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7-19 07:55:42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语文教案汇编9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语文教案汇编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观察三幅图画,体验观察的乐趣,进行口语交际。

  2.回忆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过什么事物,有何发现?把它写出来,完成习作。

  3.完成“我的发现”;完成“日积月累”,通读、背诵。

  4.阅读成语故事,理解文章的内容。

  教学重点

  仔细观察画面,用语言把画面内容表达出来,完成“口语交际”。

  教学难点

  把自己仔细观察到的事物清楚、具体地写下来,完成“习作”。抓住重点,描写具体。

  教学准备

  课本挂图、习作例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课时目标

  观察三幅图画,把观察到的事物加上适当想象说出来

  一、导入:

  著名的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任何发现都是建立于观察的基础上的,只有细致观察,我们才会有所发现。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作者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比比眼力,体验一下观察的乐趣。

  二、投影画面,观察画面

  1.学生自主看图。

  2.教师指导看图。

  (1)要一幅一幅地看图,看的时候要仔细,边看边想。

  (2)图一上面有哪些内容?(树、人)

  (3)图二如果看明亮的部分像什么?看暗的部分像什么?(明亮的部分像一只杯子,暗的部分像两个人的脸)

  (4)图三上有些什么?(一个女孩在放羊)

  三、指导交流

  1.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2.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

  3.各代表在全班交流时,要注意说出从图上看到的和想到的内容。

  四、评价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后,学生自由评价。重点看是否把图上主要内容说清楚、说明白了,另外再看仪态是否大方,声音是否响亮、富有情感。

  作业设计:

  将口语交际内容写成一段话。

语文教案 篇2

  一、学生作文:给母亲写信(2课时)

  1.激趣:课前预先告诉全体学生准备一个贴足邮资的信封,宣布下堂课作文是写一封寄出去的信,写作内容留待课上宣布。故作神秘,激发兴趣。

  2.写信:取消课前例行指导,课堂上只摆放一笔、一作文本,保持安静,然后发一打印材料,阅后按要求作文。(个别情况特殊的,可写给父亲或其他监护人)

  材料内容附下:

  一个人可以没有朋友,可以没有妻儿,但不可没有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血肉之躯,是父母把我们带到了这个世界。我们应该感恩的,首先是父母。

  父母有三重恩:生我之痛,养我之辛,育我之苦。从呱呱坠地,嗷嗷待哺的幼童到如今亭亭玉立、风华正茂的的青年,十几年的人间冷暖,十几年的世事沧桑,是母亲给了我们更多的温情和呵护,注定我们这一辈子也很难走出母亲那一双饱含深情的眼睛。

  同学们,在这5月14日母亲节来临之际,让我们共同沉浸在与母亲同行的过去岁月的回忆之中,拿起笔写一封给自己母亲的信,作为节日特别的礼物,献给自己的母亲。或许对这广博的母爱享受太多,对此,我们已显得漠然。那么,就让我们从记忆的深处去搜寻最典型、最真切的感动。或许你还未曾给母亲写过信,或许你也未曾收到过母亲的信,就从这次开始,共奏一支“母子连心曲”。

  要求:①标题:给母亲的一封信。

  ②真(情真、事真)

  美(文字美、心灵美)

  ③符合书信格式。

  ④先写在作文本上,然后抄在信纸上。

  3.发信:学生作文后,将内容工整按在信纸上,连同老师《致天下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们》的信,一起装入信封,写好地址,统一寄发。

  附老师的信:

  致天下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们:

  朗朗睛空,悠悠慈母心。多少回含辛茹苦,多少回披星戴月,多少回梦萦魂牵,守护的却是共同而永恒的期盼:让儿成龙,让女成凤。是你们用勤劳的双臂,支撑起一座遮风挡雨的家,是你们用宽广的胸怀,呵护着稚嫩的儿女。浓得化不开的爱啊,让孩子们一辈子也很难走出您那双饱含深情的眼睛……

  为了加强学校家庭的配合教育,搭起两代人心灵沟通的桥梁,在“母亲节”来临之际,特开展“‘母子连心”作文做人’“活动课。孩子的信是献给母亲的一份特别的节日礼物,请在百忙中务必亲笔或请他人代笔迅速给孩子回信。对此活动有何意见和建议请附信告知。来信请寄637200西充县晋城中学胡先均老师转xxx(即您孩子的姓名)。

  或许您是第一次收到孩子的信,或许也是第一次给孩子写信,那就从这次开始,再奏一支“母子连心曲”吧,老师和孩子正盼着您的回音。

  语文教师胡先均

  20xx年5月10日

  4.创览作文:

  收信同时也将作文本收上来,迅速浏览一遍,对作文、做人之良莠,心中有数。不足之处突出表现在情感淡漠贫乏,形象不够生动,语言无诗意。然不动声色,接着开展第2个环节。

  二、树立作文做人典范——讲解《大堰河——我的保姆》(3课时)

  明确:文学作品能感动我们无非一是内容,二是形式。本诗在内容上写苦难、凄苦的.人生,这比喜剧更能打动人,其次大堰河的爱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母爱,读者较易引起共鸣,最后,最重要的是把握大堰河的形象:低微凄苦的人生和高贵伟大的爱之强烈反差。在形式上本诗运用了对比、反复、排比、细节展现,背景烘托,人格意义升华(大堰河——大堰河一家——整个天下劳动人民)等修辞手法和叙述手法。

  以上讲课为下面学生评改作文树立典范。

  三、作文点评及自改(2课时)

  l.老师点评上次作文《给母亲的一封信》:

  《大堰河——我的保姆》也可以说是一封寄给母亲的信。我们大家都为这强烈而深沉的母子情感动了。要想感动别人,首先得感动自己。面对自己的母亲,体味十多年享受的母爱,同学们感动了几分?自己的作文又能打动别人几分?母亲节给母亲的一封信,有几点不足:

  ①情感苍白贫乏。有的同学只写很少一点,似乎就无话可说。很多同学来自农村,而此时正是抢收抢种季节,一半以上的同学问都没问父母割麦插秧如何辛劳。个别同学父母都下岗了,却无一句慰藉之言。

  ②缺乏典型材料,具体形象不够。多概括叙述,少有细节描写。难道在我们的记忆中,摄取不出让你感动的细节?真的是享受太多,情感麻木了?

  ③语言无味,无诗意。

  这些作文的不足之处也反映了同学平时作文中的弊病。平时作文多靠假大空之套话堆积而成。一旦写真实的生活,反而觉得无话可说,有的又不知如何去提炼。要想写好本次作文,除了你自己要用心去搜寻最深的感动外,还要有一定的写作技巧。

  2.学生自改:

  经过一番耐心细致地批评与指点,多数同学有所领悟,纷纷拿起笔认真批改。不仅是对个别字词的修改,而是内容上的大幅度修改。改后收上来再看,自然比前次大有改观,不乏佳作。90%的作文升格上了层次。选择几篇优秀作文备用。

  四、“‘母子连心’作文做人活动体验课”(2课时)

  母亲节后三天,家长就陆续回信,一周后,经我手发给同学的信越来越多,10天后,再次体验时机已成熟。于是又利用两节课,90分钟作文,巩固并扩大成果:

  55分钟快速作文:或以“妈妈来信”作标题写一篇记叙文,或以“我看‘母子连心’作文做人活动课”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写好就交上来供老师浏览。(最快的同学36分钟写成,文章见后)

  10分钟讲评:根据测览结果,略讲要点。《妈妈来信》重点写感受,将信的内容与自己的感受紧扣起来,来前之盼,来时之喜,读时之感,读后之悟。重点写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对母爱的再认识。议论文,要重点抓住关键字眼:作文、做人,就谈在这两方面的收获与意义或成败得失。议论方式即采取就事论事法,切忌跑题去大写母爱大写“代沟”等等。

  25分钟同桌互改:根据先前所讲要点及一般文体要求去评改。允许同桌互相讨论。

  五、尾声:总结深(1课时)

  准备:征得同学同意,从收上来的母亲来信和同学们两次作文中选择两三篇备用。

  总结:讲组织本次活动的动机、过程及意义,给同学们讲明这是有目的的精心策划的一场爱心大行动。

  读文章:读3篇《给母亲的一封信》(王丽君、赵长吉、何宴秋)、2篇家长来信(赵长吉同学母亲,蒲小玲同学母亲)、l篇杜超同学评论文。

  小结:母爱深深。从传说中的抟土造人炼五色石补苍天的女娲到一心为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而三迁其家的孟母再到仁厚博爱的朱德母亲,这种延绵不绝、深沉而单纯、执著而痴情的母爱,早已成了我们人类生命的文化家园。同学们,谁不渴求着爱与被爱呢?一个人对生养自己的父母情感淡漠甚至泯灭,怎谈得上对朋友尽诚,对家庭尽责,对祖国尽忠呢?

  本次活动可告一段落,但“母子连心”爱的活动才刚刚开始。

  后记:执教多年,我时时叹息一些学生情感淡漠,社会上“有欲望而无情感,有情感而无思想的空心人”越来越多,师生间那种同悲同喜心心相印之共鸣越来越少,而旧的教育内容及方式越来越难以感动学生包括执教者本人。如何在应试教育中突出重围,真正切实开展以科学人文两大精神为魂的素质教育,这正是我们站在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问题。

  这次活动在这方面作了一次尝试,得到了广大同学家长的赞赏。中国人在情感上一向拙于表达,即使是亲人之间也是如此,而这次活动无疑提供了父母和子女两代人交流的桥梁,绝大部分同学与家长都是第一次通信,那份投入与惊喜非同一般。

  最大收益者是学生,活动之初,个别同学不理解,认为老师“做作”。随着活动的深入,同学们逐渐理解、感动了。伏案写信的凝重,读文听讲的专注,感动与眼泪时现。尤其感人的是总结课上读同学和家长的信时,师生们都沉浸在爱的激流中。当我读赵长吉同学的信时已泣不成声,而另一封何宴秋同学的信,我只好请一位同学代读,当他语不成声地读完时,已泪挂双腮。令人高兴的是同学们像经过洗礼似的,懂事多了,勤奋多了,学习上自觉性明显增强了。

  作为策划者的我和学生家长何尝不是受益良多,许多家长来信盛赞这样的活动,说它就是素质教育,希望这样的活动多开展,我也是第一次收到如此多的热情洋溢的家长来信,也更感肩上的责任重大。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一直在思考,我们该选择什么样的石子投入那貌似平静的心潮,让激情与感动这神秘的小精灵随时走进我们的语文大课堂呢?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重点理解“晶莹、和蔼、慷慨、枯竭”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结合关键语句了解课文讲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4.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进一步懂得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莹、裹、篮”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晶莹、摇篮、壮观、半径”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3.理解标题“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重点体会地球的美丽与渺小。

  教学难点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理清课文脉络,结合关键语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谈话,引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世界的杂志《时代周刊》每年都要在世界范围内评选一位年度新闻人物。评出的这个人,肯定是这一年中在全世界影响特别大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法国的戴高乐将军等都入选过。有一位中国人在1978年和1985年两次入选,他就是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但是,1988年《时代周刊》却评选了一位非常特殊的新闻人物。当时结果一公布,几乎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你们想知道是谁吗?(课件呈现《时代周刊》的封皮。)对,就是濒危的地球。想知道为什么吗?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请同学们一起齐读课文。(同时板书。)

  2.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思考:我们还可以把地球称为什么?(摇篮、水球、母亲、家园……)

  过渡:地球,母亲!这是多么亲切的称呼啊!就像亲生母亲对我们来说都只有一个一样,宝贵的地球对我们来说也只有一个。那么,地球这位“母亲”给予了我们什么?她的宝贵又体现在哪些地方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教师检查生字、词语预习情况。同桌间互查,小组轮读。

  (1)出示生字,学生交流读音,教师正音。

  莹、裹、篮、蔼、资、慷、慨、贡、滥、基、睹

  过渡:在这些生字中,你认为哪个字在读音和书写时要提醒一下同学们?(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莹”是后鼻音;“资”是平舌音;“篮”和“滥”是边音。“莹”的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漏;“睹”意为“看”,和眼睛有关,是“目”字旁,不要写成“日”字旁。

  (2)出示词语卡,学生朗读。

  晶莹、包裹、摇篮、和蔼、资源、慷慨、贡献、滥用、基地

  目睹、壮观、半径、有限、矿物、地质、无私、矿产、节制

  开采、枯竭、毁坏、生态、设想、例如、破碎、子孙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地球的?

  自读提示:

  (1)抓住关键句来理解。在说明文中往往有一些说明主要内容的句子,它们多位于一段文字的开头或结尾处。

  (2)组成四人学习小组,小组内交流答案。

  2.全班合作解疑。

  明确:文章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介绍地球的:

  r地球的美丽——“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r地球的渺小——“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r地球资源有限——“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r地球是的,人类目前无法移居到其他星球——“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预设:如果学生的交流情况不错,可进一步提问:文中有一句话把这四个方面都概括进去了,你能找到这句话吗?(“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课文的一个重点句,在此可以提一提,让学生有初步的印象。

  3.感受地球的美丽与渺小。

  过渡:“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那么,宇航员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宇航员在太空中为我们拍下了地球的照片,我们来看一看。

  (1)幻灯片展示在太空中拍摄的地球图片,学生结合课文自由描述地球的外观。

  预设:晶莹的球体;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可引导学生留意这里的比喻句和拟人句,感受语言的生动。科学小品文虽然也是说明文,但语言比较生动形象,常常是融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

  (2)理解句子: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明确:这是作者对地球的赞美,突出表现了地球的可爱与美丽,体现了作者对地球的喜爱之情。句中将地球比作“母亲”“摇篮”,说明了地球是人类及万物生存繁衍的地方,阐明了地球与人类及万物生存的密切联系。

  (3)结合旧知,阅读第2自然段,体会地球的“渺小”。

  过渡:在教材第10课《宇宙生命之谜》中,有一段文字显示了地球之小,同学们还记得吗?(课件出示相关段落。)请大家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再结合本课第2自然段,说说地球的“小”。

  从理论上说,宇宙是无限的。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而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中一个极小的部分,银河系又是宇宙的沧海一粟。整个银河系中有几千亿颗恒星,类似太阳系这样的天体系统为数不少,其中肯定有与地球类似的行星。——《宇宙生命之谜》

  (4)出示例句,学生指出说明方法。

  ①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六千四百千米的星球。(列数字)

  ②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作比较)

  预设:学生在前面曾学过两篇说明文,所以说明方法在此可不作为重点来学习了。但可以简单地考查一下,加以巩固。

  4.概括大意,初解课题。

  (1)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联系主要内容,讨论交流:为什么课题说“只有一个地球”?

  (3)师生合作,概括课文内容。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知道了它的外观(美丽壮观),但同茫茫宇宙相比又显得非常(渺小)。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它被破坏,人类根本(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正是基于这些认识,作者在文章中向人类发出了呼吁(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课后搜集更多关于地球的资料。

  2.通过网络了解全球生态环境的现状,感受地球面临的巨大危机。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懂得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2.结合语句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复习检查。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前两个自然段,知道了在茫茫的宇宙中地球是美丽而渺小的。作者是用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这些知识的呢?(生回答: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相信同学们在以后介绍事物的时候,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将事物介绍清楚。

  2.引入新课。

  (1)过渡:课文前两个自然段向我们描述了宇航员遨游太空时所见到的地球,我们也看了一些地球的图片。我记得同学们在欣赏文字和图片时发出了不少感叹,大家能说说当时的感受吗?

  预设:指名学生回答,答案可以是多样化的:地球真美啊!地球真像宇宙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2)设疑: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时也有感叹,大家能把宇航员的感叹找出来读给老师听听吗?

  (指名读第8自然段。)

  指导朗读: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呢?(讨论后引导学生在该段落旁标注:自豪而又担忧。)

  (3)质疑:地球的可爱仅仅是因为它看上去美丽壮观吗?宇航员的担忧是多余的吗?

  过渡:同学们,要真正理解宇航员的感叹,理解他的自豪和担忧,我们就要认真学习下文。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进一步感悟地球的“可爱”,从“自然资源有限”的角度感悟“只有一个地球”。

  学生自读课文第3—4自然段,思考问题:

  (1)地球用哪些资源养育了人类?

  (讨论交流后板书:自然资源——矿产、水、土地、生物)

  (2)文中哪句话生动地写出了地球的慷慨无私?

  (“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无私、慷慨”都是人具有的品格。)

  (3)自然资源是无穷无尽的吗?课文在说明这一点时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自然资源不是无限的,如矿产资源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有会枯竭的一天。这里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小结:地球为人类提供了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各种资源,它是多么无私啊!从中大家感受到了什么呢?(学生交流,如:地球真是太可爱了。)

  2.讨论交流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感受地球是“容易破碎”的,领悟“忧虑”之情。

  (1)提问: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找出相关语句。

  预设:提示学生矿产资源为不可再生资源,而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为可再生资源,所以课文是从“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和“可再生资源遭受破坏”两方面来写的。

  (2)学生交流关键字词,感受人类对地球的破坏及严重后果。

  预设:不加节制、枯竭、随意毁坏、不顾后果、滥用、生态灾难、严重的威胁。

  (3)教师引入其他资料,或让学生交流他们搜集的相关资料,感受地球所承载的重负与压力。

  你听说过“地球生态超载日”吗?“地球生态超载日”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合作伙伴,国际民间组织“全球足迹网络”发起,旨在提高人们对生态“超支”的认识,鼓励大家积极采取可持续的行动。地球生态超载日是人类在一年之内生态资源开始入不敷出的时间指标。通过对时间和资源消耗走势的粗略估算,地球生态超载日以科学的方法测算出人类对生态资源和生态服务的需求(支出)和地球的生态承载力(收入)两者之间的差值。

  在1961年,人类一年只消耗大约2/3的地球年度可再生资源,大多数国家还有生态盈余。然而全球消费及人口数量都在增长。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求超过了地球资源再生的能力,这一情况就是生态超载。大约从1970年起,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开始超越地球生态的临界点。1994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为10月22日,20xx年提前到了9月20日。20xx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为8月20日,意味着在8月20日人类用完了地球本年度的可再生资源,剩下的4个多月进入了生态超载阶段,在生态赤字的状态下,人类将透支自然产品和生态服务。20xx年8月12日是地球生态超载日:在这一刻,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超出了地球生产和再生自然资源的能力。20xx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为8月8日,比20xx年提前5天,这意味着本年度剩下的4个多月里,人类将背上更加沉重的生态欠债,更多地透支地球的生态产品和服务。20xx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为8月1日,212天就用完了20xx年的份额。20xx年的《地球生命力报告》显示,人类每年消耗着1.5个地球的生态资源,并且到20xx年之前将达到2个地球。在生态系统开始退化并可能崩溃之前,生态超载只能维持有限的时间。

  3.从“目前人类无法移居”感悟“只有一个地球”。

  过渡:既然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是非常容易破碎的,那么我们能不能离开地球,去别的星球上生活呢?

  (1)学生自读第5—7自然段,讨论“人类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

  预设:在第10课《宇宙生命之谜》中,学生已了解到人类目前还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上,也掌握了相关知识,这里可借机复习一下,加深认识。

  (2)结合相关句子,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明确:这句话引用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四十万亿千米”直观地表明了范围很大,大到人类根本无法到达。“至少”一词则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四十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同时,“至少”是“最少”的意思,又进一步说明了距离遥远,从而简洁有力地证实: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既易于理解,又让人信服。

  4.再次体会课题的深意,提升情感。

  过渡:由我们刚才的讨论来看,宇航员的担心不是多余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板书:精心保护。)这是因为这个美丽可爱、为人类无私奉献的地球在茫茫宇宙中“只有一个”。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宇航员的话,体会地球的美丽与脆弱,感受地球的珍贵。

  (1)结合全文理解宇航员的感叹。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预设:课文中引用的宇航员的感叹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教学时,可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可爱”“破碎”“同时”来理解。

  明确:这句话引用了宇航员的感叹,既与前文照应,又简洁、形象地概括了地球的特征,突出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地球无私地养育着人类,孕育着万物。“破碎”一词一般用来形容玻璃、瓷器之类的易碎品,在这里可理解为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对地球的伤害,如文中提到的资源枯竭的危机。强调“同时”,就是强调地球的两重性:它既有可爱的一面,又有容易破碎的一面,提醒人们如果“不加节制”“随意毁坏”资源,可爱的地球就可能“破碎”,所以我们要懂得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深入体会课题的含义。

  过渡:同学们,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但我们可亲的地球母亲正在遭受着无情地破坏,她需要我们一起去精心保护她。请同学们带着对地球母亲的一片爱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生读)

  小结:善待地球,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只有一个家园。所以,我们回过头来看《时代周刊》将地球评为年度风云行星,不正是在呼吁大家珍爱我们的地球吗?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

  三、拓展阅读,读写结合

  1.课件出示文段,学生自读。

  过渡:写了《花之歌》的诗人纪伯伦还曾写过一篇的文章《田野中的哭声》,诉说了田野的悲伤。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或分发纸质材料。)

  东方欲晓,我坐在田野里,同大自然倾心交谈。在那返璞归真、美不可言的时刻,我在绿茵茵的草地上,向我看到的一切探询什么是美的真谛,让眼前的一切告诉我,什么是真实的美。

  这时,一阵阵风从树丛中徐徐而来,像一个贫苦无靠的孤儿在叹息。我问道:“轻柔的微风啊!你为什么叹息?”它答道:“炎炎烈日迫使我逃进了城里,可在城里,我纯洁的躯体沾满了病菌,到处都是有毒的气息。因此,我才这样伤心。”

  我回眸向万紫千红的花儿望去,只见它们簌簌滴下的不是露珠,而是泪水。我问道:“美丽的花儿呀,你们为什么要哭?”花儿抬起她那俏丽的脸,说:“我们哭,是因为人们来到这里,掐断我们的粉颈,把我们带进城里,又把我们丢进垃圾堆里。人类残酷的手将使我们离开故土——田野,我们怎能不哭泣?”

  过了一会儿,我听到溪水在号哭,于是我问道:“甘美的溪水呀,你为什么哭泣?”他答道:“因为我不得不流进城里,在那里,人们鄙视我们,他们用我们的身体为他们洗涤污垢。不久,我这冰清玉洁的身体就会变成污泥浊水。我怎能不号哭?”

  随后,我侧耳倾听,又听到鸟儿在唱着伤心的歌,我就问道:“漂亮的鸟儿啊!你们在为谁悲伤?”鸟儿说:“人们将要像用镰刀割草似的把我们消灭掉。我们在相互诀别,谁都不知道谁会幸免于难。我们走到哪里,死神就跟随到哪里。我们怎能不悲伤?”

  旭日从山后冉冉升起,为树丛戴上了一顶顶金冠,我不由得想:“人类为什么要破坏大自然创建的东西呢?”

  2.阅读与交流。

  (1)诗人听到了哪些哭声?(微风、花儿、溪水和鸟儿的哭声。)

  (2)诗人真的听到了这些哭声吗?他是想表达什么?(没有。诗人假借自然界中的哭声,对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发起了控诉。)

  (3)你想对破坏自然的人们说些什么?你想对大自然或地球母亲说些什么?想一想,再写下来。

  (4)指名读话,集体评议。

  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选择作业,课堂延伸。

  (1)画一幅环保宣传画,配上一句环保宣传语。

  (2)假如你是一朵花,或一棵树,或一块煤……,你想对人类说些什么?

  (3)搜集一首赞美大自然的诗歌,读出情感。

  2.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语文教案 篇4

  一、明确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用细节刻画人物的写法。

  二、理解父亲形象的深刻内涵。

  三、预习检测,熟悉情节。

  师:同学们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让我们一起回顾小说的情节。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哪几部分

  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师:下面请几位同学分别概括小说的几个环节,说不全的其余同学补充:

  生1:小说开端围绕三级青石板台阶,写了青石板台阶的来历,青石板台阶给家人带来的方便,以及父亲在台阶上洗脚的片断。

  (师板书:三级青石板台阶)

  师:父亲的一句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哪句话

  生:“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底。”

  生2:小说之后着重写了父亲为建高台阶而做了认真而漫长的准备。

  (师板书:准备建造高台阶)

  师:做了哪些准备呢

  生3:今天捡回一块砖,明天捡回一块瓦,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忙时种田,闲时上山砍柴卖钱,就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

  师:故事的高潮阶段主要写了什么

  生4:写父亲修台阶时的兴奋和喜悦,以及台阶修好后的怅惘。

  (师板书:建好九级新台阶)

  师:台阶建好后,父亲应该尽享他的收获和喜悦了,小说是这样写的吗

  生4:不是,写父亲建完了九级高台阶后身体累垮了,连一桶水都挑不动了,父亲非常难过,他老了。

  (师板书:父亲老了)

  四、精读小说,分析人物。

  师:我们熟悉了情节,大家再思考一下,“台阶”在文章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

  生:贯穿全文的线索。

  师:但小说主要为了表现台阶吗

  生:小说主要为了表现父亲,台阶只是观察和表现父亲的一种独特的视角。

  师:小说为了刻画父亲的形象,成功的使用了细节描写,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呢

  请大家看屏幕:(人物的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外貌、肖像和心理进行细致的刻画,从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塑造。)

  师:小说使用了第几人称来叙事这种方式便于描写人物的心理吗

  生:第一人称,不便于描写心理,但是便于观察。

  师:好,让我们精读小说,分析人物形象。

  大家看要求:(找出文中最能表现父亲情感和性格的.神态、动作、及语言的细节描写,并概括父亲的性格特征。)

  学生在文中寻找,用圈点标注法分析语段,找到的同学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师巡回辅导。

  师:好,哪位同学先来尝试分析

  生1:父亲在三级青石板台阶上洗脚的细节“┅┅因为沙子多的缘故,父亲要了个板刷在脚上沙啦沙啦地刷。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这里是对父亲洗脚动作和父亲皮肤颜色的描写。

  师:找的很准确,那么从这段描写中,我们了解到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用板刷刷脚上的泥沙说明父亲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也可以看出父亲生活的贫困和艰辛;“黄几几”是泥土的颜色,更是父亲的肤色,看得出父亲的朴素和敦厚。

  (师板书:吃苦耐劳、朴素、敦厚)

  生2:父亲在准备建台阶时,有这样一段描写:“父亲坐在绿荫里,经常望出去,那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是对父亲神态的描写,父亲虽然忠厚老实,但看到别人家高高的台阶,内心世界还是时时有波澜的。

  师:你分析的很好,你能发挥想象,说说父亲到底想了些什么吗

  生2:父亲应该在想:“我家什么时候也能盖起高台阶的房子呢不行,光羡慕是不行的还得一步一步的朝着目标奋斗啊!”

  师:想象很合父亲的身份,那么这里可以看出父亲的什么性格特征呢

  生2:有志气,有理想

  师:你刚才分析的很到位,可你读的缺少点感情,能重新试一下吗

  生2有感情的读。

  (师板书:有志气,有理想)

  生3:在建好了新房,大家都来给他庆祝时有这样一段描写:“许多纸屑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是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这一段既有对父亲的动作的刻画,又有对父亲神态的描写,写出了父亲在众人仰慕是的不自在。

  师:父亲应该扬眉吐气才对啊,可为什么不自在呢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理在做怪呢

  生3:┅┅

  生4:我觉得是自卑心理,因为前文介绍到“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这说明他的自卑心理是长期存在的,而盖好了新房后一下子受到别人的仰慕,这种心理反差造成了父亲的尴尬。

  师:你能深入人物的内心,分析的很透彻,你能用一个合适的词来概括这种性格特征吗

  生4:谦卑

  (师板书:谦卑)

  师:小说还有反映父亲这一性格特征的细节吗

  生5:有。“第二次他再坐台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挪台阶的细节正是父亲谦卑心理的外在表现。

  师:大家找找有没有典型的语言细节描写

  生6:“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的这句话贯彻了全文。

  师:父亲为什么总是重复这句话这看出了父亲的什么心理

  生6:因为在家乡有这样的风俗:“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乡亲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父亲说这句话正是他追求高地位的反映。

  师:在家乡,地位高意味着什么

  生6:意味着会受到乡亲们的尊重。

  师:父亲的这种追求也是六十年代初新中国农民的普遍追求。这是时代的进步所致。那么父亲耗尽一生的心血只为建造高台阶的整个过程,体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呢

  生6:坚忍不拔,持之以恒

  (师板书:坚忍不拔)

  五、尝试写作

  师总结过渡:小说正是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完成了对父亲性格的刻画。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体内的细胞,人失去了细胞,将失去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也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我们领会了细节描写的神韵,我们也来尝试一段描写怎么样,大家有没有信心写好!(生答:有)

  大家看,小说有这样一段情节:“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作者写到这里,没有将我和母亲展开描写,留下了一段空白。

  请大家看要求:(出示屏幕):请你发挥想象,给小说补充一段情节,对母亲看到父亲闪腰时的心理、动作或神态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50字左右。

  (学生写,教师巡视)

  学生写作展示,师生共评: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的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教学目标】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挂图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提问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21课《搭石》,(板书)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从课文当中知道什么?(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作用?在什么地方搭石头?为什么要搭石头?)

  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出几个主要问题并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你们很会思考,也很会提问题。我想这些问题在课文内容中都有答案,只要大家读熟课文、读懂课文,这些疑问都能解决,明白了吗?下面,同学们就开始自由的大声读课文,注意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咱们看一看在文中出现的一些词语,谁会读?(指名领读)把词变成字还会读吗?谁来试一下?

  (指明读、齐读。)

  2、读得都不错,看来大家的识字能力都很强,那课文能读好吗?咱们来检查一下!

  (指5名同学读。)

  3、课文读完了,大家听得非常认真,能不能评价一下?你觉得哪个地方读得特别好?哪里还需要提醒一下?

  (学生评价。)

  4、书读到这里,前面提到的问题能解决了吗?谁来说说你能解决哪个问题?

  (学生解决,教师擦掉已解决问题。)

  四、精读课文,研读品味,发现美,感受美

  1、同学们,老师发现你们很会读书,很会思考问题,刚才的问题都解决得非常好。搭石不过是方方正正的、二尺间隔摆放的天然石块,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石块呢?大家读课文2、 3、4自然段,把特别能打动你的句子画下来,然后想一想哪些地方打动你?

  (学生边读边勾画。)

  3、谁来把感动你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

  4、这么多打动你的地方,都少不了谁?(搭石)难怪作者说这普普通通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书读到这里,你能说说这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吗?(学生畅所欲言)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板书: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靠的是什么?(板书:用心)下面,用我们的心再次走进由搭石构成的风景,好好的体会这风景里饱含的美!

  5、请同学们默读2~4自然段,画出你感受到美的句子,并简单的写出自己的感受。

  6、一边读一边理解这也是读书的好方法。谁来说一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美:

  (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受。)

  ⑴ 上了点年纪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招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从这几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美?(为他人着想)为他人着想是一种美,谁能读出这种美?(一名学生读)老师听到这位同学在读无论、只要、一定这些词语时,都加重了语气,我们在读的时候还应该把那些词语读得重一点,更能体会到为他人着想的这种美。(学生说,)谁再来读一读,争取读得比刚才好?

  (指生读、齐读。)

  ⑵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美: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的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① 你感受到了什么美?

  (风景美、音乐、动作协调。)

  ② 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美丽的画面。

  (老师范读。)

  ③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让我们感受了动作的协调美;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让我们感受到了节奏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让我们感受到了风景美。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一段美美的读一遍。

  (学生自己读、指名读,齐读。)

  ⑶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美?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收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被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① 你感受到了什么美?

  (学生说:互相谦让,尊敬老人。)

  ② 尊敬老人也是一种美,你在平日里做过帮助老人、尊敬老人的事吗?

  (找一两个学生说。)

  ③ 你在帮老人做事时,你想过得到别人的表扬了吗?你们也像这个村子里的人,把尊敬老人看成是平常事,是理所当然的事。

  ④ 你们自己读一读,把感受的美读出来。

  (学生自读、指一名学生读。)

  7、读到这里,你觉得搭石在你的心中还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块吗?

  (学生说。)

  搭石虽然还是那块普普通通的石块,但是它默默无闻,任人走,人任踏,不仅仅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接着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人任踏,它们连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连接着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请同学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课后延伸,拓展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我们的心灵在平凡的搭石这一事物中感受到了什么?(美)也在乡亲们平平常常的小事中感受到了(美)。我想问问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没有像搭石这样普通的事?你发现了吗?

  (学生说。)

  小练笔:这么多普普通通的事都能感受到他们中间有美,我们不能一一都说出来,那就把它们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

  用心

  21搭石

  美

  【课后反思】

  《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一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这节课我主要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针对这一课的教学效果,我的课堂反思如下:

  1、课堂的调控上不够灵活,不能很好的驾驭整堂课。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反思,多听课,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

  2、讲课的语调平缓,没有及时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

  3、课准备得太仓促,心理上还是较为紧张,底气不足,很多设计好的环节没有把握好,一带而过,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4、课文最后一句话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句话揭示了本文的中心,没有很好地让学生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在感悟后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表达。

  整体感觉教学设计还应多一些预设,课堂语言再自然些,这样课堂会更生动。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我还应该学会聆听孩子的心理,这样的课堂才是最美,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多吸取丰富的教学经验,升华自己的情感。

  这堂课肯定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提出你们宝贵的建议。再次谢谢大家!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书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4、认识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等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2、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的介绍去认识一种动物。请看录像,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板书课题 鲸)

  3、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鲸而不叫鲸鱼呢?看上去明明是鱼,怎么又不叫鱼呢?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这个谜。

  二、自由朗读,自主学习

  1、按要求自读、自学:

  读课文,要求正确、通顺;生字会读、会认、会写;理解字义、词义,不会的;想一想课文的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

  2、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有待探讨?

  (教师巡视点拨,各小组归纳整合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自学所得:

  ⑴ 生字的读音及书写:

  肺的右半部不要写成市。

  ⑵ 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

  (垂直 捕获 宽敞 倾斜 适应 比较 胎生哺乳动物 鳍 吞进)

  ⑶ 朗读课文:

  师生探讨某些句段的读法。

  ⑷ 整体感知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鲸的形体、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

  (可以用词语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⑸ 各小组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教师小结,完成作业

  自主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鲸》这一课,并在课外搜集了有关鲸的资料。同学们,今天老师先讲一个小故事,你们猜猜其中的谜,好吗?

  师:海中之王鲨鱼的生日快到了,它邀请海洋中各种各样的鱼来参加它的生日宴会,可是鲸却没有收到请贴,它跑去质问鲨鱼夫人:为什么不请我参加海中之王的生日宴会呢?鲨鱼夫人不慌不忙的告诉了它,鲸一听。确实有道理,就回家了。孩子们,鲨鱼夫人会说什么呢?

  生:你不属于鱼类,当然不给你发请贴啦!

  生:你太庞大了,如果你来了,我们坐哪儿呢?

  生:

  师:鲸到底是怎样一种动物呢?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师板书课题:鲸)

  师:对于鲸,课文给我们作了详细的介绍,请同学们打开课本40页,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给我们介绍了鲸的哪些特点?

  二、自学、小组交流、全班探讨,突破重难点

  1、自学,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看大屏幕思考问题:

  课文从哪几方面讲鲸的特点的?

  师:谁来告诉大家课文介绍了鲸的哪些特点?

  生说。

  师板书:

  形体

  进化过程

  种类

  生活习性

  师:请你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把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和同学交流,交流后推选一名同学在全班中交流,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张表格,请你们认真填写,会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生汇报。

  生:我们研究的是鲸的体形,他的体形特点是大,

  师: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它的体型大的,请为大家读一读。

  生读。

  师:我来评价一下,你读的很流利,但你读的鲸好像没达到这个重量,怎样才能读出来呢,谁再来读一遍?

  生读,生评价。

  师:我们一起来读好吗?男生读十六万公斤,我读四万公斤,女生读后面的,我们都争取读到十八万公斤,有没有信心?

  师:在介绍鲸形体这一方面中,作者用怎样的方法来说明鲸的形体很大呢?有什么好处?

  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这个特点,具体清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生接着汇报。

  (师做出评价,指导学生明确说明方法。并指导朗读。)

  师:鲸是怎样由陆地生活逐渐适应了在海洋生活的?

  师:从鲸的进化过程可以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鲸的进化过程与人类由猿进化而来一样需要了很长时间,找出描写时间的词。)

  师:请你联系上下文,从哪还可以看出鲸是哺乳动物?

  (用肺呼吸、胎生、用母乳喂养。)

  师: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

  师:你们选的是种类,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鲸可以分几类,是根据什么来分的?

  (齿鲸:有锋利的牙齿;须鲸:没有牙齿 。)

  师:文章中介绍了鲸的哪些生活习性?

  (食物、呼吸、睡觉、生长。)

  师:请你们给大家介绍吧。

  (呼吸出的水柱形状可以描述,可以画图;鲸睡觉的方式也可以用图画表示。)

  师:作者用哪些方法来说明鲸的生活习性?

  (列数字、打比方)

  2、师小结:

  同学们的介绍都令老师耳目一新,没想到你们小小的脑袋里竟然装了这么多的创意,真是棒极了,把掌声送给自己。老师在课下也搜集了不少关于鲸的资料和图片,我们来一起看一下。看完了这么美的图片,老师想采访一下你们,如果你是一头鲸,你最希望自己是什么鲸?听完你们很有特色的介绍,老师是更加喜欢鲸了,可现在地球上鲸的数量是越来越少,请阅读课后的资料袋,然后看老师搜集的这两张图片,想一想,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

  师:老师相信,你们都是绿色小使者,在你们的保护和呼吁下,地球上的环境会更好,各种生物也会得到更好的生长。

  三、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搜集的资料,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形体 大 做比较 列数字

  进化 哺乳动物 陆地 浅海 海洋

  鲸 种类 须鲸 齿鲸

  食物 列数字

  习性 呼吸

  睡觉

  生长 列数字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品评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重点难点】作品的寓意内与人物形象。

  【学习方法】反复品读,理清情节,玩味内涵,深挖主题。

  一、导入

  大家还记得这样一个故事吧:有一个穷苦的孩子,他非常喜欢画画,有一天,一个白胡子老爷爷给了他一支笔,他先画了只小鸟,小鸟拍拍翅膀,飞向了蓝天;他又画了头水牛,水牛“哞”地一声,开始下地干活了,他画的任何事物都变成了活生生的实物,后来皇帝知道了,要他画一座金山,他先画了一片大海,又画了一座金山,皇帝要他画一条大船,再画点风,他不断地画风,最后皇帝的船沉入了海底,皇帝被淹死了,这个故事的名字叫—— 《神笔马良》。但你要知道,神笔只有在马良的手中,才能够妙笔生花。同样穿墙术只有在劳山道士那里,才能运斤成风,在心术不正的人,比如王生那里,只能碰壁。今天我们来见识一下劳山道士的庐山真面目。 .

  二、题解

  劳山 现写成崂山, 在山东半岛东南部,号称“近海名山”、“神窟仙宅”、“灵异之府”。崂山道士拜师的地方,是在崂山道教的大殿上清宫, 是崂山风景区的人文景观和自然界景观的核心区域。太清宫中南配房中有一间西耳房,蒲松龄就是借住此处写下了《聊斋志异》中的《崂山道士》、《香玉》和《崂山观海市歌》三篇不朽的名篇。游客到那里,导游会指着一处破损的墙壁说是当年崂山道士修炼穿墙术的'地方。

  崂山道教 可追溯到晋代以前,唐宋以后最为兴盛,宋末元初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第一代弟子,也就是“全真七子”来到崂山之后,此地所有庙宇都皈依了全真派;最著名的当然就是丘处机。 后来张三丰,13岁时首次到崂山,在山洞中修行达10年,如一屡轻烟般失了踪影,从此再也没有人见过他。至今留有草鞋及布褂为证

  三、请搜索课文题目查找更多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 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 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深为施闰章、王士禛所重。屡应省试,皆落第,年七十一岁始成贡生。除中年一度作幕于宝应,居乡以塾师终老。家境贫困,接触底层人民生活。能诗文,善作俚曲。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其书运用唐传奇小说文体,通过谈狐说鬼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所著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

  四、基础知识小练习

  1.注音。

  行七(háng) 负笈 (jí) 稽首 (qǐ) 采樵 (qiáo) 分赉 (lài) 霓裳(ní) 逡巡(qúnxún) 揶揄(yéyú)

  2.解释加点的词。

  ①行七,故家子。

  ②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

  ③其声清越,烈如箫管。

  ④今阅两三月,不过早樵而暮归。

  ⑤头触硬壁,蓦然而踣。

  ⑥我固谓不能作苦。

  3.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

  A.良宵胜乐,不可不同。 然不胜酒力矣。

  .B.少慕道,闻劳山多仙人。 而往复挹注,竟不少减。

  C.授以斧,使随从采樵。 足宜早寝,勿误樵苏。

  D.不堪其苦,阴有归志。 一夕归,见二人与师共酌。

  4.解释加点词的用法。

  ①请师之。

  ②良宵胜乐,不可不同

  ③心奇之

  ④不过早樵而暮归。

  五、文本研讨

  1、结构梳理:提问:小说按情节可以分为开端、发展、**、结局,本文应怎样划分。

  开端(第一自然段):求师学法。

  发展(第二自然段):看师演法,

  再发展(第三自然段):师父教法。

  **结局(第四自然段):演法失灵。

  求师学法,看师演法,师父教法,演法失灵——这就是本文的线索。

  2、劳山道士是什么形象?

  明确:坐蒲团上,素发垂领,而神光爽迈。(外在形象)叩而与语,理甚玄妙。(内在素质)

  3、问:王生看到了哪些法术?

  a.纸镜辉室。

  b.壶酒遍给。

  c.箸化嫦娥

  d.月中欢饮。

  这些法术神奇不神奇。(神奇)。王生愿不愿意学。(不想)。他想学什么法术?(穿墙)

  4、穿墙需要具备哪些要领?

  a.咒语。

  b.大胆

  c.迅速。

  5.结局设计满意吗?能否改编一下结局。

  (老师改编示范)(王生在妻子面前炫耀成功后。)在一个夜晚,一切都进入梦乡,远处深巷中隐约传来狗的叫声,突然从一个角落里闪出一记黑影,黑影两手合十,念念有词,一头扎入墙中,不见了踪影,黑暗中隐约传来一阵翻箱倒柜的声音,我们发现黑影背上多了一个鼓鼓囊囊的东西,黑影重复同样的动作,一头撞向墙壁,这时我们突然听到“咚”地一声巨响,一人应声而倒,痛苦不止。巨大的响声惊醒了睡梦中的老汉,老汉高呼“抓贼啊!抓贼……”,同时两手扭住了那人的胳膊,四邻八舍陆续赶来,挑烛一看,此人乃般阳人士,姓王行七——王生。

  6. 从故事中可以看出,王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文中找出原句说明。

  明确:王生是一个想学法又怕吃苦,有了一点本事便忍不住要炫耀的人。这就是文章的一条暗线。

  7、王生这一形象本文是通过什么来展现的?

  明确:波澜起伏的情节,峰回路转,曲尽其妙,情节曲折结构图。

  入山学道

  阴有归志

  归念遂息

  辞别道士

  得穿墙术

  额上坟起

  8.最后一段的涵义是什么?

  明确:推己及人,以道士对待王生的态度与现实中的“舐痈吮痔者”进行对比,抨击了阿谀奉承的小人。

  9.本文的题目是从法道无边的角度来命标题的,如从本文主人公角度,题目应为什么?

  明确:王生学道。

  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请搜索课文题目查找更多相关资料!作者借这个带有喜剧色彩的故事,表现了好逸恶劳,目的不纯,投机取巧的人,不可能学到真正的本领,最终只有碰壁的下场。

  六、制作文本结构卡片

  七、课外活动

  1.观看据《崂山道士》改编的木偶剧《崂山道士》。

  2.课外阅读《聊斋志异》中优秀的篇目(《青凤》《席方平》《辛十四娘》《画皮》《促织》《红玉》《口技》《姊妹易嫁》,《胭脂》等)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教学重点:

  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他们之间心连心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泼水节的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师生搜集泼水节和周总理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教学难点: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泼水节的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切入举偶

  1、谈话导入。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除了汉族外还

  有55个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今天我要带领大家一起去参加傣族的泼水节。(板书课题)教师或学生简单介绍傣族泼水节的习俗。

  2、图片激趣。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的人们在干什么?(人们和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板书:泼水节)然后在前面加上“难忘”二字:为什么说是难忘的泼水节呢?学习课文我们就会知道。

  二、对话平台

  (一)自读

  1、自由读课文,初步感受泼水节的难忘。

  2、再次读课文,圈画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

  3、限定时间,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4、接龙读检查读文情况。

  【识字和朗读是低年级的重点。此环节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提高读书效率。】

  (二)识字

  1、小组合作检查生字读音,注意瓣读ban,在句子中读花瓣时要加儿化音“花瓣儿”。“因为”的“为”读wèi 。翘舌音有“蘸、寿”,平舌音有“踩”。

  2、交流识字方法。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认字的,然后全班推荐好的识字方法。

  3、游戏检查识字:抓“特务”、“对号入座”、“购买门票”

  【本课有些生字在生活中跟学生见面的机会较少,字形比较复杂,字音难点较多。教学时,要努力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识字。】

  (三)读思

  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换词比较:“火红火红的”可以换成“红色”的'吗?(突出凤凰花的艳丽,烘托了喜庆祥和的气氛。)

  还有什么事物也是“火红火红”的?(此处如果有条件可以播放傣族人民泼水节的录象,感受节日的喜庆和热烈。)

  3、指导读——练习读——齐读。

  学习二、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把自己读懂的地方和学习伙伴交流。

  2、“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说原因。

  3、“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重点抓住人们动作的词语体会。“赶来”可以换成“走来”吗?为什么?你从“一串串”“一条条”感受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重点抓住“欢呼”一词体会傣族人民激动、高兴的心情。难点是读好最后一句:“周总理来了!”关键是在读前面几句话时做好声音和感情的铺垫,读最后这句欢呼的话,感情要充沛,声音要自然,语气、语调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体现出个性。

  练习

  1、填量词

  一( )花炮 一( )龙船 一( )花瓣 一( )象脚鼓

  2、找样子写词语。

  一串串 火红火红

  写字

  学习“恩、寿、凤、凰、龙、度”六个字。

  本课要写的字中有四个字是新认的(恩、寿、凤、凰)。这四个字中,“凤凰”二字比较难写,可作重点指导。(1)都是半包围结构。(2)第一笔一定要写成竖撇,这是写好这类字的关键;第二笔是“横折弯钩”的弯形写法,要注意指导。(3)“凤”字内是“又”,要和“风”区分字形。

  此外,还应注意“恩”与“思”的区别。

  1、学生观察临摹,练习书写。

  2、教师巡视,根据书写实际相机指导。

  3、学生互相评价打等级。

  4、写得不满意的字可以再写几个,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延时评价更易于调动学生写好字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重点:

  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他们之间心连心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准备:

  泼水节的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师生搜集泼水节和周总理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对话平台

  (一)导入

  1、认读生字卡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

  (二)读思

  学习四五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语句。

  2、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读书的收获。

  (三)交流

  a、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 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1、结合课文插图,理解“笑容满面”(态度和蔼可亲,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2、想像周总理会对人们说些什么?

  b、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1、抓住表示动作的词语体会总理与傣族人民的情谊。

  2、你能用表示动作的词语写一句话吗?

  c、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1、总理怎样泼水?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

  2、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总理祝福什么?

  3、练习说话:“一手……一手” 、“一边一……边”

  【抓住重点词语深入思考,适时想象,使学生感受到总理的平易近人、与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情谊。】

  (四)朗读

  1、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思考: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2、指导读:练习读——范读——分组读——竞赛读——齐读

  文章结尾是全文的高潮,要满怀深情地朗读,读出无比幸福、难以忘怀的情感。

  再如,读结尾几个感叹句,情绪要激动,但不能只是提高声音,要虚实结合,读出陶醉在幸福中的感觉。

  二、实践

  1、查找、搜集周总理的图片、故事

  2.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节日和民间习俗、开个小小介绍会。

  三、写字

  练习书写其他六个字。

  1、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共性问题示范书写。

  3、展示写字作业,学生互相评价。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能认识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认清过去语文教学的两点错误。

  2、通过学习,亲身体验在文中寻找关键句的过程,认识过度句,首尾句、中心句等关键句的作用。

  3、了解序言的一般特点,明确自序和他序的区别,培养从序言中感知原著精髓的意识

  4、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感觉叶圣陶的思想和其文章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同目标1、2、3

  教学难点:同目标2、3

  教学方法:讲读与自读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介绍有关作者、作品的信息

  第一部分:提出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论述过去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两点错误认识

  二、具体分析

  (一)阅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1-2段,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第1段有关作者、作品的哪些基本信息?

  明确:介绍了叶圣陶先生所从事的工作领域,历经时间,研究深度,文章数量,强调这本论集的可读性和它所适宜的读者对象,并积极评价了集子的内容,表明集子中的大部分文章富有现实意义。

  2、文章第2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作简要阐释。

  明确:第2段的起始句具有过渡的作用,它既承接上一自然段继续评论集子,谈及文章的涉及面和文章性质,又引出下文的概括性结论,明确指出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两点。这一段的末尾句,也是承上启下的句子,其中“以上两点”承上,以“认识不清”启下。

  (二)阅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2-10段,筛选文中信息,完成下列表格: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过去对语文教学两点错误认识

  旧式教育及过去教学的思想基础

  旧式教育及过去教学的各种弊病

  旧式教育及过去教学的不良后果

  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

  不清楚语文是工具,日用学习及交流知识都少不了它,因而照搬旧式教育那一套

  古典主义

  死记硬背古书内容

  养成记诵很广博的'“活书橱”

  生搬硬套作文程式

  养成“人形鹦鹉”

  利禄主义

  追求功名利禄、应付考试

  养成官吏及“儒学生员”

  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把语文课看成知识课,看成跟历史、地理或者物理、化学一样,是传授一门知识的课,因而要以讲为主

  把语文教学看成是单纯传授知识

  学生听得轻松随意

  效果可能很不好

  学生容易习惯于听老师讲解

  学生可能缺乏独立学习、工作的能力

  (三)阅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7-10段,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摘引叶先生的有关论述,回答:“教”应该注意哪些方法?“不教”应该达到什么境界?结合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谈谈叶先生这一观点的看法。(组织讨论)

  明确:“教”要让学生掌握阅读和写作的方法;“教”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要注意启发性;“教”要注意训练的科学性和反复性。“不教”应当达到学生主动钻研的境界;“不教”应当达到学生获取阅读和写作技能的境界。

  三、小结全文

  四:布置作业:修订学案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跳水》教案12-10

初中语文经典的教案12-29

关于语文教案06-27

《语文园地二》教案09-09

小学语文穷人教案11-17

小学语文《柳树》教案11-19

语文园地二教案12-22

《画风》语文教案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