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伤仲永》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伤仲永》教学反思1
通过近期不懈地训练及反复的强调,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基本养成,在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基本能口译课文,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字词教学时间,为课堂上进行多种能力训练提供了时间的保证。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这一大方向,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纵横驰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目的是既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当然,怎样是课堂收放自如,还需在每一步的实践中找经验。诵读与积累是文言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除了强调诵读外,我还十分注意指导同学们对知识进行积累,归纳整理,对学生在课堂上能自觉“温故而知新”的.大加赞赏,意在让学生们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并能做到举一反三。注重“说”的训练,让学生讲故事,复述故事,谈感想等。我觉得这些做法还是比较有效果的。
《伤仲永》教学反思2
1、初一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一定的障碍,特别是在朗读方面、断句、节奏、语气语调都有一定的难度。要加强朗读,培养文言语感。力争在理性的基础上,多背诵多积累,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和体会,更要加强多种形式的朗读。本课我采取了自由阅读正字音——集体阅读准、畅、情环节——小组阅读练听力——个别展示看效果的形式,使学生阅读本文达10多遍,学生既培养了语感又练习了听力。这样为课文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没有想象的这么好,特别是后进生更是半懂半不懂,课后练习当加强巩固。
3、讨论课题完成比预料的.好,学生讨论热烈,各抒己见,模仿仲永及仲永父亲的语气进行劝说很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可加强训练。
《伤仲永》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4、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2、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体会揣摩语言的简洁、洗炼。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课前展示:
读神童故事,谈感受
一、名言导入
1、名言导入: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2、作者作品: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a、师范读课文
b、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c、师生齐读课文
d、指生朗读课文,大家评判
2、译一译:
①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高、指导。
A、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谒: 谒: 扳: 称:
B、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 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④受于人者不至:被,介词
C、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3、议一议:
(1)课文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
(2)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3)辩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A、天资聪慧是成长的'关键
B、后天教育是成长的关键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②语段阅读: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a、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b、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c、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③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见""闻"交织,详略有序,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体验反思,拓展阅读
1、体验反思: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畅谈感受与启示。 要求: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语言简练。 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2、拓展阅读:
①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或儿子,会怎么样做?
②引用《论语》中的语句劝劝像仲永一样的古人或今人。
五、总结
我们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
六、作业:
①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右。
②组织讨论当今社会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从而使学生深刻领会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③课后背诵全文,完成学案的“跟踪训练”。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仲永:天资聪慧 忽啼求 即书诗立就
(利 环谒 不使学)
不能称前时之闻 才能丧尽:
泯然众人
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伤仲永》教学反思4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如何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这是我们做教师工作的亘古不变的探究话题。
王安石的《伤仲永》,记述了金溪民方仲永从神童到“泯然众人矣”的过程。“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方仲永真乃神童,天资绝顶聪明,“邑人求之”,“以钱币乞之”,可见其诗影响之大,而“父利其然”,“不使学”,真乃短视!天才的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究其原因,“不使学”。方仲永的事例告诉我们,即使天赋极高的人也需要在艰苦的学习训练中培养出来。
对《伤仲永》一课的讲授是我一直期待的,因为我班有不少聪明的学生,令人痛心的是:他们上课不认真听课,下课惹事生非和高年级学生走得很近。基于这样的班情和现在新课标的要求,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和合作探究,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聪明与勤奋之间的关系——业精与勤荒与嬉。
课前,我要求学生对课文题目、作者作品文学常识、课下注释、课文进行了全方位的预习。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这些环节进行得很顺利。为理解文章的.主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设计对比骆宾王七岁能做诗,后来成为“初唐四杰”之一,世隶耕的仲永五岁就能书诗四句,可最终落个江郎才尽,泯然众人的下场。这两个人同样都是幼年天资过人,可结局却有如此大的反差呢?话刚说完,班上的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兴奋激烈地讨论起来,很快就达成了共识:父利其然也,曰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我又进一步引导,从仲永个人情况来看这的确是他蜕作众人的原因。可是作者上升到理论高度又是什么原因呢?我观察到学生面露难色,便组织学生进行组内研讨,最终也完成了学生任务。针对学生特点,我又趁热打铁让学生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结合自己的立场。谈谈体会,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本节课,我通过讨论、互动、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天资再聪明的人,也要经过刻苦的学习才能成才,天资不聪明的人,更要勤奋,有理想,有追求!当然,我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由于时间关系,一些字词的翻译我只好布置给学生课下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归纳交流。
《伤仲永》教学反思5
教学片段:
师:我们已经明白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在告诉我们后天教育有多重要。方仲永的事例已足以让我们警醒,可作者惟其如此还怕不够,还要煞费苦心地拿我们常人的资质去和仲永的资质作比较,得出你如果不去接收后天的教育,那么你连仲永结局都不如的结论。多么触目惊心!我们能不接受教育么!
师:针对方仲永的悲剧,体会作者的意图,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呢?请大家稍作思考,作一分钟左右的发言。
生:我没有方仲永的天赋,只是一个普通孩子,但我会一直努力。我相信我最终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生:真为方仲永难过,我庆幸自己没有他那样的父亲,我要好好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机会,我也不笨,加上勤奋努力,怎么可能成不了才呢?(大家笑)
生:刚才同学在庆幸自己没有仲永那样的父亲,可我却觉得我的父亲又太极端了,拼命强制我学习,一点玩的时间都没有,这也让人受不了呀。有时真羡慕仲永有那样的父亲呢。其实我也知道这样不对。(大家笑)
师:现代版的“伤仲永”。
生:老师,真的`有现代版的“伤仲永”。我查资料时就了解到了当年的神童宁铂、干政、谢彦波、王思涵等人有出家的,有避世的,还有退学的,他们不都是因为压力太大,又不能得到适当的教育而形成的悲剧吗?(大家默然)
师:你的材料很丰富,提出的问题也是一个既严肃又深刻的问题。我们应该知道受教育是一回事,教育的内涵又是另一回事,它太高深了,留待我们教育家们去解决吧。
生:有人计算过,说目前每天工作时间最长的就是中小学生。
师:哀伤、叹惜你们呀。
生:其实我们都知道努力学习,都知道没有知识是适应不了将来社会的。“响鼓不用重捶”么,我们希望父母不要给我们太多的压力。
师:还有老师。
师:看来同学们的想法还真不少呢。我觉得刚才讨论的挺好,对课文理解很到位。大家从神童方仲永的悲剧,认识到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这一点可喜可贺。还有一点也很难能可贵,那就是同学们也讲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讲出了自己的心声,表达了自己的期盼。最后我衷心地希望我们所有同学的父母,所有同学的老师能够给我们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我们健康的成长,成才。
教学行为反思:
从以上案例看出,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前提下进行的,学生的角色由以往的被动的执行者,转变为课堂学习主动的参与者,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到了提高,而且敢于说出心里的话,避免了师生之间的假对话。同时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拓宽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自主、合作与探究”这种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也注意了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习这篇文章除了明白文言故事外,关键还要从故事中悟出道理。所以是时机地进行合作与探究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在探究这个环节中,应该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又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按教材亦步亦趋就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束缚了他们思维的拓展空间,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学生,尽量地放手让他们敞开心扉,然后再与之进行心灵对话。如学生提到当年的神童宁铂、干政、谢彦波、王思涵等人的问题。显然同学们的动机是好的,是向上的,所以探讨这个话题只能让同学们更提高认识,更清醒自己的自主权利和更珍惜自己的自主机会,也因此更显示了这篇教材的现实意义。
《伤仲永》教学反思6
【教案背景】
《伤仲永》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教学课题】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借事说理的议论文,作者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并由此引发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
【教材分析】
《伤仲永》是一篇说理文言文,它的特点是借事说理,借仲永故事来阐明作者的观点。说理的同时还蕴含了作者深厚的情感。
一、达成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生字的读音、难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2、概括文中的故事,学习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
3、了解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4、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释义,以养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导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够阅读、释义,以养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人的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天的勤奋起决定性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学习。
二、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方仲永从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文章的立意
四、教学方法设想:
一 、 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 试改变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
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
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三 、“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
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网上搜集类似文中成长过程的事例,在教学中穿插融入。
2、制作ppt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注释,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自读课)
一、设置话题,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
三、 学生自读课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设置话题,导入新课
什么是天才啊?(学生回答)是啊,“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
不学习,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
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介绍作者:
百度搜索,查相关资料。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北宋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晚年封为荆国公,故称“王荆公”,谥号"文"。著有《王
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 辙欧阳修曾巩 王安石 三、 学生自读课文
(一 ) 解题。
1、板书课题:伤仲永,“伤”字是什么意思?
2、布置学生看本文注释,了解文章出处。
(二)自主学习
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语气、停顿。
2、自由朗读课文,结合字典,正字、正音。
3、译读课文
对照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圈点勾画不理解的地方,小组讨论,师做适当
点拨。
重点识记下列词语:
1、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世隶耕() 未尝识书具()即书诗四句() ...
自为其名()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不能称前时之闻( )受之天也( ) 卒之为众人( ) ...
固众人( ) 得为众人而已也( ) ...
2、明确词类活用。
① 父异焉( ) ② 邑人奇之( ) ..
③ 父利其然也( )④ 宾客其父( ) ...
⑤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组内合作探究,自己翻译文章,不懂的地方,班内解决,再不会的,老师讲解。
四、试着背诵课文第一段
1、自由背诵
2、指名背诵,师生共评
3、齐背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中重点字词及含义。
2、理清故事脉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题目中的“伤”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伤?
2、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方仲永“世隶耕” ?
3、 五岁时的方仲永表现出了怎样的才能?在文中勾画语句。提示字义:书、为、意、一、可观。
4、邑人和父亲是怎样对待方仲永的?读课文,勾画语句。提示字义:稍稍、宾客、利、日、泯然。
5、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找出文中的语句朗读。
三、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
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一、“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
学”。
二、方仲永“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2、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3、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与后文“泯然众人矣”形成强烈对比。
二是点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
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
这种见闻录的方式给人以真切真实之感。
5、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参考: 。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6、归纳主题
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展示,师作补充。(可结合学生的成长经历谈,让学生认识到,
学习知识,聪明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勤奋努力更重要。)
四、当堂检测
1、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其”各指代什么?
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
余闻之也久()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2、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隶:属于)
B、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环谒:四处奔跑)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收:聚、团结 )
E、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F、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受:忍受)
3、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愚昧无知的句子是:
4、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三个字:五、扩展迁移
1、什么是天才?怎样成为天才?
2、说说你所知道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或古人勤学的故事。
课件展示名人名言和古人勤学故事事例。古希腊演说家得摩斯梯尼的故事。见。
篇二:伤仲永 公开课教案
23、伤仲永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
2、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上课前我先讲一个小故事,大家听了后,要说出这个小故事是从哪个成语里讲出来的,也可以给这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
话说,南朝梁时,南京有个叫江淹的人,他从小天资非凡,才思敏捷,6岁就能写诗。尽管他家境贫寒,但他勤奋读书,辛勤写作,年轻时就擅长诗赋,享誉文坛。可是,当他官至光禄大夫时,他的才华就慢慢衰退了,不如从前了,写出的诗文平淡无奇。到了晚年更糟糕,他才思枯竭,写来的诗文竟没有一句佳句。人们说他的才思尽了。 1
学生:江郎才尽。
教师:对!(教师板书“江郎才尽”4个字)不过这节课我们学的不是“江郎才尽”的故事,而是一个“方郎才尽”小文章。(教师板书“方郎才尽”4个字)
二、解题:
教师板书课题,并提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学生看课后注解①,回答:悲伤,为??惋惜
教师问:作者为谁惋惜?为什么惋惜?
学生答:为方仲永惋惜,为他从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而惋惜。 (教师板书:神童----普通人)
三、作者介绍:(打出课件)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曾封为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现存有《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
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四、读准字音:(打出课件)
lìpān yè yì
隶 扳 环谒 邑
gài chèn yānmǐn
丐称 焉 泯
五、理解一字多义:(打出课件)
忽啼求之:它,指书写工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余闻之也久:这件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 泯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2
公开课授课老师:欧阳龙贵
授课地点:连州市北山中学
授课班级:七年级(4)班
《伤仲永》教学反思7
对《伤仲永》一课依据新课标的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注重围绕课标确定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采用学生的小组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和合作探究等方式,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聪明与勤奋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给学生展示一个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
不足之处:初一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一定的障碍,特别是在朗读方面、断句、节奏、语气语调都有一定的'难度。应该还要加强朗读训练‘力争在理性的基础上,多背诵多积累,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和体会,要加强多种形式的朗读。另外一点是:太顾虑初一孩子小,初学文言文,对文言字词的理解上多拖延了一些时间。
《伤仲永》教学反思8
今天是20xx年5月13日,在学校“课内比教学”活动的安排下,我在八(1)班上了一节文言文阅读课,课题是王安石的《伤仲永》。目的是学习、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理解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观点。
这次的教研活动围绕着“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展开,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进行有效教学。在这节课中,我首先让学生走近文本,正确朗读,然后进行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快速流畅,从而更快地感知内容,帮助理解。接着,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疏通文意,理解字词,整理结构,明确文章的内容。最后,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了解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及其才能退化的根本原因,正确认识仲永父亲的行为,分析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及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领悟写法。整节课都不忘“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在教学设计上考虑不周到,结果课堂内容设计得较多,授课中又总是担心时间不够、任务无法完成,因而,有些环节的落实还不够到位,“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运用得不够自如。如,学生朗读、疏通文意、对问题的合作探究都不充分,感觉还是自己手脚放得不开,讲得多,留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偏少,没有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
不过,在今天的课堂上,我感觉学生是很积极的,我的心态也是我上讲台以来最自然、最放松的一次。在有领导和老师在场的.情况下,我是从来没有这么放松、自然过的。可能是本人内向的原因,一直以来,每逢有人来听课或教学以外的人站在教室里,我就紧张、害怕、以致怯场,结果说话语无伦次、思维混乱,教学思路不清,不像有的人,天生就爱表现,善于表现,一有几个人在面前就特别激动,特别兴奋,说起话来滔滔不绝,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神采飞扬,忘却自我,甚至超越了自我,处于一种超常发挥的状态。我真正羡慕这样的人,他们具有艺术家的天赋,他们是我终身学习的榜样,我虽然希望我能成为这样的人,在教学中能轻松自如地驾驭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将自己从教学的疲惫中解放出来,但年已蹉跎,天性难改,今生恐怕美梦难圆。不过,我会竭力追求,努力提高,臻于完美,尽力为自己的教学生涯添一份姿色。
《伤仲永》教学反思9
教完《伤仲永》一课,感觉其中的生活扩展非常必要。我是这样处理的:当同学们对仲永“泯然众人矣”痛惜不已时,我向同学们发问:“仲永泯然众人,谁的责任?”让学生们进行讨论。有人说:“父亲应该负责任。他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也有人反驳:“他们家世代种田,怎知学习的重要性?”还有人说:“仲永应该负责任。既然四五岁的时候就会哭着找父母要书写工具,并出口成章,俨然一个小神童,那为什么不向父亲要求继续学习呢?”同学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于是,我又问:“你父母在你受教育的过程中有没有尽到责任?在求知、成长的过程中,你到底应该怎么做?”这样就把课内所学的知识扩展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的'路到底应该如何去走?最后大家达成共识:即使你是天才,如果后天不努力,天才也会变庸才的。
我想,这样的学习一定会使学生们受益终身。
《伤仲永》教学反思10
怀着亦喜亦忧的心情查资料、备课,准备去参加县上的赛课活动。喜是因为自己从教以来,从来没有参加过这样的活动,从来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检验过自己的`教学水平,从来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磨砺过自己;忧的是怯场,害怕暴露自己的不足,害怕“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参加完了赛课活动,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这节课上得并不成功。这节课不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原因是:
1、没有合理的分配教学时间,作家简介占用时间有点长。
2、没有突出重点。因为作家简介占用时间有点长,揭示文章主旨这个环节的时间就有点不够,教学仓促。
但痛定思痛后,我的内心还是有些安慰的,因为我在这节课中还是坚守并传达了这样一个我始终坚守的教学理念:教学中要重视学法的指导,要有“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的观念。虽然,语文教学是慢工,是灵活多样的,但它还是有律可循的。我想,在语文教学中,学法指导也尤其重要。
《伤仲永》教学反思11
《伤仲永》这一课较为顺利地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认为应该更注重抓住基础,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考试卷中也占了很大的比重。然而,我们的学生系统接触文言文的时间还很短,缺乏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使文言文成为他们的弱点。在教学中我将重点放在关键字词句的积累上,比如:隶、书具、书、稍稍、或、谒、然等词语。另外,对于出现频率较高的“之”、“于”等常用词语要指导学生进行积累。诵读也是学习学习文言文的关键,读准、读好一篇文言文对理解这篇文章有很大的帮助。在课堂上,我会进行范读和领读,并让学生们进行两两互读和齐读,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帮助他们熟悉课文。这样,通过教学一方面抓住了基础,另一面通过积累培养了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这堂课也有让我觉得遗憾的.地方。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所以一堂课下来,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有的学生对“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稍稍宾客其父”这类稍有难度的句子不能教为通顺的翻译出来。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
《伤仲永》教学反思12
《伤仲永》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一、教学分析
《伤仲永》是一篇文言文,从独特的角度,表现了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大意义,读来令人深思。作者先讲述了方仲永有一个“奇才”转变为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奇才”的哀伤、惋惜之情。学习这篇文章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初一学生经过上学期的学习、积累,虽已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但是文言阅读能力还是其中的薄弱环节。因此,教学本文,除了让学生理解其思想内容以外,主要还是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由于受学校教育资源的限制,教学时我们选择多媒体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宾客、环谒、泯然”
等。
2、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写法。 三、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知识;
2、理解方仲永有一个“奇才”而“泯然众人”的原因。 四、教学难点
了解借事说理的写作技巧。 五、教学过程 (一) 教学流程图
(二)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导入新课
奥地利著名音乐家莫扎特,3岁时就能在钢琴上演奏他听过的乐曲,4岁便能作曲,6岁开始环球演出,甚至被邀请到王宫里演出,一生作曲无数。被誉为“音乐神童”。今天我们也来读一个有关音乐神童的故事——《伤仲永》。
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逝世后追谥号“文”,世人称其为王文公。晚年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多媒体展示) 2、榜样示范,记字音
a、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准字音。(屏幕展示)
邑yì人扳pān 环谒yè称chèn泯mǐn然 还huán自扬州
b、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人声鼎沸,读课文
a、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指导学生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屏幕出示)
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余闻之也∕久 贤于材人∕远矣 b、学生互相练习朗读。 c、全班学生齐读。 d、无标点朗读。 4、齐心协力,译课文
a、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以及课下注释,自学疏通文意,并标记文中的字词
句障碍。
b、小组交流自学成果,并讨论文中的疑难问题。 c、教师点拨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
对于课文中特殊用法的词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攀”,牵,引) 父异焉(认为…奇怪) 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 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
5、七嘴八舌,明事理
学生朗读课文,讨论思考:
a、方仲永这个“旷世奇才”,“奇”在什么地方?
b、“神通”方仲永最终竟“泯然众人”,究竟是谁的错?王安石对这件事是什么看法?(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四人小组讨论后,共同明确:
a、“奇”在——“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b、方父错在贪图小利,愚昧无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邑人错在过分的吹捧仲永; 仲永错在毫无主见,随波逐流; 方母错在对方父的做法不加以劝诫、制止
……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c、学生自由畅谈,只要学生明确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即可。
6、各抒己见,表观点
教师提问:本文借事说理,以仲永为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课文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以“由方仲永想到的”为题,即兴说话,角度自定,观点鲜明,有理有据,思路清楚,语言简练。(提示:可说说方仲永的故事对家长、学生、老师等人的不同意义。)
《伤仲永》教学反思13
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是文言文教学的字词落实部分常是老师大包大揽,谈不上自主、合作学习。老师们的理由是:中考120分中只有文言文12分、默写10分是课内的,其他都来自课外,如果说课内部分是可感的小石粒,课外部分则是飘渺的空气,只有老师的包揽才能保障学生能紧握小石粒,落实得准确、到位。
《伤仲永》是一篇自读文言文,注解丰富,内容浅显,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自学、同学的合作指点、老师的释疑解决问题。 这篇课文我们备课组拟定为两个课时,在以下方面让学生放手学习:
1.放手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注解讨论落实字词。
整个第一课时,我们没有涉及课文内容,让学生自主、合作解决字词问题。学生受阻部分集中在词类活用上,如“父异焉”中的“异”,“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等,其他字词问题不大。
2.放手让学生合作解疑。
学生在落实字词过程中碰到的阻碍,我们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让小组讨论,学生首先解决了“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明白名词带了宾语,名词要活用为动词,带着这种认识,学生解决了类似“父异焉”中的“异”这种意动用法。
3.尽可能让学生多读。
文言文语感的培养在于诵读,第二课时,每个环节我们都安排了朗读。朗读中思考方仲永变化的过程;朗读中感悟文章的中心;朗读中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朗读中品味语言的精妙,不同梯度的问题带动着不同梯度的朗读,两节课下来,学生基本能背诵此文。
4.让学生联系现实谈感悟,培养刻苦精神。
本文极富教育意义,特别是对于初一学生,培养其刻苦思想很是必要,在学生理解了中心后,联系现实谈感想,能深入到学生的思想深处,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
学过此文后,在小测中,学生的字词检测做得比较好,化解了我们课前的担忧。
不足之处,语文课堂需调动每个学生的情绪体验,让每个学生动手解决问题。但由于学生基础、学习动力相差太大,个别学生不愿参与课堂,也有一些学生热衷讨论,但不愿动笔记下重点,留下课一下什么痕迹都没有的憾事。
《伤仲永》教学反思14
课前、课中、课末腾出一点时间让同学提问,效果很不错。
从以前学生提问的情况来看,同学们的提问一般是局限于课文本身。教完《伤仲永》一文时,我留几分钟让同学们提问。我想,按教学设计,同学们经课堂的学习,已经达到了要求,我的教学任务也完成了,同学们大概也没什么问题了吧。没想到同学高举着手问道:“老师,我想知道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方仲永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说实话,这问题我心里也没底,谁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我想,学生有问题老师也不一定都懂得。
于是我马上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又有趣,哪一个同学能回答?”有几个同学先后举手。“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拉着他到处拜访人,四处赚钱,我想他心里一定非常恨他的父亲。”
“他父亲拉着仲永四处拜谒,同县人都赞不绝口,仲永心里一定很高兴,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我看同学们的回答都有道理,便立即给予肯定、表扬。“要是你们是方仲永,心里会怎样想?”
于是教室里七嘴八舌,有说要逃脱父亲的控制的,有说要恳求父亲让他学习的,也有说要用道理劝说父亲让他学习的(因父亲毕竟没读书,目光短浅)……最后我请大家综合出一个较好的办法:劝说父亲,请父亲的长辈来做工作,让“我”继续学习。我说:“既然大家这么理解方仲永的心思,那就应该更努力学习,好好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问题来自学生,答案也来自学生,学生这样答那样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应给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谁答案更准确,而在于在这样活动的过程中同学的思维活跃了,判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发展,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一篇课文教完不等于我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学都懂,或没什么大问题了。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学设计的范围,说明同学的思维有时超越了教师的要求、教材的`范围。教师应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火花闪现的一瞬间,给予鼓励、引导。提供给同学们畅所欲言的机会。
在教学时对文章内容内涵的理解不难,本文作者为一个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最后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但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
所以本文的文言诠释是重中之重,因为用现代文理解了文章,其阐述的道理就会水到渠成地让人领悟。尤其最后一段文言虚词较多,逻辑性又强,所以翻译起来更是大有嚼头。
然而文言文翻译的落实是个很大的难题,上课时,带着学生们逐词逐句地采取多种形式对译了,学生们在做课堂练习时又磕磕碰碰,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我想,如果下次改变一种译释方法效果应该不一样。具体是:
一,先回忆一下文言译释方法即:留,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直,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补,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删,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调,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换,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二,就座位的每一小组各负责几个句子的翻译,并动笔写在练习本上。
三,一个一个句子参读各小组学生的翻译结果,同学,老师一起分析评价,最后确定一个最佳翻译。
相信下次我们的配合会更加默契,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会更加明显。
《伤仲永》教学反思15
《伤仲永》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重点语句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2、熟读课文,复述文中故事。
3、感悟“天才出于勤奋”的道理,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 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文章的详略安排,词类的活用,明白文中所阐明的道理。
教学理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世说新语》。对于故事中的的陈元方印象特别深刻,他聪明、机敏,然而年龄只有七岁。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说说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由学生来讲故事。这些天资聪颖的孩子,如果他以后不再学习,会出现什么后果呢?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这样的故事。(板书:伤仲永)
二、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齐读)
三、预习检测
1、介绍作者
上节课老师布置让大家课下搜集有关王安石的介绍,下面我来找同学说一说。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
2、我们以前学过他写的哪些诗?回忆背诵《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等。
3、读准下列字音:
邑 yì扳 pān谒 yè 称 chèn
泯 mǐn 卒 zú 夫 fú 还huán
四、诵读练习
1、听课文录音。
2、找学生读课文。
3、学生评价。
4、教师点播 。(本文的朗读应带着惋惜、哀伤的语调去读。)
五、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1、对照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内容。找出对文中理解有困难的句子,由学生读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同学之间互相解难。
(1)重点字的理解
之:“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余闻之也久 ” “不能称前时之闻”“卒之为众人”
于:“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受于人者不至”
(2)词类活用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
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做宾客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
利:认为……有利可图,把……看作有利可图
2、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学生小组内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3、问题讨论:
①课文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那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找出依据。
②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③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④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问题答案。)
六、课外延伸
从方仲永的悲剧,你想到了什么?请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角度,观点要鲜明,要有理有据,思路要清楚,语言要简练。
七、达标检测
1、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他字__________,号_______,世称__________,是杰出的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世隶耕②或以钱币乞之 ..
③环谒于邑人 ④泯然众人矣 ....
⑤不能称前时之闻 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3、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仲永生/五年 B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忽啼求之
A.传一乡秀才观之 B.不能称前时之闻
C.或以钱币乞之 D.余闻之也久
5、翻译下列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不能称前时之闻。
(4)得为众人而已耶?
6、方仲永幼年具有怎样的非凡才能?他的父亲为什么不让他学习?(用原句回答)
7、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八、布置作业
1、搜集与勤奋有关的名言。
2、做课后第三题。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 “不使学”“受于人者不至”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
【《伤仲永》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伤仲永的教学反思10-02
《伤仲永》教学反思11-04
《伤仲永》教学反思03-03
伤仲永教学反思(精选3篇)09-26
《伤仲永》教学设计03-15
伤仲永教学设计(通用3篇)01-19
教学教学反思11-10
《学会反思》教学反思05-17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