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新编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新编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3-11-21 08:05:40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编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新编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编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新编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

  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过程与方法:

  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具有对探究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每组四只恐龙模型(要求:长短不同、高矮不同、胖瘦不同;最好是缩放比例相同的恐龙模型)、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

  教法学法:观察法

  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侏罗纪公园片段》

  二、聚焦

  1.在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后,教师提问: “图中的恐龙,哪只大、哪只小?”

  2.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3.揭示课题:在观察中比较

  三、探索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1.让学生明确观察任务:比一比四只恐龙模型的大小,给它们排序。

  2.提出探究要求: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可以有多种比较方;每人都要及时记录比较结果。

  3.(1)引导学生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2)观察学生的比较过程。

  (3)将学生比较结果中有代表性的内容记录到黑板上。

  4.有几种比较结果?关于恐龙的大小排序,小组内能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吗?怎么比才更准确?在小组内思考和讨论。

  三、研讨

  1.汇报: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的比较方法,同时说出比较结果。

  2.引导学生总结: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比较恐龙的.大小?我们该怎样描述比较结果?

  3.总结: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比较方法,比较的标准是不同的,比如长短和高矮,所以结果不同。

  作业布置:完成活动手册

  板书设计:

  2.1在观察中比较

  不同的比较方法

  长短高矮结果不同

新编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

  2知道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2、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各样的叶,认识到植物的叶具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植物的叶表现出探究兴趣。

  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教学难点: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准备:校园中各种形状的叶,一根长有叶芽、嫩叶、老叶的植物枝条,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

  教法学法:观察法

  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几片叶柄、叶片、叶脉都比较清晰完整的叶的图片, 让学生说说图上是什么叶,学生能说出最好,说不出时可直接告诉学生。

  2.提问“这些叶是什么样的?都有什么特点?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学生会发现叶都有叶片、叶脉和叶柄。(具体名称不作要求)

  3.提问:“是不是只是一片叶是这样的呢?你们有没有在其他叶上见过这些部分?”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叶具有相同的结构,为后面的“画一片叶”打基础。

  二、观察各种各样的叶

  1.出示需要观察的`各种叶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这些叶,知道它们的名称。

  2.接着出示各种叶,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名字,和图片做比较,判断这些是什么叶。

  3.知道了叶的名称后,让学生观察、比较各类叶的不同之处。在观察之前, 教师应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通过看、摸、闻等方法比较叶在颜色、大小、硬度、形状、厚度、气味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4.观察之后,全班交流,对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和整理。交流过程可以围绕“叶是什么颜色的?”“叶的大小如何?”“叶的形状是什么样的?”等问题进行。

  5.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叶排序来认识叶的大小。通过比较、描述,学生发现叶的颜色大多数是绿色的,但也有其他颜色。学生通过发现叶的大小不同,形状多种多样,从而感受到叶的多样性。叶的形状只要求学生能用“像什么”来表述即可。

  6.教师组织“猜叶子”的游戏。教师或者学生描述叶的特点,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叶。比如描述“这个叶的形状是椭圆形的,轮廓像锯一样,这是什么叶呢?” 游戏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我们能猜对叶子,是因为不同的叶的形状和其他许多方面是不同的”,帮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叶。

  三、观察同一棵植物的叶

  1.先出示采自同一根植物枝条上的嫩叶和老叶,让学生比一比, 判断它们是不是同一种树叶。

  2.提出观察任务“它们有哪些不同?”给每个小组提供一根枝条,让学生对这根枝条上不同生长阶段的叶进行比较。(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关注到颜色浅、比较小的是“小时候”的叶,颜色深且比较大的是“长大后”的叶,教师可以顺势告诉学生,“我们通常把这样的叶分别称为嫩叶和老叶”。 叶是有生命的,从叶芽开始,会长大、会死亡。)

  四、画一片叶(活动手册)

  1.先让学生说说需要画出叶的哪些部分。

  2.画法需要教师指导,先画叶片、再画叶柄,最后画叶片上的叶脉。教师在示范时, 可以手持一片叶,边观察边画,学生跟随模仿。学生画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 让其他同学来猜猜画的是哪一片叶。

  五、拓展

  做叶画。在课堂上展示几幅叶画图片, 最好是实物作品。让学生在课后进行。作品可做展示。

  作业布置:做叶画

  板书设计:

  1、3 观察叶

  结构:叶柄、叶片、叶脉

  叶是有生命的

  课后反思:

新编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3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以观察和描述为主,如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对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描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要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必要的科学素养,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

  20xx年9月,国家恢复在1-2年级单独开设科学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实践性课程与综合性课程。本教材依据教育部20xx年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科书采用了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为辅线)协同发展的编写理念模型,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

  一年级科学设置两大单元,分别是“植物”和“比较与测量”。

  “植物”单元下设:

  1.我们知道的植物

  2.观察一课植物

  3.观察叶

  4.这是谁的叶

  5.植物是“活”的吗

  6.校园里的植物

  7.科学阅读——我们离不开植物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

  “比较与测量”单元下设:

  1.在观察中比较

  2.起点和终点

  3.用手来测量

  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6.做一个测量纸袋

  7.比较测量纸袋和尺子

  8.科学阅读——生活中的测量工具比较与测量是科学探究的重要能力,也是孩子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这一作为科学学习的基础当之无愧。

  “四个板块”分别是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在充分体现科学特质的同时,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三、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总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在科学课上,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学会对观察对象的描述与记录,要懂得运用证据形成个人看法,懂得展示证据的重要,懂得与同伴合作和交流,让他们养成注意倾听和深入思考的习惯。

  四、教学措施

  1.突出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如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观察的有序性,及时记录的习惯,尊重事实和证据的意识,科学方法的渗透等。教师不要在科学知识的难度和广度上多做文章。

  2.教学方法上按照衔接幼儿园大班的教学方式,适当利用一些游戏,增加趣味性,注重实践性,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感性经验和直接感受。

  3.在科学课堂上,加强观察、实验活动,开展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式教学。同时,不只局限于科学学科的教学,要以科学为主线,综合语文、数学、艺术、技术等各学科的元素,为我所用,体现学科的综合性。

  d)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

  四、 潜能生培养措施:

  根据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结合科学课的特点。潜能生主要表现在:

  1、对学科知识无学习兴趣;

  2、无科学探究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差;

  3、缺乏合作意识;

  4、实践能力不足。

  针对这些情况,首先以生动的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供合作与参与的机会,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在自由分组中安排他们进入较好的组学习,并开展“一帮一”的活动帮助他们。

  1、说说植物的生长需要些什么?如果让你来种一种植物你觉得需要做哪些准备?

  2、出示一些常见的植物,介绍种植的简单方法。

  3、请大家打开“学生活动手册”第一课。

  4、介绍活动手册的填写方法。

  5、出示图片介绍填写中需要注意的内容。

  五、小结

  作业布置:请在家长的配合下种一种植物,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第一周的填写。

  板书设计: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2、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各样的叶,认识到植物的叶具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新编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4

  课型课时:

  新授课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请一位高个子和一位矮个子学生上台比赛跳远,其他学生观察。

  二、聚焦

  1.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更远呢?”

  2.根据回答,让学生重新比赛,画起跳线和落脚线。

  3.揭示课题:起点和终点。

  三、活动探索:纸蛙跳远比赛

  1.体验纸蛙跳远。

  (1)发纸蛙,每人一个,让学生体验纸蛙跳远的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纸蛙跳跃一段距离。

  (2)提问:“你怎么知道纸蛙跳了多远?”

  (3)引导学生说出,在纸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纸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纸蛙跳了多远。

  2.确定纸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

  (1)需要指出,我们通过在地上画线的方式记录了纸蛙跳远的距离,但是无法方便地与别人纸蛙跳远的距离进行比较。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纸蛙跳远的距离, 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2)老师展示一条起跳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看清纸蛙的头要对齐起跳线,再展示一条终点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注意纸蛙的尾部要对齐终点线。 纸蛙跳远比赛。 发材料。 关注并指导学生对起点线和终点线的确定提醒他们在纸带上写上姓名及日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要求对齐起点,然后比较终点。

  (3)张贴各小组的`纸带,让学生观察、比较 “谁的纸蛙跳得最远”,评出全班跳得最远的纸蛙。 研讨 提问:“在小组中,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基于实验的关键步骤。 提问:“观察张贴在黑板上的纸带,它为你提供了有关纸蛙跳远的什么信息?”“你的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相同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有其他可以确定跳远距离的方法吗?”

  3.教师在比较中需反复提醒:①对齐起点②确定终点。

  四、贴纸带与展示

  用同样大小的纸折一个飞机,看看谁 的飞机飞得远。 按照老师要求做游戏。

  1.举手回答问题;

  2.重新比赛,画起跳线和落脚线。

  (1)让学生体验纸蛙跳远的方法。 思考问题。

  2. (1)先倾听,然后按照老师要求完成。

  (2)全班要统一标准。

  1) 分小组活动。 自己练习。

  1)比较自己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确定最远的一次作为自己纸蛙的跳远距离。

  2)比较小组成员的纸蛙,确定“哪只纸蛙跳得最远”。 有根据地说出自己的结论; 思考,举手回答问题; 倾听。 把纸带粘贴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新编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测量纸带具有更方便携带、测量和计数等特点,可以替代小立方体进行测量。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依照制作测量纸带的步骤进行制作。利用测量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

  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师指导下,能针对测量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利用测量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

  教学难点:能制作出自己的测量带。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印有小方格的.纸若干、十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一支标记笔、学生活动手册、塑料桶。

  教师准备:课件。

  教法学法:观察法

  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可先询问学生,他们是否用小立方体完成了课外测量活动以及

  他们是如何测量的。实物展示十个连接起来的小立方体和一个小塑料桶,提问:“我们该如何测量这个小桶的边沿长度呢?”思考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

  2、小结:以小立方体为标准单位制作一条可以卷的测量纸带,这样的测量纸带可以弯曲,可以测量不规则的物体。

  二、聚焦

  今天我们来制作自己的测量带,并用它来测量物体的周长。

  三、探索制作、测量

  1、介绍如何制作测量纸带。

  (1)展示并介绍工具和使用的材

  料。

  (2)介绍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每段纸带首尾要相连;粘接时,纸带要直;用数字做标记;写上姓名和制作日期。

  2、学生制作纸带。

  观察学生的制作过程,个别辅导有问题的学生。

  3、用测量纸带测量物体。

  再测量小塑料桶边沿的长度。先让学生观察小桶,预测小桶底部边沿的长度,然后测量并将数据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表格中。注意帮助在测量时读数困难的学生。

  四、研讨

  1、提问:测量纸带与小立方体相比,有哪些好处?

  2、分组讨论,个别说说,其他同学补充。

  3、总结:可以测量圆的物体、更轻、方便携带、能快速读出测量数值、不用数小立方体的个数、比用小立方体测量更准确。

  作业布置:使用测量纸带测量更多你想测量的物体,建议测量前先预测,再实测,并比较预测,和实测的结果。

  板书设计:

  2.6做一个测量纸带

  纸带方便读数更准确

  小方块

新编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

  过程与方法:

  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

  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小立方体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基本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每小组一块橡皮(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小棒、4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学生活动手册、教师用的班级记录表。

  教师准备:课件。

  教法学法:观察法

  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使用课件出示第4课用不同物体测量桌子高度和桌子长度的数据,让学生判断哪个更长。然后指出,不同物体作为单位测量的数值不能比较,所以我们需要全班统一使用同一个物体来测量。

  二、聚焦

  1.统一选择测量标准物。

  (1)用课件展示供选择的标准物,介绍标准物。提问:“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作为标准物呢?”

  (2)发标准物。

  2.分小组汇报。

  (1)鼓励学生客观地分析几种标准物的优缺点.

  (2)可视情况小结小立方体的特点。每边一样长,方便使用;可以堆叠,能直接测量桌子高度;比较小,可以减少最后一个单位的读数问题,测量数据的误差也会比较小。小立方体的缺点是,如果只用一个小立方体的话,测量会很慢,首尾相连很难做到准确。

  三、探索测量桌面和讲台的长度

  1.预测桌面和讲台的长度。

  2.提问:“用一个小立方体测量会很慢,有什么好办法吗?”也可在学生测量遇到问题后再问,增强学生的感悟。如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减小组织教学的`难度。

  3.提问:“讲台只有一张,大家挤在一起测量是不行的,有什么办法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提供事先准备好的替代物(纸带、棉线等)。

  4.测量桌面和讲台面的长度,分发材料。

  5.教师观察学生测量,提醒注意事项。用小立方体制作更长的测量工具时,小立方体之间要紧紧挨着,不能有缝隙;测量过程中也要做到首尾相连;重复测量三次。

  6.汇总数据。在黑板上展示班级记录表。

  四、研讨

  1.观察黑板上记录的全班同学测量的

  讲台长度的结果。

  2.让学生体会到全班统一标准物测量物体长度的意义,它使得测量的长度可以进行量化比较。

  3.讨论用小立方体测量,怎样做又快又准确。

  4.教师应再次总结小立方体作为测量工具的特点。

  作业布置:用小立方体又快又准确地测量家里的沙发、床或学校的黑板、窗台的长度。

  板书设计:

  2.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标准单位

  结果可比较更准确

【新编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总结02-07

教科版《打电话》教案09-09

教科版《古诗》教学设计06-09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范文09-13

冀教版教案12-22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柳树》教学设计06-08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07-13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11-20

沪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案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