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说课稿范文集锦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我很想它永远在学生心中开放!茉莉花开的声音,没有人听过,茉莉花开的心音,我知道。那是我们心中的幻想和追求,那芬芳美丽、圣洁纯真的茉莉花代表着我们追求理想、追求和谐的愿望。我特别希望把我对茉莉花的喜爱传递给我的学生。
为了能使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效达成,我作了如下的设计:首先,为增加神秘感,用歌剧《图兰朵》的故事情节导入,引出《东边升起月亮》,并介绍中国民歌《茉莉花》也随着这部经典歌剧的流传而享誉世界,藉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及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茉莉花的旋律,并回答问题“你是否觉得这段旋律似曾相识,能否说出曲名及哼唱这首歌的旋律”。 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课课题《茉莉花》。学生通过教材提供的知识点,初步了解《茉莉花》及小调类民歌特点。根据教师的范唱使学生初步感知细腻柔美的江南风情,并感受歌曲的情绪;再次听磁带范唱,似乎看见一个文雅娴淑的少女被芬芳美丽的茉莉花所吸引,欲摘不忍,欲弃不舍饱含眷恋之情的样子。为加深歌词记忆并理解歌词表达的`意境提出问题“歌词是怎样赞美茉莉花的”,为了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茉莉花的芬芳,教师利用香水使音乐教室中充满茉莉花香气。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茉莉花》的细腻、婉转、情深、意切,感悟茉莉花的朴实无华、洁白无暇的精神品质,领略中国民歌的持久魅力,我简洁地讲解了地理环境和地方民歌的关系、语言与民歌曲调的关系、地方文化对民歌的影响、民俗民情对民歌的影响。
授课时,我十分企盼能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于是精心设计好每个教学细节,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听觉器官、视觉器官,让学生们喜爱民族歌曲《茉莉花》并使他们知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由于《茉莉花》的旋律学生非常熟悉,教材中的曲谱较为简单,考虑所教授班级学生音乐素质较好,故采用直接随琴试唱曲谱,并在试唱过程中提出要求及时纠正错误,学生很快掌握歌曲旋律。填词时,为了增加趣味性采用师生轮唱的方式,及时纠正声音上的不足。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展示学生个性的教学思想,
我鼓励学生自我推荐、自由组合到讲台上进行表演唱。
整节课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只有在歌曲结束句的演唱上,由于学生气息运用不是很到位,有个别学生遇到了演唱上的困难,教师就在这里给予更多演唱方法上的指导。
《茉莉花》有多种形式的演绎。通过本节音乐课的教学,对学生而言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美的享受。教师在学生演唱兴趣正浓时,为学生表演了东北民歌版的《茉莉花》,使学生感受了完全不同的音乐风格,在民主、平等、开放的教室里,学生自由的心灵能够呼吸、生存,创造的种子得到生根、发芽、破土成长。教育就像一首诗所言:给孩子们一对翅膀,它就能飞翔在蓝天,给孩子们一双眼睛,它就能寻找到光明。
我渐渐地发现:每一节音乐课的教学目标并不一定要定得很高,只要是切合实际的,就是最好的。音乐教学过程本身就是艺术创造的过程,音乐教学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音乐是心灵飞翔的绿地;歌声是心灵飞翔的翅膀。让歌声放飞希望,唱出我们的纯真,唱出我们的执着!我坚信,这美丽的茉莉花将在更多的孩子心中永远开放!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这篇文章选自苏教版教材小学语文十二册第四单元,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了,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牲口全部枪杀的事,表现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们的感情,赞扬了他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全文共21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1)江红军过草地时饥寒交迫,后续部队连野菜也挖不到了。
第二段(2-20)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连同大黑骡子在内的六匹牲口枪杀的经过。
第三段(21)讲大黑骡子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中。
二、说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高年级识字、阅读的要求,又根据以上教材的分析。
我认为本课的认知目标是:
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②体会“艰苦、燃眉之急”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及用法。
技能目标为: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②体会“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中”这句话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学生在品味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体验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并阅读有关于彭德怀及其他伟人的文章,学习他们的精神。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反复朗读、讨论、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具体的描写,去体会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们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中”这句话的意思。课时建议:由于本课凭借多媒体辅助教学,再读中感悟,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用2教时就能完成任务。
三、教法与学法
本课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材特点,采用下列方法:
①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②自主探究法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悟感情,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③朗读感悟法朗读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他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词汇、陶冶情操。本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表达自己所体验的情感,同时对学生朗读进行适时评价,激发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努力。
四、说教学流程
第一教时教会学生学习本科生词,反复熟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会用“燃眉之急、艰苦”说话。
第二教时:细读课文,品味朗读,增加体验,拓展延伸。
具体环节:
第一教时(分四个环节:)
(一)、运用多媒体引出课题多媒体出事大黑骡子,画面转换出示彭德怀英雄形象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大黑骡子,明白彭德怀的丰功伟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学生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看读懂了哪些内容?有疑问的地方适当作上记号,读完讨论、交流、质疑。老师适当点拨。(这一环节分三步:一是让学生自学课文,二是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三是在班级里交流的同时遇有疑问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让学生在下节课再读课文解决。)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只在课文的重点除给予必要知道,并给学生的学习以积极的评价和激励,为下一堂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教时
一、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评价
1、教师范读课文2-20小节,学生听、体会,然后说一说、议一议、评一评,好的表扬,不足的指出。
2、学生评:重点评议老师是否把彭德怀十分爱大黑骡子的感情读出来,是否感受到彭德怀不忍杀大黑骡子的痛苦心情。
3、根据学生的评议,老师把大家所说的概括成这样两条要求:
⑴读出彭德怀既爱又不忍心杀大黑骡子使得痛苦的心情。
⑵读出战士不忍杀大黑骡子的感情。
1、学生模仿老师练读可以分小组、可以分角色读,教师住个小组进行视察,不足的帮助学生纠正。
2、指明分角色读(课文比较长,分2-7小节、8-20小节两个小组读,其中每个小组四人个分别读彭德怀、老饲养员、战士、旁白的话)其他同学仔细听、体会,然后评议他们那些地方读的好,为什么?不够的我们来帮助他。
3、大家分角色有感情齐读课文。(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相互评价,交流。学生对课文理解得到升华,领悟把握了语感,从而从整体上对科文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及形象等形成了内化和积累。)
二、学习第三段
理解“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中”这句话的含义。
三、总结
延伸激发学生看有关于红军长征途中伟人的故事。
说课稿 篇3
教学目标:
1 、学会生字“沿、际、信”。
2、学习课文,初步理解成语的寓意,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想象,练习说话。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寓意,说话练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幻灯、纸筒。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学习生字。
1、同学们,成语是个大王国,这个王国里有耍小聪明的狐狸,有拔苗助长的农夫,还有糊涂的国王。今天,老师来当导游,带领大家来参观成语王国里的一口古老的井。
2、揭题,释题。
3、认识井沿,学习生字,指导书写“沿、际、信”,重点指导写“沿、信”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的谁和谁的故事?他们为什么事而争论?” (板书:天有多大)
2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用“{ ”画出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
3、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三次对话。
三、精读理解,揭示寓意。
(一)学习第一次对话。
1.师生读青蛙与小鸟的第一次对话。
2.“一百多里”说明了什么?
3、谁能用赞叹的语气来读读小鸟的话?自己先练一练。
4.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来读小鸟的话,进一步理解“天很大”
(二)第二次对话。
1.学习第二次对话,理解“大话”和 “无边无际”的含义。练习用“无边无际”说话。
2、同桌分角色读它们的话,试着争论一下。
3、多种形式读第二次对话。读出青蛙的自以为是,鸟的诚恳。“天”“大”两个字要读重音,以突出“天很大”。
(三)学习第三次对话
1.讨论:为什么青蛙和小鸟都笑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笑”的不同含义。
2、谁愿意做这只自信的'青蛙也来和小鸟辩一辩?抓住重点词“天天,一……就”指导朗读
3.实验,揭示寓意。
4、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探究自悟生活中的“坐井观天”的人和事,从而让学生真正明白见多识广的道理。
5、以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结尾,与学生共勉。
(四)男女生分角色齐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启发思维。
1.思考:青蛙听了小鸟的话,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
2、用下列句式说话:
青蛙跳出井口看见____________,心想: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回家后把《坐井观天》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篮球:急停急起变速运球》
一、课的内容:
按国家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按水平(四)课标的基本要求以及初一学生技能情况。本课确定篮球----运球急停急起为主教材。
二、教材分析:
篮球运球急起急停技术是篮球运动中运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运球技术,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运球时影响个体间联系整体配合的重要纽带。在以往的教学法基础上,发展学生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选择运球摆脱对方的能力及连接各种技术动作和实际对抗能力。重点是手控制球的能力,脚步移动的动作质量。难点是手脚协调配合,急起急停的时间难确定性。
三、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初中一年级44名学生。初中学生身心正在发展阶段,在身体锻炼中具备了基本篮球运球能力。篮球是他们所喜爱的一项运动,有一定的基础,但对单个篮球技术的学习并不满足,而对学习对抗性练习特别感兴趣,教学中要让学生把动力与动脑很好地综合起来,给学生提供再认识所学知识,以及创造性应用所学动作的机会,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四、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学生了解并体会急停急起变速运球是一种简捷灵巧突破的运动技术及在篮球运动比赛中的运用价值。
2、 技能目标:80%以上的男生基本掌握急停急起运球动作技术,60%以上的女生基本做出急停急起运球的动作。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信和敢于在活动中展示自我的能力。
五、教学设想:
1、运球急停急起采用尝试,比较教学法,使学生在尝试中,在与原地运球过程中得出运球急停急起的要点,再结合以往所学技术自创方法,进行练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采用练习法,使学生在多次练习中掌握技术,用演示法,使学生的创造成果得到表现和肯定。
3、通过游戏:运球接力,使内容丰富,增加趣味性。
4、整堂课采用收、放、松、紧相结合的.组织方法。
六、学法指导:
本课采用“尝试——比较——讨论——创造——练习——评价——巩固”的学练流程,同时渗透德育和保健内容,让学生充分领会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方法。在体验、想象、演示、分析、比较和多向交往中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和保健能力。
七、教学流程:
1、导入与热身----球操
规则提问讲解,安排熟悉球性。(运用口令指挥,既是热身运动,又是培养学生对球性的感觉,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主教材----运球急停急起
教:提问、演示、要求、巡视、指导。
学:听、练、论、创、演。结合教材(原地运球)
3、放松活动
4、讲评练习,小结。
5、回收器材
6、下课----师生再见
八、学生身体状态预计:
整堂课练习密度约为:30%,练习强度中等偏上。
九、课堂情感氛围:
1激发兴趣
2积极思维
3协作互动
4守纪、紧张、奋进、活泼。
十、场地器材设计:
篮球场2个、篮球24个、障碍物12个、录音机1个。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小小的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的第10课,本课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儿童诗歌,本文内容包括一幅图、三句话,诗句优美,富于想象,充满童趣。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了晴朗的夜空,一个小朋友坐在小船似的月亮上观赏夜空的美丽景象。教学这篇课文要抓住诗歌的特点,激发学生学诗歌的兴趣,又要挖掘出诗歌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的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本课要求学会四个词语、六个生字、两个偏旁,教材这样安排,体现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这一指导思想,使学生理解了字和词、词和句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 2、教学要求:
(1)认知要求:
学会6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正确书写。认识两个偏旁,会认3个字。
(2)技能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唱《小小的船》这首歌。
(3)情感要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课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又因为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诗文内涵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理解诗句展开想象作为教学难点,而突破难点的关键是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二、说教法
从学生实际出发,我准备采用情境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运用:
图画、音乐、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境,采用“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入情、入境,给学生提供展开想象的空间,降低学生理解诗句的难度。 教具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本课要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的学法是诵读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本课诗句优美,读来朗朗上口,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加深对美的感受,同时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首先板书:
一个“船”字。然后告诉学生:
这是一个“船”字,它是要求会认的字,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说说准备用什么方法记住字音。接着让学生说说见过什么样的船?这样使识字和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学会了字音,初步认识了字形,理解了字意。 接着又板书:
“小小的”。告诉学生“小小的船”是说这个船很小且很可爱。本课“小小的船”指的是什么样的船呢?我运用多媒体出示画面:
晴朗的夜空满天繁星,小姑娘坐在弯弯的月亮上。引导学生说出:
弯弯的月亮船。 我充分利用文中的语言、图画,运用多媒体展示,范读课文,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氛围中产生了阅读本课的兴趣。
(二)动情朗读,理解诗句,丰富想象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加强朗读训练,应遵循“读通、读熟、读懂、会读”的教学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促讲,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加深理解。我准备分三个阶段进行教学:
1、初读阶段:
读通课文句,整体感知文。 在阅读教学中初读课文就是识字的第一步,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渗透字形字义。 首先我让学生借助拼音尝试出声自由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破词,不丢字,不添字,知道课文有几句话。 然后通过几次自由朗读,读通课文,注意课后生字的读音,动手圈出本课生字。朗读是一种基本技能,要求学生多读多练才能习得,让学生动手画生字,就是在初读课文的同时,渗透了字形字义。 最后及时检查,反馈学生对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包括两方面:
一是生字的读,二是全文的朗读情况。 2、细读阶段:
突出重难点,理解诗词句。 今天,我准备说在教《小小的船》这课时,我是这样进行重、难点教学的。这一过程主要在我的教学程序第二个环节:
动情朗读,理解诗句,丰富想象中的第二个阶段:
细读阶段,突出重难点,理解诗词句中进行。我准备采用“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突出重点;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突破难点,我是这样引导的:
请同学们再读这三句话,想象这三句话的意思,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如果不懂哪个字或哪个词,在旁边做上记号。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该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思考、去理解、去表达,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主导课堂而不主占课堂。 在讨论:
“你最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时,让学生充分发表感受。 可能有学生喜欢第一句: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相机出示课件:
星空、弯弯的月亮。)为什么喜欢?学生可能会说出:
这弯弯的月儿就像一只小小的船,月亮很美。真好!(随机让船和月儿重叠)并告诉学生“弯弯的”是个叠音词,结合课题“小小的”指很小,在这儿“弯弯的”是什么意思呢?让学生先比较“弯的月儿”和“弯弯的月儿”,通过诵读对比,看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感到“弯弯”比“弯”更弯些,程度加深。再让学生诵读比较:
“很弯的月儿”和:
“弯弯的月儿”有什么不同。从而使学生知道“弯弯”更可爱些,带有喜爱的意思。并相继指导:
第二个“弯“读的时候要轻一点,要读出美感。除了弯弯的月儿还可以说什么。在这里把课后第三题的训练渗透其中。其它三组叠词用相同的方法体会。 也可能有的学生喜欢第二句:
小小的船两头尖。 画面出示月亮和小船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对比它们的形状引导学生说出:
小船的两头是尖尖的,月亮的两头也是尖尖的,他们很相象。 重点是第三句的理解:
这一句的理解既能突出重点,又是突破难点的关键。学生的想象力是有差异的,缺乏想象力的同学可能理解不了“我在小小的船里坐”,这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大好机会。 对于想象力丰富的同学来说,这句诗有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时我综合运用图画、语言、音乐再创设情境:
晴朗的'夜晚,我们一起坐在院子里,抬头看天空,蓝蓝的天上有闪闪的星星,那弯弯的月儿就像只小小的船,我们坐上了月亮船,小船在星空中穿来穿去,看到了什么景象? 在教师富于感情的启发下,激活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情趣盎然的谈起自己坐在小小的船里看到的景色。这时引导学生用“我看见……。”这个句式说话。这样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谓水到渠成了。灿烂的群星,奇幻的云海,想象力丰富的孩子还可能会谈到火星上的生物,人造卫星等等,进军宇宙的理想种子,也许就在此时此地萌发了。通过想象,扩展了作品的境界,使诗的形象显得更加鲜活,诗的意境更加开阔,而感情也随之飞驰,升华。起到了分析讲解所不能起到的作用,顺利的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品读阶段:
品读诗文句,培养语情感。 诗是美的,儿童诗的语言美,必须通过各种方法的读才能感受到,所以要重视学生的朗读直至背诵。
(1)引读。 一年级学生的朗读往往需要教师的指导。在老师范读的基础上,有效的朗读方法是引读,在这里引读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采用逻辑引读法,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领读过程中,保留了节奏美,仍保留着学生如坐在摇晃的月儿小船在星空中穿行的景象,使孩子意飞神驰,受到强烈的美的熏陶。
(2)美读。 美读是一种欣赏性的读,要求以声传情。把美读放在引读之后,是因一年级小学生朗读水平的需要,在范读、引读的基础上进行美读降低了难度,同时教师要加以引导,避免个别学生出现唱读现象。
(3)演读——唱游。 本文是诗歌,韵律优美,课后第四题要求学唱《小小的船》这首歌,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伴着音乐边舞边读、边舞边唱。这样学生就不只囿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困境,而且也达到了知情意行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完成课后第四题学唱《小小的船》的要求。 这一个环节,通过“以读代讲、读中促解”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没有繁琐的一问一答,没有分析讲解,课堂上书声琅琅议论纷纷,真正体现了“修正版大纲”的精神:
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巧识字形,乐趣横生,学会生字。 在初读、细读的过程中,学生们已多次感知了生字的音形义,但学生对生字的认识还是一种轮廓现象,尤其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对字形的分析必不可少,为了避免分析字形的枯燥,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时,激励学生结合字形字义,巧识巧记:
说课稿 篇6
《诺贝尔》一课作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第六单元第三篇课文,紧紧扣住了“坚持不懈、不屈不挠”这个主题。课文主要介绍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表现了他热爱科学、热爱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设计时,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文本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为:凭借对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诺贝尔毫不气馁、锲而不舍的精神。围绕教学目标,我主要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初读全文,整体认知。通过问题“诺贝尔发明了哪些炸药?”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查找答案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的叙述线索。
二、品读课文5—9节,感悟发明艰辛,体会锲而不舍的精神。先让学生默读5—9节,圈画感人语句,想象画面,体会诺贝尔发明炸药遇到的艰辛和取得的成就。并提出自读要求:边默读边思考诺贝尔在研究炸药时有哪些感人的画面让你深受感动,用“——”找到相应的句子。此时,学生走进了文本所设的情景中,读读、划划、做做批注,一个个感人的画面就展现在学生面前,走进了学生的视野,走进了他们的心灵。接着,预设了三个最感人的画面根据学生发言顺序进行交流,通过读、悟、辩、想象说话等方法,具体、形象、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情景,在范读、多媒体课件展示多种教学手段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毫不气馁、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精神。
三、抓住遗嘱内容,从设立奖项体会奉献精神
通过多媒体出示遗嘱内容,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诺贝尔那颗热爱科学、热爱人类的无私而博大的心。进而明确诺贝尔奖授奖仪式设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颁奖时间定在每年的12月10日的原因及重大意义。
四、拓展延伸:出示诺贝尔获得者化琴的故事,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要在对话中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深入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要读出语文味来,语文味哪来?有位名师这样认为,语文课上就是要“咬文嚼字”,就是要品味文字的精妙,课堂上才会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因此在教学时,我积极创设平等对话的氛围,根据高年级特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用心去品析文字,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与文本进行对话,将学生的阅读思维引向深入,把学生对世界观的认知推向了另一个高度。]在对话中体会诺贝尔的毫不气馁与执着追求的精神,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诺贝尔的内心世界,从而感受到了诺贝尔献身科学的锲而不舍的可贵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的人格,并从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全面提升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份教学设计真实体现了出了语文的本质特点,语文文字的训练是丰富的,到位的。在品析的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特别是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词语的积累,这样做使学生终身受益。
一、展开调查,了解拓展性阅读的现在时
当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怎样呢?为此,开学初我在班级中作过如下调查:
(1)你认为小学生应该开展课外阅读吗?a、应该b、不应该c、无所谓。( )
(2)你喜欢哪些课外书籍?a、科普类、b、中外名著类 c、故事、美文类 d、历史、漫画类( )
(3)你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展课外阅读的?a、老师布置b、家长强迫c、自己喜欢( )
(4)你每周开展课外阅读的时间是?a、超过3小时b、1-3小时c、不到1小时( )
(5)你读过哪些名著? 为何选择这些名著读?a、老师布置 b、家长强迫c、自己喜欢d、考试需要( )。通过调查,我发现,83%的学生在开展课外阅读,但每周的课外阅读时间还不足2小时,对阅读的兴趣也不是很浓,即使读也基本上是我这个语文老师和个别家长的要求;学生大部分学生喜欢读的还是童话、寓言、历史故事、小美文类,喜欢阅读中外名著的更是凤毛麟角。
二、以身作则,激发拓展性阅读的兴趣
为了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花了很多心思,强性布置、友好商量,但都不怎么见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找到了从自身作起,在情感和行为上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不知加入阅读的行列的捷径。那是个课间,我读着李希贵先生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挪”在通往教室的水泥道上,引起路过的我班两个女生的好奇,她俩一个偷偷地从背后掂起脚尖瞟,一个在前弯腰转头瞅。那专注的眼神让我眼前一亮:我不就是最好的范例吗?从那以后,教语文的我每天就利用早读、课间、午间、晚学后拿着书见缝插地读。起初,并没引起学生特别的注意,不知从何时起,几个喜欢阅读的学生竟也捧上“大部头”,在我面前晃,不时问我这个字怎么念,那个词什么意思。再后来,近一半的学生都有了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学生爱读课外书的兴趣就这样不知不觉形成了。实践告诉我:一个喜欢阅读的教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
三、多管齐下,营造拓展性阅读的氛围
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投身于拓展延伸阅读的行列,刚开学我就用一定的时间向学生推荐一些行文流畅,耳熟能详的名家大作,大肆宣传广泛开展拓展阅读重要性,让他们认识到开展拓展性阅读是将是自己一笔巨大的财富。我根据高年级的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向他们介绍传记、小说、美文、科普等名篇名著。坚持实行每天推荐一句格言,每周推荐一首古诗,每月推荐一本好书的制度。同时,积极筹建班级图书角,鼓励学生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与同学交流共享,利用学校的图书室、周边的书店、学校的局域网,让浓郁的书香“沁”入学生心脾。我还鼓励学生订阅报刊杂志。这学期,我们班学生通过邮局订了近800元的各种读物,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除此之外,在切实上好每周一节的阅读指导课的基础上,我还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利用每天午间1:30到1:50这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美文欣赏,诵读经典的诗篇、散文、小说、故事。这样多管齐下,充分营造了浓郁的阅读氛围。
四、加强指导,提高拓展性阅读的'实效
兴趣激发了,氛围营造了,也有书读了,如果学生就这样去读书,仅是走马观花式的,是盲目的,要想真正提高拓展性阅读的实效,还需加强指导。可以说阅读指导是阅读效果的有力保证,将直接影响阅读质量。在拓展阅读的指导上,我采用了两种途径:一种是进行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补充性拓展,即每学完一篇课文,不是补充写作背景,介绍作者的其他作品让学生去读,就是补充文中的知识点,进行拓展延伸。例如,学完《生命的林子》(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第10课)我向学生推荐了牛志刚的诗歌《生命的林子》;学完《轮椅上的霍金》(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第9课),我鼓励学生去读一读《高士其——卓越科普作家》;教完《钱学森》(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第19课),我为学生补充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推荐了同题材的故事《华罗庚归国献智慧》。为了避免拓展形式的单调,在教学中我用的最多拓展阅读指导的方法还是进行具有比较鉴别意义的比较性拓展,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拓展阅读方法。一般是在学完相关的文章或一个单元后使用。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与《示儿》(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但在表达方式上却各具特色。组织学生比较研讨,学生就会发现:杜甫的《闻》诗是通过“喜”来表达爱国情怀的,而陆游的《示儿》却是通过“悲”来表达爱国感情的,这一“喜”、一“悲”表达方式虽不同,但表达了两位诗人相同的情感。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课文的古诗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五、搭建平台,展示拓展性阅读的成果
一池清水,只要拍击,就会产生陈陈涟漪,学生的阅读,也只有不断地寻找一个个激活点,才能产生一次次新的激励,形成一个个新的台阶。我把开展的各项丰富的活动作为学生阅读的“激活点”,让他们在展示中享受成功的欢悦,在活动中形成新的激励。如读书交流会、讲故事比赛、诗文朗读会、猜谜语、读书征文等,学校也定期开展一些阅读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如读书征文比赛、手抄报评比、阅读知识竞赛、“我读书我快乐”演讲比赛、童谣朗诵会、成语接龙等,在学校举行的手抄报评比中,我班有十多人榜上有名,在“美文诵读大赛”上,我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高,获奖人次最多,而且凭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强大的实力一举夺得高年级组第一名;在校“百字竞赛”中也获得了同样的佳绩,这对于一个语文成绩(五升六)全镇倒数第一的班级来说,真是太不容易。这不仅让学生体会阅读带来的甘甜,同时这一次次的阅读实践活动又转化成一股股催动学生多读书、好读书的动力。更让我惊喜的还在后头呢,在这学期的期中考试(县教研室统一命题)中,全班语文平均成绩由接班时的68.2分一下子提高到82分,平均成绩提升了13.8分,这是多么不易的成绩!虽然我对课外阅读提高教学质量坚信不移,但面对如此大的飞跃,还是感觉有些意外,那一刻,13.8这个普通的数字,成了阅读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最好见证。
总之,通过实践研究,我班同学经过一学期对拓展阅读的热衷,他们在各方面都领先于同年级的其它班,主要表现为:课外知识丰富,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上课个个发言踊跃,表达流利;读写结合,写作水平迅速提高,投稿量、发表量均高于同年级班,列年级首位;研究使学生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阅读能力表现突出,以期中考试为例,课外阅读正确率达87%;学生整体水平提高,学生个人的文学素养得到提高。
拓展阅读不仅快速、大面积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成绩,促进了学生阅读量的成倍或成几倍的增加,拓宽了学生视野,培育了学生了创造力,增加了学生的文化积淀,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还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情感意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塑了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样下去,学生完全可以在不增加任何负担的情况下,实现并超越《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生阅读总量,为终身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开展拓展阅读研究期间,也促进了自我观念的转变,使我的教学、教科研能力得到快速提高。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文叙述了陈毅小时候认真学习的故事。课文围绕“神童”的“秘诀”重点记叙了陈毅课前认真预习的事,说明陈毅学习成绩优秀,成为“神童”的“秘诀”是勤奋,从而揭示了“学问学问,多学多问”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课文语言浅显,内容简单,故事情节生动。可放手让学生通过找关键句来层层领会文章的要旨,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因此,本课的设计以学生主动质疑、自主探究为主,让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投入。
(三)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目标旨在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认识本课8个生字,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并能为“称赞”找近义词。能在文本中区别词语“总算、总是”的意思,并选用其中一个练习说话。同时指导学生继续学习预习课文的方法,在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地方,做上不同的记号。通过学习,懂得“聪明在于勤奋”的道理。
(四)教法
本课的识字教学中,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学,较难的随文识字,在学习课文的.时候理解词义。本课的阅读教学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通过质疑解疑的方法,读懂课文。
(五)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继续指导学生预习课文的方法。课文的学习则让学生通过质疑探究,联系实际等方法来把握文章要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能将好方法学以致用。
(六)实施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和学法,可将本节课划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 出示课题,提出疑问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学生对课题的质疑,引发其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兴趣。同时在教学伊始让学生对本文的主人公——陈毅,有较全面的了解,使学生学完课文之后,能懂得小时候养成的好习惯能成就一个人的一生。
二 整体感知,解决部分问题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中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继续学习预习课文的方法。课前学生已经对课文作了初步预习,在课堂中,留出时间,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先解决简单的问题,对第一个问题老师再做适当的补充,让学生对陈毅有些了解,从而提高学习课文的兴趣。
三 学习课文、加深体会
本环节通过让学生充分朗读,找到文中的关键句,来解答学生提出的另外几个问题,了解神童学习的秘诀在于有方法,在于好学好问,在于勤奋。同时在了解了陈毅的学习方法之后,让学生们联系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交流预习方法,相互启迪。
四 课外延伸、开阔眼界
这一环节给学生充分的课外拓展的空间,使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让孩子们通过积累激励人勤奋学习的名言,找找历史上名人勤奋好学的故事,体会学习没有捷径,成功在于勤奋。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荷叶圆圆》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14课,是一篇新选入的散文诗。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他们的想像;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他们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篇课文的特点,这节课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12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荷叶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带来了欢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荷叶的可爱,夏日的乐趣,学习识字、理解词句,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夏日的生机,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
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用不着老师引导学生去逐句讲解分析,于是结合我班学生实际情况,这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读书、合作学习、自己感悟”的教学方法。我以一个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说中训练语言,创造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四、教学过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我班学生喜欢欣赏精美图画,所以我就尊重学生的爱好,采用让学生欣赏夏日荷塘风景图,听老师激情导语的方式引入课,学生初步感受到了美,容易产生乐学的情绪。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课件:伴随着美好的音乐,出现一池在微风吹拂下轻轻摇曳的荷叶美景图,学生一边欣赏,教师一边激情导入新课:荷叶圆圆的,荷叶绿绿的,荷叶是夏天里一首清凉的小诗,荷叶是阳光下跳动的绿色的音符。小水珠喜欢荷叶,小蜻蜓喜欢荷叶,小青蛙喜欢荷叶,小鱼儿也喜欢荷叶,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充满童趣的夏天,去触摸生机勃勃的荷叶,去体味他们快乐的心情吧!
在学生兴趣调动起来以后,我就让学生自主读,“披文入情”领略文章的语言美。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阅读“披文入情”,所以我先让学生听课文朗读,然后再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自主识字,提出读书要求:读准字音,把生字连成词画圈,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再将课文自由完整地读一遍,自己品味感悟长句的读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从一开始就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并逐步培养起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将课文完整自由读两遍的基础上,我再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或好朋友听,注意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顺;读后老师检查初读情况,对读得好、有进步的同学提出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阅读的自信心。
经过刚才的训练,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生字也有了初步的印象,为了帮助他们对生字词语进一步加深印象,我又设计了“摘水果,兔小弟”的识字游戏,一个水果对应一个汉字,我问学生:你想摘哪个苹果?并让他谈谈自己是怎么记住的?学生在交流中记住了这个字,学会了认字方法,把认字教学落到了实处。
第三个环节我安排学生合作读,让学生“神与景游”感知文章的情景美。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只需要多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积累语言,领悟情境。所以我组织学生合作阅读,展开讨论:你觉得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们的心情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他们的心情很快乐?学生熟读课文感悟后指名学生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真正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如果学生还读不到位,这时可以充分发挥媒体的示范作用:请同学们用心去听录音是怎样把他们快乐的心情读出来的。这篇课文对话比较多,便于分角色朗读。我就给学生创造了一种竞赛氛围,看哪一组同学读得好,配合得好,小组可以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可以齐读;可以分角色读;可以表演读;可以一部分同学读一部分同学表演等等)。小组间的比赛完以后进行评议,学生在多读的训练后,培养了语感,感悟到课文的情境美,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又培养了同学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接着我让学生练习说,抓住重点,拓展延伸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全面理解后,我就启发学生想像:“荷叶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都带来了快乐,荷叶也一定给小朋友带来快乐。想想荷叶是你的什么?请小朋友以“荷叶是我的——”为题,比一比,看谁说的多。有兴趣还可以画一幅“荷叶是我的——”图画。这样的话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沟通了语文与生活、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最后我播放课件,让学生看着色彩鲜艳的动画片练习背诵。学生熟背后我让学生当小演员,分小组进行创造性表演,自己上台展示成果,评议改进。学生通过表演,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文内容,培养合作精神,更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去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美,情感美,从而唤起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愿望。
我的板书主要采用贴画配文字的“图文式”板书,此板书图文并茂,色彩鲜艳,又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也为背诵有困难的学生理清了思路。
五、板书设计
14 荷叶圆圆
图 文
小水珠 摇蓝
小蜻蜓 停机坪
小青蛙 歌台
小鱼儿 凉伞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5-15
《丰碑》说课稿12-19
草原说课稿12-12
《过秦论》说课稿04-29
《印度》说课稿06-28
《守株待兔》说课稿10-19
《检阅》说课稿08-16
《琥珀》说课稿01-03
赵州桥说课稿12-07
咬文嚼字说课稿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