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时间:2022-07-27 19:59:3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面积单位》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面积单位》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面积单位》教学反思15篇

《面积单位》教学反思1

  1、数学课堂回归生活

  同学对“面积”并非一片空白,尤其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小朋友,他们早已从家长们关于“买房”、“卖房”、“装修”的谈论中,耳濡目染了“面积”、“平方米”等等,然而这时的“面积”和“平方米”对他们来说,还都只是停留在“词”的感觉上,并没有和数学发生联系。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同学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要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开始我拿出一大一小两张白纸,提出疑问“假如要进行涂色竞赛,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你想选择哪一张?”开始引入。同学们都选择了小的那张,在说说自身的理由时,很多同学都说出了“小的那张面积小”的答案。让同学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就在我们身边。接着通过摸一摸自身和同桌的手掌面,比一比手掌面的大小,摸一摸书封面、桌面、黑板面……,感受“物体的面”随处可见,让同学在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逐步理解面积的概念,把同学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数学知识的笼统性与同学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同学思维的不时突破和发展。,初步建立面的表象。再通过涂色竞赛活动,让同学感受到封闭的平面图形也有大小之分,都有一定的面积,使学习成为一种自然生发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亲历经验的积累。

  2、强化数学的体验学习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索过程,为了使同学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使数学知识成为同学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实际,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将同学引入重重矛盾之中,引导同学自身探索、解决矛盾,把知识和能力融为一体,锻炼同学科学的思维方法,使他们经历了从观察——重叠——拼剪——拼摆——用统一的规范来摆——面积单位的建立这一过程,同学始终在兴奋中考虑、探索,知识的学习成为了自我需要,而且使同学学得愉快,学得主动……

  二、不足之处

  1、如何在开放的课堂中进行良好的组织与调控是我面临的一大考验。这节课中小组活动似乎变了味儿,有的同学独领风骚,有的同学手足无措,还有的同学孤军奋战,……今后要从平时课堂训练着手,使小组活动扎实、有效。

  2、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评价语言单调,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对小组合作的评价也不够到位。小组合作的效果只由个别同学参与了汇报,忽视了其他成员的参与,只注重对汇报的同学评价,却将其他同学的功劳一笔勾销,势必使小组活动演变成为个人展示,这些都值得我去反思、努力。

  3、这堂课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快马加鞭往前赶,使一些活动缺乏实效。还不得不忽视了许多小朋友的感受,说是开放却放的不开,时间一到不论小朋友们的探究是否完成绩将活动嘎然中止。比方最后的丈量活动,小朋友们活动的兴趣盎然,瞧他们的认真劲儿,我真不忍心打断他们,但铃声即响,我无可奈何,汇报时显得匆匆忙忙。看着他们高举的小手、失望的眼神、遗憾的表情,我的心情难以平静,我在考虑这局部内容能不能分开讲,尽可能使每个活动更充沛、有效。

  不论胜利与失败,这都是值得我深思的一节课。它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课堂上,老师应该给同学多一点考虑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示自身的机会,让同学增添更多探索胜利的喜悦!

  1、数学课堂回归生活

  同学对“面积”并非一片空白,尤其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小朋友,他们早已从家长们关于“买房”、“卖房”、“装修”的谈论中,耳濡目染了“面积”、“平方米”等等,然而这时的“面积”和“平方米”对他们来说,还都只是停留在“词”的感觉上,并没有和数学发生联系。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同学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要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开始我拿出一大一小两张白纸,提出疑问“假如要进行涂色竞赛,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你想选择哪一张?”开始引入。同学们都选择了小的那张,在说说自身的.理由时,很多同学都说出了“小的那张面积小”的答案。让同学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就在我们身边。接着通过摸一摸自身和同桌的手掌面,比一比手掌面的大小,摸一摸书封面、桌面、黑板面……,感受“物体的面”随处可见,让同学在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逐步理解面积的概念,把同学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数学知识的笼统性与同学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同学思维的不时突破和发展。,初步建立面的表象。再通过涂色竞赛活动,让同学感受到封闭的平面图形也有大小之分,都有一定的面积,使学习成为一种自然生发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亲历经验的积累。

  2、强化数学的体验学习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索过程,为了使同学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使数学知识成为同学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实际,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将同学引入重重矛盾之中,引导同学自身探索、解决矛盾,把知识和能力融为一体,锻炼同学科学的思维方法,使他们经历了从观察——重叠——拼剪——拼摆——用统一的规范来摆——面积单位的建立这一过程,同学始终在兴奋中考虑、探索,知识的学习成为了自我需要,而且使同学学得愉快,学得主动……

《面积单位》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他们的周长的基础上学生必须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抽象概括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含义。因此,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面积,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我在备课时就感觉内容很多,也比较零散,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我觉得要让学生经历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而且让学生在实践中建立表象,和生活紧密联系。所以在设计时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认识和感受面积。

  面积是包含了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两层意思,我注重于从学生生活中能感受得到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认识面积,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来体会感受到表面的大小,比一比初步感知什么是面积,建立面积表象。对于图形的面积认识,我从物体的表面中抽出学生们很熟悉的长方形,让学生自己说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继而自己感知图形的面积,然后又出示了一组对比题图形,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封闭图形才有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就做封闭图形的面积。最后引导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表面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封闭图形的面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面积,将两句话概括成一句话,进一步加深了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充分操作,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概念。

  在本节课中的两次小组合作就是为了这节课的两个重要概念展开的,使学生在操作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尤其在学生体验面积单位的统一时用的.时间更多,使学生理解了要比较面积的大小可以用面积单位去量,从多种面积单位中选用比较常用的正方形作为单位更好。

  3、注重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表象。

  在本节课中让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是重点之一,因此我为学生提供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学具让学生亲自看,并找一找生活中接近这些面积单位的表面,用学具去实际的量一量,这样更好的帮助学生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

  4、联系实际,注重应用。

  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是从生活中发现从生活中提取。认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后问要测量橡皮的表面积、讲桌面的面积、地面的面积分别可采用哪些面积单位,使得学生跟进一步理解了面积单位的用处,使得学有所用。

  5、练习的设计注重层次性和实用性。

  巩固练习先要让学生填单位名称,后又从小明小刚的日记中把面积单位进一步应用,还把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进一步区分,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练习的兴趣。

  当然,在这节课中我还有一些细节做得不够充分,体验面积单位的统一时还少欠火候,认识面积单位时可以和生活联系的更紧密一些,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多选取一些事例,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今后我将继续努力。

《面积单位》教学反思3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重点是正确认识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三个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

  通过情境导入引入面积,1.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让学生拿起数学书,摸一摸它的封面,感觉一下它的大小,再用手摸一下课桌的桌面,感觉哪个大;再请一位同学再来摸一摸黑板的面,谈感觉;接着总结能摸到的这些叫做这个物体的表面(物体的表面),物体的表面有大;最后小结:物体表面的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的面积,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2.感受封闭图形的`大小:通过学过了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认识封闭图形,并认识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从而完整地认识和理解了面积的含义。

  认识三个面积单位时,都让学生从生活中找一找有没有这样大小的物体,学生找出牙齿大的小约是1平方厘米、脸的大小、手掌的大小约是1平方分米、半个黑板的大、一个窗户的大小约是1平方米。然后教师引导:记住了生活中这些物体的大小就是记住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利用生活中的物体,有效的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三个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有利于学生建立起面积单位的表象。

  最后在练习巩固上,我设置了填适当单位(包括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题目,还设置了给定数目的相等的小正方形摆出不同的长方形,看看不同图形的面积是多少等题,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从而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实现了教学目标。这节课存在的不足是在面积单位的应用上,学生不能非常准确地使用,如填上适当单位的题目,很多学生都把长度单位很面积单位混淆了,看来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之间区别的学习,这与后面将要学习的面积知识与之前学习的周长之间区别的学习同样重要。

《面积单位》教学反思4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一节典型的概念型课题,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掌握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观念。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足的遗憾:

  1、创设情境,以情激趣。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创造的机会。”由于面积的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使学生较好的理解和掌握面积这一概念,课一开始,我就创设了一个互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为模拟的两块大小差异较大的校园草坪涂色,巧妙地创设了矛盾冲突,这样就自然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很顺利地引入“面积”的教学。在进行面积单位的教学时,我创设了一个“猜一猜”游戏,把两张画有不同数目不同大小的长方形格纸藏起来,告诉他们一张有4个格,一张有8个格,让他们猜哪个面积大?学生的回答不一:有的说4个格的大,有的说8个格的大,还有的孩子认为格子一样大的,有8个格的面积就大。如果格子不一样的话,哪一张大就不一定了。这样,引发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会主动分析矛盾,主动探索解决矛盾,从而认识到学习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动手操作,强化感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应采用实践活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面积”的感知比较弱,不像对时间、长度等有很多的感性认识。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为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黑板的表面、桌子的表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将感性知识逐步化为理性知识,即在具体的活动中感悟面积的第一层含义: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又通过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画一画、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引导学生感悟平面图形也是有大小的。还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面和两个图形的面的大小,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面积概念的认识,从而,得出面积的完整结论: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对于“面积单位”的认识,我也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找一找1平方厘米,剪一剪1平方分米、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量一量黑板面。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面积、面积单位的感知,而且让学生学会了选择身边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本节课,通过一系列活动,从生活中的面积——实物中的面积——图形中的面积——图示中的面积——又回到生活中的面积,来引导学生实现“面积”的知识建构,实现从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过渡,很好地建立了“面积”的空间观念。

  反思整节课,还存在许多遗憾和不足的地方:

  1、新课标要求不仅在计算教学中,注重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而且在长度和面积的教学中同样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这是以往老教材中没有过的。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却忽略了这一点。当学生在做课后作业时,让学生估计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面积的大小,结果有半数同学出现错误。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渗透和训练面积的估算的知识,就不会出现此类的错误。

  2、教学过后,发现部分学生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知其言,不知起所言”的层次,还不能很好地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如: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 )平方米,部分学生的回答很不靠边。如果新课后能够增加一些相应的练习,就会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教学过程中某些细节的设计还是不够严谨、规范。对课堂中学生生成性资源的关注把握还不够到位。比如学生在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时,有些学生的比较并不规范,但我没有及时关注指导。另外还有的学生在本节课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都没有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评价,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都是值得我注意到地方。

《面积单位》教学反思5

  不久前,听一位教师执教《面积单位》一课,执教者在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平方米的基础上,设计了几次充满情趣的数学活动,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效地帮助学生丰富了对这一面积单位的体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活动一:在观察中体验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平方厘米,知道了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现在,老师打算用这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量一量黑板的面积,感觉怎样么样?

  生:不行,太小了,很麻烦。

  师: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一问题呢?

  生:可以找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师:这样的单位有吗?

  生:有,平方米!

  师:平方米有多大呢?闭上眼睛,先在头脑里想像一下。

  学生闭眼想像,教师把红色的1平方米的模型贴在黑板上。学生睁眼后——

  生:哇!好大。

  师:和你想像的一样吗?

  生:差不多。

  师: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来验证一下?

  生:只要量一量它的每条边是不是都1米就可以了。因为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那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肯定就是1平方米。

  师:真善于思考。那么,究竟是不是1平方米,谁来测量一下。

  学生测量,确认该正方形边长的确是1米。

  师:观察这1平方米,感觉怎么样?

  生:1平方米真的很大!

  活动二:在操作中体验

  师:光说很大显然是不够的。老师这儿还为每个大组的同学都准备了一块1平方米大的红色正方形布。同学们待会儿可以以大组为单位,共同来感受一下这1平方米。先讨论一下,你们打算怎么来感受?是躺一躺,站一站,还是另想别的办法?

  学生组内交流后,选择了合适的办法展开了体验性活动。随后交流——

  生:我们组选择了躺,发现1平方米的正方形布上大约能躺2个人。(生笑)

  生:我们组选择了站,结果发现,1平方米的正方形上居然能站15个人。

  师:能再给大家展示一下吗?

  第二组同学再次演示了15个人同时站在上面的情形,全班同学都瞪大了眼睛。

  生:我们组选择了摆数学书。可惜我们的数学书不够,没能够把1平方米摆满。

  师:但你能根据你们已经摆的,推算出一共可以摆多少本数学书吗?

  生:能!我们发现,一排可以摆6本,可以摆4排,所以一共可以摆24本左右。

  师:多棒的`想法呀。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还将继续来探讨这一问题。

  生:我们组是在上面摆文具盒,结果发现……

  活动三:在比较中体验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三个不同的面积单位。现在,我来把这三个不同的面积单位放到一起来。

  教师将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的模型分别剥下来,依次贴到平方米的模型上。学生又一次发出了惊叹的声音。

  师:惊讶什么?

  生:我发现三个面积单位放在一起,他们的大小相差真的很大。

  生:我发现平方米比平方分米大得多,而平方分米又比平方厘米大得多。

  生:我发现平方厘米和平方米相比,简直就是一个小不点。

  生:我还在想,1平方米里面究竟有多少个平方分米呢?1平方分米中又有多少个平方厘米呢……

  纵观三个教学片段,从观察到操作再到比较,学生对于平方米这一面积单位的感知由最初的模糊、粗线条不断得到了精确化与提升,相应的空间表象也在层层体验中不断得到了强化与升华。而所有这一切,都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数学活动息息相关。

《面积单位》教学反思6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面积单位的合适选择,教学难点是什么时候用面积单位,什么时候用长度单位。要做到重难点突出,主要还是要学生在学习时自主探究要充分。因此,教师要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实际操作,幻灯帮助验证从而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但是这节课上面积单位的进率是十分枯燥和乏味的,在这里的设计,我安排的不是很合适,只是采用书本上的直接的单位换算,引导发现的痕迹太多,在教学后期,学生明显有兴趣不足。

  其实可以这样设计:“如果把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划分成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你怎样划分?可以划分多少个?让学生在“摆一摆的活动” “测量划分”这几步后,提出摆的方法毕竟不简便,其他的学生在讨论中找到更好的方法——不用操作,直接将1分米换算成10厘米进行面积计算,“同一个正方形面积怎么会有不一样的答案呢?” 在计算的过程中,出现了2种情况,有的认为是“1平方分米”,有的认为是“100平方厘米”,这就为新课的'学习产生了一个认知的冲突,为什么出现2种答案,到底哪种对?接着再请学生比一比,排除计算的正方形不一样大这种情况,再来深究各自的计算方法,找到其实只是采用的单位不同,但是计算的都是正确的,这就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这一结论。

  在有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这一个认知推理的过程后,学生很容易推理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经过部分练习后,学生能很扎实的掌握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有了知识冲突就可以通过面积的计算总结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这样,不同的方法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不同思维程度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最后利用迁移类推的规律使学生明白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学生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自己获取知识,会形成了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教学中一定不能再抢占孩子的思维空间,引导的太多,学生会很被动的接受,课堂变成了“一问一答式”,孩子们失去兴趣,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面积单位》教学反思7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部分知识,表面上看内容较简单,但真正掌握起来又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与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时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实际操作,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再通过面积计算的方法得到了不同单位的面积分别是1平方分米和100平方厘米,然后通过比较得到了这两个答案都表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自然而然的总结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整个环节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了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学到的知识,记忆深刻。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地记住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热情高。但也有少数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掌握的不够牢固,主要体现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上,这些学生容易将面积单位间的关系弄反,由小单位变成大单位时,前面的数字应该变小,而个别学生弄不清楚,有单位变大数字变大,单位变小数字变小的情况,后面的教学中要注意这个问题。课后要引导这些学生观察、总结,形成技能。

  课中体现出教学机智还不够,有些学生出现的问题没有能够及时进行纠正。

《面积单位》教学反思8

  上周在学校开展的数学组青年教师教研课中,我执教了三年级的《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因为从教过三年级的数学,对教材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准备起来不是那么的不知所措。“教学是一门艺术”,在这门“艺术”中学生获得了知识,而我丰富了人生的历练。并且其中夹杂着一点点的感受,在感受中我反思自己教学中所得、所失、所悟。

  三年级在小学属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这节课上下来,我相信有一些是比较成功的地方,比如孩子们活跃积极,整个课堂有序而活泼。但我要反思的更多的是这节课上不成功的环节。

  因为学生是第一次学习有关面积单位,对于为什么要有统一的`面积单位,是必须知道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花了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体验统一测量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由于前面的教学占了较多的时间,所以在后面教学面积单位认识的时候显得非常的单薄,只是浮云略水一般过了。并且因为前面环节的拖沓,使得周长和面积的精彩比较以及面积单位的应用与拓展没能通过练习体现出来,所以导致教学还是不能有效地落到实处。

  不管成功与失败,这都是值得我深思的一节课。它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课堂上,老师应该给学生多一点自己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

《面积单位》教学反思9

  一、学情分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和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是学生在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过程,是“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

  二、教学设计

  在本课的设计时,我分成四个步骤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和快乐体验,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三、达到的目的

  1.活用教材,体现生活化。

  “面积”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我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比一比”“找一找”“猜一猜”,让学生在大量的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感受到 “面积”的意义。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的生活味和严谨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

  (20xx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来吸引他们参与学习,本节课的组织活动主要有“感知面积、建立表象”“动手操作、明确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和“尝试操作、学习面积单位”。让学生经历探索性学习过程,丰富了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知识的体验。

  3.在比较中,发展数学思维

  在实破引出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这一难点时,借助之前学生得出的利用“观察法”“重叠法”“剪拼法”还是无法比较两个长方形的`面积?适时地让学生运用学龄、直观操作、合作探究。进而通过汇报交流,让学生在比较中,真正感受和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出面积单位的认识。凸显出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4.在操作中,渗透思想方法。

  《20xx版小学数学新课标》倡导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体会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它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通过一系列的比较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体会到如“观察法”“重叠法”“剪拼法”等常用的基本的数学的学习方法,比较关注学习过程的探索与数学思想的渗透,彰显了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让我困惑的是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课时是否分成两课时来教学。

《面积单位》教学反思10

  由于时间的关系,早上匆忙地只准备了一份作为演示的材料,也预料到课堂上在“讨论选择哪种图形来比较不同形状的大小”会出现磕碰,实际也果然如此,孩子们没有亲自动手实现理性地选择自己认为合理的图形,所以在讨论时,部分学生显得来不了劲,而且也出现了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选择上出现不肯定,有批学生认为长方形更好,但是考虑到这堂课的知识量大,我把学生的这种怀疑先放到了一边(其实这是不对的,不负责的表现)。

  但是这堂课的`学习动力还是不错的,孩子们多次在“怎么用这种就不行,那个行这个也行嘛…”的“挑逗”语言中进行激烈地理性地争辩,在对单位面积的认识也是非常到位的。

  但是还是有很多疑问:这堂课要不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个1平方厘米与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四人小组每人拿到一种图形来试图比较不同形状图形面积大小会不会效果更好,使用正方形来测量更有舒服力!

《面积单位》教学反思11

  一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认识和感受面积。面积是包含了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两层意思,我注重于从学生生活中能感受得到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认识面积,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来体会感受到表面的大小,比一比初步感知什么是面积,最后通过格式化的语言来说一说( )的大小叫做( )的面积,建立面积表象。对于图形的面积认识,我先是出示了一组对比题图形,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封闭图形才有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就做封闭图形的面积。最后引导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表面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封闭图形的面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面积,将两句话概括成一句话,进一步加深了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二是尊重经验,引导方法,强化认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怎样比较面积的大小呢?我通过三组活动,由浅入深的.引发了学生的对面积的更深入的思考。首先是出示了一组面积相差比较的图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学生通过日常的生活经验,很快就知道了答案。随后,我注意引导学生小结,让学生明确日常的生活经验也是很重要的数学学习资源,并且给这一种比较的方法还取了一个很响亮的名字“观察法”,再一次自然的架构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随后,我出示了一组图形,面积差别不大,引导学生比较大小。观察法不容易得出结论,我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将两个图形重叠,就能很快的比较出大小来。我再次引导学生将这一种比较的方法取一个响亮的名字,学生说是“重叠法”。学生借助活动较好的完成了学习任务。初步收获到了成功的喜悦。

  认识的不断深化是矛盾不断运动的结果。利用“观察法”、“重叠法”比较的面积的大小是浅表性思维活动。怎样才能充分调动的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呢,有挑战性任务驱动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在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又出示了一组图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前面的两种方法对于现在的比较来说都不是良策了,怎么办呢?在学生单独解决感觉困惑时,我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比较的方法。随后,我让学生拿出学具,启发学生可以用学生来帮忙。出示了学具操作的要求。学生通过合作研讨和班级的交流,得出可以用利用学具摆一摆来间接比较大小,利用的学生个数多,面积就大。学生还在操作中,直观的感知了利用正方形拼摆比较合适。在活动中学生积累了初步的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也为下面的面积单位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有效的问题应出现在思维的转弯处。“比较面积的大小,可以借助特定的学具。利用的学具个数多,面积就大”是学生刚刚建立起来的学习认识。我出示了一组遮挡住的图形,一个图形有6个小方格、一个图形有9个方格另一个图形有15个小方格。猜一猜哪一个图形的面积是最大的?学生大多是猜测是15个小方格的图形面积最大。可是揭开遮挡物以后,发现恰恰是6个小方格的图形面积最大?为什么呢?原来比较面积的大小,统一的面积单位是重要前提。

  三是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生几何意识。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习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注意利用几何直观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几何意识。首先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面积意义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进行感知;在比较面积大小时,引导学生借助学生进行摆一摆;在认识了面积单位时,我注意让学生用面积单位量一量等,都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是重视学生看一看和记一记,面积单位是具体,我让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了几个,认识后,引导学生看一看每一个面积单位有多大,在心里记下来,各个面积单位的大小,再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大约是一个单位等。

  四是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估测尽管是一种粗略的测量方法,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在用面积单位测量时,走都注意引导学生先估一估,再和自己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强化对面积单位的认识。

《面积单位》教学反思12

  两种教法中都有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两种操作实践活动在形式上很相似但却有本质的区别。在“教法一”中,学生虽然被调动起来,不停地随着教师的指令动手操作。可是,如果仔细分析,学生的行为实际上是对教师指令的被动回应,他们并不清楚为什么要进行这些操作活动。这样做,看似让学生观察与探究,实质上仍然停留在“告诉事实,验证结论”的水平,学生的思维活动投入量明显不足,多数学生只有行为的`参与而缺少认知参与和积极的情感参与。

  而“教法二”的设计更具探索性、开放性和自主性,教师先引导学生提出大胆猜想,然后启发学生:你能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吗?此时的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心理状态,当然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实践活动。在整个实践活动中,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结论是待定的,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自始至终是积极主动的。在此期间,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在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习了研究问题的方法,学习了怎样与同伴合作交流,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的培养得到了落实。

  动手必须与动脑相结合。如果学生的操作实践变成了简单执行教师的“指令”,变成了一种机械的模仿与复制,只需手的运动而无需脑的兴奋,那么它的功效将会大大降低。操作实践,需要一种积极探索的心理状态,需要一定的思维空间和思维坡度,需要深刻的观察、想象、假设、推理、探究等高层次思维活动的加入,需要由指令性向自主性转变,从而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数学思维活动。

《面积单位》教学反思13

  圣诞老人的礼物讲述了一位小女孩在圣诞节来临前,为了给因生病而头发掉光的妈妈买假发的事。圣诞节就要到了,小女孩看到了橱窗里漂亮的黄色假发,再联想到妈妈,便产生了给妈妈买假发的愿望。无奈自己的经济实力与假发的价格相去甚远,在叮咛老板为自己留下假发后,便想尽一切办法赚钱,结果只赚到了可怜的1、5元,抱着试探的心里来到商店,讲述自己的经历,老板却称假发已经卖了。读到此处,我们不禁同情起小女孩,憎恨起这位商店老板,但文章的结尾却出乎人的意料,细读之后,会发现圣诞老人就是这位大胡子老板。

  课文共有6个自然段,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情,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变化。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从具体的语句和朗读中感受陌生人之间、母女之间的可贵的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具体的语句感受故事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2、有感请的朗读课文。教学难点:通过具体的语句感受故事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本节教案设计共6个环节。

  首先课题引入,本节课我直奔课题,齐读课题后问学生有什么问题,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下一环节作准备,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全文。其次,熟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所了解,整体把握。为精读课文作好铺垫。第三精读课文环节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分析人物内心的活动情况,此环节我不断的启发诱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处于积极的状态,不断去探索新知识,从而达到以情悟文的目的。回读课文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精读理解的基础上在读课文升华理解,明确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圣诞老人,要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身边的人的帮助,使别人感到快乐。

  课后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发挥教师、教材、学生的情感作用,并注意三者的和谐统一,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内驱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时时不忘情感熏陶,促使经久不衰的情感因素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架起一座坚固的桥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生动活泼,充满活力。

《面积单位》教学反思14

  数学教学是一种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力求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依赖教师的讲解获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观察、操作、思考和讨论交流,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得面积的概念。

  1.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做数学。

  导入从学生熟悉的土豆开始,让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就在我们身边。接着课堂中摸一摸书封面、桌面、黑板面……,感受“物体的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使学习成为一种自然生发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亲历经验的积累,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2 .强化数学的体验学习。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索过程,为了使学生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将学生引入重重矛盾之中,使他们经历了从观察——重叠——拼剪——拼摆——用统一的标准来摆——面积单位的建立这一过程,学生始终在兴奋中思考、探索,知识的`学习成为了自我需要,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挑战和乐趣。

  3.在实践活动中提升数学素养。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数学,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现象,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为孩子们提供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结合新课标,如何上好数学课,当中还有许多值得自己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个课例,感觉要上“活”概念课,就要适时给概念下定义。定义下得过早,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下得太迟,则又怕学生的思维呈现零乱状态,不能及时地整理和总结。

《面积单位》教学反思15

  有人曾经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天自己教《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内容,在这门“遗憾的艺术”中获得一点点的成功。兴奋中我不忘反思自己教学中所得、所失、所悟。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这个单元中的第一课时,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础。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点:

  1、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和常用的面积单位。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空间概念。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等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在过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面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知其言,不知起所言”的层次,不会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自己也感觉这节内容比较多而杂,不容易上“活”。这个学期再次实施此教材,我改变了以往陈旧的教学方法、理顺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教学环节。

  一、导入——在比赛中引入。

  这节课的导入,我设计了一个比赛——“比比谁喝得快”。我和学生比赛用吸管喝水。

  比赛时,为了营造气氛,我故意摆出胸有成竹的样子,让学生先喝。参赛的学生无论怎样用力,就是吸不了一滴水,比赛当然是我赢啦。学生心里感到纳闷,都不服输,都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此时我揭开取胜之谜,把吸管一头用透明胶封起来,形成一个“面”,这个“面”起到阻隔作用,使水不能通过吸管。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此时我及时引导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

  “面”有什么作用?生活中有哪些“面”?他们有大小之分吗?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已经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我在掌握学生的知识起点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揭示本课学习目标,共同投入到新课学习中。

  二、探究——在活动中理解

  (一)“面积”的教学

  “物体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学生要理解,就必须明晰“物体表面”、“大小”、“围成”等几个词的含意,再把它们综合概括,得到“面积”的整体概念。其中“围成”是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往往把它与“组成”混淆。怎样避免概念不清?我设计了“看看”、“摸摸”、“辨辨”“讲讲”四个小环节,让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己悟出“面积”的定义。

  1.看看——引导学生观察黑板、桌子、课本等实物的表面,初步感知“物体表面”。

  2.摸摸——引导学生用手摸摸萝卜的表面,用小刀剖开萝卜观察它的截面,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使“物体表面”的具体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全面清晰的反映。

  3.辨辨——设计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围成”。

  动态课件显示,帮助学生理解。

  利用电脑的画图软件显示两个长方形,分别给它们涂色,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围成的长方形的涂色范围是固定,反之,颜色则扩散到整个版面。具体情况如下图:

  用自己的语言说“围成”。

  生:围成就是一个接一个、

  生:围成就是没有缺口……,

  老师在尊重肯定学生回答的基础指出“围成”就是“首尾相接”。

  用自己的身体做“围成”。

  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有的用4根指头紧紧相连,围成一个“◇”形,有的4人小组合作,手拉着手围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4.讲讲——学生从前面三个环节中获取经验,结合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说说把自己对“面积”的理解,师生在共同总结出“面积”的定义。

  (二)“面积单位”的教学

  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就是面积单位的教学,它也是本课的难点。教学的主要环节设计如下:

  1.自学——提出疑问。

  2.在画画、剪剪、找找、估算中掌握“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画1平方厘米;找找身上的1平方厘米;估算邮票的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剪1平方分米,找找身上的1平方分米;估算课桌桌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3.小组合作造1平方米。

  以小组为单位,用彩带、旧报纸、边长是1分米的春联、边长是25厘米的春联等材料拼出1平方米。其中一个小组没有给任何工具,让他们想法子围出1平方米。

  4.估算在1平方米大的正方形内,能站多少人?再让学生现场站一站,帮助他们在脑海中正确构建“1平方米”真正大小。

  5.估算教室地面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三、应用——在游戏中进行。

  学习的关键是把静态的书本知识转到动态的生活实际中。这节课的'巩固应用部分,我参考了电视上智力竞赛的形式,把练习题设计成竞赛题,分成男女两组进行比赛,哪一组回答正确,就可以揭起一幅画,看哪组最快猜出画的内容,得分最高。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完成了练习,效果比较理想。

  这节课的成功,确实让我高兴了一阵子。高兴之后,我静下来反思课中的所得、所失、所悟。

  一、我的成功

  1.能较好把握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课的引入设计了一个师生比赛的环节,让学生在紧张的比赛气氛中收起没进课室的心,也将“面”在生活中的应用有趣化,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课的引入是比较成功的。另外,在教学中我关注到学生的情绪状态,想法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维持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环节设计松紧有度。看来,要上好一节课,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

  2.教学环节层次分明,条理性强。这节课的概念比较多,比较散,备课时,我基本能抓住教材的逻辑关系,理顺了教学内容间的关系,从大处上做文章,在小处中润色。

  3.本课成功的关键是自己在教学理念上的转变。以前自上课总不放心让学生自主探索,总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多灌输一点,提高课堂“效率”。课堂中,我成了“职业灌输器”,学生充当了“专业接收站”,造成了老师累,学生烦的局面。这次我思想开放了,让学生“活”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课堂上做到了“三活”——“学生活中的”,“在活动中学”,“灵活地学”,总之“活”贯穿于整个课堂。整节课,学生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索、自主总结归纳。想不到教学效果那么理想,比以前的满堂灌强多了。所以说,放心让学生探索,精心引导学生是成功的关键。

  二、我的失败

  1.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堂,释放了学生,考验着老师。这节课的小组活动,出现了一些“混乱”场面,有的学生不知所措,有的学生参与感不强,有的学生在交流时没有认真听别人发言……,这方面的组织与调控我还要继续努力。

  2.课中某些环节的处理不够细化。在估算桌面大约有几平方分米这个环节中,学生基本上是瞎猜,我也只是在等待比较接近的答案出现,有一个学生报出了比较准确的答案,我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匆匆把这个环节一带而过。没有充分发挥这个环节地作用,要改进。这个教学环节可以细化为如下几点:

  第一次估算,找出差距最远的答案。

  根据这个学生的答案,每位同学拿着自己剪的1平方分米上台在桌面上摆一摆。

  根据摆的情况进行第二次估算,力求一次估算正确。

  交流总结估算的方法。

  三、我的感悟

  结合新课标,如何上好数学课,当中还有许多值得自己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个课例,感觉要上“活”概念课,就要适时给概念下定义。定义下得过早,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下得太迟,则又怕学生的思维呈现零乱状态,不能及时地整理和总结。

  本课的反思可以概括为以几句:

  蹲,用儿童的眼光理解教材;

  活,用新课标理念处理教法;

  灵,灵活调节控制每个环节;

  个,凸现自己个性展现风格;

  每节课,教师不应该只留下一个句号,应该给自己留下一个“?”、“!”、“……”

【《面积单位》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面积单位》教学反思07-27

《认识面积单位》教学反思09-21

《面积单位》教学反思(15篇)07-28

《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精选9篇)04-14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通用12篇)04-20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06-18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11-23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11-23

《面积》教学反思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