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草船借箭》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
在本课教学中,我尽可能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整节课以读为本,初读整体感知,细读感情,熟读背诵。在自读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独立阅读、思考;自悟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思考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语言文字情感过程。本节课阅读与质疑有机结合了起来,使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精彩及高潮部分在于对文中人物鲁肃的评价。大部分学生说:“从鲁肃果然不提借船之事,我觉得鲁肃是个忠厚老实之人。诸葛亮不就是看准了他这一点,才请他帮忙的吗?”有一男生站起来反驳道:“老师,我觉得鲁肃不是个忠厚老实之人。他尽忠于诸葛亮,而背叛周瑜。周瑜那么信任他,重用他,他吃里扒外,怎么能说他忠厚老实呢?”针对鲁肃究竟是否忠厚老实,我没有急于分析,此时我问他们喜欢谁,为什么喜欢?学生均说喜欢诸葛亮,并谈了原因。此时借机我说:“大敌当前,多么需要诸葛亮这样的军事家。然而,周瑜却置他死地,你忍心看他死吗?”学生们异口同声说不愿意,此时再分析鲁肃人物特点水到渠成。
整节课缺陷在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不太强,组织语言能力还有待提高,以后力争在课内外多加强训练,多组织一些有关口语表达能力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2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许多情况往往有着很大程度上的随机性。课标中指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阅读教学是个性化的行为。
今天,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学生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分角色朗读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对话,谈谈对人物的认识。学生一个个都很踊跃。
生A:周瑜明知故问,真阴险!
生B:是啊,周瑜真是不怀好意,内心狠毒!
生C:诸葛亮表现得胸有成竹,很镇定!
生D:诸葛亮顾全大局,不和周瑜计较。
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初步把握了人物性格,这些回答都在教师的.意料之中。这时,学生E站起来说:我通过读他们的对话认为诸葛亮的做法不太好,周瑜让他十天造十万枝箭,可是他却主动提出来用三天,如果三天完不成任务不就被杀头了吗?为什么不给自己留条后路呢?
话音未落,众生议论纷纷:
生1:是啊,万一他三天完不成任务不就被杀头了吗?
生2:他一定是胸有成竹,这更能说明他的自信。
生3:我想诸葛亮一定是把一切都计划好了才这么说的。
师:哦,原来是这样!那么,诸葛亮后来做了什么呢?他为什么这么做呢?请同学们在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和看法与同学交流。学生积极地置身于朗读、探究之中。
通过这样的师生即兴创造,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而且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节课比我预想的要生动得多,价值更大了。
【反思】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解。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疑问入手,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和教学的重点、难点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应该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让自己的设计意图融进学生的思维。
上面的案例中,学生对诸葛亮的做法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教师没有想到的。如果这时教师只是表扬你考虑的真周到,而后继续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思路,我觉得这不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是以生为本的体现。教师充分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调整原来设计的教学,生成新的思路,按学生的感悟组织他们辩论、学习。设计了诸葛亮后来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组织学生去研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的教学让我感悟到,教师要与课堂一起成长。对于学生的意外之举要给予关注,这样,课堂中才会出现更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3
今天早上上了一节公开课,这是赴天津学习上的第一节课:《草船借箭》第二课时。一节课下来,心情比较复杂,深切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虽然整堂课都比较顺,都能按教学环节进行,重点能突出,教学目标也顺利地完成了,学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也有几处亮点。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课堂生成的东西比较少,课堂的气氛也不够活跃,感觉是我引着学生按着我的思路、按着我的预设走,好像我变成了主人,没有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应该是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只是起着导的作用,然后能巧妙地完成教学任务。可我却没能和学生在课堂上碰撞出火花,仅仅是走过场而已。
这堂课,我主要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方面?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然后进行交流。学生都能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这让我感到了我们的学生和津南的学生的明显不同,通常我们的学生能根据老师的问题找出答案,但很少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即使能说也是简单的几句,这的孩子就不一样,每个孩子回答问题时已经习惯性地把自己的体会说一说了,这和老师的长时间训练有关,平时注重学生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使每个孩子对所学的知识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不仅如此,这的老师对每个学年段的训练重点都非常熟悉,在教学中都能把课程标准的训练重点落到实处,就像我听导师的常态课,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就以训练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脉络为主,第二课时就深入地分析课文,抓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主要抓住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来引导学生理解,抓住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诸葛亮会笑谁?。然后通过重点词句的推敲,感受曹操的生性多疑、鲁肃的忠厚老实、周瑜的嫉贤忌能。在引导的过程中,我觉得孩子们都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可是我觉得自己少了点激情,没有把当时那种紧张的气氛营造出来,如果气氛调动起来,课堂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总之,一堂课下来,有得有失,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今后课堂上应改进的地方还有许多,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妒忌、擂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梳理文章结构,品词析句,感悟作者的叙述特点和刻画人物的方法,内化、积累课文中的经典语言和表达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研读文本语言,从语句的前后联系中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研读文本,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受诸葛亮“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
一、提示课题,介绍背景。
过渡:刚才我们欣赏的歌曲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三国演义》)
1、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故事改写而成的课文。(出示课题后齐读)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草船借箭》
2、谁知道这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学生介绍三国的知识。
介绍背景: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课件出示三国形势图)
3、质疑:看到《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检查预习中生字词掌握情况,指导学生能够读准“调度、擂鼓”等容易读错的词,能正确书写“妒忌”等容易写错的词。
2、生自由读课文,并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周瑜妒忌诸葛亮,要求他十天之内赶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周瑜妒忌诸葛亮并设计陷害他是发生这件事的——起因,诸葛亮神机妙算用草船来借箭是这件事的——经过,诸葛亮如期交箭让周瑜自叹不如是这件事的——结果)
3、通过刚才的读,你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这些人物中,你最欣赏谁?为什么?(板书: 诸葛亮 神机妙算)
4、理解“神机妙算”。(神奇的机智巧妙的谋划。)针对“神机妙算”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预测:为什么要用“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哪里?怎样神?……)
5、交待目标:接下来,我们就来重点学习借箭的经过,研究诸葛亮“神机妙算”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神”和“妙”加上着重号。)
三、自主学习 品读感悟
一)、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6——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词句中能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词句用横线划出来,并在旁边写出你的感受和体会。说说为什么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自学——然后(同桌)交流。
三)、全班交流:
谁来说说,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这场雾有多大?你能不能通过读让我们感受到?(评读、齐读此句体会雾大。)
2)、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3)、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指导读句子)
2。师:“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我们得再往前面读一读,联系上文看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再联系上文的句子进一步体会:“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看出诸葛亮知天时。(板书:知天时)
3)、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以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那我们把它改过来!不改?为什么?“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神机妙算。]读句体会
4)、过渡: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会有这场大雾的。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之后说——(引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2、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与“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相照应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3)、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诸葛亮他是怎么说的?(笑着说。)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学生自由读)
交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
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还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
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自信的笑。)
小结: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算准了曹操不敢出兵、只会放箭如雨,这说明了诸葛亮不仅知天时、而且识人心。(板书:识人心)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以后长叹一声说——(引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3、你还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
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
1)、诸葛亮是如何做到让船顺风顺水的呢?(调船。)诸葛亮几次命令掉转船头?(课件演示掉转方向。)
2)、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启发学生说出:多受箭、保持平衡、回来顺风顺水)从这儿你可以看出诸葛亮算好了什么?(算好了借箭的地理位置)(板书:懂地理)读句“曹操知道上了当……”体会神机妙算。
小结: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当鲁肃告诉了周瑜诸葛亮借箭的经过时,周瑜长叹一声,说(引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4。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隧道,一起来感受诸葛亮借箭的精彩!(播放视频)
四、总结延伸 回归整体
1、小结板书:刚才通过对借箭经过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天时、借了长江的雾;晓地理、借了长江的风和水;懂人心、借了鲁肃的兵和船;加上他又有计谋,有胆识从而借到了曹操的箭。
出示诸葛亮的话(出示幻灯)
“凡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军情,不明阵图,乃庸才也”。
2、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神就神在他的平日积累,妙就妙在他日常的的观察,这就是智慧,其实他的言语中更是充满着智慧,下节课我们还要从他与周瑜的对话中来进一步体会他的神机妙算。
五、作业拓展 延伸学习
1、搜集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
2、课后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了解更多的三国人物。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5
在教学课文《草船借剑》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对这个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人物非常感兴趣,就顺势利导:我们来进行课本剧表演,好吗?好!大家一致同意。于是,我们决定选取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周瑜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作为剧本。在看完了精彩的表演之后,他们余兴未尽。于是,我请同学们再回头读读课本,体会体会人物的内心。这时,有个同学提问了:老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了,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你这个问题提的真好!我连忙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大胆质疑,是啊,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这位同学点了点头。那好,我们接下来就根据刚才同学们的生动表演,以及你对课文的理解来把文中的.提示语补充进去,好吗?下面是一个同学们的发言片段。
生:我给第一句加上故意,因为一个大都督怎会不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读)
生:我认为用明知故问更好(读周瑜明知故问: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生:我给周瑜第二句话前加狡猾地一词。诸葛亮是一个文人,他没有兵工厂,怎么造十万枝箭?分明想陷害他。
生:我认为军情紧急,可开不得玩笑一句前面可以加上高兴。因为周瑜看到诸葛亮上当了,心中一定会非常高兴。
生:我用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语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代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职责是在教学中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场,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解放。本案例中,我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演课本剧,凭借生活体验来感悟周瑜的面似和善却暗藏杀机,诸葛亮的料事如神成竹在胸。从上例可以看出,在教学中,阅读这种个性化的活动,教师的讲解远远代替不了学生的阅读实践,一旦学生有了个性化思维,个性化体验,必然会产生精彩独到的感悟、理解。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6
《草船借箭》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引导同学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根据双主模式,实现同学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我通过实例操作,得到以下启示:
1、要构建教师主导,同学主体的互动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一起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同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同学置疑、探究,使同学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我让同学在充沛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同学探究"雾中借箭"这局部内容,让同学找一找从哪些句子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让同学在合作互动中学习语文。在本节课中,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合作互动"的方式引导同学探究诸葛亮怎么能够做到让船顺风顺水,小组同学合作演示诸葛亮怎样掉转船头借到箭的。同学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智慧火花不时闪现,潜能得以充沛发展。
3、让同学在探究发现中学习语文。语文课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它具有审美性和情趣性,在探究的过程中,同学会得到许多有益的东西,教师要善于运用艺术的方式让同学体尝探求之味,享受语文的发现之乐,那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所在。
在教本课时,还存在一些缺乏。由于没有试讲,在时间上掌握不准,没能给同学大量时间去读书。在谈诸葛亮“笑”的这个地方,还没挖掘太深,没能让同学更好体会到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使自身在业务上更上一层楼,希望校领导在教学上能给予更多指导。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7
这天早上上了一节公开课,这是赴天津学习上的第一节课:《草船借箭》第二课时。一节课下来,情绪比较复杂,深切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虽然整堂课都比较顺,都能按教学环节进行,重点能突出,教学目标也顺利地完成了,学生回答问题也很用心,也有几处亮点。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课堂生成的东西比较少,课堂的气氛也不够活跃,感觉是我引着学生按着我的思路、按着我的预设走,好像我变成了主人,没有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就应是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只是起着“导”的作用,然后能巧妙地完成教学任务。可我却没能和学生在课堂上碰撞出火花,仅仅是走过场而已。
这堂课,我主要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此刻哪几方面?”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然后进行交流。学生都能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这让我感到了我们的学生和津南的学生的明显不同,通常我们的学生能根据老师的问题找出答案,但很少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即使能说也是简单的几句,这的孩子就不一样,每个孩子回答问题时已经习惯性地把自己的体会说一说了,这和老师的长时间训练有关,平时注重学生理解潜力、口头表达潜力的培养,使每个孩子对所学的知识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不仅仅如此,这的老师对每个学年段的训练重点都十分熟悉,在教学中都能把课程标准的训练重点落到实处,就像我听导师的常态课,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就以训练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资料,把握文章的脉络为主,第二课时就深入地分析课文,抓重点词句帮忙学生理解、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主要抓住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来引导学生理解,抓住“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诸葛亮会笑谁?”。然后透过重点词句的推敲,感受曹操的生性多疑、鲁肃的忠厚老实、周瑜的嫉贤忌能。在引导的过程中,我觉得孩子们都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但是我觉得自己少了点激情,没有把当时那种紧张的气氛营造出来,如果气氛调动起来,课堂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总之,一堂课下来,有得有失,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今后课堂上应改善的地方还有许多,驾驭课堂的潜力还有待提高。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8
这一课时的主要环节
一、导入,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
二、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认读词语,写字(三个生字)
四、再读课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这一环节出示了三个问题
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批注。
巡视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的问题集中在“为什么要草船借箭”这一块块儿,女生较多。我看了两个平时学习成绩挺不错的女生,他们把草船借箭得原因归纳为:两军交战,需要弓弩。很显然,她们对课文理解的不深入,没有抓住关键,也可以看出她们没有读过《三国演义》。而男生普遍表现不错,他们大多数能概括出草船借箭的原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想接机陷害诸葛亮。而且有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能联系名著本身,不局限于这篇课文。这一点不错。
五、不同角度讲故事
课文中设计的人物有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四个人物,我让孩子们任选一个角度,讲述故事。ZJX同学很积极,最先来讲。他是从周瑜的角度来讲的,讲得很认真,但是他的讲述还是存在问题的,因为如果是周瑜的话,中间诸葛亮的准备过程以及密谋过程,在诸葛亮“借”到箭之前,周瑜是不知道的,他是事后才知道的。
对该生的讲述漏洞我进行了特别的强调,希望其他同学引以为鉴。但由于时间关系。只有这一位同学讲课故事。
回顾以上教学环节,还存在很多不足和困惑:
1.五年级的生字词教学不应是重点,没必要单独拿出来,而是融入到读课文的过程中,在读中认识,读中感悟。重难点字的'书写必须放到课堂,但可以换一种形式,比如,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写会不要出错,然后听写,全对有奖励。这样驱动可能战果更好。
2.读还是太少了,不扎实,导致很多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
这个问题很严重,几乎每节课都存在,但由于赶进度又时常忽视,哎!可是进度是主要的吗?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学生语文能力的真正提升才是最重要的啊!两个课时讲不完就三个课时讲嘛,没有人规定所有的课必须两个课时讲完啊!
3.讲故事的环节不应该放在这里
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只是初步了解,此时就安排从不同的角度讲故事显然不合理,这个环节应该放到第二课时学生深入体会人物形象之后,这样,近两个课时的学习,读课文美容立人物形象有了深入的理解,讲起故事来更轻松一些。
那么这节课的这个环节应该怎样改进呢?应该在第四个环节学生了解了故事的起因、经过个结果之后,让学生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的发展顺序讲一讲这个故事,岂不更好!
4.尊重学生的认识和表达
在交流故事的经过时,我总是显得没有耐心,随意打断学生的理解发言,只因我觉得他们讲得太细了。而课堂上不应该老师把学生的发言往老师自认为正确的标准答案上靠。这个时候,如果学生存在困难,何不给学生搭起一个支架呢?比如填空式、关键词提示等。而且过渡引导的时候要发挥双重作用:既要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又要点明文章的关键所在。
明天的课一定要让充分阅读充分交流!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9
这堂课,我主要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此刻哪几方面?”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然后进行交流。学生都能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能说出自我的理解和体会,这让我感到了我们的学生和津南的学生的明显不一样,通常我们的学生能根据教师的问题找出答案,但很少能说出自我的理解和体会,即使能说也是简单的几句,这的孩子就不一样,每个孩子回答问题时已经习惯性地把自我的体会说一说了,这和教师的长时间训练有关,平时注重学生理解本事、口头表达本事的培养,使每个孩子对所学的知识有自我独特的感受。不仅仅如此,这的教师对每个学年段的训练重点都十分熟悉,在教学中都能把课程标准的训练重点落到实处,就像我听导师的常态课,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就以训练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资料,把握文章的脉络为主,第二课时就深入地分析课文,抓重点词句帮忙学生理解、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主要抓住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来引导学生理解,抓住“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诸葛亮会笑谁?”。然后经过重点词句的推敲,感受曹操的生性多疑、鲁肃的忠厚老实、周瑜的嫉贤忌能。在引导的过程中,我觉得孩子们都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可是我觉得自我少了点活力,没有把当时那种紧张的气氛营造出来,如果气氛调动起来,课堂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总之,一堂课下来,有得有失,也清楚地认识到自我今后课堂上应改善的地方还有许多,驾驭课堂的本事还有待提高。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0
1.本课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中的指导,并抓住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
2.在每一个环节的设计中,在教师和学生的一次次对话中,在教师和学生的一次次细细品读体味中,一个摇着鹅毛扇谈笑风生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诸葛亮形象跃然纸上,也跃然在学生的心中。
3.这节课在设计上直入课文主题,牢牢抓住“神机妙算”这个关键词,并以此辐射全文,摆脱多余的情节分析、烦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等传统模式。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思为本、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的原则。并紧扣单元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议、探究、感悟中不知不觉地理解课文,感悟鲜活的人物形象。课堂快结束时我拓展相关文章,让学生对阅读整部《三国演义》产生兴趣。
4.拓展阅读《借东风》进一步感受诸葛亮和周瑜两个人物形象。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1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十九课。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改写的。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了胜利。在事实面前,周瑜不得不敬佩诸葛亮的才能,并自叹不如。课文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才能和广阔的胸怀。
这堂课,我在课型设计上进行大胆的创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叫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若学生不会回答,师在点拨一下。学生在读读、说说、议议、写写中不知不觉理解了课文,并拓展延伸到整部小说。整个教学设计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了解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胜利并不是教学的重点。学习这课的主要目的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让学生弄懂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真正用意是什么,而诸葛亮之所以乐意接受这一任务的原因又是什么,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周瑜又为什么自叹不如,从而把事情的前因后果真正搞清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精心设计三个步骤,其中,我较为满意的是第三个步骤,这个步骤我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让学生观看《三国演义》中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并边看边思考:诸葛亮有胆有识体现在哪里?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讨论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1、有的同学说周瑜假借议军事、公事,要诸葛亮答应在十天赶造十万支箭?
2、有的同学说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分明是要加害诸葛亮?
3、有的同学说我计算过了十万支箭十天就要造完,一天就要造一万支,这是不可能的等等。同学们各抒己见,都说明自己的'看法,从中明白周瑜的用心是要加害诸葛亮。
更精彩的是当属创意表达,实现“文本”的拓展延伸。启发谈话,我设置了三个问题:第一,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有的同学说:“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有的同学说:“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我又说:“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于是,我又试着问“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第二,“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说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有的同学这样写: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看了同学们的杰作,我脱口而出:“你们真棒,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
第三,我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课文写诸葛亮的话的共有11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请你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
生:诸葛亮在笑周瑜,笑他妒忌自已的才干,笑他设计圈套来陷害自己,结果却落空。
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笑”?
生:这是一种自信的笑,一种胜利的笑!
生:诸葛亮在笑曹操,笑他胆小如鼠、生性多疑、这是一种嘲讽的笑、一种鄙视的笑。
生:诸葛亮在笑鲁肃,笑鲁肃宽厚仁慈、忠心为人,这是一种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师:同学们,诸葛亮这一“笑”,“笑”出了他的本事,更“笑”出了他超人的智慧,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请你把想到的写下来。
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
本文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2
从这一段课堂教学中的“意外”,我感受到了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极为活跃,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天地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主体,是知识文化的创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
”在这段教学中,学生不但敏锐地发现并提出了问题,并且凭借自我的力量,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中的思维碰撞中顺利地解决了问题。自始至终,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就有“问”,敢问是好学的标志,善问是会学的体现。要想让学生自发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就要努力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热情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有了问题,异常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进取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使他们的.思维活起来,想象飞起来,实现语文再创造。
二、教师是促进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者,课堂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教师的职责是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使他们的灵光得以闪现。教师要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火花,精心充当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不要直接把结论教给学生,而是充分运用对话策略
,不断地启发点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读书、思考、提验、交流。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同学的对话、交流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知识和经验,交流各自的情感、体验,提升自我的认识与审美。这样的课堂就充满了活力,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3
一、教学效果
1.准确把握课堂目标。直接切入中心,找原因——“草船借箭”的原因。
周瑜妒忌诸葛亮,让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从容向周瑜立下了军令状,答应三天造好十万支箭,引出“造”箭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 在读中通过重点词语切入全文的教学重点。
我通过“神机妙算”一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学习的方法,一步步深入了解诸葛亮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特点,让学生感知了草船“借”箭的过程,令学生清晰地认识了人物特点,使学生领会了“神机妙算”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并感受到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准确、精练地用词。
在课堂上,我尽量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以学生的阅读分析为主,师生相互影响,相互交流;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也激发学生亲近古典名著的兴趣。
二、成功之处
自主合作探究见真知。
课堂中我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研读第2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学生汇报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让学生探究,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通过细细品读体味,一个活生生的摇着鹅毛扇谈笑风生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诸葛亮形象跃然纸上。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主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抛给学生后,让学生去找,小组合作去琢磨,然后带着他们体会,教给他们联系上下文学习的方法,真的不用怕学生读不出、找不到,课堂上学生的滔滔不绝让我们见识到了学生们知识面之广、思维能力之强。
三、不足之处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4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在本节课中,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如抓住体现人物言行的句子来感受人物的鲜明形象特点,看看文中的`人物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做。
研究后,再来谈谈对人物的认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同时,引导学生借助相关的资料来阅读,如了解三国时代的一些历史背景来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可以结合看过的电视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不仅仅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体验了阅读方法。这样逐步落实语文要素,从而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5
我今天所执教的《草船借箭》一课,是调兵山市“五环三歩一中心”模式下的一节课,这种模式,所体现的教学理念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下面我就说一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草船借箭》一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主题是感受古典名著。教学目标:是 1.认识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妒忌、擂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3.感悟作者的叙述特点和刻画人物的方法。为了达到目标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听了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从听觉上把学生带入到三国中,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说说,三国都是哪三国,主要人物都有哪些?诸葛亮,和周瑜,都是哪国的,接着介绍了草船借箭的背景,进而导入了新课。然后,我又用了经典国文中的一句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导出了,诸葛亮,借箭,是否也具备,天使,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为我校国文诵读做了一个很好的应用,引导学生多积累国文。然后,出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清楚,本节课所要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第一个环节,是提出问题,在这个环节里,我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自学生字词,设计统领全篇的大问题(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也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目的是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在自学提示中,我又提出了,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深入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第二个环节,是解决问题,学生首先要自学,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学生在小组内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这也正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在自学过程当中,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这个环节里,教师所起的作用是点拨,引导的作用。所以,我抓住了,“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句话让学生知道,诸葛亮懂天文知识,然后再揣摩诸葛亮,鲁肃心里,感悟去读,把读落到实处。然后又让学生,联系上文,“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这个句子,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给学生联系上文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然后让学生,比较,两种表达方式,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应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在学生的汇报中,我抓住了诸葛亮的笑,以它为突破点,让学生想,诸葛亮可能是在笑什么?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从而让学生品出曹操、鲁肃、周瑜,性格特点,总结出诸葛亮识人心的特点。同时,我用了一把扇子做道具,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去读,增强一定感染力,也真正的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了学生读的能力。然后让学生汇报诸葛亮,晓地理,巧安排,随机解决学生课前不懂的问题。这时,我演示了自己做的课件,,让学生再一次清楚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过程。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时候,我让学生一起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目的是让学生,和文本产生共鸣,体会借箭后的高兴心情。
第三个环节,是归纳概括,在这个环节里,我首先让学生知道了借箭也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与开篇照应。然后让学生,走进文本,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这也正是语文科的工具性的体现,然后又让学习体会诸葛亮能够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心胸宽广的好品质,体现语文科的人文性的特点。接着,我让学生,品词草船借箭中“借”是否能换成别的词,目的要让学生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随机,板书,画成了知识树,将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更加系统化,鲜明化,这也是五环三步模式下的一大亮点。
第四个环节是,巩固应用,在这个环节里,我注重是语文科的特点,要多积累,所以,我帮学生们,积累了三国演义的歇后语,成语,让学生,读,记。达到语文学习的目的。
第五个环节,拓展创新,在这个环节里,我让学生课后准备,三国演义中的故事,班级准备召开,历史故事会,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引领学生,去读《三国演义》这本书,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继续学习,也体现了语文科的大语文观的特点。
本节课不足的地方是时间的分配上不够合理,应在学生自学的时候时间多些,照顾一下学困生。在以后的教学中尽量做到时间安排合理了。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04-02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1-16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1-27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5-08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2-18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精选3篇)09-22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精选3篇)09-23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精选4篇)09-25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精选3篇)09-25
草船借箭语文教学反思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