇报方法,如感情读、抓词句说、讲故事、想象描述、表演……等进行汇报。

  学生行为:

  1、自己观看“接待远客”的视频、图片、动画资料和文字介绍,小组选择喜欢的内容,合作学习。

  2、小组交流、老师指导。

  3、学生汇报。

  (这样的设计目的在于:利用多媒体资料库进行自主探究和协同学习,展开小组讨论,集体汇报交流,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行为上更具主动性,互动性,创造性。着重体现了学生对问题深入全面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的加强,思维条理性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合作,提高了协作学习的能力。)

  (五)体会情感,总结全文。

  1、草原的风景美,人情更美。草原人民的热情己深深地感染我们每一个人。在依依惜别的时候,你最想说什么,做什么?

  2、你们心中所有的千言万语,概括起来就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前面的探究,使学生对草原的风光美与人情美发出内心由衷的赞叹,体会了“何忍别”,升华了感情)

  (六)拓展创新,内化感悟

  1、学生网上阅读相关文章。了解草原新貌,设计草原未来。

  2、课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出一期关于“草原”的手抄报。(两项任务放在学生课后进行,抽出一课时对两项任务进行交流评比)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进行阅读,养成自觉地在信息海洋中学习研究的习惯,从而激活创新思维,进一步培养探索新知的兴趣。在办手抄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把积累与表达结合的能力)

  五、说设计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意在突出:“学生是语文学习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有了这样的定位,通过每一节语文课的自主学习一定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逐步提高。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导。

  谢谢!

说课稿15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中学语文组__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松鼠》。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说教材

  《松鼠》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作者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也是一篇描写大自然中的小动物的文学作品。通过对松鼠的形态、颜色、用途等方面的细致描写,勾画出了这种小动物漂亮的外貌、驯良的习性和乖巧的性格,突出了松鼠令人喜爱的特点。本文旨在说明松鼠外貌(形态与颜色)、习性(驯良与乖巧)、用途(肉、毛、皮)及其他特点。说它是文学作品,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说明,它是将自己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研究的结果,用文学语言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给人以一种艺术享受。这种文艺性的说明文又称为科学小品。它的特点是短小精炼,一篇集中说明一个问题,资料可靠,数据确凿,力求知识的科学性;活泼生动,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可叙述,可描写,把科学融于艺术之中,引人入胜。

  说学情

  对于刚刚跨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文本鉴赏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对自然界的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学习这个单元,可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了解动物的形态、习性、性格等方面的特点,教师适当地加以点拨、引导,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体味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此外,教师要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关爱、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重在强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是: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过程方法目标是: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初步培养分析说明文的能力,通过分析重点语句,学习说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动物,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提升学生的说明文鉴赏能力。

  说教学重难点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将本文的重点放在分析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本文难点是提升学生的说明文鉴赏能力和写作手法的运用能力,感悟作者对松鼠的热爱与赞赏,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目标的制定,使得课堂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但任务的完成,还得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孟子说:“教亦多术矣。”“术”即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教法,不拘一格,凡是能达到目的、快的方法,便是好方法。

  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和本课的实际情况,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本课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在读课文的同时,勾画圈点,养成勤动笔墨,积极读书的习惯。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3、比较法:通过《辞海》介绍松鼠的短文与课文语言的比较,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

  4、归纳法:通过归纳,总结出学习说明文,写好说明文的方法。

  5、拓展迁移法: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介绍一种小动物。

  学法: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教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见效率。

  就这堂课而言,主要方法:圈点勾画法、朗读法(理由: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良好习惯),体验法(理由:让学生尽情地说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话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南师大教授吴永军先生认为,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智慧的生活;对于文本的解读,谁都不能声称自己具有特别的见解或洞察力,在极端的意义上,所有见解都是旗鼓相当的。)

【说课稿】相关文章:

物理说课稿02-19

说课稿范文04-25

《乙醇》说课稿01-20

《穷人》说课稿12-01

赵州桥说课稿12-07

草原说课稿12-12

《琥珀》说课稿01-03

《丰碑》说课稿12-19

《童趣》说课稿12-21

《春酒》说课稿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