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苏州园林》教学反思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07 08:14:3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州园林》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15篇)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1

  这堂课的设计主要突出了几个特点:

  一、改变了以往对课文的设计,抓住“标本”整理文章脉络,掌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抓住“鉴赏”这个词语,品味揣摩语言,以点带面,学生能力有了拓展。说苏州园林是“标本”,因为它是一幅“完美的图画”;“鉴赏”《苏州园林》,我们深深体会到它“完美的语言”。

  二、突出学生学习的过程,安排四次阅读活动。“初读课文”,用各自喜爱的方式初读文章之后,让学生自己来谈对苏州园林有了哪些了解,学生的回答大都围绕课文中的原句,教师充分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因为这是学生开始“沉”入文本了。然后,教师作为“一起初读课文”的一员,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再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引用课文语言来解说园林图片,一方面是进一步熟悉课文,另一方面也是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独特感受。第三次则是“精读课文”,按照老师指导的`方法,对课文某一个语段进行自我鉴赏,充分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第四次,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找出语言的精妙之处。

  这样安排,强调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要放手让学生自由地阅读,有创意的阅读,而不是用老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这是符合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的。

  三、教师的指导作用得到了体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指导者,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阐述自己的观点。注重教学过程的创新设计,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2

  《苏州园林》是八上册的第一篇说明文,虽然学生在初一学习过说明文体,但学习的很不扎实,课前提问,一问三不知(我带的是重点班)。因此,上这篇文章前,我先给学生强调了说明文在语文考试中的分值,以及说明文是阅读题中最容易的分的题型,引起学生的'重视。

  第一环节,我给学生从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方法及作用,说明顺序,说明文语言等方面理论知识做以系统讲解。

  并给学生呈现了几个典型的说明文考题及答题模式。

  让学生真正掌握如何去做说明文的阅读题。

  第二环节:要求学生读文章,整体感知,通过语境学习文中生字词,回答本文运用哪种说明顺序?

  预留作业:找出文中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试着分析其作用。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3

  这堂课超出原先设计,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精彩的发言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惊喜不已,我看到了学生潜能的如花绽放,看到了学生思维的激情点燃。是的,孩子不是“知识的容器”,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发展的学习主体。教师要“无限相信学生的'潜能”。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尽情地“自由表达”和“自由参与”。教师应当营造一定的让学生得到充分施展才华、放飞自由心灵的空间。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师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转变为知识的动态研究者。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4

  《苏州园林》是八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上课前我搜集了相关资料,做了充分的准备。上完这一课,同学们都感到很满意,既掌握了很多说明文知识,又领略了本文丰富有趣的语言。

  我觉得这堂课有以下优点:

  1、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生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这堂课目标突出,重点都放在让学生掌握这篇课文的结构,我觉得最后学生也学有所得。

  3、能在分析文章结构顺序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文章里的重点词句,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讲解比较详尽、到位。

  4.利用多媒体配合教学,使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更利于理解说明文的内容。课件里的图片丰富,且基本上能配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从图片中感受苏州园林的美。

  5、板书清晰,学生便于理解本课的整体结构以及由此知道说明顺序。

  但这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具体总结如下:

  1.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还是太少。《苏州园林》是一篇美文,应让学生多读,在美读的'过程中领略苏州园林的美。可我老是怕时间来不及,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过于仓促。另外我还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结合课文和图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苏州园林的美。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和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但是,我又犯了同样的错误,给学生想和说的时间不够充分,致使学生说出来的东西不完全符合要求。

  2.还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这堂课的课堂气氛相对平时而言比较沉闷。一方面是自己在教学设计时没有加入能充分激发学生情绪的环节,而另一方面是学生上课过于紧张的缘故。在学生的观念中,课堂鸦雀无声=纪律好,因此,平时坐不住的、爱插话的学生都“老实”了。

  3.由于担心时间不够,所以在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时有点犹,如走马观花,没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欣赏美景美图,或许再留多一点时间给学生,效果会更好。

  4、分析四个“讲究”时,有些地方过于罗嗦;时间没有分配合理,所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

  5、这堂课作为第一课时,也是本单元第一篇说明文,应该在上新课时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做以回顾并且熟悉(上学期学过说明文的定义、说明文的分类、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说明文的结构),这样也许效果会更好。

  针对以上的情况,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努力、认真的去克服。认真备教材、备学生(让他们克服上公开课课时的紧张心理,养成无论上什么课都是一个样)。在课堂上让学生养成自己对某事的看法用自己的语言能表达出来。应把课前预习落实到实处。在课堂上多深入、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由于我的教学经验不足,以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向老教师、有经验的同行请教,多听课,吸取他们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阅读延伸:

  《苏州园林》教学建议

  1、教学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苏州园林的图片或音像资料,也可以准备一些其他地方的园林的图片作对比,如我国“古代的宫殿”,被“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的道旁树”、北京园林的彩绘等,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

  2、要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获得更全面的关于园林建筑艺术的知识,可参看《自读课本》第三册里陈从周的《园日涉以成趣》一文。陈从周是著名的园林专家,《园日涉以成趣》中对山水、长廊云墙、树木在园林中运用的原理作了透彻的说明,可以帮助理解本文。

  3、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总说、分说相结合,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文章结构又显得清楚,这种写法足资借鉴。可以结合课后第四题,进行一次口头作文或小作文训练。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5

  1、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还是太少。《苏州园林》是一篇美文,应让学生多读,在美读的过程中领略苏州园林的美。可我老是怕时间来不及,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过于仓促。另外我还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苏州园林的美。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和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但同样的`,给学生想和说的时间还不够充分。

  2、分析四个“讲究”时,有些地方过于罗嗦;时间没有分配合理,所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

  3、这堂课作为第一课时,也是本单元第一篇说明文,应该在上新课时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做以回顾并且熟悉(上学期学过说明文的定义、说明文的分类、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说明文的结构),这样也许效果会更好。

  4、本来准备的是用多媒体上课,因为这里的学生都没有去过苏州园林,让他们只是读课文根本就不能有什么收获,想象不到园林到底是什么样的,所以只有通过欣赏苏州园林的图片让学生在脑海中对此有个直观的了解,这样对上本课有很大的帮助。

  5、拓展部分“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苏州园林的某一处景物”这一个题目对于本班的大部分学生而言比较难,或许可以改成“选一处苏州园林的景点来详细介绍”会更好一些。

  针对以上的情况,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努力、认真的去克服。认真备教材、备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养成自己对某事的看法用自己的语言能表达出来。应把课前预习落实到实处。在课堂上多深入、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6

  昨天和学生一起学习了苏州园林,在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涨,可课下练习学生却不尽如人意。静下心来分析一下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课堂情绪高涨

  由于本课是对苏州园林的描写,课前我让学生观看了苏州园林的相关视频资料,并且做了充分的课前情景导入,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并且我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并且让学生当回导游带领我和大家一起去游览苏州园林,面对这一系列的“新奇刺激”、美景熏陶,学生自然是豪情万丈,乐此不疲了。

  二、课下练习不尽如人意

  课下在做练习的时候发现很多同学要么答非所问,要么不知所云,这令我很是费解。按理说,如此好的课堂效果,学生的练习应该信手拈来才是啊,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仔细分析一下,原来是这样:首先,说明文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比较较陌生,平时接触较少的文体,由于对文体的陌生导致学生对题目的模糊认识,所以回答的不完整,甚至不靠谱。其次,课堂上我较多的偏重了对学生的兴趣激发,而把说明文知识的.强调有所忽略。

  今后完善的方向:

  一、基础要夯实。虽说考试的时候对文体知识的考察较少,但它毕竟是文体之本,不该忽略,反之该努力夯实才行。

  二、情境激发与方法技巧相配合。教师在课堂驾驭中,应该注意既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要在激发兴趣的同时鼓励学生对方法技巧的归纳总结。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7

  说明文教什么?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学习说明的顺序,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是说明文教学的基本定位。可是教学《苏州园林》这样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怎样设计才能使说明教学有语文味呢?使学生读出语文味呢?

  我想,作者写说明文难道要记住这些说明顺序、方法才能写好吗?我突然想起,叶老先生写这一篇文章是给苏州园林的影集写的序,何不从这点出发设计教学?有了这个想法,我进入课堂后,我设计了几个问题;1、作者给谁写这篇文章?他要告诉他们什么?2、作者怎么写的?然后引导学生看注释,明确写作目的,再引导学生抓住苏州园林的总特点。第二个问题,我引导学生:苏州园林那么多处,作者在怎么选择写作点,来告诉大家他要告诉大家的.苏州园林这个特点呢。我觉得这两个问题深入浅出,操作性强,从课堂来看,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然后在课堂上读中有析,析中有读,课堂很有气氛。

  反思这堂课,我觉得我们平常学习说明文太多的理性、逻辑与条理,使说明文的教学课堂就像说明文一样枯燥,即使是公开课,为了避免枯燥,也常常去抓语言点来设计,如果说明文语言平实就难以出彩。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8

  《苏州园林》是叶老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文字通俗易懂。既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建筑的成就,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的布局,又分析了园林建筑的原理,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选读这样的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可以丰富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受到一次生动的审美教育。如果上课反复地讲,势必会使学生兴味索然,因此必须另辟蹊径,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让学生认识到此文的深意所在。所以,此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培养自学能力中的质疑解疑能力”。教学方法以学生质疑、教师点拨为主,力求让学生在自己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提高语文能力。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从“有疑(”到“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语文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园林》一课的教学设计,在创新方面主要体现有:

  一、是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与相关资料,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发现疑难,提出问题;

  二、是将问题归纳分类,要求学生按一定范围集中提问。这些问题主要涉及课文的难点、疑点及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索探讨,逐步解疑,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三、是体现出质疑的层次性,在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综合”这一更高层次上质疑,鼓励学生打破“陈规”去思考,不被“成见”所束缚,善于多方位认识,多层面分析,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事实证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用了两个课时上完了《苏州园林》,走出教室,心里感到特别轻松和愉快。一直以来自己所思索的任何用新课程的理念教说明文,在教学中得意实践。在《苏州园林》的设计中,我打破传统的“串讲”,先创设情景导入,再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让学生找出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然后仔细阅读课文,从2—9段中找出含有“图画”的句子。我想:学生如果能够找出这些句子,肯定就能理解说明的特征和说明的顺序,但这有一定的难度,对第一次接触说明文的初一年学生来说是否会完成,我心里没有底,但总想试试,结果出乎我意料之外,有部分学生很聪颖,一下子就找出来了,真让我为之一振。再指导学生为这10个句子标上序号,分组讨论,找出说明整体、局部、细部的句子,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本文的说明顺序。又由“局部”的句子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各自的说明对象,从而解决每段的中心句。

  第二课时学生配乐选段朗诵,赏佳音、品美文,充分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准确性的句子已经是水到渠成了。课堂结束之前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讨论“课文的结尾是否画蛇添足”,想象“如果作者继续写下去会写什么?”;想象并设计“21世纪我神往的校园美”,学生纷纷动手,擅长画画的用彩笔勾勒,长于写作的用语言描绘。学生笔下的校园美五彩缤纷,虽然稚嫩,但从一个侧面表明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已得到培养,学生的思维空间需要我们去开拓,学生身上闪耀出的智慧的火花,也令我倍受鼓舞。

  如果说还有不足的话,就是学生的想象力,还有待于培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学生终身受益,语文老师责无旁贷。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9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写的一篇介绍苏州园林图画美的典型说明文。文章先指出苏州园林在全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全国园林的标本。接着指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从四个大的方面指出体现图画美——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依次对应文章3—6段。7—9段又从注意角落美、门窗雕琢美、色彩搭配美细部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的特征。主体部分采用从总到分的结构方式,分部又采用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文章结构井然。

  文章还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如作比较,分类别,打比方,摹状貌等。今天的课最大的问题是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没有考虑学生是初学文言文,特别需要对说明文的基本知识掌握,如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顺序很好地落实。文章的3—6段,应该透过语言文字,如关键性词语,说明方法体现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可以给学生这样设计问题:

  那些词语体现了苏州园林的美;2.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总而言之,今后上公开课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吃透教材,深刻理解教材;

  2.掌握学生学情情况;

  3.一定要先试讲,发现问题及时作出调整;

  4.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5.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6.考虑当堂所学内容学生需要对课文理解的程度,课前要预计好,并通过适当的方式引导好,如预习,导学案等。

  7.注意好好和学生沟通。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10

  在《苏州园林》的设计中,我摒弃旧传统“串讲”教学模式。设计“课前积累——创设情景导入——自由式阅读——合作式解读——探究式拓展”五大环节。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自感、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先创设情景导入,再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让学生找出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然后仔细阅读课文,从2—9段中找出含有“图画”的句子。我想:学生如果能够找出这些句子,肯定就能理解说明的特征和说明的顺序,但这有一定的难度,对第一次接触说明文的学生来说是否会完成,我心里没有底,但总想试试,结果出乎我意料之外,有部分学生很聪颖,一下子就找出来了,真让我为之一振。再指导学生为这10个句子标上序号,分组讨论,找出说明整体、局部、细部的句子,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本文的说明顺序。又由“局部”的句子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各自的说明对象,从而解决每段的中心句。第二课时学生配乐选段朗诵,赏佳音、品美文,充分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准确性的句子已是水到渠成了。

  课堂结束之前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讨论“课文的结尾是否画蛇添足”,想象“如果作者继续写下去会写什么?”;想象并设计“21世纪我神往的校园美”,学生纷纷动手,擅长画画的用彩笔勾勒,长于写作的用语言描绘。学生笔下的校园美五彩缤纷,虽然稚嫩,但从一个侧面表明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已得到培养,学生的思维空间需要我们去开拓,学生身上闪耀出的智慧的火花,也令我倍受鼓舞。

  如果说还有不足的话,就是学生的想象力,还有待于培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学生终身受益,语文老师责无旁贷。

  教学反思:

  说实话,我上《苏州园林》这堂课,准备很仓促。开始选这篇课文上试教课的时候,征求周末流动学院的指导老师的意见。老师就指出,我选这篇课文上公开课不太明智。因为这篇课文不好上,难上出另人满意的效果。最终我还是选这篇课文,其中有别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我还是想挑战一下自己,别人觉得不好上的课文,我要试试看。

  今天在初二(6)班上完了这堂课,但由于组里开会,没来得及评课(这是一大遗憾,没有听到老师们对我这堂课的建议和意见)。自己回过头来想想,我觉得这堂课有以下优点:

  1、这堂课目标突出,重点难点都放在让学生掌握这篇课文的结构和说明顺序上,我觉得最后学生也学有所得。

  2、能结合课文引用一些课外古诗词,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3、尽量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4、教学过程较为流畅。

  但这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外,自己总结如下:

  1、时间有点赶,我设计这篇教案的时候,初衷是想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但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还是太少,《苏州园林》是一篇美文,应让学生多读,在美读的过程中领略苏州园林的美。可我老是怕时间来不及,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过于仓促。另外我还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结合课文和图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苏州园林的美。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和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但同样的,给学生想和说的时间还不够充分。

  2、陈策说我这堂课有两大亮点,一是导语,二是引用刘国正的诗,来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总的特征。但我觉得我还是没有很好的利用这首诗,从回答问题当中可以看出,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如果我当时能适当展开一下,说说这首诗的意境,可能会取到课文和诗歌相得益彰的效果。

  3、课堂中讲到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的时候,学生当中产生了争议。有人认为作者采用的是空间顺序,有人认为是逻辑顺序。课堂这时候也活跃起来。我知道,这是学生还没真正理解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的概念和它们的作用。可我当时也只是简单交代了一下,没有去更深的挖掘。

  当然课堂的不足之处远不止这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深在此山中。”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11

  这堂课超出原先设计,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精彩的发言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惊喜不已;这堂课也使我开始探索语文课堂的功能性,语文课堂究竟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呢?

  语文课堂,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首先,教师应当营造一定的让学生得到充分施展才华、放飞自由心灵的空间,教师可以更多地关注“你是怎么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谈谈你的看法”等等,使学生能够尽情地“自由参与”,

  然后,教师要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教师则需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中的疑问,不放过一切可疑之处,敢于质疑,宁鸿彬老师要求学生“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和对学生“三欢迎”(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正是培养学生的求疑精神。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疑问的讨论研究,最终获得提高,“有疑者却要无疑,则此方是长进”。

  1、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是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发展的学习主体,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表达的能力。

  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都应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重视,我们应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应用恰当的形式,诱导学生把自己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从而形成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当学生对于前人所谓的“定论”有了怀疑,不再人云亦云时,教师要告诉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是多元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并通过教师的评价,在学生中积极倡导一种敢于争论、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的精神。

  2、汉语言作为我们的母语,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广泛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培养学生通过身边人文环境、图书、网络等收集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的习惯和能力。

  教师更要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课外,跟广阔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创造课内与课外、学习与生活、读书与实践相互融合的大语文教育。本堂课我就是利用了身边的活生生的实例,让学生客观形象感知了文本对象,然后把这种感受应用到语文学习当中来,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3、语文课程的包容性,综合性,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决定了教师要培养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聚合思维能力。

  学科渗透题是是中考语文试题一种新的题型,此类题目意在考查学生的语文的理解、分析、判断、综合能力,命题者 有效的利用其他学科的语言信息和知识串联成具有一定问题情景的知识网络题,不仅考查学生的各学科知识内容,还要考查课外内容,新课标对综合性学习的阐释、对跨领域学习的提倡、对语文综合能力的要求,为中考语文试题提供了有力的考查依据。这些将促使学生关注人类、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和世界的命运,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本堂课关注了造型欣赏、人文景观等其他学科问题,带领学生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扩大自己的知识范畴。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不仅关注政治、经济、自然、文化、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热点、焦点问题,更要广泛涉猎各种学科知识,还要经常思考这些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关联性,为跨学科考查奠定基础,最终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掌握运用已学会的其他学科知识来解决语文学科问题的能力。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12

  这是一节公开课,《苏州园林》。主讲者是我校的一名新秀。课进行的非常顺利,老师落落大方,学生争先发言。一切都像预期的那样。概括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我知道,下面老师一定会赏析说明的语言,最后练笔。其实,大家都是这样一个套路下来的。

  可是,我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又多了一点什么。这样困惑着,随手看身边一名学生的课本。在课文的正上方,大大的写了两个字:“静”“境”。铅笔书写。我简直欣喜了,问她:“为什么写了这两个字?” “我预习课文时写的,这是苏州园林给我的感觉。静的美,有意境。” “那为什么用铅笔写?” “怕错了,好擦掉。” “没错没错,太好了!这两个字!” 真的太好了!可惜她没有当堂发表,老师也没有就此展开。这节课堂上少的那个东西,正是这个女生对文本感受最独特的`东西——是隐藏在苏州园林背后的那种文化,具体说是苏州园林所呈现出来的东方美学。东方美学在建筑上是讲究对称的,因为对称体现出来的庄严、平衡、稳重,是儒家的思想。可是,“苏州园林是绝不讲究对称的”。这里,只用一句“讲究自然美”来解释,似乎流于浅显了。在中国,儒家是主张入仕的,然而官场的失意之后,道家的思想往往会在此时出来救赎。于是,中国的文人常常要走向山水,回归自然。于是,假山和池沼就产生了,苏州园林就产生了。园林是道家的产物,它提醒你在世俗的繁忙之余,停下脚步,过一种慢节奏的恬静的闲适的亲近山水的生活,自然美是这样产生的。有这样思想的园林主人,他必定是不喜欢热闹与喧嚣的,东方美学讲究的是少、静、幽。所以,我们见到苏州园林的布景是“几竿竹子”“几棵芭蕉”,这种“少”营造了“静”与“幽”,因而有了意境。它是含蓄的、内敛的,与西方美学那种张扬的外放的美是决然不同的。这是文化上的差别,我们的课堂上,少了文化的传承。多的是什么呢?老师所讲的,正是考试的要点,学生所学的,正是考试的得分点。这是一种考试技艺的传授。正是教师的匠气所在。

  当我们的学生离开了考试,在与人的言谈中,提到苏州园林,他能讲些什么?只是简单的课文复述吗?语文教师,有责任把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那些深远的文化来传承,让它渗透在我们的课堂里,渗透在我们每一名莘莘学子的血脉里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13

  选择这篇文章上师里调研课,其实我自己的心里并没有很大的把握。因为说明文实在不好上。可是,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应该各个方面都尝试一下,挑战一下自己。我觉得这堂课有以下优点:

  1、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生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这堂课目标突出,重点都放在让学生掌握这篇课文的结构,我觉得最后学生也学有所得。

  3、能在分析文章结构顺序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文章里的重点词句,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讲解比较详尽、到位。

  4、教态比较自然,教学过程比较流畅。

  5、上新课前将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读音等讲解一遍,避免了学生在读课文时出现读错字音的现象。

  6、板书清晰,学生便于理解本课的整体结构以及由此知道说明顺序。

  但这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具体总结如下:

  1、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还是太少。《苏州园林》是一篇美文,应让学生多读,在美读的过程中领略苏州园林的美。可我老是怕时间来不及,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过于仓促。另外我还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苏州园林的美。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和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但同样的,给学生想和说的时间还不够充分。

  2、还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这堂课的课堂气氛相对平时而言比较沉闷。一方面是自己在教学设计时没有加入能充分激发学生情绪的环节,而另一方面是对学生来说,有领导、老师听课,他们的心理压力也不小。在学生的观念中,课堂鸦雀无声=纪律好,因此,平时坐不住的`、爱插话的学生都“老实”了。

  4、分析四个“讲究”时,有些地方过于罗嗦;时间没有分配合理,所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

  5、这堂课作为第一课时,也是本单元第一篇说明文,应该在上新课时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做以回顾并且熟悉(上学期学过说明文的定义、说明文的分类、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说明文的结构),这样也许效果会更好。

  6、本来准备的是用多媒体上课,因为这里的学生都没有去过苏州园林,让他们只是读课文根本就不能有什么收获,想象不到园林到底是什么样的,所以只有通过欣赏苏州园林的图片让学生在脑海中对此有个直观的了解,这样对上本课有很大的帮助。可是临时有了改变,由于本学校调研的老师较多,多媒体教室有限,而大部分老师准备的都是多媒体课,所以没有被安排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改在教室上。

  7、拓展部分“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苏州园林的某一处景物”这一个题目对于本班的大部分学生而言比较难,或许可以改成“选一处苏州园林的景点来详细介绍”会更好一些。

  针对以上的情况,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努力、认真的 去克服。认真备教材、备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养成自己对某事的看法用自己的语言能表达出来。应把课前预习落实到实处。在课堂上多深入、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由于我的教学经验不足,以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向老教师、有经验的同行请教,多听课,吸取他们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p>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14

  在我们小榄这里,学生们平时可以看到园林建筑,但是,能深入地欣赏,那还不算,大多只是从表面看看罢了。其实,如果细心地欣赏,你会有惊喜的发现!

  中国园林是极富传统文化意蕴的,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所以,教这篇课文时,我认为本课不仅要教会学生学说明文,还要让学生学会用鉴赏者的眼光来看园林,再进一步从细处来观察,从传统艺术来看,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园林、保护园林、保护祖国文化的感情。《苏州园林》虽然是介绍“苏州园林”,体裁是说明文,但是语言简洁、生动,很有一种“图画美”,给人美的感受。我认为,教学本课的重点,应该是要引导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体会文章的语言美。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苏州各名园的图片和资料,深入了解。上课时,再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感受苏州园林“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不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潜能,传统说明文学习时的单调、乏味一扫而光,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唤起了他们的美感,沉醉在美好的事物中。教师趁势让学生列举祖国的'一些名胜古迹,学生兴奋起来,争先恐后地说,课堂气氛活跃,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使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好,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去说明,怎样适当运用说明方法,还不够具体,学生在这些方面比较薄弱,对学生的具体训练少了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不够;学生写作说明文的能力还不理想。我要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探讨。在说明文的教学中,要强化说明文的有关知识,使学生逐渐对说明文加深认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不断进步。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15

  这堂课目标突出,尽量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学习过程较为流畅,学生都能有较充分的准备,堂上积极发言,我觉得最后学生也学有所得。但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外,自己总结如下:

  1、时间有点赶,我设计这篇教案的时候,初衷是想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但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还是太少,《苏州园林》是一篇美文,应让学生多读,在美读的过程中领略苏州园林的美。可我老是怕时间来不及,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过于仓促。

  2、课堂中讲到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的时候,学生当中产生了争议。有人认为作者采用的是空间顺序,有人认为是逻辑顺序。课堂这时候也活跃起来。我知道,这是学生还没真正理解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的概念和它们的作用。其实这个问题在单元整合时已有学生提出过并作过简单的讨论,当时我也作了解释,没有去更深的挖掘,以为学生已掌握了,没想到学生根本不理解,这说明单元整合时的做法是不妥当的。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09-30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03-05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04-06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15篇10-27

《苏州园林》的语文教学反思03-30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15篇03-07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12-08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通用3篇)01-03

《苏州园林》教案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