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9-06 10:28:04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通用(6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通用(6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时、分的知识,初步养成遵守时间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2、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时、分,初步体会时、分的实际意义。

  3、结合生活实际认识钟表,能准确地读出、写出钟面上的时刻。

  教学重点:

  认识钟表,准确读写钟面上的时刻。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钟面,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出示主题图:我们赢了。

  引导学生描述这一情境,并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

  师:你会认这个时间吗?“你知道有关时间和钟表的哪些知识?

  二、问题探究

  1、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边总结,边引导学生观察钟面,认识时针、分针、秒针,及12个大格、60个小格。

  2、播放课件。让学生了解1时、1分的时间概念。以及时分间的联系。

  3、借助钟面拨一拨,说一说,初步了解时、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体验感悟

  认读钟面上的时刻

  ①认读整时。通过几组整时的图片的认读,引导学生总结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向数字几就是几时整。

  ②、认读几时几分。(播放课件)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区分时针、分针。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分针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合起来是几时几分。

  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指导。

  ③、两种记时方法

  师先把学生认出的时间用汉字记时法写在黑板上,再问:你还有不同的记时方法吗?

  注意:几个较难的时刻记录

  9:05、10:00、8:12等。

  四、实践应用

  巩固,并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应用意识。

  1、CAI出示:P65—1、

  先让学生观察图意,认读时间,并说出小朋友在做什么。

  渗透按时作息的教育。

  2、P65—2、找朋友游戏。

  教师讲清游戏规则,并指导学生怎样表达,宣布游戏开始。

  指导学生小组活动

  小组同学一人拨钟面,其他人说时间,或写时间,再轮换角色。

  教师设疑

  有几种情况,如

  分针指向6,时针指向8;

  分针指向12,时针指在两数之间。……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P44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对周长意义的理解,了解与掌握获取图形周长信息的方法与技能技巧。

  2.在操作实践、合作交流和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学具:学生每4人一组,每组准备:①彩线4根、易拉罐4个;②每人3厘米和5厘米的小棒各4根;③每人12个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④木质米尺1根;⑤手帕一块。

  教具:①多媒体课件;②边长1厘米、3厘米的正方形、易拉罐各一个;③四个图形。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周长,并且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今天我们就以周长是多少为主题边动手摆玩学具,边思考学习。(板书:周长是多少)

  二、实践探索

  1. 围一围 量一量

  ① 测量易拉罐的周长

  这是一个易拉罐,这是它的底面,它的'底面周长是多少呢?有什么办法知道它?请大家利用学具动手动脑想办法测出它。

  这个易拉罐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请到前面演示看一看。

  电脑演示其它测量方法。

  ② 测量蘑菇状泡沫板的周长

  请各小组取出蘑菇状泡沫板,它的周长是多少呢?请小组合作,测出它的周长。

  它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请到前面演示看一看。

  :利用围一围,量一量的方法,能够测出一些图形的周长。(板书:围 量)

  ③ 讨论P68“围一围”

  屏显:主题图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69页例1及相关练习题。

  教材简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上册学习了20以内加减法,和在本单元中学习了两位数与一位数、整十数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已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同时又为今后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奠定基础。本课在整个100以内减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中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很多学生对这类计算有过尝试,但对于算理的理解比较模糊。本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迁移,借助学具,直观操作,建立对减法过程中算理的表象感悟,能清楚用语言表征出来,并能运用新知解决数学问题,为学习下一课时退位减法最好准备。

  教学目标:

  1.在掌握算理的基础之上,熟练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的算理。

  3.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的算理,能区分两位数减一位数与两位数减整十数算法的不同。

  教学准备:

  课件、情境图、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件出示)

  (一)拨一拨。(在计数器上拨数,比较每组数表示的意义。)

  1.7和70

  2.45和40

  3.82和2

  (二)口算。“开火车”形式进行练习。

  90-70= 80-40= 70+5=

  34+4= 5+32=

  4+( )=66 60+( )=68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旧知,梳理已有的知识经验,激活学生头脑中与本课相关的已有知识,为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二、情境引入,初步体会算法

  (一)结合情境图,了解信息 提出问题

  1.小小图书馆(课件出示主题图)

  教师:一(1)图书馆开馆了,小小图书管理员正忙着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了解信息,提出问题。(课件呈现)

  教师: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关信息。

  (1)有35本故事书,借出2本。还剩下多少本故事书?

  (2)有35本动漫书,借出20本。还剩下多少本动漫书?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并选择性板书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可让学生结合信息完整把问题叙述出来。

  (二)列出算式,对比分析

  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35-2= 35-20

  教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可能回答:都是减法算式,第一题是减一位数,第二题是减两位数,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

  (三)猜测结果,引发探究

  学生互相说说算式结果。

  教师追问:同学说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一起来验证。

  (四)借助学具,直观感悟

  教师:可以尝试使用计数器和小棒帮助计算。

  预设的方法有:

  1.直接数数方法:35-2往前数2个,就是33;35-20是10个10个地数,往前数2个10就是25、15。

  2.小棒操作,直观呈现过程。

  3.计数器拨数,位值思想渗透。

  (五)回顾交流 理解算理。

  教师根据学生表述过程,在算式中体现过程和方法,数形结合,由抽象向具象过渡。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要束缚学生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选择性进行操作,自主探索性学习,通过学生汇报不同方法,进行互相学习,交流,相互补充,既尊重学生个性的展示,有体现算法多样化。教师则利用课件将直观地操作图口算过程对应起来,多途径促进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三、对比感知,明确算理

  (一) 简化思维突出重点(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回顾刚才摆小棒和用计数器计算的过程。

  先让学生思考片刻,再利用课件把摆小棒和计数器拨数的过程动态演示,根据学具操作过程,课件出示算式计算过程。再次让学生感悟算理。

  (二)回顾比较,认识本质

  1.比较“35-2”和“35-20”计算有什么不同?

  2.同桌交流,相互讨论,回忆操作和计算过程。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小棒和计数器操作过程中的捆数(几个十)、根数(几个一)及十位和个位的计算顺序表述,突出算式的区别,同时内化位值概念。

  3.概念小结: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加、减。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再结合学具,课件辅助,回忆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过程。再将两个算式的算法进行比较区分,在对比中感知算法和对算理的明确认识。】

  三、拓展探究,深化算理

  (一)我来试试。(分组拨数计算)

  78-5= 65-4=

  78-50= 65-40=

  要求:分为男生、女生两组,都先拨出“78”,男生组计算“78-5=”;女生组计算“78-50=”。汇报结果,比较两组分别是在什么数位上拨去珠子,再次明确算法。

  (二)选苹果。(改错题)

  出示苹果算式,判断各题计算是否正确。

  同学们交流汇报,分析错因。

  师生小结: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课件出示)

  四、巩固应用,反馈练习

  (一)完成教材第69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汇报算法。

  (二)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的“解决问题”。

  运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创造算式。

  出示卡片

  教师:从中任选2个数创造一个算式。根据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

  可能会有:

  56+30= 56—30= 30+3=

  56+3= 56-3= 30-3=

  以“开火车”的方式让学生口算。

  最后一题是退位减法,为下节课学习做孕伏。

  【设计意图:几个层次的练习设计,既让学生在计算过程逐渐熟练算法,明晰算理。又关注全体参与度,整体反馈,汇报结果。并把学生自评和互评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相互交流,创造算式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的算法,又为下节课学习退位减法做孕伏。】

  六、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教学重点:会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难点: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的游戏吗?

  请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在你们的小组里用你们准备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

  也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拼摆或涂画的方式独立操作,边摆边做好记录. 然后,把你拼摆的过程和你的伙伴说说。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画)长方形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问题的学生,搜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师:刚才老师在观察同学们学习时,发现了很多同学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下面,把我们的学习成果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看看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总结一下能拼出几种长方形?参与小组活动,指导学生总结学法.

  师:你是怎样拼的,说说好吗?

  学生代表一边汇报,一边将所拼的图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注意让学生指图说明。

  2、思考:请同学们在合作交流中总结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 (或者用乘法思路想:哪两个数相乘得12?然后一对一对找出来 。) 全班交流

  师:我发现同学们真的很聪明,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每个小组由一名代表在全班汇报思考的过程,再次体会“想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同学们用12个小正方形摆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你一

  共摆了多少个吗?

  学生回答,老师同时板演:

  师:看得出来,同学们很用心思考,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黑板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吗?这6个算式最少能用几种算式表示出来?

  (3种,算式一样的可选择其中的一种说出来。)

  及时板书:1×12=12 2×6=12 3×4=12

  或:12=1×12=2×6= 3×4

  师:由黑板上整理出的算式可见,12的因数有哪些呢?

  (1、12 、2、6、3、4)

  引导思考:找一个数的因数怎样做到即不重复又不遗漏呢?

  (通过以上的拼、画、小组交流,学生已经有所发现。)

  学生的答案:

  (1)我发现积是12的乘法算式中,它们的因数都是12的因数。

  (2)我发现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一对对的找12的因数。

  师:谁能按顺序说出来?

  (1、2、3、4、6、12)

  3、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的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倍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不漏找。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第38页“练一练”第1题,注意关注学生是否注意有序思考。

  2、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现在看看谁找得快,请同学们做课本第38页的练一练的第2题。

  四、总结与评价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用学到的方法我们都可以做些什么?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下来以后我感想很多,感触也很深。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不断地完善教学思路,才能更好达到教学目标。下面我就说说我对本课在教学设计上的一些想法和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找一个数的因数,在学生已掌握了因数、倍数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而言,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难度并不算大,因此教学例题“找出12的因数”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拼长方形,让学生们直接感知两个自然数的积等于12的几种情况,使他们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结合自己对因数概念的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意识),然后在交流中不难发现可用乘法或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因数(列出积是12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2的除法算式)。在这个学习活动环节中,我留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才会有思维创造的火花,才能体现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特别是用除法找因数的学生,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因数与倍数之间的整除关系的本质,才会想到用除法来解决问题。

  学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漏找,重复。学生怎样按一定顺序找全因数这也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以在学生交流汇报时,我结合学生所叙思维过程进行对比,引导并形成有条理的板书,这样的板书帮助学生有序的思考,形成明晰的解题思路的作用。书写格式这一细节的教学,既避免了教师罗嗦的讲解,又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我相信像这样润物无声的细节,无论于学生、于课堂都是有利无弊的

  新课标实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究、研究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独立思考、交流探讨,学习研究,与学生平等对话,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前进。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2、123页的内容及第124、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具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出示教材第122页的例1。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1)算出平均数是1.475,认为身高接近1.475m的比较合适。

  (2)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身高接近1.485m比较合适。

  (3)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52m左右比较合适。

  2、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5、完成教材第124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2、3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三、思维训练

  小军对居民楼中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1)计算出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2)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能正确地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2.训练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不用计算能准确地判断出每道题的商是几位数.

  3.使学生养成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口算卡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说得数.

  24040 36090 28090

  40080 20050 54060

  2.教师出示下面的两道除法题,指名两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3.指名学生参照上面做的两道题,说一说上一节课总结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

  二、新课

  (一)教学例11.

  1.出示例11:计算973078,并用乘法验算.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计算的数都比较小.如果计算的数大了,同学们还会不会算?

  (1)教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这道除法的竖式,先想一想这道题应该怎样算,要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前几位?第一次除得的商要写在哪里?(请一名学生到前面写出竖式,先说一说从哪里算起,再和大家一起计算.)

  (2)教师引导学生看题,问:这道除法题的商是几位数,为什么?(因为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要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这道题被除数的前两位是97,比除数78大,可以商1.所以第一次除得的商要写在百位上,这样最后得到的商就是三位数了.)

  (3)教师:这道除法最后除尽了吗?(没有,余58.)那么我们算得对不对呢?这道题计算的数比较大,要知道自己算得对不对,可以怎么办?(验算.)好!现在大家就一起来用乘法验算.(指名一学生口述验算过程,教师板书,并说明有余数的除法在验算时与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有什么不同.)

  2.巩固练习.

  让学生打开课本第61页,做例11下面做一做.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着重检查学生写商的位置对不对.最后集体订正,如果有共同的错误,要一起说一说.

  (二)教学例12.

  1.让学生看课本第59页例12.指名学生读题,教师把例12中的三道除法题写在黑板上.

  2.教师:谁能不经过计算就说出它们的商各是几位数?(指名学生回答.)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判断最快?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多种.教师继续引导:如果让我们计算,当算到哪一步时,你就可以知道商是几位数了?(只要用除数去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或前三位,看第一次得到的商应写在哪一位上,就知道商有几位数了.)

  3.教师小结.我们只要把除数与被除数的前两位比一比就可以知道商是几位数了.如果除数比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小(指着例12的第1题说),商的位数就比被除数少一位;如果除数比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大(指着例12的第2题说),说明在被除数的前两位上得不到商,商的位数就比被除数少两位.我们看对不对?用这种方法判断一下例12的第3题,商是几位数.

  4.巩固练习.

  让学生看例12下面的做一做.先指名学生说出每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再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算出来.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仍然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只是被除数稍大一些,有的商三位数(板书课题).除的时候,要按照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去计算,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特别要注意商的位置不要写错.我们还学会了不用计算就很快地判断出商是几位数,这也可以帮助我们检查计算的有没有错.

  三、课堂练习

  1.很快说出下面各题商是几?

  2.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112222 436975 901929 901649

  (当堂判完,及时讲评.对于差生进行具体的辅导.)

  3.先说出每道题的商 是几位数,再在□里填上商.

  教师问:两位数除三位数,商可能是几位数?为什么?两位数除四位数,商可能是几位数?为什么?

  4.同学们大扫除,打扫操场的有36人,是打扫教室的人数的3倍,打扫院子的27人.参加大扫除的一共有多少人?

  5.在下面的方格里填上适当的数.

  628□=277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2-25

小学数学教案06-13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0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2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9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2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9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