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29 10:38:54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8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明确三角形的特征,学习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掌握了角的概念和角的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根据三角形由三边围成的图形的独有的特征,以及角的分类:锐角、钝角、直角等这些推理,对学生来说,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总结和归纳“三角形分类”的标准并不难。

  教材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三角形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并通过集合图形象地揭示三角形按角分的三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体现分类的不重复和不遗漏原则;二是三角形按边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按边分类较难一些,教材不强调分成几类,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一些三角形的每个内角大小的测量、比较、分类,使学生认识三角形可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2、通过动手测量操作,会按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使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及它们的特征。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区别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量角器、三角板、直尺、随堂小卷(包含有供给学生探索的各类三角形图形)。

  五、设计理念

  “自主学习的过程实际就是教学活动的过程”。以活动促学习是本节的教学定位。通过情景创设,学生经历探索发现、讨论交流、独立思考等活动,逐步建立对三角形角与边特征的认识。通过看一看、想一想、量一量、分一分、连一连、猜一猜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数学对话”的机会,通过教具、学具、多媒体的运用,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到几何空间的抽象变化的.过程,从而获得对三角形边、角特征的认识,进而学会给三角形分类。

  六、学情分析

  “三角形分类”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在物体的面中找出三角形,学习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从角和边的不同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一、二年级的学习,对三角形都有一定的认识,而且也学习了角的分类和线线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量一量、比一比、分一分、议一议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在交流各自的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解决问题。

  七、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景——为自主探究搭建平台;积极引导——为有效学习指明方向;主动参与——为合作交流营造氛围;激励评价——为主动学习鼓励加油。

  学法:观察分析——在情景中提出问题;探索思考——在操作中解决问题;分组交流——在探索中理解问题;独立反思——在总结中内化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师:下面的角各是什么角?(出示课件)

  怎样判断一个角是锐角、直角或钝角?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根据角的分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分类。揭示课题并板书:三角形的分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复习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是为学习新知识做好迁移铺垫,为突破难点打好基础。)

  二、新课:

  1、动手活动:

  (1)出示小卷子,观察每个三角形。可以动手量一量,并填写好表格。根据你发现的特点将三角形分一分类。

  2、按角分的情况

  引导学生明确:相同点是每个三角形都有两个锐角;不同点是还有一个角分别是锐角、直角和钝角。

  师: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不同进行分类

  (1)分类。

  根据三角形三个角的特点的分析,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类。

  图①和图⑥,三个角都是锐角,它就叫锐角三角形。(板书)

  图②和图④还有一个角是直角,它就叫直角三角形。(板书)

  图③和图⑤还有一个钝角,它就叫钝角三角形。(板书)

  师引导学生归纳出: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三角形的关系。

  我们可以用集合图表示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把所有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用一个圆圈表示。(画圆圈)好像是一个大家庭,因为三角形分成三类,就好象是包含三个小家庭。(边说边把集合图补充完整。)

  (3)因为三角形中至少要有两个锐角,所以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应看它最大的内角……

  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

  3、按边分的情况:

  让学生动手操作,量出下面各三角形边的长度,找一找发现了什么?

  (1)生:我发现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还有三条边都相等的。

  (2)师:我们把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腰,另外一条边叫底。(边说边板书)

  (3)师: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边说边板书)

  (4)师:同学们请你们分别量一量课本84页的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各个内角,你有什么发现?

  (5)从红领巾、三角板、慢行标志中找一找哪里有这两种特殊的三角形?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操作,可以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也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思考的环境,使得他们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在“互助”中积极去探索,去发现,去发现知识,解决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学生在探究分类中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灵活地选择合理的算法。

  2、通过学生边练边说想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简算意识。

  3、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环节

  过程性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后记

  揭示课题

  直接点题,明确学习目标。

  在复习了运算定律和简便算法后,我们再来复习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运算的过程中,注意能简便计算的用简便算法。

  复习运算顺序

  综合练习

  通过复习,进一步使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提问:在四则运算里,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是怎样规定的?

  请同学们先看课本第67页上关于混合计算的.几个问题,再讨论一下问题的答案,然后告诉大家。

  做练一练

  练习十二第9题。

  练习十二第10题。

  让学生估算,并对估计结果进行解释。

  做练习十二第12题。

  思考题

  学生相互说说,个别学生全班回答。

  学生相互交流,个别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其余学生进行补充。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进行板演。

  个别学生说说运算顺序,集体进行批改订正。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进行评讲订正。

  学生先估算,再进行计算验证。

  学生独立审题,理解题意。并相互交流自己的理解。

  个别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其余学生进行补充,再列式进行解答。

  学生能正确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系统地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通过复习培养概括能力与计算能力。

  3、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数学问题。

  学习过程:

  一、四则运算的意义。

  1、阅读以下信息: A、我们折了36颗红星,还折了28颗蓝星。

  B、我们买了40瓶矿泉水,每瓶0.9元。

  C、我们有24m彩带,用 做蝴蝶结,用做中国结。

  (1)你能提出哪些用计算解决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算式说明每一种运算的含义。

  2、口答

  ①什么叫做加法?小数加法、分数加法的意义相同吗?

  ②什么叫做减法?小数减法,分数减法意义相同吗?

  ③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小数、分数乘法的意义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④什么叫做除法?小数除法、分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吗?

  ☆友情小提示:整数、小数、分数的加法意义、减法意义与除法意义都分别相同。只有小数、分数乘法(第二个因数小于1时)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二、四则运算的方法

  1、整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2、分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是什么?

  3、有什么相同点?

  ☆友情小提示:

  ①整数加减时,数位对齐;

  ②小数加减时,小数点对齐;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

  ③分数加减时,分数单位相同。(也就是通分。)

  4、分数、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友情小提示: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再看乘数中有几位小数,然后在积中点上小数点。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表格、图像、关系式,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为后面学习正比例、反比例打下基础,同时体会函数思想。

  教材呈现了三个具体情境,鼓励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中,体会在生活情境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会随着发生变化,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关系。这三个情境分别用表格、图像和关系式呈现变量之间的关系,以使学生体会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多种形式。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民办实验小学,学校的数学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突显人文性,这样学生喜爱学习数学,敢于在课堂上表现自我,学生有较好的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高的变化。

  2、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体重的变化。

  3、师:身高、体重都会变化,这些都是变化的'量。(板书课题)

  二、观察表格,感知变量。

  1、出示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师:这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1)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师生共同画一画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

  (4)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2、说一说。

  (1)我发现( )随( )的增加而增加。

  (2)我发现( )随( )的减少而减少。

  3、师:通过你们举的例子,可以发现什么?

  三、通过读图,感受变量。

  1、师: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2、出示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

  3、读懂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一天中,骆驼体温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4、感受量的周期变化。

  (1)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2)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3)第二天,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第三天呢?第十天呢?

  (4)师:每天骆驼的体温总是怎样变化的?

  四、建立模型,感悟变量。

  1、出示叫的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关系的情境。

  2、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

  即气温h=t÷7+3。

  3、理解式子中量的变化。

  师:如果蟋蟀叫了7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14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28次呢?

  你能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4、举出而变化的例子。

  5、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这些量就是变化的量。

  五、课堂巩固,加深理解。

  1、连一连,把相互变化的量连起来。

  路程 正方形周长

  边长 购卖数量

  总价 行驶时间

  2、说一说,一个量怎样随另一个量变化。

  (1)一种故事书每本3元,买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长方形的长与宽。

  六、全课小结,谈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材简析:

  圆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里最后教学的一个平面图形,也是教学的惟一一个曲线图形。学生对平面上常见的直线图形的认识经验将有助于学生对曲线图形的认识,这也是学生对平面图形认知结构的一次重要拓展。通过圆的教学,本单元在教学圆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通过化曲为直、等积变形这些方法与手段,进一步发展转化的策略和推理能力。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成四部分编排,本节课教学第9397页圆的形状特点以及圆心、半径和直径的认识。教学中采用由表及里、逐步深入,来体验圆的特征。例1通过说圆、画圆、感

  受圆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教材里没有直接指出圆是曲线图形,把机会留给学生体验和交流。这样,学生在直观认识圆的`基础上深入了一步。例2通过用圆规画、用尺量来教学圆心、半径、直径,使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例3安排学生通过画、量、折等活动,深入体验圆的特征。练习十七在安排练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圆,开展数学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特别说明:由于本届五年级学生还没有使用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有关轴对称及平移,旋转的内容无法涉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圆及其特征,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画圆,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纸圆、剪刀、线绳、尺、圆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圆

  1.课前交流:略

  2.导入新课:

  (1)(指着物体上的圆)这种形状叫

  (2)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圆?

  二、自主合作,初步认识圆

  1.画圆。

  (1)学生借助物体画圆。

  (2)用圆规试着画一个圆,然后组织学生交流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定长、定点、旋转一周。

  (3)用圆规规范地画圆、剪圆,让学生再次感受圆是由曲线围成的。

  (4)比较得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2.认识圆的特征

  (1)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①观察剪下来的纸圆,组织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圆心,并知道常用字母0表示。

  ②通过让学生折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圆心的特征。

  ③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比一比纸圆上的折痕,交流有什么发现,从而认识圆的半径和直径的概念。

  (2)认识圆的特征

  ①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索圆的有关特征。

  ②完成填表题和判断画圆,让学生知道圆的大小和半径或直径有关。

  ③教师小结有关内容。

  三、联系实际,初步应用圆。

  1.广场花坛喷水装置的设计,如果你是设计人员,喷头放在哪里?喷水距离应满足什么条件?为什么?巩固圆心的作用。

  2.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的?车轴为什么要装在圆心?

  3.这是一个球场,要在中间画这样一个圆要用哪些工具?怎么画?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三。

  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学习是建立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以及初步掌握万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之上的。教材呈现的是小女孩参观姥爷的花圃的情境。蓝天、小鸟、蜻蜓、树木、花草、老人和小朋友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生活画卷。通过图中提供的各种花卉的棵数和已卖出花卉的棵数,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综合应用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理清解题思路。

  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受混合运算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作用,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谈话:同学们,这两天我们和小丽一起来到了姥姥家,给姥姥、姥爷带来了礼物,还参观了养鸭场。今天,我们再和小丽一起去姥爷的花圃看一看,好吗?

  (课件显示不出现数学信息的画面)

  谈话:姥姥家的花圃漂亮吗?你都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和情景图的引入,以学生非常熟悉的“去姥姥家”的系列活动(买礼物—参观养鸭场—参观花圃)为素材,构成“情景串”,既使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又易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观察思考,合作交流。

  1、出示已卖出花卉的信息,提出问题。

  一串红:上午卖出80棵

  下午卖出110棵

  山菊花:上午卖出35棵

  月 季:下午卖出78棵

  (画面上显示出已卖出花卉的信息 )

  谈话:很多人都来买姥爷种的花,姥爷细心地把每天的卖花情况做好记录,这是其中一天的记录。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1)一串红一共卖出多少棵?

  (2)这三种花一共卖出多少棵?

  (上述问题可直接让学生口头列式解决)

  谈话:看到这些卖花的信息,你还想了解点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1)这些花原来各有多少棵?

  (2)卖出后,各剩下多少棵?(师随着回答 板书:各剩下多少棵?)

  (学生能谈出想法即可,如果谈不出教师也不必勉强。)

  谈话:小丽也想了解还有哪些信息,我们和她一起去找找看好吗?

  [设计意图]先出示关于卖花的信息,目的是让学生简单的做一分析之后,主动地想到“原有的-卖出的=剩下的”这一数量关系,自然而然地教给学生一种分析应用题的方法,对信息的选择也多了几分目的性和自主性。

  2、出示其他信息,再分析提出问题。

  郁金香

  300棵

  月季

  比郁金香多60棵

  一串红

  450棵

  山菊花

  比一串红少180棵

  (画面上补充显示其他信息 )

  谈话: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从中了解到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整合信息,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发现:

  (1)一串红有450棵,山菊花比一串红少180棵,郁金香有300棵,月季比郁金香多60棵。

  (2)根据一串红有450棵,山菊花比一串红少180棵,可以知道山菊花原来有多少棵。算式:450-180

  (3)根据郁金香有300棵,月季比郁金香多60棵,可以求出月季原来有多少棵,算式:300+60

  谈话:我们从图中了解到这么多的信息,你能提出有关两步计算的问题吗?(学生也可能自主的提出以下问题)

  (1) 一串红剩下多少棵?

  (2) 山菊花剩下多少棵?

  (3) 月季花剩下多少棵?

  (4) 原来山菊花和一串红一共有多少棵?

  (5) 郁金香和月季花原来一共有多少棵?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问题。

  [设计意图]将信息分层次地出现,有助于学生对信息进行有条理地分析、整合、梳理。这样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又照顾到个体差异。知识的呈现过程层次清楚,能组织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中来。

  3、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谈话:大家提出这么多问题,真棒!下面我们先来解决“一串红、山菊花、月季花各剩下多少棵?”好吗?

  (1)解决问题:“一串红剩下多少棵?”

  谈话:要求出“一串红剩下多少棵?”都要了解哪些信息,你能自己想办法解决吗?

  引导学生回到情境图中找到合适的信息,并列式解决问题。

  全班交流:

  ①用一串红原有450棵减去上午卖出80棵,再减去下午卖出110棵,就可以求出剩下多少棵,算式:450-80-110

  ②先求出一共卖出多少棵,再用原来的-卖出的=剩下的,算式:450-(80+110)

  交流时讲清思路,鼓励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倡导算法多样化。

  (2)解决“山菊花剩下多少棵?”

  谈话:要知道“山菊花剩下多少棵”,需要了解哪些信息?

  ① 一串红450棵,山菊花比一串红少180棵。

  ② 山菊花上午卖出35棵。

  谈话:你想怎样解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并列式计算。

  全班交流,学生可能出现二种分析思路:

  ①从问题入手。要求剩下多少棵山菊花,先求出原来有多少棵山菊花,再减去卖掉的,算式:450-180-35

  ②从条件入手。根据一串红有450棵,山菊花比一串红少180棵,可以求出山菊花有多少棵,再减去卖掉的',就可以求出剩下的,算式:450-180-35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讲清解题思路即可,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450-180-35,提问先算什么,求出什么?后算什么,又求出什么?)

  (3)解决“月季剩下多少棵?”

  谈话:大家能自己完整地找出信息,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分析思路,并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全班交流时由板演的同学当小老师,讲述解题思路以及计算方法。

  (4)让学生口头解决剩下的其他几个问题。(重点让学生说清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本信息窗呈现了丰富的信息,学生通过分析整合可能提出大大小小许多不同的问题。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决定从分析“卖花”信息入手,着重解决“三种花各剩下多少棵?”这一问题。其中“一串红剩下多少棵?”对于学生来说较容易接受,直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而“山菊花剩下多少棵?”相比较而言较难理解一些,因此解决时教师引导学生找信息,小组合作分析解题思路;至于“月季还剩下多少棵?”由前面的学习做基础,解决这一问题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因此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自主练习第1题。

  以“开小火车”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口算,增强团队意识。

  2、自主练习第2题(如果时间充分,可再补充一些混合运算式题)

  以“争夺小红旗”的形式组织学生独立计算,小组订正。比一比哪个小组得到的小红旗多。

  [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乐于比赛的特点,将枯燥无味的式题以比赛的形式出现,既调动了学生计算的兴趣,又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同时倡导小组合作交流、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四、课堂总结。

  谈话:这节课大家学得高兴吗?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设计说明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图形平移的方法,并交流画法。针对这一点,本节课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按照“谈话导入——合作探究——拓展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时先谈话导入,出示生活中物体的平移现象,让学生在欣赏中复习旧知,然后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新知,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发现图形平移的性质,最后在拓展应用中加深对平移性质的理解。

  2.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主人”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1.上节课我们探究了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并依据性质在方格纸上画出了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怎样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在图形的运动中,除了轴对称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呢?(平移和旋转)谁能说一说你对图形的平移有哪些认识?(图形在平移时,图形的形状、大小、方向都不发生变化,只有位置发生变化)

  3.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物体的平移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探求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86页例3: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再数一数,填一填。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

  预设

  生1:通过数一数,我发现图形在平移的过程中,对应点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生2:我发现判断图形平移几格的关键是看对应点。

  生3:我发现图形平移前的各点与平移后的对应点之间的连线互相平行并且长度相等。

  生4:我发现平移后的图形要用虚线画。

  根据学生的汇报课件做相应的.动态展示。

  2.教师小结:同学们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助团队的力量发现图形平移的性质,你们真的很了不起!判断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关键看对应点平移了几格。

  ⊙运用性质画平移后的图形

  1.课件出示教材86页“做一做”,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画?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在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画。

  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总结画法。

  2.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板书关键字)

  (1)定点:确定所给图形的关键点(如图形的顶点、相交点、端点等)。

  (2)定方向:确定平移的方向。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教材第67~68页练习十三第9~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减法的法则,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认识数量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笔算减法。谁能说一说,笔算减法要记住哪几条?今天我们按照减法的法则来练习减法计算。

  二、计算练习

  1、口算第9题

  2、完成第11题。做之前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两个算式中相应的特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3、笔算:练习十三第10题第一行。指名板演。做完后提问:这三道题在计算时有不同的地方吗?

  4、小结:笔算减法要按减法的法则计算。在计算退位减法时,有时要连续退位,有时不要连续退位,所以在每一位计算时,该退位的要按退位的方法算,不该退位的只要直接减。

  5、做练习十三第12题。

  三、应用题练习

  1、做练习十三第13、14题。做完后让学生说说这样做的理由。

  2、做练习十三第15题,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根据不同的问题再解答。

  四、全课小结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10题剩下的三题,第12题前面两题。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6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2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9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9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3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2

小学数学教案06-13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小学数学教案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