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练习六》教案

《练习六》教案

时间:2023-02-26 18:03:47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练习六》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练习六》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练习六》教案

《练习六》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灵活解答几何图形问题。

  教学重点:认真审题,分辨求周长或求面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求出下面圆的周长和面积并用彩笔描出周长,用阴影表示出面积。

  C=r2

  3.1473.1432

  =21.98(厘米)=3.149

  =28.26(平方厘米)

  2、分辨面积与周长有什么不同?

  (1)概念

  圆的周长是指圆一周的长度

  圆的面积是指圆所围成的平面部分的大小。

  (2)计算公式

  求圆的周长公式:C=d或C=2r

  求圆的面积公式:S=r2

  (3)使用单位

  计算圆的周长用长度单位

  计算圆的面积用面积单位

  二、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3。

  (1)计算直径为10毫米的圆的面积的列式是3.14(102)?。()

  (2)半径为2厘米的圆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3)把一头牛栓在木桩上,木桩到牛之间的绳长3米,牛能吃到地上草的最大面积是28.26平方米。(栓绳处不计算在内)()

  (4)面积:3.1462=3.1412=37.68()

  2、量出求半圆面积所需的数据,测量时保留整厘米数。再计算出它的周长和面积。

  ⑴半圆的周长是多少厘米?(2)半圆的面积:

  3.14223.142+22

  r=2cm=3.144=6.28+4

  =12.56(平方厘米)=10.28(cm)

  3、一个圆的周长是25.1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已知:C=25.12米求:S=?

  r=25.12(23.14)S=r2

  =4(米)=3.1442

  =50.24(平方米)

  4、一个环形的铁片,外圆半径是7厘米,内圆半径是0.5分米,这个环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已知:R=7厘米=0.7分米r=0.5分米求:S=?

  S环=(R2-r2)

  3.14(0.72-0.52)

  =3.140.24

  =0.7536(平方分米)

  三、巩固发展.

  1、思考题p71(8)

  一条绳子长31.4米,用它围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大,还是围成圆的面积大?(分组讨论,探讨面积的.大小)

  (1)围成长方形:31.42=15.7(m)(长和宽的和)

  长宽=面积

  当长和宽越接近面积也就越大,长和宽相等时,此时正方形面积最大.

  (2)围成圆形

  直径:31.43.14=10(m)

  半径:102=5(m)

  面积:3.1452=78.5(m2)

  (3)比较:长方形面积:61.6m2正方形面积:61.6225m2圆面积:78.5m2

  围成圆的面积最大。

  2、思考题p71(9)、(10)

  四、作业。

  课本P71第6、7题。

  教学追记:

  学生在学完圆的面积后,往往容易把圆的面积与周长混淆。因此我特意设计了本堂对比课。对比我,我引导学生分清以下几点:(1)圆的面积是指圆所围平面部分的大小,而圆的周长是指圆一周的长度。(2)求圆面积公式是S=r2,求圆周长的公式是C=d或C=2r。(3)计算圆的面积用面积单位,计算圆的周长用长度单位。根据以上三方面,帮助学生理清了圆的面积和周长的不同之处,练习中反映出来的情况也较好。

《练习六》教案2

  教学内容:

  第4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和游戏,巩固有关100以内进位加的笔算知识,使学生

  对笔算加法的列式和计算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小组合作交流的意识,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练习和游戏,巩固有关100以内进位加的笔算知识。

  教具准备:

  算式卡片、相关课件

  教学建议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第一部分主要是创设一个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电脑课件,能比较好的创设一个学习氛围。

  “说一说,算一算”主要通过练习,沟通笔算加法和口算加法的联系,使学生对笔算加法的列式和计算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数学医院”这个环节主要通过改错,提高学生笔算的正确率。可根据学生情况,再适当增加一些类型。

  “算一算”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独立完成,考察学生笔算能力。

  “用一用”主要是要让学生能正确的应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并能说出想法。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引言:前面我们学习了进位加的`笔算,今天智慧爷爷和小青椒及小番茄要来考考大家对有关的知识,看我们班上能得到哪些小朋友学得好,学得好的小朋友,智慧爷爷将奖给他好学星。如果都能通过考察的,智慧爷爷将奖给他智慧星。(电脑屏幕配合出现有关内容,创设情景,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练习过程:

  1、说一说,算一算,(第1题)

  谈话:首先小青椒要来考考大家的口算能力和笔算能力,大家准备好了吗?出示第1题的口算卡片,让学生进行口算。

  谈话:你会口算这些题目,能算笔这些题目吗?

  让学生先在练习本上独立算笔,后集体订正。

  2、数学医院(第2题)

  课件演示第2题情境,谈话:小番茄开了一家数学医院,想请你们来做小医生,来医治这些错题,你们能行吗?

  让学生先在课本独立修改,后同桌交流,再指名更正并说出错误的原因。

  3、算一算:出示第3题,先给学生2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注意学生的书写竖式的格式。

  4、用一用:(第4、5题)

  (1)智慧爷爷说:通过上面的考验,大家对笔算都比较熟练,下面看大家能不能用我们所学的笔算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电脑出示第4题的情境图和问题)。学生独立解答,小组内互查,后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样想的。

  (2)第5题教法如第四题。

  三、小结。

  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评选好学星和智慧星。

  板书设计

  (电脑课件演示图)

  教学反思

  通过练习和游戏,巩固有关100以内进位加的笔算知识,使学生对笔算加法的列式和计算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小组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练习六》教案3

  训练目标:

  1.用钢笔写字。

  2.读词语,注意声调变化。

  3.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4.改正句中用错的词语。

  5.熟记12条成语。

  6.讲《水浒》故事。

  7.学写毛笔字。

  训练时间:3课时

  训练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用钢笔写字。

  2.读词语,注意声调变化。

  二.教学目标 :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2.指导。

  (1)指名认读描红内容。

  (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笔画多的字的结构:如:艇,舟字旁较瘦长,左右两边要靠紧。“赢”、“豪”上中下结构竖向要紧凑。提醒学生要把这些字写得入体、美观。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巡回指导。

  4.反馈。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教师进一步明确题目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己读词语。

  (2)学生说读词语的感受。

  (3)教师结合本题词语告诉学生变调的规律:两个第三声相连,前一个第三声字改读第二声;三个第三声字相连。前两个第三字都改成读第二声。

  3.练习。

  (1)教师范读。

  (2)学生“开火车”读。教师纠正读音。

  4.反馈。

  (1)学生说变调规律。

  (2)学生齐读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2.改正句中用错的词语。

  二.教学过程 :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2.指导。

  (1)指名读例句。

  (2)给“大得很”换词,使学生明白仅凭这类词,还不足以使句子具体。

  (3)引导学生明白“一眼望不到边”,具体、生动地写出了“大”到什么程度。

  (4)学生讨论:该句还可能怎么填?

  (5)教师归纳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要紧紧抓住句中的中心词来写,使中心词的意思表达更具体、生动、准确。

  3.练习。

  (1)学生尝试填句子。

  (2)学生“开火车”读自己所填的句子。

  (3)学生说“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

  (4)老师设计巩固练习。

  夫子庙的灯真多啊,————————————。

  小东非常聪明,——————————————。

  4.反馈。

  逐题讨论,教师注意纠正。

  (二)教学第四题。

  1.审题。

  2.指导。

  (1)指名读病句。

  (2)三位学生上黑板练习,其余学生自行修改病句。

  (3)讨论板演的作业 。

  (4)教师归纳改这类病句的步骤:先计句子,找出用错的词语,然后选择意思较为接近的合适的词语来替换,最后读一读,看换上的`词语是否恰当。

  3.反馈。

  (1)教师设计巩固练习。

  为了提高读书效率,我们可以订一个读书策划。()

  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亲切。()

  (2)逐题讨论巩固练习,确定正确答案。教师及时矫正。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熟记成语。

  2.讲《水浒》故事。

  二.教学过程 :

  (一)教学第五题。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12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

  3.练习。

  (1)学生大声自由练读。

  (2)同座位的练习背诵。

  (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4.反馈。

  (1)指名读。

  (2)集体练读。

  (3)集体齐背。

  (二)教学第六题。

  1.课前准备。

  (1)教师提前一个月安排学生阅读《水浒》。

  (2)选择《水浒》中一个精彩的或者说自己感兴趣的故事作为重点阅读,并练习有表情地讲故事。

  2.审题。

  (1)教师简介《水浒》,导出《水浒》故事。

  (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3)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练习的步骤:先分小组讲故事,然后每级派代表上台讲故事,其余学生评议。

  3.练习。

  (1)每四人一小组,在小组内讲《水浒》故事。

  (2)每组派代表在讲台讲故事,声音要响亮,举止要大方,并要有表情。

  (3)全班同学评议:故事哪些地方讲得精彩?哪些地方讲得不够好?有没有讲错的地方?

  4.反馈。

  (1)教师对学生讲的故事进行评议。

  (3)鼓励学生回家后给家人讲《水浒》的故事。

  (三)练写毛笔字(略)

  1、分析写法。

  2、练写。

《练习六》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强化学生对年、月、日之间关系的理解。

  2.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重点:强化学生对年、月、日之间关系的理解。

  教学难点: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必然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课件出示表格,并让学生填写表格。

  年()个月

  大月

  小月

  2.填空:平年的2月有()天,全年有()天;闰年的2月有()天,全年有()天。通常每()年里有()个平年,()个闰年。公历年份数除以()没有余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没有余数才是闰年。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1题。

  引导猜测:小明的生日是下个月的第1天,你知道是几月几日吗?

  要求:请用类似“我的生日在教师节前两天”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生日让其他同学猜。

  2.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2题。

  (1)提问: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在今年的年历上把它们圈出来。

  (2)追问:爸爸、妈妈的生日过了吗?在爸爸、妈妈的生日这一天,你为他们做了什么?还没有过的同学,你打算怎样给爸爸、妈妈过生日?

  3.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3题。

  让学生根据题意,挑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月份,找出×月1日是星期几,制作一个月历,并完成以下要求。

  (1)在表中圈出节日、纪念日。

  (2)算一算这个月一共上课多少天,休息多少天?

  (3)你还想说些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50页“动手做”。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月历卡,四人一组做框数游戏。

  (1)要求:每次用长方形横着框出3个数,说说这3个数之间的关系,算出它们的和。

  先指名回答,再将学生的算式随机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找规律。

  得出:三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3倍。

  (2)要求:每次用长方形竖着框出3个数,说说这3个数之间的关系,算出它们的和。

  先指名回答,再将学生的算式随机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找规律。

  得出:三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3倍。

  (3)追问:还可以框出几个数?怎样框?试一试。

  2.出示教材第50页“你知道吗”内容。

  提问:同学们,我们平常所说的一年四季和一年的四个季度一样吗?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说说从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明确:一年四季与一年的四个季度是有区别的。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练习六》教案5

  教学目标:

  1、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Sh。

  2、复习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6题,并指名板演。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五第7题:

  学生思考:要求粮囤所能装的'玉米的重量,需先知道什么?然后独立完成。

  2、练习五第5题:

  (1)指导学生变换公式:因为V=Sh,所以h=V÷S。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2)学生选择喜爱的方法解答这道题目。

  3、练习五第8题:

  (1)学生读题后,指名说说对题意的理解:求减少的土方石就是求月亮门所占的空间,而月亮门所占的空间是一个底面直径为2米,高为0.25米的圆柱。

  (2)在充分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练习五第9、10题:

  (1)学生独立审题,完成9、10两题。

  (2)评讲第9题:要怎样才能判断出800ml的果汁够倒三杯吗?必须先求出什么?怎么求?

  (3)指名说说解答第10题的思路:根据两个圆柱的底面积相等这一条件,先求出其中一个圆柱的底面积。利用这个底面积再求出另一个圆柱的体积。

  三、全课总结:

《练习六》教案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2页练习十二的第69题。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填空。

  (1)一个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2)圆柱的体积相当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 )倍。

  (3)把一个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部分的体积相当于圆柱的 ,相当 于圆锥的( )倍。

  二、课堂练习

  1.做练习十二的第6题。

  教师出示一个圆锥形物体,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测量才能计算出它的体积:

  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下,然后各自让一名学生说说讨论的结果,最后归纳出几种行之有效的测量方法。例如,要求一个圆锥物体的体积,可以先用软尺量出底面圆的周长,再求出底面的半径,进而求出底面积,然后用书上介绍的'方法,用直尺和三角板

  测量出圆锥的高,这样就可以求出圆锥的体积。

  2.做练习十二的第7题。

  读题后,教师可以先后提问: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要求这堆沙的重量,应该先求什么?怎样求?

  指名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十二的第8题。

  读题后,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

  这道题要求的是什么?

  要求这段钢材重多少千克,应该先求什么?怎样求?

  能直接利用题目中的数值进行计算吗?为什么?

  题目中的单位不统一,应该怎样统一?

  分别指名学生回答后,要使学生明白这里要先将2米改写成200厘米,再利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算出钢材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然后再求出它的重量。最后计算出的结果还应把克改写成千克。

  4.做练习十二的第9题。

  读题后,教师提问:这道题要求粮仓装小麦多少吨,应该先求什么?

  要使学生明白,应该先求2.5米高的小麦的体积,而不是求粮仓的体积。

  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选做题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练习十二的第10*、11*、12*题。

  1.练习十二的第10*题。

  教师:这道题要求圆锥的体积.但是题目中没有告诉底面积,而只是已知底面周长和高。请大家想一想,应该怎样求出底面积?

  引导学生利用C=2r可以得到r= 。再利用SR,就可以求得S=( )。再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就可以求出其体积。

  2.练习十二的第11*题。

  这是一道有关圆柱、圆锥体积的比例应用题。

  可以用列方程来解答。利用题目中圆锥和圆柱的体积之比,可以建立一个比例式。

  设圆柱的高为x厘米。

  =

  X=9。6

  (注意:由于圆锥和圆柱的底面积S都相等,所以计算中可以先把S约去。)

  3.练习十二的第12题。

  这道题是拆分组合图形,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图形,不难看出它是由等底的圆柱和圆锥组合而成的:从图中可以看出,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直径都是16厘米,而圆柱的高是4厘米,圆锥的高是17厘米。然后再根据圆的面积公式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就可以求出这个组合图形的体积了。

《练习六》教案7

  教学内容:

  第15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1~9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与练习理解和掌握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及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问: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百分数的数学知识?还有什么疑问?

  小组讨论:

  1.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本单元学习的稍复杂的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第2题。

  (1)理解出油率的意思。

  (2)明确出油的原料、油、出油率的关系:出油千克数÷原料千克数=出油率(板书)。

  (3)学生填表计算,然后指名交流解题方法。

  (4)完成第3、4题。

  给学生一些时间独立完成,然后交流,重点分析第4题,并将这两题进行比较。教师及时小结:当单位“1”的量已知时,就是求单位“1”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当单位“1”的量未知时,通常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2.完成第1题。

  (1)学生先独立完成。

  (2)交流点评。

  (3)学生总结有关百分数实际问题的特点及思考方法: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时,可以先求出多(少)几的数是多少,再求多(少)几的数是单位“1”的百分之几;也可以先求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然后再求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4)教师指出:在解决这一类实际问题时还要根据具体题目分析解题方法,因为有时题中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已知数量;有时单位“1”的量未知,要先求。所以我们解决问题时还是要认真读题和仔细审题。

  补充以下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学校合唱队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女生比男生少百分之几?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

  学校合唱队有男生25人,比女生多5人,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

  学校合唱队有女生25人,比男生多5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百分之几?女生比男生多百分之几?

  学生解答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交流,及时统计学生正确率,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3.综合练习

  完成第5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解题思路,重点分析每一题的数量关系式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比较。

  (3)总结:当单位“1”的. 量已知时,可以直接用乘法求出相关的未知量;当单位“1”的量未知时,通常用方程解答。

  完成第6题。

  (1)学生读题后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与同桌进行交流。

  (2)学生独立解答,稍后指名学生板演。

  (3)讲评时重点将两小题进行比较,强调单位“1”的量已知和未知时的不同处理方法,了解其他学生解答情况。

  鼓励学生列方程解决,然后及时交流。

  完成第8题。

  (1)理解题意,适当解释“合金”的意思。

  明确:一块黄铜的千克数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铜的千克数,二是锌的千克数。

  (2)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解题思路,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法。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与练习,你觉得自己哪些地方学得较好?哪些地方还要继续学习?

  四、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教材第15-16页的第5-9题。

  补充以下题目,供大家选用:

  1.为纪念“嫦娥一号”卫星飞月成功,六(1)班同学开展了自制纸火箭创意大赛,一共制作了纸火箭72个。其中女生制作的数量是男生的60%,男、女生各制作了多少个?

  2.春节期间,一台彩电的促销价为20xx元,比原价降低了110元。这台电视机是打几折出售的?

  3.一桶油,用去的比剩下的多20%,用去的比剩下的多16千克。这桶油还剩下多少千克油?

《练习六》教案8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61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巩固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并灵活地应用于具体的问题中。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找规律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具体的问题中。

  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找规律的能力。

  五、教学关键: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1、书60页第3题。

  通过数字加工机这一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练习所学的知识。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然后进行交流,汇报时及时矫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2、书61页第6题。

  以小组为单位分成4组,代表小猴,小兔,熊猫,狐狸。

  在小组中开展竞赛,看看谁先过河,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找规律。

  书61页第5题。

  (1)24,31,38,(),52,(),()

  (2)69,62,(),48,(),(),27

  先说说有什么规律,再独立填写。

  (三)买东西。

  1、书60页第4题。

  出示图

  童话故事奇妙的世界科幻故事

  42元8元12元

  让学生观察图意,(我有8元钱,要买一本《童话故事》,还差多少元?)先估算差几元,再进行准确计算,列式解答书上的问题

  还可以让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并进行解答。

  如:买1本童话故事和奇妙的世界需多少元?

  2、书61页第7题。

  出示图

  火腿肠烤鸡蛋糕色拉油

  15元18元16元24元

  40元钱可以买什么?

  看懂图意后,学生小组之间进行商量与讨论,集体交流的方式进行表达和交流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

  (三)、实践活动

  调查有多少本课外书?

  让学生和同桌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完成统计表。

  我

  我的同桌

  一共

  ( )本

  ( )本

  ( )本

  (四)、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六

  (1)24,31,38,(),52,(),()

  每次多7

  (2)69,62,(),48,(),(),27

  每次少7

《练习六》教案9

  教学内容:练习八的第59题。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用正比例,反比例的知识解答应用题的

  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3.做练习八的第5题: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二、课堂练习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来解应用题,今天我们要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用正比例、反比例意义和判断来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1.做练习八的第6题。

  指名读题,让学生自己解答。集体订正时,请一个同学讲一讲,自己是怎样想的?教师板书; =

  教师:如果把这道题的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成要晒17550吨盐,需要多少吨海水?该怎样解答?

  让学生口头列出比例式,教师板书出来。

  教师小结:像这道题,问题虽然变了,但题中基本数量关系没有变。晒出的盐和海水的吨数成正比例关系,解答这样的应用题的关键:一是要正确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成什么比例,二是要找准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数:

  2.做练习八的第7、8题。

  集体订正后,指名讲一讲是怎样想的。

  3.做练习八的第9题。

  做题前,提示学生选用哪三个数据都可以,但所叙述的事情要符合实际情况。订正时,如果学生在编题中的语言不规范,要注意纠正。

《练习六》教案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看拼音写词语,能根据意思写出词语,进一步理解和积累本单元的词语。

  2、训练正确地进行多种病因修改;体会排比、比喻、拟人句子的作用,积累佳句,有余力的模仿样句写句子。

  3、读懂短文,积累好词佳句,划准中心句,能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并进行说明。

  教学重点:

  完成第1、2、4、5(1)(2)题,继续理解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难点:

  准确修改病句,归纳说理。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指导并完成1——3题,掌握积累好词语的知识要求。

  教学过程

  一、揭题,讲清目标

  进一步落实本单元“积累好词语”的训练要求,理解积累本单元更多的词语。

  二、看拼音写汉字

  1、学生独立做,指名板演

  2、反馈订正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完成书中练习中的4个词

  2、补充下列解释:

  1)青绿色的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2)招引朋友、同伴。()

  四、照样子写词语。

  家家户户AABB:

  活动活动ABAB:

  闪闪亮AAB:

  金亮亮ABB:

  五、修改病句。

  1、小黑板出示:

  缺主语病句修改

  1)从这件小事中得到了深刻的教育。

  2)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3)读了《一件小事》使我提高了认识。

  搭配不当的病句修改

  1)联欢会上的音乐歌舞真好听。

  2)天黑了,风雨越刮越猛。

  3)小河两岸荡着醉人的桂花香。

  4)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现的。

  5)造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6)《养花》的作者是老舍写的。

  关联词语使用错位的病句修改

  7)由于建设社会主义,我们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

  8)即使你是天才,却同样离不开老师的培养。

  9)尽管刮风下雨,民警总是站在马路上,指挥来往的车辆。

  2、出示题目——各自阅读思考试改——四人小组议论,找出一类病因及修改办法——个人修改订正。

  2、独立完成作业本上第3题,修改病句。

  3、交流讲评:说病因,讲修改办法及修改病句的结果。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指导完成4——4题。

  2、积累佳句,划出中心句,进行说理训练。

  教学过程

  一、单元听写

  二、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句子的写法。

  1、比较下列句子的异同:

  1)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2)春风吹拂着你。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4)桃树、杏树、梨树都开满了花。

  两组句子的一、二句,句子意思都一样,但都是第一句生动,读起来感到亲切。把春风比作慈爱的母亲的`手,那多亲切。把书上开满了花,写成花儿像人一样,赶趟儿的争相开放,又生动又有意思。

  自由读思考——同桌议论——全班交流——齐读课文中样句。

  2、比较下面的句子与课文第四大段的异同。

  春天是美丽的,充满着活力。你看春天万物苏醒,小草泛青,花儿开放。春天给人们带来希望和积极向前的力量。

  相同:思想内容一致。

  不同:课本中春天像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很生动很形象,也很容易懂,句子写得很美。课文中第四段读起来有劲,越读越想读。

  自读——互议——交流——齐读——小结

  (教师简略讲述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句式)

  三、阅读短文

  1、阅读短文,在文中划出“惊叹不已”、“前俯后仰”、“津津有味”、“悠闲自得”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的意思。

  2、第二次阅读,划出中心句,校对说理。

  3、指名读短文,思考第3小题。

  出示说话训练的借用句式和词汇:

  之所以……是因为……既……又……只有……才……

  自由说——指名说——评议学说

  四、课堂练习

  完成课堂作业本

  五、补充练习

  1、《教学参考书》63-66页

  2、模仿第4题写句子:

  1)夏天的太阳像。

  2)西北风像。

  3)满天的星星。

  4)当烈日炎炎的时候,树木为我们;当我们;当工厂喧嚣的噪音向城市袭来时,树木为我们,绿叶你真是。

《练习六》教案11

  教学目标:

  1、加深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能应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2、进一步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

  二、基本练习

  1、填空

  (1)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差12立方分米,这个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2)等底等高的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和是96立方分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3)把一个体积是18立方厘米的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成的圆锥体积是()立方厘米,削去()立方厘米。

  (4)一个圆柱的体积、底面积与一个圆锥相等,圆锥的'高是9厘米,圆柱的高是()厘米。

  (5)圆锥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体积是6.28立方厘米,这个圆锥的高是()厘米。

  2、判断。

  (1)圆锥的底面半径扩大3倍,体积也扩大3倍。()

  (2)一个正方体和一个圆锥的底面积和高相等,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是圆锥体积的3倍。()

  (3)圆锥的底面周长是12.56分米,高是4分米,它的体积是(12.56×4×1/3)立方分米。()

  三、综合应用

  1、一块圆锥形巧克力,体积是6立方厘米,底面积是4立方厘米,它的高是多少?

  2、一个圆锥体积是640立方厘米,高是20厘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第八课时教学反思

  教材中圆锥体积的相对练习较少,但在实际解决问题中却常常需要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以特别增加了一课时练习。

  教学中的一组填空题,对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的联系很有价值。通过练习,学生们明确了圆柱与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和为4个圆锥的体积(或4/3个圆柱的体积),而它们的体积相差2个圆锥的体积(或2/3个圆柱的体积)……。掌握这些知识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如将圆柱削成最大的圆锥,求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多少,就可直接用圆柱的体积乘2/3(1—1/3)从而使计算简便。

  教学中,我也遇到一些阻力——就是学生不愿用方程去解答需要逆向思考的问题,可用算术方法列式又常常对“1/3”发憷。为了更好与初中衔接,我在本节课综合应用环节俨然是一位“推销员”,不断给学生强化方程解法的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全班不足五人愿意采纳这种方法。而用算术方法解答,则必须首先明确:若圆柱和圆锥体积和高(或者是底面积)相等,那么圆锥的底面积(或高)是圆锥的3倍。

  [再教建议]针对学生思维习惯,在教学填空第4小题时不仅要讲清原因,而且应要举一反三,促使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切实掌握体积相等的圆柱与圆锥之间的联系。

《练习六》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了解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更好的把握正、反比例概念的本质。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预设:

  一、概念复习:

  1、提问:怎样的'两个量成正、反比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字母关系式。

  二、书本练习:

  1、第9题。

  (1)观察每个表中的数据,讨论前三个问题。

  要注意启发学生根据表数据的变化规律,写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再进行判断。

  (2)组织学生讨论第四个问题。

  启发学生根据条件直接写出关系式,再根据关系式直接作出判断。

  2、第10题。

  (1)看图填写表格。

  (2)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再根据图像特点判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什么比例,也可以根据相关的计算结果作出判断。

  要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幅地图的比例尺一定,所以这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3)启发学生运用有关比例尺的知识进行解答。

  3、第11题。

  填写表格,组织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比较,进一步突出成反比例量的特点。

  4、第12题。

  引导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能不能用相应的数量关系式表示这种变化的规律。

  5、第13题。

  让学生小组进行讨论,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补充练习

  1、对比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圆的周长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

  (2)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

  (3)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例。( )

  (4)圆的面积和圆的周长的平方成正比例。( )

  (5)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成正比例。( )

  (6)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成正比例。( )

  (7)长方形的面积一定时,长和宽成反比例。( )

  (8)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时,长和宽成反比例。( )

  (9)三角形的面积一定时,底和高成反比例。( )

  (10)梯形的面积一定时,上底和下底的和与高成反比例。( )

《练习六》教案13

  教学内容:P53~54、第4~13题,思考题,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练习。

  教学目的: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并沟通不同解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判断,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P53第4题,口答并说明理由

  二、基本题练习

  1、做练习十第5题

  2提问:按过去的'算术解法,第(1)题要先求什么数量?第(2)题呢?

  用比例的知识怎样解答呢,请大家自己做一做。

  评讲: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一定)=反比例

  =正比例

  提问:正、反比例应用题解题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练习:(略)

  三、综合练习

  3、练习十第11题

  启发学生用几种方法解答

  4、做练习十第13题

  (1)提问:这是一道什么应用题?可以怎样列式解答?

  (2)把树苗总数看做单位“1”,成活棵数是94%,你还能用比例知识解答吗?

  四、讲解思考题

  引导:增加铅以后,铅与锡的比是5:3,有怎样的关系式?

  五、课堂:

  通过本课的练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内容?

  六、作业:

  第8、9、10题

  七、课后作业:

  第6、7、12题

《练习六》教案14

  教学要求:

  1.通过口语交际,练习成语接龙。

  2.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通过口语交际,练习成语接龙。

  教学难点:

  通过口语交际,练习成语接龙。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指名读本次说话的要求。

  (2)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成语接龙的规则:

  ①先请一位同学做主持人,讲一个成语故事;

  ②再请一位同学说一个成语;

  ③别的同学接说成语,接说成语的首字必须是上个成语的末字。(可同音不同字,音节相同而声调不同的也可以)

  2.练习。

  (1)一位同学做主持人,上台讲一个成语故事。

  (2)主持人请一位举手的同学说个成语。

  (3)其余同学以“开火车”或抢答的形式接说成语。(可同音不同字,音节相同而声调不同的.也可以)

  (4)如接不下去了,可换一位主持人,按以上方法继续。

  二、教学第八题

  “林”字的写法:用左紧右松的方法处理这个字比较容易。两边同是“木”字,右边比左边大、高;左边的“木”字最后一捺改为一点;右边的撇插入这个点的下面,中间也显得紧凑一些;右边的捺就要写得舒展一些,两短横不要写在一条水平线上,要学会避让;两竖都是垂露竖,都要回锋收笔,不能有钩。

  “颗”字的写法:这是一个可以按里收外放的方法处理的字。左边“果”写得窄一些,中间一横略向右倾,右边留得比左边短,最后一捺改为一点,都是为了与右边避让。右半边的“页”字下面的竖撇则插入左半边的点下面,使得这个字中间更加紧凑。另外左边的“果”中间一竖是垂露竖,要回锋收笔。

  板书设计:

  练习5

  成语接龙

  教学反思:

《练习六》教案15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促进相关技能的形成,发展数学思考和实践能力。

  教学资源:

  小黑板、课前请体育老师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测试百米跑步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进行整理和练习。

  二、基本练习

  1、根据下面的条件,说说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1)师傅每小时加工的零件比徒弟的3倍少18个。

  (2)一堆黄沙运走了30车后还剩下16吨。

  (3)一条围巾的价钱比一副手套价钱的2倍多25元。

  2、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

  (1)学校舞蹈队有x人,歌咏队的人数是舞蹈队的3倍,歌咏队有( )人;舞蹈队和歌咏队一共有( )人,歌咏队比舞蹈队多( )人。

  (2)踢毽的和跳绳的每组都是x人,踢毽的有5组,跳绳的有8组。踢毽的有( )人,跳绳的有( )人;踢毽的比跳绳的少( )人,踢毽的和跳绳的一共有( )人。

  三、练习与应用

  1、求x的值

  (1)三角形面积275cm。 (2)长方形周长9m。

  第(1)小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列方程的依据以及怎样解列出的方程。

  第(2)小题

  先让学生独立列出方程。交流时师随机板书不同的方程,并让学生说清列方程的'依据。

  学生列出的方程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2x+1.5×2=9 (x+1.5)×2=9 x+1.5=9÷2

  问:这几个方程哪些你会解了?请你说说应怎样解?

  (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多加关注,注意个别辅导。)

  交流完后,让学生解自己所列的方程,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理解的方程来解。

  指名3位学生分别板演。再集体交流。

  2、第6题、第7题、第9题、第10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的。

  3、第8题

  猎豹追捕猎物时的速度大约是一名优秀短跑运动员百米赛跑速度的3倍,大约比这名运动员每秒多跑20米。这名运动员每秒大约跑多少米?这只猎豹呢?

  先让学生算一算自己在体育课上测试百米跑步时的速度大约是每秒多少米?

  再让学生解答问题,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感想。

  四、思考题

  盒子里装有同样数量的红球和白球。每次取出6个红球和4个白球,取了若干次以后,红球正好取完,白球还有10个。一共取了几次?盒子里原来有红球多少个?

  学生读题后可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来理解“取了若干次以后,红球正好取完,白球还有10个”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说明“取出的红球比白球多10个”。

  再让学生列方程解答。交流时说说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的。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些什么收获呢?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练习六》教案】相关文章:

练习5教案09-11

《练习3》教案08-30

《练习二》教案08-27

《练习7》的教案08-28

《整理与练习》教案09-21

整理与练习教案03-29

练习四教案02-26

《口算练习》教案02-26

《练习4》的教案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