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05 12:25:57 教案 我要投稿

【通用】科学教案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通用】科学教案10篇

科学教案 篇1

  课堂回放

  上课铃响后,同学们手里拿着记录表,有序地走进不一样的实验室里。当同学们发现桌上栩栩如生的猫的标本、鱼缸里活泼可爱的金鱼和乌龟、鸟笼中上窜下跳的鹦鹉、青蛙和蜻蜓生动形象的图片后都禁不住地叫起来,由衷地喜欢上了它们,对它们的观察、了解更为迫切。

  为了保证观察的时间,同学们按照个人喜好自主的结合为六个研究小组,以获得充分的对一种动物的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经过二十多分钟的观察,同学们发现了很多秘密。

  “说说你们发现了小动物的什么秘密?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作补充。”

  观察猫的人数最多,虽然给他们提供的是猫的标本,但同学们平时对猫的了解颇多,发言很踊跃。

  “我们看到的是只黄猫,它身上有厚厚的毛,很浓密,手摸上去很光,很柔顺,很舒服,还掉毛呢。”

  “是啊,这标签上写的是1999年做成的标本,时间好长啦。”

  “这个猫标本的皮毛是真的吧?”

  老师点点头,说:“大家说的是猫身体上的一些特点,关于猫的身体构造特点还有补充的吗?”(引导学生由平时凌乱、无序的观察到科学探索中的“有序观察” )

  “猫的眼睛白天眯成一条线到了晚上会很亮,是为了能抓住老鼠,。”

  “猫的胡须还比较长。”

  “猫的尾巴总喜欢向上卷起来,卷成一个圈。”

  “猫的鼻子总是湿湿的。

  “其他方面有什么补充吗?”

  “猫还会上树,爬得可快了。”

  “猫上房子也很快的。”

  “我知道猫爱吃鱼和老鼠。它每次发现老鼠后很快地抓住,不是立刻就吃,而是故意让它跑了再抓,和老鼠玩玩,然后再躲起来吃。”

  “猫也有脾气,高兴时就跳到你的身上让你抱;不高兴时,就躲起来。

  “猫吃饱了,喜欢玩线团,在筐子里玩。”

  ……

  “我们小组观察的是乌龟。我想问一下,这只乌龟是老师您养的吗?”

  “不是,是四(2)班陈泰宇同学养的。继续说说你们的发现吧。”

  “它生活在水里,身上有一个壳,上面有些花纹,身体不算大。有四肢爪子,还很坚利。”

  “乌龟的嘴巴是小小的,尖尖的。”

  “我用手碰它,它很害怕地把四肢和头都缩进壳里了,真是只缩头龟!”

  “别用手摸它的嘴,上次就咬到我的手了。”另一个同学赶快说道。

  “我还知道我家的乌龟吃肉、鱼,还有一些菜叶。”

  ……

  当汇报时间一直延续二十多分钟时,教师不得不打断学生的发言,请他们把自己的发现课后继续讨论或写、画到科学记录本上,也可以像唐代诗人骆宾王七岁时写下《咏鹅》那样,写首小诗来描述它们的生活习性、身体特点等。这句话激发了同学们的创作热情,其中有四(2)班的陈泰宇和四(5)班的宋新颖两位同学课下各自作了首小诗:

  龟    鹦 鹉

  嘴大不会鸣, 头上戴红冠,

  爪子如刀利。 开口学人话。

  甲壳护身体, 察言会观色,

  孤龟捕食快。 人人都爱它。

  在交流时,重点介绍一到两种动物,并有意向纵深推进,让学生建立起动物的'结构特征和它们的生活习性、环境、行为方式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反思

  《动物怎样生活》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有生命的物体”的第一课,本课的重点是观察动物生活,包括生存的基本需要、生活环境、繁殖方式、生长阶段和运动行为等。为了获得尽可能丰富的有关动物的经验,依据教材的安排要求学生分组对六种常见的动物进行观察,以便为后续概括动物的共同特点打下基础。为了让同学们有一个真实的观察环境,课前老师做了许多准备工作,找实物和标本,查找有关的资料。游动的金鱼、爬动的乌龟、上窜下跳的鹦鹉,学生无时不在感受着动物蓬勃的生命活力。让同学们对动物的观察与接触,就如同久别朋友的重逢,想从更多的角度获得对它们更为全面的了解。这一切都唤起了学生心灵深处的那种柔情,对动物的观察和研究成了学生内心的需要。在这样的情境下,自主探究的欲望被激活了。有了主动学习的愿望,探究才是有效的。看着他们争着想把自己的发现与其他同学分享时,老师心里很轻松也很开心,就让同学们在观察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吧!

  科学探究的真正魅力并不在于一套固定的模式,而是探究的各个环节所承载的内容和实际意义。许多环节都是以足够的时间为基础的,需要有时间反思、有时间开展讨论、交流。为此,教师就花了很多时间让同学们观察、交流。有了丰富的动物生活习性和特征的积累,同学们对动物生命活动的感受有了一定认识,慢慢地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些动物的概念,留下了生命是什么的感悟,对动物的认识在接下来的研究中逐渐表现出理性的认识。

  学生的研究兴趣往往是不能持续很长时间的,在课堂上只能获得对一类动物的研究结果,对其他动物的了解要依赖于与同学的交流,而交流的时间又是有限的。只有让同学们对动物研究的兴趣延续到课外,热情保持下来,在生活中观察,在“玩”中形成感悟,同学们的研究才是全面的、深入的,我们的教学才能说是成功了。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大麦的生长过程,以及大麦粉的制作过程

  2.能用目测的方法分辨大小麦的区别。

  3.培养幼儿关注周围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活动准备

  大麦、小麦、生长图。

  活动过程

  (一)观察分辨大麦、小麦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种不同的麦子,请小朋友看一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请幼儿仔细观察、交流。

  幼儿:一个麦子大,一个麦子小

  教师小结:大麦的颜色偏黄,种子要瘦小一些;小麦的颜色偏红,种子要粗壮、饱满一些。

  (二)了解大麦的生长过程

  教师出示:大麦的生长图片,引导幼儿尝试为图片排序。

  请个别幼儿讲述。

  教师以故事的形式讲解大麦的生长过程,出示正确的生长挂图:

  播种——麦苗——抽穗——开花——成熟

  (三)尝试用石磨磨大麦粉

  1.介绍制作大麦粉的工具——石磨。

  2.教师示范。

  3.让幼儿亲自体验大麦变麦粉带来的成功感和喜悦感。

  教师小结:成熟的'大麦洗干净后,在太阳底下晒干,就可以加工磨成粉。食用时,将适量的大麦粉,加入少许食用碱,用水调匀,倒入烧好的白粥中,煮沸即可。

  (四)将幼儿制作好的大麦粉收集并送到食堂烧煮大麦粥

科学教案 篇3

  教材开发:

  课题出自国标本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固体和液体》单元第二课,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固体在水中的表现,了解固体的更多的性质:沉浮性质、溶解性质等。本课在此基础上,作了调整,为学生准备了两组材料:大小不同的蜡烛,苹果、苹果片,土豆、土豆片;方糖、砂糖,粉笔、粉笔头,长短不同的塑料棒。通过这些材料,让学生发现物体在水中有沉浮现象、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等,也通过不同的材料对比让学生发现:改变物体的大小不会影响物体的沉浮,但会改变物体的溶解快慢。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仔细观察物体,发现同一种材料制成的物体会有大小不同;

  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预测这些物体在水中的不同现象;

  学生能够通过实做,验证自己的想法;

  能够通过整理数据发现物体沉浮现象和物体本身的大小没有关系;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在水中会有溶解现象、沉浮现象等;

  知道物体的大小不影响物体沉浮,会影响物体的溶解速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经验往往会靠不住;

  整理数据会得到有价值的发现。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提醒学生在新的环境里,发言和大声汇报


学生做什么?


教学流程


教师做什么?


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经验和想法,也听别人的经验,

能够觉察物体的不同,能够发现两组材料在大小上会有显著区别。

观察与比较



「主题」的提出:

出示材料,提出观察要求

1、认识这些物品。

2、比较两组物品的不同和相同。

根据自己的经验,推测物体在水中的表现。

提出物体在水中不同表现在记录纸上如何表现。

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在记录纸上。并提出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想法。

[提出我们的实验要求]

了解实验的性质、研究的.范围?知道我们可以做什么?要做什么?

[着手来探究]

我们打算怎么做:规划一下流程,做什么?谁来做?需要多少时间?

怎么取得资料?实验怎么做?怎么记录?

汇报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哪些是自己原先就想到的,哪些是自己没有想到的?这些实验现象对自己会有什么启发?





假设与验证










汇报与交流



提出问题:将两组物体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两组材料在水中的表现会一样吗?

指导学生做记录,归纳学生的各种经验和想法,将学生的一些想法整理在黑板上,并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表现在记录纸上。



[协助学生确定实验方法]


问题让学生讨论:打算如何做实验,如何收拾材料,如何记录。理清各实验的过程,确定实验的观察内容。


[协助学生实验]


[实验结束鼓励学生就实验现象提出自己的想法]


综合整理两次实验的资料、报告,发表自己的实验心得,也听取别人报告

[我们的发现]

这些数据显示什么意义?

依据数据我们可得到什么结论?

[检讨与建议]

获得对整个实验的理解。


整理记录









分享经验



提出整理实验资料的任务:对2、3两页的实验记录进行整理,形成总结

安排机会和情境,各组发表心得,并促进各组间互相学习,使每个人都能汇集到别组的经验。

提出综合性的想法、检讨实验得失、提出新的问题。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磁铁的磁力现象,用磁铁来发现生活中的铁制品。

  2、探索磁铁两极相斥相吸的属性,尝试用绘画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

  3、能主动探索,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磁铁、无机磁铁、回形针、橡皮、积木、纸团、铁片、塑料盆等

  2、记录表若干

  活动过程: 一、了解磁铁,发现磁铁的磁力。

  1、出示磁铁T:"小朋友,请你们看一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呢?"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2、介绍操作材料,让幼儿用磁铁试试哪些东西能被磁铁吸起来。

  T:"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东西。"(出示)T:"老师把这些东西画在一张记录表上,请小朋友用筐里的小磁铁和它们玩一玩,看看哪些东西能被吸起来,请小组长进行记录,能吸起来就打个勾,不能被吸起来就打个叉,好吗?"

  3、幼儿操作,教师个别引导。

  4、教师总结。

  T:"能被吸起来的东西都是用什么做的啊?"T:"所以磁铁能把铁做的东西吸起来。"

  二、引导幼儿观察磁铁的两端,发现同级相斥、异极相吸现象。

  1、幼儿初次探索。

  T:"这个小磁铁是什么样子的?"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T:"小磁铁一头是红颜色,一头是蓝颜色。"T:"磁铁的两头还藏着一个小秘密,请你和边上的好朋友用磁铁碰一碰,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幼儿自由尝试,个别幼儿说一说)

  2、幼儿再次探索,并进行记录。

  T:"让我们的小磁铁再来碰一碰,这次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了。"T:"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两个颜色的正方形贴纸,红色的贴纸代表磁铁红色的一端,蓝色的贴纸代表蓝色的一端。如果你想用红色的一端去碰蓝色的一端,就把红色和蓝色的'贴纸贴在表格的上面,下面一格记录你的发现结果,两个小朋友一组,好吗?"

  3、教师总结T:"相同颜色碰到会相斥,不同颜色碰到会相吸。"

  三、引导幼儿动手操作,找出无机磁铁的两端。

  1、教师示范操作T:"老师这里有一块磁铁,和刚才我们玩的有什么不一样?"T:"那我们怎么把它的两头找出来呢?"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T:"老师有一个好办法,一起来看看吧。"教师示范,用红色的一头去碰,T:"瞧,被吸住了,那这一头是什么颜色?"(弹开的话是什么颜色?)教师在无机磁铁上贴上相应颜色的贴纸T:"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黑色磁铁,请你也来碰一碰,弹开的话是相同颜色,吸住了就是不同颜色,请你来试着找一找,好吗?"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评价幼儿的操作T:"我们用什么办法来检查小朋友的小磁铁贴对了呢?"T:"用红色的去碰蓝色的,吸住了就是对的。"

  4、幼儿检查,纠正错误四、利用磁铁相吸相斥的原理进行游戏,结束活动。

  T:"小磁铁真好玩,瞧,它又变成了什么呢?"T:"小船上有什么?"T:"今天我们要到大海上去航行,小朋友来做船长,想想怎样让我们的小船航行起来呢?"T:"前进的话,应该怎么做?后退的话,应该怎么做?"T:"请小朋友自己来制作一艘小船,把小船上的双面胶撕掉,贴上磁铁,然后用另一块磁铁让小船航行起来吧。"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 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过程与方法

  1、 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 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

  1、放大镜2个 ,手撕的报纸(有图片)、计算机屏幕、布料、记录表。

  2、放大镜片1、放大镜片2、凹透镜、普通玻璃片、围棋子、记录表。

  滴管、玻璃片、烧杯、水、装水的矿泉水瓶、。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这是什么?”生:放大镜。师板书并问:“大家还记得我们用放大镜观察过什么吗?”“你们平时玩过放大镜吗?”

  2、学生回答,教师继续问:你还知道放大镜有哪些用途或者哪些工作需要用到放大镜吗?

  3、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结合展示图片。

  4、小结:用放大镜观察比肉眼观察有什么好处呢?

  二、放大镜的使用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出示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出示:

  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报纸的字、图片和边沿、布料和电脑屏幕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记录单上。【拿出放大镜,报纸、布料、记录表】

  3、分组观察

  4、交流,师小结: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我们注意到它的特点了吗?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些物品,请同学们找一找。完成实验记录表。

  2、带着实验记录表分组实验。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科学教案 篇7

  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在此基础上会给物体分类;

  ●会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出来。

  知识与技能: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认识物体的常见特征;

  ●会借助简单工具进行观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工具使用的方便有效;

  ●共享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出示一杯水、一瓶油、一碗面粉和一块麦饼

  1、讲解:这些物体中有的是固体,有的是液体,请小朋友把他们分成两类。

  2、提问:你为什么这样分?理由是什么?

  3、提示:老师一共出示了几种物体?

  4、学生仔细观察以后回答。

  【评析】这里主要是想让学生发现装液体的碗和杯子也是固体。这样安排可以直接进行"和面"的活动,使整堂课的探究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把知识的获取、技能的培养、情感的体验渗透在活动中。

  5、提问:谁知道麦饼是怎么做出来的?谁来告诉大家?也可以相互补充。

  6、师生共同讨论以后动手和面,每组一份材料,小组合作完成做一个麦饼。

  7、提示:在和面的`过程中,什么时候既像固体又像液体?和面时容器里的水不要太多,面粉要一点一点地放,面粉放入水中后,要用筷子不停地搅拌

  8、告诉学生麦饼做好后,要进行烘烤才会熟,才会像我们一开始看见的饼一样,属于固体。

  二、引导学生研究固体的性质

  1、这个饼是什么样的?你能用哪些方法进行观察呢?

  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2、可以看一看,可以闻一闻,可以尝一尝,还可以掰开看看里面是什么样的┅┅

  3、教师评价:你们真会动脑筋,确实要全面观察一样物体,要运用多种方法观察,教案《《认识固体》教学设计》。但是,不可以随便乱尝,要安全卫生的才能用舌头去尝。要观察硬的物体里面是怎样的,也可以借助一些工具。

  4、固体在我们周围到处可见,请你们仔细找一找。

  5、每一小组也都带来了一些固体,请你们想办法找出它们的特点,并且填写活动记录表格,把你们观察到的特征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记录,一会儿大家交流,看谁用的方法多,观察的仔细、全面。

  6、学生活动开始。

  7、巡视指导,给需要帮助的小组提供建议。特别要鼓励学生善于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

  【评析】要全面认识一样物体,必须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指导他们使用有效的方法,同时可以借助工具,如放大镜、小榔头等。要提醒学生安全使用,从小就要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引导学生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1、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这里有一杯绿豆、一杯黄豆、一杯面粉。

  提问:假如把它们混合在一起,你们会发现什么?仔细观察分析一下,先猜一猜。

  学生汇报:可能颜色看起来会变掉;可能会一个杯子里装不下了,可能会重一些了,还可能面粉看不见了。

  2、提问:怎么样来证明呢?

  3、学生回答:需要动手做一做,才能知道。

  4、小组讨论,你需要老师提供什么材料?

  5、按小组讨论方案进行,教师巡回指导。

  6、你们发现了什么?

  7、学生交流发现:固体混合前后轻重不会改变,体积发生了变化。

  8、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会变化的?

  9、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究。

  【评析】这个过程学生十分乐意参与,教师只要组织好活动秩序,学生安全可以发现其中的秘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0、我们又如何把它们一一分开呢?小组讨论。

  11、还是你们自己想办法解决,有问题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或请教别的小组的同学。

  12、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我们刚刚学会的方法,谁能举一些例子?

  做爆米花把黄豆和大米放在一起就好吃。

  为了节省地方,我们经常把很多固体堆放在一起。

  农村里面扬稻谷,要把两种谷子分开。

  工地上,沙子利用筛子要分出大小。

  13、下面我们看看这些画面,说说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这里可以用课件的形式展示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的例子)

  【评析】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而且知道我们学习的知识技能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教学片段与评析

  师:刚才我们已经讨论了,水是液体,麦饼是固体。谁知道麦饼是怎样做出来的?

  生:用面粉做出来的。

  师:光有面粉就行了吗?还需要什么材料?

  生:还要有水,盆子、筷子等。

  师:有了这些,怎么样做呢?

  生:把面粉放在盆子里,慢慢到水,用筷子搅拌。

  师:对。注意,一开始,水要少放一点,不够可以慢慢地加进去。一下子放很多就做不好麦饼了。

  师:每一个同学要把手洗干净才能做麦饼。一会儿,搅拌好了,每组请一个同学用手把搅拌的面粉团揉搓。其他同学注意观察面粉和水的变化,等一下我们一起交流,看谁观察得最仔细。做的时候如果有困难,可以请老师帮忙。

  生:领取材料开始做麦饼。

  师:到各组巡视指导。并适时提醒同学们观察。

  生:(举手)我们把水倒进面粉时,面粉怎么打结了?

  师:你们多搅拌一会儿试试看有没有变化。

  生:兴趣盎然做麦饼。

  师:现在我们把手洗干净,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水放进面粉里就不见了。

  师:消失了吗?

  生:没有,水和面粉混在一起分不开了。

  师:怎么可以知道水在面粉里呢?

  生:面粉开始是干的,后来是潮的了。

  师:搅拌的时候有谁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一组发现面粉里放了水以后,有点像糨糊了。

  师:你们小组观察得很仔细。那么,这时的面粉团是固体还是液体呢?

  生:液体。

  生:是固体。

  师:能说说你们各自的理由吗?请小组讨论以后告诉大家好吗?

  生:它会流淌,所以我们小组认为是液体。

  生:它可以做成饼,有形状的。所以我们小组认为是固体。

  师:你们说得都有道理,老师都不反对。确实在和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介于固体和液体之间的一种状态的物体,我们刷牙用的牙膏也是这种物体。

科学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小班的孩子对洗手、洗头、洗澡时的泡泡充满了兴趣,他们去公园玩也最喜欢吹泡泡。我们怎样将幼儿感兴趣的活动生成为有价值的教育活动呢?在 “多彩的肥皂”这个主题中,我们设计了关于泡泡的几个活动,试图通过幼儿自己的动手尝试和操作,培养他们探索的兴趣,并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一 做泡泡水

  【活动目标】

  1.尝试使用各种洗涤用品制作能吹出泡泡的水,从而体验科学活动的快乐。

  2.观察各种洗涤用品在水里溶解的现象,激发幼儿对溶解现象的好奇心。

  【活动准备】

  肥皂、洗衣粉、洗手液、洗发水等常见洗涤用品;人手杯水和根小木棒;吹泡泡的工具;柜子上贴有各种洗涤用品的实物图标记。

  【活动过程】

  1.提问引起幼儿兴趣。

  (1)师:是不是所有的水都能吹出泡泡?

  (2)老师试着用清水吹泡泡,不成功。师:可以用什么办法做出能吹出泡泡的水?

  (3)引导幼儿讨论:在水中加入什么可以让水变成泡泡水?(支持幼儿的各种想法,为幼儿提供他们想到的能添加的洗涤用品。)

  2.制作泡泡水,引导幼儿观察各种洗涤用品在水里溶解的现象。

  (1)请幼儿把自己要的洗涤用品加入装有清水的杯子里,并搅拌。

  (2)引导孩子观察洗涤用品加到水里,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师:洗衣粉、洗洁精、肥皂沫怎么不见了?现在杯子里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3.比较加入不同洗涤用品的水有什么不同。

  (1)加入洗洁精、沐浴露、洗发水、洗手液的水还是透明的,

  (2)加入洗衣粉、肥皂沫的水却变混浊了。

  小班孩子不能准确地说出水的变化,只要能有意识地进行观察、比较就行。

  3.吹泡泡,体验浓度对吹泡泡效果的影响。

  (1)用吹泡泡的工具来试试做的泡泡水能不能吹出泡泡。

  (2)师:你用什么做的泡泡水?哪个小朋友用了跟他样的东西?(用另个小朋友做的泡泡水试试。)为什么他的可以吹出泡泡,你的却吹不出?引导幼儿发现浓度影响吹泡泡的效果。

  (3)小朋友互相换换,看看谁做的泡泡水最容易吹出泡泡。

  (4)收拾整理物品,请小朋友按实物图的标记把自己做的泡泡水送回到柜子里。

  【活动延伸】

  继续观察各种洗涤用品做的泡泡水有什么不同。在不同的地方吹泡泡,观察泡泡的形状、颜色。

  活动二吹泡泡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使用不同形状的工具吹泡泡并观察泡泡的变化情况,培养对探索活动的兴趣。

  2.感受参加科学活动的快乐,并体验成功的愉快。

  【活动准备】

  用铁丝绕成不同形状的铁丝框,记录表,笔,各种不同材料制作的吹泡泡的工具。

  【活动过程】

  1.引发幼儿兴趣。

  师:上次小朋友都做了泡泡水,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吹泡泡的工具请小朋友来吹泡泡。(出示各种形状的铁丝框。

  2.探索用不同形状的工具吹泡泡。

  (1)师:你见过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圆圆的。)

  (2)逐出示不同形状的铁丝框:这是什么形状?你觉得用它吹出的泡泡也是圆圆的吗?

  (3)请小朋友讲述自己的猜想,请个别小朋友上讲台前在记录表上记录自己的想法。(有的孩子说是三角的,有的说是圆圆的,允许孩子发表不同的意见。)记录表如下:

  我的猜想

  实验后的结果

  (4)小朋友自己选择不同形状的铁丝框来吹泡泡,以证买目己的猜想。

  老师询问孩子:你拿的铁丝框是什么形状的?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呢?

  (5)小朋友互相交换不同形状的铁丝框来吹泡泡,看看其他形状的铁丝框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

  (6)教师与小朋友一起小结,在刚才的记录表上记录吹泡泡的结果:各种不同形状的铁丝框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圆的。

  3.尝试更多、更特别的吹泡泡工具。

  例如:用硬纸壳卷成小棒,在一端剪开成喇叭状;吸管;泡泡枪等。

  师:这些工具也可以吹泡泡,我们把它放在活动区里,以后小朋友还可以试着用不同的工具吹泡泡,看看用它们吹出的泡泡有没有不同。

  【延伸活动】

  画泡泡、撕泡泡,开设泡泡商店。体能活动:抓泡泡。

  【设计评析】

  在 关于泡泡的活动中,孩子们自己动手试探、观察、比较,激发起强烈的好奇心,而老师注重孩子的相互交流,把问题留给孩子自己解决。以往我们总是认为,小班的 孩子因为年龄小,经验少,语言表达能力差,所以开展探究活动会比较困难。但这样的活动让我们看到,只要我们选取孩子感兴趣的对象,又遵循他们探究事物的特 点,同样能在小班很好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斜面、金属片、小车、停表、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

  3、你是如何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的?(要求学生参照课本P27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过相等的路程,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

  4、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五一节?

  二、新课教学

  学生阅读课本P29“提出问题”有关内容。

  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就是猜想或假设。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实验收集数据。在收集证据时,应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自己做实验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证据,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收集证据,以及如何让别人相信证据等,这就是设计实验。

  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己的观点,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现在我们先选择第一个问题:小车没斜坡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分组讨论、交流:

  1、你要探究的问题

  2、你的猜想或假设

  3、你设计的实验(方法、仪器、步骤、数据、数据记录表格),并写好实验报告。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提示实验的方法)

  三、实验。

  四、板书设计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一)探究问题

  1、从斜面上滑下的小球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2、从斜面上滑下的粗糙的木块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3、百米跑步的同学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二)探究实验报告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设计的实验(包括实验器材)

  4、实验步骤及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5、实验结论。

  6、评估。

  7、交流。

  五、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 通过解决“谁先迎来黎明”这个问题,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由西向东的

  ● 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 知道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的时差是由于经度不同决定的

  ● 了解世界时区图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

  ● 通过模拟实验法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 通过进行“相对运动”的实验描述,建构空间立体概念,并能用相对运动的观点解释天体的运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培养严谨的科学探究精神

  ● 建立空间概念,培养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

  ●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

  【教学难点】

  ● 地球自转方向的确定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太阳模型、自制卡片若干、转椅、答题卡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 直接导入

  师: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那么早晨六点,当北京的`孩子起床时,远在新疆乌鲁木齐的孩子们又在干什么呢?是在睡觉呢?还是在上学的路上?

  (学生讨论、汇报)

  师:那大家想不想知道乌鲁木齐的孩子们在干什么呢?(学生回答)

  师:通过学习今天的内容,大家就能知道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孩子们在干什么。大家有兴趣吗?那还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多媒体展示:谁先迎来黎明)

  那么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呢?(学生猜测、教师追问)

  二、 模拟实验

  1 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看见太阳

  师:既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不妨来做个实验。但是在进行实验之前我们先弄清楚这么几个问题:

  (1) 白昼和黑夜的交替出现与什么因素有关?

  (2) 北京和乌鲁木齐两个城市在地图上的位置

  (3) 相对地球而言,太阳石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多媒体展示相应的实验要求,教师做相应的讲解)

  (学生实验并汇报)

  师:实验做完了,在实验过程中,谁先迎来黎明呢?还是你们在实验中遇到了什么麻烦?

  (学生汇报,教师有针对性的做讲解或评价)

  师: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呢?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小结)

  【两个城市看到太阳的先后顺序与地球旋转的方向有关,由西向东转,北京先看到太阳;由东向西转,乌鲁木齐先看到太阳】

  三、 确定地球自转的方向

  师:地球的自转方向不同,人们看见太阳,迎来黎明的时间也就不相同,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到底是怎样的呢?

  (进行一系列的相对运动模拟实验)

  师:通过刚刚两个小小的模拟实验,推向一下地球的运动状况。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小结)

  【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既然大家知道了地球的自转方向,那你能告诉我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了吗?

  【北京先迎来黎明】

  四、 认识时区和时差

  师:北京先看见太阳,我们要怎样知道北京和乌鲁木齐的日出时间相差几个小时呢?北京和巴黎的日出时间又相差几小时呢?

  (学生讨论并汇报)

  【教师引出世界时区图并作简要介绍,然后针对上面的两个问题进行解答】

  五、 知识巩固

  通过上面的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地球及其运动特点。

  (利用知识闯关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六、教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