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日食和月食》教学反思

《日食和月食》教学反思

时间:2022-04-16 12:28:4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日食和月食》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日食和月食》教学反思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日食和月食》教学反思

《日食和月食》教学反思 1

  日食,月食,学生也许听说过,但很少有学生亲眼观察过这些天象,顶多从电视中看到过片断,更谈不上了解有关日食、月食的知识了。本课教学主要通过模拟实验,通过引导学生借助逻辑思维进行分析,从而了解日食、月食形成的原因、时间等相关知识。作为教学手段,模拟实验再现日食、月食发生时的情境,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成因,这是本课教学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回忆曾亲眼所见或从电视中看到的日食现象,讲述日食发生时的现象,包括从哪边开始被遮掩,这些现象细节的正确描述,对于后续分析日食现象很有帮助。通过交流,学生统一认识到日食发生时是太阳被某一圆形或球形物体自西向东遮掩了,这个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小,可能是月球。在推测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借助相应器材做模拟实验再现日食情景。这个实验中,应强调月球绕地球的方向,应关注太阳(手电筒)圆面被遮掩时的变化,关注“地球”上阴影区域的变化。在分析日食现象时,可联系月相一课,认识到发生日食时,从日地月三个天体的位置排列中知道是农历初一。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是不是每个月的农历初一就会有一次日食?这里就要强调发生日食时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日地月三个天体要处于一条直线上。教师可通过模拟演示或借助多媒体,使学生理解到由于月球绕地轨道和地球绕日轨道存在一个夹角,因此不可能每个月月球处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时就会成一直线。关于日食的种类,可通过图片向学生简单介绍。总的来说,通过学生的分析、模拟、推理思考,学生对于日食形成原因及发生过程还是掌握不错的`。

  因为有了模拟日食活动的基础,月食形成的原因、发生时间等内容就不需要教师再详细介绍了,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进行探究,通过推理验证,通过分析,从而掌握相应知识。事实也证明学生,懂得举一反三,活动开展较好,了解了月食形成的原因、发生月食的时间、月食从哪个方向开始缺、月食的种类等知识。

  最后,向学生补充了一些多媒体图片、录像资料,让学生再次重温日食、月食发生时的状观景像,以增加印象,激发兴趣。

《日食和月食》教学反思 2

  《日食和月食》是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的第四课。在前面的三课中,主要了解了人类认识月球的过程、月球的基本知识以及月球围绕地球运动而出现月相的周期性变化等。而这一课正是在此前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月球在空间中自西向东地围绕地球转动,从而产生了地球上最常见的天文现象——日食和月食的。

  在教学这一课之前,我曾与部分同学进行过交谈,发现孩子们都知道有日食和月食的现象,但是对于日食和月食的.发生时间,发生时的特征,日食和月食的种类等都知之甚少。在回答这两种天文现象的成因时甚至部分同学只知道日食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光线,对于月食的成因则一无所知。可以说,这种结果反映了绝大多数同学对于这个知识的了解程度。

  通常在教学本课时的做法是借助三球仪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看到现象,让学生假想自己在地球仪上的阴影部分中,从而验证日食和月食的产生,但是这种认识还是一种比较表象的,学生并没有深刻理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还出现许多疑问。 我在教学时就是摒弃已经固有了的答案,带领学生重兄。利用三球仪很简单的就解释了日食的成因。在我说明成因并强调只有农历的三十或初一这两天才会有日食时,许多同学举手提问:每个月都有初一,为什么不是每个月看到日食呢?我结合月球围绕地球运转轨道的两个特征进行解释,一是月球围绕地球运转的轨道不是水平的而是倾斜的,二是这个轨道不是个正圆而是个椭圆或者说月球离我们地球是有时近有时远的。我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再加以说明,很简单的就解释了学生的问题。同时还清晰的帮助同学们理解了为什么看到的日食会有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通过这样的教学,我想应该是成功的从根本之处解决了学生的认知问题,是从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步骤和角度帮助同学们从实质上理解了日食现象,这样的理解是深刻的,这样的改动也是成功的。在此基础上,再讲解月食的知识就是水到渠成。

《日食和月食》教学反思 3

  “日食和月食”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培养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认识食物的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培养探索宇宙的兴趣,难点是日食和月食现象的成因。

  月食和日食的形成,关键是上一节课是否真正了解了月相的形成过程,了解了月球的公转轨道。由于在上课时通过“三球仪”的演示与月相变化演示仪的演示,学生对月相的圆缺变化了解比较清晰,而且能将月球公转轨道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想像,所以当学生提到月食和日食是怎样形成的时,学生的反映很快,有人愿意上讲台利用三球仪说明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操作正确,学生也能理解,这样,月球、地球、太阳三者在发生月食日食时的位置也就比较清楚,最后,通过学生操作实验:“日食、月食发生时三球位置的摆放”。

  学生学得很开心,又掌握了知识,使难点化为乌有。但如何理解“月相与月食的'不同,月食日食为什么只有在农历的十五和初一前后才有可能发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糊涂弄不清。月相变化是月球自身在公转过程中被太阳照亮的部分让我们看见了多少的变化过程,而月食是月球在公转的过程中,钻进了地球的影子里失去了太阳的发射光造成的;月相变化是指农历一个月里的圆缺变化,月食只在农历十五左右发生。这些问题的关键也就是理解为什么月食只有在农历十五左右才可能发生。为了让学生能尽可能多地理解这个原因,建议:在讨论“月食发生在农历十五左右,日食发生在农历初一前后”这个知识时,请学生拿着月相变化演示仪,进行月球的公转演示,教师在一边做解说员,并根据情况提出问题,定格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日食和月食》教学反思 4

  在教学《日食和月食》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观看日食和月食的视频。然后学生对于日食和月食分别进行猜想它们形成的原因。在学生进行猜想的过程中,学生们都进行了大胆的想象。但是回答问题学生的范围比较的小。总是那几个同学在进行回答问题。虽然我在之前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回答,无论你的想象是什么样的,无论你说的的'是对还是错,都不要进行考虑。可是敢于举手回答或者进行猜想的同学还是不多。我一直在思考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学生的学习习惯问题,还是学生性格问题,或是老师的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氛围不够呢。应该怎样进行改变这样的状况呢?

  我想首先还是想方设法的创造好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兴趣被激发出来。在创造学生的认知冲突这个问题,老师在这个方面,进行认真仔细的探究和反思,实践。在课堂上,通过一两个同学的不同的认知,进行讨论和探究。这个时候就要老师积极的和适时的抓住课堂的时机,进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关于学生的学习习惯问题,我想这个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进行督促学生进行改进调整。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想这个不习惯于回答问题的习惯应该能够得到纠正。关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在课堂上学习热情,这个课题我们应该研究。

《日食和月食》教学反思 5

  《日食和月食》一课分为两个教学环节,一:认识日食,二:学生自行介绍月食。

  在上课之前,本人对本课的教学是没有没有多少信心的,原因在于,经过了09年7月的一次日全食,学生对什么是日食已有了大致的了解,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说说什么叫日食或日食的形成原因,那么,这一课,我该教给学生什么呢?

  果然,在授课开始之后,学生如同我所预料到的那样,上课5分钟之后,经过几位同学的相互补充,本人发现,我在课堂上所能做的就是完善学生对日食的准确描述,那么剩下的`时间在课堂上该做什么?

  这时,又有学生起来介绍日食的种类,日食分为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而课本上的图片只反映出了日全食和日偏食,并没有反应出日环食,那么日环食是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呢?我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而学生对这个问题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通过猜测他们知道这是由于月球太小,遮挡不住太阳造成的,可是为什么有时可以遮挡住太阳,有时又遮挡不住太阳呢?本人再次引导,让学生想到了轨道运行中的近日点、远日点以及近地点、远地点,这是否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

  授课到这一步,后面的思路已完全打开,月食有月环食吗?为什么没有月环食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同样可以成为学生的一个思考点。

  虽然在课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大致的知识点,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以教材为基础,加大或加深知识点,让学生更充分的学习相关知识。

《日食和月食》教学反思 6

  教学《日食和月食》这一课时,我先在六(2)班上。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观察教材P40页插图,引导学生分析月食形成的原因,然后在我认为学生已经理解的时候,我才让学生推测日食形成的原因。整节课完全是传统讲解法的操练过程。下课后,我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学生心里也有点糊里糊涂。第二天我来到六(1)班上课,改换了思路和教法,展开了如下尝试:

  1、激趣生疑。课一开始,我让学生大声读题三遍,提出三个问题:

  (1)你对月食和日食知道了哪些?

  (2)你对月食和日食不知道哪些?

  (3)对月食和日食你想知道哪些?

  之后,学生对第一个问题的`反应不太热烈,只有七八个学生举手(可见学生课前未搜集太多的资料)。第二个问题,学生觉得很突然,只有三四个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但第三个问题(其实只是第二个问题的另一种问法)学生反应强烈,有二十几个学生举手。我让学生依次说出,相继板书在黑板上,归纳起来大体有十多个问题,比较集中的是:月食和日食是怎么形成的?一年能出现多少次?月食和日食会不会同时出现?月食和日食什么时候能看到?月食和日食是什么关系?

  2、参与探究。面对这些问题,我进一步反问学生:“大家该怎么办?”学生一致说:“看课本自学讨论。”我顺势要求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学习教材P40~P42页的内容,可以边学习边讨论,边讨论边研究,边研究边讨教,边讨教边记录。孩子们这时学习热情很高,,大家很快进入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情境之中,我则重点在巡视中指导解答孩子们研究中的疑点。不知不觉20分钟过去了,孩子们有的在一起争议,有的默默地在书上画着各种并不美观的图示,有的还把从家里带来的《十万个为什么》翻来翻去……气氛很热烈。

  3、新闻发布。为了让学生展示研讨成果,我让各组选一代表谈本组的意见和观点,进入汇报交流环节。这一下各小组更热闹了,各组纷纷踊跃举手,争着第一个发言。第一组同学讲自己亲眼所见月食的情景,形象真切。第二组代表重点讲解了日食形成的原因,还把妈妈见过日食的经历讲了出来。第三组同学不仅解释清楚了月食的成因,而且还动用教师提供的投影片在屏幕前绘声绘色。第四组同学边讲解月食成因,边在黑板上画图示范……可以看出,大家都学有所获。

  最后,我根据本课的教学要求画龙点睛地进行了课堂小结。一堂课在孩子们的高昂学习情绪中结束了,学生学得轻松,收获很大。课虽止,但趣犹存。

【《日食和月食》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日食教学反思01-04

教学反思和课后反思12-08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12-18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12-17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03-22

教学反思:锐角和钝角03-22

电源和电流教学反思03-27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04-03

《平移和旋转》的教学反思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