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1
离别,一个伤感的话题。虽说“若是两情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但谁愿意让沉甸甸的思念、牵挂萦绕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文人重情,因而文人之间的离别常常会演绎成一段动人的故事,如李白与孟浩然的黄鹤楼之别。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其实就是 作者对诗句的一种解读,并将这种解读呈现在动人的故事中,从而使读者在读文中获得对诗句内涵、意境的深刻感悟。阅读这种文章,基本的方法是:诗文对照。这一点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学生也并不陌生,学文之前大多已能琅琅背诵。
针对如此学情,我们的教学还能仅仅着眼于“诗文对照,理解诗意”吗?不。我们要努力达到的目标,是向文本深处行进,读懂送别中流露的“情”,学习文章表达情感的方式。目标决定方向,方向决定方式,于是,《黄鹤楼送别》一课的教学,定位于——含英咀华,涵咏真情。
一、诗文对照,初解诗意。
学生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绝不是一无所知。初读之后,已大致了解诗句讲的是暮春三月,孟浩然要去扬州,李白在黄鹤楼为他送行。也能或多或少地感到诗人想要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当然,如此粗浅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想要获得进一步的理解,必须诗文对照。高年级的学生,应该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文包诗的学习方法。于是,从“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读懂了“故人西辞黄鹤楼”;从“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读懂了如此美景,便是诗句中的“烟花三月”;从“顺江东下,前往扬州”读懂了诗句中的“下扬州”;从“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读懂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该放手时且放手,让学生去文中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于是,诗的意思便了解了。很不喜欢那种为了突出学法指导一味地将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归零”的做法。事实上,漠视学情的学法指导正是不重视学法指导的体现。
二、品读场景,涵咏真情。
《黄鹤楼送别》一文,将送别时的三个场景娓娓叙来,细细描绘,无需画面的呈现,音乐的渲染,就那样“洗尽铅华,素面朝天”,让学生走进文字中,步入画面中,咀嚼,品味,潜心会文滋味长,文的背后的那份情,便悄悄地撞击心弦了。
首先,是“‘观赏’美景”。“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那不是真正的观赏,是掩饰离愁,是排遣别情,是将依依惜别的情意深深地藏在心底啊。为什么藏呢?“情深深,雨蒙蒙”那样地唱不行么?“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那般地哭不可以么?不,那不是属于李白和孟浩然这样的男子汉的离别,他们藏着的别情后,是满腔的深情,真情和豪情!细细地品读一个“藏”,读懂的是藏不住的情,直抵人的心怀。
然后,是“敬酒话别”。人常道:言为心声。送别的话语里倾诉的是心声,满满的酒杯里装着的是情意。敬仰情,感激请,留恋情;师生情,手足情,朋友情,酒满情更满。而孟浩然语重心长的劝慰中,是关心,是爱护,是对友情的珍视,信任。薄酒一杯酬知己,一个是“请满饮此杯”,一个是“一饮而尽”,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传递的都是那不朽的友情,那样真挚,那样深情。
最后,是“伫立吟诗”。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孟浩然登上小船,白帆翩然远去,李白伫立江边,凝视江面,既然是“凝视”,他的视线应该有一个焦点,那个焦点,便是渐行渐远的孟浩然。纵然是孟浩然乘坐小船已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尽头,视线却能飞越千山万水,久久地追随,随着牵挂的人儿走向海角天涯。因为人有情,物也有了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人习俗“折柳相送”,“柳”——“留”谐音,那杨柳依依似乎也在伸手依依地挽留;那点点沙鸥仿佛也在一路追随相送,声声呼唤珍重;那一江春水绵绵不绝地流淌,诉说着思念和祝福绵绵无绝期,真挚深厚的友谊在天地间长存,永世不绝。而文末的一个省略号,又蕴含着多少道不完的情!
就这样,细细地读,慢慢地品,味有了,情懂了,心动了,这一份依依惜别的真情,深情和豪情,如一棵树,在心头静静地长起来了。
三、反复诵读,读中抒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千古流传,脍炙人口,为何?文采斐然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诗中动人的情。原来,诗跟人一样,有了情,便有了生命,便能生生不息地传承。所以,多少年岁月流逝,静静伫立的黄鹤楼在诉说着这个动人的故事;长江水滔滔不绝,在吟唱着这一份感人的友情。一遍遍地诵读,渐渐地,便分不清诗中的情,自己的情,只知道强烈的感情喷涌而出,融进这千古的绝唱——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千多年过去了,人们传诵着这首动人的诗。著名词曲作家陈小奇将它改写成了一曲《烟花三月》,歌词就是一首诗,写得情意绵绵。课堂上,歌不必听,歌词却很值得一读。用心地读一读,一切尽在诗中了——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黄花瘦……
四、读写迁移,表达真情。
作为高年级的学生,仅仅读懂文章表达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习课文表达情感的写法。纵观全文,在送别的三个场景中,或借景抒情,或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表达情感,使文章洋溢着感人的情意。细细回味,撷取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学习运用这些方法来表达与朋友间的友情,与家人间的亲情……一则小练笔,由“得意”走向“得言”,“情”便如溪水般自然、活泼地向前流淌。
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2
《少年闰土》是一篇老课文,在组织教学设计时,我大胆地将《故乡》中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引进课堂,让学生通过对比闰土少年时的纯净与天真,中年时的苍老与悲苦,对帮助学生感悟鲁迅写人物的特点,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具体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自己的体会:
1、在课堂上,我从转变自身角色做起,对学生采用“导”而不是“给”:
如教学第一自然段,我不给学生讲闰土的身世和名字的来历,也不讲闰土的外貌特征,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品味、去想象,最后让学生动笔学着写,来实现以读学写、学以致用的目的。
2、我一改往日由老师津津乐道地讲解如何“捕鸟”,如何“看瓜刺猹”、“拾贝壳”、“看跳鱼儿”等故事情节的传统教法,而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尽量让精采的语言出自学生之口,并且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口吻说:“我知道,有些同学喜欢捕鸟,有些同学对“看瓜刺餷”感兴趣……那么,你喜欢什么内容,就仔细阅读这一部分,然后把怎样捕鸟,怎样看瓜刺餷的乐趣和拣贝壳,看跳鱼儿的情景说给大家听听,也可以采用“我”和闰土对话的形式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好吗?”这样一引导,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有的模仿文中的“我”和闰土个性化的语言分角色朗读起来,有的展示自己收集有关“跳鱼儿”的画片,资料与大家分享,有的津津乐道捕鸟的方法和保护鸟类的意义……谁能没有自己的喜爱?谁能没有自己的感受?不同的情节,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即便是同一情节也是如此。学生的这种感受可能是幼稚的,也可能是令人发笑的,但它却是最真实的,是学生自己的.。实践又一次告诉我,这样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对话,比老师唱“独角戏”,“孤芳自赏”要好的多。
3、在教学中比较注重为学生发展而服务:
在课堂上学生出现自读不领悟,讨论无结果探究无法深入下去的时候,教师不能观望,更不能等待,而要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从而推动合作学习的深入,使学生受到积极情感,审美观念的教育。如在对课文第十六自然段“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时,我引导学生先理解第十四自然段“我素不知道天下有着许多新鲜事……”有了这一个过度句的理解,学生再理解“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就容易多了。
当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教室角色转换时有时做得不够好,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学习,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3
一篇课文的容量毕竟是有限的,光凭课堂上的时间、教材上的内容是无法满足我们对知识的渴求的。在课前我就布置学生去阅读课外书中对火星的介绍,在学习完这篇课文之后,我就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自己对火星的认识。学生们准备得还是比较充分的,有的介绍了火星上的山脉——比珠穆朗玛峰高三倍的奥林匹斯山脉,有的介绍了火星上的气温——和“火星”这个名字给人的感觉正好相反,火星上的温度极低,最低达到零下123摄氏度……
通过相互交流介绍,我让学生明白,经过课外阅读能够了解到好多平时不知道的知识,如果只看语文书,而不看课外书,那我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阅读课外书,同样是学习语文,就如我们语文书开头的“习惯篇”中所讲的那样——多种渠道学语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衡量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否科学,是否合理的标准:
1、是否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有没有反思过去的文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在教学中是否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五年级数学教学随笔(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
3、是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4、是否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即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创造性的关系;
5、是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即要遵循发展性原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识字、写字、学汉语拼音、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进行综合性学习。我认为阅读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掌握语文工具的知识和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并重点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因此我觉得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语文教学反思以下几点:
阅读课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形成末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
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例如我在教《索溪峪的“野”》这一课时,尝试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十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个成员组成: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两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和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桌椅也跟着进行调整。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了各小组要解决的四个问题:(1、“野”在中指什么意思?2、是从几方面来写这种“野”的?3、是怎样写出这种“野”的?4、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内容多读一读,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大家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积极地进行讨论,各抒已见,合作解决问题。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并适当的点拔,引导他们所讨论的问题。当学生讨论结束后,我让各小组派代表来向老师汇报自学的情况,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已的意见和看法。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适时进行指点、帮助。在讨论汇报中,有的还提出了学习中不明白的问题,也有的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激烈的争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学会团体协作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沉闷,被动的了。而乐于去学,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因此我觉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来达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语文论文库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例如:我在教《宇宙生命之谜》这一课时,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上网去查阅有关天文知识,让学生通过上网了解自己感兴趣内容,和解决课文中的疑惑。再让学生在班上把上网后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汇报,各小组互相交流讨论。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同时也大大激发对天文知识的浓厚兴趣,课外我还让学生组织一个天文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再上网或到图书室借阅课外书及观测天体,进一步让学生去认识、探索宇宙的奥秘。
注意阅读教学中人文内涵的渗透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人文性的渗透。如在教孟郊写的《游子吟》这一课,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后,我让学生谈谈学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并说说你们的母亲又是如何?你将来想怎样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各自母亲是如何对自已无微不致的关怀,将来要如何去报答母爱。我听了后,感到很高兴,及时地加以肯定和表扬,并对学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学长大以后能够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学中让学生懂得父母养育我们的艰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如《落花生》这课是一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课文,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讨论做人的道理。在学习中领会了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要像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对社会有用有贡献的人。在教学中渗透了人文内涵,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法指导
1、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改变过去班级授课中“传递——接小学一年级教学反思受”式的师生单向交流的局面,我建立了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
2、交还自主权,提供学生创新的时空
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3、转换角色,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1)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
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的方法。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学习;如果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不断地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
(3)学生与学习内容中的角色转换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往往凝聚着作家的灵感、激情和思想,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及多元化的角色,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教学中可以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的方法,让他们与这些角色同喜同悲,这样,学生内在的情感与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鸣,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学生的再创造中得到延伸,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得到了拓展,学生创新的潜质也可以发挥了。
我觉得语文阅读教学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和思想道德修养。才能真正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4
《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着重记录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我个人看来,这篇课文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注定了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老舍先生的文章含义又较深,对学生来说有是一个大的挑战。在讲课之前,我还犹豫再三,担心学生不能抓住散文的特点而理解文章的“神”。而一节课下来却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在课上的表现把我的担心全都打消了。学生们那独特的见解,那入境入情的想法,有时连我这个老师都自愧不如。
回忆教学前的准备及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引发学生兴趣,为学生主动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第一课时我范读了全篇课文,在范读中学生改变了看法,不由自主的也读起了课文。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创造了时空。
文章篇幅较大,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那么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关景物的描写则放在了第一课时中,这样整节课学生学习、交流的时间较充裕,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学生主体在反复读中理解,在反复说中明理。
读是学习理解课文的必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凡是朗读能力强的孩子理解能力一般也很强。在学习《草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围绕“草原上的人留给了你怎样的印象”一题展开学习。在学习中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给学生创造再造草原意境的气氛。教师设计了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走进课文,从而真正理解课文。学生一旦读进去了,那么理解起来就不会那么困难。
小组交流、全班讨论,使学生对草原的认识逐渐清晰深刻。
让学生尽可能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认识更深刻,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时也促进了全员参与,提高表达能力。
正是有了读和说的铺垫,学生的理解才那么到位。每个学生都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加以汇报,在汇报中全班学生没有丢掉一个知识点,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难点自然突破。
在这节课中我也找出了自身的问题:
一、课后练习中的读读写写落实不够。
读读写写中的很多词正是重点句中的重点词,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理解词义,而不应局限于第一课时中单纯的句词。
二、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课前总担心学生理解不透其实学生的能力很强,只要做法得当,学生会理解到位。
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5
本课的插图直观地呈现了前两行诗的意境,也为后两行诗意的理解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学时,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主要是第一行和第四行的诗不懂。我是这样利用课文插图的.
师:请同学们在图中找一找“白日”?
生:在楼的对面,离山很近的地方。
师:尽是没有、完的意思,你们想一想,那是什么时候的太阳?
生:是傍晚,晚上的太阳才要落山了,才要没有了。
师:这是谁看到的景色,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是王之涣。因为他在楼的第一层。
师:王之涣和他的孩子还看到了什么?
生:他们看到了黄河水
生:他们看到黄河水流入了大海。
生:我们在练习6学过,“百川东到海”就是这个意思。
师:你再仔细看一看插图,想一想,他和孩子会做什么,说什么?
生:他们想看的远一些,所以又开始登上了另一层楼。
师:你能看图编个王之涣和他孩子登颧雀楼的故事吗?
生:……
思考:图文并茂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画图,以适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需要。与理解课文相结合,这是课文插图最明显的特点,它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字、词、句的意思。所以说它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课文插图作用,尤其是在追求信息技术的今天,我们切不可为了追赶潮流,捡起芝麻却丢掉了怀中的西瓜。
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6
一、运用古代小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小学生们都生活在科技社会中,接触到的都是动漫、电脑等等,要走入古代的生活情境是不易的,体会诗歌蕴藏的情感更难。因此,创设情景,奠定情感基调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本课前,我通过网络去查阅了有关这首诗的资料,在课前给学生介绍。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知道李白吗?学生都知道他是唐朝人,写了《静夜思》这首古诗。然后我又问孩子们知道汪伦和他是什么关系吗?他们都不知道。接下来,我马上告诉他们,老师从网上查阅了李白和汪伦成为好朋友的有趣小故事,你们想听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都认真地听老师讲故事。(师讲故事):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
通过资源共享,使学生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有人认为“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媒体的介入,由于师与机、生与机的交流,往往会削弱流动在师生之间的情感”。其实不然,假如教师能把握住“朗读”这座桥梁,就能让多媒体成为“情感交流”的.媒介。
“不及汪沦送我情”这一诗句饱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怎样用朗读的加以体现?带着这样的思考,我播放古乐,创设情境,饱含深情地朗读了诗句,学生读出了李白为意想不到的相送而“惊喜”,从而体验到了这份“比桃花潭水还深”的友情。
三、课外延伸,拓展学习。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以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古诗词诵读的活动,穿插表示离情别绪的诗句让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提供了古诗学习方法和六首送别诗,学生任选一首自学:《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董大》。当学生遇到难点时,让学生质疑,教师适度地加以指导,对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拓宽。
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7
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课文分两部分,先回忆“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后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回忆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课文重点展开叙述的。课文在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以及“我”的感受时,不惜浓墨重彩,细致入微。特别是六次外貌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给人一种“一面”胜似数面之感。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我”是在无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第二次是在近处,在明里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观察更细致,连烟嘴是“黄色”的、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导学生揣摩抓住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在这堂课中,我认为有几个方面是做的比较到位的:
(一)在教学上我努力切合自主教育的课堂要求,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和小组探讨合作展示交流相结合,最后进行总结提升,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二)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之后,交流写作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能够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更好地体会鲁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当时情况下的特殊行为。
(三)找出文中的多次外貌描写,主要抓住外貌描写进行学习,层层推进,以读代悟,读悟结合,重点分析对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写,使学生从中体会鲁迅的伟大精神品质。体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实际训练之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本次教学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本文词语的感情色彩强烈,课文已对关键词语作了一些批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着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微笑”,表现出鲁迅的慈爱与安详;“点头”,表现出鲁迅的信赖和放心;“知道”,表现鲁迅的'理解和关切。这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到鲁迅关心和爱护青年的品质。
(二)文章末段的文字含蓄,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可结合时代背景,作必要地提示。
(三)鲁迅离我们的学生有点遥远,学生的理解一直处于表面层次,还不够
深入。特别是对外貌描写的学习上,比较“干”,缺乏“圆润”。
(四)在一些问题的设计上,没有进行一些学习方法的回顾,过于主观的设定了方法,限定了学生的思维。如任务一“小贴士”的设计和对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的提示。
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8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挚自然见长。“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于学生领悟文中渗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
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尝试让学生走进深深的父爱,学会感恩身边给予我们关爱的人人。
(一)抓住背影、朗读圈划
文章的标题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可以视作贯穿文章的主线。“背影的表现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分析课文时,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所以,我通过反复朗读、圈划,欣赏歌曲,引导学生体会了父亲无微不至的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课外拓展、体会写法
“细微之处见真情,抓住人物的某一细节,多次展开描写”,这是这篇散文最大的特色。我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组织材料呢?然后小结:抓住细节描写能达到艺术视角的创新,可以给读者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并且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随后,我发了一片课外阅读《父亲的巴掌》,此文与《背影》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是抓住“父亲巴掌”这一细节来体现父亲对我的爱。在课堂中,我紧紧抓住细节描写这一主线,贯串整个教学,教学思路非常清晰。课内学习、课外拓展,学习的容量增加了,所学的知识也及时得到了巩固。
(三)连接生活、畅谈心声
不同的父亲,爱的方式各有不同。最后一环节,我让学生畅谈心声,说说在自己的经历中,父亲的哪些细节令人难忘。通过小组讨论,推选1-2人上台演讲,全班交流,预期使全课达到高潮。但可惜,下课的铃声已响起,只能把这一精彩的环节放在第二节课,继续讨论。
最后,我告诉大家: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请大家回到家里,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父母、亲人表示你对他们理解,对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给父母夹一次菜,给他们写一张纸条,为他们倒一杯水,向他们道一声辛苦……学会理解,学会感恩,是现在的学生所缺乏的。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同时也要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我认为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此。
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9
《青蛙看海》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童话故事。叙述了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的事。告诉我们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从指导预习到第一课时的教学,孩子们对故事已经熟读成诵了。第二课时读完课题,一个孩子叙述了故事大意后,我问孩子们“青蛙看到大海难吗?”“不难。”“难。”“不难。”““难。” 有的孩子把目光聚焦到“这有什么难的?”这句话。抛出的问题太唐突了吧,让我们来听听苍鹰和青蛙的对话吧。一个说只要登上前面的那座山,就看到大海了。一个说山太高,没有翅膀和长腿上不去。在这难与不难的碰撞中,孩子的思维之花悄悄绽放了。一个认为不难,轻而易举,充满鼓惑,一个却高山仰止,望尘莫及。加上图画和语言的'渲染,分角色朗读一下子入情入境了。就这样让梦想破灭了吗?就这样想见却不得见吗?就这样陷入失望的境地,垂头丧气,无可奈何了吗?
小松鼠来了,她的鼓励成了一盏不灭的灯,照亮了青蛙被失望和无奈浸透的心灵。她的陪伴给了青蛙无穷的力量,一级一级地往上跳,终于到达了山顶,看到了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我终于梦想成真了。”好一个梦想成真,这一切容易吗?不容易啊!反反复复地读“就这样,青蛙跟着松鼠一级一级地往上跳,累了在草丛中歇一会儿,渴了喝点山泉水。不知不觉,它们已经跳完了石阶,到达了山顶。”看似艰难,筋疲力尽了,可一个“不知不觉”分明流淌着幸福和欣喜,融化了疲惫,只有大海,只有梦,只有那片蔚蓝。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海,美丽而宽广,神秘而充满诱惑。怎样才能看到她呢?如果你是小青蛙,那苍鹰是谁呢?是老师和妈妈。小松鼠是谁呢?是朋友,是老师,是伙伴,是伴侣。是啊,有了指引,有了陪伴,有了鼓励,我们就离那片还越来越近了。
美妙的课堂,幸福的享受,情感的洗礼,精神的共振,如此美丽,如此难忘。
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10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 走进山林,探访善终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题《山中访友》既是全文立意之本,又是以联想和想象构筑情境这一独特、详明的表现手法之凝聚,是这篇作品中不可忽视的文眼。在教学中,我就紧紧抓住《山中访友》这个题目展开,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链接起导读文本的线索:
(1) 揭题后,我让学生猜测作者去山中访友的对象是谁呢?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2)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那些朋友?通过初读课文,学生明白了拜访的朋友原来是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概括地说,这山林中的一切都是作者的朋友。
(3) 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然后让学生细致深入地读文,找出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读读体会,再组织交流。
片段一:
师: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生齐读)
师:一进山门,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学生交流)
生:作者非常敬重他,说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师:有道理。谁知道“德高望重”的意思?
生:德高望重就是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师:那你们从哪儿体会到他的德高望重?
生:他把很多人人马渡过对岸,给大家带来方便。
生:他在涧水上已经站了几百年了,说明他为大家服务的时间很长很长,从这儿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他的“德高望重”。
师:说得好。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老桥,你如……”(生齐读)
师: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作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4) 在教学快结束时,我问学生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学生纷纷回忆到:春游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愉快,看到小鸟和树枝随风摆动,我们觉得他们的心情和我们一样高兴,小鸟在快乐地唱歌,树枝好象也在欢乐地舞蹈。我通过激发学生回忆类似的体验,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总之,在教学时,我更多地考虑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收获,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主线理解全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11
每上完一堂课,回顾自己课堂教学上的成败得失时,总是感慨万千,在执教完《石榴》一课后,有个最大的感受:教师应该全身心投入到教材中,对教材不能带上任何主观色彩。
于漪老师曾经说过“当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融为一体时,课堂教学的明灯就会高高挂起。”我们对教材一定要剖情入理,如出己之心,这样才能做到教书育人。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课文令教师很喜欢,而有的课文教师很难动情,这样就很难使教者步入课文的底里。当上《石榴》一文的`时候,我总感觉这篇课文描写的东西很抽象,很难打动我的心,不象《北大荒的秋天》那样,所描写的景物是我们手能摸到,眼能看到。因此在备课时,我就始终停留在课文的表面,无法深入钻研课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根本无法做到于漪老师的“明灯高高挂起”。
当教完之后,我再去深入钻研课文时,我被感动了,感动于作者浓浓的乡情在石榴身上的集中体现,正是因为作者对家乡,对石榴有着特殊的感情才能将石榴的枝叶,石榴的花,石榴的果写得如此生动形象。文章第一句话“我的家乡在枣庄,那里有驰名中外的石榴园”可以说是文章的文眼,给你打开了文章的情路。作者将情寄予石榴,一切景语,一切物语皆情语,因此当再次备课时,我是完全被打动了,深入其中不能自拔。
从这次的教学中,我感受到教师没有挑剔文章的权力,大凡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是作者情动于中,言溢于表的产物,我们一定要全身心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深入钻研课文,这样才能正确解读课文。“不进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正是因为我对教材没有进行深入的理解,所进行的一切都是留于表面的,而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抽去了其中的情意,语文的人文性夫复何求?
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12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陶罐和铁罐》课后教学反思教后感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赵小利
在《陶罐和铁罐》一课中,我针对“抓提示语指导学生读出对话的语气”这一研究主题,采用了一些不同的方法。
1、利用插图理解“傲慢”一词的意思,与“谦虚”做对比。课上学生理解比较到位,但读的火候不够,下次我想改进为观察后模仿铁罐的表情,帮学生打开局面,烘托气氛,免得学生放不开,不好意思带着语气读。
2、通过工具书理解词义,我把字典中对“轻蔑”的解释原样呈现给学生,此处理解比较到位,学生能读出瞧不起的感觉。
3、替换词语感受“恼怒”中暗含的蛮不讲理,表现出铁罐一心用自己的长处和陶罐的短处相比。在一些老师的教案设计中,我发现这个环节他们会出现重复,“先问恼怒什么意思,让学生换个词,后来又问为什么恼怒用的好”,浪费了时间。并且,此处几经引导学生都没有把铁罐的恼羞成怒读出来,于是我讲解“恼羞成怒”一词,并板书“羞”,点出铁罐的无理取闹,接着范读这句话。因为我知道有几个孩子能读好,可“住嘴”一读出语气,他们就怕别人笑,果然在我先读后,就有学生恰到好处的`模仿我读出了铁罐不讲理,恼怒的样子。于是我马上表扬他,和大家一起为他鼓掌,局面一下子打开了,学生都放开了自己的拘束。
4、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到第四组对话,部分学生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寻找提示语了,但这一组恰恰没有。于是,我加入了提示语的填空,并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本身的内容和标点符号。学生以前积累过一些描写生气的词语,并浅层了解它们的意思,如:怒气冲冲、怒发冲冠、气急败坏等,这时,他们迁移了以往积累的词语,并最终选择了“气急败坏”这个比较恰当的词。
通过四组对话的朗读指导,此时学生已经关注到了提示语的作用,我就出示了填空,再次帮学生印证他们的想法。后来便水道渠成地由学生自己总结出了抓提示语中神态描写的方法。
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13
今天将日记两则结束,课堂伊始,以自己做过的梦来进入这一课。孩子们的兴致还是很高的,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日记两则。学生读全文说说自已的体会及问题。读第一篇日记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梦中的美,同时注意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但是让学生说话练得太多,时间没把握好。如:羡慕、迫不及待等并通过一些重点的词句进行指导朗读。
现实中对妈妈做法的不理解,所以认为妈妈很小气,在这里我先引着学生顺着小作者的思路读,体会小作者从高兴——生气——不高兴的心情。先不以自已的认识去分析,当学生把第一篇日记读得十分符合人物时,我问:小作者对自已妈妈这样做很不理解,那你的认为呢?你认为他的妈妈到底小气吗?再默读课文思考。
结果学生就开始了分析,有认为她妈妈舍得买那么多书给她,并也买了裙子给她,只是和她要的不一样罢了,说明她妈妈还是很关心她的等等,学生的意见也还真多。
后一则日记,主要解决刚才的问题:阿英是谁?她在哪里?妈妈为什么要给她也买一份礼物?最后这个小女孩为什么又不要那条白纱裙了呢?经过读思结合学生理解得算是透的了,于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反复读,并结合理解读出不同的语气。小作者的心情也高兴了。
至于日记的格式强调的`还是不够详细。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没能把握好,研究教材还不够透彻。板书过于简单,没能突出主题,重点词的板书不够到位,应该注重简洁明了,并且一些重点词应该及时地写在黑板上。
其实应该在课尾组织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想法。联系生活说自已的决心和做法,说自已也要怎样节省来帮助阿英及像阿英一样的小孩。我应该顺之将其引入现实,那就是节省钱,来资助济源山区的一些贫困学生。 可是时间不够了。整堂课时间安排有些前松后紧。
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14
教学目标:
1、巩固本课的生字,积累词汇。
2、丰富、积累词汇,培养观察能力。
3、通过语言环境了解、积累反义词。
4、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6、培养学生能较清楚地向别人介绍物品的口头表达能力。
7、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及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巩固本课的生字,积累词汇。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难点:
丰富、积累词汇,培养观察能力。培养学生能较清楚地向别人介绍物品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本单元的生字,积累词汇。
2、丰富、积累词汇,培养观察能力。
3、通过语言环境了解、积累反义词。
教学重点:
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
一、给下面的字加一部分,组成本单元的生字,再组成词语。
(一)读读本单元的生字,复习字形、巩固字音。
(二)读读横线左边的字。
(三)举例:光——()
“光”加上一部分,可以组成本单元学过的哪个字?(恍)
学生在横线上填上“恍”。在括号中组一个词。
(四)自主完成一题。
(五)集体订正。
二、读一读,背一背,你会有所发现。
(一)读词语,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注上拼音。
(二)读读第一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表示秋天景象的词语)
(三)背一背。
(三)口头填空:
秋()气()天()云()大()南()
果实()()菊花()()()()红叶
(四)用以上方法学习第二组。
(五)你还能够说出一些这样的词语吗?
三、作业:
抄写词语,并且背一背。
教学反思: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主进行学习,探索,在探索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读句子,在括号里写出与带点词语意思相反的词。
(一)读读句子。
(二)分别说说括号中填写哪些词语。
(三)自主完成练习。第二句也可进行扩展独立找出与句字相反的词语。
(小-大、坠落-上升等)
(四)读一读,大家评议。
二、按一定的顺序把下面的句子重新排列,在括号里写上序号。
(一)自己读读每句话。想想每句话的意思。
(二)指生按原有顺序读读每句话,说说句子的主要意思。
说说这几句话主要讲什么事?
(三)按事情的先后顺序排排顺序,写上序号。
(四王全安)大家讨论句子的排序,说说理由。
教学反思:
给学生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自己的方法。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能较清楚地向别人介绍物品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听的习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能够自己组织语言,条理清晰地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读读《口语交际》的要求及注意事项。
二、活动前准备
(一)学生与家长联系,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请家长帮助孩子挑选交易的物品,确实是闲置不用的、体积较小的一两件物品(玩具、书籍等)。
(二)想一想怎样介绍物品别人才能同意交换(如玩具的外形、特征、用途等,书籍的主要内容)。
(三)练习向家长介绍物品。家长帮助指导。
三、教师示范引导
教师和一名学生进行交易活动,其他学生观看。
(一)要清楚明白地介绍物品的优点和用途,针对别人与自己有交换的愿望,做重点地说明。
(二)尽量表现出自己对对方物品的需要。
(三)介绍时,要注意举止的文明礼貌。
四、学生展开交易活动。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物品交易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交易的情况,并及时指导。
(一)选择不成功的例子进行展示。
学生谈一谈不成功的原因。
(二)选择成功的例子进行展示。
学生谈一谈不成功的原因。
五、学生今天交换物品时的体会。
教学反思:学生在交易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注意文明礼貌,有个别的学生在语言的交流中有一定的困难,交际能力较差。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及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展开想象,要有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清楚明白的写出来。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喜欢读童话故事吗?都看过什么啊?大家特别喜欢看书,读过这么多的故事。其实你也可以成为一个小作家,今天就让我们去试着写一个童话故事。
二、出示大树图,老师为大家请来了一位大树朋友
1、点击出示大树图:仔细看看这是()的大树啊?
2、出示小鸟图,快看大树的好朋友小鸟也飞来了,
认真的看看这是()的小鸟啊?
3、点击出示;那么这些小鸟和这棵大树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就让我们一起去想象。
预设:
(1)出示(大树和小鸟图):这只小鸟在大树上会做些什么?在小组里先说一说
(2)生说:(躲风雨):你多会想,由天气想到了大树和小鸟之间会发生什么。
(3)(躲避人):你更会想象了,由人想到了大树与小鸟之间的故事。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上,人们更应该保护动物,爱护植物。
(4)(搭窝):小鸟的生活可真是离不开大树,再想想还有什么事让小鸟离不开大树?
(5)(给树啄虫):看来大树不仅帮助小鸟,小鸟也在关心大树呢?想一想,小鸟还能怎样帮助大树?(传播种子、粪便为大树增加营养给大树带去欢乐)
4、总结:就是这样的一幅图,因为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想象,所以说出了这么多精彩的故事。老师真佩服你们,我要为你鼓掌。
5、一个好故事不仅想象要丰富,内容也要具体吸引人,咱们一起来说个故事啊。看看我们说哪个?
(1)大树和啄木鸟:(师讲述)在大森林有一棵大树正愁眉苦脸的直叹气呢:我的身上长满了虫子,他们把我的枝叶都咬坏了,我可怎么办啊?谁来帮帮我啊?
(2)现在你可就是这只啄木鸟了,你会怎样想?(点击出示:想?)怎样说?(说?)怎样做的呢?(做?)
(3)大树和啄木鸟之间会说些什么?同桌互相说
(4)谁来演一演?其他的小鸟认真听,他们哪儿说得好,你还有什么建议吗?
(5)师生共同练说,哪棵大树想和我这只啄木鸟来说说啊?
(6)师:大树大树,你怎么了?让我飞一圈看看,帮你诊断一下吧,敲敲这没事,再敲敲,原来虫子都在这里呢,我赶快把虫子捉出来吧。大树别急了,你的病很快就会好了。
(7)除了谢谢我你还能说些什么啊?
(8)其他的啄木鸟们,你们说说我这只啄木鸟演得怎么样啊?是啊我不仅说得好,还把怎样做也说出来了,你是不是得向我学啊?
三、总结:大家说说,我们怎样才能编出一个好故事啊?角色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怎样做的?这样你的故事就能更加吸引人了。
四、下面就请你做一个小作家,来写一写大树和小鸟的'故事吧。你想写哪个故事?好,就请你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吧。
五、指导修改。
1、示范习作,师生共同修改。
2、一句一句读、修改。重点修改习作中的词语和句子。
“字”是否正确。
“词语”是否恰当。
“句子”是否通顺。
“标点”是否正确。
3、学生照样子修改自己的习作。
4、展示自己的习作。
六、讲评
读一读你的作文,认真听他哪写得好,你有什么建议吗?
1、(水平稍差的学生):你今天的进步真大,完整地写下了这个故事,老师祝贺你,相信你的进步会更大。
2、(水平好的学生):你的故事写得多好啊,不仅让我们知道了一个有趣的好故事,还让大家学到了这么多好的词语,我们要向你学。
3、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看图写想象作文,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想象,而且还编出了精彩的故事,收获真大。
教学反思:
学生在发挥自己想象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并对学生咋发言给予及时的指导,面对学生的困难给予及时的帮助。
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15
本课利用低年级儿童爱游戏的心理,巧妙地利用临摹的借鉴功能,在“看着画”中保留“想着画”的一些特征,进行非复制性临摹,为学生开拓一个创造的境地。上课之初,我以《天国的神鸟》这个故事导入,并配乐曲《百鸟朝凤》,设置情景,让同学们感知神鸟的美丽。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好像都投入到故事情境中去了,《神鸟变树》教学反思。借此机会利用多媒体出示《神鸟》这幅壁毯画,让同学们欣赏感受它的造型,它的色彩,它的构图,进一步感知天国的神鸟。
神鸟如何变树是本课的`趣味中心,我利用多媒体给大家变了一个小小的魔术,大家兴趣盎然,教学反思《《神鸟变树》教学反思》。同时让大家讲出自己的想法,互相启发。有的同学说想画一棵圣诞树,有的想画一棵美丽的蝴蝶树,有的想画心中的房子树,大家七嘴八舌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接着我带领同学们一块欣赏一些优秀的学生作业,强调画面的大胆创新,以及黑色背景的衬托等等。画一棵心中的神数是本课的重点,同学们纷纷拿起画笔彰显自己的才能。
不足之处就是留给学生自我介绍作品的时间把握不好,自己急于求成一股脑全说了。
本课利用低年级儿童爱游戏的心理,巧妙地利用临摹的借鉴功能,在“看着画”中保留“想着画”的一些特征,进行非复制性临摹,为学生开拓一个创造的境地。上课之初,我以《天国的神鸟》这个故事导入,并配乐曲《百鸟朝凤》,设置情景,让同学们感知神鸟的美丽。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好像都投入到故事情境中去了。借此机会利用多媒体出示《神鸟》这幅壁毯画,让同学们欣赏感受它的造型,它的色彩,它的构图,进一步感知天国的神鸟。
神鸟如何变树是本课的趣味中心,我利用多媒体给大家变了一个小小的魔术,大家兴趣盎然。同时让大家讲出自己的想法,互相启发。有的同学说想画一棵圣诞树,有的想画一棵美丽的蝴蝶树,有的想画心中的房子树,大家七嘴八舌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接着我带领同学们一块欣赏一些优秀的学生作业,强调画面的大胆创新,以及黑色背景的衬托等等。画一棵心中的神数是本课的重点,同学们纷纷拿起画笔彰显自己的才能。
不足之处就是留给学生自我介绍作品的时间把握不好,自己急于求成一股脑全说了。
【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教学课后反思03-17
小学语文课后教学反思10-25
课后的教学反思03-11
课后教学反思10-22
教学课后反思11-17
小学语文课后教学反思15篇11-04
教学反思和课后反思12-08
秋天课后教学反思01-28
教学课后反思总结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