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06 13:25:31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10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对可能发生的结果和可能性的大小作出判断,并正确使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与同学进行交流。

  2、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正确建立对“等可能性”的理解;让学生能够利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每组用的同型不同色的小球;转盘原材料;记录表等。

  教学实录:

  一、复习导入

  介绍两种颜色的乒乓球。

  师:你喜欢什么颜色的球?如果我把一只黄球与一只白球放在这个口袋里,让你来摸一摸,你能摸到你喜欢的颜色吗?

  生:大概,可能摸到。

  二、初步认识可能性大小

  1、猜一猜。

  师:老师带来的口袋里放了放5个黄球和1个白球,如果让你来摸一摸,你估计情况会怎么样呢?

  生1:很容易摸到黄球。

  生2:也可能摸到白球。

  生3:我认为摸到黄球的次数会多一些。

  师:情况真是这样的吗?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知道自己猜得对不对?

  生:动手摸一下就知道了。

  2、试一试。

  师:那我们就来亲自动手试一试吧。

  教师呈现活动要求:“每人每次任意摸出1个球,记录员记录摸得的结果,把球放回口袋摇一摇,换下一位继续摸。每组一共摸20次。”

  师:按照要求,摸球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1:不能抢。

  生2:不能偷看。

  生3:是任意摸、随便摸的意思。

  ……

  小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3、说一说。

  师:请按小组汇报一下,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统计的。

  生1:我们是用打勾的方法统计的;

  生2:我们是用画横线的方法统计的;

  生3:我们是数正字的;

  师:能介绍一下你们小组是如何用数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的吗?

  学生介绍方法。

  师:你们觉得数正字的方法怎么样?

  生1:简洁,一目了然。

  生2:一个正字五画,数起来很方便。

  师生根据统计表共同分析结果。

  4、议一议。

  师:通过摸球活动,你觉得能验证你刚才的猜想吗?

  生:能。

  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吗?

  生: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黄球多比白球多,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就比白球的可能性大。

  师:也可以怎么说?

  生: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比黄球小。

  教师板书:可能性大小

  三、理解等可能性

  1、变式思考,明晰概念。

  教师出示图并提问:口袋里装着5个黄球和一个白球,任意摸,情况会怎样呢?

  生:摸到白球

  师:一定是白球吗?

  生:不一定,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

  师:摸到白球的可能性会怎么样呢?

  生: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比黄球大。

  2、实验比较,加深感悟。

  教师出示图并提问:如果把口袋里的球换成4个白球、2个黄球呢?

  生1: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比黄球大一些。

  生2:黄球摸到的次数可能比白球少。

  师:让我们来继续通过试验验证我们的想法吧。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针对各小组的不同情况,分别给予指导。

  统计各小组摸到不同颜色球的情况,记录并分析。

  师:同样是可能性有大有小,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1:摸到黄球和摸到白球的次数相差没那么大了;

  生2:因为白球和黄球相差没那么多了,摸到白球的可能性也就没那么大了。

  3、促进迁移,深化理解。

  教师出示图并提问:如果是3个黄球和3个白球,任意摸球,又会怎么样呢?

  生:可能摸到白球,也可以摸到黄球。

  师:现在摸到这两种球的可能性是……?

  生:一样的,相等的。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它们的个数一样的。

  生2:球的个数相等,被摸到的可能性相同。

  ……

  教师板书:相等

  4、引发探究,鼓励创新。

  教师出示口袋,里面放着5个白球。

  师:要使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比白球大一些,怎么放黄球?

  生1:摆6个。

  生2:摆6-9个。

  师:这几种摆法中,哪一种只多那么一点点?

  生:应该摆6个。

  师:要使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比白球大得多,怎么放呢?

  生:摆1个,2个,3个都可以。

  师:你们也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提出类似的问题吗?

  生:摸到的黄球的可能性和摸到的白球的可能性差不多。

  生1:6-7个。

  生2:摸4-5个也行。

  生3: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和摸到白球的可能性相等,要摆几个黄球?

  生4:5个。

  四、体会等可能性的公平性

  1、感受等可能性在实际生活的运用

  播放录像:足球比赛抛硬币选择场地的情境。

  师:谁知道裁判在干什么?

  生:用抛硬币的方法选场地,还可以确定谁先发球。

  师:你觉得用抛硬币的办法决定场地和谁先发球,是不是公平合理呢?

  生1:因为硬币有两个面,只要两个队长选择一个面就可以了,很方便。

  生2:抛到正面与反面的可能性一样的,就比较公平。

  师:类似于这样的公平竞争的方法还有哪些呢?

  生1:铁锤、剪刀、布。

  生2:掷骰子。

  ……

  2、设计等可能性。

  多媒体播放两学生下棋场景,两小朋友正用掷骰子的方法决定谁先走棋。

  画外音:“掷到六点朝上就你走,掷不到六点就我走。”

  师:如果是你,你愿意按这个规则与他下棋吗?

  生1:不愿意。因为六点只有一面,甩不到六的有好几面,不公平。

  生2:六点很难抛到,1、2、3、4、5很容易抛到。

  师:如果你来下棋,同样用掷骰子的方法,你能设计一个公平的规则吗?

  生1:如果掷到单数就你走,扔到双数就我走。

  生2:如果掷的点数大,你大你就走。

  生3:如果掷到1,2,3面,你走,如果掷到4,5,6我走。

  生4:如果掷到单数,或是双数也可以的。

  师:为什么这些规则你愿意接受呢?

  生:因为它们的可能性相等。

  五、综合应用可能性大小的知识。

  师:老师前两天我去逛商场,看到商场里正用转盘搞一场“转、转、转,转出幸运星”的有奖促销活动,我们来看一看。

  电脑出示转盘

  教师先指导学生观察转盘,并说一说转动这个转盘,结果有几种可能。

  师:如果你是商场的经理,你会制定怎样的中奖规则?

  生1:绿色没有奖,红色一等奖。

  生2:绿色三等奖,紫色二等奖,红色一等奖……

  师:我注意到,你们都是把红色定为一等奖,为什么呢?

  生1:因为转到红色的可能性比较少。

  生2:一等奖奖品贵,应该由少数人得,不然老板就亏了。

  ……

  师:其它几个商场的老板看到这个转盘,也都想用转盘搞一场有奖促销的活动,不过每个商场老板的想法不太相同。你能不能根据老总的要求来设计一个转盘?

  分小组按要求制作转盘。

  交流各组制作的转盘。

  师:如果你是消费者,你最希望去转哪个转盘?为什么?

  生1:我最希望转我们自己的转盘。

  生2:我最希望转这个,因为获奖的可能性很大。

  生3:是,要求中奖的可能性很大,不中奖的可能性很小。

  师:如果你是老板,你希望设计哪个转盘?

  生:当然希望是得大奖的人数少的了。

  师:想想这几个转盘都是按哪个要求制作的?

  生:中奖和不中奖的可能性相等。

  师:在生活中,象这样的事例是随处可见,关键是要靠我们用明亮的双眼去寻找、去发现,用你智慧的大脑去分析、去判断。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标本第十二册7172页、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选择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转化的多样性。增强解决问题时的转化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初步掌握转化 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揭示转化的策略

  1.出示

  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图中每个小方格的面积都是l平方厘米。

  如何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54=20(平方厘米))

  2.出示

  师:你能求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吗?怎样思考?(把左边的三角形剪下来,平移到右边

  去,使原来的图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演示转化过程。(板书:转化)师:转化成的这个长方形与原来的图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面积相等)

  (评析:用较为简单的图形过渡,把它转化为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孕伏转化的策略,使学生初步感受转化的作用)

  3.出示例1的两幅图,(作业纸)

  师:这两个图形你们学过吗?

  我们能用已有的面积公式直接计算它们的面积吗?它们的面积相等吗?有什么办法来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呢?

  (1)同桌讨论。(数方格,转化(割补))

  (2)动手操作?

  (3)交流自己所用的转化方法,鼓励学生采用多种转化的方法:(如果有学生提出数方格,则提示他们进一步想想不完整的方格如何处理)重点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将两个图形转化成已学过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然后课件演示。

  师:你是怎样进行转化的?

  (第一幅图:先割下上面的半圆,再将这个半圆向下平移5格,就转化成了54的长方形了;第二幅图:先把下半部分凸出来的两个半圆割下来,再绕直径的上端旋转180度,补到图形上半部分凹进去的地方,于是这个图形也转化成54的长方形)

  师:转化后的两个图形的面积什么关系?(都等于20格)

  师:你怎么想到把图形分割后重新拼合进行转化的?(原图复杂,转化后的图形容易计算面积,而且转化前后图形的面积不变)(板书:复杂简单)

  (4)总结评价。

  师小结:刚才我们为了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先把它们转化成长方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评析:转化的目的是为了把困难的问题化为容易的问题,或者把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利用动画使转化的过程更加直观,更加便于理解,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了转化的好处)

  二、回顾转化实例,感受转化的价值

  1.回顾以往转化的经验。

  师:其实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多次运用过转化的策略,想一想,在哪些地方用到了这种策略?(可适当提示不同领域的转化)

  生可能会说:

  a、 面积或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用过形的转化。(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

  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圆长方形;圆柱长方体;圆锥圆柱)

  b、 计算中用过数的转化(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小数乘除法整

  数乘除法;分数除法分数乘法)

  C、简便计算中用过的式的转化。

  2、初步感受转化的价值。

  师: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陌生的新问题为熟悉的问题)

  板书:新问题熟悉的问题

  师:以后你再遇到一个陌生的问题时,你会怎样想呢?

  (评析:学生曾经多次运用转化的策略学习新知识,引导学生对这些过程进行回忆,从策略的角度重建相关知识的联系,有利于他们理解转化的共同点)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会新知识,培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使理解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辅垫

  (一)读题列式,并说一说各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4个13是多少? 18个20是多少?

  小结:整数乘法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二)演示动画:小数乘整数—复习

  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三)演示动画:小数乘整数—引入

  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指导探索

  (一)出示例1

  花布每米13.5元,买5米要用多少元?

  (二)讨论:

  1、用加法怎样列式?用乘法怎样列式?

  2、13.5x5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3、你觉得哪个算式比较简便?

  4、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有什么联系?

  (三)教师提问:小数乘整数该怎样计算呢?

  教师提示:

  1、能不能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呢?

  2、能不能用前面复习中得到的规律来解决呢?

  (四)演示动画:小数乘整数—例1

  教师提问:为什么要把675缩小10倍呢?

  (五)请学生看书学习今天的内容第1页,觉得重要的.地方画下来。

  三、质疑小结

  (一)今天我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请同学概括一下。

  (二)提问:计算小数乘整数时为什么可以转化成整数乘法进行计算?依据是什么?

  (三)你对今天学习的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四、反馈调节

  (一)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

  0.9x463x68.4x15

  (二)列出乘法算式,再算出来。

  14个9.76的和是多少?

  5个2.05的和是多少?

  4.95的7倍是多少?

  (三)根据填结果。

  () ()

  () ()

  ()x()

  五、课后作业

  (一)计算

  0.86x72.14x620.375x12

  1.8x3950.45x1081.056x25

  (二)小明看见远处打闪以后,经过4秒听到雷声。已知雷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每秒0.33千米,打闪的地方离小明有多远?(从打闪起到看见闪光的时间略去不算)

  七、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

  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例1。花布每米13.5元,买5米要用多少元?

  用加法计算:13.5+13.5+13.5+13.5+13.5

  用乘法计算:13.5x5=67.5(元)

  答:5米要用67.5元。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迅速地进行相关计算。

  2.结合具体情景,灵活运用小数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了解小数产生及发展的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要求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对小数的有关知识进行一次综合练习。(板书课题)通过练习,希望同学们能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的方法,能结合具体情景,灵活运用小数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正确迅速地进行相关计算。

  二、分层练习内化提升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第107页第6题。

  (1)出示例图,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口答,全班校对。

  (3)师生共同归纳。

  2.完成第107页第7题。

  (1)自由读题,独立思考完成。

  (2)集体校对。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指名提出问题,集体解答。

  (5)。

  3.完成第107页第8题。

  (1)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2)仔细观察,说说每组的规律。

  (3)独立试着往下写。

  (4)集体反馈并。

  4.完成第107页第9题。

  (1)引导看图,理解题意。

  (2)独立完成,比一比,看谁填的正确。

  (3)全班交流反馈。

  5.完成第107页思考题。

  (1)尝试独立解答,如有困难可请教你的`同位或小组成员。

  (2)集体交流思考方法。友情提醒:可以把第二个条件中的“2倍”在图上表示出来。

  6.自由阅读“你知道吗?”

  (1)自由阅读文字介绍。

  (2)交流获得的信息。

  (3)补充介绍课前搜集的信息。

  (4)谈谈了解这些知识后的体会。

  7.作业(小黑板出示)

  (1)一桶色拉油,连桶共重5.1千克,桶重0.2千克。油重多少千克?

  (2)一只茶杯4.5元,一支牙膏2.8元,一把牙刷3.6元。

  ①买一支牙膏和一把牙刷一共多少元?

  ②一只茶杯比一把牙刷贵多少元?

  独立完成后全班校对。

  三、反馈升华

  你觉得自己这节课表现得如何?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经过这节课的教学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其他特点以及研究其他平面图形的特点打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材一开始就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然后,教材创设两个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接着,安排课堂活动巩固学生对特征的认识,进一步建构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空间观念。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性、挑战性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学生对主体学习过程的体验,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协作学习的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化、观察力、探索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动手探索的能力,可以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来判断直角、锐角、钝角,也可以借助尺子来度量图形各条边的长度,这些能力都为学生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另外,二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喜好动手操作,对于色彩鲜艳、动感强烈的事物易感兴趣。本节课设计了拼一拼、量一量、折一折、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其中既有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又有协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手脑并用,既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又体验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所以本节课我设计学法为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多观察、多讨论、多探究、多协作、多操作,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探索协作学习法和操作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操作、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在观察图形、总结归纳图形特征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推拉等活动,使学生获得研究图形的体验、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推一推”“拉一拉”等活动,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通过“推一推”“拉一拉”等活动,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个数连续乘两个一位数,改成乘这两个一位数的积;或者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

  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教学重点

  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简便算法方法的选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板演

  商店有5盒手电筒,每盒12个,每个电筒卖6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用两种方法解答.)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答:一共可以卖360元. 答:一共可以卖360元.

  引导学生比较,由于这两种解法结果相同,因此,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

  教师明确:三个数相乘,除了从左到右依次相乘外,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结果不变.

  教师提问:在这道题里哪种算法简便,为什么?

  (第二种算法后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数,因此,第二种算法简便.)

  教师明确:我们可以利用这一规律,把一个数连续乘两个一位数,改写成乘这两个一位数的乘积,比较简便.(板书课题:乘法的简便算法)

  二、学习新课

  (一)教学例1:

  1.组织学生讨论:

  (1)这道连乘题依次计算你觉得怎样?

  (2)怎样算比较简便,你是怎样想的?

  这道连乘题如果依次计算,不容易口算得出结果.如果把后两个因数相乘,正好是10,再和第一个因数相乘,就可以很快地用口算算出得数.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教师质疑:

  这道题怎样计算简便?为什么不改成 ?

  3.练一练

  (二)出示例2:

  1.教师谈话:有时我们可以把刚才总结的规律反过来用,也就是一个数乘两位数,改写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计算比较简便.

  2.组织学生讨论:

  口算不容易算出结果,我们可以把16改写成哪两个一位数相乘?

  全班交流,学生可能回答: .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提问:第二种方法把它改写成 或 哪种简便?(显然前者简便,因此我们采用前一种.)

  3.练一练

  订正时提问:

  (1)计算 时,为什么不改写成 ?

  (2)计算 时,为什么不改写成 ?

  教师明确:我们要有目的地把两位数改写成两个一位数相乘,使第一个一位数与被乘数相乘时得整十.

  三、巩固反馈

  1.用简便算法计算下面各题.

  注意检查: 这题是否按原题直接依次计算,比较简便.

  2.同学们乘汽车去参观博物馆.每辆汽车坐45人,用3辆汽车送了2次才把所有的.同学送走.去参观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用两种方法解答)

  3.商店运回1500千克水果糖,每10千克装一袋,每10袋装一箱,可以装多少箱?(用两种方法解答)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你还知道哪些简算方法吗?

  五、课后作业

  1.用简便算法计算下面各题.

  1225 2265 1523

  2552 1358 3545

  1154 2645 2546

  2.用简便算法计算下面各题.

  1516 3514 2225 2415

  2512 1815 4514 5512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讨论会

  活动目的

  1.使学生了解多种乘法简便运算的方法.

  2.通过挑选较好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3.通过口述简算过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讨论题目

  计算1625有多少种简便算法?哪种方法更好?

  讨论过程

  1.教师出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2.每组选派代表说出本组的讨论结果,并口述简算过程.教师同时记录.

  3.教师与全体学生共同评价,选出比较简单的一(几)种方法.

  参考方法

  方法1:1625

  =(10+6)25

  =1025+625

  =250+150

  =400

  方法2:1625

  =(44)25

  =4(425)

  =4400

  =400

  方法3:1625

  =(164)(254)

  =4100

  =400

  方法4:1625

  =(44)(55)

  =(45)(45)

  =20xx

  =400

  方法5:1625

  =(20-4)25

  =20xx-425

  =500-100

  =400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估算的方法,认识,会用表示估算的结果。

  思维发展目标:在学习估算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估算,会用表示估算的结果。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教学例题:

  师:小朋友们,叶老师刚帮了新家,要去商场买东西。你们瞧,我都看中了哪些商品?他们各是多少钱呢?(电话机、取暖器、自行车、电饭锅、电风扇)

  师:每样商品各接近几百元呢?

  师:现在我要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把商品拿出来)请你帮我估计一下,大约要付几百元?你是怎样想的呢?

  1)206+292=498(元)

  498元接近500元

  指出:你是先算出买这两样商品需要的总钱数,再看它接近哪个整百数是吗?

  2)206元接近200元,292元接近300元,200+300=500(元),所以大约需要500元。

  师:是的。206元接近200元(示206),292元接近300元(示292),200+300=500,

  200 300

  (板书:200+300=500)

  我们就说206+292大约就是500元。(板:206+292 500元)

  师:(如果学生出现了第一种)比较这两种估计的方法,你觉得那种方法更好些?为什么?(把两个加数都看成整百数,估算起来比较简单)(我也觉得这种方法估算起来更比较简单,给这种方法打颗星)

  师:(指206+292 500 (元) )206+292不是正好等于500元,而是大约等于500元,我们就可以用这样一个符号来表示。(板书:)它就是约等号。(板书:约等号)我们就可以用它来表示估算的结果。

  师:谁来说说我是怎样写约等号的?(两条边都先向上弯一弯,再向下弯一弯)

  师: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上下一样长,一样弯)

  我们一起来写个约等号。(竖空)

  师:约等号读作约等于。这道算式谁会读?(指名读齐读)

  师:表示什么意思呢?(206+292大约等于500元)

  师:约等于的500元又是怎样算出来的呢?(把206看作 )

  二、试一试

  师:说得真好。如果我想买一台电话机和一辆自行车,大约需要几百元?(将商品拿出)先想一想,在草稿本上列出算式,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先列式,说想法

  师:算式怎样列?

  师:这儿为什么要用约等号?(因为得数不是正好等于800,而是估计的)

  师: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师;如果我带了800元钱,能买回这两样东西吗?为什么?

  (对,206元比200元多,604元也比600元多。他们的和就应该比800元多,所以我带800元是买不回这两样东西的。)

  师:请你帮我任意挑选两样东西,估计大约需要多少元?在草稿本上列出算式。

  学生列式指名汇报(23个)

  (当学生说到292+195500元)如果我用500元,能买回这两样商品吗?为什么?

  (对,292元比300元少,195元比200元少,他们的和一定比500元少,所以用500元能够买回这两样商品)

  (如果学生说到305+195500)这儿能用约等号吗?为什么?(因为正好是500元,要用等号)

  师:还有的同学想说。就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小结:二(1)班的小朋友真棒,会把要买的商品的价格都看成它接近的整百数,再把这些整百数相加就能得出买这两样商品大约需要的钱数。这就是加法估算。(板书课题:加法估计)要想进行正确地加法估算,首先要能找到算式中一些加数所接近的整百数。下面我们就来进行这方面的练习。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 第1题。

  你知道每个数接近哪个整百数吗?

  503、492、695、207、813、589、904、296、407、399、602

  演示同桌互相玩(一人出卡片,一人说接近的整百数)

  同桌说指名汇报。

  2.想想做做 第2题

  师:说得真不错。春天到了,小蝴蝶都出来活动了。(点电脑)

  师:能解决吗?动手连一连

  指名汇报。(直接说出接近500的数 )

  3.想想做做 第3题

  师:刚才我们已经顺利地找出了一些三位数所接近的整百数。继续看,把每个加数看作整百数,再估算结果。(示第3题 说明题意:用约等号表示计算结果)

  独立计算。

  汇报。校对(如有错题问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

  师:把两个加数都看作整百数的加法估算咱们小朋友都会了,你瞧

  (出示 498+344 498+344)

  师:(指498+344)这道算式中的两个加数也都能看成整百数吗?

  师: 哪个不能?为什么?(344在300和400的中间,既不接近300,也不接近400)

  师:(217+356)这道算式中那个加数接近整百数?

  师:像这样只有一个加数接近整百,怎样就能很快地估计出它的得数是几百多呢?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498+344:把498看成500,再加上344肯定就是八百多)

  (217+356:把217看成200,加上356肯定是5百多)

  指出:是的。在只有一个加数接近整百数的算式中我们只要把接近整百数的加数看成它接近的整百数,再加上另一个加数就能很快知道它的得数是几百多。小朋友你们会了吗?下面我们就运用这个方法来解决问题

  4. 示想想做做 第4题

  下面哪道题的结果小于700?在□里画

  445+198 □ 596+145□ 413+268 □

  独立思考,进行选择。校对

  根据学生错误进行分析:

  445+198:把198看成200,加上445结果还是6百多,所以小于700。

  413+268:413接近400,加上268还是600多。

  596+145:把596看成600,加上145得数大于700。

  5.想想做做 第5题

  下面哪道题的结果大于500?在□里画

  299+185 □ 136+398 □ 67+414 □

  独立思考,进行选择。

  指名汇报 校对(针对错题讲解)

  师:想一想,怎样就能很快地比较出这些算式的得数比几百大还是比几百小?

  (把算式中接近整百数的加数看成它接近的整百数,再和另一个加数相加就能很快知道它的得数大于几百还是小于几百)

  师:那天,我还看中了这些商品(出示想想做做 第6题)

  电脑显示要求

  师:能解决吗?先自己写一写,再在小组里交流。好,开始。

  四人小组活动。

  指名汇报(23) (板书)

  师:我身上有1000元,买哪些商品大约需要1000元呢?请你帮我算一算。

  交流:195+404+302+961000(元)

  404+302+2981000(元)

  195+404+298+961000(元)

  四、总结

  本届可你学会了什么?课后还可以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加法估算。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年历卡的活动中,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一年有12个月,分为大月、小月和二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能记住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知道一年有365天 或366天。

  2.在年历上查找、交流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接受思想教育。

  3.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观察、操作、游戏、计算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回忆一下,之前我们学过哪些时间单位?(时、分、秒)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较长的时间单位,认识年、月、日。(板书课题)

  先了解一下年、月、日的由来。

  (人们根据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据月亮绕地球公转,形成月的概念,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四季交替现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

  二、找找圈圈,认识年历

  1.师:认识时分秒要看钟表,认识年月日要看什么呢?(年历)

  这是一张20xx年的年历,(课件圈出老师自己的生日)课件上圈出的这个日子,对老师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大家来猜一猜,这一天可能是老师的什么日子?是几月几日?

  2.生在年历卡上找到自己的生日,圈一圈。

  你的生日是哪一天能告诉大家吗?指名说。

  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

  你能在书上的年历卡上圈出自己的生日吗?打开数学书P17,圈一圈。

  谁能从大屏幕上找出自己的生日,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师:1到12这些大的数字表示什么意思?每个月里的数字呢?

  3.师:知道祖国母亲的生日是哪一天吗?指名说一说,找一找。

  师:你还知道哪些节日?先说一说什么节日是几月几日,再找一找。

  教师可适当进行思想教育。

  4.小结:记录我们每个人的生日、值得纪念的重大事件的日子,都需要用到年、月、日等时间单位。

  三、探究发现,学习大、小月。

  1.观察各年年历,获得年月日的知识。

  师:观察书上的年历卡,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论。

  学生回答12个月时,师引导:年历卡是哪一年的?一年有几个月?每年都有12个月。(板书:一年有12个月。)

  学生回答每月的天数时,师引导: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吗?(板书:31天、30天、28天)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老师也非常喜欢爱动脑筋的你们。

  2.整理每月天数,认识大小月。

  师:我们把每个月的天数来整理一下吧。填写表格。

  一起来把整理的结果说一下。集体交流,师把表格填完整。

  师:谁再来看着表格说一说一年有多少个月?

  师:观察表格,每个月最多有多少天?31天的有哪几个月?30天呢?还有呢?

  课件出示:(31天)1、3、5、7、8、10、12(月)

  (30天)4、6、9、11(月)

  2月

  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课件: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课件:小月)。还有一个2月有28天,它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谁再来说说哪些月是大月,哪些月是小月。(板书同课件)

  请大家给表格里的大月涂上黄色,小月涂上蓝色。

  是这样涂的吗?数一数大月、小月各有多少个?

  师:2月为什么不涂?

  一年中有多少个大月,多少个小月?还有1个二月。总共是12个月。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掌握24时计时的方法及其与普通计时法相互转化的规律,学会推算经过时间.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用24时计时的方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时间与时刻,并能计算一日内经过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有线1台的儿童动画片晚上几点开播吗?(晚上6时)

  晚上6时又可以说是几时?(18时)

  你们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计时法?(电视中、报纸上、商店营业牌上……)

  像18时这样的计时方法,在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24时计时法”.(板书课题:24时计时法)

  二、探索新知.

  教学24时计时法.

  (1)教师讲解:交通、邮电、广播等部门在工作中需要很强的时间观念.为了计算简便,不容易出错,都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的计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

  教师: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呢?现在我们看钟表.(给学生演示教具)

  教师:春节是我们每个小朋友最喜爱的节日之一.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除夕夜晚新年的钟声在什么时间敲响?(夜间十二点)

  教师:把时针调到12时.对,夜间12点,是旧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我们把这一时刻称为0时.

  教师提问: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在一日也就是一天的时间里,钟面上的时针正好走几圈?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钟面上的时针是怎样走的.(给学生演示教具)同学们,除夕之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到第12下时,新的一年开始了.此时此刻,钟面上 的时针和分钟都指向数字12——夜里12时.就是0时,24时计时法也就是从此时此刻开始计算一天的时间.接下去是凌晨1时、凌晨2时……(老师边拨边讲)上午8时、9时……直到中午12时.(再接着拨)下午1时、2时……晚上8时、9时……直到午夜12时.也就是第二天的0时.刚才我们从中午12时拨到夜里12时,时针又走了一圈,又是12小时.

  教师提问:你们想一想刚才钟面上的时针正好走几圈?一共是几小时?(正好走两圈,一共是24小时)

  启发学生:举例说说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也采用了24时计时法.

  (2)让学生拿出“24时钟表盘”,自己拨拨.

  分组讨论: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明确:24时计时法中,时针走第一圈时,钟面上的时数与普通计时法相同;而时针走第二圈时,就等于用钟面上的数分别加上12,也就是比普通计时法的下午时刻多12小时.这样,下午1时就是13时,下午2时就是14时……最后到夜里12时,就是24时,也就是第二天的0时.

  (3)口答.

  ①下午 3时是几时?(15时)

  ②早上7时是几时?(7时)

  ③中午1时是几时?(13时)

  ④晚上8时是几时?(20时)

  请你在钟面上拨出16时、22时30分.(动手操作,集体订正.)

  (4)学习24时计时法

  教师讲解:用24时计时法,就是把时针走第二圈时,时针所指的时刻(钟面上的数)分别加上12.

  师生互动:教师拨第二圈,下午1时、2时……学生依次回答:13时、14时、……23时、24时或0时.

  教师说明:为了区分某一时刻,一般用“凌晨”、“早晨”、“上午”等来描述一天从0时起到中午12时止这段时间里的时刻;用“下午”、“晚上”、“夜里”等来描述一天从中午12时起到晚上12时止这一段时间里的时刻.

  (5)学生分组对练.

  A.一组把下午和晚上的时刻报出来,另一组用24时计时法说出相应的时刻.(如下午4时 答:16时)

  B.一组把24时计时法的时刻报出来,另一组用普通计时法说出相应的时刻.(如:20时 答:晚上8时)

  2.教学例1.

  出示例1:一列客车18时20分从北京开车,22时40分到达石家庄.路上用了多少时间?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18时20分是时间还是时刻?(时刻)22时40分呢?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例:

  教师提问:从图中看到列车从18时20分到22时40分中间所经过的这一段表示的是什么呢?

  教师补充说明:表示的是这列客车在路上行驶的时间,一般用“几小时几分”表示.

  分组讨论:路上用了多长时间?

  学生汇报: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

  教师总结概括:可以将18时20分到22时40分分成两段,看上图:

  从18时20分到22时20分,中间相差4小时.

  从22时20分到22时40分,中间相差20分.

  两段合起来说是4小时20分.

  反馈练习:从上午8时到11时50分经过( )小时.

  出示例2:一个商店门口挂着这样的牌子(如下图).这表示全天营业多少时间?

  出示图片“24时计时法(例2图1)”

  观察并思考:右图牌子上用的什么计时法?

  同桌讨论:怎样来计算今天的营业时间?

  (教师可提示:分上午、下午各多少小时,合起来就是全天的营业时间)

  教师订正:从上午8时到中午12时是4小时.下午时间从中午12时到下午7时是7小时,全天营业时间是4+7等于11小时.

  (教师板书)上午营业时间:12-8=4(时)

  下午营业时间:7时

  全天营业时间:4+7=11(时)答:全天营业时间是11小时.

  分组讨论:为什么算式中单位名称是“时”,而答题中是“小时”呢?(教师讲解)

  教师提问:谁能给这个商店换块新牌子表示的营业时间不变,但更简洁吗?

  教师出示图片“24时计时法(例2图2)”

  学生思考:这块新牌子是什么计时法?该怎样计算开业的时间?

  (全班同学动笔列式,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板演.)

  板书:营业时间:19-8=11(时)

  集体评价新牌子和旧牌子,请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使学生明确:换牌子后营业时间没有变,还是11时;但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更简明方便.

  三、巩固练习.

  (1)口答.

  ①17时是下午几时?23时是晚上几时?

  ②从早上6时到下午4时,有几个小时?

  ③小华每天早上7时半到校,11时50分放学.他上午在校多长时间?

  ④北京开往某地的火车,早上5时54分开车,19时55分到达.路上用了多少时间?

  订正:

  ①17时是下午 5时,23时是晚上 11时.

  ②有10个小时.

  ③他上午在校4小时20分.

  ④路上共用了14小时1分.

  (2)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在括号里画“×”.

  ①一节课的时间是40分.早晨8时10分上课,上一节课后应该在8时50分下课.( )

  ②15时就是下午5时.( )

  ③计算上午8时到下午5时是多长时间,可以用8—5+12来计算,对吗?( )

  订正:①(√) ②(×) ③(×)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1.用24时计时法表示出下面的时刻.

  下午3时 上午10时 晚上9时

  下午6时 晚上10时 下午2时

  2.用普通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6时 12时 5时30分 24时 16时 18时45分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第一学段里初步教学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本单元继续教学轴对称图形,采用对折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继续教学平移,要把简单的图形在方格纸上连续平移两次;继续教学旋转,要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在内容的编排上先教学对称,再教学平移,然后教学旋转。单元结束时有一次操作型的实践活动。

  1、 以折和画为学习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以及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还知道长方形、正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第62页例题以这些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折,画出它的对称轴。通过折和画再次体会什么是对称轴以及它的位置。学生对折长方形会出现两种折法,理解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不会有困难。例题两次安排学生画长方形的对称轴。第一次沿着自己对折的长方形纸的折痕画,只画出1条对称轴。第二次在长方形上画,要画出2条对称轴。这样循序渐进地安排,有利于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教学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引导学生体会对称轴的含义,它是对折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二是对称轴一般画成点划线,即一条短线、一个圆点,一条短线、一个圆点

  试一试继续用折、画等方法认识正方形的对称轴。由于对折正方形的方法比对折长方形的方法多,所以正方形对称轴的条数比长方形多。如果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是学生在交流中知道的,那么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应在自己的活动中发现。

  想想做做第1题仍然是折图形、画对称轴。教材把6个图形既画在方格纸上,又画在第119页里,要求这道题分两步完成。先剪下第119页里的图形,折一折并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这一步能加强对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的理解。然后认一认方格纸上的6个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它们的对称轴,让学生又一次辨认图形和确认对称轴的位置。在教学第4题时,可以告诉学生这4个图形分别是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这些名称有助于学生发现如果一个图形是正几边形,它就有几条对称轴。

  2、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能力,把图形在方格纸上连续平移两次。

  第64页例题教学把简单图形连续平移两次,教学过程设计成两段: 第一段让学生体会变换图形的位置,有时需要把它平移两次。方格纸上的亭子图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如果按斜向既看不清楚、更难以操作。如果沿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把斜向平移分解成一次水平平移(即左右平移)和一次竖直平移(即上下平移),容易表达也容易操作。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怎样把亭子图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这个问题思考和讨论,引导他们经历上述体验过程。第二段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把亭子图连续平移两次,使它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至于先向右再向下平移还是先向下再向右平移都是可以的。

  想想做做第3题的三幅图是利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曾经在四年级(上册)里教过,学生能够看懂这些图的意思。现在让他们从平移的视角解释现象: 三角尺沿直尺在平移,画出的两条直线平行。从而充实对平行线的体会,并增加了平移多少距离的知识。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的旋转,主动学会在方格纸上旋转图形。

  在三年级(下册)学生只是初步感知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本单元教学把平面图形旋转90,这之间的跨度比较大。为此,教材作了十分细致的考虑和安排。

  (1) 首先认识旋转的方向。第66页上面的一道例题以公路收费站转杆的打开和关闭的照片展现了转杆两次旋转的方向不同,让学生首次感知旋转是有方向的。联系钟面上时针的`旋转方向,讲解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

  想想做做第1题继续利用台秤的指针、转盘的指针、钟面的时针等实例巩固旋转的方向和度数。教学时切不可草率对待这些例题和习题,它们都是旋转平面图形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还可以增加一些练习,如下面的线段绕它的哪一个端点各向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

  又如把线段绕A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线段到了什么位置?绕B点旋转呢?

  (2) 在方格纸上旋转三角尺,体会图形的旋转。第66页下面的一道例题有两个特点: 一是把实物(三角尺)在方格纸上旋转,不是画出旋转后的三角尺;二是三角尺旋转方向是开放的,顺时针旋转与逆时针旋转都可以。这样设计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旋转实物比画图形容易,在旋转三角尺时能体会到实物的旋转是整体进行的,它的两条直角边都绕直角顶点旋转了90,整个三角尺就旋转了90;其次是可以比较三角尺顺时针旋转90与逆时针旋转90后的位置是不同的。教学这道例题要注意五点: 一是为每一名学生都准备一张足够大的方格纸,要求三角尺在旋转前、后都能完全放在方格纸上;二是要帮助学生领会绕A点旋转90这个要求的意思,并自己选择旋转的方向;三是在旋转前把三角尺放在方格纸上,两条直角边分别对齐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直角顶点对齐方格纸的交点,还要在方格纸上沿三角尺的边画出它的图形,便于和旋转后的三角尺进行比较;四是旋转以后要分别看一看两条直角边原来在哪里,现在在哪里,是不是都旋转了90,整个三角尺是不是也旋转了90;五是想一想,如果不是旋转三角尺,而是在方格纸上旋转三角形应该怎样画图。

  (3) 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想想做做第2题旋转小旗图和长方形,题目的要求是做一做,画一画,为不同学生设置了不同要求的学习过程: 空间想像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直接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90后的小旗图和长方形;直接画图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照样子先做一面小旗和一个长方形,按旋转要求在方格纸上转一下,再离开实物画出旋转后的图形。第3题有助于巩固平面图形的旋转,发展空间观念。每组都有两个图形,而且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完成这道题可以分两步: 先看图想一想、说一说,把哪一个图形、绕哪个点、按什么方向旋转多少度就能使同组的两个图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再每组各做一个同样的图形去转一转、拼一拼,验证刚才的想法是不是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