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7、1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3.情感态度。
通过观察分析、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求异思维。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题意,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准备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口算:10×6÷28,70÷3×6 6÷2÷11,9-42÷7,9×0÷15,4×8-12。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学校图书室新进200本书,需要摆放到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大家帮帮忙好吗?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助于学生借助巳有的生活经验理解题意,接受新知识。
通过读题你发现题中的哪些已知条件?从这些已知条件中你能知道什么?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已知条件:新进200本书,用2个书架放,每个书架有4层。从已知条件可以知道:书架共有8层。
问题: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由这些已知条件和暗含条件,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
有2个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可以知道共有4×2=8﹙层﹚。200本书放8层,得出第一种方法。
200﹙4×2﹚
还可以这样分析:200本书放在两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放多少本?
200÷2=100﹙本)
100本放在四层,每层放多少本?从而探究出第二种解题方法:200÷2÷4
估计商是多少,并尝试计算。
在小组中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全班交流。
(1)200-﹙2×4﹚﹙2﹚200÷2 ÷4
=200÷8=100÷4
=25﹙本)=25﹙本)
答:平均每层放了25本。
观察、比较、归纳。
A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班内反馈:第一个算式是连除,第二个算式是有乘也有除。
师做小结,连除运算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乘除混合运算,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题发现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暗含条件,知道各个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再通过让学生先估商,再尝E试计算,理解算法。
三、举一反三,巩固新知。
师:出示教材第17页下方左侧情境图。请大家算一下,这个学校每个班级有多少学生?
生:按照要求独立完成后再与同学交流。
师:现在请同学们展示下自己是怎么计算的?
生1:3×3计算的是三个年级的班级数量。
270÷9计算的是每个班级的人数。
生2:270÷3÷3=30﹙名)。我先算的是每个年级的人数,然后算的是每个班级的人数。
生3:270÷﹙3×3﹚=30﹙名)。3 ×3是三个年级班级的数量。
师:想一个问题有多种思路、多种办法。(出示教材第17页下方右侧情境图)同学们看看可以有哪些方法来解决问题?大家先交流,最后我们汇总下看看有多少种方法?
生:交流展示。
方法一:
96÷4=24﹙只)24÷2=12﹙只)
方法二:
96÷4÷2=12﹙只)
方法三:
96÷﹙2×4﹚=12﹙只﹚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三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70~7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结合创设的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问题的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
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数学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整体的一部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难点:利用分数表示由许多个体组成的整体中的一份或若干份。
教具准备
小红花7朵,饼图1张,多媒体课件一套。每人准备红、黄、蓝色彩笔各1支,活动报告1份,小正方形9个,饼图1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
生:喜欢。
师:今天是鹿弟弟的生日。我们一起看看鹿妈妈是怎样给鹿弟弟过生日的。
课件出示:鹿妈妈给鹿弟弟过生日的情境,鹿妈妈先端上一张饼,四个鹿姐姐和鹿弟弟互相谦让谁也不抢着吃,最后还是聪明的鹿弟弟想出了分饼的办法。
师:同学们,你们猜它想的什么办法?
生:我猜它把这张饼平均分成了5份,每只小鹿吃其中的1份。
师:那鹿弟弟是怎么想的呢?
电脑出示鹿弟弟将饼平均分成5份的过程。学生的眼神由好奇到欣喜,他们为自己和鹿弟弟的意见不谋而合感到高兴。
师:鹿弟弟和同学们想的一样,大家都满意地吃到了饼,接着又发生了什么呢?
课件出示:鹿妈妈再次端出刚恪好的一大摞饼,鹿弟弟感到为难。
师:怎么第一次分饼那么容易,而这次就有些为难了呢?
生:学生不约而同地说太多了!“
师:刚才分的是一张饼,分一张饼用分数表示我们学过吗?﹙上节课学的)现在要分的还是一张饼吗?(不是﹚那是多少?学生用不同的词语描绘着”一摞饼、一些饼、一堆饼、一打饼……“。
师:分这一摞饼怎样用分数表示呢?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分一分﹙二﹚”。(板书:分一分﹙二))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通过两次分饼这一新旧知识的对比,引出学习任务,毫无雕琢之感,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去。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一﹚探究分饼问题。
课件展示:把一摞饼展开变成5张。
师:这5张饼平均分给5只小鹿,每只小鹿能得到这些饼的几分之几呢?下面请同学们亲自动手去分一分。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汇报结果。
生:我把这5张饼平均分给5只小鹿,每只小鹿得1张饼。﹙同学们点头表示赞同)
师:好,1张是这些饼的几分之几?(1/5﹚还是这一张饼的1/5吗?(不是﹚那是谁的1/5﹙是这5张饼的1/5﹚。
师:你们会写吗?
设计意图:在师生的问答交流中,加深学生对群体的认识。在写分数的过程中复习分数的写法,分子分母的名称及各自表示的意思。
师:那么1/5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把这些5张饼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这些饼的1/5。
师:1只小鹿吃了这些饼的(1/5﹚,那么2只小鹿吃了这些饼的几分之几呢?(2/5﹚谁的2/5?2/5是什么意思?
师:2/5里有几个1/5呀?
学生边说教师边配合电脑演示数的过程:1个2/5,2个1/5。
师:3只小鹿分到了这些饼的几分之几?(3/5表示的意思是什么?左边同学当老师,右边同学说一说,如果他说对了就点点头,如果需要纠正就悄悄地告诉他。﹚
师:4只鹿吃了多少?﹙4/5﹚4/5的意思是什么?右边同学当老师,左边同学说一说。
师:还剩多少?1/5把剩下的1/5给鹿弟弟,到现在它们一共吃了这些饼的几分之几?(5/5﹚吃了5/5也就是吃了多少?
学生异口同声:所有的饼。
设计意图:把5张饼平均分成5份,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讲并不难,而理解将群体平均分如何用分数表示以及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应该是本节课的难点。在学生充分经历了分饼过程的基础上,请学生依次说一说一只小鹿、两只小鹿直到五只小鹿分到了这些饼的几分之几,学生结合分饼的结果,依次说出了1/5、2/5、3/5、4/5……重点研讨了每个分数表示的意思。教师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强调了是五张饼而不是一张饼的五分之几,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要分的是一个群体,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师:你们想想第一次分饼和第二次分饼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次分的是1张饼,第二次分的是5张饼。
生:第一次得到的是1块饼,第二次得到的是1张饼。
师追问:为什么第一次只得到一块,而第二次却得到一张呢?
生:这是因为两次饼的张数不同。
师进一步追问:那怎么都能用分数表示呢?
生:不管是分一张饼还是分几张饼都是把它们平均分成了五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所以都可以用分数表示。
师:那么鹿弟弟觉得第二次分饼比第一次分饼难,难在哪?是难在它不会平均吗?(学生摇头﹚那是难在哪呢?
生:难在这饼一多,它就不会把分得的结果用分数表示了。
师:同学们,你们真是太棒了!你们善于观察和思考,能够在分饼这样极其平常的生活小事中发现数学问题,这是一种多么好的.学习习惯啊!
师:同学们表现得这么好,我要发奖了,老师决定把这1朵花奖给发言积极的同学。先奖给谁呢?
话音刚落,大家异口同声地喊出了刚刚发言的那个女生的名字。师:你是个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孩子,老师决定奖给你这些花的1/7。谁来给她颁奖?
学生高举着自己的小手,老师请了一位胖乎乎的小男孩,他从7朵花中小心翼翼地取下了一朵。
师:这么多花你怎么才取一朵呀?
生:您不是说取这些花的1/7吗?
师:1/7就取一朵?
生:1/7就是把这7朵花平均分成7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一朵花呀?
师:同学们,你们看他也很了不起,学过的知识马上就能灵活运用。
小男孩满脸严肃,郑重地给同学颁奖。大家用羡慕的目光注视着,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
设计意图:在这里安排颁奖的环节,得到花的同学为自己的突出表现感到骄傲,颁奖的同学为自己能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到高兴,智慧花始终激励着同学们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活动,几朵普通的小红花起到了评价和巩固所学知识的双重作用。
﹙二﹚数学活动。
师:刚才我们帮助小鹿解决了问题,下面给同学们一些时间,通过自己的活动,发挥自己的智慧,写出自己认为正确的分数,好吗?
师:拿出老师课前发的一张活动报告﹙如下图)和一个装有9个小正方形的小信封。请同学们给这9个小正方形分别涂上红、黄、蓝3种不同的颜色,每种颜色的个数不限,你们可以先商量一下再涂色,涂完后把这9个小正方形摆在这个圆圈(活动报告中的集合圈)里,然后认真思考填写下面的活动报告,填完以后可以再说说你们写的分数的意思是什么。
活动报告:
教师说的过程中,屏幕同步显示“涂色、摆放、填写、交流”,学生每一步操作目的明确,指向清晰。
小组合作:各小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三人每人负责一种颜色,还有一人负责填写活动报告,交流的气氛非常热烈。
设计意图:这里没有指定涂色个数,孩子们想出了多种不同的涂色方案,他们的思维在交流和碰撞中不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学生真正成为了知识的探究者。
学生在充分交流后,个个举着小手期待着能代表自己的小组进行汇报,我在充分了解了学生涂色方案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先请涂色个数分别为1、4、4的小组,被叫到的同学自豪地走到投影仪前宣读他的活动报告。
大家认真倾听着,仔细看着这个同学的活动报告,念完后他就把目光转向了我,期待着我的评判,我示意他征求同学的意见。
师:这几个分数的意思你都清楚吗?(他点头示意)那么把机会给大家,我们请同学说说好吗?好,你来提问,我这有8张书签,如果他们的回答你满意就送给他一张,如果不太满意可以请其他同学给他补充或纠正,把书签送给那个听得特别认真的同学。
设计意图:在生生的相互交流中,再次巩固了分数的意义,同时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好习惯。
师对提问的同学说:你表现得非常棒!老师决定把剩下的书签都送给你。
师:老师原来有几张书签?你给了同学多少?你有多少?他们得到了所有书签的几分之几?你得到了所有书签的几分之几?你们谁得的多?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巧妙设计看似奖励,却又在奖励中挖掘了新资源,一物多用,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在不经意间将知识进行了拓展、延伸。
师:其他组看看你们的活动报告,还有和他们组不一样的分数吗?教师有意识地请上两组同学,他们每种颜色都涂了3个,在两位同学念完活动报告以后,引导学生观察“你们看他们两人的活动报告,每种颜色的个数﹙相同),可写的分数却(不一样),一个是﹙3/9﹚,一个是﹙1/3﹚,他们到底谁写的对?”
填3/9的同学马上站出来自信地说:我觉得我们组填得对,3/9表示把这些正方形平均分成﹙9份),每种颜色是9份中的﹙3份)。
另一个同学不服气地争辩:老师,我觉得我写得也对,我把每种颜色看成一组,一共三组,每种颜色是三组中的一组,所以可以用1/3表示。
生:我知道他的意思了,大家看,1/3就表示把这些正方形平均分成﹙3份),每种颜色是这3份中的(1份),所以用1/3表示。
这时课件展示:将9个正方形按不同颜色平均分成3份,圈出了其中1份。
﹙孩子们兴奋地叫道“哦,原来是这样”,“这么简单,我怎么没想到。”)
师:由此我们也可以想到,分数与平均分的份数和取得的份数有关系吗?(有)
﹙这时教师及时奖励给了两位同学剩下6朵花的1/3,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操作、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学生在这一系列操作活动中,运用了自己的智慧,进一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师:鹿弟弟过完生日觉得自己长大了,它在家里收集了一些信息,提出了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回答,你们愿意试试吗?(愿意)
花瓶中有1朵红花,4朵黄花,鹿弟弟:红花占这些花的几分之几?
再添1朵红花,现在红花占这些花的几分之几?
2个红苹果,6个青苹果,鹿弟弟:红苹果占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青苹果占所有苹果的几分之几?
糖罐中有12块糖,鹿弟弟:你能圈出这些糖的3/4吗?
师:鹿弟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它善于观察,在自己的家里找到了分数,提出了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在我们的教室里找到分数或者也和鹿弟弟一样提一些问题请同学们回吗?
﹙学生结合教室中的资源,争先恐后地说着自己发现的分数)
师:看来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都能找到分数。
小游戏:猜多少。
A、B两个盒子里都放着橡皮(数量不同),请上两位同学各自拿出自己盒子橡皮数的+后,让同学猜“他们手里的橡皮是否一样多?”进而引发思考,“都是1/2,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都用1/2表示?”
﹙适时奖励剩下4朵小红花的1/2﹚
师:最后还剩两朵小红花奖励给谁呢?
﹙学生争抢着“我要,我要……”)
师:你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参与整个学习活动,给老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决定把最后这两朵小红花奖励给全班同学。
设计意图:再次为学生提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机会,达到及时巩固,将知识学活、用活的目的。同时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今天,同学们表现得真棒!想一想,学了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索、对比观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类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索的学习理念,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一、复习准备。
填空
1、7/8的分数单位是()。
2、5/9里面有()个1/9。
3、4/7里面有4个()。
4、3个1/5是()。
5、5个1/5是(),1里面有()个1/4,有()个1/8。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主题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说说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问题1:哥哥、妹妹共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
问题2:哥哥比妹妹多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
问题3:这个西瓜还剩几分之几?
三、探究新知。
1、解决问题
1:哥哥、妹妹共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
(1)列式:2/8+1/8=
(2)试做,同桌交流计算方法。
(3)汇报:2个1/8加1个1/8是3个1/8,就是3/8
(4)师用课件演示2/8+1/8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5)练一练:2/8+5/8= 2/6+3/6=
观察式子中的分子分母,你发现了什么呢?
小结: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2、解决问题
2:哥哥比妹妹多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
(1)先让学生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再交流是怎么计算的。
(2)汇报:2个1/8减1个1/8是1个1/8,就是1/8。
(3)练一练:4/6-3/6= 5/9-2/9= 6/7-3/7=
观察式子中的分子分母,你发现了什么呢?
小结:同分母的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3、解决问题
3:这个西瓜还剩几分之几?
(1)师:怎样列式?一个西瓜该用多少来表示?
(2)列式:1-3/8=
小组思考并讨论:怎样计算?
(3)汇报交流:1看作8/8来计算。
(4)师用课件演示1-3/8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理解1减几分之几的算理。
(5)练一练:1-1/4= 1-2/7=
小结:1与分数相减,1可以看作是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4、看书第99-100的例
2、和例3质疑。
四、括展应用。
1、做课本练习二十三的第1、2、3题。
2、一张长方形色纸,小红做小旗用了3/7,剪纸花用了2/7,用去了这张的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
3、有几种填法?
()/9+()/9=8/9()/8-()/8=1/8
五、归纳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分数加减法怎样计算?为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
三年级数学教案4
一、教学内容
这是一节“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课。目的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字进行编码。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一个“编码”中某些数字所代表的意义。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去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学生经历设计编码的过程,体会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下数字在表达、交流和传递信息中的作用,初步学会用数字进行编码。
三、编排特点
1、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素材
生活中用到数字编码的事例很多,教材选取了学生身边最常见的车牌号、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作为素材,便于教师在孩子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教学。
2、素材的呈现给学生留足了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以邮政编码的解读作为重点,全面给出了六个数字背后所蕴含的信息,而身份证号码通过两名学生对话的方式给出了其中表示出生日期的信息,其余的让学生自己调查了解。最后就安排了让学生自己尝试编码的活动。这样的编排方式无疑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时间和空间。
四、具体编排
1、研究生活中常见的数字编码,初步体会编码的思想和方法
(1)教材首先呈现了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等生活中常见的'数字编码的事例。
(2)以邮政编码为例,让学生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和含义,初步体会编码的方法。
(3)身份证号码只通过两个学生的对话,截取“出生日期码”和“倒数第2位表示性别”作为引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等探索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一些基本信息和编码的含义。
2、自主编码
(1)让学生给学校的每名学生编一个学号,目的是通过这个实践活动来运用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进行编码,加深对数字编码思想的理解。
五、教学建议
1、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原来这一内容作为“数学广角”安排在五上年级,现在移到三上年级,作为实践与综合的内容,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恰当把握教学要求。如身份证号码,不要求学生掌握每个数字所代表的含义及编排方法,不易理解的(如校验码)让学生知道就可以了;也不要求学生完全掌握编码的方法和规则。重点是体会编码的合理性、便利性、有效性、统一性,应给予亲身体会、经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2、教学过程须强调探索、体验和交流
“实践与综合”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可以按照解决问题的程序分以下四个阶段展开:
①进入问题情境;
②实践体验;
③解决问题;
④表达和交流。
如身份证号码的探索活动,可以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其中蕴含的信息,与课前准备的几个身份证号码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再通过小组交流,说一说身份证号码中发现的一些信息以及它们的含义,教师在巡视中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帮助。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介绍从中了解到的信息。大多数学生会发现出生日期的信息,个别学生可能还能发现同一个省市的身份证的前几位数字都相同,等等。最后,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再适当补充,介绍身份证号码的结构及蕴含的其他信息。
3、注意课内外结合
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运用十分广泛,一节课能涉猎的东西非常有限,可以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布置一些“长作业”,让学生围绕“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数字编码”,继续收集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如火车的车次、飞机的航班号以及商品的型号、图书馆藏书的书号等。这些“长作业”,可以延续几天、几周或几个月去完成,鼓励学生用数学日记、数学小报的形式加以展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体会数学应用的广泛性。需要注意的是,“长作业”是实践与综合在课外的自然延伸,不能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要适度和适量。
三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复习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2、掌握有关分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强化“平分”的概念,掌握有关分数的知识。
难点:知道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求总数。
教学准备:练习纸和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口算(课堂练习纸第一题)
一、复习分数的意义
1、说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表示的意思。
……………( ),表示 。
……………( ),表示 。
2、对于相同的整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 ),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就越( )。
3、把1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5段,每一段的长度是1米的( ),也就是 )米。
二、基础练习:
1、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2、涂色部分占总数的( )。
3、小丁丁手中有2个红气球,4个黄气球,3个蓝气球。其中红气球占总数的( )。红气球占黄气球个数的( )。
4、根据下图所给分数,圈一圈:
说方法:
1、数总数
2、再看分母
3、最后看分子
5、填空:
1) 1分米是1米的( )。 1厘米是1米的( )。 1克是1000克的( )。
2)4个是( ); 5个( )是 ; ( )个 是。
三、综合练习:
1)饲养小组养了36只小兔,其中的是灰兔,灰兔有( )只。黑兔有4只,占总数的(-)。剩下的是白兔,白兔有( )只,占总数的`(-)。黑兔占灰兔的(-)。
2)一叠手工纸,红色的有27张,占,这叠手工纸共有( )张。是兰色手工纸,有( )张。
四、拓展练习:
1)45个◎的是( )个◎; 32个※的( - )是8个※。
2)在( )里填上>、<或=:
1( ) ( ) ( )
( ) ( )1 ( )
( )
五、检测目标练习:
1 填空:分数的分母表示被平均分成的( ),分子表示有这样的( )
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 )大的比分子小的分数要大。
2 按分数圈一圈
六、板书设计:
分数
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分子相同看分母,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三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第86页例5。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所学知识将若干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周长最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学会拼周长最短图形的策略,并计算出最短周长。
3.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拼成周长最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并能计算出这时的周长。
难点:掌握拼周长最短图形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我们上节课研究了什么知识?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要怎么求?
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为什么乘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为什么乘4?
2.计算下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3.今天就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5。
1.阅读理解。
(1)默读例5,收集数学信息。
(2)反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何理解“最短”?(有几种不同的拼法)
2.分析与解答。
(1)拼一拼:将准备好的学具(16张正方形纸)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能拼出几种不同的形状?(小组活动)
(2)拼法反馈正方形:(一种)16=4×4
长方形:(二种)16=1×16=2×8
(3)画一画:怎样拼使周长最短?画图试一试。
(4)画法反馈:共有几种拼法?(三种)周长各是多少?
(5)拼法、画法对比:共有三种拼法,结论是否一致?哪个图形周长最短?
(6)你有什么体会与同学交流。
拼成正方形的'周长最短。
3.回顾与反思:只有这三种拼法吗?只有拼成正方形周长才最短吗?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86页做一做。
(1)求怎样最节省胶带,也就是要使捆的胶带最少?
(2)有几种捆法?先画一画,也可以捆一捆,再算一算。(引导出:只要画出12个边长是5的正方形的周长的捆法就行)
(3)反馈画法或捆法:12=1×12=2×6=3×4,三种。通过计算三种捆法的周长,发现12=3×4周长最短。
(4)将本题与例5比较。得出:
要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那么拼成正方形最短;不能拼成正方形时,拼成的图形越接近正方形,周长就越短。
2.练习十九第4题。
(1)独立完成。
(2)反馈:说说为什么这时贴的花边最少。
3.练习十九第5题。
(口答:(1)有几条路可以走?(2)哪条近?哪条远?为什么?)
4.练习十九第6题。
(1)尝试完成;(2)反馈演示,说理由。
5.练习十九第7题。
(1)独立完成;(2)板演齐练。
6.练习十九第8题。
(1)尝试完成;(2)反馈:第1问求什么?第2问如何理解“至少”,这时哪边靠墙?
7.练习十九第9*、10*题。
通过比较、演示或计算得出结论。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与同学们分享?
【教学反思】
大胆让学生拼一拼,通过小组协作探索出各种拼法,并计算出周长。通过对比各种拼法的周长,得出哪种图形的周长最短。拼一拼,算一算是基础,比一比后发现规律是提升,是关键。
三年级数学教案7
教材分析:《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是91、92-93页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情境,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孩子,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已经表现出创造力倾向,他们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具有较强的'具体性,概念形成主要依赖对感性材料的概括,因此教学中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获取知识。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操作、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难点 重点: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
难点:理解几分之一所表示的意义,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资源平台:
1、多媒体课件。
2、正方形、长方形纸片及彩色笔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让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让学生大胆说,寓情境于活动的教学方法。
问题生成单:
1.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 )。
2.把10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 )。
3.12里面有( )个6.
四步三环 导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 出示苹果)
1、把这4个苹果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几个?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1
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一半
提问:一半苹果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引出并板书课题:分数。
(二)探究活动一:学习例1认识二分之一
教师:1.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块,每块是这个月饼的一半,也就是二分之 一,写作:1/2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板书: ),读作:二分之一。伸出你的手指和老师一起写,先写横线,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用1/2表示,边读边写。
2.把它平均分给四个同学,每个同学又分到几分之几呢?下面用小组里的圆形平均分给本组四个同学,并将名字写在自己的一份上。
学生:活动一:学习例1
1、看课件分月饼。
2、跟老师读写分数。
3、动手分圆片。
(三)活动二:学习例2生动手操作折出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
教师:怎样表示出一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发的正方形纸片试着表示出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用你喜欢的颜色涂出来。
小结:揭示分数概念。 像1/2、1/4"",这样的数就叫做分数。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认识几分之一
学生:活动二:学习例2
1.学生自由读要求。
2、动手折,并给其中的一份涂色。
3、小组合作: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分?
4、展示成果。
四:总结
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五、 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1. P93做一做:
(1)填一填。(2)组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 P96 2:
(1)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涂色部分的表示方法对吗?为什么?
(2)你在操作过程中想到了什么?
(动手做题、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一
读作:二分之一 读作:四分之一
三年级数学教案8
第4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44~46页练习九第2、14题。
【教学目标】
熟练计算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题意,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
难点:能熟练进行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计算下列各题。
124+456=345+892=
456-234=860-668=
二、基础练习
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过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了,也知道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今天我们就来练习一下,一起来看看下面的题目。
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练习九第2题。
引导学生先观察图,再读题,使学生能正确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学生板演,然后教师订正讲解。
这时园内有多少位游客?
892-265+403=1030(位)
园内全天来了多少位游客?
892+403=1295(位)
三、巩固练习
1.红花服装店有526件童装,上午卖出362件,下午卖出123件,晚上老板进了135件,晚上卖出25件。现在红花服装店里有多少件童装?今天一共卖出多少件童装?
教师提示:解决本道题目的关键在于理解各数量间的关系。
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解答,小组派代表板演汇报。
解答:现在红花服装店里有多少件童装?
526-362-123=41(件)41+135-25=151(件)
今天一共卖出多少件童装?
362+123+25=510(件)
2.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练习九第14题,学生独立思考,选择自己的方案。
小组汇总各自的方案,并派出代表进行汇报,其余小组补充。
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案既完整又正确。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解决问题的练习课,前面已经学习过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以及解决相应的问题,本节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熟练运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课我已经教学生如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本以为学生应该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仍有部分学生不懂得选用合适的计算策略。我认为最主要是对题意的理解不清,因此我认为在讲解题目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分析题目作为重点,让学生养成分析题目的良好习惯,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应用题打好基础。
三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2~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会辨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在地图上的方向。
3、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像、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
4、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第2页,给我们呈现了北京天安门广场及四周建筑的航拍照片和相应的平面示意图,从而引出本单元的学习。目的是从现实生活的场景引入新课,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在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方位知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材第3页例1呈现了学生在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方位来形成辨认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的技能;教材第4页例2呈现了学生完成校园示意图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通过班内集体展示和交流各自的记录方式,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来绘制的,从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学生已经会用上、下、左、右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在学习地图上的方向时,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将平面的上、下、左、右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帮助学生记忆。
重点、难点
重点:辨认东、南 、西、北四个方向,理清四个方向之间的关系。
难点: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草稿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活动、导入新课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热身游戏。
⑴向前迈两步,向后退三步。
⑵向左踢踢腿,向右弯弯腰。
⑶双手向上拍两下,双手向下拍两下。
学生随着老师的叙述做动作。
师:同学们,你们留心刚才用到哪些方向词了吗?
(上、下、左、右、前、后)
师:你们猜一猜,我们今天可能学习哪方面的知识?
学生说出东、南、西、北。
揭示课题:认识东、南、西、北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游戏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游戏活动,结合生活里用到的方向词,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内容。)
二、 探究新知
1、在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
(组织学生来到操场。让学生在操场中间排成四排。)
⑴认识东、南、西、北。
①师提问: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②师追问:用手指一指哪边是东?学校的东边有什么?
③学生思考:你们的后边朝哪个方向?你们的左边和右边又分别是什么方向?
④说一说学校的每一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指名口答,全班交流。
师追问:谁能总结出刚才我们所看到的四个方向?
学生可能会说错,教师可以多让一些学生来说,并适时指导和点拨。
教师总结并介绍歌谣: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⑤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组织学生在操场上围成一个正方形,教师站在正中间,让学生以老师为参照物。)
师:东边的同学跳一跳,西边的同学拍拍手,南边的同学跺跺脚,北边的同学向后转。
学生按口令做动作。
然后教师指名学生说口令,其余学生做动作。
⑥观察学校周围的建筑,完成下面的问题。
教学楼在操场的____面,图书馆在操场的____面,体育室在操场的_____面,大门在操场的____面。
⑵认识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请4名学生分别面向东、南、西、北站好并说一说各自面对的方向是哪里。其余同学观察东面和西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南面和北面有什么关系,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2在教室里辨认东、南、西、北。
⑴师:刚才我们在操场上已经能够辨认东、南、西、北,现在在教室里你还能辨认出东、南、西、北吗?
学生思考后,小组交流。师指名口答,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⑵小组间互相说说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⑶按老师的.口令做一做。
①男同学面向西,女同学面向南。
②第一组的同学面向东,第二组的同学面向北,第三组的同学面向西,第四组的同学面向南。
(设计意图:新课程着力强调“经历”,对于抽象的、非物化的“方向”,通过游戏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全方位地感受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3、地图上的方向
⑴感悟地图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必要性。
①绘图。
让学生绘制出学校四个方向的主要建筑,并标明建筑物所在的方向。
②对比交流。
展示学生作品。通过比较使学生发现:同一个建筑有的同学绘在了上面,有的同学绘在了下面,有的绘在了左面,还有的绘在了右面。
思考:这样绘图别人能看明白吗?怎样才能使我们绘出的平面图大家都看得清楚明白?
引导学生讨论。
③总结。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规定绘地图时,上面表示北,下面表示南,左面表示西,右面表示东,简单地说,就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⑵辨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
根据教材第4页的校园示意图,完成下面的问题:
教学楼在操场的( )面,体育室在操场的( )面;
图书室在操场的( )面,大门在操场的( )面;
操场在图书馆室的( )面,操场在教学楼的( )面;
图书室在体育室的( )面,教学楼在大门的( )面。
三、学以致用
1.根据教材第2页的主题图,让学生做个小导游介绍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广场。
⑴天安门广场上主要有哪些建筑?
⑵如果你是一个小导游,你能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词。向游客介绍天安门广场上都有哪些建筑?
以小组为单位,向其他同学介绍天安门广场。
2.填一填。
⑴小明面向北方,他的后面是( )方,左面是( )方,右面是( )方。
⑵黄昏当你面向太阳时,你的前面是( )方,后面是( )方,左面是( )方,右面是( )方。
⑶黑板在教室西面的墙上,老师讲课时要面向( )方;小丽向南走,小红从对面走来,小红向( )走。
3.画一画。
小强家在学校的南面,小刚家在学校的北面,学校的东面是小丽家,学校的西面是小兵家。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
学生早已积累了有关位置知识的感性经验,能通过一些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节课设计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充分放手学生探讨新知识,对学好这节课的内容起到重要作用。
2.注重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光用耳朵听。本节课的设计,结合了学生生活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实践活动中认识方。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例如: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在的位置说一说自己面对的是哪个方向。“你的后面、左面、右面又是什么方向呢?”学生会联系生活常识“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来感知方向。随后组织学生改变面对的方向,确定其余方向。
3.在游戏中归纳东南西北的规律。
本节课几处创设方向游戏,趣味性较浓,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轻松愉快地掌握了东南西北的知识。
三年级数学教案10
《奥赛天天练》第25讲《植树问题》、第26讲《上楼梯与植树》,知识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应用一一间隔的规律解决问题。
一一间隔的规律是指:两个不同的物体一一间隔地排成一行,如果两端的物体相同,则排在两端的物体比中间另一种物体多一个;如果两端的物体不同,则两种物体的个数相同;如果两个不同的物体一一间隔地排成一个封闭图形,两种物体的个数也是相同的(把封闭图形从任意一个点剪开展开,就可以得到与第二种情况相同的排列)。
在植树问题中我们可以把树苗和间距看作两种物体,先求出间距的个数,再利用一一间隔规律,算出树苗的棵数。
在爬楼问题中我们可以把楼层看着两端物体,把楼梯看做中间物体,再利用一一间隔规律,根据楼层求楼梯的层数。
《奥赛天天练》第25讲,巩固训练,习题1
【题目】:
有16个同学排成一排,要求每2名学生中间放2盆花,需要放几盆花?
【解析】:
16个同学排成一排,每两个同学之间有一个间隔,共有间隔:16-1=15(个)
每个间隔放2盆花,需要摆花:15×2=30(盆)。
《奥赛天天练》第25讲,巩固训练,习题2
【题目】:
某城市举行长跑比赛,从市体育馆出发,最后再回到市体育馆。全长42千米,沿途等距离设茶水站7个,求每相邻两个茶水站之间的距离。
【解析】:
从题目给出条件:“从市体育馆出发,最后再回到市体育馆。”可知这次长跑路线是个封闭图形,所以茶水站个数与茶水站之间的间距的'个数是相同的。所以每相邻两个茶水站之间的距离是:
42÷7=6(千米)
《奥赛天天练》第25讲,拓展提高,习题2
【题目】:
小敏用同样的速度在校园的林荫道上散步,他从第1棵树走到第6棵树用了5分钟,当他走了15分钟时应到达地几棵树?
【解析】:
首先要让孩子弄清:在散步过程中,与时间有直接数量关系的是路程,也就是树的间距,而不是树的棵数。
走到第6棵树,走来5个间距,用了5分钟,每分钟的路程为1个间距:5÷(6-1)=1(个)。
走15分钟,共走了15个间距,到达第16棵树:15×1+1=16(棵)。
《奥赛天天练》第26讲,巩固训练,习题1
【题目】:
一根木料锯成4段用了6分钟,另外有同样的一根木料以同样的速度锯,18分钟可以锯几段?
【解析】:
首先要让孩子弄清:一、在锯木头的过程中,与时间有直接数量关系的是锯的次数和每次锯的时间,而不是锯的段数;二、木头锯成的段数总比锯的次数多1。
锯4段需要锯3次,锯一次的时间是:6÷(4-1)=2(分)。
18分钟可以锯的次数是:18÷2=9(次)。
18分钟可以锯的段数是:9+1=10(段)。
《奥赛天天练》第26讲,巩固训练,习题2
【题目】:
时钟6时敲了6下,5秒敲完。那么,这只钟12时敲12下,几秒敲完?
【解析】:
与时间有直接数量关系的是钟每敲两下之间的时间间隔。
时钟敲6下,有5个时间间隔共5秒,即每敲两下之间间隔1秒:5÷(6-1)=1(秒)。
时钟敲12下有11个时间间隔,需时间:(12-1)×1=11(秒)。
《奥赛天天练》第26讲,拓展提高,习题1
【题目】:
一个运动员参加马拉松赛跑,他从第1个茶水站跑到第4个茶水站共用了75分钟,已知从起点到终点每两个茶水站相距5千米(起点和终点都没有茶水站),他跑完全程共花了200分钟,问马拉松的赛程是多少千米?
【解析】:
从第1个茶水站到第4个茶水站中间有3个间隔,共用了75分钟,每跑一个间隔需要时间:75÷(4-1)=25(分钟)。
每两个茶水站相距5千米,即这个运动员25分钟跑了5千米。200分钟跑的路程也就是马拉松的赛程:200÷25×5=40(千米)。
三年级数学教案11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对全册课本的主要内容进行复习。教材先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100以内)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积100以内)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以及万以内的减法,一个因数和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的笔算,然后复习两步混合运算的式题和应用题;再复习时间单位、角和直角的概念;最后是应用题的综合练习。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深化概念,正确计算,进一步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复习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100以内),两位数乘一位数(积100以内)和一位数除两位数。能比较熟练地笔算万以内的减法,一个因数和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
2.掌握两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计算两步混合式题。
3.进一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能分步列式解答以“求剩余”、“相差关系”、“和”等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三、复习重点与难点
1.复习重点:万以内减法、一个因数和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以及两步计算式题和应用题。
2.复习难点: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一个数乘一位数的连续进位乘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并正确解答。
四、教学时间7课时。
(1)万以内的减法总复习(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复习,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正确地口整百整十、整千整百减整百整十、整千整百数。
2.能比较熟练地笔算万以内减法,能用减数和减数相加等于被减数的方法来验算减法。
(二)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重点: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万以内减法的笔算退位减法。
难点:连续退位减法。
(三)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明确复习目标。
小黑板出示:
复习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2.能正确地口算整百整十、整千整百减整百整十、整千整百数;
3.掌握减法笔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万以内的减法;
4.能掌握减法验算方法,养成验算习惯。
2,复习口算。
口算,直接写出得数。
52+2670—5567+972—25
95—2145+1881—34.47+36
600+8001500—7005000+400
900—3007900+120093—71
(1)检查校对。,(2)同桌互说52+26、95—21、600+800、900—300的口算方法。
(3)指名说说口算方法。
3.复习笔算。
(1)请学生独立计算:4801—45641600—539
(2)整理:
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②万以内减法的计算法则。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减起;
c.被减数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寻位退1作10和本位上的数加在一起,再减。
(3)出示
9100—27969010—2796
9001—27964060—2805
①学生列竖式计算。
②根据学生练习情况,提出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a、认真书写,数字、符号、得数不要抄错;
b、认真计算,做一步查一步,计算退位减法时,千万不要忘记减去退去的数。
(4)检查减法计算是否正确,有哪些验算方法。
①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②验算9001—27964060—2805
4.综合练习。
(1)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980910049475948
一427-7407一3456—325
56317035914513
(2)下面方框可以填几。
两次退位两次进位
51383246
—1口口4+2口3口
5.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怎样进行减法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对照复习目标,你能得几分?
6.课堂作业。
计算并验算:
6548—3127875+43195000—1284
1280—7951625+35783020—1456
三年级数学教案12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41
二、教学准备
各种形状的图形、绳子、卷尺、彩带、贺卡.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1、目标确定:
《周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41的
教学内容,它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它是在学生掌握认识各种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通过本节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①知识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综合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③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运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2、教学策略选择:
本课教学以学生最大程度参与为基本原则,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知识和学会学习的过程,真正的使学习变得快乐起来。因为周长是一个数学概念,而且在我们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所以本节教学内容结合了大量实物和图形,通过学生的感知、动手操作来理解周长的含义。
本课教学分为三个环节:首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节日到了,制作贺卡,出示各种形状,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感知并抽象出周长的概念。最后通过结合具体图形探究求周长的策略,进一步巩固周长的概念,为下节学习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引入
1、创设情境:小朋友们,国庆节快到了,你们开心吗?有哪些事情值得开心?哇,想起来感觉真不错。那这节课我们来做几张卡片,表达表达高兴的心情,愿意吗?
①感知周长
出示做好的贺卡,这是我做的祝你们国庆快乐的贺卡。你们喜欢什么图形来做贺卡?
出示各种图形:
美术老师给了我一个建议,在贺卡周围围一圈彩带会很漂亮,那我需要多长的彩带得先知道什么?
②巩固周长概念
你愿意举着自己喜欢的图形,大声告诉别人它的周长在哪里吗?
生演示,指出周长在哪里。
③抽象周长概念
谁能说说周长到底是什么?
出示一图形,请学生指出它的周长在哪里?
二、探究求周长的策略
1、请你独立想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的周长怎么算?告诉我你的办法就可以了。如果你喜欢的图形太简单,也可以选一个难的。
2、告诉你的同桌你的想法。
2、反馈,汇报
(1)生:只要量出各边的长,再全部加起来就可以了。
师:同意吗?
生:同意。
(这两个图形方法同上)
(2)探究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生:只要量出一条边就可以了,然后加4次。
生:只要乘以4就可以了,比较简单。
师:有没有意见?
(3)
生1:用尺子量每条边,再加起来就好了。
生2:用尺子量一个角的两边长度之和,再乘5就好了。
生3:用尺子量一条边,再乘10就好了。
(4)
师:长方形的周长呢?
生1:量出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好了。
生2:只要量两次就可以了,量一个长再乘2,量一个宽再乘2就行。
生3:行。
师:什么理由?
生:有两个(长+宽)。
师:这几种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个方法?
生1:第一种。
生2:第二种。
(5)
生1:用尺量
师:(给一根米尺)你量给大家看。
生1:不行,不行。
生2:拿根绳子先围一围,再量绳子的长度。
师:(给一根绳子)你围给大家看。
生2:(简要操作)
师:这个办法行吗?
生:行。
生3:我用米尺也能量。
师:你量量看。
生3:我在圆上做一记号,再把圆在尺子上滚一圈,就知道它的周长了。
师:(示范)是不是这个意思?行吗?
生:行。
(6)
生1:在尺子上滚一滚。
师:(示范)行吗?
生:不行。
师:有向里的凹面就不能滚,那怎么办?
生2:用绳子先围,再量量吧!
师:(略作示范)行吗?
生:行。
(7)
生1:用绳子围,再量的方法。(生略作示范)
生2:弯的地方用绳子围,直的地方用尺子量,再加起来就可以了。
(8)
生1:这个图形很简单嘛,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就行了。
生2:我发现一个问题,只要量两条边的长度就可以了。
师:说说看
生3生4:我们也发现了。
把有的线段移动一下就可以变成一个长方形,像这样......
师:我发现大家都很了不起,已经学会把一个比较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简单图形进行计算,这样的图形以后我们还会碰到很多,大家要继续加油!
二、巩固练习
算出以下图形的周长
三、小结
用一句话说说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本环节的设计注意到低年级学生“从具体直觉到理性概括”的一般认知特点,从生活中引出数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倡导教学过程应由单纯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学生发现知识和学会学习的过程;本环节以摸、看、量等多种形式分别感知周长,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各种图形周长的特征,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为接下来自主探究各种图形周长策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不规则图形的周长,通过几个学生的自己指点,自己解说,使大部分学生都深刻理解周长的含义。
在探究求周长策略这个环节中,通过先独立思考方法,再让同桌互相交流,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迸发出火花,培养他们学会合作交流。图形的选择上有规则和不规则的,本环节主要是巩固学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以学生最大程度参与为基本原则,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知识和学会学习的过程,真正的使学习变得快乐起来。特别是在交流圆形、月牙形等图形的周长该怎么算时,学生的学习探索气氛特别热烈,每个学生都想把自己所想到的方法表达出来。
五、 教学片段实录
(5)
生1:用尺量
师:(给一根米尺)你量给大家看。
生1:不行,不行。
生2:拿根绳子先围一围,再量绳子的长度。
师:(给一根绳子)你围给大家看。
生2:(简要操作)
师:这个办法行吗?
生:行。
生3:我用米尺也能量。
师:你量量看。
生3:我在圆上做一记号,再把圆在尺子上滚一圈,就知道它的周长了。
师:(示范)是不是这个意思?行吗?
生:行。
(6)
生1:在尺子上滚一滚。
师:(示范)行吗?
生:不行。
师:有向里的凹面就不能滚,那怎么办?
生2:用绳子先围,再量量吧!
师:(略作示范)行吗?
生:行。
(7)
生1:用绳子围,再量的方法。(师略作示范)
生2:弯的地方用绳子围,直的地方用尺子量,再加起来就可以了。
(8)
生1:这个图形很简单嘛,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就行了。
生2:我发现一个问题,只要量两条边的长度就可以了。
师:说说看
生3生4:我们也发现了。
把有的线段移动一下就可以变成一个长方形,像这样......
六、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内容是我在今年五月份上的一节公开课。学生是二年级的,刚开始试教时,还有些担心本是三年级的内容对他们来说会不会太深了一点,而且这节课的设计意图是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探究,自己解决问题,最终深刻理解周长的含义,这样对于以后如何进行计算图形周长就水到渠成了。结果试教的效果好极了,后来我又去借了一个基础较差的班级上了一节,虽然气氛没有原来的班级好,但是他们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是很好的'。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体现: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谓主动学习,就是要强调学习数学是一个学生自己的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运用活动教学形态,采取“引导-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努力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给予学生。比如在教学“周长”这个概念的理解时,我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信任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探索性、思考性的活动。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的才干,到讲台上大声地告诉所有人,“我喜欢的这个图形的周长在这里”,然后非常自信地举着图形指给大家看。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周长”这个概念的含义后,他们对自己求周长的策略非常地有信心,每个学生都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感到动脑筋的快乐,使得他们对后面知识的探讨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特别在讨论求圆、月牙形、特别是阶梯形的图形时,学生们更是争先恐后地想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这样的探究学习,我觉得课本下节课教学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基本上可以让学生独立解决了。
三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
确地进行计算。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植树节马上就到了,你们有什么计划吗?请看明明班的同学在干什么呢?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引出:20×3=
4、讨论算法——20+20+20=602×3=6,20×3=60
三、尝试解决,拓展应用
1、每箱草莓40个,8箱草莓一共有多少个?(学生独立解决,全
班交流)
2﹑70×830×6600×94×6020×73×80090×58×50700×4
3、有三堆香蕉,每堆200根,小象每天吃60根。大象每天要吃
90根。
⑴3头小象吃一堆香蕉,够1天吃吗?
⑵1头大象一个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
⑶你还能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本节课学生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了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
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有3捆树苗,每捆20棵,一共有小树多少棵?
20×3=60﹙棵﹚
答:一共有小树60棵。
需要多少钱
三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德育渗透:
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方法:
实践体会
学习方法:
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
东、南、西、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造情景让学生说说“前、后、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转”。复习和感受方位。
2、组织学生活动: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师:“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
4、出示课题:东西南北
二、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习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习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出示例1挂图:
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 )面。教学楼在操场的( )面,大门在操场的( )面。
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许昌市的东西南北方向?
5、背儿歌: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边是东后边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四、小结。
三年级数学教案15
一、教学内容
1、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几分之一分数、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2、分数的简单计算
3、分数的简单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能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3、感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发展数感;体会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三、编排特点
1、合理确定认识分数的起点,逐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分数意义的理解是多维度的。在分数概念的多个含义中,“部分-整体”概念处于基础地位。因此,教材编排既考虑到分数概念的发展基础,又兼顾学生建构概念的认识特点,在本单元第一次认识分数时,借助几何直观和操作,从“一个物体作整体”到“多个物体作整体”,循序渐进地加深对分数所表达的“部分-整体”关系的认识。
而且所有内容的安排全部围绕这一基本含义展开,无论是比较大小还是简单的分数计算,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加深对分数含义的认识。
2、加强用分数解决问题的教学
增加了第3小节“分数的简单应用”。安排了“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获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的教学内容(例1),加深了学生对分数含义的理解;接着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问题(例2),让学生利用刚刚掌握的“分数的含义”结合已有的整数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仅沟通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
3、结合生活经验,借助直观和操作认识分数
分数概念具有双重性,既有“数的特征”,也有“形的特征”。只有从两个方面认识分数,才能很好地理解并掌握它的本质意义。教材借助不同的实物模型(月饼、苹果等)、面积模型(长方形、正方形、圆等)等,数形结合,帮助学生认识分数形的特征。
教材还编排了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表征的联动中体会分数的含义。
四、具体编排
(一)分数的初步认识
1、主题图
(1)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体现分数的产生源于生活实际的需要。引出对单元内容的学习,为例题教学提供现实情境。
(2)在分物品时,一般采取“平均分”的方式。
(3)平均分的.结果有时能用整数表示,有时不能用整数表示。可以用一种新的数来表示分得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例1(认识几分之一)
(1)通过两名学生平均分月饼的情境,引出分数的认识。小精灵话中的“平均分”和“它的”是关键词,明确指出了分数概念的基本要素。
(2)(3)在实物模型的基础上,借助面积模型——圆和长方形,认识、 。
(3)通过上述活动积累一定具体认识后,说明“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4)以为例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指导怎样正确地读、写分数。
3、例2(用不同的方式表示{C}{C} {C}{C},进一步巩固分数的意义)
(1)要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明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同一分数1/4,虽然正方形纸的折法不同,每一份的形状不同,但都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4份(分数的意义相同),所以可以用同一分数表示。
4、例3(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
(1)比较大小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提醒学生注意,这里的整体1是相同的。然后,通过小精灵的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也是为以后学习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作铺垫的。
5、例4(认识几分之几)
(1)例4,在直观认识几分之一的基础上,通过折纸活动认识四分之几,加强了四分之几和的联系。
6、例5(十分之几的认识)
(1)例5,通过把1分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10份,说明十分之几的含义。一方面,进一步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另一方面,为以后学习小数做初步的准备。
7、例6(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1)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目的也是为了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还不是抽象地比较两个分数大小,而是通过涂色,利用直观图形的大小比较来比较分数大小。然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的方法:分母相同时,分子大的分数大。
(3)第2小题出现6/6,也是为后面学习1减去几分之几做准备的。
(二)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分数加减法的目的主要是进一步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以后正式学习分数加减法作必要的准备。
1、例1(分数加法)
(1)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意义,答案让学生自行填出。
(2)通过直观和抽象两种方式让学生理解算理。
2、例2(分数减法)编排特点同例1,只是更多地让学生自主探索。
3、例3(1减去几分之几)
(1)例3,教学“1减几分之几”。直接出示算式后,小精灵提示思考方法:通过平均分,可以把1改写成分子与分母相同的分数。借助直观图、提示语及小女孩的动作等,再次形象直观地展示出算理,便于学生理解。
(三)分数的简单应用
1、例1
(1)例1,教学由多个同一事物组成的集合作为单位“1”,集合中部分元素与整个集合的关系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情况。
(2)例1的第(1)题,调用学生学习几分之一的经验,通过剪一剪的活动情境,实现了“1”由一个物体到一组物体的自然过渡。
第(2)题,指导学生借助分数的含义,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3)教学中,要通过剪一剪、涂一涂、摆一摆等多种操作活动,循序渐进让学生体会“1”是一些物体时,如何用分数表示整体与部分关系。
2、例2(问题解决)
(1)例2,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既能让学生学习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又可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2)理解题目中两个分数的含义,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前提。
(3)给出了借助直观图进行分析的方法,分析时结合分数的含义,应用整数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4)通过小精灵的话,提示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回顾与反思的习惯。
五、教学建议
1、注意通过多元表征之间的转换,逐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C}{C} {C}{C}{C} {C}表征转换能力代表了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水平。通过多种外在的表征方式,如分割操作、画图、数学符号等之间的转化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在最初接触分数时,先是从“行为”(平均分物体)入手,再通过图形表征认识分数,最后抽象出分数的数学符号。教师教学时要充分考虑“行为”“图形”“符号”等表征方式的关系,努力做到“有来有回”。
2、借助多种直观模型和操作,理解分数的含义
学生对分数的抽象理解过早或过晚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一方面,在分数初步认识阶段,学生的活动要与直观模型紧密结合。一开始就要利用不同的实物模型(月饼、苹果等)面积模型(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对分数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并不抽象分数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材的呈现方式,除实物、面积模型外,可适当采用集合模型、“数线”模型,丰富学生的认识表象,为学生全面理解分数的含义提供多种直观支持,避免思维僵化。
让学生在不同的动手活动中体验、认识分数。如“分一分” “折一折”“涂一涂”“圈一圈”“数一数”等,完成这些动手操作。
尤其在认识在认识“1”是一些物体时如何用分数表示时,因为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被平均分以后,每份里的物体都可以用整数表示它的个数,学生对用分数表示“部分-整体”的关系感到不习惯。教学中,要通过剪一剪、涂一涂、摆一摆等多种操作活动,循序渐进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初步形成认识:与“1”是一个物体是相同的,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取其中的几份分子就是几,取几份就有几个1份那么多。
3、要把握好教学要求。
这儿只是初步认识分数,对于分数的定义,分数表示的确切含义,教材都不要求掌握。在学习分数的认识、大小比较和加减法时,都要借助于直观图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也不是为了学习分数大小比较和加减法的方法本身,而是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的数学教案09-20
三年级数学教案06-07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9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01-17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8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上册11-07
三年级下趣味数学教案11-07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12-16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模板01-06
三年级数学教案:《统计》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