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反思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反思

时间:2022-05-29 16:14:5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反思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③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④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2、过程与方法

  ①课前阅读相互联系的水体,加深学生对地球上水的认识。

  ②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同学间合作探究长江水的补给形式,通过“说、指、画、比、思、辨”等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③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教学方法

  1.讨论法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

  2.案例分析法(黄河断流问题)

  3、教学过程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自学】结合图3.1,自学第一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上的水体从状态上和存在空间上分为哪几种类型?

  2、陆地上的水体有哪些?

  3、水圈有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总结(板书)

  【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观察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大家思考两个问题(学生自主讨论)

  师: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生:雨水、高山冰川或冰雪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

  【过渡】“以上的内容充分说明,自然界的水体由很多部分组成,但是他们都处于相互转换、相互影响的过程,他们是相互联系的。”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引用李白的诗《将进酒》其中有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之水真的“奔流到海不复还”了吗?引出水循环的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观察水循环的示意图。思考下面的问题:

  1、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哪些?

  2、水循环发生的环节有哪些?

  3、水循环的`简单示意图。

  4、水循环的三种类型?

  请两个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水循环的示意图,其他学生在草稿本上画。

  其他学生改正错误的地方。

  教师总结: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及其名称。加深学生的记忆。

  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自然界中水循环有什么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归纳水循环的四点意义。(水量平衡器、天然淡水制造厂、大自然的空调、地形雕塑师)

  【案例分析】“黄河之水奔流不到海”,黄河断流逐年加剧。1972年至1998年的27年中,有21年下游出现断流。进入20世纪90年代,几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河段上延至距河口约780千米的河南开封。

  1、目前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2、黄河下游断流可能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

  3、黄河下游断流可能与哪些人为因素有关?

  4、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缓解或者避免黄河断流?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补充总结)

  【小结】人类活动可以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环节产生影响,因此人类活动一定要遵循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否则这种影响会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危机。

  作业布置: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三、板书设计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存在空间—陆地水、大气水、海洋水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形式—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示意图略)

  2、水循环的意义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反思2

  从课程标准看重点确定,本节涉及的内容标准可从分三个层次解读。

  一、学生要能够“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前面说过,说出和说明在目标层次上明显有差别,课标明显对“地理意义”的掌握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无论是说出还是说明,学生都要运用示意图,这里的示意图应该有多个,但最重要的应该是“水循环示意图”,换言之,“水循环示意图”本身不是落点,它是个中间体或者说是个桥梁,落点是“说出过程、环节和说明意义”,也就是说,“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比掌握“水循环示意图”本身重要;

  三、“自然环境中的能量转换和物质运动”是隐含在“水循环”具体内容中的核心内容。与大纲版课程不同,新课程水循环这节的内容标准是放在“自然环境中的能量转换和物质运动”之下的,可以看出,新课程更加注重从整个自然环境看水循环,而不是从水要素角度看水循环,也就是说要突出水循环对整个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即地理意义,这是本质的区别。

  从考试大纲看,四个层次的能力要求,“论证探讨地理问题”是统领性的。在文综单科题量少、单题考查要求联系广、层次深的情况下,该能力要求往往成为试题设计的落点。表述这一能力要求的指令性动词多为“分析、说明、评价”等,也就是说水循环部分考纲与课程标准最大的对应点是“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更何况论证探讨的地理问题是综合性的,所涉及的地理过程和环节不可能单一,也就是说单一水循环过程的考查缺乏可行的情境支撑。

  其次,教学重点的确立要着眼于学科课程体系的整体分析和把握。我们不能局限于一节教学内容谈教学重点,而要从整个单元、整个模块甚至整个高中地理课程来看该节的地位和作用。一般来说,组成学科内容体系的核心思想、基本线索、主要结论是教学重点。表现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那些最能体现学科思想、应用广泛、与前后学习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概念、规律、原理必须作为重点教学内容。

  地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协调人地关系,具体到自然地理某个要素、过程的学习,分析其本身特点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说明该要素、过程对其他要素、过程乃至整个地理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进而分析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因此,单纯研究水运动、转化过程不是地理学科的核心任务。与物理上研究水的三态转变等不同,地理学研究水侧重于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具体到水循环就是看它在地理环境中实现了怎样的能量转换和物质运动,通过哪些环节,对各圈层产生了什么作用,人类活动与这些过程和环节存在怎样的关系、如何协调。

  高中地理必修一基本线索就是自然环境的能量转换和物质运动。人教社教材本节最核心的一句话就是最后一段的首句“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只此一句便把本节教材与各个章节联系起来,水循环主要动力之一来自第一章的所说的太阳辐射,同时它转换了太阳辐射能,促进了全球热平衡;水汽输送的重要载体是第二章所说的大气环流,同时它加大了大气环流对全球地理环境的.影响,促进了全球的水平衡;径流输送的重要前提是第四章所说的内力作用导致的地势变化,同时它又不断塑造了地表形态特别是河流地貌的发育。从节内编排看,其起点和落点都是在讲水循环的意义,第一目标题为“相互联系的水体”,水体何以能相互联系,靠的就是水循环。教科书第一目最后一句话“从水的运动和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的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其实质也就是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之一即水循环使地球上各种水体特别是陆地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教科书这样处理是在引导教学要把水循环地理意义的说明贯穿始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反思3

  【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好课本中的活动、读图思考、案例等活动性课文。

  本节教学难度相对较低,可充分利用好课本中的活动、读图思考、案例等活动性课文进行教学。如结合教材54页的“读图思考”可拓展说明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结合55—56页“活动”、运用水循环原理,可使学生真实地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探讨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可利用读图思考主要探讨河流与湖泊之间的补给关系,适当给予拓展。

  如利用案例分析黄河下游河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补充“河流的水源补给类型”,并结合读图,分析说明我国不同地区的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和汛期特点。

  3.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示意图”,让学生学会读图、说图和绘图。

  利用课件展示“自然界水循环示意图”,要求学生找出示意图中的水循环环节、所表示的水循环的类型,并请学生上台指图进行解说,最后以动画的.形式,播放自然界三种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绘图,读图,说图等活动,从自然界的水循环示意图中发现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和主要环节,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联系前后所学知识和实际案例进行教学。

  如讲 “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这一知识点时,以长江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首先展示长江中下游平原景观图,让学生思考长江中下游是如何形成的。展示长江上游的河谷图片,让学生明确这也是水循环的杰作,告诉学生以后我们还会进一步学习河流地貌的形成。以长江中下游梅雨的形成,并联系大气环流的有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水循环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这样,把前面所学与后面将要学习的有关知识进行了有机整合,不但实现了旧知识的迁移运用,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如讲“水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这一知识点时,可通过展示各种流水地貌的图片(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喀斯特地貌、江汉平原等),说明水循环对地表形态塑造力量的强大,告诉学生我们将在第四章进一步学习水这种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并联系以前所学的“地转偏向力”知识,了解河流两岸的侵蚀与堆积。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08-04

教学教学反思11-10

《学会反思》教学反思05-17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5-24

教学及反思12-27

教学的反思05-17

教学反思03-05

经典教学反思10-21

比的教学反思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