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语文《荷花》教学反思

语文《荷花》教学反思

时间:2021-11-29 11:08:3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语文《荷花》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荷花》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荷花》教学反思

语文《荷花》教学反思1

  阅读教学中我们欣喜的看到,课堂活起来了,个性突出来了,创新多起来了,这是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观的体现。

  一、 阅读教学要追求“个性”和“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的'热情,让学生把课文中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下来,借助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生成自主见解。

  二、读书要学会“品”。

  教学要少讲多读,让学生在“品读”中“体味”,呼唤回归阅读权。

  首先是熟读课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于老师要求学生再品读课文。在细细“品读”读出“味”之后,再让学生美美地读课文读出“美味”来。

语文《荷花》教学反思2

  《荷花》这篇课文以“我”的感受力为线索,写出了荷花的美。文章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公园里一池美丽多姿的荷花和“我”观赏荷花时的细腻、真切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对荷花、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我在教学时围绕“初闻花香──再赏花姿──幻化荷花”的思路,引导学生品读、感悟。为了不破坏它的整体韵味和美感,我设计的第一课时重点是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第二课时重点是理解、积累和运用。

  我在课中,力求让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几乎所有的问题都让学生思考,讨论来解决,学习任务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如荷花美在哪里,怎么读出荷叶的美来,写荷叶与写荷花之间的关系等等,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虽然也调动了起来,可就是不能达到预设的目标。

  我在不断实践和总结,现在有了一点收获,学生的积累显得贫乏,因而课堂语言的表达也就显得贫乏。而且学生的积累有了,但是学生的迁移不够。因而要将阅读充盈于整个语文教学,加强学生的积累和学会运用。

语文《荷花》教学反思3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写法。

  2、了解白洋淀人民抗日斗争中的生活,学习他们爱国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水生女人等妇女形象的分析。

  2、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教学设想:

  本文是课内自读课,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即根据小说的特点,从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进而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战争是一个让人思考、让人感悟的名词,它演绎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见证了人性中的正义与邪恶。

  列举有关描写战争场面的词语(提问):血肉横飞、血污泪痕、枪林弹雨、硝烟烈火、断壁残垣

  《荷花淀》写于1945年春天,是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记叙的是抗日战争中发生在河北省中部白洋淀(荷花淀)的一场伏击战。但它没有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场景,而是另外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阅读过程中要注意。)

  二、作家作品:

  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赵树理风格)齐名。

  三、 整体阅读,理清情节:

  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情节,体会诗体小说的特点,然后快速概括文章所写的三个片段内容:

  注意: 隔行是小说分段的方法之一。

  第一部分:夫妻话别。(开端)

  第二部分: 探夫遇敌。(发展)

  第三部分: 助夫杀敌(高潮、结局、尾声)

  本文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安排情节的:月亮升起来──很晚──鸡叫的时候──第二天──过了两天──快到晌午──正午──这一年秋季──冬天

  从小说三要素看,本文是虚化的人物,淡化的情节,特定的环境。

  四、分析鉴赏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

  这篇文章没有惊险的战斗故事,也没有缠绵的爱情情节,甚至没有留下一两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艺术感染力呢?它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又是什么呢?

  明确: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那美丽坦荡的荷花淀,那里的荷花荷叶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象征着人的美好追求、美好愿望。这是一副纯美的画面,荷花荷叶是画面的主体,人物只是融入画面并融入荷花荷叶的精魂,这正是《荷花淀》的真正艺术魅力所在,这也正是把生活高度艺术化、审美化的结晶。

  1、第一部分第一层,描绘的是白洋淀夜景的风景画和风俗画。

  夜景美: 月光映照,院子凉爽,芦苇洁白,荷花飘香。

  生活美: 勤劳的双手,熟练的技艺,富饶的出产。 情景相生

  人情美: 热爱劳动,热爱亲人。

  特别是两个充满想象的贴切的比喻,把劳动的场面诗化了(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景物牵动着情思──天这么晚了,丈夫还没回家。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这段景物描写有如下作用:

  第一,为人物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它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水生嫂就在这样的背景里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

  第二,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溢着人物心中的情。在水生嫂们的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样美好的家乡岂能容忍外国强盗来侵犯?水生嫂正出于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热爱,才激起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毅然送夫参军,毅然组织队伍,参加战斗。这种情景相生的境界,使得作品的意境更加广阔而深邃。

  第三,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描写,不仅为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和和谐的氛围,而且也为下文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作了铺垫。

  2、第二部分第二层正午淀上风光的描写:

  几个女人探望丈夫的归途上,有点失望,有点伤心,这种辽阔而静寂的环境烘托了这种情绪,但淀上万里无云的开阔、明朗的风光,使她们受到感染,增强排遣忧郁的力量,因此,不久又欢笑起来──以景写人,情景相生。

  3、妇女们急中生智,把船摇进荷花淀,又对淀上风光作了十分精彩的描写(第二部分第三层): 描写日光下的水乡风光。第61段。

  作者运用巧妙的比喻,富有诗意地描写了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象铜墙铁壁,高高挺出的荷花箭象监视白洋淀的哨兵,这威武雄壮的景色,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而且写出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理和克敌致胜的信心,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对照下文荷叶下认出她们丈夫的情景,更会惊叹小说构思的巧妙和布局的精当。

  到此,全部画面融为一体,由朦胧逐渐完全清晰,由暗示而至直接展现,前后画面递进,具有流动感,又层次分明,显得意境纵深而高远。概括起来说,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人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五、分析鉴赏简洁而传神的对话

  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一节,朗读要求切合人物身份,表达人物感情。并讨论:这一节对话可分几层?

  明确:可分为追问真情、赞同丈夫参军、应承丈夫的嘱咐等三层。

  请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上下文和语境,认真分析水生嫂的对话,说说这些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她们几个呢?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怎么了,你?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察颜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你总是很积极的。在妻子的逼问下,水生终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更恨鬼子,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她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丈夫而感到自豪,所以,对丈夫责怪中含有赞扬。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丈夫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理由也不会阻拦,这是女人的基本思想。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联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对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格。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嗯。水生鼓励妻子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进步,劝诫妻子不要当俘虏,要与敌人拼命。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劳动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

  小结: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识大体,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同时,话别也刻画了水生热爱祖国,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事事争先,也爱家庭、妻子、孩子,体贴理解妻子,鼓励妻子进步这样一个革命战士的形象。

  五、布置作业:

  1、认真朗读课文。

  2、改编仿写夫妻话别一节(品味人物对话,分析水生嫂的性格)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请朗读改写后的对话:

  (很晚丈夫才回来)女人抬头瞪着他说:死到哪里去了,这么晚才回来!没你的饭了。说着,拍拍手站起来要往灶间走。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说:有事快说。我知道,回来晚了一准没好事。

  水生咧嘴笑了,你看你,尽瞎猜。四下里看看又说爹呢?

  你还有爹呀?早睡了。

  小华呢?

  你甭跟我打岔,到底有什么事?给我痛快点。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停下了手里的活儿,怔了一下,站起来,并不看水生的脸。不就是这么点事嘛,还又问爹问小华的,婆婆妈妈不直说。我给你弄点饭去。

  水生一把拉住她:我吃过了。今天在县里开会,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的眼睛熠熠闪光:这才是我的好丈夫,爹的好儿子。你要是不积极,爹和我都不依你。

  比较原文中的女人和改写后的女人性格及心理的异同。

  异原文中的女人:温顺、体贴,对丈夫极为依恋,甚至有些缠绵,虽然她同时也是含蓄的,但她是有勇气、有准备承担丈夫交给她的任何责任的。(水)

  改写后的女人变得泼辣、外露,她用表面上的不在意掩饰内心的不舍

语文《荷花》教学反思4

  教学目的

  一、认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理解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设想

  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难点:以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为突破口,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本文是课内自读课,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即根据小说的特点,从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进而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

  三、本文确定为“文学鉴赏课”,采用“引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进行师生双向交流。

  四、因教学时间限制,仅就“夫妻话别”前的景物描写和“夫妻话别”时的`对话描写进行鉴赏讨论。其他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只能靠以练代讲,“举一反三”。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全文已空行标明是三部分,用简洁、含蓄、连贯的语言给各部分加个恰当的小标题。

  2.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百字左右)。

  3.小说的故事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篇小说的三个部分各属于哪个阶段?

  二、上课开始时提示本课主要教学目标 :

  1.认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和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2.掌握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

  3.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4.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检查预习。

  1.全文三部分的标题:

  (1)夫妻话别(2)探夫遇敌(3)助夫杀敌

  2.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3.夫妻话别(开端)

  探夫遇敌(发展)

  助夫杀敌(高潮、结局、尾声)

语文《荷花》教学反思5

  自提倡素质教育到全面贯彻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阅读教学中我们欣喜的看到,课堂活起来了,个性突出来了,创新多起来了,这是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观的体现。但纵观目前的阅读教学案例不难发现人们对“课改”环境下教学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一、重基础,“写字教学”贯穿始终

  目前阅读教学追求“个性”“创新”成了一股时髦的风,“写字教学”常常被人们忽视,平时的教学中尚能在课尾提一提并布置学抄写默写,但在“课改”研讨课之类的阅读教学中越来越成了麟毛凤角了,生怕学生的“创新”的热情,弘扬的'个性受到它的破坏。在教学中“写字教学”我很重视,而且贯穿在整 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把课文中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下来,然后指名学生把自己划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并相机进行写字指导。

  二、读书要读出“味”来

  以前的阅读教学往往以“讲解”为主,而剥夺了学生“品读”“体味”的权利,现在的一些阅读教学则因追求“创新”和“个性”而剥夺了学生“品读”“体味”的机会。《荷花》的教学为“呼唤回归阅读权”的阅读教学

  首先是熟读课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于老师要求学生再品读课文。在细细“品读”读出“味”之后,再让学生美美地读课文读出“美味”来。

  三、适当的“创新”

  适当的“创新”或说“创新”要适当。“创新”是好事,是课改倡导的核心,但在一些课堂上,常常一“创”不可收拾,沾边的不沾边,恰当不恰当的统统称之为“张扬的个性”,有“创新”。归究其原因,这是没有在扎实的基础上追求“创新”,没围绕文章或字、词句、段的中心意思去“创新”。学生通过“熟读”“品读”“美读”课文,与“文本”进行了扎实充分的对话,创新思维非常活跃,产生的创新成果也与“文本”相贴切。

  以上三点是本节课的教学产生了魅力,使学生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语文《荷花》教学反思6

  《荷花》这篇课文以“我”的感受力为线索,写出了荷花的美。怎样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阅读来欣赏这种美呢有位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值得效法的。

  她先指导学生理清了课文记叙的顺序:闻荷花——看荷花——赞荷花——变荷花——看荷花。

  接着,指导学生理解“看荷花”这节课文是怎样写出荷花的美的。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的学生说:“这荷花开放的姿势各不相同。有的将开,有的半开,有的全开。真美!”有的学生说:“荷花的颜色也很美,那碧绿的叶子,洁白的花,嫩黄的莲蓬,太好看了。”还有的学生说:“荷叶‘挨挨挤挤’的,荷花在叶子间‘冒’出来,花骨朵‘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一切显得那样生机蓬勃,美极了!”

  然后,通过范读,引导学生把在“看荷花”这节课文中感受到的荷花的姿势美、颜色美、动态美,充实到“赞荷花”这节课文中去,再要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课文,这样,学生在读到“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的时候,那赞美之情就溢于言表,把这一池花读“活”了。

  最后,这位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化为课文中的“我”,化为池中的一朵荷花,身历其境,一阵风吹来怎么样,风停了又怎么样,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怎么快乐,小鱼告诉我昨夜做的是什么好梦。

  有的学生说:“我变成一朵全开的荷花,向四周一看,好像兄弟姐妹都欢聚在这里,我们穿的是雪白的衣裳、碧绿的裙子,好看极了。一阵风吹来,我们都情不自禁地摆动衣衫,抖动裙子,跳起优美的舞来。”有的学生说:“一只蜻蜓轻快地飞到我身旁,愉快地对我说:‘荷花姐姐,我一清早就闻到你们的清香,看到你们美好的舞蹈。在你们身边飞行,真快乐!’”

  听了这一节课,我想:这篇教材的教学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达到审美的.目的。但这位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在“变荷花”这节课文上花很大功夫,学生为什么都能展开如此丰富的想象呢我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悟出了这么几点:

  1.丰富的想象必须以鲜明的表象为前提。这位教师之所以在“看荷花”一节的教学上花较多的精力,是为了让学生对荷花的美有所感知,从而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鲜明的表象。这样,才能运用这些表象展开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

  2.丰富的想象还必须以深切的感受为基础。鲜明的表象为想象提供了材料,但光有材料还不能张开想象的翅膀。只有学生对这事物有了深切的感受,才能给这材料注入生命的活力,才能使鲜明的表象在强烈的感情催化下活跃起来,升腾起来。所以,这位教师紧接“看荷花”之后,就尽力引导学生在“赞荷花”上下功夫,用赞美之情把美好的形象和丰富的想象联系起来。这样,看上去是到了“变荷花”一节才引导学生想象,其实,引导学生想象的教学贯穿在课文教学的全过程。到了“变荷花”这节,便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3.有感情地朗读,能把内部感受转化为外部语言,是把学生导入情境,引起感情共鸣,过渡到想象的重要手段。这位教师就是把分析、议论、朗诵交织在一起,逐步向想象推进的。

语文《荷花》教学反思7

  上课伊始,孩子跟着我一起走进了“荷花池”边。教学第二段,我让孩子们找一找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很多孩子都找到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一句。我让他们说一说,从这句话中,你读到了什么,许多孩子都答道“荷叶的多”(从“挨挨挤挤”看出来的)。我很高兴,孩子们明白了什么叫做“挨挨挤挤”。但是孩子们却忽略了“碧绿”这个词,一时心急,自己问了孩子们“那你从碧绿这个词看出什么呢?”其实,孩子们完全可以自己找出这个词,可我怕会浪费了时间,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显得太过心急了。

  荷花的三种姿态,孩子们通过朗读就能自己找出来,但在“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里的“冒”字能否换成其他的字的这个教学点。课堂上我设计的环节是:这里的“冒”字可以换成“钻、长、探”等字。可是课后通过和师傅的交谈,我才发现,这里不可以把“冒”字换掉。“冒”字比其他的字更能表现出荷花的'急切心情,想快一点看看这个世界的样子。我恍然大悟,由于经验不足,教给孩子们错误的知识,更多的还是因为对语言文字的把握上不准确。

  教学第四自然段,是我最满意的地方。我先是跟着音乐进行朗读,让孩子们在我的朗读声中,置身于荷花池里,把自己当成一朵荷花,感悟荷花的美。接着,再让他们想一想,除了蜻蜓、小鱼来到荷花的身边外,还会有哪些小动物被荷花的美所吸引过来。这一部分,算是一个小练习。但是,如果让孩子们去读,效果也许会更好。

  从一节课中,显现出了一些问题。不过,有问题才会有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这些问题,尽量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更大的进步。

语文《荷花》教学反思8

  《荷花》这篇课文以“我”的感受力为线索,写出了荷花的美。

  怎样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阅读来欣赏这种美呢?我先指导学生理清了课文记叙的顺序:闻荷花──看荷花──赞荷花──变荷花──看荷花,把握文章的脉络。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入:“是荷花的清香把作者吸引到荷花池边,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引导学生把在“看荷花”这节课文中感受到的'荷花的姿势美、颜色美、动态美,充实到“赞荷花”这节课文中去,再要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课文。最后,我启发学生想象,化为课文中的“我”,化为池中的一朵荷花,身临其境,一阵风吹来怎么样,风停了又怎么样,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怎么快乐,小鱼告诉我昨夜做的是什么好梦。

  针对这一富有灵性、创造性的诱导,学生用心倾诉,真情流露,既是心灵的独白,又是个性的 张扬,使作者、学者、教者融为一体。

语文《荷花》教学反思9

  以“荷花”入文,应该说古今诗歌散文中是非常多的,爱“莲”之人多如牛毛。苏教版国标版十二册中,关于“荷花”的文章也有好几篇。比如《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二下)、《荷花》(三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下)。文人爱莲,世人也爱莲。而叶圣陶的《荷花》应该说是名篇了,短短三百余字,让我们感受到另一种荷花之美。叶先生的荷花既不是“我看见小小的荷塘,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荷叶像一柄大伞,静静地在荷塘举冷战。小鱼来了,在荷叶下嬉戏,雨点来了,在荷叶上唱歌……”,也不是杨万里笔下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是给人一种独特的陶醉。

  《荷花》应该说是传统篇目,我们小的时候就学过,而这篇文章在我们头脑中留下的不是前三段的,而是“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想到这里,我问自己是不是我的学生学习这课,这一段也会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永恒?我又问自己,为什么这一段在我的头脑中留下这么年没有忘记?

  思考之中,我感觉到这是因为“陶醉”会让人终身难忘。何为陶醉?词典中说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感受之中就是陶醉。叶先生的确沉浸在荷花之中了,否则写不出这么美的文章。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如何让他们也陶醉呢?记得教我的老师是这样做的:

  大声读,反复读,人人都能够高声背诵。老师弹着琴,让我们轻声背,反复练,并且参加学校朗诵比赛。看来,我以前的语文老师是花了代价的,从内心上也感谢我的语文老师,让美文走进了我的世界。现在看到荷花,我还会吟诵,因为童年的记忆没有消失。

  今天,也应该让学生这样享受式的读,因为只有读,才能产生最佳的感受。 继续思考着这一课,我个人认为还应该把陶醉这个词还给孩子,让孩子明白陶醉是多好的`事。人的一生,所看的景一定很多,所经历的事一定不少,让自己陶醉与其中的事肯定不是一件。陶醉对于一个人来说那是最美的,也最值得回忆的。陶醉的故事对于他人来说,其实同样是美的。如何把自己的陶醉奉献给世界?

  最佳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陶醉用笔记下来,写成文章。所以说,通过这一课的教学,用陶醉引领学生从另外一种角度明白写作的价值,对于师生来说都是一种收获。

  因为收获的是陶醉,所以最幸福!因为收获着陶醉,所以最美!

语文《荷花》教学反思10

  如何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加深体验呢?首先要激发学生体验的动机;然后让他们去实践感受,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建构起新的认识,在原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经验,这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最后通过学生的情感、动作、语言等形式外化出来,这就经历了一个完整的体验过程。

  关键字:体验、想象、画面、感悟、情境、

  “体验”能让学生置身于充分满足自身心理需要的情境,能使孩子发自内心地对学习内容、学习情景产生兴趣,并全心投入。如何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加深体验呢?首先要激发学生体验的动机;然后让他们去实践感受,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建构起新的认识,在原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经验,这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最后通过学生的情感、动作、语言等形式外化出来,这就经历了一个完整的体验过程。

  一、 多元解读词语,想像画面,进入语境,全面体验。

  小学语文第六册《荷花》第二自然段中,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感受荷花的美,感受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

  我这样引导学生进行体验:首先,我让学生听老师朗读第二自然段,听的时候在头脑中想像画面。学生很感兴趣,因为中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非常发达,他们善于把生活中的情景进行加工在头脑中出现,这样学生自然产生了体验动机。那边听边想的过程就是一个实践感受的过程,这不是凭空的想像,是把语言文字和学生已有的体验相结合。这种结合不光是对荷花美的体验,也是一种情感的体验,想像的过程中学生对荷花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接下来学生交流头脑中出现的画面。当学生描述完头脑中出现的画面后,我引导他们说出是通过哪些语句或词语感受到这些美丽的画面的。学生抓住了“挨挨挤挤”、“碧绿”、“大圆盘”、“冒出来”、“有的……有的……还有的”等词语,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其实这个过程学生就形成了经验,他们知道应该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想像,这就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其中我抓住“冒”字多元解读。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让我们一起,像白荷花一样地冒出来!快冒!快冒!学生起立,摆出自己最喜欢的姿式。体会荷花心情把自己当成荷花,冒出来仿佛想干些什么,想说些什么?(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地……)学生自然而然的体会到作者用“冒”字的妙处所在。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课件播放荷花)这时的他们已经把自己想像成了白荷花。这种换位思考只有产生深刻的体验才能形成,是因为学生在感受荷花之美的过程中已经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不知不觉地站在荷花的角度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关键的词语咀嚼品味,并通过联想,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加工成鲜明的内心视像,还原成栩栩如生的画面,这样以“画”促读,以“画”促悟,视学生完全沉浸到图画的美感之中,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这时的阅读才进入到“美在心中流淌,情在心中充盈”的美妙境界。这时,学生对作者把这一池荷花看成是“一大幅活的画”有了初步体验。

  二、 调动心理视线,唤起情感,产生共鸣,提升体验。

  学生在读书时,仅仅用生理视线――眼睛浏览课文,是不能真正进入课文的语言环境的,必须调动学生的另一条视线,那就是心理视线――心灵来体验课文。为此,在引导学生读书时,我把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各种感官充分的调动起来,使文本的语言和精神在学生心里驻足。

  教师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让我们飞啊飞,飞到这美丽的荷花池边,伸手去摸摸那荷花是那么的细腻,去摸摸那荷叶是那么油滑。把鼻子凑近闻闻,啊!那清香真是沁人心脾。这时一阵微风吹过,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进入语言情境进行体验。

  学生不禁被这美景所陶醉,他们幻想着自己若是这荷花该多好,感受到了人花和一的境界。并理解了本文难点“为什么作者会觉得自己是一朵荷花?”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各自建构起自己独特的阅读表象,产生了富有个性的阅读体验。他们凭借语言进行心灵勾画,建立内心视像,在阅读中与作者携手同游,获得了丰富的美感享受。这就是实践感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知道了如何去体验,要用到自己的各个感官,这都会形成体验的经验,这其实是体验中最重要的环节,学生不一定会用语言表达出来,但会融入到学生的经验结构当中,学生最后谈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学生经历了完整的体验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情境创设,为学生的多元互动搭建起一个平台,将学生引入作者描绘的真实情境之中,使学生从多个角度与文本展开对话,使其情为之所动,意为之所向,学生的情感真切饱满。这种体验让学生走过了丰富的精神之旅,形成了文本、教师和学生之间真正的对话和交流。这种体验的过程能够帮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通过体验使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

  让我们的学生真正的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享受语文的美!

语文《荷花》教学反思11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叶圣陶在荷花池边欣赏美丽的荷花,触景生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让读者身临其境,赏心悦目。

  本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达到审美的目的.。本课的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态美.为后面作者展开想象提供了生动形象的依据。为了让学生能好好体味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那一池婀娜多姿、千姿百态的荷花,再配上优美抒情的乐曲,深深吸引了学生的眼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在教学中,我以"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这一池的荷花?"引入第二段的学习,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想象荷花千姿百态之美,并能有滋有味地读出美.我先让学生找具体写荷花的三句话,进行教学.

  这三句话的教学我分三步走:1.让学生在图上指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对应的荷花.2.引导学生把这三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有的刚开,有的全开了,有的将要开.。3.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在教完这三句话后,引导学生抓住写荷花特点的词语教学写荷叶的句子,通过看图,指导有感情读。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的“冒”解读不到位。不光是指导学生读,让学生表演,这样做对文字的解读只能停留在表面,要做多元解读。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还可以换成哪些字?学生思维很活跃,有:长、钻、冲、露、伸等,再让学生把这些字放进句子读一读,谈谈体会。通过交流再让学生读文,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再者,可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一个小练笔,让学生想象白荷花冒出来之后想些什么、干些什么?并让学生动笔写下来,写完后交流。

语文《荷花》教学反思12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丽。

  本文的重点与难点是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达到审美的目的。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然后结合课文中的插图,边读句子,边找出相对应的图,加深对句子的理解,感受荷花的姿态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做多元解读,让他们说说还可以换成哪些字?学生思维很活跃,有:长、钻、冲、露、伸等,再让学生把这些字放进句子读一读,谈谈体会。有的`说说“长”太平常了,让人感觉不到荷花竞相开放、亭亭玉立的姿态。有的说“冲”字少合适,感觉花儿开得太快了。也有的说“钻”字一般用在比较结实、坚硬的地方,因此用“冒”字让人感觉白荷花生机勃勃、喜气洋洋、亭亭玉立的样子。通过交流再让学生读文,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让学生展开想像,对文中的省略号进行补充,让自己与花共舞,与虫共语,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生活情趣。

语文《荷花》教学反思13

  《荷花》一文,是小语六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对荷花的清香、形状、姿态等做了细仔的描写,又用侧笔通过作者美丽的遐想,进一步表现荷花随风摇曳的动态美。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组成中的重要一环,也就是说,组织教学是一种艺术,要搞好教学,教师就必须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要有驾驭整个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师必须把握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把学生带进教学佳境之中。在齐读课题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看过荷花吗?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学生答后,趁势用课件播放出生机勃勃的一池白荷花。动听的音乐,美丽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在此基础上,我说:“同学们,你们想去欣赏那美丽的荷花开满池塘时的情景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荷花》一文,共同去公园感受那荷花的美丽吧!”然后,我让学生聆听课文的配乐朗读,初步感受美的意境。接着,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为让学生品味美的意境,读出文章的韵味,我借助多媒体演示“微风吹来,荷花随风舞蹈,蜻蜓飞来,小鱼游过去的情景。”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想象自己融入荷花池中,会和蜻蜓,小鱼说些什么,还会有哪些小动物来和“我”作伴?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

  其次,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美。

  叶圣陶先生一向重视语文课中的美读。他指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得收获。荷花这篇课文运用美读法教学,非常适合。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入:我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二自然段的课文。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再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学生自读课文,潜心品读美的语言。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基本都能熟读成诵,感悟优美的语言。

  最后,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乐于想象是儿童的天性,学生的学习也总是伴随着想象。在本文中有三处想象的训练点:

  (一)、想象白荷花冒出来干什么?

  (二)、看图想象白荷花有哪些动人的姿态?

  (三)、第4自然段末尾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为了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我展示动人的画面,让学生大胆想象白荷花的不同姿态,感受白荷花旺盛的生命力。课件动画的设计,不仅刺激着学生的视觉,还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

语文《荷花》教学反思14

  《荷花》是一篇情景交融、想象丰富的课文,三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关于植物的课文,平时对植物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认知,所以教学导入时,我先让学生猜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对荷花的感性认识。再出示有图片资料或其教学手段来展示一幅幅荷花图。让学生充分了解荷花,体会荷花的美。然后再引导学生读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荷花的。

  课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教学时可以在初读时大致理清作者的思路。然后抓住描写荷花的重点段落(第二—四段),反复朗读课文,重点学习。作者在描写荷花的时候,由荷花的形状写到荷花的颜色,由荷花的整体写到荷花的局部,条理清楚,语言朴实,给人以一种美的感觉。教学时,要抓住作者对荷花各部分的描写和想象,反复朗读,从中体会作者要表达的喜爱荷花的感情。

  1品词析句,展开想象。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句,展开想象,并体会句子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比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是什么样子呢?“冒”字用得好在哪里。“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想象它们都有怎样的姿势?把语句描写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说出自己的想象,可不受课文内容的局限。再如,“一大幅活的画”想象一下活的画是什么样的?鼓励学生充分想象,如果学生不能理解这一难点,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生活中荷花的样子。

  再引导学生进行身临其境的想象,感受荷花、荷叶的各种美妙的姿态,体会一大池荷花的动态美,从而理解“活的.画”的意思。从中也告诉学生作者描写的荷花的语言本身,已经形成了一幅美妙绝伦、动感十足的画面。对于第四段作者的想象部分,可以提出,“如果你也是一朵荷花,你会想些什么?”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只有让学生把自己也比作一朵荷花,并把她当作有感情的人来想象,才能体会到作者出于对荷花的深深情感,已经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进入到美妙的荷花世界中去了。最后一句“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是作者沉醉其中,忘我心境的真实写照。从而让学生懂得富有感情、充满想象是构成好的写景文章的重要内容。

  2朗读指导,加强理解。本文语句优美,富有韵律,感情充沛,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朗读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把荷花的优美姿态表现出来,例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段话写出了花的各种优美姿态,在读的时候,注意语气高低轻重的不同变化,强调荷花长势的不同特点。其中,“两三片”“全”要读得重一些,体现开花大小程度的对比;“有的”“有的”可以拉长读,体现出各种花姿态的多。在语调高低不同的变化中,体现荷花的动态美。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以作者的亲身感受写出来的,要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把自己当作一朵美丽的荷花,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因而在教学时只有在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图画和生活实际,充分发挥想象,才能进一步体会、发现、探索大自然的美丽。

语文《荷花》教学反思15

  《荷花》是苏教版第六册的课文。这是一篇状物写景的散文,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公园里一池美丽多姿的荷花和“我”观赏荷花时的细腻、真切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对荷花、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作者触景生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风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让读者身临其境,赏心悦目。根据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发达的特点,我在教学这篇课文中,努力体现以下几点:

  一、 创设情境,让语文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杜桂梅老师说:“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语文学习不应该是被动的学,旁观者式的学,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的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的学习。”因此,在课开始时,我用课件播放音乐,播放“荷花的风姿”资料片《采莲》为背景的音乐,激发学生阅读、欣赏的兴趣,为学习课文铺垫蓄势。

  二、 确立课堂以语言为主的训练意识。

  语言是一种财富。如果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重视积累好词佳句,优秀诗文,就会成为语言的.富翁。因此,我以第二自然段为语言训练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如重点词“嫩黄”、“饱胀”、“挨挨挤挤”,以及重点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和“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理解这些词句的时候,运用朗读、表演、画画等多种形式,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和准确,并对这样的语言进行品味、积累。

  三、 摆正学生和教师的位置。

  1、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几乎所有的问题都由学生思考、讨论来解决,学习任务由学生自己去完成。比如:荷叶美在哪里,怎样读出荷叶的美来;荷花美在哪里,怎样读出荷花的美来等等。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建构的辨证统一。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品赏荷叶、荷花之美,引导学生有感情、有技巧的朗读,这些都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四、放飞想象的翅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婀娜多姿的荷花,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还特别适合审美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优秀的文章都符合美的规律,语文教学中,应创设情境,寓教于乐,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借助范文,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受到审美教育,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例如我启发学生:“让我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荷花?”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观看和想象,体验美感。看后鼓励学生发言。要求统一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荷花,__________!”例子:“荷花,你的清香是那样迷人!”学生们尽情放飞想象的翅膀。例如:

  学生1:“荷花,你的形状是那样美丽!”

  学生2:“荷花,你的姿势是那样动人!”

  学生3:“荷花,你的魅力让我终身难忘。我真想把你带回家里,与你天天做伴!”

  ……

  学生们在放飞想象的翅膀的时候,不仅丰富了想象力,培养了创造力,而且无形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水平。

  五、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 课的节奏比较快,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还是不够多。

  2、 有些程序还是摆脱不了“引导学生按部就班”的形式。

  3、 有些语言比较成人化。

【语文《荷花》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荷花的教学反思01-06

荷花教学反思12-30

《荷花》教学反思05-31

荷花教学反思12-08

课文《荷花》教学反思06-10

语文荷花教学设计01-27

三年级语文《荷花》的教学反思03-29

荷花教学反思(15篇)12-03

《荷花》教学反思(精选15篇)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