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歌声》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歌声》教学反思1
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已哦耨少雪鸟叫,为游击队员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
一开始,我就直奔本课的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中以描写体现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句子为主线,抓住这些句子展开教学,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引导学生以读为主,以读促悟,重点深究你是从哪里体现到小夜莺机智勇敢成为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从三个环节引导学生深究。
1、找句子。
先让学生找体现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句子,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特别是找出小夜莺语言行动的句子。
2、说句子。
让学生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说一说,说说你是怎样感受到他的勇敢机智的,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表达出来,我再根据一定的情况进行补充和引导。
3、读句子。
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朗读是必不可少的,他可以表达学生对这些语句的感悟能力,也能促进对这些句子的理解。特别是各种形式的读,比如个别读,集体读,男女生比赛读,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每一次朗读,都表示他们对小夜莺的勇敢和机智体会得更加深刻了。
《歌声》教学反思2
《夜莺的歌声》是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战争与和平”里的第一篇文章。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称为“夜莺”的小男孩把德国官兵引入游击队的伏击圈,使德国法西斯强盗被歼灭的故事。这是一篇情节复杂、环环相扣的长文,文章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构思巧妙,段落分明,语言含蓄、幽默。
这么长的一篇课文,如何让学生在两课时里有所得呢?又如何体现“指导——自主学习”课题教学的的理念精髓呢?我经过良久的思考,有了课堂的一些模型,并且根据这些板块进行了课堂教学,教学过后,结合课堂实际情况,我作出以下反思:
一、自主学习,字词反馈:
根据课前的预习情况,我让学生进行有关字词的成果汇报,或解析字形字音,或结合课文解释词语,如此达到扫清字词障碍的作用,也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避免教师过多的啰嗦。
本环节由于班级学生扎实语文基础的关系,学生的汇报能够较准确地进行了自我分析,且分析得比较到位。如:“削”的读音,“挺”的字形,“轻蔑”的词义,学生均能重点提到,避免了全部学习的时间浪费。
二、空行引入,趣添标题:
初读课文时,我没有像以往初读后常问的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而是先问学生,通过初读以及仔细观察,你能把课文划分为几个部分。我从课文写作上的一个特征——空行——入手,抓住学生的阅读心理,引导学生感知。进而梳理课文的脉络,使课堂教学条理清晰,也避免了逐段串讲的枯燥乏味。然后再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添加小标题,概括了各个部分的文意。
教学本环节时,我采取让学生结合电视剧剧集的划分,进而看出了每个空行之间上下文的关系,也因为前期早已经过《小英雄雨来》课文取标题的指导,学生学会迁移学法,对于本文进行标题的添取,也不失为“指导——自主学习”的一种长效性的作用。学生普遍可能较好地取得比较贴切的小标题。这这种有联系性的引导,让学生后期的“学”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否则教师的“无趣”引导可能会导致学生后面的“学”,所以,我个人认为,教师的引导相当关键,如何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才是教师“导”的最大魅力所在。
三、问题导学,理解首尾:
我抛出一个问题“你们说说小夜莺是偶然还是必然碰上德国鬼子的?”来引导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粗略理解,并且掌握课文的一个重要的写法:首尾呼应。而单纯让学生直接找出来,似乎课文的教学不够丰富,所以,我让学生根据这个问题的思考,找出了“必然性”的.几个因素,而这些因素也恰巧是“首尾呼应”的一个重要标志,使得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始终保持着,为后面的自主学习奠定了扎实的感情基础,避免学生空泛的自主学习的无章性。
教学本环节时,除了让学生找出必然性的证据之外,我尽量用假设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体会一个游击队队长身份需要怎么组织一场游击战,比如说:联络暗号、作战地点、派什么样的人等等,进而了解课文中“小夜莺”的性格特征,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谈出了自己作为一个游击队要组织游击队的一些前提准备,也说出了小夜莺的精神品质,无疑会是更有趣的一种学习调节。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返回课文需找相关语句,进而也顺便学习了课文的粗略文意。
四、自主探究,汇报交流:
(一)扶着导,让学生的自学有根可循。
教学课文第一部分时,我让学生围绕思考题:“你觉得文章对小夜莺的哪方面描写最精彩,选择片段学习,把学习成果写下。其它可在课文简单旁批。”学生的独立思考后,再进行小组合作进行问题点的汇报,如此两者结合,使得本课题的“学生自己会的不教,学生通过彼此交流会的也不教”的理论得到证实。
教学本环节时,由于当时一个学习能力特好的学生进行了“小老师教学汇报”的方式,加上他自己的发挥与小组间互动,使得时间被占掉许多,其他的学生与小组的汇报就在我自己的“手忙脚乱”中匆匆收结,是本课教学中出现的一个最大的“教师败笔”,我没能控制住课堂,及时把课堂还给全部学生,可喜的是,这个学生的精彩表现,其实也可以是我平时一贯的“指导——自主学习”教学方式的深深熏陶中才具有的,所以,惋惜中还是些许欣喜,因为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真正受益且运用到学科学习中了。
当然,教学本部分时,我让学生在朗读句子的基础上去谈自己的学习体会,把课堂的朗读声调动起来,使得课堂相对活泼了些。
(二)放手学,让学生完全自主学习:
教学第二、三部分时,我采取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结合自己的预习成果进行小组内的探究学习,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使得学生成为课堂中的真正主人,而此刻的教师,只需要进行巡视,对于个别学生进行引导。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再进行“夜莺的歌声”进行分析,如此回扣了课题,使得教学中又有了一定的总结,避免交流中的“过于流散”、“像作业讲评课”这些弊端。
本环节的教学,由于前面环节的不紧凑,影响了学生完全自我学习的一个时间,所以感觉十分遗憾。
后来,我再次利用其他半堂课的时间,给学生一个充分读书,充分交流的时间,一时,我们又重新找回了“自主学习”的感觉。这告诉我,以后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好好设计好课时时间,避免教学超时,因为一旦教学时间超时了,那“指导——自主学习”的课堂高效性就失去了实质性的意义。
《歌声》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在演唱《嘹亮歌声》中,实践轮唱的演唱形式及其表现的情绪,激发对唱歌的兴趣。
2.正确演唱歌曲,掌握轮唱的演唱方法。
3.能为其它歌曲设计编创轮唱形式,提高编创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演唱歌曲,掌握轮唱的基本演唱形式。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磁带竖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按次序进入教室,安静地对号入座
2、进行竖笛练习
①音阶练习
②乐曲《嘀哩嘀哩》前半段
(先进行复习,提醒轻吹;然后找出错误之处,进行纠正;最后教师带吹,完整流畅地吹奏)
二、寓教于乐
师:在过去地时光中,我们学的歌曲基本上都是大家一齐唱的,这种形式称为齐唱。今天,我们要学习并掌握一种新地演唱形式,让我们先来听一听!
1、聆听《嘹亮歌声:你觉得这首歌师怎样进行地?有什么特点?
2、介绍轮唱:这就是轮唱,曲调一样但不是一起进入,而是有先有后轮流进入地演唱方式
3、复听轮唱《嘹亮歌声》,要求能听辨出同一曲调先后进入交叉进行
4、结合歌谱与图形普再听一遍歌曲。
5、学唱第二声部
①教师范唱
②根据之前聆听成果帮助学生纠正唱错之处,教师可进行带唱(特别是最后两声部的地方)
③完整地唱好第二声部
④播放范唱,学生演唱第二声部,初步感受轮唱
⑤通过体验找出不足之处,进行加强:教师伴奏,学生巩固
⑥再次与范唱合作,演唱第二声部
6、学唱第一声部。
①教师范唱第一声部曲调
②问:大家在看谱时有没有发现,曲调有一个什么规律?每隔几小节的第一拍有一个什么休止符?
③教师伴奏,学生视唱(重点教唱最后一句,避免高低声部旋律地混淆)
④完整地唱好第一声部
7、完整体验轮唱
①师生合作唱轮唱
②在教师指挥下,全班分为两部分进行轮唱(注意进入的准确性及结束句的音准)
③进行纠正、整理、巩固:轮唱时两个声部都要注意相互倾听,相互照顾,各人唱好自己声部地同时还要能听到另外一个声部,这是唱好二声部(包括轮唱)的'关键。
④完整正确地轮唱:要唱的自豪,声音要明朗、悠扬,切忌喊叫
三、创造表现
1、教师范唱内蒙古民歌《草原上》
2、全班齐唱
3、分组讨论:这首歌能轮唱吗?应该怎样唱?最后结束怎么结束?
4、成果展示、点评,表扬有创新的小组
四、完美结课
分析:学生的音乐素质不是很好,所以我就将第二声部地学习放到了前面,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地音准,这样进行轮唱的时候就能将第二声部较好的表现出来。
这是继二年级的轮唱歌曲《两只老虎》之后,三年级教材中出现的唯一一首轮唱及合唱歌曲。是三年级由低年级的齐唱向高年级的合唱过渡的一首典型歌曲,也是一首非常好的轮唱好合唱训练的歌曲。
正是因为在低年级的音乐课教学中极少接触到二部训练,因此无论是合唱还是轮唱,对于学生来说都可算是难点,都需要一个感受好训练的过程。怎样能够摆脱直接、呆板的二部训练,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的方式,和创设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乐于学习并易于学习,是我教学设计时考虑最多的问题。
这首歌的轮唱听起来具有山谷回声的效果,这启发了我,选择用喊山与回声的游戏,创设情境,由简入难的开始接触轮唱。
《歌声》教学反思4
我实施了儿童声乐第二阶段的探索:歌曲处理细化,美化声音,提高歌唱技巧,解决高音的演唱难度。
一、顿音与长音练习,我采用EI、I、HA 等音节训练声音。声乐是一门看不见、摸不着的艺术。它只能用心、用脑、用嗓、用耳去感受。声乐教学也不只是让学生学会唱准歌曲就可以了,必须解决一些声音技巧问题,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歌唱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知识技巧运用到实践中去。如,我让孩子找歌唱的共鸣,用戏剧喊声I;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最后一个乐句是的音较高在G2上,作为没有声乐基础训练的学生来说,气息浅,达不到歌唱的深处,自然没有高音,我采用发EI音节练习,让学生感受体验这种方法对她的高音有帮助;歌曲《我的童年》中间有一句用花腔处理的乐句,需要特别活的、流动的气息来处理,才能唱出花腔的感觉。我采用了HA,练习这一乐句,这个学生很聪明,确实用心、动脑、耳朵也很灵,听了讲授和示范,竟然能用桑子唱出来了,只是不够连贯不圆滑。经过反反复复的训练,他完成的还不错。
二、外在表现力训练:声乐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通过嗓音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表现能力,充分发展学生的控制歌唱的心理手段,使发声器官具有适应歌唱时所要求的那种协调与耐力,并改善嗓音,使学生获得歌唱表演的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能力。但是,声乐训练过程中还应注重自信心及歌唱表现力方面的培养,声乐作品技术与情感两者缺一不可,“声情并茂”是这一艺术原则最精辟的概括,让声乐与舞蹈相结合,在声乐演唱中加入舞蹈动作,让声乐表演变得不再枯燥。在基本完成声乐作品之后,为了完整的表现歌曲,完成艺术作品,我为选手提供了一些表演动作,还请来了大队辅导员老师帮助修改指导。通过师生的通力合作,刘恒源和陈云彤两个小选手,又有了新的提高。特别是陈云彤同学,平时不爱说话,从小没有舞蹈基础,动作十分的僵硬,训练起来十二分的困难。但是,她能克服困难不怕吃苦,一遍又一遍的练习,作为指导教师我也很感动,就更加耐心的鼓励和辅导她。
三、自信心的培养:在学生训练中除了应不断的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之外,还要给他们更多锻炼的机会,创造一定场合和气氛,建立他们的自信心。如,中午休息时间,找来许多学生观看他们的演唱;音乐课前十分钟让每个班级的学生观看选手的演唱;大队辅导员老帅组织全体老师集中在会议室观看演出,这样大大的给选手们壮胆,增加了他们的演唱的自信心。
按照歌唱系统的训练过程,他们了解认识了什么是歌唱,并在实践中体验了歌唱的的技巧。掌握了一些歌唱的技巧,形成了一定的歌唱能力。他们比别的孩子多获得了不少东西。尤其是陈云彤同学,通过这次训练和比赛的历程,她的`班主任对她的评价可高了,性格开朗了许多,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班级的各项活动都主动的参加,非常的有自信心。在这样短短的一个月里,我和我的学生进行了紧张而又刻苦的训练,克服了不少的困难,汗没有白流,两个选手分别获得了桦甸市20xx年艺术节大赛的声乐组的特等奖和一等奖的好成绩,为母校争得了荣誉,在自己人生里程碑最美好的时代——童年,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回忆。
四、对我自己声乐教学的要求,过去有句很形象的话: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而在今天,面对学生,仅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我要在自己所教专业方面努力做到知识多而深。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培养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爱歌唱的梦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奋斗吧,让童心在快乐中起飞,让歌声在快乐中飞扬!
《歌声》教学反思5
本周一由我执教第三课夜莺的歌声,通过看录像对自己的教学做如下总结:
一、亮点:
1.教学目标明确,在本课一开始我就直奔本课的教学重点,以课文中主人公小夜莺的机智与勇敢作为一条主线展开教学,整体交付的问题比较简单且易懂,大部分同学都能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在组内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学过程紧凑,教学的环节清晰,按照人物神态、语言、动作这三个方面描写,对课文进行分析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清晰。
3.在这堂课中我觉得自己最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自己以往课上语音语调过于单一平缓的问题,这次的教学前看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与张学伟老师的示范课,从他们的身上我得到了启发,想要教好课文、学生学好课文,就先要自己深入了解课文中的人物,走入他们的'内心,在了解与深入的过程之中,一步一步把握课文的基调,使自己的认识加深,从而用自己的情绪和语言感染学生。
4.都是一种目的,也是一种手段;读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方法。注重朗读,以读促悟,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这节课中,我着重使用了这个方法,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法,例如:默读、齐读、指明读,特别注意的是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人物之间的对话,对学生的朗读进行逐句的指导,学生每一次朗读的进步,都表示他们对小夜莺的机智和勇敢体会更加深刻,但是由于课文内容比较长且松散,后面部分的朗读远远做得不够。
二、不足:
1.迁移运用,在课文最后,我设置情境,假如小夜莺失去了生命,此刻你们想对他说些什么?在抛出这个问题之后,我急于找学生回答问题,以至于我叫的六名学生当中三名学生向我摇头。我想他们不是没有话说只是还没有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在此处我应该留更多思考与组织语言的时间。
2.没有全面的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我的目光过于集中在几个优秀的学生身上,而忽略了表达能力稍微差一些的学生。应该根据问题的难度去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
3.课文分析过程中的问题还需斟酌。课堂上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应该有其存在的价值,显而易见还无意义的问题是没有存在的必要的。过多的问题会使课堂整体显得累赘,没有清晰的条理。对于提出的问题,我也应该更加细致的思考,思考问题的难度,思考问题的表述方式,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教学总结,我深知我还有很多不足,在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反思与改进。
《歌声》教学反思6
教材依据:
《歌声》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设计思想:
《歌声》记叙了1920年的一个夜晚,一艘轮船不幸触礁沉没,落水的人在海里拼命挣扎。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海里一边挣扎一边唱歌,她的歌声给了大家勇气和力量,也引来了救生船,最终救人又救己的感人故事。这篇课文含义深刻,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考虑到孩子心理感悟能力不足的特点,我设计本节课教学时,是在上节课读文识字的基础上,从关键句子入手,从关键字词入手,利用多媒体,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品读,并于读中悟情、悟中表情,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理解小姑娘的优秀品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课文,联系实际、合作探究等方法,感受小女孩的英雄品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诵读体会,感受小姑娘用歌声给大家带来的勇气和力量以及获救者们对小姑娘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1、用多种形式理解词语,积累句子。
2、通过朗读,感悟小姑娘遇险时的坚强和用歌声传递力量的巧妙办法。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感受歌声给人们带来的求生力量,坚持到底的意志,对求生的勇气。
教学准备:
1、学生熟读课文。
2、教学课件
视频片段:
诺曼底号遇难记
PPT幻灯片
配乐:海浪声 钢琴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歌声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
师:为什么呢?
2、学生谈听歌的感受。(教师运用激励性评价,给学生表达的信心。)
过渡:歌声的作用可真大!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歌声》这个感人的故事,一起感受歌声的魅力。
3、板书课题:歌声(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二、创设情景,走进课文
过渡:同学们,那是1920年的一个夜晚,黑暗中,海风呼啸,一艘巨大的游轮在大海中行驶着,船舱里人们在尽情欢笑。突然,船身剧烈摇晃起来,船渐渐下沉,落水的人在冰冷刺骨的海面上拼命挣扎。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危急的时刻,仔细看,认真听,用心想,假如你也坐在这艘轮船上,你会怎样呢?(视屏播放海难)
2、学生说观看后的真切感受。(无论是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话,只要表达得准确都可以,都要给予学生鼓励,增强学生自信心。)
三、深入理解、用心体会
过渡: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么,船上的马金纳叔叔当时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PPT课件展示)
1、自由朗读,用心体会。
2、教师引领学生说马金纳叔叔的表现。
马金纳叔叔当时 (教师做使劲游泳的动作提示学生),他已经 (教师手指PPT课件上马金纳叔叔双眼紧闭的神情提示学生)。
3、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拼命挣扎 筋疲力尽 绝望
a、同学们,你们什么时候拼命挣扎过呢?(勾起学生对生活实际的回忆,理解“拼命挣扎”。)
b、你们有过筋疲力尽的感受吗?(对说得好的同学掌声鼓励。表达不够准确的地方加以引导。)
c、教师引领学生理解“绝望”
师:正因为这样,马金纳叔叔绝望了,他认为没有活下来的 了。(引领学生说出希望,从而理解绝望。)
4、指导朗读
过渡: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出马金纳叔叔的绝望,好吗?(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激励性评价。)
5、体会小姑娘的表现
过渡:此时此刻,所有的遇难者都面临着这些困难,大多数人都像马金纳一样开始绝望了。然而有一位不满十岁的小姑娘却没有绝望,她乐观地面对茫茫大海、面对黑暗、面对寒冷、面对一切困难,她在干什么呢?(唱歌)
a、她是怎样地唱歌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同桌互相读一读。
b、读中感悟(PPT课件展示)
同学们和老师找的一样吗?谁能伴着这海浪声把这句话读得抑扬顿挫?(播放配乐《海浪声》)
(先请一位积极举手的同学读,其他同学当评委评一评。对既指出优点又能指出缺点的同学郑重地提出表扬,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并让该同学克服掉第一个同学的缺点来读这句话,再让学生评价,指导学生提高朗读水平。)
c、现在老师要做个采访活动,谁有精神,老师就采访他。(适时组织教学)
你游泳时被水呛了是什么感觉?(为理解小姑娘要做到“一次又一次、冒、抹一抹、又唱”是需要足够的勇气的做好铺垫。)
d、那么,小姑娘一次又一次地被海水呛着,她却坚持唱歌,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
6、马金纳叔叔听到这断断续续的歌声后,有什么变化呢?(PPT课件展示)
a、齐读重点句。
b、你觉得还有哪个词可以代替“顿时”呢?(用近义词替换的方式理解“顿时”。)
四、想象说话,感悟歌声
过渡:同学们,当时很多落难的人像马金纳叔叔一样,听到歌声后朝着小姑娘聚拢过来了。想一想,落难的'人们听到歌声会想些什么?四人一个小组讨论,记住,认真听别人的意见对你会有很大的帮助。开始吧!
1、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代表发言。(对说得好的组给予掌声鼓励。)
3、由此可见,小姑娘的歌声带给落难的人们是什么呢?(板书勇气、力量)
4、小姑娘顽强地唱着,后来她的歌声也给人们带来了 ,人们因此得救了。大家从内心感谢小姑娘,是她,是她的歌声救了大家。
五、升华主题、拓展延伸
过渡:如果没有歌声,这些落难的人就会被大海无情地吞没,他们将失去宝贵的生命。也就是说,是小姑娘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此时此刻,你想对小姑娘说些什么呢?
1、学生慷慨陈词。(教师板书小英雄)
过渡:同学们的嘴巴真巧,说得真好!那就让我们怀着对小英雄的崇敬之情,伴着这优美的歌声,把课文美美地读一遍。好吗?(播放配乐《钢琴曲》)
2、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3、你还知道哪些小英雄呢?
4、同学们,其实英雄就在我们身边。瞧,这些小英雄!(PPT课件展示小英雄图片及简介)
5、全课总结
看着同学们惊讶、羡慕、钦佩的神情,老师想说:聪明、勇敢、热情的你们也会成为受人崇拜的小英雄的,老师相信你们!
六、作业(PPT课件展示)
希望同学们在故事中学英雄,在学习生活中做英雄。好了,今天我们就学到这,乐到这。
教学反思: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舞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的舞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新课程改革的灵魂,所以课堂教学应充分利用互动交往的形式,促进教学相长,促进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我在教学《歌声》这一课时,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从许多方面进行了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创设了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兴趣,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课前谈话时我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又一次来到多媒体教室和大家分享学习的快乐,高兴吗?给学生一种良好的心理暗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为整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宽松愉悦的基调。
二、巧妙地引导点拨,激活了学生思维,使学生想说、有话可说、说得得体。比如,当看完海难,学生说出了:害怕、恐怖、可怕、紧张、惊恐等感受;还说出了我会抓住漂浮的物体,我会拼命游等办法。我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拼命挣扎”、“筋疲力尽”时,我问:“你们什么时候拼命挣扎过?”学生举手很积极,有个学生说:“有一次,叔叔抓住我不放,我拼命挣扎,最后终于挣脱了。”有个学生说:“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坏蛋被警察叔叔抓住时,他拼命挣扎想逃跑。”我问: “你们有过筋疲力尽的感受吗?”学生发言踊跃,有的说:“我跑了很长的路时感到筋疲力尽。”有的说:“我干了很多事后会筋疲力尽。”还有一个写字慢的学生说:“我写完作业时感觉筋疲力尽。”等等。学生语言生动,表达准确。还有,我为了让学生理解小姑娘在海浪的冲击中,坚强的忍受痛苦而唱歌,设计了问题:你游泳时,被水呛了是什么感觉?学生说出了:会咳嗽、鼻子很酸、很难受等。在感受了小姑娘的英雄形象,体会了小姑娘的优秀品质后,我提问:你想对小姑娘说些什么?学生情绪激昂,用丰富的语言赞美了小姑娘,并表示要向小姑娘学习,都认为她是当之无愧的小英雄。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在其中已经不知不觉地提高了。
三、重视激励性评价,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展示自我的信心。我认为肯定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能给学生以充足的自信与鼓舞。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更需要老师的肯定和赞赏。对于每一位学生的出采发言,我会用不同的语言称赞他们。比如说:你很聪明、你的知识真丰富、你很会想问题、你看的书真多、老师和你的想法一样、呀,你还知道孤立无援这个词,真了不起等等。尤其对于不常发言或者学习有进步的学生,我会郑重其事地表扬,并让全班同学给予他掌声鼓励。
四、恰当地运用了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海难对于咱们北方的孩子来说相当陌生,学生很难想像落难人的危险处境。课上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海难,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突破了教学难点。在理解重点句时,课件展示句子,并配以相应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加深了记忆。在拓展延伸时,我利用课件展示小英雄图片,让学生和小英雄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给学生印象深刻,很好的深化了主题。
当然,课堂中可能还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虚心向同事们请教,在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语文融入到孩子们当中,变成孩子们的笑脸,变成学生愉快的学习,变成学生更真实的发展。
《歌声》教学反思7
对于两年级学生来说,《歌声》 这是一篇深奥难懂的文章。由于缺乏这部分的生活经验,学生是很难理解歌声救人的原因。因此,除了让学生多读,多思,我还多次创设情景,让他们直接接触阅读教材,感受、体味、揣摩,走进作品的生命。下面就阅读教学中的体验感悟谈两点拙见。
一、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本课的难点和关键就在于让学生深刻地感悟为什么小姑娘的歌声救了大家。但是对于一个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由于他们的经历太少,沉船落水,在海中拼命挣扎,在绝望中渴求生存的感觉他们根本不可能体会,也就很难真正进入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在课文引入部分,我就运用了媒体信息技术,结合声音、图像和文字的刺激,一下子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情感融入了当时沉船后的情景中。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深刻地体会到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能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
二、情境朗读,感悟词句。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让孩子们充分与文本接触,与作者的'心灵相碰撞,让想像自由飞翔。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而且针对自己班级理解能力不强的原因,通过划划句子圈圈词语、运用自读、引读、齐读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孩子们体会到了灾难的可怕、马金纳的绝望。老师无须多言,只要适当点拨,孩子们的心中便会激起一层又一层的涟漪。同时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 抓住句子中重点词语的理解来读懂句子的意思。
三、重视识字、写字教学。 对于二年级学生首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如识字、写字之前,找出自己认为难读、难写的字。通过同桌合作学习、交流讨论,使学生逐渐形成独立识字和写字的能力与习惯。 二年级写字教学的重点是提高 写字的质量,不仅要求把字写正确,还要指导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 另外,还要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总之,识字、写字教学只要抓住了重点,就可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歌声》教学反思8
本课《森林的歌声》的欣赏,我采用分层分要求逐步展开教学的,首先谈话导入进入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仔细聆听,领略大自然森林中奇特的美,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并通过音乐听出大自然的声音,例如,风声、水声、动物的叫声……
学生在进入课题后,介绍了音乐中三种乐器的声音,并通过音响让学生感受三种乐器的声音特点并总结归纳,然后模仿乐器演奏的动作加深学生对乐器的了解。学生了解到笛声的明快活泼;吉他的优美抒情;以及小提琴的柔美流畅,并知道了三种乐器属于吹拉弹哪一种乐器,让儿童的心身融入到音乐给予的美的感受之中,进而让儿童感受、体验及表现音乐的美,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然后我将这首音乐作品分成三个主题来听辨,然后让其谈谈初听音乐的感受,感受其情绪。了解到第一主题情绪是欢快活泼,第二主题情绪是抒情优美,第三主题情绪为热烈的。老师引导学生作进一步聆听,并跟着钢琴轻轻哼唱,用衬词Deng、La、Di带入曲谱中跟唱,加深三个主题音乐的印象。听完三个主题后,用音乐小游戏我是听辨小能手来检验学生对三个主题的熟悉程度。接着,将乐曲完整播放,并用手势和数字表达乐曲中各个主题出现的顺序,通过从音乐情绪的不同,旋律的不同,让学生充分发散了儿童对音乐的想象力,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同时,运用音乐要素表述出音乐的节奏的明快,旋律的流畅。课中,再让儿童仔细聆听音色的变化,最后,让学生发挥想象为歌曲配伴奏。我不断摸索自己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法的结合,教师始终贯穿新课程理念,使学生在课堂里得到生成和发展,并将着力点着眼于培养儿童知识拓展,情感的体验和能力的培养,配合各环节提问与思考,让儿童在欣赏音乐活动中,从听、想、议、唱、演等形式里,使每个层面的孩子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这次公开课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学调理不够明晰,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拓展部分,由于提前没有预设,到同学们自由发挥时,同学们情绪过高,场面有点失控,幸好,及时用拍手打节奏的拓展环节将课继续进行。第二次公开课,比第一次公开课来说,自己准备更充分点,似乎找到了上课的基本规律。当然这还需要我不断的努力,并且长期的坚持研究课程,多想,怎么上课学生更容易接受,将难的知识点简单化。因此,我将更加努力地研读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更好地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歌声》教学反思9
今天上午,我讲了课文《夜莺的歌声》第一课时,在讲完之后发现这节课中许多的不足之处。或许是听惯了表扬的语言,听到领导说这节课讲的很出乎她的“意料”时,我的心情有些失落,我也确实觉得这节课我并没有像之前的课程那样用心的准备。这是我这个年青教师所不应该出现的情况,这节课为我敲响了警钟。
在课文开始的导入部分,对于课文题目中出现的“夜莺”这个词没有说明它和课文的关系,另外,在开始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这场战争发生在哪个国家”设置这个问题我是想和后面情境的铺垫连接上,所以就随口提出了这个问题,忽略了课堂上的任何问题都要有价值,随意性过强。其实,这个问题问的毫无价值,浪费了时间。在第二步初读课文,扫清障碍这个环节中问题较多。第一个问题,上声没读满。这是包括我在内的一个通病,三声读不满,拼出的拼音即像二声又像三声,字音不明确。第二,多音字没有标明。在本课出现的多音字,没有用投影打出,学生没有直观印象,应该采用大括号的形式展示出来,标拼音,并组词。第三,对于易错的'字,我采用让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并说出应该要注意的地方。但是我忽略的学生倒插笔严重的现象,给讲台下的学生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在这个环节中,可以有学生来说易错字,教师来写出易错的字。另外,不要给学生出现易混淆的字,因为有些学生听不到正确的,反而会记住错误的。对于“惯”这个字的笔顺问题,应该给学生讲解,很多学生写不多这个字,而我却忽略了这个最容易写字。理解词语的环节中,对于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可以让学生先来解释,因为有了预习这个环节,很多同学对于课文中的词语都有了一定的积累。给学生一个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此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作的,我在板书的过程中写成了事件的发展顺序,这再一次暴露了我讲课的随意这个毛病。对于板书课文主要内容,板书内容不够简练。
听领导评完这节课,我深深地感到原来第一课时的教学更加重要,因为它是基础部分,使学生最应该牢牢把握的,而我的讲课却没有达到这个目的。今后的语文课,我应更加用心,只有平日的用心,才会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有更大的进步,才会让自己的教学有所提高。
《歌声》教学反思10
在教学中,发现高年级的合唱教学无法实施,两个声部拿不下来,如果反复的练习,学生又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课堂很沉闷。这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本学期有幸参加了合唱教学的有关研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悟出了一些东西,与大家共享。
主要内涵: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基础教育中的任何课程只要是一门学科,必然会有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因此对于音乐教育来说,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必需的。”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过多的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方法过于单一,冲谈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不利于音乐审美教育的实现。因此在音乐新课程中提出要淡化双基的理念,是淡化而不是丢弃。
在以前的教学,我就走入了音乐教学的误区。在歌曲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声音的训练,音程的训练,造成学生的演唱能力下降,合唱能力下降,声音粗糙,缺乏气息的支持,并且影响了歌曲情感的表达。合唱两个声部感受不到音程的的美。
课例:
《唱支最美的歌》我先从介绍“最可爱的人——解放军叔叔”导入,然后欣赏和学唱歌曲《唱支最美的歌》。在指导学生学唱歌曲时,没有关注对学生的声音训练,在课前也没有音程的训练。对歌曲进行处理时,学生唱不出A、B两个乐段的力度与情感变化。演唱A段时学生声音白,让学生轻柔一点,声音又变得很弱、很虚,没有控制,不整齐。唱B段由于顿音感觉不好,我不断的提醒,要跳跃一点,象走路。可换来的是部分学生用缺乏气息支持的喊叫的声音来演唱。唱两个声部时,总是唱不稳自己的音。唱不准就练,高声部一遍又低声部一遍,合起来再一遍,不和谐。又再练习…………学生没有一点精神了。一首很美的歌,唱得没有了一点感情。
分析与思考:由于平时忽视了对学生的声音训练,当歌曲的情感表达需要借助声音(发声技巧)时,我所说的“跳跃一点”,“轻柔一点”的话是那般苍白无力。学生演唱能力的下降,缺乏对声音的控制和对气息的运用,难以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在枯燥无味的练习中,学生逐渐失去对歌唱的信心,如果敷衍了事,学生又得不到音乐的审美体验。
解决问题的方案:
得出的结论是: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对声音的训练是不能忽视的,但又不能进行过多的,单一的练习,使学生感到枯燥,要在具体的音乐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声音的训练。
首先,要让学生多欣赏,先感受到合唱的.美,培养学习的兴趣。在课前让学生欣赏一些短小、优美的中外优秀合唱作品,让他们细心聆听各声部的旋律,训练学生音乐的耳朵,提高合唱的听觉能力。让他们从音乐本身的旋律中体会合唱艺术的美。
还要进行必要的发声练习和音程练习。采用了学生能够理解并完全可以做到的方法进行练习。比如“象闻花”一样做深呼吸练习;用半打哈欠的方法来启发学生打开喉咙,放松下巴等等。另外,让学生将白声和有气息控制的高位置的声音进行比较、分析、鉴别,以提高学生对声音的辨别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的发声概念,学会有控制地发自内心的歌唱。要求学生唱准音阶,做一些合唱的发声练习。在教新课前,做一些必要的音程练习,解决难点。
如在教学《唱支最美的歌》时,先让学生听赏《半个月亮爬上来》感受合唱的美,并把学生带入情景。用歌曲的一、二句做发声练习,学生尽量用他们刚刚听赏的那种柔美的声音演唱,很美。然后再做一些音程的练习。再进行教学比原来的效果就好一些了。
合唱是一门非常严谨的艺术,要求音色统一、声部和谐、音量均衡。它必须经过严格而科学的教学训练,才能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所以在教学中,不能有任何的松懈。在每一节课中都要讲声音的美,长此以往,学生才会唱出美妙、动听的声音,学生就会乘着歌声的翅膀越飞越高!
《歌声》教学反思11
这篇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称为小夜莺的小男孩,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伴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打击敌人的故事。一个机智、活泼、乖巧的小男孩形象跃然纸上。文章以夜莺的歌声为主线,构思巧妙,段落分明,语言含蓄、幽默,掩卷沉思,那悦耳的歌声仍不绝于耳。
对于这么长的文章,开始我真有些不知所措,后来在一本书上看到了支玉恒老师上的课堂实录,感触很深。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汲取了支老师课堂上的精妙之处,课上下来,无论是我还是学生,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几点感受。
一、加小标题,概括内容
这篇课文很长,要想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能更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我先引导学生去发与前面文章的不同。初读课文后,我先引导学生发现这篇文章与前面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细心的同学很快就找到是有空格。我告诉学生这是自然空格,也就告诉了我们文章该如何分段。会分段了,去概括每一段的意思就显得容易多了。接下来,我又学着支老师让学生从刚才概括的自然段段意提炼出一个词或一个小词组,试着给每一件事加一个小标题。开始的时候学生还没有掌握小窍门,我便引导他们能不能说的再精炼些。就这样,由开始的7个字,到后来的.5个字、3个字,以至于到后来就用一个字来概括,如:诱敌(引敌)、带路(引路)、歼敌(杀敌)、再诱(再引)等。学生从概括小标题中,学会了如何表达得既清楚,又简练。
二、以读促悟,深究感悟
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感受小夜莺的品质,所以我先让学生画出能体现小夜莺勇敢机智的句子,并抓住这些句子展开教学,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主要采用的方法就是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比如学生谈到“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这句话时,学生开始时只觉得小夜莺真勇敢,一点也不害怕,对于敌人的问话,他还能很流利的回答。我便说:“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看看这里的夜莺、麻雀、乌鸦和猫头鹰分别是指谁?”学生反复地读后,有几个同学举起了手,发现原来夜莺是指小男孩自己,而其它三个指的都是德国兵。当学生说到这时,有好多同学纷纷举手说:“老师,我还知道小夜莺还把德国兵比喻成‘野兽’、狗鱼。”“多有趣的比喻呀!从这比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我体会到德国兵很凶狠”“我体会到小夜莺很聪明,不仅回答了德国兵,还巧妙的痛骂了他们,真是太了不起了!”“我从中体会到小夜莺对德国兵非常的憎恨。”然后我让学生把感悟到的送到朗读中去,这时的朗读就很有效果。
又如当学生谈到“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象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这句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好像”一词,先让学生把这个词去掉读读看,有什么不同。学生读后发现,如果去掉“好像”就说明他完全忘了,而加上“好像”一词,可以看出小夜莺不是把德国鬼子忘了,而是他装着把德国鬼子忘了,实际上是在麻痹敌人,暗地里却在数敌人的人数和武器,可见小夜莺是多么的机智。然后再指导学生读出夜莺的勇敢机智来。
三、抓住歌声,统整全文
夜莺的歌声贯穿全文,在文章中先后出现了四次。每一次的出现,都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文章中起到了统领全文,点明主题的作用。所以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夜莺的歌声的句子把它画下来,看看每一次出现你都感受到了什么。通过读文,学生不难发现这几处,对这“夜莺的歌声”的真正含义也比较容易理解,并结合后面的云图知道了结尾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段是相互照应,同时也感受到文中叙述的故事不是一次偶然,而且只要战争不止,夜莺的歌声就不会停止。而这些是出于小男孩对国家的热爱,有着誓死保卫祖国的高尚品质。对小夜莺这一人物的认识,也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课虽结束了,但一提起小夜莺,学生马上会想到“麻雀、乌鸦、猫头鹰、野兽、狗鱼”等,可见小夜莺的机智应答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歌声》教学反思12
《夜莺的歌声》一课篇幅比较长,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文本,做到长文短教呢?理清文章顺序以后,课堂上我抓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你认为夜莺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从哪里感受到的?给学生充分地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在学生默读、划批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全班交流,鼓励他们谈理解说体会。通过“读——画——思——议——谈”体会人物的品质与思想感情。
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学生找出文中的句子,谈理解,说感悟,总结小夜莺的优秀品质,真正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实现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思想。
但是不是所有的地方学生都能“读”出“感悟”来,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教学第二部分——“给德国鬼子带路”我就引导学生抓两个易忽略的词:1、“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全忘了”中的“好像”一词。当我幻灯打出此句,请学生注意“好像”这词,学生恍然明白:小夜莺不是把德国鬼子忘了,他装着把德国鬼子忘了,实际上是在麻痹敌人,暗地里却在数敌人的人数和武器。2、“军官突然问答”中的`“突然”一词。当我请学生注意“突然“一词,学生由衷感叹:德国鬼子也不是好对付的,他们不是弱智,很狡猾,小夜莺时刻有着生命危险。而小夜莺面对敌人的突然发问回答得又是多么巧妙和机智!
《夜莺的歌声》主角是小夜莺。以上部分最能体现夜莺人物品质及其形象,于是我削枝强干,通过扎实有效的朗读、品味精读这两部分,使语言训练落到了实处。
《歌声》教学反思13
本节课教学目标主要在于使学生能用欢快活泼的音乐情绪、明亮柔和的声音,完整地演唱歌曲,通过学习歌曲《歌声与微笑》,培养学生珍爱友谊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用轻快而有弹性的声音唱歌的能力。可以说基本的教学目标是达到了,尤其是学生跟着老师学习简单的手语舞蹈时,课堂气氛很好。当然也存在不当之处。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觉得有一个环节的设计对于小学生学生来说,要求过高了。在歌曲学唱的过程中要求二声部的合唱,对于小学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容易走调。我忽视了他们在歌曲第四个乐句,第三拍的`休止符号处,他们的演唱与第二乐句混淆了,在关注他们歌曲情绪上的表现外,忽视他们的这一点,今后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这方面的训练。
《歌声》教学反思14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一:
《夜莺的歌声》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称为“夜莺”的小男孩把德国官兵引入游击队的伏击圈,使德国法西斯强盗被歼灭的故事。一个机智、活泼、乖巧的小男孩形象跃然纸上。本课教学反思如下:
一、抓住主线,理清顺序
这篇文章较长,当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后对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提醒学生观察这篇课文与以往的课文在排版上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读书后很快发现文章每个部分内容都自行空行。于是,我就请学生联系平时看到的电视连续剧,看看课文写了哪几个镜头,学生十分容易按照课文已经分好的段落去理清顺序,并加上小标题。这样就把故事连贯起来有了整体了解。
二、以读促悟,深究感悟
1、找句子,先让学生找体现小夜莺勇敢机智的句子,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教学下来,大部分同学能够找出小夜莺语言的句子,但是对于他的行动的句子相对来说要困难一点。特别是关于夜莺的歌声的句子,学生没能把它联想到是小夜莺机智勇敢的表现。
2、说句子,让学生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说一说,说说你是怎样感受到他的勇敢机智的,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都表达出来了,我再根据一定的情况进行补充和引导。这里,我要达到的目标是学生能说到哪一个程度就到哪个程度,不要求学生更深的去理解,因为这些句子的理解对他们来说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每一句的教学都会有一个重点,比如教学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这句话,我要让学生感悟的重点是小夜莺借野兽来骂敌人,体会他的机智,理解不慌不忙体会小夜莺的勇敢。而教学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象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这句话的时候,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小夜莺是以自己的天真烂漫来迷惑敌人,表现他的机智和勇敢。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二:
课一开始,我就直奔本课的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中描写体现小夜莺勇敢机智的句子一条主线,抓住这些句子展开教学,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我从以下三个环节引导学生深究。
1、找句子。先让学生找体现小夜莺勇敢机智的句子,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大部分同学能够找出小夜莺语言的句子,但是对于他的行动的句子相对来说要困难一点。特别是关于夜莺的歌声的句子,学生没能把它联想到是小夜莺机智勇敢的表现。
2、写批注。让学生把自己找到的句子做做批注,写写你从是怎样感受到他的勇敢机智的,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都写出来。
3、谈感受。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与感受,然后再在班上汇报。有些句子的理解对他们来说本身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每一句的教学都会有一个重点,比如教学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这句话,我要让学生感悟的重点是小夜莺天真的话语,加之貌似顽皮的动作,在敌人不易察觉中借野兽来骂敌人,体会他的机智,理解不慌不忙体会小夜莺的勇敢。教学下来,学生基本上都能顺利的阐述到这些点上,因此这一句教学比较顺利。而教学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象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这句话的时候,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小夜莺是以自己的天真烂漫来迷惑敌人,表现他的机智和勇敢。但是学生的体会都不够深或者说的不够全面。只言片面,或者理解出现偏差,说是小夜莺已经在向游击队传递情报了。其实这里他并还没有传送情报,只是为了故意迷惑敌人,为他以后顺利学夜莺叫杜鹃叫传送情报不被敌人怀疑做好准备。这里我觉得面对学生的回答后我没有好好的去引导,而是生硬的拉到我的教学设计思路上,因此,在教学这一句时出现了理解感受不够深刻的情况。
《歌声》教学反思15
读教学最大的尴尬是:情节生动引人入胜的文章由于教学的介入,便不再引人入胜,不再生动感人了。《夜莺的歌声》正是一个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跌荡起伏的战争故事,来自教材本身的刺激已足够调起学生的阅读欲望。作为语文教师,我必须找到切入口和训练点,使其浑然天成般地不破坏教材原有的滋味,且在教师组织、引导和调控下感受成功,迸发智慧。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一个秘密?”我神秘地问道,“这篇课文早给我们分好段落了!看谁能一下子就说出这篇课文分为几段?”
“五段!”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说。
“完全正确!”我当即表态,“祝贺你取得第一名。请介绍一下你的经验。”
“这篇课文在段与段之间有空行,数一数空行就知道了。”
其他同学听了频频点头。我趁势说:“那么,课文留有空行,就是为了方便我们分段吗?你们不妨联系电视连续剧,联系电视中的镜头切换来思考。”
过了一会儿,有学生领悟到了:“每一部分就像电视连续剧中的一集,开始小男孩碰到德国鬼子是一集,小男孩带路是一集,游击队和小男孩联系又是一集,消灭鬼子又是一集,最后部分又是一集。”
还有一个学生说:“我觉得像是电视中的镜头切换。开始是在村子里,接着在路上,然后又切换到了树林里,再接着就打起来了,最后镜头又回到了村子里。”
这是整体感知课文的环节。我打破了“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件什么事”这种模式化切口,而是从课文写作上的一个特征——空行——入手,引导学生联系电视表现手法,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阅读心理,从而解决了两个目标:感知课文和空行的写作意义。
“你说小夜莺是偶然还是必然碰上德国鬼子的?”我抛出第二个问题。
“是必然碰上的。”学生异口同声的地说。
“拿证据来!”我说,“给你两分钟找证据。”
学生找来的证据还不少:
1、从30和31节看出小夜莺和游击队早有联络暗号;
2、从第1、2、3节看出小夜莺是有意让德国鬼子发现他,好把德国兵带进埋伏圈;
3、课文最后第二节写小夜莺又在那里“好像在等谁似的”,其实他是在等德国兵经过。
“大家找来的证据有力的证明:小夜莺不是偶然碰上德国鬼子的。可以确定,这其实是一次有着周密部署的战斗!同学们假如你是游击队长,你在战斗前的计划中考虑了哪些要素?”
短暂沉默后,学生说:“我要考虑好联络暗号。”
我点点头,示意她往下说:“联络暗号要使敌人不察觉,要是被敌人察觉,那就完了。而在树林里,用鸟叫声最合适,敌人不会怀疑。”
“你真是个好队长!”我夸奖道。
“老师,我考虑作战地点。”一个男同学说,“作战地点要在林中空地上。”
“请问队长,为什么要选‘林中空地’?”我请教道。
“在树林里,一是便于游击队员们埋伏,还便于小夜莺一转身逃脱。但如果真的是在树林里的话,就很难消灭敌人,因为敌人也可以利用树木来掩护,所以最好成绩的埋伏圈是设在树林里的一块空地上。”
“多英明的'队长啊!”我说。
“老师,小夜莺要穿上绿颜色的衣服,这样更便于他在树林里逃脱。”一个同学补充道。
“还要考虑派人把敌人引进埋伏圈。”又一名“队长”说。
“书中是派小夜莺把敌人引入埋伏圈的。”我说,“作为队长,你为什么不派一个大人,而派小夜莺去呢”
“因为小夜莺是个小孩子,德国鬼子就不容易怀疑。可别看他人小,经验丰富,机智勇敢,连大人都比不上他!”
这一环节我抛出“小夜莺是偶然还是必然碰上德国鬼子的”这一比较有意思的问题,让学生再次读课文,找到答案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前后文联系和照应的写法和读法。然后顺势引导学生转化角色,换位思考,学生兴趣昂然,情趣顿生,思维活跃而严谨。
对于《夜莺的歌声》这样情节复杂、环环相扣的长文,梳理得越清楚通盘考虑得越谨密,重难点解决起来就越简单。以上两“问”视角新颖,勾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和思考欲望,从而整体把握周密而深刻,至此,我把教学重点引向品读、研读和美读上,让学生透过人物言行,在朗读感悟中凸显和活化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一读书4—19小节,注意人物身份。”我说。
“请大家再读这部分。”学生读完后,我又说,“四人小组分角色读,可以一人当小夜莺,一人当军官,注意人物语气、表情。”
“我发现,‘小夜莺’读的不错,就是‘德国军官’还不是太像。”读书声止,我说,“下面老师当军官,谁来做小夜莺?”
由读熟到读得入情入境,人物也就由抽象的语言符号发展为活生生的声音、表情、动作等具象,此时我请学生交流读书体会,学生说——
“军官是个很凶狠家伙,但小夜莺不慌不忙,沉着,冷静。”
“小夜莺还用‘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巧妙地暗骂德国鬼子。”
“小夜莺看到德国军官,‘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快活’,而是要使德国军官信任他。”
“小夜莺一开始就学夜莺和杜鹃叫,这样,后来他用鸟叫声给游击队通风报信,德国鬼子就不会引起怀疑。”
……
但是不是所有的地方学生都能“读”出“感悟”来,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教学第二部分——“给德国鬼子带路”我就引导学生抓两个易忽略的词:
1、“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全忘了”中的“好像”一词。当我幻灯打出此句,请学生注意“好像”这词,学生恍然明白:小夜莺不是把德国鬼子忘了,他装着把德国鬼子忘了,实际上是在麻痹敌人,暗地里却在数敌人的人数和武器。
2、“军官突然问答”中的“突然”一词。当我请学生注意“突然“一词,学生由衷感叹:德国鬼子也不是好对付的,他们不是弱智,很狡猾,小夜莺时刻有着生命危险。而小夜莺面对敌人的突然发问回答得又是多么巧妙和机智!
【《歌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歌声教学反思12-12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08-09
永远的歌声教学反思02-16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12-30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04-05
《夜莺的歌声》的教学反思02-14
森林的歌声教学反思04-04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精选15篇01-01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15篇)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