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10 10:01:27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9篇(必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的语文教案9篇(必备)

语文教案 篇1

  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

  (二)中心思想

  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三)文章结构

  全文按游览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节),交代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及双龙洞的地点。

  第二段(第2、3小节),写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先写山后写溪流,最后用“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引出描写的重点双龙洞。

  第三段(第4、5、6、7小节),分别写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景。

  第4节先写在洞口观山的感受,然后具体描写外洞,写出外洞口“宽”内“大”的特点。最后又提到泉水,交代了泉水的流向。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第5节写作者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情形,这一节写得很详细,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写泉水的来路,承接上文,自然过渡,引出下文。第二层介绍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第三层写小船的形状,使人对孔隙的矮、窄有了明确的认识。第四层介绍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办法。第五层写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感觉。先写作者穿过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准备,再写作者穿过孔隙时的感觉,读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6、7小节写作者游览内洞时的情景,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写“黑”,“内洞一团漆黑”。第二层写“奇”。借着汽油灯光,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其次看到的是些“石钟乳和石笋”。第三层写“大”。“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第四层写水“源”。“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点出了双龙洞已到尽头。这一段主要写内洞“黑”、“奇”、“大”三个特点。

  第四段(第8节),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

  这篇文章段落分明,条理清晰。一是按游览顺序划分段落;二是另有一条水线在串连着全文,因而有两条线:游线和水线同时贯穿全文。

  分段时,如有的学生把4节看成第三段,5节为第四段,6、7节为第五段,也就是把全文分为六段也是可以的。

  (四)语言因素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这是一个比较句,拿满山开遍的映山红与盆栽的杜鹃花相比,比的结果是山上的映山红“有精神”。“有精神”本来是形容人的,这里借用,形容花的长势好。盆栽的杜鹃花也是映山红,为什么比不过山上开的呢?山上的.映山红根深叶茂,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盆栽的人工培育娇嫩而不茁壮,比起山上的映山红就显得逊色了。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是一句因果句式,溪流的流面、流速、流声都与山势有关,请看下面的析句。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为什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因为它是双龙洞的主要景点,双龙洞也因此而得名,当然在内洞诸多的景物中先看双龙。叶老看后为什么说有点像,那么到底是像还是不像呢?两条龙蜿蜒在洞顶,是动态的描写,它们盘在那里,张牙舞爪,似要腾飞。再加上灯光摇曳,洞内水汽蒸腾,看上去真有双龙欲飞的感觉。但又因双龙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因而叶老说有点像,还是肯定了像。

  (五)词语讲解

  臀部:人体后部两股上端和腰相接近的部分。

  蜿蜒: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指洞顶上的石龙弯弯曲曲的样子。

  明艳:本课指明亮鲜艳的色彩。

  孔隙:原指小的裂缝。本课指能通过一条小船的小洞。

  时而:副词。表示不定时地重复发生,有时候。

  盘曲而上:盘曲,曲折环绕。课文指公路在山边盘旋,绕着圈儿通到山上。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高峻,树木茂盛。突兀,高起的样子。森郁,森林茂盛。

  进:课文中作量词。平房一宅内分成前后几排,每排称为一进。课文说内洞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即有十来排房子那么大。

  (六)写作特点

  课文中描绘景色的句子,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的手法,引导学生仔细赏析、体会。如“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要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双龙洞的内洞入口处低矮狭窄的奇异景象非常生动地反映出来。

  课文按两点线索写的。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是“顺”的线索;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不仅使全文脉络清楚,而且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的移动线索及角度都非常清晰。

  (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孔隙和内洞是双龙洞的重要景观,学习“孔隙”那一节,应引导学生体会它的“矮”、“窄”、“险”。通过孔隙,险而不危,因而险中有奇、奇中有趣,着重体会心情。内洞有两个重点:一是奇景双龙,一是各种形态和颜色的石钟乳、石笋构成的洞内奇景,应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活跃他们的思维。

  难点:课文中有几个难懂的句子,应引导学生弄懂它的内涵。在教材分析中已经涉及。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物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会用“稍微”、“好奇”造句。

  5.了解一些句子在文章中的过渡作用。

  三、教案

  (一)课时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释题、简介作者、通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划分段落。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内容、释句、理解课文写作方法。

  (二)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要求:释题、知道作者、了解游记段落划分的线索,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要求:读懂课文,掌握景物的特点,理解难懂的句子,并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提示

  1.学生几乎都没有去过岩洞,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要播放录像带。没有条件看录像也可以看幻灯片。连这条件也不具备的,教师可搜集图片让学生看。总之,应当有感性的材料供观赏。

  2.写双龙洞沿途景物要让学生懂得它在全文中的作用。不然,学生写游记,前面把看到的景物一一罗列会造成喧宾夺主,主次不分。

  3.学完这课书,教师给学生组织一次旅游,可近距离的,让学生抓住景物特点,按游览顺序写一篇游记。

  五、资料

  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年),原名叶绍钧,江苏关县人。他从“五四”时期开始创作,作品很多,著名的短篇小说有《隔膜》、《城中》,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1957年,他60多岁时,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和冰壶洞,写了《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这篇游记。本文是从这篇游记中节选的,节选时略有删改。原文现收在叶圣陶的散文集《小记十篇》里。

语文教案 篇2

  一、本单元内容:

  精读课文《果断的判断》《语言的魅力》《六个馒头》

  略读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4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42个生字

  2、能说出课文的大意,并提出不懂得问题

  3、用“和谐”“目的”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遇到问题时,要善于思考,相信自己作出的正确判断;要有同情心,要善于体贴尊重人、乐于帮助人、乐于奉献,并感受语言的魅力。

  6、继续学习体会揣摩语言,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基本意义。

  三、重点分析:

  1、继续学习体会揣摩语言,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基本意义

  2、了解法国著名诗人用语言帮助盲人的事,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

  3、练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句

  四、难点分析:

  1、能说出课文的大意,并提出不懂得问题

  2、懂得遇到问题时,要善于思考,相信自己作出的正确判断;要有同情心,要善于体贴尊重人、乐于帮助人、乐于奉献,并感受语言的魅力

  3、体会《六个馒头》中同学间的纯真、丰厚的友谊。

  五、知识点地位及系统性分析:

  本单元延承上一学期默读课文的学习,继续有关于默读的训练。此外,依旧重视学生在学习课文中的情感体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写作内容与课文联系比较紧密,可以把读写结合起来,在学习《语言的魅力》后就让学生尝试写作

  六、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水平及能力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课文和默读课文的能力,查字典及积累词语等方面也有了一定的能力,通过介绍自己成长经历中印象深刻的一件事这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特别是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水平。

  七、课时分配:

  精读课文《果断的判断》《语言的魅力》《六个馒头》 分别两课时

  略读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 为一课时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4 为三课时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设想

  本文从客观实际出发,摆事实,讲道理,提出充足理由,得出明确结论的说理方法,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大有好处,应该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对隆中对策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诸葛亮怎样从客观实际出发,正确分析当时形势,推断未来发展,为刘备确定了建立帝业的政策和策略,从而认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远见。教学过程 中注意遵循“读写结合”的原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导入 新课

  1.出示预先准备的《三国形势图》。

  2.东汉末年,广大农民在残酷的剥削压迫下,纷纷举行起义。其中声势最大的是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3.东汉统治者利用地方豪强镇压农民起义军,因此各地豪强武装扩大了势力,各据一方,互相混战。当时袁绍占有现在的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和河南省北部一带,势力最大。曹操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之战以几万兵力打败袁绍几十万大军之后,到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成为势力最强大的军阀,整个黄河流域,几乎都在他的控制范围。

  孙权占有长江下游一带,包括现在的江苏省长江以南部分和浙省北部,以及安徽省的宣城、江西省的吉安等地。刘表据有现在的湖北省荆州二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省。张鲁占据了现在四川省北面的汉中一带。

  刘备在公元186年靠镇压黄巾军起家,只有几千人马,没有地盘,先后曾依附曹操、袁绍等人。曹操袁绍作战时,刘备被袁绍派到汝南活动,扰乱曹操的后方。公元201年被曹操赶到荆州投奔刘表,屯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看守荆州的北门,以防曹操。

  公元207年,在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三次亲自到现在湖北省襄阳县城西20里的隆中访问诸葛亮,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二、板书课题,解题

  对,对策。古代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

  三、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准确

  1.学生默读。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借助工具书、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陇亩(lǒng) 倾颓(tuí) 猖獗(chāngjué)

  存恤(xù) 夷越(yí) 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

  2.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3.学生个别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要求读准音,断准句,明确句读,不读破句。

  4.学生齐读全文。

  四、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刘备往见,诸葛亮详陈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五、师生共同分析第一、二部分的内容

  1.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介绍人物和身份。

  2.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

  明确:“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生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二、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在这一部分里,诸葛亮十分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推断了未来的发展,为刘备确定了建立霸业,复兴汉王朝的政策和策略。

  1. 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

  明确:“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热心求贤。针对时局特点,表明平生抱负,询问除奸兴汉的大计。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2.诸葛亮的回答直接从曹操谈起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不行。因为先分析形势,是针对刘备谈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

  3.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

  4.接着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明确: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

  5.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明确: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

  6.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明确: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围,不能做主要的根据地,因此最后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

  7.建立根据地以后,诸葛亮告诉刘备进一步应该怎么办?

  明确:根据地解决后,就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但如何“信大义于天下”“成霸业”“兴汉室”呢?因此诸葛亮进一步为刘备谋划了北伐曹操的战略蓝图,指明了建立根据地以后应该如何行动。

  谈如何北伐曹操可从三个方面分析:

  (1)条件如何?

  ①有政治资本;②深得人心;③人才荟集。

  (2)怎样准备?

  ①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

  ②民族关系上,“和”“抚”各部族,解除后顾之忧;

  ③外交上联合孙权,共击曹操;

  ④内政上革新政治。

  (3)如何行动?

  ①等待时机,兵分两路;②钳形攻势,直取中原。

  这样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先主曰:‘善’!”则含蓄地流露了刘备内心的无限喜悦,表明两人的政治见解完全一致。

  在这段对策里,诸葛亮针对刘备提出的问题,根据当时的客观形势,具体分析了敌我情况和相互间的利害关系,为刘备确定的“成霸兴汉”的建国策略具体周详。从后来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历史事实来看,其预见性是完全正确的。这就充分显示了诸葛亮惊人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见识。

  这一段不仅内容精辟,而且论证严密,层层深人,摆事实,讲道理,有根有据,结论明确。这种说理方法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三、教师评点第四段。

  最后写“关羽、张飞等不悦”,实际上是从侧面表现刘备对诸葛亮的依赖。“犹鱼之有水也”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满足心情,证明了诸葛亮的惊人才能的确是名副其实,从而很自然地照应了开头的“自比管仲、乐毅”和人称“卧龙”。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第4段。

  2.把下面的一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硅,字君贡,汉末为泰山郡丞。亮少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及特点,并动手画一画。

  2、过程与方法:

  在读、画、背中初步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三、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及特点,并动手画一画。

  四、课前准备

  ①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望天门山》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②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 楚 孤 帆 亦 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③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四、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yàn 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 相宜xiāngyí

  ③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板书设计:

  碧水:开、回

  1、望天门山青山:中断、出

  孤帆:日边来

  2、饮湖上初晴后雨

  晴

  水光、山色

  雨

  淡妆

  比西子总相宜

  浓抹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运用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武夷山的美丽。

  能力

  联系生活理解、运用词句的能力。

  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情感

  感受武夷山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难点

  理解运用词句,在朗读的基础上想象表述。

  方法

  情景感悟、以读促讲 教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一、 导入

  长寿老人彭祖茹芝饮瀑的古老传说让武夷山变得神秘,而独特的风景让武夷山拥有了美丽。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武夷山,寻找美丽、感受美丽,继续学习课文《美丽的武夷山》。

  二、复习旧知

  1、指名领读生字

  2、回忆第一段内容:美丽的武夷山在哪里?课文哪句话总体描述了武夷山的风景?

  (武夷山在福建省西北部,那里峰峰有溪水环绕,水道随山峰弯曲回转。)

  三、 新授

  明确集中描写山水美景的段落(二、三段),边读边画出你认为体现山美、水美的句子。

  (一)山之美——第二段

  1、 山的奇:“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1) 指导学生按照文中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读出山的奇特各异。

  朗读时注意处理好长句子的停顿、轻重,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2) 仿句造句:根据挂图上其他造型奇特的山峰形状,按照“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造句,并能有感情地表达清楚。

  2、 山的险:“最险的是大王峰……一直通向峰顶。”

  (1) 抓住重点词语“险”、“一直通向”,理解山峰的险。

  (2) 变换角色,想象游人登上石阶的感觉。

  (3) 图片感知大王峰的“险”

  (4) 指导朗读,尤其要注意对重点词句的处理。

  3、 学生自主总结武夷山山峰的特点——险、奇

  (二)水之美——第三段

  1、如果说山美在它的险和奇,那么这里水的美又应该怎样概括呢?(清、静)

  2、学生读文,说出九曲溪名字的由来。

  3、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体现水清、水静的句子,依据文中情境选择正确的语调朗读,注意朗读的.情景交融。

  (2)配乐自读练习

  (3) 齐读

  4、想想生活中形容水清、水静的句子还可以怎样说?

  (三)入诗入画,整合提升——第四段

  1、我们到武夷山游览,可以选择哪些方法?

  2、理解竹筏在水中漂行的情景。(静静地、缓缓地、曲曲弯弯地漂行)

  3、播放视频(入诗入画)

  4、出示宋代朱熹《九曲棹歌》

  5、入诗入画——齐读此段,指导朗读。

  四、 总结

  同学们,感受武夷山美丽的风光,我们对武夷山产生出无限的向往。同时武夷山也为国人赢得了一份自豪,它已经成为世界遗产地,向世界展示着它独有的诗画之美,成为我国壮丽山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礼物。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会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发现更多的美丽。最后让我们带着所有对武夷山的向往,齐读课题《美丽的武夷山》。

  板书设计:

  美丽的武夷山

  山美 水美

  ︱ ︱

  ︱ ︱

  入诗入画

  险、奇 —————— 清、静 课件出示课题

  板书武夷山美在“山、水”

  板书“奇”

  挂图出示其他山的造型和排比、比喻的句式

  概括水美的体现,板书“清、静”

  出示水的插图、配乐

  多媒体视频播放武夷山风光。

  板书“入诗入画”

  课件出示古诗

  配乐

语文教案 篇6

  1.老师非常想把《慈母情深》拍成一部小小的电视剧,让课文中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画面。现在请你当导演兼摄像师,你准备选取哪些镜头?为什么?先读书思考,还可以同桌讨论讨论,然后我们交流。

  2.学生读书准备后交流。

  3.谁先说说电视剧的开头?

  4.生边答师边指导朗读,引导体会对母亲及母亲对我浓厚的情感。

  五、是啊!挣钱不易,毅然给钱,两相对比,足见慈母情深!分组朗读全文。

注意集中表现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句子。

  在角落工作的妈妈”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瘦弱的母亲!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贫苦的母亲!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辛劳的母亲!

  然而正是这位母亲,当同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阻她给我钱时,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通情达理的母亲。

  在读中再现情境,在读中体会感情。集中表现了慈母深情,同时反映了“我”当时的感受、体验,表达出强烈的热爱母亲的情感。强调“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六、总结:

读完课文,谁都会被慈母情深深打动。这位平凡的母亲,辛劳的母亲,贫寒的母亲,在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的深沉的母爱,给人留下了何等难忘的印象。

  七、拓展

  课后题:“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抽生谈谈日常生活中母亲关爱自己的小事,表达热爱母亲的感情。

  八、作业

  1.感情朗读。

  2.背诵《游子吟》

  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点评: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课是语文版s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单元要求是初步了解文章叙述的顺序,更好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从教材的整体安排上看,本单元的单元要求是对上一单元要求学生把握课文中的事例的进一步强化,为下一单元抓住重点语句进行理解做铺垫。在课文的讲解中,我将注重文章字句的理解分析,为下单元的单元目标打好基础,同时也会重视引导学生对文章叙述顺序的理解感受,并能应用到写作上。

  《麻雀》一课主要叙述了受母爱驱动的麻雀在幼儿千钧一发之际毅然落到幼子前面,保护幼子免受“庞然”的猎狗侵害的故事。在故事中,无论是猎狗还是“我”都被麻雀强大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精神深深震撼,最后“我”唤回猎狗,走开了。作者在文章中详细描述了麻雀和猎狗对峙的场面,突出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同时也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和敬佩。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仙鹤小学四年级(1)班全体学生。四年级处于第二学段的中后期,四年级学生在这个学习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也能大概理解课文内容,概括课文大意。但由于是乡镇学校,基础可能会相对薄弱,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如纠正字词读音、写字笔划顺序等。四年级学生多数比较活跃,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分享关于动物的故事、麻雀的认识和关于母爱的故事,在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记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能准确的`写出生字词,同时能流畅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通过对文章分层次来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并达到通过对文章叙述顺序的理解记忆复述课文的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课文的理解,能理解麻雀飞下来保护幼子的原因,能理解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和敬佩,并能说说自己对于母爱的感悟,或关于母爱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文章中生字词的字形字义、文章中一些描写性词语的作用、文章叙述的顺序

  教学难点:麻雀不能“安然站在树上”的原因

  教法学法

  教法:采用多媒体为手段,启发式和讨论式为主,朗读为辅的教学方法。

  学法: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勾画圈点、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技巧,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插入图片、音频等多媒体素材。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记忆字词的意思,并能正确地听写出生字词。

  (2)理解文章中描写性词语在文章的表达效果,能在写作中合理运用此类词语。

  2、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中描写性词语的表达效果,并能合理运用。

  3、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对学生提问身边的动物,引出“麻雀”。

  “同学们,我们身处一个物种丰富的大自然,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各种动物无奇不有。那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我们最常接触的动物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教师适当引导到本篇课文的主人公“麻雀”,后可引导学生对麻雀进行描述,开篇先形成麻雀的具象。

  教师小结并引出课文:“通过同学们的踊跃发言,我们都知道了麻雀是种小小只的、平凡普通的鸟类。这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麻雀,正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的主人公。(板书题目)说到这里同学们可能会有疑惑,明明麻雀很平凡普通,但老师为什么说它不平凡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课文,共同寻找它‘不平凡’的原因。”

  (2)检查预习

  出示字词PPT,先让个别学生读字词,再全班齐读,教师重点提醒容易写错认错的字词。

  出示词语PPT,提问学生字义,在PPT上出示标准字义。

  (3)课文朗读

  要求学生把刚刚出示的词语义代入文章理解朗读。

  (4)课文讲解

  “在读过一遍课文之后,同学们对文章中的哪个句子最印象深刻?或者说最喜欢哪一句?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和我们分享一下这些句子让他们印象深刻的原因。”

  学生分享原因。注重引导学生对句子中的动词或形容词的赏析。

  教师小结,肯定学生的看法,开始课文讲解。

  教师逐句讲解文章,对含有描述性词语的句子重点分析,突出讲解这些词语在文章中的表现效果,同时推导出这些词语可以用在写作的哪些方面,如描写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中的形容词“呆呆地”可以用在人物的形态描写上。

  教师小结,明确:

  这篇文章中有许多描写性的词汇,它们在文章中起着增强表现力、使描写更生动以及突出有关事物的特征等作用,在写作和口语交际中要学以致用。

  (5)总结课堂

  在这篇新课文中,我们学习了一些新的字词,同时还在课文中找出了许多有趣生动的描写表述语言,这些描写性的词语在文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能灵活运用这些词语,让自己的习作更加生动。

  (6)布置作业

  抄写新字词,完善词语花篮。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二、过程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关键词句中去体会。

  三、情感态度:感受海市蜃楼景观的神奇,领略课文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海市蜃楼景观的神奇,领略课文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难点:

  从关键词句中去体会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

  朗读法,谈话交流法

  学习训练方法:

  感情朗读,想象画面,从重点词句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课文。搜集有关资料。

  一、 巧设情景,激趣引思

  导入

  师:说到敦煌,那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他有世界闻名的莫高窟,神奇美丽的鸣沙山,月牙泉。更有让人琢磨不透的自然现象——海市蜃楼

  师:正好,今天我们学习第十八课《海市蜃楼》。板书:课题。

  二、自主互动,探究新知

  1、感知

  师:请同学打开书第18课,仔细阅读课文,将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读正确,句子读流利。

  刚才我们已经过课文。那课文中海市蜃楼给你留下什么影响?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

  概括出来就一个神秘。请同学们浏览第2自然段,他写海市蜃楼什么的神秘?浏览第三自然段,他写了什么神秘。浏览第4自然段,他写了什么神秘。浏览第5自然段,他写了什么神秘?

  课文的2 3 4 5自然段详细的讲了神秘的海市蜃楼。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总的交代了什么?课文的最后一段说了些什么?

  这样的课文结构是什么样的啊?,我们知道了课文的结构是总分总。

  师:咱们今天就抓住文章的第二、三、四、五段作更详尽的了解。 那你想了解海市蜃楼哪部分神秘?你就研究哪部分。

  2、交流

  师:好,我们就先检查海市蜃楼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师:你瞧旅人的梦想,那神秘莫测的海市蜃楼出现了。

  师:在这段话中有些词语:谁能读一下

  师:那把这些词放进句子里你还能读出感觉吗?

  师:你能想象出那是什么景象吗?说说?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他的朗读想象着画面,

  师:这部分写的是海市蜃楼的什么?

  师:海市蜃楼消失的特点是什么?你从哪里找到的?

  师:所以我们又一次忍不住赞叹海市蜃楼的消失——神秘。

  师:这奇景不是白日梦,也不是幻觉,而是敦煌的奇景——海市蜃楼。

  师:那海市蜃楼到底是什么?

  师:你们知道了吗?你看,引读

  三、应用拓展,反思交流

  1、应用

  师:你们手中就有两篇描写类似景物的文章: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文章,说说这些景观有什么特点,给你神秘印象?

  2、拓展

  师: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这就需要我们好好学习,多读书,去探索更多的大自然的奥秘。

语文教案 篇9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正确、顺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强调"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现以《秋游》一文为例,围绕《大纲》这一要求,来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读读、看看、想想、说说中,用心体验,用情表达。

  教材简析:

  苏教版第三册中的《秋游》一课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课文生动描绘了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去郊外秋游,描绘了秋天天空和田野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孩子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的愉快和欢乐的心情。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依循"秋景--秋游"的顺序,紧紧扣住标题描写和叙述。课文语言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意境优美,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撇刀头),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图文对照,旧读课文,并通过想象抓住重点词反复品味朗读,感受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抓住重点词反复品味朗读,感受秋天的美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词

  (1)昨天我们跟课文的生字交上了朋友,今天老师又把它们请进了课堂。(多媒体出示:农、兔、逐、追、望、喊、郊、凉、滚、游)

  (2)指名读,齐读。

  (3)指名组词。

  2、看图练说(显示画面:蓝天、白云、稻子、棉花、高粱)

  (1)谁能把你们观察的美景说出来?

  提供句式:

  ①啊,秋天的景色真美啊!。

  ②,啊,秋天的景色真美呀!

  (2)学生练说。(各自练,指名说)

  3、郊外的秋天如此美丽,你们想去那儿看一看,玩一玩吗?说走就走,现在我们一块儿去秋游。(揭题,板书课题:秋游)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多媒体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2、小朋友想一想,这位同学为什么要把"渐渐"读得这么慢?可以换个什么词?去掉行吗?为什么?

  3、再读第一句话,指导读好"渐渐"。

  4、用"渐渐"说一句话。

  5、齐读,想:这一段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秋天来了

  过渡:他们来到田野,看到了什么?

  三、图文结合,学习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

  (一)总体感知第二、三自然段。

  1、显示画面(1),请小朋友轻声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这幅画的?

  2、学生轻声读课文。

  3、指名回答。(第二、三自然段)

  4、现在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是怎么写的',你们仔细读课文,再对照插图,看看课文中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边读边把主要的词语画下来。

  5、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蓝天、白云、稻子、高粱、棉花

  6、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板书(上→下)

  (二)学习第二段

  1、(再次显示画面1)你们看,天空--(蓝蓝的,一眼望不到边),(多媒体演示)白云变化(一会儿像一群白兔,一会儿像几只绵羊)。

  2、白云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来试着说一说。

  口头说话:几多白云有时像,有时像。

  3、你们觉得天空美吗?美在哪儿?

  4、第二自然段怎样读才能读出天空的美丽,请小朋友边看图,边仔细听。(画面配乐朗读)

  5、指名说

  6、教师范读,指导第二自然段

  ("蓝蓝的"读轻些,"一望无边"和两个"有时像"要读得缓慢些,"一群白兔"和"几只绵羊"要读得轻快,流露出找到了恰当的事物来打比方时的欢乐心情。)

  7、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秋天的天空是那样美,田野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请看--

  (三)学习第三段

  1、显示画面(2)动态显示:稻田泛起稻浪,高粱涨红了脸,笑弯了腰,棉花点头微笑。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田野的景色吗?

  2、小朋友说得真棒。课文第三自然段就写了田野中的美景,谁愿意读一读?

  3、小朋友,你们觉得田野美吗?美在哪里?

  (学生自由讨论)

  4、是呀,秋天的田野五彩斑斓,确实很美。你能来说一说,田野里稻子黄了,黄得怎么样?高粱红了,红得怎么样?棉花白了,白得怎样吗?可以只说一种,也可以说两种,能说三种就更好了。

  提供句式:

  (出示:田野里,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

  5、学生练说。(各自练,指名说)

  6、小朋友描述得真是太美了,(出示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这句话应读好哪些词?

  7、光读好"黄了、红了、白了"这些词行吗?还要注意--音量要逐次加高。

  8、教师范读,指导读第三自然段。(学生跟读,试读,自由练,齐读)

  9、学到这儿,你们想说什么?

  10、齐读第二、三自然段,再次感受秋天天空和田野的美。

  四、图文结合,学习第四自然段

  显示画面1,画面2,加上尽情玩耍的师生(动画)构成完整的插图,并配上音乐。

  1、小朋友,我们已不知不觉地来到了风景如画的郊外,开心吗?现在,你们最想干什么?

  2、好,就让我们高高兴兴地玩吧。快看,我已经把你们尽情玩耍的情景拍摄下来了!(指导观察)

  3、谁能用"有的……有的……有的……"把所看到的说出来。

  4、书上是怎么写的?齐读第四自然段。

  5、大家玩得开心吗?(板书:开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大家玩得十分开心?请小朋友边读课文边圈画相关的词语。

  6、指名回答。("打滚儿"、"亮嗓子"、"逮蚂蚱"和"跑、奔、笑、喊")

  7、小朋友"亮开了嗓子"干什么?(指名学生唱《秋游》)

  8、指导朗读第一句话。

  9、这句话中用了三个"有的",读时声音要逐步提高,语速也要逐次加快,这样才能充分表达出玩耍时兴奋、愉快的心情。请大家试试看,看谁能读出高兴、开心的心情。(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10、你们看他们在草地上奔跑追逐,笑着喊着,真开心哪!你们知道他们会喊什么?

  秋天多美啊!

  根据回答,相机出示好一个丰收的秋天!

  秋游真令人快乐!

  啊!秋天,我爱你!

  11、指导读这四句话。

  12、齐读第四自然段。要求:能读出高兴、开心的心情,当读到"笑着喊着"时,每组分别读这四句话。

  五、朗读擂台赛:

  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看谁读得好。

  六、总结,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小朋友,今天我们作了一次秋游,不仅欣赏了郊外的美丽风光,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从优美的语言文字中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

  七、作业:

  说完了课文,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把它写下来,下堂课交流。

  附板书设计

  (秋天来了) 蓝天白云上

  看到

  秋游 稻子 高粱 棉花

  玩耍 (开心)下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跳水》教案12-10

【精选】语文教案08-03

(精选)语文教案08-01

语文教案07-20

【经典】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精选]07-24

(经典)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精选】07-27

(精选)语文教案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