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汇编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1
教学《新型玻璃》这一课时,我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积极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思维能力能得到提高,使学生真正享受到自主合作学习的成功乐趣。整个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是精心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小组合作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新型玻璃》五个自然段结构基本相同,都是先点出这种新型玻璃的名称,后写特点,再讲用途。
教学时,我采用如下步骤进行教学:
① 读课题,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或者是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我在这节课想重点介绍的所有问题。接着,再读课文,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解决生字词,将课文读流利。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此环节激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质疑。
② 教师出示“新型玻璃名称、特点、用途”的表格,让学生分小组读课文,边读边展开讨论,在书上划下相关词句。引导学生用“读课文——找出描写第一种玻璃特点和用途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语——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学习。
③请学生逐段读课文,读一段说一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小组合作填好表格后再请学生上台填表。整体概括发现作者的写作特点。
④ 布置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选择某种新型玻璃用自己的话以第一人称向大家介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师生评议。设计小小发明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后反思:上完这一节课后,我认识到,要想处理好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要想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去,必须做到:
1、话题生活化,创设和谐的空间
现代教学论认为,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所在。上述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的'民主合作性,整个课堂洋溢着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张扬自己个性的机会。学生们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轻松愉快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当然,只有学生对话题本身感兴趣才愿意说,才有话可说,才有可能说好。玻璃随处可见,为学生所熟知,加上新型玻璃不寻常的功能与特点,很容易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兴趣,让他们热情地参与话题。
2、形式多样化,调动全员互动的交流参与
⑴ 师生互动。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参与者。在本节课中教师应该蹲下去与孩子平等对话,赏识孩子的闪光点,正面评价鼓励。这样有利于和谐气氛的营造,并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积极参与。
⑵ 生生互动。这是一种更为广泛的互动方式,便于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具体说来有:小组内成员互相交流,但是在处理时只是让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没有及时反馈学生的情况,所以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只是流于形式。同时,我也认识到,当课堂时间变为35分钟时,对于时间的把握还待进一步的精心设计,由于对于时间把握不当,所以在处理后面的教学环节时明显的不透,显得过于仓促。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2
对这篇课文,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理解作者情感,品味平淡中蕴含深情的语言,把握文章的抒情方法。所以上课时紧扣“情”字主要围绕着四个问题展开:第一,本文的关键句是什么?为什么?设计这样的问题在于让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第二个问题是,围绕“悲”“喜”二字作者叙写了哪些人事?通过这些叙写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喜”和什么样的“悲”?这是对文章的具体感知,需要对文章作内容的分析和语言的品味,感知作者平淡的叙述中所隐藏的深情。随之而来第三个问题是,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悲和喜的?这是从理性层面的思考,从而了解作者的创作上的特点,学习一些写作的方法。我用两幅对联概括:“事细而情深,文短而意长”,“景不必奇谲瑰丽唯幽静能怡性,事无须惊心动魄是真情才动人”。第四个问题是,如何理解“悲”、“喜”两种情感在文章中的统一?这是对文章主题和内在结构的把握,也是对作者深层情感的进一步理解。
因为教两个班级,又是面对全市的一节课,所以我先在不开课的班级上了一课。
开课了。开始的时候很顺利,一切按我原来的估计进行。对第一个问题学生较快的解决,很快的找到关键句,理由也概括得很到位:是全文情感的概括;是过渡句,承上启下;点明了写作《项脊轩志》的原因。对第二问题,我预先的概括是:怡然读书之乐,
家道中落之伤,慈母早逝之哀,辜负祖母之悲,怀念亡妻之痛。我先让学生思考五分钟,然后让学生回答。其实对这个问题,我早做好对学生点拨的准备。因为在另一班上课的时候,学生的回答总不能中的,特别是对什么样的“喜”和什么样的“悲”更未能理解到位。所以我在上公开课时心理上也对学生作了定位,并设计了很多的小问题准备用来引导。如“喜”部分:为什么修葺项脊轩?为什么不另起书房?你觉得那些地方能够表达作者的喜悦?“悲”部分:母亲是怎样的人?回忆祖母侧重写了什么?回忆母亲用“泣”,回忆祖母用“长号”,而对妻子却没有直接的词语表现感情,这是为什么?……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引导阅读课文,推敲字词,品味语言,然后概括情感,把握方法。未料到一个学生在回答时概括得相当到位:“重修项脊轩的读书之乐,回忆母亲时光流逝之悲,回忆祖母功名难就之悲,回忆妻子英年早逝之悲。”当时他的回答引起听课老师的一片惊呼,我也很感突然,虽然和我原来的概括比较还有值得完善的地方,但他的回答基本中的,原来设计的所谓引导是全用不上了,只好马上改变问题:“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这样的‘喜’和‘悲’?”在随后的阅读和品味的教学过程虽然尚算顺利,但自己也发觉有些地方出现了不应有的重复,使得其中的一个练笔环节(围绕一个“情”字,概括《项脊轩志》这篇课文的内容)因为时间的紧张不得不舍弃。
课后,和几位同学同事一起吃饭、聊天。大家对我上课时注重文本,侧重语言品味的教学持肯定意见,但我总觉若有所失。其间也谈到一位特级教师到我市一所高中上课的事,说他那节课上得不理想,完全不能体现特级教师的水平。有一位甚至开玩笑:“特级教师的课不过如此,还不如小曾老师的课呢。”另有一位说可能特级教师不了解那所学校学生的情况。这句话让我刚才的思考一下找到了突破口。
作为教师,上课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备课。备什么?备教材,备学生。其实备学生太难了。一个班级五十多位学生的学习状况、语文素养是不同的;同一个学生的昨天和今天也是不同的,思想、心态、情绪等一切的心理和身体的状况都可能对学生造成影响;第二,所学内容的不同也可能导致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充分。不同文体、不同语言风格或不同思想倾向的文本都会因学生心理期待等原因有着不同的阅读效果。而任何一点的不同都可能影响一节课的教学环节,影响一节课的精致甚至常态。这样,我们可以说,备学生是需要的,但只能在一个大略的层次上做一个大概的估计。所以,剩下的只能是备教材,因为只有教师对教材备充分了,才能任凭它“八方风来,我自巍然不动”。怎样算是备好了教材?我觉得一是对教材烂熟于胸,从字词句到文章结构主题手法等等都了然,二是要选择授课内容,确定授课重点,不可能把教师知道的全部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只能根据文章的特点和教材的编排选择性的讲授。
我觉得,备教材要比备学生重要。教材是可以把握的,而学生却每天都是不同的。如果没有对教材的熟悉,对学生课堂上的精彩表现我们很难因势利导,这样对学生是一种挫伤;如果没有对教材的熟悉,面对学生课堂上的疑问将无言以答,这样对教师一种打击;如果没有对教材的熟悉,面对课堂上节外生枝的问题将无法控制,这对课堂时间是一种浪费。当然,这样说绝不是说教学可以不顾学生,恰恰相反,课堂的教学绝对不能脱离学生进行,这是最重要的。备教材是前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则是关键。而教学的艺术,正是在这样不可预知中才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而我,正是未能意识到学生的不同而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凝滞。
所以,我想,所谓的教学艺术,绝对不是用已经备好的教案按部就班的进行教材的解剖,而是在充分掌握教材的前提下,根据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根据教学目的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和重组教学环节。这是我想到的'第一点。
对于特级教师的课,如果几年前我听到“也不过如此”这样的话,我可能会相信,并且自我安慰:你看特级教师的课也有人说不好,何况是你?但现在的感觉却不一样了。在自己也开过一些公开课后深深地感受到凭一节课就来判定一个老师的好坏那是不够恰当的。教材可供挖掘的、学生的状态、师生的了解和磨合等都可以影响一节课。
一篇课文向学生讲什么、怎样讲,可能每一位老师的处理都不同,所以每一节语文课都可能招来异议。而优秀的老师决不是把一篇课文只当成一篇课文。他把这课文当成是整个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在某节课中,他可能什么都不做,只引导学生读,而另一节课可能会深挖细析,甚至由肌肉骨骼分析到神经末梢。如果我们不了解他的教学思想,不了解他的整体教学设计,而对他的某一个环节中的处理可能不以为然。正如我们看到一座花园,如果一看到枯枝败叶就判断它的残破,而没有想到这些枯枝败叶正是营养花木的养料,这是错误的。
在一些课堂上,作秀成为了一种时髦。课堂的活跃、教师的风采,都是表演的元素,却很少有人去顾问这种表演之后还留下什么。语文教学是一个大系统,它有些时候表现为朴素甚至是单调无聊的操作,有些时候表现为精彩纷呈的思想的碰撞,有些时候为精心的品读体悟,有些时候为深思奋笔疾书……
语文教学可以看成是一项工程,甚至可能比工程还要复杂。每一篇课文、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精心安排,课文和知识点的网络更要精心构建。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是因为他们有积累更有思想,而最重要的是把从教学实践中来的教学思想再运用到实际中去,形成自己的教学王国。
所以我想,所谓教学艺术,它首先是对教材通盘熟悉的前提下,明确每一册课文每一个单元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其次是在课堂教学中能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合理的教学结构,完成教学目标。这正像是一位画家,只要胸有丘壑(教学系统),那么无论是条幅还是长卷(具体的教学内容)他都能根据材料(学生的实际表现)自如的进行创作。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3
《四季》是一首富有情趣的儿童诗,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一年级教学反思。诗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同时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和想象。
这是我执教的一堂公开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兴趣,创设情景、品读课文,读中识字、朗读指导,体味文本这几个环节的教学力图来达到教学目标。
一、激发兴趣,促进学习动力。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开始我就利用猜图片的游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有关四季的'图片入手,引导学生从图中感受四季的美,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潜能,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和探究习惯奠定基础。课堂上丰富的阅读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创造积极的读书氛围,培养学生乐意读书的习惯,教学反思《一年级教学反思》。
二、读中感悟,加强个性色彩。朗读是感悟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同时也是教学的基本任务。但读要选好时机,恰到好处。在学生生成情感的时候,带着感情去读更有利于进入境界。因此在学生读文之前,我先引导学生看四季图片,让学生们用充满童趣的语言,把春天的美景和特点表达出来。这时再引导学生读课文,体会文章语句的优美,比如教学的时候,我让学生做动作表演“尖尖”、“圆圆”、“弯弯”“一挺”等,让学生感受到每个季节的不同。我还利用头饰让学生表演背诵,加深学生对四季的了解。我又做了范读,还加上了动作,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的读法也各式各样,从而使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朗读也有了。
三、联系生活,重视积累运用。新课标强调:“要联系生活教语文,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在学习了课文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练习,引导学生说一说四季中,除了草芽、荷叶、谷穗、雪人之外,还有哪些特点。
本课教学结束了,回想起来,有好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识字还不够实,对学生全面关注不够。上课的时候,我不善于引导学生,课堂的组织教学能力差,鼓励、评价的语言较少。当课堂上出现“唱读”、“念读”的时候,我并没有马上去纠正、去指导,只顾教案而忘了学生。希望自己以后能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积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4
一、课堂关注的失误
语文课堂是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阵地,在课堂中应该关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情况,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经历的每个思维细节,关注他们在思维中遇到的困难和不解,课堂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应紧紧围绕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展开。但是,大部分教师因为上公开课而变得有些不自然,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关注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不是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面,而是关注课堂是否热闹,关注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关注听课教师的反映和评价,关注多媒体制咋是否精美、操作是否流畅等等,这违背了教学的目的,只能让课堂呈现出表面的繁华。
其实,执教公开课的教师一方面要思考语文学科的基本价值是什么,这一节课究竟要教什么,要以学生为口心,让自己置身于学生中,努力引导学生去品悟文本,激发学生和文本、老师对话的热情,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所以,课堂教学前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如何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如何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
黄厚江老师在执教《给我的孩子们》时,只有一支粉笔,一本书。课堂算不得花哨,整堂课设计了三个问题:
(1)你能抓住文中的词语、句子,说说文中的孩子们有哪些特点吗?
(2)“我”是一个什么样的“我”?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把描写作者内心情感的词语圈出来,从作者的情感人手解读作者;
(3)尝试补全一下题目,作者要给“我”的孩子们一些什么?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字、词、句来解读文本,整节课活动开展自然,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主动,课堂生成了很多让人难忘的智慧。整节课没有表面的、形式的热闹,却渐渐开启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二、课堂多媒体运用的失衡
多媒体在公开课上已成为一些老师的“必杀技”,在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中,教师往往花大量的时间用于课件制作。诚然,多媒体课件在节省时间、拓展课堂容量方面有很多优势,但若使用不好也会有弊端。
1.固定了课堂的流程,造成学生思维的唯一性
教师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往往体现的是教师已经固定了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在公开课上,教师往往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计,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阅读、理解文章,一旦学生思维脱离了预定轨道,教师往往手足无措,生拖硬拽地把学生思维拉回到原来轨道上,教师不再是“主导”,更像是一个导演,让学生按照既定的剧本演戏。
2.转移了课堂的注意点,丢掉了文本
在很多公开课上,我们都能看到,教师用一张张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图片吸引学生的眼光。这样的课堂,体验多了,积累少了;看影视多了,读文本少了;听录音多了,朗读少了;其他活动多了,语言活动少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干扰性阅读,抑制了学生的二次创造,削弱了学生的想象力。
多媒体的使用应该简洁而适时。简洁才能有变化的余地,才能根据课堂的生成随时调整,才不会禁锢师生的思维;适时才能起到引导作用,让多媒体出现在学生思维凝滞时,才能真正拓展学生思维。
三、课堂评价的失效
有很多做公开课的教师为了体现课堂“教”与“学”的和谐,强调学生的个性彰显,一味地表扬或肯定,不管学生答得怎样都说“好”、“不错”,不敢或很少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批评性评价,甚至对于错误的回答不做任何评价。
其实,对学生的回答,我们能否在第一时间抓住亮点,指出要害,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最大的教学机智。教师常常要思考评价角度、评价语言、评价时机。有效评价不仅对回答问题的'学生有很好的激励作用,对其他听课的学生也有很好的提醒作用。教师只有把握好评价的契机,才能更好地保护或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大多数的学生明白道理何在,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在黄厚江老师的课堂上,我们不仅能看到他可贵的“童心”,他常常蹲下身子,从学生的角度给予他们真心的肯定,还能看到他对文本内容的有效评价,对阅读方法的适时指导。黄老师有时用委婉的语言指出学生思维的问题;有时在肯定学生答案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有时在评价后又把问题引向更深处。他的评价语言让学生阅读的目光始终聚焦文本,保证了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
总之,公开课是先进课堂理念和教学的展示,不是多媒体技术的演示,更不是教师自我的表演,只有深入思考学生情况,从学生出发,从文本出发,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巧妙引导学生,使教学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这样的课才是一节精彩的课,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语文教师应该守望的原点。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5
课题:《童趣》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翻译课文的第三四段,并学会一些常见的翻译方法。
这节课在第一节课的基础上继续进行课文内容疏通,于是我把第三、四段的翻译工作分给了四个小组,另外两个小组一个负责对文出现次数较多的“之”、“以”、“为”等词语进行总结归纳,另一个负责对全文中出现的其他的相同的文言词语进行总结归纳。
对于翻译,我的要求是原文与译文一一呈现,并指出翻译过程中所用的`翻译方法(留、删、补、换、调、变)和其中的重要词语。可从课堂执行的效果来看,效果不是很好,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下:
一、学生翻译的时候还是整段进行翻译,没有一句原文对照一句翻译来进行,使得原、译文的对比不够明显。看来是我的指示还是不够明确,误导了学生。
二、学生翻译时不能有效地指出文中的一些重点字词的翻译方法,且对重点部分也缺少相应的标注。
三、学生无法一字一句的对文中的每个字词进行翻译,有些个词语和句子只能照抄教学参考书。
四、总结归纳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虚词的出错频率也较高。
五、我没有更多时间去纠错和补充。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我觉得是因为我对学生的学情把握不准、贪多贪全、学法指导不够精细等原因造成的,为了更好的改进以后的文言文教学,有几个方面可以改进:
一、合理布置学习内容,不易过多。
二、初学文言文,翻译方法的掌握非常重要。
三、让学生养成逐字逐句翻译的好习惯,保证翻译过程中不留任何盲点。
四、学生展示时,对于翻译的内容要尽量对照原文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重点字词句式也要朗读。
由上可以得知,这是一节不及格的公开课,它是由于自己缺少精细化的教学设计能力,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把握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时间的合理分配不够(一句课翻译一段即可),以至于使整节课千疮百孔,漏洞百出,好在课后几位语文老师的及时提醒,使自己能有一个补充改过的机会,自己一定好好向其他老师学习,深入到每一个字来备好每一节课,使学生翻译的准确率要达到100%。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写有“读书时做记号的方法”的4张卡片;
3. 画有”动物名称、主要特点、动作”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九寨沟的地理位置,九寨沟名字的由来。那么九寨沟到底是个怎样美丽的仙境呢,今天就请同学们当一回小小摄影师,老师带领你们到九寨沟去取景拍照,一起去领略一下九寨沟那神奇瑰丽、蔚为壮观的迷人风光!
2、(板书课题:9、九寨沟(ɡōu))齐读课题。
二、品词析句,学习课文:
1、学习第3自然段(读中感悟):
(1)导入:同学们带好你的照相机,让我们一起进入这童话世界看一看。(多媒体配乐播放九寨沟的美景及课文内容。)
这一段主要写了九寨沟的什么呢?
(2)学习第3自然段:
①回忆学过的阅读时做记号的方法。
②用做记号的方法自由阅读第3自然段。
(3)学生交流,跟随着学生的“镜头”,教师相机指导:
①“雪峰”:(板书)
A、(出示雪峰图片及相关语句: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你为什么喜欢雪峰,作者用的哪些词吸引了你?在这句话中你是怎样做记号的?
B、指导读。
②“湖泊”:(板书)
A.(出示湖泊图片)说说你为什么想把湖泊拍下来?(多媒体出示湖泊的相关句子。)
B.同位互读,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出湖泊的美的?你在这段中又是怎样做记号的?
C.学生交流,体会湖泊的美:
③“森林”、“瀑布”方法同上
小结:九寨沟真是水的世界,到处都是湖泊和瀑布,怪不得人们说“平湖飞瀑石上流”啊。
(4)小结
(5)有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2、学习第4自然段(合作学习为主):
(1)(出示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小熊猫的图片)同学们继续向森林深处行进,你发现了什么?
(2)理解:4个“也许”,练习排比句。
(3)合作学习第4自然段,完成小组长手中的表格,看看你对这四种动物有哪些了解,想想你最想和哪个动物合影?
动物名称:
主要特点: 动作:
(4)汇报填写好的表格:用幻灯展示。
(5)交流:你最想和谁合影,为什么?
(6)那里除了有文中介绍的那些动物外,也许还会有什么样的动物在做什么呢?
(7)小结:由此可见,九寨沟不但是一个风光奇丽的地方,而且是一个动物王国。在这儿,动物们都可以无忧无虑地散步呢,真是“异兽珍禽林中走”啊!让我们再次轻轻地走进密林,去欣赏动物们那可爱的身影吧。
(7)师生共读第4自然段
三、小结,布置课堂作业
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同学们有机会一定要亲眼去看看。课文我们今天就先学到这儿。接下去,请大家完成《一课一练》第三题。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7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翻译,积累文言词汇。
3、把握主旨,背诵精彩段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翻译课文,积累词汇。
难点:当堂背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回忆作者。
1、导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狼》,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蒲松龄笔下的狼。
2、简单回忆作者情况: 清朝 《聊斋志异》
(二)明确目标,指导学法。
1、引导学生回忆文言文应该学习哪些内容?从而确立本堂课学习目标。
2、引导学生从学习文言文的经验中得出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方法:
认读→译读→品读
(三)认读
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2、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四)译读
1、译法回顾
2、自由结组,结合注释,译读课文。
3、检测译读效果。
4、看来,通过译读这个环节,大家积累了一些词汇,做到了准确翻译课文,完成了第二个学习目标。那么,谁能用一句话?(2……)
(五)品读
1、概括文章内容,梳理情节。
2、分析狼和屠户特点。
3、理解寓意。
(六)精彩背读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精彩之处,你认为这篇文章的精彩之处在哪儿?能不能试着背下来?
(七)拓展延伸
1、谈一点学习收获。
2、送一句人生箴言。
(八)推荐阅读:1.黄山《感恩狼》
2.姜戎《狼图腾》
3.毕淑敏《母狼的智慧》
《狼》反思
《狼》作为一节公开课已经上完了,我觉得这节课有一些让我欣慰的地方:
一、学法指导比较到位。
这节课,在我的教学思想中比较注重学法指导。
首先,确立了学习目标之后,并没有急于开展新课的学习,而是和学生一起来探讨学法,明确文言文三步读书法:认读→译读→品读。这样,学生明确了学法,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其次,在译读环节中,引导学生回顾翻译方法,并给出例句。这样,既起到了温故知新的作用,又可以让学生在翻译时有据可循。
二、教师示范效果较好。
这节课,我没有用朗读音频和flash,而是自己加入感情背诵全文。教师的当场示范给学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多媒体,事实证明,学生在后来的展示朗诵中,表现很出色。我觉得这和教师的亲自示范有很大关系。
但是,课后静思,我觉得值得深思和改进的地方更多:
一、 译读环节生硬不确切。
在译读环节,进行得比较生硬,有一些东西还是强加给了学生,不是自然生成的。并且,学生译完之后,没有给学生明确答案。这样,有些东西就比较虚,目标中能准确翻译课文,实际上就没有落实到位。
二、 挖掘文本不够深刻。
这节课在深度上还有很大欠缺,没有把蒲松龄写《狼》的社会意义挖掘出来。文言文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正是因为他深刻的思想内涵给人一定的指导作用。这节课应该从文本的深度上再挖掘:狼仅仅指狼吗?它可以理解为恶人、恶势力,如果和学生生活联系再紧密一些,还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如果能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这些困难和挫折,那么,就将文本和现实联系了起来,使学生真正能从文本中获得一些思想指导。
三、 课堂调控能力有待提高。
在这节课中,教师的调控不够到位。译读环节中,有时候就被学生拽住了,学生你一句,他一句,最后没有定论,课堂有些失控,致使时间分配不均衡,最后一个拓展环节没有进行,这是一个遗憾。
四、课件准备不够精细。
在这样一个大赛上,课件却频频出错,是不可原谅的。课件制作太粗糙,也反映出备课的不严谨,以后我更要端正自己的备课态度。
课已经上完了,但是这节课留给我深思的地方还很多,我将把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不断总结,应用于自己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也会总结失败的教训,争取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少走弯路。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8
尝试从理念上转变,评价一堂语文课,不是看老师自己是否出色,而是看同学动起来了没有,动得怎么样,动得好不好。教学中国的寻找和确定要从同学动身,要考虑到同学的实际需求。
同学课前提了170多个问题,这些问题启发了我,也协助我更加理解了课文。同学提问当然有不到位的情况,偏激的也不少,甚至错误的也有。但至少可以让我知道同学的兴奋点在哪里,他们认为的难点又在哪里。
一堂课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只要能解决同学最困惑的即可。
我不是事先准备好框架,而是充沛吃透课文后,上课随同学情况而定。而原先的划分段落、归纳中心等环节可以略去。
先研究,再带领同学一起在课堂上研究。教师的研究要先于同学的研究,深于同学的.研究。
课堂上要放开,让同学放开讲,同学很多时候能成为你的老师。让同学大胆讲,就有可能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9
《珍珠鸟》是根据作家冯骥才的散文改编的,描写了“我”为一种怕人的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使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说明“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课文写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初读课文,感受“情意”。
我首先播放课件,让学生认识珍珠鸟,引起兴趣,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初读后,有的感受到“珍珠鸟是一种可爱的小鸟,作者非常喜爱它”,有的说“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还有的说“感受到作者和珍珠鸟有种亲近的情意”。这些感受都是孩子们独自的情感体验,是真实而可贵的,虽然来自直觉,有些粗糙、肤浅,却是理解主题的基础。
二、细读课文,理解“真爱”。
通过初读,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爱。但要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仅仅体会到“爱”是不够的。这“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呢?仅有“爱”就能创造出这美好的境界吗?我这时抓住学生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向纵深开掘:“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为什么不怕?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进而让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珍珠鸟“不一般”的爱:
起初,作者把珍珠鸟挂在“异常茂盛”的“生着长长垂蔓的法国吊兰”中间,为它营造了“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的环境,鸟儿才传出“笛儿”般的叫声。接着,小鸟出生了,爱鸟的作者该是多么好奇啊!可作者却“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眼睛”惊动它们。于是,鸟儿渐渐把“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作者所做的这一切,是对鸟儿的爱,体现在对鸟儿生活习性的充分尊重。
小鸟在“屋里飞来飞去”,“落在柜顶上”、“书架上”、“画框上”、“啄大文豪的名字”、“撞灯绳”,可作者却“不管它”,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飞。这里体现了作者的包容,是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对鸟儿的充分理解和宽容。
鸟儿胆子越来越大,它“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此时引导学生想一想,写一写:小珍珠鸟内心究竟是怎么想的呢?学生的笔头沙沙作响,不一会儿,笔头将思维的触角引向深处。学生写道:小珍珠鸟只在笼子四周活动,心想:妈妈告诉过我,外面的世界很危险,我还是乖一点,别跑远了。它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心想:我要是把这些书都读完了,我也是个“小博士”了吧!它蹦到杯子上,心想:什么?茶?第一次听说,不知道好喝不好喝?这样想着它就俯下头来喝茶,边喝边想:嗯,挺好喝的,解渴,主人不会怪我吧?它又偏过脸来瞧瞧主人的反应,心想:主人面色和善,微笑着看我,他没生气。后来,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小红嘴,“嗒嗒”啄着主人正在写字的笔尖,它想:这是什么?嘴巴尖尖的,还能吐出一个个黑字。主人抚一抚它的绒毛,它友好地啄主人的手指,它想:哦,你喜欢我,我们交朋友吧!……学生入情入境,将原文中叙述性的文字进行扩展,在写的训练中,更深刻地体会了小珍珠鸟的内心世界,促进了对文本的理解,学生走了进去,又走了出来,在文章中走了个来回,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十分准确.
直到有一天,鸟儿落在“我”的肩上睡着了,作者流出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人鸟合一的感人情景,使人感悟到更深层次的爱——“信赖”。这种“美好的境界”不是每个人随时随处都能感受到的,那是需要付出的。有了作者对鸟儿的“不一般”的爱,才有了“信赖”,才有了享受那份美好境界的幸运。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找到以上相关的句段反复体会、交流。从中感受到那些描写“我”为鸟儿做了些什么的语段是有层次的,作者对鸟儿“不一般”的`爱,体现在他顺乎了鸟的习性和天性,在“尊重——理解——宽容——勾通——欣赏——信赖”的层层深入的情感体味中,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真正有了感悟。这种感悟由浅入深,除了对本义、引伸义、深层含义的理解,也有对“不言之义”的领会。
三、赏读课文,感悟“信赖”。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我还注重培养学生对课文深刻意蕴、丰富情感的欣赏能力,通过欣赏,获得情感陶冶、心灵净化。
在串读课文引读到第14自然段时,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音乐,在优美的旋律中,孩子们陶醉地读着,情不自禁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教师适时引导:“此时,你是否已经读懂了作者的心声,谁来谈一谈?”在交流中,有的同学谈到“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要靠信赖来创造”;有的感慨“如果世界充满爱,将会创造多少美好的境界”;更有一位同学谈到了对人生的感悟:“‘信赖’是相互的,‘信赖’是要付出的。如果我们对别人充分信赖,那么就会得到很多朋友,会创造出很多美好的境界……”学生的感受多么可贵,从感性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理性的思考。最后,我以课件播放画面的形式结束课文,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咱们的生活中,信赖无处不在。
这次新秀课基本上达到了我预期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读课文,看课文,圈画相关内容,概括主题,学生真正成了课堂上的主人。可细想起来,课堂上还存在着一些遗憾:在检查预习后紧接着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前半堂课大段的时间处于“静”的状态,因此,学生的情绪难以很快调动起来;此外,在引导学生交流汇报时,形式有点单一。虽然最终留有遗憾,但将促使我不断反思和成长,使教学实践逐渐走向新的里程。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10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日寇、埋葬、阵亡、喘息、香蕉、皮革、凝重、华贵、英武、气概、伤感、苍茫、石碑、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能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与同学一起探究解决。
4.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感受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对战象有一定了解;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交流对大象的了解
1.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关于大象的课文吗?(《与象共舞》)谁来说说大象都可以为人们做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2.是啊,大象可真是人们的好朋友,可以为人们做这么多事情,但是,你听说过大象还
能帮助人们战斗吗?这样的大象叫战象(板书:战象),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一头经历过战斗洗礼的最后一头战象(补充完课题:最后一头战象)。
3.齐读课题,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沈石溪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这篇文章写的是他在1969年到云南插队时亲身经历的事情。
4.再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文章都写了些什么吗?
二、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1.快速阅读全文,思考刚才的提问,可在书上进行勾画。
2.学生阅读后解决简单的问题。
3.指名说一说课文写了战象的那些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成为:英雄垂老──重披战甲──重临旧地──自掘坟墓。
三、再读课文,理解字词,扫除障碍
1.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喜欢的语句,也可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或句子。
3.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4.自己阅读感悟后,小组再合作研读:交流感受特别深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准备汇报自主合作。
板书设计:
23、最后一头战象
英雄垂老 重披战甲 重临旧地 自掘坟墓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11
[说教材]
这部分是三个复韵母ɑi、ei、ui及其四声,每个复韵母配有一幅图。第一幅图是姐姐和弟弟背挨背站着比高矮,“挨、矮”提示ɑi的音。第二幅图是小男孩用力砍枯树,砍树时发出的“”的音提示ei的音,枯树与小男孩构成的形状提示ei的形。第三幅图是小女孩围着围巾,“围”提示ui的音,小女孩脖子上的围巾,加上帽子上垂下的绒球构成的形状,提示ui的形。 第二部分是声母和ɑi、ei、ui的拼音练习。
【教学目标】
1、学会复韵母 ai ei ui 及其四声,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能准确拼读声母与 ai ei ui 组成的音节,正确书写音节。
【教学重难点】
复韵母 ai ei ui 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教学方法】
以游戏为主线“活”化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歌曲导入(伴随着《郊游》的音乐声,学生自由做动作)
咦,这儿有好多气球耶!喜欢吗?每个气球都有一个小秘密,是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去!
师:这六个字母宝宝呀,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叫什么吗?(单韵母)
2、揭示课题:
你看这6个单韵母宝宝呀,特淘气,听到咱们在唱歌跳舞,它们呢,也高兴地舞动起来,特别是那顽皮的小I, 一会跑到a身边,一会跳到i和u的身旁,竟然变成了要好的朋友,这就是我们学习的ai ei ui。
师:小朋友,我们今天去拼音乐园游玩,好吗?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一)学习ai。
1.做游戏:比高矮。(请一个同学到讲台上来,挨着老师站)引导观察,回答问题:老师和学生谁高谁矮?老师和学生是怎么站的?
2.由“矮”和“挨”引出第一个新朋友ai,点击出示ai。
3.谁能告诉老师ai是由哪两个单韵母组成的呢?教发音方法。(先发a的音。收尾是i音,前音重,后音轻,中间气不断)老师播放口型示范发音,学生模仿体会发音。
4.播放录音,仔细听音、辨音,跟读。5.指名读。纠正。齐读。
现在,老师想和小朋友合作读,谁愿意和我合作? (握握手)我现在是坐在右边的小朋友,你是我的同桌。请你读 ai,读三遍。(生读,师翘起拇指:你真棒!非常好。)现在我读,你听。(师故意读错,请同桌纠正。纠正后再读,请同桌表扬)
象我们这样你读我听,我读你听,小朋友会不会?请一组合作读。(表扬他们合作得很好)
现在同桌小朋友合作读读 ai。
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ei
1. ai宝宝在玩耍时,碰到了他的好朋友,看看他们干什么去了?(砍柴)你听到刚才发出什么声音吗?
(播放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这一环节的`导入做了铺垫。)
2.师指导发音,播放口形发音,生跟读。
3指名读,纠正。
4同桌合作读。
5齐读。
(三)学习ui
1小朋友,你们会打电话吗?听,电话铃响了,小朋友,快接电话啊!
师:喂,你好!
生……
师:你们今天学了哪几个复韵母?
生……,还有一个Ui
(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在有趣的活动中学习,在语文实践中学。“打电话”将学习生活化,让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调动起眼、耳、口、手、脑去完成活动中的各种要求。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
2.师播放口形发音,生跟读。
3.指名读,开火车读。(读对了,其余同学跟读)
4、学了一会,好累啊,让我们伸个懒腰做个游戏:师摆口型,生猜。
(这一环节意在考查学生对这三个复韵母发音方法的掌握与巩固,同时也让学生轻松一刻。)
5.大家学得真棒,ai .ei.ui 的四声兄妹来到我们中间了,他们在哪了?大家快打开书,和他们打打招呼吧!
6.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打乱顺序读。
(四)拼读与书写
1.老师觉得大家的ai ei ui 都读得很好,他们三个为了让大家读得更好,请来了好多声母宝宝,看看都有些谁呢?
这些声母宝宝与ai ei ui 手拉手组成了音节,大家打开书来快速拼一拼。
2.课件出示音节,检查学生的拼读情况。
3.同桌合作读,一拿声母卡片,一拿复韵母卡片,合作读。(碰碰车,碰起来)
出示带音调的音节。
(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去实践,体验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初步尝试合作学习,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互相交流,互相帮助。)
4.ai ei ui游玩了一节课,好累啊,你能送他们回家吗?
四、总结:
师:快打电话告诉你们的妈妈,我们今天学习了复韵母ai ei ui,小朋友,你们又学了好多知识,祝贺你们。
五.布置作业:
在课外书上找找带有ai ei ui 的音节,读一读,比比看谁认识的多!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12
这次的公开课,安排的内容是苏轼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对我来说,苏轼一直是心中的偶像。而这篇散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一句,也一直在心头萦绕。
文章很短,只有85个字,这一篇短文要教些什么呢?翻阅了课程纲要,查看了整个单元的设计说明,初步确定为:一把握重点文言词汇,二欣赏写景佳句,三感悟作者情感。本着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的原则,字词和句子的翻译主要让学生通过预习完成,课上交流重点句和疑难句。感悟作者情感我初步打算从“月”字入手,顺便也欣赏写景佳句。
就这样设计出初稿进行了试讲,同事们纷纷给出了意见。尤其是欣赏写景佳句和感悟作者情感处,过于单薄。因为在准备时,看到许多教学设计都抓了“闲人”一词,我便想跳出这一藩篱,结果没有把握到更有效的突破口,失于浅薄。在深入思考了同仁提出的意见后,我把“月”与“闲”紧密结合在一起,写月景,抒闲情,因月生闲情,因闲情而赏月,两者本就紧密相关。
在具体设计中,“闲”字的领悟让学生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这一环节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得到证实,学生普遍对“闲人”的含义存在疑惑。预设就在课堂上得以体现,而且学生通过背景的了解,已有了较深层次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补充“东坡”别号的来历,可以深化学生的理解,感悟“闲情”的`真正含义所在。同时,借助《临江仙》一词中“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一句,进一步深入体会到,作者那种因月释怀,却终难放下的复杂心绪。
而在“月”景的赏析中,一是紧扣了文本,通过修辞等方面感悟妙处。二是利用音乐,展开想象,在想象中丰富感知。这里,先是利用《春江花月夜》一曲的艺术特征引发出文章的艺术特征,接着,在乐曲中闭上眼睛,展开想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老师利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进行描述,在澄澈透明的湖水中,似乎空无一物,却又蕴含一切,包容一切。这一切,包括作者被陷害的愤懑,被贬谪的凄苦,被冷落的落寞……什么功名、才华、抱负、欢喜、忧愁……都被如水的月色悄然融化,化作虚无。此时,此景,我已与东坡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心中默念“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思绪也在月光下无声洒落……只是一个“盖”是把人从梦幻中唤醒,回到纷扰的现实,发出“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者耳”的感叹。
在学生反复诵读之后,我板书下“长夜两闲人,月洗一片心”两句。这正是我对本文的一点总结,一丝感触。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感谢这“月”洗涤我一片凡心,给予我这一课时的安宁。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1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让学生了解初秋雨后的天空变化和小鸟的活动情况,感受天空的美丽和小鸟的活泼,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爱观察、爱想象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表达能力,自主创造能力和群体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1、老师: 课件小鸟头饰 白云形状的生字词卡片
2、学生:小鸟头饰 白纸
教学过程:
复习: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云房子》,齐读课题
天空刚刚下了一场雨,太阳公公还不及把云全收回去,有一些就留在天上了。(出示课件)
有一些白云飘呀飘呀,飘到了老师的手上。它们的后面藏着《云房子》这篇课文的生字词,你还认识它们吗?大声地把他们读出来吧!(出示生词卡片)
(默读——齐读——指名读)
还有哪些同学胆子比较小?你能勇敢地站起来读好吗?读好了,老师就把这片白云送给你!(上课时,学生对这些白云形状的生字卡片很感兴趣,都想得到奖励,因此学生的回答非常踊跃,一些胆小的孩子也想表现一番了,但是奖励给他们以后没有提示他们作好管理,所以导致有些得到卡片的学生在后来的课堂中玩弄它,注意力分散。)
(一)引入美
1、(课件出示“雨过后天空飘浮云朵”的图画)
你们看,这些云朵漂亮吗?你想怎样夸夸这些白云呢?
看到这些美丽的白云,你还想说什么?(生交流)
2、一群小鸟也非常喜欢这些白云,看,它们飞来了!(课件出示:一群小鸟飞过来)
师:小鸟在哪里呢?哦,在这里(为孩子戴上头饰),在这里,在这里呢?还有小鸟吗?还有吗?
3、师:呀,这么多小鸟,这下,天空可热闹了!
听!它们还在那儿叽叽喳喳地叫呢!(放小鸟叫声)
(上课时,因为课前的准备较匆忙,没有提前在上课用的电脑中试课件,所以上课当时放不出声音来了,因此,当时我只有灵机一动,让学生自己学小鸟叫的声音,学生的兴趣反而更浓了,效果也不错。)
4、哪位小朋友当一当翻译,猜一猜小鸟在说些什么?(多指几名学生发言)
5、它们到底在说什么呢?看课文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哇,这么多白云!我们来造云房子。”)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来,让我来听听,还有哪只小鸟最想来造云房子?
从“哇”感受到了什么?那你也高兴地读一读。
师:是啊,大家看到这么多漂亮的`云,实在是太高兴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6、小鸟看到这么多白云,可开心了!它们想造云房子了,你们也想跟着一起造一造吗?
那现在我们就来造云房子了。(师边飞边造云房子,做造房子的动作,加上语言: 首先,捧一团白云作为地板,四周造起高高的墙,开一个小门,再开一扇窗,屋顶盖好真漂亮!(生继续)你可以把你的云房子打造得更加特别更加漂亮的!盖好了吗?来,坐下来休息一下。)
(教到这一环节时,学生比较害羞,在许多老师在后面听课的情况下,不敢放开来学动作。)
(二)感受美
1.师:小鸟们心灵手巧,不一会儿,云房子造好了。想知道他们都造了哪些房子吗? 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的句子。
谁来告诉我小鸟都造了哪些云房子呢?(指名说)
2.师:老师也找到了这些云房子,一起看看吧!(课件依次出示五幢云房子图片)这一幢像什么?另一幢呢?……
(师根据学生所述,出示相应的云房子图像及句子,并指导学生一句一句地读好。学生自己加上动作,读得很美。)
3.师:这些云房子真可爱,在这各式各样的房子里,你最喜欢哪一幢云房子?把你最喜欢的云房子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吧!
师:这些云房子真可爱、真漂亮、真有趣呀!谁能把这些云房子连起来读读?老师也很想来读,把机会让给老师吧!想不想听老师读?(师范读)
师:这么美丽的云房子,你还想再读一读吗?小朋友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站着读,可以和同桌合作读,也可以带上动作读。(生读)
师:这么美的云房子,想不想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呢? 试一试,看看能背得下来吗?
(生自由练背第二自然段,看课件,指名背诵)
不看提示,还能背得下来吗?
4.这些云房子多有趣啊,瞧,天上的白云还多着呢!小鸟们,你们还想多造一些云房子吗?如果要你来造云房子,你想造什么样的云房子?
小朋友的想象真丰富,快把你的想法告诉小组里的小伙伴,并完成老师给大家的小练习。(课件出示小组合作)
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练习。
现在同学们拿出白纸,每组的小鸟们精心制造一间云房子,你们先讨论一下造什么云房子,再把它画下来,好吗?(四人小组讨论,并一起在同一张大白纸上画出自己设计的云房子)
(本来应该有音乐伴奏,音乐停了以后学生就可以停下来,但课件当时放不出声音,所以只有看表来控制时间了。但是因为时间不够充分,所以很多学生在我示意停下来的时候,还在继续画,场面比较难控制,导致后面有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来练习句式,练习的时间也不够。其实在设计这一环节时,参赛的前一晚我还请教许多网友,她们大多建议我保险一点的话这一个“画云房子”的环节就改成“让学生想象,说一说”就行了,但我后面还是让学生来画,也是想挑战一下。还有,我让每个小组的四个人在同一张白纸上画,当时用的教室的桌子都很小,有的学生不习惯,因此课堂有些吵闹。)
5、(展示学生造的云房子,贴在黑板上)看,小鸟们的云房子造好了,谁来介绍介绍你们组造的云房子,看谁介绍得最出色?(指名说)
(呵呵,因为有些紧张,因此教时找不到固体胶了,就没有给学生把云房子帖到黑板上。我只有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画来自己介绍。但是他们画得太小了,许多学生看不到,后面听课的评委和老师更看不到。)
6、师:能把你们造的漂亮的云房子,连起来说一句话吗?
(出示:不一会儿,我们的云房子造好了,有的像 ,有的像 ,还有的像 。)(生自由练说,指名说)
(因为怕上课超时扣分,就删减了让学生自由练说的量,所以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的练习说不够充分。后来评课的老师也指出来了。)
7.小朋友们真聪明,造出了各式各样的云房子 。(板书:各式各样)
8、看到这么多美丽的云房子,小鸟的心情怎样呢?它们在干什么呢?读一读第3、4自然段。
9、(出示:第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谁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读好“开心极了”(表扬:你真的很开心。)你能学小鸟的样子飞一飞吗?
10、这时小鸟们开心极了,在云房子里飞来飞去,互相说着“叽叽喳喳叽叽喳”。请同学们来做小翻译,说说它们说的是什么?(指名说)
读好词“叽叽喳喳叽叽喳”
小鸟们开心极了,想一想,它们飞来飞去地干些什么呢? 生答
11、小朋友,你愿意做一只快乐的小鸟去做客去玩耍吗?那就飞起来去做客,去玩耍吧。老师请两只小鸟先来示范一下,边飞边去请客人来你家玩,其他小鸟先看,想想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好吗?
12、其他的小鸟你也想邀请好朋友到你家去吗?好,那现在请小鸟们飞起来吧,去邀请你的好朋友吧!(学生边飞边表演,邀请好朋友到你家去做客)
(同开始的学造云房子的动作一样,学生对这个表演也比较胆小,因此参与的学生不多。)
13、小鸟们开心吗?那请男女生比赛朗读这两段,听一听谁读得最高兴?
14、小鸟们,你们玩得高心吗?就在我们快快乐乐玩的时候,忽然,呼啦啦吹来了一阵风。
云房子怎么样了呢?
(课件出示句子:咦?云房子变小了,云房子不见了。云房子哪儿去啦?)
板书:变小了,不见了
(一紧张,连板书都忘记了。)
谁愿意帮小鸟读好这一句?(指名读)
小朋友们,你们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指名说:小鸟很奇怪,很惊讶)
大家一起把这句话再读一遍,看是不是很惊讶、很奇怪?(生齐读)
还有谁也想读?师:是谁把天空洗干净了呢。
15、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5、6自然段,指导读好词“笑眯眯”,“水汪汪”。
师:风就像妈妈的手,拿着云这块毛巾,像洗小朋友的脸蛋一样,把天空洗得干干净净,师:在这干干净净的天空中玩耍,小鸟们,你感觉怎么样啊?
把你的感觉,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齐读第6自然段。
(五)总结
1、师:小朋友啊,喜欢云房子吗?叫叫它。(手点课题,齐读两次)
师:是呀,不光是云房子,因为有了笑眯眯的太阳,水汪汪的蓝天也同样惹人喜欢。大自然变化无穷,美不胜收。看到美丽的天空,你们想说些什么呀?
2、对啊,尽管云房子不见了,但笑眯眯的太阳公公、水汪汪的蓝天让我们感受到一种雨过天晴后的清新、明净、清纯,我们立刻被这一切陶醉了。老师也被这美景陶醉了,想送大家一首诗。
(配乐《安妮的仙境》,师朗诵诗歌《给一片纯净的蓝天》。)
(课件放不出声音了,所以就没有了配乐,朗诵诗歌没有得到预想的效果。)
3。、天空多么美,大自然多么美,让我们陶醉。这些美丽的景色需要我们去发现,需要我们去维护,让我们从小做“大自然的维护者”吧。
4、最后,让我们拿起书,再把这篇课文美美地读一遍,好吗?
(师生一齐朗读全文。)
5、布置作业:看到天空中各种各样的美丽的云朵,你能编一个关于“云”的童话故事吗?
板书设计:
云房子
各种各样——变小了不见了
附:给一片纯净的蓝天
是谁把你
洗得那样明净?
多像弟弟脸上
水汪汪的眼睛。
是谁替你
打扮得如此美丽?
为你宽广的胸膛,
披上了蓝蓝的纱衣。
我把小鸟悄悄放飞,
让它们唱出甜甜的歌曲;
我让白云慢慢飘游,
就像花儿开在你的发际。
啊,蓝天,
你像童话一样纯净。
我在你的目光里,
让梦儿——
向你轻轻飞去。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14
今天上午没有课,于是我坐在办公室里改日记,因为正是大课间时分,办公室的同事们有的正在吃包子,有的在梳头发,有的拿着手机正在看书……
突然有人推门进来,原来是阎主任。“你们下一节谁有课?”我立刻把头埋得更低,没有一个人回答,其实大家都知道主任询问一定是安排听课之类的,离上课只有二十分钟了,谁愿意犯这个傻呢?
“雅,你准备一下,下节课教委检查团去听你的课。”
我嘴巴张成O型,“我没课啊,英语老师给我调到了明天啊。”
“那去再调动一下,不要紧张,真没有备课就讲昨天她们赛课的那节课吧。”
埋怨已经没用了,大家都投来同情的目光,我赶紧收心,讲什么?昨天她们赛课的是《丑小鸭》,可是我的学生连课文都没有看过呢?我才开始讲第一课,百草园的部分结束了,该讲三味书屋部分了,难道再讲一遍百草园,可是我不想浪费这么一节课温剩饭,管它呢,继续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二课时。
十分钟去弄课件,感谢超周备课,我们组的课件早已做好了,我根据自己的课堂又改动了一些。赶紧跑到教室,安排后面的同学往前坐,给听课老师空出位置。
上课了。
“学习是我的责任,进步是我的追求,今天,我一定会努力!老师好!”听着同学们的课前口号,我的导入呢?硬着头皮张嘴:“当一个人年华逝去的时候,他就会不断地回忆往事,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也是如此,所有才有了散文集《朝花夕拾》,昨天我们已经感受了百草园这个乐园的`美,今天让我们再一同走进三味书屋,了解当时的私塾教育吧。”
脑子里空荡荡的,我都不知道我说的什么了,幸好没戴眼镜,要不岂不更紧张?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朗读课文,勾画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和对先生描写的语句,说出先生的特点和作者对他的感情。2,小组合作,谈谈你对古代私塾教育的感受,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出本课主题。
每一环节都进行的还算顺利,我不断地提醒自己,一定要注意本校的“四精四激”模式,一定要重视读,一定要启发学生能够主动发问。
因为我的紧张刚开始同学们回答问题也比较生涩,随着几张图片的出示,和关于“早”字来历的故事后,大家明显的放松了许多,举手的人越来越多,到了后来后面的学生怕我提问不到他都站起来举手了。
终于结束了,尚算圆满,几个听课的领导说:授课灵活,白板用得不错,提高不少效率,学生积极性很高……只要不给学校丢人就中。
我的反思:
1:要时刻做好上课的准备,要把课提前备好。绝不能临上课前才看课文,打开班班通不加改动就讲课,那简直就是照课件宣科了。
2:幸好删减了几张幻灯片,要不然绝对讲不完,所以课件万不可泛滥,要不然一节课光是点课件了,它始终还是一个辅助工具而已。
3:自主学习的部分一定要进行缓慢让学生吃透问题,切不可因心急而代办问题,剥夺他们独立思考的权利。
4:延伸的问题一定要有指向,要和本文内容有关,为当节课服务,最好不要因为求新而抛离主题。
5:我的风格是幽默,喜欢戏说历史故事,学生们很喜欢,这个要保持,不能被学校的模式所限丧失个人特点。
这个突然来临的完全没有准备的一节课,给了我一次锻炼的机会,以后再不能心存侥幸,总是认为有所谓的校内名师顶着而掉以轻心,要把每一节课讲得不怕人听才可以。
补:
课前口号是我们学校的特色,我一般是一个月一换内容,这是过年后新换的,对于此篇日志,只是反思,希望博友指正,且不要高看。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15
《金子》这篇课文既有波澜起伏的故事性,又有深刻的哲理性,讲的是彼得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去时,发现雨后土地上长出了小草,从中受到启发,便留下种花,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作者通过前后两个故事片段挖金、种花和其他淘金者与彼得的烘托与对比,既成功塑造了勤劳、坚强的彼得形象,又深入浅出地为学生揭示了一个道理:要想获得财富或者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必须拥有智慧的头脑,抓住机会,实现梦想。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凸显学生的感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我结合文章特点,以“探究彼得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为主线进行教学,引导孩子们品读重点词句,鼓励深入探究阅读,通过对比、想象、朗读,将语言的训练和学生的感悟、表达融为一体,在与课文主人公一起“寻金”的过程中,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引导探究阅读,形式多样
探究阅读重在引导孩子们自主地进行阅读,重在孩子们自己的感悟品味。本节课,我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孩子们充分地与文本对话,批注阅读、自由读、想象读、对比读、齐读、创设情境引读、师生合作朗读,在读中品味语言,在孩子们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朗读加深体会。
二、渗透学习方法,循循善诱
关注中年级的学段特点,设置梯度,引导孩子们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刚开始上课时,先复习词语,再让孩子们选择词语填空,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板书引导孩子们观察,总结概括故事性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谁,干什么,结果怎样,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中年级重在段的学习,怎样学习段?我先让孩子们带着问题阅读思考,从段中画出重点句,抓住关键词,再创设情境想象,品味、感悟,最后有感情的朗读加深理解体会。这样,在品词析句中,在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所蕴含的“要想获得财富或者成功,就必须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并坚持不懈”的道理。
在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埋头苦干、几个月、几乎翻遍了、整块”等关键词,从精力上、时间上、工作量上理解彼得做出的别人无法比拟的巨大付出,再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彼得是能吃大苦、耐大劳的人,从而悟出彼得身上具备勤劳的品质。但结果是“没有发现一丁点儿金子”,再次回到文章开头,引导学生抓住“听说、无意、蜂拥而至、一无所获”等词语理解传说的不可靠及淘金者的盲目,就显得轻松,容易许多。在品读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彼得由“希望”转向“失望”的失落心情,也为后文体会彼得若有所悟,获得成功的喜悦之情埋下伏笔。
接下来,我用了这样一个问题过渡到下文的学习:淘金无果,彼得又是怎么想到去种花的呢?我让学生用心读4-5自然段,划出觉得能反映彼得之所以成功的词和句。在交流时,我引导学生紧扣“若有所悟”探讨彼得由什么悟到什么?让学生明白彼得由“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了一层绿茸茸的小草,‘悟’到土地也可以用来种花。悟到种花能获得财富。从而悟出彼得细心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
三、注重语言运用,拓展积累
本文没有特殊的句式可以训练学习运用,但却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了一层绿茸茸的小草”是怎样一幅充满生机的优美画面;“全部精力”又包含着一幅幅辛勤耕耘的画面;“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用不了几年我就会成功的……”彼得由成功还会想到什么?我紧扣这些文本的空白处,创设情境引导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虽然孩子们的语言是青涩的,但在老师的引导下都有了明显进步,他们中有的说:太阳刚刚升起,当别人还在睡梦中时,彼得已经开始为花儿们除草了;有的说:夜幕降临时,人们都坐在电视机前观看节目,彼得还在田里给花儿松土施肥。有的说:烈日炎炎下,彼得大汗淋漓还在给花儿浇水;还有的说风雨中,彼得冒着大雨给花儿搭建雨棚。此处,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灵感,也使之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彼得善于观察思考和勤劳肯干的优秀品质。
教学本课时,对语言文字及词汇的积累我处理得较好,如读到第六自然段时,出示百花盛开图,让学生用词语来形容这美丽的情景,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有些词语的理解,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去理解,如联系上下文,学会查无字词典等。
对于文章最后彼得成功感言中“真金”的理解,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随着对彼得获得成功原因的探寻,利用文章内容,降低理解难度,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感悟体会彼得所说真金的含义,并依此来畅谈自己的梦想,说说自己怎样去实现梦想,从而加深对“真金”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积累励志名言,丰富语言积累。
在反复的磨课过程中,我发现,每堂课中都有一些未曾预设到的内容,这样的'磨课不仅让我对课堂的掌控能力有所提升,更让我较深刻地了解这一课的教学可能会出现哪些棘手的难题,以生为本,提前预设,如何回应孩子们的每一次精彩的发言,孩子们冷场无法解答老师的问题时又该如何引导……这些都是教学艺术,需要教者慢慢学习探索。好的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主阵地,而是孩子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
课堂是不断生成的艺术,真正的展示课中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开头的时候,老师的牵引太多,抓得太紧,没有放手,所以以后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自主学习,要放宽心去让他们去学。学生回答问题时没有出现我预设的回答,引导的不够,造成一种试图直接告知答案的感觉。我自己也没有办法记清楚,但是我给自己的感觉就是,我在阻止学生往不对的地方回答,但同时却没有给予适当的引导。今后我要努力提高教学机智,在挖掘教材上下大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