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13 13:58:3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集锦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集锦15篇)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1

  新教材在内容安排上,给教师增加驾驭教材的能力提出新的考验。探究多了,教参内容却少了,如果教师不知新、老教材有何区别与联系,在知识点和挖掘教材的“深度”上就很难根据新教材的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创造性地教学,尤其对开放性的探索。教师观念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因为新教材要求较高。其次,讲课模式也提出挑战,新教材内容生动,知识面广,如何把生动的教材,变成生动的课堂,使学生真正学到系统、严密和“适度”物理知识。评价上,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能否为后继学习进一步奠定良好基础。这些都有待我们进一步学习和探究。

  在学习课标上,我们这几年也走出去拜师、学艺方面也下了大力气。理解了新教材符合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要求,它面向全体学生,希望人人都能获得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同时又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一些新知识出现并不一定要求学生掌握很多的物理内容,而是要求学生通过物理的探究活动,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锻炼科学探究物理规律过程的能力。比如“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凸透镜是一个很简单的光学仪器,却是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的关键构件,用两个凸透镜简单组合还能制成一架简易望远镜、显微镜。还有在教材的安排上说话(声音)、看(眼睛的原理),天气变化(物态变化),简单的电学知识,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学到更有价值的、富有实际应用的物理。另外,新教材内容设置,还有意识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结合当地的情况,亲自实践,增强学生学习后继知识的积极性。

  新教材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亲身经历、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思维方式和人格魅力。新教材实施过程中,学生死气沉沉、钻牛角尖式的学习少了,代之而来的是提出问题、假设猜想、设计实验、合作探究、交流或者自觉收集信息、数据、资料、探索性实践等活动,学生课堂气氛活跃了,课后目标也明确了。如八年级第一学期的“凸透镜成象”一节,在新教材中特别增加了学生实验的环节,让学生体会虽然是同一个凸透镜,在不同的位置却能成不同的象,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为后面的显微镜,望远镜,眼睛的结构,人带的眼镜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在试验给学生增加一些有关的实验内容:如用纸把凸透镜遮住一部分让学生观察凸透镜的成象,让学生拿着凸透镜观测近出和远出的物体,看有什么区别,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同时也是知识系统化。同时也告诉了我们老师:有些实验可以放手让学生去体会,总结,效果会更佳。在课堂45分钟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地探索、经历体验和感受,获得必要知识,教材选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时代气息的现象、模型。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中的例子,非常生动,有意义。比如“眼睛和眼镜”这一节时,生动的实例有:“给你一个老花镜”,“你能测出它的焦距和它的读数吗?”,学生的积极性特别的高,分别把放在自己面前的凸透镜拿起来设计实验方案,在教材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学生对这些新颖的小实验,很感兴趣。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2

  一、复习提问

  1、提问:什么是力?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2、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力?具体说明?

  3、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重力通过水会自动由高向低流动、树叶的飘落等等自然现象提出:

  问题:什么是重力?它是怎样产生的?

  回答: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产生的原因: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教师总结说明:

  1、地球上物体受到重力,施力者是地球.只要在地球的引力范围之内,物体都会受到地球的重力作用.

  (1)、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重力作用.

  (2)、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问题:同一个物体,在下列情况下,所受重力的方向各是怎样的?

  教师出示几种不同情况下的物体(水平地面上静止的物体、斜面上静止的物体、正在运动的物体等等)让学生讨论重力的方向.

  共同讨论之后,教师说明并总结:

  2、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无论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无论物体运动状态如何,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质量均匀的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教师出示各种形状物体的重心).质量不均匀的物体重心,跟形状、质量分布有关.对于质量分布不均匀、形状不规则的薄板重心位置可以通过悬挂法得到(教师可以演示该实验,同时让学生进行讨论),另外重心的位置可以不再物体上(如图).

  4、重力大小:

  5、重力的测量:重力的测量用弹簧秤.问题3:地球对地面上的物体有力的作用,物体对地球是否有力的作用?教师进而提出:我们通常在研究物体受到重力作用,并不提出施力物体地球,相对于物体受到地球施加的重力作用,同样,地球也要受到物体对它的吸引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讲解,要强调物体受到的重力不等于物体与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

  (二)、让学生阅读有关万有引力的`文章

  (三)、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本课知识的理解.

  6、课堂小结探究活动课题1题目:采用悬挂法求得物体重心位置

  内容:采用悬挂法得到某一不规则形状(质量分布不均匀)薄板的重心位置。写出实验报告。

  课题2:

  题目:用计算法求解某些物体的重心

  内容:参考“探究活动”中所给的“质心与重心的求解”内容,对一些特殊形状物体的重心进行计算求解,利用初中所学的杠杆原理分析,写出专题性小论文。

  1、求下列各物体的质心位置.

  (1)如图(a)所示,有一串珍珠,每颗间距均为a,共n颗,其质量依次为.

  (2)如图(b)所示,质量分布均匀的三角板.

  (3)如图(c)所示,匀质圆板,被挖去的小圆与大圆内切.

  答案:

  (1)答案:悬点下方处.解题思路:以悬挂点原点,竖直向下为x轴正方向,应用坐标法有:.

  (2)解题思路:把分成与AB边平行的几份,如图,当时,每一份的质心都在其中点上,则质心定在AB边中线CD上,同理也在BC边中线AE上,∴板ABC的质心在其几何重心上.

  (3)解题思路:将负质量与坐标法结合起来求解:设圆板面积密度为,则大圆板质量,小圆板质量,再以O点为原点,方向为x轴正方向,应用坐标法得,其质心在C点左侧处.

  2、如图所示,有两个相同的匀质实心球,半径为R,重量为G,A、B球分别为将它们挖去半径为和的小球后剩余的部分,匀质杆重量为,长度,试求系统的重心位置.

  答案:C点左侧0.53R处.解题思路:以C点为原点,cb方向为x轴正方向,结合坐标法与负质量法求解.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3

  九年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目的在于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又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增加对物理学科学习过程的理解,探究从根本意义上讲,是人们在已知的基础上探究未知领域的活动,学生的探究活动主要是以问题解决为取向的活动,即是一种检验性的探究活动。学生探究活动的主要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培养学生对科学认识事物的兴趣,获得独立探求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在教学中通过语言、实物、课件等创设与学生认识结构相适应的问题情景和探究活动,以期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探究活动是一个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

  大量的事实证明,探究活动中完全放开,学生往往会束手无策,束缚太多,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不仅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对学习的效率也有影响,因此在探究活动中,既要有学生的自主探究,也需要教师的必要指导,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在《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教学中,如果完全让学生自主探究,即根据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浮沉情况,通过观察现象,分析提出猜想,然后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往往四十五分钟的时间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增加教师的指导针对学生的猜想,分步实验,使教师也成为研究主体中的一员,效果就理想多了。例如,学生通过观察认为,物体的浮沉与所受的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有关,下沉物体所受的浮力可通过弹簧秤的两次测量得到,上浮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用弹簧秤根本无法测出,这时学生不知所措,这时教师如适当引导,指出不用弹簧秤能不能测算出它所受的浮力,学生往往会想到根据阿基米得原理,测出它所排开液体的体积就可算出所受的浮力,再与重力比较,即可得出上浮的条件,利用量筒就可解决解决问题,这时他们的`热情高涨,选择合适器材,顺利地完成了探究的过程,这样亲历的探究过程会使他们终生难忘。

  探究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必须通过师生的互动才能使探究活动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实验探究方案的设置要合理

  新教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由原来教材的验证性实验,改为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学生学习物理的时间不长,学生对科学探究和物理思维方法,实验技能都没有很好地掌握好,而本节课对学生的各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因此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实验数据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对物体成像的规律是未知的。那么其规律是怎么一回事呢?物体成实像的规律是物距大于焦距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也越小,反之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也越大,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像与物体等大。基于上述认识,通过教师演示发光灯泡灯丝在透镜中所成的像,学生知道物体在不同的地方,所成像的性质也可能发生变化,实验时可设计让学生先固定凸透镜的位置,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较远的地方,逐渐靠近凸透镜,移动光屏找到像的位置,并确定像的性质,记录下物距和像距,将收集到数据填入表格中,这样一般学生都能较好地完成实验探究。探究性教学在实质上是一种模拟的科学研究活动,具体来说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探究中能明确方向。探究性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还外在措索阶段,如何用好教材,设计好探究方案,做好对学生的帮助和指导工作,需要我们来一起探索和研究。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4

  放大镜是生活中熟悉的用品 ,学生 对其成像习以为常 ! 利用 拍摄放大镜远离物体时的实验,能让学习者从中体会到不一样的东西。

  放大镜 成的像,完整 的 描述 应该是 正 立、 放大 的 虚 像。但虚像和实像在这节书的`最后才涉及到, 所以设计上跟《照相机》一样, 放在讲 授 《 虚像和实像 》 时 再进一步 加以小结,所以 在这节微课中就不提及了。

  这是我第 三 次录制的微课 。 本来按计划我应该 拍摄《投影仪》这节微课的,但由于实验方面的拍摄我暂时没找到满意的效果,所以先制作了《放大镜》。 我 坚持,用实验说明的效果,好过用 flash 动画,更优于图片,毕竟物理学科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但 个人 拍摄技术不精,因此 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 来录制实验, 今后要 在这方面恶补知识 。 我原以为,这节 微 课应该是很容易录制的,但还是 遭遇 了困难重重,何时才能做到得心应手?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5

  讲完《电荷》这节课,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体会:

  (1)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出来。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学生是教学认知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认知的主导。在这节课上,由于我的设计和在课上的教学行为处处体现教师的行为的示范,替代了学生的意见表述、思考、讨论,没有给学生说话的时间,“让学生观察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也许正在思考,而教师就迫不及待的演示了结论,从而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

  (2)实验的演示不太成功,原因是实验的准备不充分,实验的设计过于墨守成规。这节课带电物体的吸引和排斥实验,应该是三个,只做成功了一个,教师对实验的研究不透,不深,不能把这个实验设计成用其他学生常用的三角尺等工具来做,没有尽可能地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学生只有亲身经历过的`,对他们来说印象是很深的,是不容易忘记的。

  (3)对多媒体计算机过于依赖。过于看重计算机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学生认知的是客观世界,是现实的。用Flash动画代替了学生的实验,学生只能从假象中学习,但是,对现实中的器材的操作、以及产生的现象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也可能带来失败,学生会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师用计算机是好事,比以前的干巴巴的讲授要形象多了,但,对于物理这门实验科学来说,重点应该放在实验上,放在动手动脑上。

  (4)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没有体现出来。关于原子结构的内容是了解性的,比较简单,应该让学生自主学习,老师用讲授代替了,电荷相互作用实验、电荷在导体中移动实验结论是要让学生合作探究、讨论完成的,教师只让个别学生总结了,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来的及参与到探究讨论中,这些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是今后学生继续学习的重要能力,必须得到教师的重视。

  (5)各部分知识点的过渡衔接过于生硬。教师在设计上,对各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没有弄清楚,使上课时处理上就自然而然产生了过渡不自然的现象。教师吃透教材是教学成功的因素之一。

  (6)学生自己总结学到了什么知识的环节做的比较成功。不少学生进行总结,学生讲出来,就比教师讲出来效果好。这一点做法今后值得推广。

  (7)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很重要。关于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处理,是建立在电荷在导体中移动实验基础之上,如果再做个电荷在绝缘体中不能移动的对比实验,再进行总结效果更好。然而,我做过电荷在塑料中不能移动实验了,效果与电荷在导体中移动实验基本相同。因此,不能对比下结论。我认为导体和绝缘体概念的引入,让学生用电池、灯泡、导线、开关等材料连成电路进行检测各种物体,然后根据灯泡是否发光来分类效果会更好。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6

  这节课由于物理组的重视,课前集体备课,本人积极参与,认真准备,钻研教材,熟悉多媒体的各种使用方法,本节课获得优秀评价。但通过本节课上后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如还不能把传统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发挥其最佳效果,对学生能力培养还不够,通过这次督导充分显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以这次检查为动力不断学习,转变课堂教学观念,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推行素质教育,实施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45分钟课堂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师要积极地去挖掘学生的潜能,课堂上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探索。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考虑到在教学中如何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如何引导学生去对知识进行横向联系和纵向探究。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能力、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还有欠缺。探究活动应成为点亮学生智慧火花的过程发现、创新是人的一种天性,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发展这种天性。作为教师,就是将学科知识的内容与人类文化的长链联结起来,使学科知识具有整体性和发展性,使文化富有历史感,成为学生探索真理、创造世界的动力。注重学用结合。不少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感兴趣,觉得很好玩,但要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他们便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是因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缘故。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把物理学活学透。每当向学生传授新的物理知识时,都应联系它在实际生产或生活中的某些应用,同时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找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例。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7

  新课程要求下担任初中物理教学决不能只当“教书匠”,照本宣科教教材,而要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吸取经验,取长补短。

  一、教学目标的反思

  物理教学中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是现代教学理念和新课程观的具体化,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关键,目标的设计要全面、系统、具体、科学,层次分明,可操作性强,且制定的教学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目标从根本上体现的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理念。教师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组织者。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要特别注重学法指导,根据新教材的特点,学生情况,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降低要求,加强辅导,多鼓励,绝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遗忘的角落”。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要彻底改变“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断学习新的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转变角色,“授之以渔而不授之以鱼”。改变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还应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替换法。

  三、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不断要与时俱进,且要因人而宜。在物理教学中教学行为长期墨守陈规,一刀切,齐步走,不反思不总结不更新,教学效果就会体现低效无效。物理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要进行经常性反思,但在反思教学行为时仅仅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还需要有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以教学理念为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物理教学理念,就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了解社会和科学的飞速发展;了解新时代对物理知识的追求,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

  四、学生学习的反思

  学生学习反思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与学习结果不断的监督、评价的具体表现,教师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应对学生学习进行不断反思,从而达到掌握学生,实现客观公正评价学生。新课程倡导终身学习,致力于学习方式的改变,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被动式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主动、能动、独立地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以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为前提,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的轻松、学的快乐。学生的发展关键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学生的未来,传统的学习方式过于强调接受式,单一式,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学生感到学习的枯燥乏味,影响了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阻碍了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新课程要求建立发挥学生主体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学习过程不应是被动吸收课本上现成的理论工程,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并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应引导学生成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适应时代的发展。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8

  新课程实施以来,很多专家学者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高一备课组参加了系统的新课改培训,并且经过不断地讨论和研究之后,以新的理念走入课堂。这里我们把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和遇到的问题呈现给各位,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

  我们感觉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很具有针对性的,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升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形成协作、共享的团队精神,在探究学习中加深对科学过程与方法的认识,从而不断地提高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有效地转变传统学习的方式,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基础。

  我们的教学方式也从过去的“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练”过度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师生互动”这样的方式上来。

  这里主要针对物理必修一的实际教学,谈谈在这种理念下的教学感受:

  1.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明显增强

  由于课堂涉及的应用问题不是很难,所以很多处理问题的方法没有直接教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大部分学生在刚开始这样学习时会遇到困难,但随着积极地和老师交流,并且经过老师的引导,他们逐渐学会了自己查找资料、总结规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明显得到提高,这也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新课程增加了体验性

  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是一种直接体验。阅读教材,了解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这是一种替代体验。通过直接体验、替代体验两种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基本上实现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实验探究方法、极限思想、一些物理学的基本方法、观念,经过多次接触,不断强化,在同学心中已经生根。现在大部分学生在学新内容的时候能自己主动去思考,自己研究并得到结论。

  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1.课时不足

  按照新课标标准课时,必修(1)只有33课时,没有计算每章用于规律的应用、复习检测的时间。新课程把时间花在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上,留给解题操练的时间只能更少,由于高一新生还没有完全从初中的学习方式中转变过来,因此会感到进度快,感到物理难学。

  2.如何解决教学评价

  现在的教学评价也就是考试,一般

  为知识应用性评价,对过程性评价少有手段。课堂重过程教学的老师,与重习题应用的老师相比,考分不会有优势,有时甚至考分更低。因此,要改变教学评价的手段,让重过程教学、重方法教学的老师,在教学评价当中,呈现优势。只有通过这样评价,才能促进教师的提高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

  3.教师工作量显著增大,对教师的高求提高

  教材中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教师需要通过学习和研究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更好的引导学生学好知识,掌握好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9

  通过参加讲课比赛,给我很大启示:

  一、设计理念要“新”

  1、教学设计要符合市教研室推出的“三五X教学策略”。

  该策略是在课改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能够体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交流、共享—学会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展示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的教改目标。

  2、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体现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展示、总结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出色的教学是提出正确的问题,而不是给出正确的答案。”

  3、教师一定要精讲。

  要做到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个体解决不了的,要通过合作探究解决;学生合作也解决不了的,老师再引导、提示。

  4、学习内容要联系生活实际

  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

  5、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的活动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活动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学生活动可以是探究性的活动,也可以是练习活动。

  二、教学目标要“准” 。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的确定对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三、导入、练习设计要“亮”

  课堂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戏曲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启迪思维,唤起探究欲望的作用。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巧妙地设趣布疑,能抓住学生的.心弦,把学生置身于探究问题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使之成为一节课的亮点之一。

  学生学的如何,要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来检查。精彩的练习设计不仅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最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师要努力进取,业务素质要“精”

  1、教学是一门艺术,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教师要不断学习业务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

  2、要想使课堂教学出众,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3、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开阔眼界,及时了解教改动态。

  4、“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多听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5、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激情,不断感染学生。

  总之,通过这次活动,我学到了不少新鲜的东西,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教学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10

  二力平衡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教学难点,学好这一部分将对初中物理力学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这一节课,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概括出二力平衡的概念,通过实验与思考的观察与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并与日常生活中现象为基础加以运用,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在教学中我以同学们每天都要见到的讲桌、课桌、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列车为例,首先让学生判断其所处的状态--------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让其分析受力情况,从力的三要素分析受力特点,让学生理解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含义,进而引出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这样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时时有物理、处处有物理,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拉近了物理与学生的距离。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使他们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多给予肯定和赞扬,给一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机会,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多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曾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高。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11

  摘要:新课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教师要明确新课程目标,更新观念,正确使用新的教科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设计课堂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目标,新教科书,建构策略,方法。

  初中物理课程改革正在全面、健康、稳定地向前推进,由于这次课程改革力度较大,新课程的实施必然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搞好初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初中物理新课程的总目标,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正确把握教学评价等。下面就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遇到的几个问题浅谈自己的看法,并与同行交流。

  一、明确新课程教学目标,正确使用新课程的教科书

  新课程教学中经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教科书编写得太简单了,教材内容顺序的编排与以前旧教材不同,不好教,不习惯等,其实这是教师观念没有更新的表现,许多教师习惯于以前的依纲据本的教学。以往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强调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首位的,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值相对而言则是附属的,将物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作为课程教学所关注的中心,忽略了对学习过程的把握。与之比较,新课程教学目标,要求更多地体现人文教育的因素,对能力的培养更多地强调了科学探究过程和探究乐趣的学习经历,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变被动的接受性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中,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实现的具体途径,在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则更加重视学生的体验,价值的判断和态度的稳定性等。在这里情态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学习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因素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们构成了人的感性世界或非理性世界的相对完整的画面,又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心灵连续体。因此,根据新课程编写的人教版教科书,不再强调科学本身的逻辑关系,新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和探究活动的安排十分灵活,不拘于传统的知识体系,注意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把力学放在电学后面,这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便于循序渐进地安排探究活动,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电路的连接,电路的设计,非常感兴趣,学习这些电学内容也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以内,我觉得这是一种创新,也是新课程目标的一种体现。教科书是体现新课程目标的一个载体,并不是全部。课堂教学为每一位教师实施新课程目标教学提供了一个平台,你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你的聪明才智,补充一些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材料作为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大于教材内容;你可以对一些章节的内容进行重新的组合、排序;你可以开发一些校本教材;你可以对一些旧习题翻新赋于科学探究的新意,让学生在牢固掌握双基的同时,又提高了科学探究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案例1]“杠杆”教学片断

  师:前面通过同学们的共同学习,我们知道了有关杠杆的知识,我想问一下,支点与力的作用点间距离的远近一定给力的作用效果带来影响吗?

  生:我想一定是的,小时候玩跷跷板时,坐在不同的位置,产生的效果不同。同样用撬棒撬石头,支点在不同的位置,效果也是不同的。

  师:这就涉及一个问题,就是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我们通常是在杠杆处于平衡状态下使用杠杆的,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生:根据以前我们所学过的知识,我想应该是当杠杆处于静止状态,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

  师:当杠杆处于匀速转动状态时,我们也说杠杆处于平衡状态。

  根据你们对杠杆知识的理解,我们现在要探讨杠杆平衡条件应该如何入手?

  生:杠杆知识中最重要的五个物理量就是:支点O、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要探讨杠杆平衡条件,我想应该是在支点固定的情况下,去研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四者的关系。

  师:你说得很好,请坐下。根据桌面上提供的实验器材,我们先认识一下杠杆,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静止状态时,说明杠杆平衡。(可用直角三角板加以判断),另外桌面上还有一盒钩码,根据给定的实验器材,你自行设计一下,如何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同一合作小组可以进行合作交流。(给5分钟思考时间)。

  生:我想在杠杆的左面挂上钩码,在杠杆的右面也相应地挂上钩码,当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时,杠杆就平衡了。

  师:现在我们师生共同探究一下杠杆平衡条件。首先,我们要把杠杆调节在水平位置平衡。第一步,我们在杠杆的左面的两格处挂上三个钩码,然后用右手的食指压住杠杆的右面,从力臂大处依次向里移,我们共同感受一下,你的右手指感受到的力有什么变化?(学生随着教师做)

  生:我的感觉是从外向里移的过程中,手所用的力是逐渐增大的,也就是说力臂越大,所用的力越小。

  师:这是同学们的感觉,是否准确呢?在第一步基础上,我们做第二步:在杠杆的左边两格处挂上三个钩码,根据第一步的感觉,你猜想一下,在杠杆右边第三个格处,你应挂上几个钩码?

  生:我想应该是两个。

  师:好,同学们和我一起验证一下,猜想对不对(学生随着教师做)

  生:刚好平衡

  师:你根据实验能猜出什么样的结论?

  生:我想应该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或用大屏幕出示:猜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师:我们同学的猜测是否正确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两组实验,用来验证这个结论是否正确,每个同学先自己设计,然后同一合作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最后要进行实际操作,得出结论来验证猜想是不是正确。

  (学生先进行设计实验,然后同组之间

  进行研究,最后进行操作)

  师:我看了同学们做得都很好,实验的过程设计得也很合理,我请两组同学展示给全班同学,分别由实验组1和实验组2到前面给大家展示。

  师:根据同学们的实验结论,谁能为我写一下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公式应该如何表示?

  ……

  以上案例鲜明地体现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没有按照课本的`知识排列进行讲解,而是把课本中的实验加以改造,让学生从感性到实际操作的猜测,最后以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的正确性,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把自己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结论,从而做到既教授给学生知识,同时让学生也学会进行探讨物理问题的方法,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

  二、新课程课堂教学策略设计

  1、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新课程教学策略设计的指导

  教学策略作为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设计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率,甚至教学的成败。作为现代教育思潮典型代表,建构主义理论对新课程课程教学策略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建构主义理论针对教学策略设计这一环节强调指出:“我们不是仅仅为了选择教学策略,而是要创设学习者积极学习的现实环境。”为此,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扩展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包括允许学生决定自己想学什么,让学生能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得到互相帮助,创设非威胁性的学习气氛,帮助学生发展元认知意识,使得学习富有意义,包括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知识,在现实情境中使教学有固着点,提供学习内容的多种方式,促进积极的知识建构,包括利用活动促进高层次思维,鼓励审视不同的观点,鼓励创造性,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学生呈现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机制。”

  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物理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动机;2、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教学气氛;3、给学生的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留有充足的空间;4、注重现代化手段的应用。

  2、如何进行新课程课堂教学策略设计

  首先,我们来分析针对《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一节课分别用归纳教学策略和探究教学策略设计的两则案例:

  [案例2]运用归纳教学策略设计的教案

  1、导入:讲述欧姆为探索真理,十年呕心沥血,坚持不懈地研究,最终得出欧姆定律的感人经历,激励学生的学习欲望。

  2、演示实验

  步骤1:研究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记录有关数据

  步聚2:研究电流强度与导体电阻的关系,记录有关数据

  以上步骤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完成

  3、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推理:当导体的电阻不变时,增大导体两端的电压,电压越高,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电压增大几倍,电流强度就随之增大几倍;当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时,随着电阻的增大,流过电阻的电流强度就越小,电阻增大到原来的几倍,电流强度就减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通过以上推理得出:导体的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例关系;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例关系。

  4、验证推理:设计两组实验数据表,每一组中留有适量的空白,请学生根据推理的结果在空白处填上适当的数据,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同学一道验证所得结论的正确性。

  5、归纳得出结论:导体中的电流强度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个结论叫做欧姆定律。

  [案例3]运用探究策略设计的教案

  1、提出问题:教师指出,我们曾通过实验发现,灯炮两端的电压越高,灯就越亮,流过灯的电流就越大。电流、电压与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形成假说:学生通过议论认为有可能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学生通过学过的有关电压与电阻的知识能够比较顺利的提出假说)

  3、制订方案:固定电阻、改变电压、研究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换用不同的电阻,重复上述步骤,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共同研讨,确定最佳方案。

  4、实施方案: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中。

  5、分析与论证:分析实验结果,验证与假说是否相符,得出结论。

  6、评价:检验实验过程的操作是否规范,实验结果是否可靠。

  7、交流:各小组形成实验报告,交流实验结果,形成最终结论(有关作业与反馈,保持与迁移等环节在两案例中略)

  运用归纳策略设计的案例中,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向学生展示了欧姆定律的形成过程,并经过归纳推理得出欧姆定律,通过师生双方的互动,学生不但对定律的来龙去脉有了清晰的了解,能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同时,相对于探究策略而言,归纳策略是比较省时的,而运用探究策略设计的案例中,则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得出结论的,由于学生亲自参与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因此,不但发展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而且通过对探究乐趣的体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与欲望。同时,由于探究过程是以组为单位进行的,并且需要对结论进行交流与评价,因此,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反思和评价能力也是十分有利的。

  以上是运用归纳策略和探究策略的特点,但它们也各有不足之处,运用归纳策略设计的课堂教学,由于教师的作用比较突出,相对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对学生的合作,交流及评价等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利的。而运用探究策略设计的课堂教学,由于探究过程的冗长而比较费时,由于能力的差别容易导致部分学生不能较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那么,在进行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时,如何使这一工作更富有成效呢?我们知道,没有适合于各种情况的惟一优越的教学策略,也就是说,不存在能满足各种教学目标的最好的教学策略。我们说,最好地教学策略是在一定情况下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策略,只有当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类型、学生的现状、现有的条件等各方面因素,都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考虑为达到某个特定目标的“最好”的教学策略。

  现代物理的教学重视对过程的研究,重视学生情感的体验能力的发展,而探究策略则为上述目标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途径。当然,我们强调过程,体验和发展,并不是说其他教学策略不足取,恰恰相反,其他教学策略是探究策略的最好补充。因此,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教学策略时,根据对各方面因素的具体分析,同时考虑到教学策略中设计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地做出自己的判断。

  三、新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

  初次接触新课程教学的教师,会以为新课程教学

  就是要彻底摒弃以前传统的教学方法,全面实施科学探究教学方法,其实不然。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有它的优点,如讲授法,能够在较少时间内容纳较多的信息,教学效率高,另外,教师的讲授具有解释,分析和论证的功能,教师生动的讲解可以感染学生,教师启发性的讲授还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现代的教育理论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趣味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应针对课堂教学所设计的策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点,教师本身的特长、教学的设备条件,合理选择几种教学方法,然后将它们优化组合,才能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如在科学探究课堂教学中,把提问、讨论、猜想、实验、探究、分析与论证、交流等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互动的综合教学方法,由于这种综合教学方法既有教师的启发、指导,又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手脑并用的实验探究,因此不但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逻辑思维能力都是十分有利的,而且由于课堂气氛活跃,有利于学生自始自终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学习精力,但有的实验难度太大,要教师演示、讲解,就不宜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案例4]《传递热量》一节课的教学方法设计

  根据教学内容,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策略为归纳策略,在此教学策略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法为:讲授——指导观察——指导讨论——讲授——演示实验——谈话——讲授

  《传递热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热传递的三种形式的归纳,以及对不同物质热传导性能的研究。由于学生在小学时已学过热传递知识,在此不宜多讲授,因此,首次运用讲授法时,教师可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及简明扼要的语言导入课题,并与学生共同得出热传递的概念;进一步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六种现象之间的异同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运用讲授的方法进一步使学生明确热传递的三种形式;对于物质热性能的研究,教师在做演示实验的同时,运用谈话的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及日常生活的经验总结,比较得出不同物质导热性能的差异,教师通过讲授,简明扼要地点明主题。

  在上述案例中,不论是何种方法的应用,都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此,适时、适度的提问是至关重要的。在指导观察时,要通过提问使学生明确观察的要点,抓住现象的实质;在指导讨论和谈话时,要通过提问使学生沿着正确思路考虑问题;而在讲授时,则通过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得出结论。另外,由于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师应注意教学中的STS教育。

  新课程的教材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如课前的查资料、收集信息法、课堂上进行“知识竞赛抢答”,如竞赛演讲法、游戏法等。总之,新课堂的教学还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程的教学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去探讨、去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12

  《功率》教学通过复习用比值方法,比较运动快慢——速度概念建立的`过程,逐步帮助学生建立起比较做功快慢——功率的概念;同时,教学所举例子——人骑自行车运动时所做功的功卒,缘于学生有切身体会的日常生活,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整节课遵循课标导向,完成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目标。

  功率知识学生在初中虽有涉及,可惜设计教学内容过于深奥,学生理解较难。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13

  在物理教学中,习题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它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本文谈谈笔者在习题课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及体会.

  1、从物理基础知识着手培养良好学习习惯首先,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也是每堂习题课前必掌握的知识.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要求学生从5个方面(公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进行全方位复习.其次,根据认识规律要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决实践问题,教师应该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及运用物理量时单位必须统一的要求,进而使学生形成解答物理习题的基本模式,培养学生牢固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进一步深化做好准备.

  2、认真钻研教材精选习题在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是习题课的核心任务.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对习题的选择是关键.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14

  一、问题提出:

  老师们为物理复习课辛勤劳累,有时候得不到应有的收效?原因在哪里?经过这个问题的思考,我觉得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在涉及“基本知识”的复习课中,老师们往往都是通过归纳成条文或画图表概括的手段来罗列知识,梳理知识方法,这种做法,往往表现为老师津津乐道,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漫不又经心,没精打彩,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但一当老师提出一些创设性的问题,则学生精神振奋,精力集中地思考问题,这就是明显反映了学生需要通过问题来复习“基础知识”的迫切要求。问题是物理的心脏,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道理就在这里,因而也就理所应当地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发挥主导作用。

  2、在涉及“物理技能、物理思想方法”的复习课中,以往教学往往是阐述一种“方法”后,立即出示一个或几个相应的例题或练习,学生只管按老师传授的“方法”套用即可,这样,学生就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被揭示的过程,即选择判断的过程,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长此以住,也就形成了“学生上课听得懂,课后或考试不会思考、不会做题”的现象。在解答问题上,学生就会束手无策,无从下手,这就是当前物理复习课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二、解决途径:

  那么,怎样才能提物理复习课的质量,使师生辛勤劳作,换得丰富的硕果?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听懂学会,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安排练习的机会。

  例如在复习电路分析题时,可以根据解答电路分析题的几种方法,设计一组可将有关“方法”溶于其中的小题目,让学生做,这样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应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掌握物理、运用物理的知识,解决物理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回顾所学的“方法”并作出相应的选择判断,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知识复习与能力提高,最后老师可以再进行归纳解答相关几种解法。

  为此,我认为用这种方法进行物理复习教学,是解决当前物理复习教学效率低,质量不高的有效方法。

  三、方案设计:

  课前针对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几组题目,将有关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与物理思想溶于其中,换言之,即以题目为骨架编拟课时教案,在具体教学中,以题目开路(先出现题目,再出现其它),然后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讨论、研究和解答。教师借题发挥,画龙点睛,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中,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并使学生智力与能力得到训练与提高,变“讲练讲”为“练讲练”,变“一法一题”为“见题想法”。

  四、方案实施:

  1、选题时,各题组要紧紧围绕课时复习目标,使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解题规律,重复出现,螺旋式递进,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学生掌握问题的来龙去脉,加速从模仿到灵活运用的过程,能深深印入到学生的脑海中。

  2、题目的选编以考纲为纲,以教本为本,具有基础性、针对性、量力性、典型性和层次性。我们教师应该如何选择习题呢?初中物理是打基础的时期。所以,首先习题应具有基础性,避免开始就是偏题、怪题和难题,这对巩固基础知识是非常不利的;其次,习题应该具有针对性,一节课上下来,一个章节复习过后,重点在哪我们的习题就要针对到哪,起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不要让一些无用的“野鸡”题目冲淡了重点;再次习题应该具有量力性,难度适中,太容易则不易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深度,太难则成为学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让学生望而生畏,抹杀学生的自信心。要把握一个“度”,让学生“跳一跳,够的着”,题量也要适中,并不是做的越多效果越好。还有,习题应该典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起到有“一题”涉及到“一类问题”的效果,而不是就题论题,所以应该有选择性布置作业,而不是象某些老师的“从第一题到第十题全做”或是“从13面到14面全部完成”;最后,还有一个习题的层次性问题,知识的`掌握是循序渐进的,习题也应该把握一个由易到难的逐步上升的台阶,要避免讲授完新知识后,立马把大量的初三的复习题,针对对该知识点的中考题搬过来一阵狂轰滥炸,好像难不住学生就显示不出老师的水平似的。

  3、作业要布置了必收交、收交了必批改改

  、批改了必讲评、讲评了必订正,做到反馈全面,校正及时。有些教师,借口说自己没时间实际是在偷懒,或者是教师高估了学生的自觉性(其实有时也不是学生不自觉),对自己布置的作业不收。实践证明不交的作业学生完成的积极性很低,有的甚至就是抄抄答案或是一片空白。所以老师对学生作业要做到上面四个“必”字,布置的作业一定要收,作业要认真批改,但我发现实际中,绝大多数老师对作业是只“批”不“改”,这里我当然主要指的是问答题和计算题。对作业的批改是“为结果论”,只要结果是对的,立马一个红红的长长的“√”就上去了,至于学生用的什么方法,用了那些方法全然不知;只要看结果是错的,旋即一个大大的“×”就划上去了,至于学生错在哪里从来不看,为什么错了从不帮学生找原因。从而在课堂订正作业时,对学生采用的一些好的方法没有“发扬光大”,对学生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没有足够的澄清,学生整体解题思路狭隘。而老师的讲解的仍然是埋在自己肚中的那壶“陈年老酒”,自己的知识也得不到更新。对做错的题要严格要求学生订正,做到作业要能全面的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校正及时。

  4、一组题目解完后,带领学生回过来反思,本题复习了哪里基础知识?利用了哪些基本技能和重演了哪些物理方法?体现了哪些基本技能,重温了哪些物理方法?体现了哪些物理思想?哪道题可以推广,引申变式?哪些题还有哪些解法(一题多解)?把后两个疑问交给学生,使他们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巩固、深化、提高,使他们的知识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5、题目要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随时调节教学。因为能让学生当场了解解题过程,知道正误,及时反馈,教师由此也能立即获得学生方面的信息。纠正或强化,随时解决,不烧“夹生饭”,这样教与学的针对性都强,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了什么?还未掌握什么?哪些学生掌握了?哪些学生还未掌握?等等。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15

  对于《重力》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前一节学过的力的知识基础上,利用这些知识来研究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学生认识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用在坐标上作图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质量的关系,这种做法思路简捷。学生容易掌握,同时学会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图象法。关于重力的方向,首先说明用线将物体悬挂起来后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这个方向叫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通过想想议议让学生明白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它与“垂直向下”的区别。通过实际的例子说明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最后告诉学生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认为是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物体的重心。

  生活中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竖直下落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教学中我注意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创设问题情景。以观察思考开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于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通过探究解决本书中“力的大小跟质量关系”的重点问题,通过让学生利用重垂线观察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利用重心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力的方向及作用点的难点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

  本节课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一些同学,对于重力的方向的理解还不够准备,对于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强调,对于比例系数的物理意义还需在今后的练习中不断地加以巩固。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12-05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02-07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10-20

初中物理功率教学反思09-25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荐】02-16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推荐】02-16

【热门】初中物理教学反思02-16

【热】初中物理教学反思02-19

【推荐】初中物理教学反思02-24

【荐】初中物理教学反思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