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时间:2022-06-15 09:48:0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山中访友》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5篇)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资料为“感受自然”。本课的特殊之处在于作者以他独特的观察视角,采用联想和想象,赋予山中万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字字玑珠,句句含情,读来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给人美的享受。作者“带着满怀的好情绪”,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在教学本课的时候,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让学生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完美情怀,透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但是学生已经具备了必须的朗读潜力,能够透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同时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透过阅读体验能够和作者产生必须的情感共鸣。

  针对本课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特点,我透过感情诵读法:教学生读散文,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审美学文,透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透过音乐渲染、图像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观察思索,入境悟情。数据本文想象奇特浪漫的特点,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文章特色。最后进行仿写训练法:运用第二人称及拟人、想象等手法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他为朋友的原因,培养写作潜力。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练习,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潜力得到提高。

  在课文分析时,用第三段做例子,重点讲解。其他的段落,学生自我读,先说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他根据自我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然后说自我的理解和感受,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我的机会。

  最后强调,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以“山中访友”为题,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样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来引起共鸣

  进行本课,在仿写时处理的比较粗糙。朗读的时候学生对感情的把握也不是很好。说明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足够的重视。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2

  《山中访友》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在课文的教学环节的名称设计中突现“美”,主体部分设置了“美文听读”、“美文美读”、“美文研读”等环节,对学生“美”的感知无形中又是一种强化。

  2、课堂上引导学生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

  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美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二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爱护、关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3、课堂上让学生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4、课堂上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

  正是本着以上的设计,使学生在品、读、悟中理解了课文内容,领悟了课文的美!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3

  《山中访友》一篇构思很美的文章。本文的叙述方式独具匠心,采用想象的手法与自然界的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等朋友们互诉心声,动情的叙述营造了一个活泼、跳跃的童话世界。文章灵气飞扬、新奇丰富而符合现代孩子的审美眼光,相信学生比我们更容易接受、吸收这种构思方式。

  果真课堂上孩子异常活跃,抓住孩子的灵性,释放在语文课堂将是一堂语文课最成功之处,所以我努力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展示美。

  一、发现美

  1、导课时从孩子的朋友入手,然后我把学生的思维从自己的朋友引到人类的朋友引到地球的朋友,又总结出,要学会发现另类的朋友,再具体的问同学“如果你们去山上游玩,你会发现哪些另类的朋友呢?”

  2、这就是我情景模式导入的尝试,我觉得散文是轻松,活泼的文学,那么上散文课也应该是轻松活泼的。而且孩子们对于山是那么的熟悉,轻轻一点,便引来同学们多少的共鸣啊!

  3、然后我让学生上来把自己读中想象到的景物画出来,一时间教室就沸腾了。我于是就有选择的`抽了一些同学上来,画老桥、树林、白云、流水、小鸟、悬崖、雷阵雨、小花、树叶等。没抽上来的同学参照书。在本上画。一堂课需要兴奋点,就像一盘菜需要味精,而有创新的那点内容就是兴奋点。学生找到了美。

  二、感受美

  散文当然少不了读,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能在读中吸引学生,于是我引导同学们,倾诉性的,深情的读,轻快活泼的读,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读。看着同学们投入的读,我非常明显的体会到了,让学生好读不如乐读的教学理念。读是感情最好的流露,是内心和课文最有效的交流。

  三、展示美

  1、仿写是本节课学生展示的第二个展示,孩子们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亲近。在作者的亲切的呼唤声中,在作者热情的赞美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应呢,试着猜想一下它们的内心世界,试着以某一种景物的语气给作者写一段回应的话吧。这里的设计开拓了学生思维,展示了他们的天性与灵性。

  2、批注是教学在本节可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我教孩子批注,并在本课作了很细致的讲解。感觉收获较大。

  四、不足

  1、六年级了有一部分孩子调动不起来了,发言面在缩小心情不好。

  2、批注时有个别学生做得不好、

  3、读时还有不到位的地方。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4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至第三自然段,我们会猛然发现作者通篇运用了想象、拟人的手法将山中的景化作友人。作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是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为此,我在开篇的时候设置了这样的环节。“朗读课文,想像课文中的情境,好好想想作者在山中访问了几位朋友?”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行文资料以及结构。之后是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思考“你觉得作者与山中朋友的'感情如何?你在哪里体会到了?”。以这个问题带动学生感受文中语言文字的情感。学生在默读、汇报交流中都提及了文章运用了许多优美的修辞句子。在指导学生进行情感朗读的同时,一并让学生体会当中的表达方法特点。在第一课时里,我就让这两个问题作为主线问题,让学生在充分把握文章资料的基础上,感受文中表达方法的特点。

  在第二课时中,重点在于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与联想表达情感的,以及体会句子的美妙之处。当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说出了“鸟儿、露珠、树”对作者的知心话后,我本来能够引导学生:“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鸟儿呼唤我的名字。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是关键的一问,可惜,我做得不足。如果当时我能体现这一环节,相信学生对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会更深刻。可惜当时上课时,我就直接将想象这种表达方法跟他们讲了,而侧重点也放在了“想一想作者平时还会到林子里去和朋友们做什么?”或许是缺乏前期对表达方法的深刻理解,导致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展不开。

  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以“情”这条主线设计教学,把体验文章的情感与学习文章的表达更完美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情感,在感受句子情感的同时体会表达方法,然后再学以致用,在体会表达方法的基础上拓展思维训练。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5

  一、成功之处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 ——古桥、树林、山泉……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在教学本课的时候,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让学生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怀,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同时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

  针对本课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特点,我通过感情诵读法:教学生读散文,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审美学文,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通过音乐渲染、图像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观察思索,入境悟情。数据本文想象奇特浪漫的特点,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文章特色。最后进行仿写训练法:运用第二人称及拟人、想象等手法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他为朋友的原因,培养写作能力。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练习,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在课文分析时,用第三段做例子,重点讲解。其他的段落,学生自己读,先说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他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然后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最后强调,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以“山中访友”为题,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来引起共鸣。

  二、不足之处

  进行本课,在仿写时处理的比较粗糙。朗读的时候学生对感情的把握也不是很好。

  三、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足够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的表达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读课文中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计划:二课时

  课时一

  教学内容:

  学生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能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学习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直接板题,学生读题辨别文体,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初读课文。

  1、教师板书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

  引导问题:

  T:读了“山中访友”这个题目,如果让你来写这个题目,你会写些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后辩体。

  读书要求:

  1读通课文,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2读得生疏地的地方,可以停下来多读几遍。

  二、练读课文中的生难字词,学生再读课文。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语,学生练读:

  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俯身凝望、津津乐道、别有深意

  2、学生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三、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学习文章的主要内容,相机学习并巩固反问句,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下列提纲给文章分段。

  提纲:去访回

  2、学生再读题。由题引发学生读文本的欲望,初步学习文章的第二部分。

  引导问题:

  T1:“我”去山中访了那些朋友?这些朋友有什么特点?你从文章哪些句子中读出的?(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老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落花、落叶、岩石……)

  T2:老师为什么在这些朋友的后面要加上省略号呢?你从文章哪儿读出来的

  3、出示重点句子: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引导分析:

  T1: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他是个什么句式?

  T2:联系上下文,这个句子还是一个什么句?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四、引导学生对本课时进行学习小结。

  五、学生读全文巩固本课时所学。

  六、作业。

  1、课外再读课文三遍。

  2、完成这篇文章的生字词书写训练。

  3、读课文,在下列括号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老人 ( )的青翠 ( )的溪流 ( )的瀑布 ( )的悬崖

  ( )的身躯 ( )的白云 ( )的峡谷 ( )的纹理 ( )的仪式

  附板书:

  1、山中访友

  老桥 树林 山泉 溪流

  瀑布 悬崖 白云 落花

  落叶 雷雨 岩石 ……

  课时二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直接板题,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围绕“朋友”这个主题讨论。

  1、学生读题。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所学,知道课题中的“友”在文章中的所指。

  2、引导学生围绕“朋友”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引导问题:

  T1:在本节课深入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先讨论一下:在我们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怎样才能称为“朋友”?(主要特征:彼此间有美好的感情。)

  注:1朋友:是指彼此有交情的人。2交情:人与人之间互相交往而发生感情。3交往:互相来往。

  T2:你愿意与什么人交朋友呢?

  二、组围绕“友好”的主题织学生通过“读读

  议议

  说说”的形式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课文。

  1、品读文章第二部分。逐段学习,通过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学习作者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引导问题:

  T1:作者山中的朋友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呢?

  T2:文章第5自然段,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读读这些句子,想象一下句中所描绘的景象。(注:总结落在文中“好风景”一词)

  2、学习文章第一部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撞”这词来理解“好心情”,通过理解“好心情”来理解作者文章开始所表现出的因山中美景而流露的轻快与向往之情。

  3、学习文章第三部分,抓住此时的“好心情”与文章开头之处“好心情”的不一样,而升华主题——感恩(热爱)自然。

  4、学生在读题。理解“访”所包含的情感。(访:拜访;访问。拜访:敬辞,访问。)

  三、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对全文的学习结果进行总结。

  四、学生读文巩固所学。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完成练习册相应训练题。

  3、把下列句子换一个说法,使句子意思不变。

  1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2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难道不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4、预习《2、山雨》

  1读课文三遍。

  2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自己后试着结合课文理解。

  3画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并摘抄在你的词句积累本上。

  附板书:

  1、山中访友

  老桥 树林 山泉 溪流

  瀑布 悬崖 白云 落花 好风景

  落叶 雷雨 岩石 ……

  好心情

  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文质兼美,备课中,我一直对文章6、7自然段的教学安排苦恼,总觉得不好处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上课在即,我决定弱化处理——既然没有合适的,就先放着,让学生自主感悟吧。尽管这么安排了,但内心总无法安然。

  今天上完课,我坐下来反思教学。突然发现了6、7自然段的奥秘。原来原因来自于我的思想禁锢在了参考书之中,课文没有钻研通透。我对课文的理解仅停留在“友”的内外美,忽视了自我部分。原来课文第二部分有三个层次:

  一、“友”的内秀,如老桥的德高望重,树林送来的的无边清脆。

  二、这山中的一切,都是我的朋友,它们为我展现了一道道“好风景”,这是朋友们的外在美。

  三、我生命的觉醒。我嗅到了自然的芬芳,看到了生命的奥秘,感受到自然的恩泽。而6、7自然段就是第三层意思的集中表现,它的意义远远高于前两层。

  可惜,已经上过的课不能再为这些学生重演。对于他们,这篇文章为我留下了遗憾。我想,下届学生会感谢他们的。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7

  手捧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课本,我和孩子们进入了小学阶段最后学年段的学习。

  打开语文书本,第一单元的《山中访友》向我们传递了作者对山里“朋友”的那份深厚的感情。《山雨》一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雨景图。《草虫的村落》以丰富的想象,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草虫世界。离开想象世界,走进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感受到的是《索溪峪的“野”》那独特的景致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妙,它等待着我们用心灵去倾听,去感受。于是我和孩子们迫不及待地随着作者李汉荣到山中去拜访了他的朋友们。

  一、设疑入境

  初读课题《山中访友》我马上想到了:“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因此,课文教学法的导入并以《寻隐者不遇》的经典诗篇诵读中进入了对课文学习的思考,诗人对隐者的寻求不遇,那么他会遇到什么呢?这种张冠李戴的导入引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可是细读课文才知道作者笔下的“友”那是大自然的精灵:古桥、树林、山泉、小溪……古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走进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互换眼神、自己也成了一棵树,山泉捧出明镜让我梳妆......这一切唯有童心才能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好吧,让我也像作者一样“带着满怀的好心情”领着孩子们在童心世界里飞吧!教学中通过快速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并通过课文首尾两个句子的写法和句子中的词语揣摩作者的心情,从而找到了整篇文章的教学情感基调。在这种基调的熏陶下寻找作者到底访问了哪些朋友,用笔在书上圈划出来,并引导学生逐一和他们亲切地打招呼:老桥老朋友、树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 .......一种亲切、和谐的课堂氛围悄然形成。

  二、读“友”“感”情

  本文有着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飞扬着作者丰富的想象,从文字背后透射出诗人一般鲜活的'气质和性情。因此,教学过程中我大胆地放手让孩子们在诵读中,领悟作者描写的意境、表达的感情。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到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再读课文,对最有趣的朋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拿起笔在文中写写画画,留下了自己的阅读感悟:

  1.读出对“桥”的尊敬;

  2.读出与“树”的知己;

  3.读出对“泉、溪、瀑、崖、云、雀”之热切;

  4.读出对“落花、落叶、石头”之敬畏;

  5.读出对“天地”之感恩

  配乐朗读,学生们兴趣盎然地翩翩起舞,“小鸟向我飞来了!”听着悠扬宛转的音乐,孩子们似乎自己真的生了一对翅膀,拍打着飞向那葱郁的树梢,蓝丝绒一样的天空中漂浮着雪一样的白云,它们无忧无虑地飘动,或浓或淡,或聚或散,还时不时地变换形态,在这样的天空中飞翔真舒服,喳喳的云雀在空中微微荡漾。合上书本,脑海里浮现出童话般的世界老桥老朋友、树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 .......这么多的“人”聚集在一起,真像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大宅院、一个村落墟里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人与自然合一,人与自然共生。

  带着满怀好心情随着作者在优美的字里行间里飞,真浪漫!

  三、仿段练笔促表达。

  本课的教学要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第二人称写法,面对面的描写与抒情和物我交融的独特感受)及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在教学“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一段时,作者连续跟六个朋友打了招呼,引导学生再想一想:这山中还可能有哪些朋友,你能像作者一样说一说吗?(你好, 的 !你 )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8

  因为是高年级的阅读课,所以,“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成了设计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课文的第3、4、5自然段都把山中的一切当作“友”来写,但是,在表达上各有特点。很遗憾,我没有让学生完整地、对比地感受这种特点,而是在感受语言文字情感的基础上渗透进“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渗透得不是很到位。

  先说第3自然段,这一段是作者对老桥的倾诉: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你弓着腰……唯有你依然如旧。这段中用了4个”你”,对老桥的敬重、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第4自然段作者转换了观察的角度,改为第三人称叙述,林中的“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在进行这一段的教学时,我是这样过渡的:“老桥是我的老朋友,树林是我的什么呢?”如果再追问一句:“作者还是像对老桥那样倾诉吗?”学生可能体会到表达上的不同。

  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了 “鸟儿、露珠、树” 对作者的知心话后,我可以这样导读:“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是关键的一问,可惜,我给忘了,现在补上,希望大家能看到我的这一设计。)如果能体现这一环节,学生对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会更深刻。

  第5自然段的问候语,是作者与山里的一切融为一体后与山中朋友心与心的交流:“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清凉的山泉,”体现了作者对山泉的“情”,“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是山泉对作者的情,作者不仅直接对山泉说话,连山泉对作者的心里话都说出来了,情到深处才有这样的体验啊!

  如果说第3自然段的情感表达是:“我”对“桥”,

  那么第4自然段却换了个角度,是:“树林”对“我”,

  第5自然段是物我相融,既有从“我”对“山中的一切朋友”的角度,又有从“山中的'一切朋友”对“我”的角度。

  如果在教学时,抓住其中的一句,让学生感悟这其中“情”的倾诉对象之别,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表达上会更明确,更有针对性。

  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以“情”这条主线设计教学,把体验文章的情感与学习文章的表达更完美的结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的水乳融。走出门是“好心情”;见到老桥是对老桥的“敬重、赞美之情”;走进树林是“鸟儿、露珠、树”对“我”的亲密无间之情;与“山中万物”是“互诉心声”。

  诚如是,语文课不真的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了吗?

  悔之晚矣!!!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9

  《山中访友》这么一篇富有想像力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拜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课的描写真美,我被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深深的感动,在作者的眼里,山中的一切都是他的朋友,正因为作者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味广阔的大自然,才会产生那样的感情吧!教学本课,我从以下几个词中作了重点突破,效果感觉不错。

  1、“撞”出 “好心情”。

  出示第一自然段:“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请同学们小声地读两遍,读后说说哪个字首先跳入你的眼帘?这个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撞”字。感受到一份惊喜、一份意外)。指名说,指名读,感受作者的好心情。

  2、体会“德高望重”

  第三自然段重点体会作者对古桥的赞美和敬佩。我主要抓住“德高望重”这个词,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古桥的德高望重?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体会:①“站了几百年”,让他们体会到具有像老桥这样默默奉献的人才称得上“德高望重”。②“多少”这词可以看出老桥为人们做了很多好事,进一步让学生想象一下他都做了哪些好事。这样为大家服务的人才称得上“德高望重”。③“弓着腰”、“俯身”,让学生想象,悠悠岁月,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老桥依然如故,只有老桥这样坚韧不拔地弓着腰、俯着身为人类服务着,像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德高望重”……经过多次指导朗读,学生发自内心的赞美老桥,读出对老桥的敬佩之情。从中也感受正是老桥默默无闻为大家服务的.好品质,让作者一拥有份好心情。

  3、“知己”

  第四自然段我主要抓住“知己”这个词来展开教学,学生会从“呼唤”、“交换眼神”、“望”这些词中深刻感受到了作者和鸟儿、露珠、树木之间确实是知己了,然后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在读中学生又一次感受作者和朋友间心心相通、心心相印等,为下文的感悟做好了铺垫。

  自然的美让作者拥有了一份好心情,对课文的充分理解也是我们的课堂有了好氛围。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讲完课文,我布置了一篇写景的文章,让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展开想象写出自己的感受。有点遗憾的是学生的想象力还没能充分调动,有点拘谨,仿写的训练还没有做到位。但我想,只要敢于写,勤于写,用心写,一定会有所进步的,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多练习写作,走进学生发现学生的写作层次,更好的引导学生,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会逐步提高。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0

  本学期我担任六(2)班的语文教学,并兼任班主任工作。回眸半学期的语文教学,真是浮想联翩,历历在目,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亲一轮课程改革强劲的东风,催生了本册教材所具有的代表性,逻辑性,完整性。它体现了"以人为本,教书育人"的原则。现将本学期第一单元《山中访友》的教学做个反思: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为了让学生走入文本,课前我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如课文说作者:带着满怀的好情绪"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好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到山中寻访一位朋友,但读到文章第三段时,读者便才恍然大悟,原先作者要访的是石桥,树木,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感到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象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粒,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作者把自我想象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绝不会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热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的世界"。

  我设计的练习充分体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朗读课文,想像课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问题:

  作者在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

  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展示想像,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第一问主要是让学生抓住作者所描述的景点,理清思路;第二问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写作技巧。关于第一问要引导学生透过抓关键词来回答。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是自然界的各种景物,如:石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等;关于第二问的回答,参见"教学参考"有关的资料。

  总之,教学有喜有忧,有花有果,有香有色;但也有不足之处,我将继续加强学习,丰富自我,把握新的教学理念,让自我所教的学科更上一层楼!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1

  这是我第二次执教这篇课文,面对不同的学生,用的是同一份教案。因为刚接手这个班,不知道学生的功底如何,就先按照原本的课件来上课。相比起上届的学生,这个班的学生明显活跃很多,在第一堂新课上表现得也挺认真,虽然朗读水平不好,但是读得也算流畅。

  词语教学:

  在生字词方面,我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只是先让学生齐读了三次课文,又齐读了《词语手册》,学生也自由读了几遍课文,课堂上并没有专门读生字词。将词语带入到句子中去读进行了好几回,从作业本情况来看,“看拼音写词语”这题全对的学生不多,错误集中在“吟诵、陡峭”二词。

  (一)浅尝文字,初识文本前后呼应之美

  我出示了开头和结尾,让学生品读这三个自然段,想一想:这样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色?(首尾呼应)师引:开头带着好心情,回家又——带着好心情和好记忆。学生很快就能找出开头和结尾都有一个相同的词语“好心情”,随之就很容易地说出这是“首尾呼应”,可见这个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难题。

  不足:对于开头和结尾,我没有花时间细讲,只是让学生读过,和我教案中预设的有很大的出入。

  教案:

  1.想象一下,当作者写下这个开头的时候,他的耳畔是否恰逢鸟鸣声声?

  预设:“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说明这里鸟语花香。(师评:你一定想表达,开头带给你清脆的.感觉,你一定听到鸟鸣声了。)

  2.拓展:栀子花见过吗?有一首歌叫做《栀子花开》,唱一句。

  3.师:孩子们,我们想象这鸟鸣声声,微风满怀,露水夹杂着栀子花的清新气息,有感觉地来读读这个清脆生动的开头。(生齐读开头)

  4.这叫首尾呼应(板书),既然文字是对应的,那我们就对应着读读。(女生读开头,男生读结尾)

  这一环节用时很短,但就作业情况来看,大部分都能掌握这个知识点,开头和结尾并不难,也不是文章重点。但我觉得我今天这样子的上法太随意。

  (二)寻芳文字,梳理山中好友排列之美

  对于“单元提示”我也是一带而过,直接告诉学生这个单元应该注意什么,以及联想和想象是本单元的重点。其实应该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发现,这是我备课的疏忽。

  对于寻找“山中有哪些朋友”这个问题,学生们反应很快,回答得很准确,但是在作业本上好多学生审题不清造成答案错误。

  疏漏:脚步映衬出对应美

  师:请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作者在山中访友的幽径上留下的一串脚印,你发现了什么?

  课堂上完全没有提及这个问题,直接跳到讲“老桥”了。明天补上。

  (三)溶解文字,探寻文本内部对应之美

  在讲“老桥”时,重点关注“德高望重”的意思,一个女生当即说出了词语的意思,后来我又让学生把意思抄写到书上。关于“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依然如旧”的句词对应,学生们居然能很快地说出来,而且找的都对,去年的学生在这个环节速读稍慢且有错误。

  在讲第五自然段时,我主要让学生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也能发现这是排比对应。但是这个环节上的和无趣,也没有教案中预设的练笔,进行的速度很快。

  总评:朗读是我的弱项,我不会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课堂中语音语调也很平淡,在让学生读时,学生也只是很平淡的读过去,没有融入感情,没有投入到文字里去。由于备课不充分,很多教学细节没有涉及,本班男生过于活跃,课堂上很难安静下来。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2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开篇之作,作为“感受自然”模块的第一篇课文,极富想象力和感染力。作者通过独具匠心地想象把我们带入新奇的山林,描绘了美妙多姿的大自然,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本组课文的特点,开课时先安排同学们快速阅读了本组课文的导读部分,之后又让学生通过初读扫清字词障碍,为以后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打下基础。为了加深印象,初步把握文章的情感,通过设置“再读课文”环节来实现。此时让学生多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并写下自己的内心感受。通过巡视发现,学生基本能准确写出自己的感受。

  课文在叙述的时候很有特色,时而用第三人称娓娓道来,时而用第二人称直舒胸臆。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种变化,感受到这样写的妙处,在第五自然段的学习过程中我采用了变换角色的朗读方法,这样也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课文的另一特色就是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如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的描写。在这部分我做了导语,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融入到课文的描述之中,感受这种想象带来的新奇的读书体验和表达效果。

  因为本文有着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飞扬着作者丰富的想象,从文字背后透射出诗人一般鲜活的气质和性情。另外,文章的`语言丰富生动,作者对山中景物的观察细致入微,体验十分深刻,许多描述能以极富变化的句式来表现,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材料。所以,在学习中,每一部分都让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甚至精读、品读,借助多读来感悟、来体会、来玩味、来学习、来积累。

  最后,为我又通过播放《山中访友》原文的录音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认识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完毕,我认为学生基本能按照设计感受到作者热爱自然地美好情怀,能体会到新奇的想象给文章带来的神奇感染力,并通过本课学习到一些写作的技巧。但转而一想又发现忽略了一个问题:由于太注重对课文情感的体会,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学生只是在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里,而他们自己的感受呢?作者也许会对文章有自己的解读,而我给忽视了。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

  这堂课教学设计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效果明显,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教学的几个环节层层深入,不仅保证了自主、探究学习的质量,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三个主要教学环节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教学中既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又让学生汲取到丰富的个性养料,完善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首先,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三条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个性得到充分展示。《山中访友》这堂课中学生“选择品读描述自己最喜欢的朋友的相关句、段”,“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朋友的理由”,“讲讲自己最想倾诉的心声”。这些内容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与大家交流讨论,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学习收获。让学生觉得学习没有强迫意识,没有厌倦感,更不会有逆反、抵触心理,学生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同时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也有利于这种良好的学习方式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发展,形成个性。

  其次,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受到重视。《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第五条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感情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山中访友》时,学生通过朗读,认识了大自然的朋友;通过自由品读、研读分析,感受到了“我”对大自然的尊重、热爱、感激等。这完全是学生自己阅读实践的结果。教师并没有用自己的思考束缚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没有用统一的标准去统一学生的思想。正因为如此,学生在课堂上妙语连珠,不时有思维火花的闪现。

  再次,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好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作者美好个性的展示。《山中访友》中表现出作者健康的个性,作者心中充满友爱、真诚、感激。学生在品读,研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许多高尚的品质─或默默的奉献,或纯洁正直,或坚韧热情,并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慢慢地他们会学会正直、热情、奉献、赞赏,特别是在“用我的心抒发自己对朋友的美好心声”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惊喜地发现有人在赞美白云、瀑布,收获了无私奉献的精神;有人在赞美雪花,富有诗情画意;有人在赞古桥,学到了敬重和坚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得到了培养,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参与的人生态度在阅读过程中得到熏陶、感染、形成。

  然而,这次学习活动如果更开放,真正带着学生走进多姿多彩大自然,让学生目睹到真实的自然景物,放飞想像的翅膀,与大自然促膝长谈,我相信,这次学习活动会更精彩,学生对美的品味会更深刻。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3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象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

  我在导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看篆体字“友”,从古文字入手,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需要什么?进而让学生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合理想象、表达,从而引入本课,学生谈的丰富极了。

  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力求用“美”的课件感染学生。

  为了让课件更“美”一些,为了让课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优美之处,我在课件中插入了本课的flash朗读素材,集图片、文字、课文朗读、音乐于一体,让学生在听读这一环节充分感知课文;其次在其他幻灯片中,或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或用图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丽形象,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时,课文的'教学环节的名称设计中也突现“美”,主体部分设置了“美文听读”、“美文美读”、“美文研读”等环节,对学生“美”的感知无形中又是一种强化。

  二、力求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

  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美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二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爱护、关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三、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四、力求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

  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以“情”这条主线设计教学,把体验文章的情感与学习文章的表达更完美的结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的水乳融。走出门是“好心情”;见到老桥是对老桥的“敬重、赞美之情”;走进树林是“鸟儿、露珠、树”对“我”的亲密无间之情;与“山中万物”是“互诉心声”。分页标题#e#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4

  教育家叶圣陶言:“教是为了不教”。在课改的今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是深深感受到了其中的奥妙。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教师应转变观念,不应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把教材当作一个例子。因此,新学期伊始,我的语文课堂就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共鸣,引导其各抒己见,从而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作用,一个点拨作用。“教育的目的.应该教人如何思考,而非思考些什么,应该增进我们的心智,使我们能自行思考,而不是将别人的思考作为我们记忆的负担。”(斯宾诺莎)因此,交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学生才会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实践证明,只要教师指导得法,学生就会给我们一个又一个惊喜,每个学生都会有话可说,有问题可问,一改以前教师一言堂,学生却一无所获的现象。

  学习本文时,在朗读方法指导的基础上,熏陶渐染,促使学生与文本密切接触,然后,重点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学习潜能,自主体验、赏析。因此,在学习本文时,增强阅读的目的性,提高了阅读效率。当然,阅读教学中,教师既是主导着,又是特殊的阅读主体,应以其丰富的阅读体验处于阅教学的最前列,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积极性的同时,起到正确导向、开启思维、适时示范、、精要点评、高效对话等主导作用。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5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上好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对于整个学期的教学工作是至关重要的。经过暑期的培训,我有了很大的收获,也更新了自己的理念。所以为了上好《山中访友》这一课我下了很大的功夫查找资料、备课,力图让学生能有新的感受,能提高对语文课的兴趣。下面谈谈我上这节课时,感受比较深的几个环节。

  一、美文美读,带学生走进美的世界。

  《山中访友》这篇文章是一篇词美、句美、情美的佳作。为了让学生能从心灵上体会到自然界的美,首先,我在课件中或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或用图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丽形象,并伴以优美动听的音乐,让学生的视觉、听觉上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其次,美文美读。我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逐步深入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美。比如:在讲授第五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分角色、分小组反复朗读,体会作者与“朋友”之间的.亲切与深厚的感情,学生的兴致很高,体会也很深。就这样学生通过朗读,认识了大自然的朋友;通过自由品读、研读分析,感受到了“我”对大自然的尊重、热爱、感激等,同时也把自己融入了自然,净化了心灵。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力是学生思维的翅膀,因此教学中,在强调打好基础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伟大的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在分析第四自然段的“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课树都在望着我”这两句时,我就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猜想它们当时可能在交流些什么内容呢?“朋友,你好!你最近好吗?”“见到你真高兴,谢谢你又来看我们了。”------老朋友见面后的亲切感学生们完全的体会到了;在讲授作者把自己与树相融的那一部分时,我来朗读,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把自己当成作者然后谈感受。听完后,一位学生满脸兴奋的告诉我:“老师,我感觉我就是一棵树,我的脚正在向地下张,我的手臂上好像长出了许多枝叶,我都头发似乎也要竖起来了------真的,我真的感觉到了!”看着他们愉快的表情,我很欣慰。是的,学生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我们应该创设各种情境,让他们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

  三、感悟语言,给学生灌输写作方法。

  “山中访友”从题目开始,作者就一直把大自然中的万物当作人来写。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将静态的事物写活了。因此,这篇文章是学生学习描写大自然的最好例文。在讲课的过程中,我从始至终都注重写作方法的传授。如:分析“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这一句时,我问学生:“你觉得这句话写得好吗,好在什么地方?”学生能够知道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体现了瀑布流水所产生的声音浑厚、响亮的特点。以这句为例,我让学生明白了,描写事物不管运用什么修辞都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同时使用修辞也可以让文章生动、形象、有韵味。

  这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很有收获,他们是快乐的。一节好的语文课,就应该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但要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还应该让学生能够身心愉悦。但是每一节课都有不尽完美之处,比如课堂关节不够紧凑,有些环节间的过渡不自然,课堂评价激励性不强等。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取长补短,让自己不断的成长。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05-12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1-18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09-19

《山中访友》的教学反思09-19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及反思01-22

山中访友的教学反思(精选3篇)09-27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精选3篇)09-25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5篇12-23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5篇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