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合集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时光匆匆,转眼间,第一次月考已经结束,拿着孩子们的语文成绩,我感慨颇多。经过逐题分析孩子们的试卷,综观答题情况,将我的分析及教学反思如下:
一、试卷分析
(一)试卷特点
1.本次试卷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本次试卷虽稍有难度,但并未脱离对学生字、词、句基础知识的考查,例如,第一大部分(基础部分)分别从字、词、句、课文内容、诗词、名言、警句的积累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检测。
2.体现题型的多元性与多样性。
这份试题,其内容涵盖了“识、写、读、背、作”,并且注重题型的多样性,力求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评价,一是尽可能多地涉及到课本的各个知识点;二是体现习惯、情感、知识、能力等各个方面。
3.关注了学生课内外阅读水平。
4.作文命题具有生活性和开放性。
本次是半命题作文《做一个的自己》,注重了作文的生活性和时代性,有意识地安排学生把养成教育中所做、所思、所想、所感写下来。
(二)答题情况分析
1.本班学生成绩分析:
本班参考人数为60人,人平分84.69分,优秀人数45人,优秀率75%,及格人数60人,及格率100%;优秀指数偏低,90分以上的只有17个,与以往相比为数较少,80分以下的本班人数陡然增多,部分学生下降幅度大,整体情况不令人满意。
2.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优点:从学生答题情况看,部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总体上较好,学得比较扎实。如看拼音写词语、写同音字、填成语,课内古诗积累等题目,绝大多数同学错误较少。
缺点:但有少数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太差。如:看拼音写词语。这一题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但是,由于个别学生的平时懒惰,字词没过关,导致不会拼写词语而失分。
3.句型题的分析、理解准确度太低。对于多数学生来讲,句型训练是一道很难跨越的关卡,简单的大多数学生都能应付,但题稍微复杂一点,能做对的同学就少之又少。
4.课外阅读失分大。课内阅读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课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考题是平时上课老师讲的内容,失分不多。本次课外阅读部分稍有难度,大部分学生在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体会句子、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这几道题时,体会不准确,对句子的理解还停留在表层意义上,甚至浅层意思就没有理解清楚,明显地反映出学生理解能力之差,更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5.语言积累和运用能力不够。这次试卷的口语交际:上网打游戏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学生提炼一个观点就表述不清。习作中也明显可以看出语言积累极其贫乏。表现在:语言表述不清、说半截话、词语搭配不当、错别字多、语言苍白无力等;有的同学积累的东西不少,能灵活运用的却不多,不能做到学以致用……
6.个别学生汉字书写潦草,卷面不整洁,凌乱不堪。
二、教学反思
1.了解学生,强化积累
这一届学生,我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对整个年级的学生我比较了解:孩子们贪玩好耍,部分家长一味强调给孩子快乐的童年,作业稍多一点到处提意见。一直以来我们语数老师一个顶两个班,有关作业的问题也是一减再减。导致大多数孩子基础较差,语文方面字词掌握不牢固,错别字多;句子练习常讲常错;语言积累太过贫乏,写作文无话可说;阅读理解失分多……诸多问题,需从每天的预习、晨读、作业中指导学生在有所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背诵、积累—一些优美的语段、古诗名句、名言警句等。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提升孩子们语文素养非一朝一夕之所能,这需要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急是不会奏效的。
2.重思想引领,注入正能量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所以作为语文老师需要身兼数职,首先要做好学生的心灵导师,唤醒学生的'学习激情,平时在班上多表扬、多鼓励,多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尽可能的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被赏识的欣喜,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点燃,如果这星星之火能成燎原之势增长,并长期保持,就会形成取之不竭的学习动力,有了动力,成绩的提高就有保障了。
其次要懂得关爱、理解学生。爱是人世间最具能量的情感,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灵动向和需求,当好学生的心里医生。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理解学生好玩的天性,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3.句型训练常抓不懈
我认为解决句型题,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仿写修辞手法的句子在于学生课外多积累;扩句、缩句可采用让学生对句子提问的方法进行,例如缩句:让学生在读句子时,先问问这句话写的是什么?是人是物还是景,这些人、物、景是什么或在干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让学生找出句子的主干,这样学生可能会更易于掌握缩句的方法;病句的修改,一定要让学生找准病因,然后对症下药。除教给学生改句子的方法外,最重要的还得是多训练,训练的题型不宜多,每天一种类型,2句就行。这样学生做起来轻松,学起来也较有积极性。
4.指导阅读方法和作答技巧
我觉得课外阅读的指导,应以课内促课外的方式瞄准两个方向:整体的把握与深入的理解。整体的把握,就是从整体上读懂文章,让学生掌握并如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白文章写了什么。教给学生概括内容的方法,写人、写事、写景的文章分别应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概括。弄懂文章主要内容后,就要进行深入的理解,这就得让学生学会抓关键词句来深入领会文章作者的意思、意图、感情、言外之意等。其次要让学生弄懂题目与文章的关系。我们在强调读懂文章的同时,更要强调学生读懂题目,指导学生抓住两者间的关系,问什么,答什么。教学生能恰当用词,准确表述。
5.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我们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读写结合可以是仿写,也可以是续写或者拓写。
仿写可以仿句子、仿写段落、篇章。在仿写方法上,我们可以仿结构,仿描写方法。如课文中有的有心理活动的描写、有的有动作描写、有的动静结合的场面描写等,课后让学生仿一仿。
有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续写。有的文中留有空白,就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练习补白。只要老师善于动脑,找准读写结合点,让方法去引领学生写作。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重点针对出现的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同时继续以激发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首要着眼点,让孩子们能够在我的指导下进行较轻松的学习,希望他们在下一次月考中取得较优异的成绩。
20xx/10/21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最近几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被各级专家和一线的老师穷追猛打,大家都在这“有效性”上苦苦的追寻着。其实语文教学真是像一些专家说的那样“语文教学是个筐,什么东西往里装。”咱们语文老师难啊,难就难在我们的学生考试成绩要优秀,我们的学生要会考试,否则你的课讲的再好都是空话。
于是很多语文老师的课堂就要“面面俱到”,从字词句到文章的写作方法、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思路,都必须对学生有个交代,否则放心不下。
在备《最后的姿势》时,我也曾有过很多思想的火花,包括文章的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还有地震来临时的环境描写,这些都是学生比较陌生的,都是容易懂却很难理解的“知识点”,不得不讲。但给学生讲课的次数越多,就越觉得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在读书中慢慢“消化”掉这些所谓的“知识点”,可以在学生预习时就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所谓的“描写”是怎么回事。
在刚开始试讲是我甚至把第三自然段的“人生的意义”作为很大的一个篇幅去“大做文章”,我发现,如果在第三自然段花了大量的时间,那么在后面的理解“最后的姿势”重点内容时就很被动了,甚至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满以为这种大胆的教学设计可以对上课的学生来一次“脱胎换骨”的人生世界观的教育,但令我哭笑不得的是在课后调查时,我问学生“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时,大多学生说就是以后发生地震时也要像谭千秋老师那样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我并没有生气,可能是我高估了学生的能力了。鉴于此,我觉得这些内容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朦朦胧胧知道就行了,可能很多孩子对“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并不十分理解。
除了抓个“人生的意义”,我地抓那5个“!”,因为这可是描写“来去如风,快如闪电”的地震来临那一刻的危急,“必须让学生读出那‘迫在眉睫’的味道”、“必须让学生体会到谭老师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尤其需要通过学生的朗读去再现“5?12”地震时的惊险,于是我设计了“如果谭老师来得及想,他会想什么?”的问题,设计了“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当时情况的危急。”第一个问题一抛出去,学生真是聪明极了:
“谭老师会想到他的女儿,因为他很疼爱自己的小女儿,课文开头不是写到了谭老师六点多钟就起床,给小女儿洗漱穿戴好,带她出去散步吗?”
“谭老师如果来得及想,他会想到他的妻子,想到他的爸爸妈妈,因为他担心地震会失去自己的爱人,同时他是一个儿子,肯定也担心他年迈的老人家。”
“谭老师会想到他的同事,他的亲戚……”
这样的回答正好符合我原先的教学设计思路,说实在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认真听课,用心思考,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那我们作为老师不知道有多高兴,特别是可以绞尽脑汁回答出老师“需要”的“标准答案,那真说明我们老师的备课深度还算可以了。
紧接着的描写“情况危急“的词语,我说“词语”,而不是“成语”,意在降低难度,让学生乐于思考,况且难度降低了,学生思考的范围也大得多,肯定地说这些“词语”里说不定还有很多“成语”呢!事实上也刚还是这样:“迫在眉睫、火烧眉毛、千钧一发、燃眉之急、十万火急……”
这两个环节收到了我想要的“课堂效果”。这样一来,学生费尽心思去想老师的问题,占去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课堂上品读句段的时间就没有多少了,所以第一次指教这《最后的姿势》是草草收场了。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一、成功之处
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同学抓住三个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在教学中渗透作者的表达方法。
为此,让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说话训练,进行语言积累的同时,突破教学重难点。所以,我特意设计两个语言训练句式:
1.你们交流的句子那些是写灯的数量多?那些是写灯的种类多的?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归纳、练习说一说。
2.请试试看,能否用从灯的数量多和灯的种类多,用一句话完整地表达出来。
如和除夕相比,正月初一全城都在休息。人们都干什么去了呢?请读课文第9自然段。学生通过读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的交流、表达,我特意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评价理答:
1.这两个同学交流的时候,不仅恰当地用上老舍爷爷的话,还巧妙地运用了老师引语进行表达,真令人佩服!
2.各种各样的花灯,加上五彩斑斓的花炮,加上香甜美味的元宵,令人陶醉,谁能不喜欢呢?这么热闹的灯会,你们想不想读一下呢? 这样的选点训练,充分利用理答这一种特殊的教学对话,仔细倾听学生的`问答,通过有层次、有秩序、有针对性的“追问”、“转问”、“提问”和“反问”等理答有效方式,把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充分调动起来,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升华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此时,此处语言训练点的设计和教师对学生有个性的评价语言的设计,更好地让学生敞开心扉去接触语言,去感受语言,去体味语言,使学生在沉浸于文本语言和情景的基础上,自由述说、自由运用本课习得的语言,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不足之处
1.教学的节奏把握还应该明快一些,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还应该确切些。
2.在语言训练点的选择上,选择面较窄,达不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说话句式训练的设计,只针对多数学生,而对一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甚至难于掌握,应该对这些学生多谢关注,设计合适、乐于让他们进行语言表达的语言训练句式。
三、改进措施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对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开展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研究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同时我也认识到在教学中还需要更多细节的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4
《给诗加“腰”》的阅读材料让我们学习了诗人用词的精妙,读这样的故事让我们不禁想到王安石的“绿”和贾岛的“推敲”故事,感受着诗眼的诞生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揣摩着如何欣赏名家诗篇,我觉得首先要明白这首诗是描写什么的,是状物、写景、还是咏物记人;接下来,就要逐字逐句地分析、理解其中的含意;最后,体会诗人在诗中要抒发的情感。《诗中的“秋”》告诉我们读诗有些好办法:①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意境;②从诗句中展开想象;③不同的诗加以比较。例如,在读李白的《古朗月行》时可以用边想象画面边感受意境的方法去体会“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的美妙描写,可以用已学过的中国地形西高东低的知识来理解“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句子,还可以用对比的手法来读高适的《别董大》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体会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感等等,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走近诗人,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这样,读了李清照《如梦令》,就能体会到诗人对自己“红颜易老”的哀叹含蓄;读了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就能知道什么叫亡国之痛了,也能想到苏轼《赤壁怀古》的一腔豪情。
“与诗同行”活动虽暂告一段落,但我觉得徜徉在诗歌海洋里的感觉,真是太奇妙了!如果把诗歌比作海洋,我们只得到了沧海的'一滴水;如果把诗歌比作花园,我们得到的仅仅是百花中的一朵小花。我还得继续在诗的海洋里遨游,尽情地享受诗歌无穷的魅力。
3、活动展示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当一回小诗人
“同学们,我们要想对古诗有更多的了解,还需要更多的时间,下更大的功夫。《诗论》中写道‘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努力吧同学们,更好的诗歌也许会在你的笔下产生!”
假如
作者:黄清和
假如
我是一只小鸟
在蔚蓝的天空中
自由的飞翔
快乐地唱响悦耳的赞歌
假如
我是一朵春天的小花
我会释放出迷人的芳香
送给世界
送给人们
送给辛勤的蜜蜂、蝴蝶
……
假如
我是一条小溪
我要滋润万物
让禾苗吮吸我甘甜的乳汁
让花朵绽放艳丽的色彩
假如
我是一片从林
我要遮住火辣辣的太阳
让人们在树阴下乘凉
让小鸟在树上筑巢
让蚂蚁在树下安家
让……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
本文讲述了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霍金身患绝症,医生断定他只能再活两年半。年轻的霍金没有向命运屈服,靠着顽强的意志同病魔作斗争并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不仅使生命得到了延续(“一个两年半过去了,又几个两年半过去了……”),而且成了伟大的科学家的事。他的事迹表明:人是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的,是可以向命运挑战的!课文结构紧凑,采用了“总——分——总”的写法。文中词句浅显易懂,运用一些具体的事例来反映人物的特点,人物形象十分鲜明,特点突出。
略读课文旨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学生自身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积极地提出问题,同时还要组织好“学生自能读书”的学习方式,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做到互相交流、共同探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自主的环境中理解课文。但由于本文所涉及的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文中主人公霍金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为此,在教学中难免犯难: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课文?为了突破这些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引进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情境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联想。这节课我做到了从学生的情感需要出发,利用霍金来北京访问的图片渲染情境,把学生置身于想象的空间,让学生针对图片提出自己的疑问,虽然学生这时提的问题都是比较浅层次的,但学生情满而自溢,充满了阅读的需求,我紧紧地抓住这一时刻,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去读课文,通过这个环节,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在自读过程中解开疑惑,充分了解课文内容。
2、根据学生的质疑,设计了变序教学。
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课文第一自然段,结合学生对课题的质疑 “谁向命运挑战?是什么样的命运?怎样向命运挑战?为什么要向命运挑战?”进行穿插教学。首先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霍金有什么样的命运,面对命运他是怎么想的。这样他为什么要向命运挑战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要让自己的生命留下一点辉煌。紧接着,学习最后一自然段:他给生命留下了怎样的辉煌?最后顺理成章,重点来体会他是怎样做的,也就可以回答学生“怎样向命运挑战?”的问题了。整个课堂教学顺序变了,但思路却是井井有条,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牵着学生走,又有效地达到了课堂教学效果。
3、结合课内课外,拓展知识领域。
新课程一个很新的理念是综合性学习,而综合性学习表征之一强调课内与课外的互补,也就是受益于课内,发展于课外,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没有局限于文本中知识,而是借助文本联系到课外,让学生自己查阅霍金的资料,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通过课外的知识的拓展,又很好地服务了本课的`教学,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当学生对霍金有了充分了解的时候,再拓展到学生说说所了解的和霍金一样身残志坚的人物的故事,并推荐一些关于这类人物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受到情感上的熏陶。
4、挖掘文本内涵,生成独特感受。
文本的意义在于价值性的解读,通过对字词句的理解生成独特的感受。因此,教师有力地抓住了深刻内涵的语句(所想、所做、所说),让学生反复的阅读、思考、辨析。例如, 我通过让学生分析、朗读“就像正要开放的花朵遭到严霜的打击,霍金的人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这一比喻句,引导学生体会命运对霍金的残酷。他对命运说:“随你的便吧。”他对自己说:“时间只有两年半,不算多,要努力做些有意义的事,让生命留下一点辉煌。”这样的引导就充分挖掘了文本的内涵,让学生感悟到霍金有一种“不怕失败,不怕困难,敢于和命运挑战的精神”,进而激发他们积极向上,也要敢于面对命运挑战。文本情与读者情融为一体,这就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具体体现。
5、抓住朗读训练,读出真实体验。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积累,读中训练语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涵,但读不是泛泛的读,要读的有层次,读的有重点,读的有针对。所以,在朗读的训练中,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是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是学生的,也是教师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着教学过程,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教师是主导。所以学生的情感往往要教师的激励和启发,例如“霍金就是这样一位和命运挑战的人,这正是课文第一自然段所说的是因为他一种精神,这就是一种不怕失败,不怕困难,敢于和命运挑战的精神。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你会有新的收获”。 又如“他的身体一点也没有离开过轮椅,但是,他的思维却飞出了地球,飞出了太阳系,飞出了银河系,飞到了上百亿光年外的宇宙深处,飞向神秘莫测的黑洞。怎样读才能读出他放飞的思维呢?”这样的引导,这样的朗读,学生自然会生成自己的体验。
但是,作为一名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我自感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不敢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尽管我有意识地避开这种局面,然而仍旧躲避不了一个自己课堂教学设计中为自己设下的“框框”,一味地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而“忘乎所以”,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指挥棒充斥着课堂,使课堂教学显得相当被动;我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在文中找出词句,并加强理解,但在自读自悟方面,仍旧逃脱不了“包办”的弊端,不敢大胆地相信学生的能力,生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因此在“放与不放、放多少”方面再三踌躇,大大地影响地课堂教学气氛、课堂教学效率。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
今天我完成了《爱之链》的重建课,课堂环节在原来基础上做了较多的修改,虽然不是完美的课堂,但我终于明白磨课竟是这样的一种痛苦并快乐的感觉。对于高年段第一课时的教学,不能说通过一次研究课就能得出某个定论,我想我们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总结。先就我的这课教学谈谈我的看法。
一、教学环节设计花了心思
基于以前上课的教训,这次的备课我特别注重教学目标的制定。课堂目标明确,教学设计才能有针对性、有效果。在导入部分我设计了读“爱”这个环节。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来读这个字,说说你这样读的理由。在全班学生深情地读出“爱”这个字时,课堂中充满了浓浓的爱意,而这正是学习本课需要的感情基调。
对于我们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单纯的字词学习要求太低,又考虑到这篇课文本身是故事性的,所以我在字词学习中我设计了看词语想象画面的环节。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生字词,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回忆故事情节。此外,从字到词再说句,在此过程中学生充分用起了自己的头脑,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也为下面理清故事情节做好了铺垫,可谓一箭多雕。
二、课堂设计有效性要提高
听了老师们的评课,加上自己的思考,我感觉到我的这课教学在环节设置的有效性上还得多加斟酌。
如初读这个环节,我要求大家“边读边划出你认为难理解或难写的字词”然后指名学生起来交流,有的学生找到了一些难写的生字词,指出了字在读音、字形或是词义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具有典型性。(当然这也是我所想要的)但是也有部分学生提出的字词只是对于自己而言有困难的,没有典型性,这样就浪费了其他同学的时间。课堂中实际的结果违背了我的设计初衷,有效性大打折扣。
还有字词教学部分和分小节读课文理清脉络部分的整合问题,让我大受启发。我在重建时候将这两部分整合为:字词教学——想象画面——理清故事情节——概述主要内容——理清层次——读课文。上下来的确有一气呵成之感,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环节,节约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
《苏武牧羊》一课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但宁死不屈、维护国家尊严的感人事迹。这篇课文所写的故事,距离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十分遥远,学生不易理解苏武的所作所为,更不易被苏武的民族气节所感染。所以课前我让学生查找有关苏武的资料,借助史书、音像材料进一步了解苏武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对这段历史了然于胸。
教学中我采用有扶有放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以读贯穿教学过程。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所以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多读、赏读、品读。在反复诵读时,要求学生读出课文的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悟,从而更真切地体会到苏武的坚强品质,感受到苏武那不屈不挠的崇高民族气节。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8
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指引着我们,周恩来生前喜欢在胸前佩戴一枚“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并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学生阅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汇报交流中心句,学习中得出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课文是怎样写的呢?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学生读读,划划,议议中进行着。
展示交流工作劳苦,从关键句,关键词中体会总理工作的劳苦,工作的一丝不苟。反复读中进一步体会总理工作劳苦,多么为人民服务啊!生活是怎样的`呢?生活简朴也抓关键词句体会,设身处地地思考体会,总理生活多么简朴,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感情读句进一步体会。
如此为人民服务的总理,作者看到了他一夜的工作,不由得自豪,齐读最后二段,稍作理解后再读。链接当时背景资料,谈谈感受后再读。一夜的工作是他一生工作的缩影,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理解后再读。去掉叙述语,专读两段的语言部分。情感一步一步渲染,一次一次朗读,在读中学生的自豪也一步步走向深入。
还有哪些人是这样为人民服务的呢?在交流中一颗为人民服务的种子也种在学生心中。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
《最后的姿势》讲述的是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学生对于5.12特大地震都很了解,还捐了款,对谭千秋老师的事迹也有所耳闻,但是要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仅靠几张图片和朗读是很难实现的。为此,我上网搜集了介绍谭千秋老师的事迹的视频,穿插于教学中播放。
课文写得很好,很多语言都是学生值得品味和学习的,我也花了较多时间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和细细品味。
一、人物语言和动作描写。
课文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把人物形象深刻地展现了出来。比如谭老师给学生上课的那一番话,正是他精神的写照,他是这么想的,这么教育孩子的,也是这么去做的。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上了一堂什么是真正的人生的价值的课,可歌可泣。再如,当地震来临的`时候,他镇定自若,一心想的是让学生赶快离开,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安危。谭老师的动作描写也是十分感人的,当四个孩子无法脱身的时候,有这么一段谭老师的动作描写:“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其中的“拉、撑、护”诠释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这是一种大爱,一种无私的师爱。我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谭老师的品质,自由读、配乐读、表演读,在读中,学生感悟到了谭老师的义无反顾,谭老师的大公无私,谭老师的舍己救人。
二、环境描写。
另外,课文中还用了四处环境描写,对学生更好地进行写作提供了素材,也为学习课文内容做了铺垫:
第一处: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第二处: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连续的几个感叹号,写出了情况紧急,也突出了谭千秋老师的镇定。
第三处: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说明情况危急到了极点。
地四处: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暗示了谭千秋老师已经遇难。
通过配乐读,学生们明白了环境描写对于烘托事件和人物形象是十分重要的,对自己的写作有了更深的认识。
三、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这句话耐人寻味,我让学生欣赏了视频,如果说之前学生通过朗读文本是感动的心情,当看视频的时候,我发现了学生的沉默,发现了学生眼睛的湿润。看完,我问学生有什么感受,宋天站起来久久说不出话,后来说了四个字:“感动,想哭。”不用说太多了,学生体会到了,敬意隐隐上升。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
一、成功之处
在本文教学中,由于文章较长,我从“说说你对顶碗少年的印象”入手,让学生对人物有初步的感受。
在这个环节里,其实学生也已经能够找到相关少年失败后坚毅表现的句子来说明人物形象的了,这对进一步领悟文章蕴含的人生道理有很大的帮助。然而,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悟这个少年最终获得的成功不是唾手可得的,我设计了让学生去了解“这是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这个环节让学生从文章多处找到相关的句子来品析这场表演的“惊心动魄和超高难度”。
为了引导学生突破教学重点,我通过让学生对比在表演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和少年的表现来让学生感悟少年在连续两次失败后,在观众的巨大压力下永不放弃的`精神。当时我设计了两条线来帮助学生理解。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另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少年的表现。通过阅读课文,弄清故事的梗概,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抓住重点句子理解,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通过读分析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感悟“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应有的信心和勇气;能结合实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引导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领悟做人道理。
二、不足之处
这节课上也存在着不少遗憾:比如,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到位。我在教学时过于重视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培养,而忽视了朗读的指导。学生每每分析后都是自读感悟,朗读方式单一不说,也不能了解学生的朗读是否体现了少年的精神,学生读的面比较少。如果每位学生分析后,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读一读,学生在汇报朗读时如果没有读到位,可以让他们先说体会,如果理解到位后再去读,或者可以让读到位的同学范读,他学读。在体会少年在失败后的反应时教师可以先读出观众的反映,再让学生跟读少年的反应,进行师生对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是烘托感情的段落也可以让学生齐读,等等,
三、改进措施
要通过多种形式来练习学生的朗读。如果这样,我想可能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入一些。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1
《跨越百年的美丽》是梁梁衡的同名散文的节选。这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证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本篇课文的教学我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
一、检查预习,揭题导入。(要求学生在课前对居里夫人有必须的了解,紧扣课题中“美丽”这一题眼来读书。)
二、初读课文,感知“美丽”。(主要是让学生自学自悟,找出“美丽”体此刻课文的哪些方面然后逐句逐层交流,让学生初步感知居里夫人科学精神的美。)
三、品读重点,感悟“人格”的美。(设想紧扣文章两个关键句,透过读、说、写的形式来体会居里夫人献身科学、淡泊名利的人格美。)
四、再扣文题,拓展延伸。(首先播放影片中居里夫人的感言,再次撞击学生的心灵,去感受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然后再读文题,将“美丽”升华,即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就是跨越百年的美丽。最后引导学生结合阅读链接写写自己的感言。)
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基本上能根据学情,把握重难点有序地来组织教学,到达预习的教学目标。但也存在着几许缺憾,具体说来有这么几点:
1、“美丽”这条主张抓得不实。本来设计的时候要求学生品读出居里夫人科学精神的美,执着追求的美,坚定刚毅的美,献身科学的美,淡泊名利的人格美。但教学时没能抓住这条主线,没有突出这条主线,从而导致教学的层次感不强,给学生的感染力不够。
2、朗读的指导没有到位。在品读重点句子时,我设计了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得通顺,三读,读出情感。但在操作的过程中,我指导朗读语言的贫乏,教学方法的单一,找不到切入点,使得齐读过多,使朗读基本上是流于形式,简单地为读而读,没有较好地训练到学生的朗读技能。
3、重点语句感悟牵引太多。语文学习应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独特的阅读体验。但在本堂课上,我片面地追求教学流程的落实,忽略了孩子的主体性,忽略了孩子的体验,将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学生,没有关注到学情,导致学生一脸的茫然,只明白跟着教师的节奏走,阅读与思考的融合成了一句空话。
总之,我是“教而后知不足”,课堂中还存在许多的缺憾。惟有自己不断的反思、学习、改善才会让自己的教学更实、更活。恳请同行们结合我的教学多提指导性的推荐,谢谢!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
《安塞腰鼓》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中一篇课文,是陕西作家刘成章先生的名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特别是其中一些写意的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而这一切均与陕北古老的历史有关,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对于不熟悉、不了解这一民间艺术的我们这里的六年级学生来说,要想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是有一定难度的。
根据学生实际,我设计的教学环节是:看腰鼓表演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跟随视频范读,反复朗读课文精彩段落,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品味贯穿于文章始终的修辞、想象,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赞颂。
这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几处是较为成功的:
一、情境创设。新课导入,我播放了“安塞腰鼓的频,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安塞腰鼓”,感受安塞腰鼓的豪放和火烈,学生一下子感觉安塞腰鼓近了。之后让学生聆听一段配乐朗读,随着诵读者抑扬顿挫的朗读,学生们感受着生命的激越,课堂氛围完全为腰鼓声所感染了。在这样的氛围中,在扫除完生字新词的障碍后,我请学生们齐读课文。令人欣喜的是,他们的朗读是多么的到位,哪段该平和,哪段该激昂,哪段该舒缓……简直可以用“声情并茂”来形容。我心中暗喜,一个教学目标达成了。恰当的情境,点燃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深化了学生对安塞腰鼓的`理解。
二、 注重朗读。精读环节中,学习重点落在品味语句。学生自主朗读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欢的语句。识别排比句、比喻句,品读排比句、比喻句及意味深长的语句,体味其中的气势、节奏和激情,在朗读感知。通过朗读品味,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自主朗读品味中得到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感悟到了文章的魅力,感受到了文章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情感美,从而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当然这堂课的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指导朗读这一环节,我的形式过于单一,朗读指导还不够充分,如对重音、语调的指导只停留于示范,而没有具体指导,效果不是很好!这篇文章所传达的内涵,确实也不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够真正理解的。对主题的探究还不够,没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更深入的探究。所以,课文虽然上完了,我也把自己的了解传达给学生了。可是我却没有把握,学生真正领悟了多少。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
本单元课文围绕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一主题,向读者展示不同地方的民风民俗。如:老北京热闹的春节、古朴的的藏戏以及别具一格的民居等。
《和田的维吾尔》一文,又向我们展示了维吾尔乡村浓郁的西域风情和和田的维吾尔人热爱生活、豁达乐观的精神。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中,我设立的教学目标是:
第一、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词语的正确读音,在朗读中体会文字之美。
第二、要求学生能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尤其是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感受维吾尔乡村的风情,并且理解和田维吾尔的精神。为此,在教学中,在学习课文之前,我首先让学生充分作了预习,学生广泛收集资料,课前让他们谈谈在他们心目中的和田的样貌,从而对和田风情有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中,通过抓中心句,重点词去理解,去品读,效果较好。如,在学生交流了自学情况后,就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能够反映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抓中心带动学习的积极性。了解了维吾尔人的特点是: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爱美的维吾尔族,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
有句话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节课同样留下了一些遗憾:对朗读的处理,我还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特别是学生对作者用两个反问句和两个感叹号表达自己的惊叹这一句式,只是让学生个人读和齐读两种方式,因而学生还没有通过“读”完全体会到作者的惊叹。另外,我对学生发言的评价用语很精炼,但不够精彩。这也是我在平时教学中存在的缺点。
十几年的语文教学,让我发自内心地爱上语文,爱上语文教学。我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因为我要和我的学生一起和语文“回家”!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
教学了《詹天佑》一课,有很多感触:
1、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流畅。教学本课,我抓住“爱国”和“杰出”两个中心词,引导学生抓住具体事例,结合重点的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本课我分为五大环节,分别是:⑴复习导入,温故知新;⑵情感铺垫、整理脉络;⑶精读感悟,感受“爱国之情”;⑷自主探究,感受“杰出之才”;⑸五、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各教学环节基本能自然过渡,使整课的教学浑然一体。
2、充分挖掘材料,注重铺垫和扩展。詹天佑是写人的文章,为了丰满人物形象,我补充了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一些材料,如修筑铁路的宣誓词、写给诺索布夫人的信和修筑铁路过程中的一些事迹,作为情感的铺垫和文本的.扩展,让学生更全面地感知詹天佑的爱国和杰出。
3、课堂要求明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学习“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路线”三大材料时,我都给予学生明确的学习向导,这样既可提高课堂效率,又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理解两种开凿隧道方法的好处以及“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妙处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首先让学生细读课文,然后在黑板画出居庸关、八达岭的形状,让学生用简单的箭头划出开凿的方法。理解人字形线路的时候使用简图和视频动画相结合的形式,力求让抽象的语言变成直观的视图,让学生更直观地、更清晰地理解,从而充分地领悟詹天佑的杰出才能。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
《灯光》主要是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励我们要珍惜、建设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新中国。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学习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首先,抓题眼,初识英雄形象。
教学时,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我紧紧抓住课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课文哪几处写到了灯光?以此引起学生的思考,打开学生的思路。围绕写到灯光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发现,老师做顺势引导,帮助学生逐层理解,渐渐深入,一边读,一边理解。通过课文的进一步学习,学生了解到,郝副营长因书中看到孩子在灯光下看书而憧憬未来,郝副营长为了后续部队找到突破口,点燃书本而暴露自己不幸牺牲,但却赢得了围歼战的胜利。学生初步感受到郝副营长关心下一代和舍己为人的品质。
2、其次,抓句子,提升英雄形象。
紧紧抓住课文中三次出现的“多好啊”这一线索。让学生再读课文,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把相关语句画出来,深入思考:他们在说话时,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多好啊”仅仅是指在灯光下看书吗?让学生从中体会思考,说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小组合作,与同学交流。
细读三处“多好啊”,让学生明白,这里“多好啊”不仅仅指孩子们能在灯光下学习,而是郝副营长憧憬战争取得胜利后,孩子们有更优越的学习环境,老百姓能过上更好的日子,祖国能繁荣富强。正是对未来的`这种美好憧憬,郝副营长才会在后续部队找不到突破口的危机关头,冒着生命危险,点燃书本,为后续部队找到前进的方向才取得战斗胜利的勇气。此时,郝副营长的英雄形象已在学生心中树立。
3、最后,比今昔,铭记英雄事迹。
学到这里,我突然把学生的思绪从战争年代拉回现实,让学生说说,我们现在的生活,和战争年代有什么不同?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我们该如何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此时,战争年代的苦难岁月学生已有了很多感受,而现在的优越生活学生更是亲身体验,因此课堂气氛已非常活跃。此时,我顺势让学生思考,学生感受到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靠千千万万像郝副营长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最后,以我们要牢记这些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长大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报效祖国结束本堂课。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这节课中我给学生创设了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发挥小组的合作性,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表现自己。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有足够的时间读书、思考、说话。
三、不足之处
不足的是讲解过多,学习词语花了太多的时间。在往后的略读课文中,会放手给学生自学、自悟。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自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接着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画出有关描写灯光的词句,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见解和同学交流。然后齐读文中描写灯光的语句。通过在“读、悟、说、读”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散思维,在朗读中陶冶情操。走近英雄,感受英雄的高尚品质。最后拓展延伸,畅所欲言:(欣赏都市夜景图片)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得到了许多的启示,教师及时提供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让学生从现实中,从与同伴的交流中,得到更多的启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象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沟通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学反思10-15
六年级语文《穷人》教学反思10-30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4-23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8-01
六年级语文《匆匆》教学反思03-29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1-21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1-21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22
六年级语文詹天佑的教学反思09-11
六年级语文上册山雨教学反思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