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2-11-26 08:14:5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学设计(15篇)

语文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写法,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情感。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作家毕淑敏的资料,阅读有关独立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文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生病的时候,是自己一个人去医院看病还是由父母陪同你一起去医院呢?(学生回答)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却忍心让他独自一人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为什么这样做呢?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一定会找到答案。

  2、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各自用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遇到注音的字多读几遍。

  2、开火车检查注音的生词。

  3、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想一想母亲的`感情变化过程。

  三、研读探究,体会母爱

  1、全班讨论:

  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中,你体会到母亲怎样的感情,读一读这些句子,读出这种情感。其主要为:

  ⑴鼓起勇气,劝说儿子独自看病,有意让儿子锻炼。

  ⑵有些后悔。

  ⑶看着儿子学会看病,勇气再起。

  2、小组合作,互相读读自己最感动的句子或自然段。

  3、全班赛读:

  小组代表将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读给大家听,互相比一比,评一评。

  四、角色朗读,感受母爱

  1、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2、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倾诉体会,升华情感

  1、说说读后的体会:

  读了课文,请选择一个合适的对象,把你想要说的话说出来:

  ⑴文中的母亲

  ⑵文中的儿子

  ⑶自己的父母

  ⑷自己的同学或小伙伴等。

  2、写一写:

  将自己学了课文后的体会,用最简洁的话写下来。

语文教学设计2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邮票一枚,火花一张。

  学具准备:

  一张纸,一根针(可人人准备,也可以组为单位准备)。

  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邮票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出示火花,谈话:请大家看这张图片,它是由十张美丽的图画组成的。现在我想把它们都分开,你能帮我想想办法吗?

  (用刀裁、剪刀剪、铅笔尖在图片连接处戳孔后再撕开……)

  过渡:小朋友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办法。你们知道吗?邮票就是采用其中一种办法来分开的。(出示邮票)

  说起邮票这边上的齿孔,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2、板书课题《邮票齿孔的故事》,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轻声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大意。

  2、借助拼音自主识字,把记不住的字标出来。

  3、合作识字。

  “我说你找”。一人说生字,其他人迅速在生字条中指出。

  “我指你认”。一人指生字,其他人抢读字音,读准确为止。

  讨论:不好记的生字怎样记?

  4、全班交流。

  小黑板出示生词,指名教读,齐读。

  开火车读生字,纠正字音。

  还有哪些字记不住?请大家帮助你。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带齿孔的邮票是怎样发明的?

  2、合作学习。

  组内伙伴轮读课文,纠正易读错字音。

  讨论:带齿孔的邮票是怎样发明的?

  尝试读读你认为重要的句、段。

  在组内提出自己的`疑问,互相帮助解决。无法解决的疑问留待全班讨论解决。

  3、全班交流。

  重点引导:

  动手操作,促进理解。老师提供印有“邮票”的纸,部分同学用手撕纸中的“邮票”,部分学生模仿酒馆中那位先生的做法。交流感受。

  根据回答指导朗读重要语句。如:用礼貌的语气读两人对话;找出表现两人善于动脑筋的句子,读时突出他们的用心思考;“阿切尔被那个人的举动吸引住了”;“英国邮政部门立即采用了这种机器”;“直到现在,世界各地仍然在使用邮票打孔机”……

  4、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解决疑难。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读课题。

  回忆:带齿孔的邮票是怎样发明的?

  朗读课文。

  二、总结全文,启发创造

  1、思考:带齿孔的邮票用起来的确非常方便,直到今天我们仍然用着这样的邮票。这样的方便是谁给我们带来的?独立思考后,与身边的伙伴讨论一下。

  交流:从西服领带上取下别针在邮票连接处刺上小孔的人,反映灵敏,聪明手巧;阿切尔善于观察,用心思考,研制出邮票打孔机。两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2、过渡:阿切尔通过观察别人解决问题的办法,自己经过研究,发明了邮票打孔机,让我们能轻松地撕开邮票。可是,邮票撕下来后,身边没有胶水,邮票没法贴到信封上。你能解决这个难题吗?

  (现已解决:邮票背面贴上特制胶水,用时只要用水将邮票背面打湿,就可以把邮票贴在信封上。)

  3、在生活中,你们还发现有什么不方便?(自由发言)

  小结:这些不方便如何解决呢?希望大家都能做有心人,动脑筋,想办法,并动手做一做,在“展示台”上表现一番。可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

  三、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出示生词,认读。

  出示“我会写”中的生字,认读,扩词。

  指导生字书写。

  观察字型、结构,书空记忆。

  提出需老师指导的生字,老师范写。

  仿写。

  交流评议,改进书写。

  四、积累运用,指导实践(根据教学情况,部分内容放到课后。)

  1、数量词积累。

  找出文中的数量词,读一读。

  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填填”,集体订正。

  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2、邮票常识积累。

  读“我知道”的内容,了解部分关于邮票的常识。

  你还收集了哪些关于邮票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

  展示你的集邮册。

  3、口语表达实践活动。

  找一找、讲一讲受生活小事的启发,从而有所发明创造的故事,如《瓦特发明蒸汽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等。

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识记并理解生字词,了解有关作者的常识。

  2、采用朗读法,抓住文章线索,把握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体味文章的风格与质朴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

  4、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点:

  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学以前学过哪些与母亲有关的文章?(提问后师生齐背孟郊的《游子吟》)母亲是天底下最伟大的,可能我们有不理解的时候,但最后我们都会明白的。因此,从古到今,无论是谁,都对母亲永生难忘,因为我们的生命是她给的,我们的未来是她撑起,我们有理由来歌颂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季羡林老先生,在90高龄写的一篇文章《永久的悔》。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悔”是后悔自己做错事,“永久”是说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点明悔恨的程度,题目点明文章写作内容。

  2、作者:季羡林(1911—20xx),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等。他翻译了印度迦梨陀娑的著名剧本《沙恭达罗》和《优哩婆湿》。

  3、作者写作此文时已接近90岁高龄,应《光明日报》记者邀请,写了这篇饱含深情的散文。此文记叙的是他童年时代的生活,他的母亲死于他上大学期间。未能对母亲尽孝成了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年幼时不懂尽孝,年轻时无力尽孝,成年后却无法尽孝。因为母亲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作者,所以在作者的心中也就有了这“永久的悔”。

  4、学习生字:

  唾手可得(tuò)孤苦伶仃(dīng)赖以(lài)馍馍(mó)掰(bāi) .....幸福(fú)够呛(qiàng)恃(shì)蹭(cèng)懵懵懂懂(měng) .....

  5、理解生词。

  6、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共11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点题,“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第二部分(3—9):记叙“永久的悔”的具体内容。第一层(3—5):概述家庭基本情况。

  第二层(6—8):详细叙述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第三层(9):详细叙述母亲的艰苦生活。

  第三部分(

  10、11):篇末扣题,揭示“永久的悔”的具体内容:作者后悔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结果造成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结果。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回忆过去的家庭生活,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也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怎样理解记叙文标题的含义?

  1、记叙文的标题往往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理解标题的含义也就是要挖掘标题的比喻义和象征义。要善于透过表象,展开联想,就是由此及彼,抓住客观事物、现象间的各种联系和微妙的类似,从而发掘出人物的精神美和事件所蕴涵的哲理美。

  2、整体感知,善抓点题句。文章的标题不是游离于内容之外的,而文章的点题句又是理解标题含义的钥匙。用点题句去印证标题含义,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一个根本原则就是要对文本仔细琢磨,抓住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主旨来思考,切不可脱离文本,脱离主旨,从字面上去死抠。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

  2、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明确: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明确:因为它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三个“最”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三个“最”既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又写出了对母亲的愧疚感时刻在心头。

  5、第2段在文章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明确:文章的中心句。开篇点题,给人留下悬念。

  6、作者在第1段用了两个成语“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明确:俯首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这里形容后悔的事很多。也说俯拾即是。唾手可得——比喻非常容易得到。唾手,往手上吐唾沫。这两个成语说明作者后悔的事有很多,但却能不假思索地说出让他感触最深的事,因为它一直在他心中,是作者无法解开的心结。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细读品味

  3、4自然段

  (1)、让学生阅读第

  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这两段主要讲述了作者贫困的家境,将母亲的大致轮廓也勾勒了出来,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调。

  (2)、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

  明确: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3)、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明确: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4)、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明确:母亲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家,离开过家乡,特别是结婚以后,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务劳动上面了。她把毕生都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这个家庭和子女,而作者年幼时竟不能理解,成年后也未能尽孝。这里饱含了对母亲的思念和对她一生苦难的同情。

  2、细读品味5—9段:

  (1)、让学生细读5—9段,掌握其内容。

  (2)、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明确::“‘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 (3)、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明确: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为二大爷割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

  (4)、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明确:这篇文章语言细腻,母亲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把仅有的一点好吃的都留给了儿子。作者对母亲一生的艰辛感叹不已,对伟大的母爱赞叹不已,对生身母亲怀念不已。

  (5)、“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握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这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也饱含了做儿子的多少同情以及未能尽孝的无穷的悔恨!

  四、教师小结:

  有人说母亲似海,惊涛细浪,无不显示着母爱的博大与宽厚。留在母亲的身边永远是最幸福的,而作者似乎经历了人世间的种.种变迁,终于明白了这世间最简单的情感。什么名誉、地位皆可抛弃;任何优越的生活、幸福都不值一提:因为母爱似海。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本文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表面上是以作者的回忆为线索,然而贯穿全文、时隐时现的一条内在主线则是“永久的悔”,全文就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开篇点题,这样安排结构,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点出“永久的悔”;中间叙事——引出“永久的悔”;结尾思母——解释“永久的悔”。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学生朗读

  9、10两段。

  2、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这里包含了作者多少的无奈啊!

  3、“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点题之句,强调作者后悔的心情,突出了后悔的强烈。

  4、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即使整天吃“红的”——作者认为回报母亲的爱是至高无上的,它胜过一切。

  三、合作探究:

  1、课文开头说到“我‘永久的悔’”,结尾又说“这就是我‘永久的悔’”。作者“永久的悔”是什么?这个“悔”包含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感情?

  明确:作者“永久的悔”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这个“悔”里面包含着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深切思念,又包含着因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产生的悔恨。

  2、课文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全文以“永久的悔”为主线展开。开篇点明“永久的悔”,引出对往事的追忆——“悔”的由来,结尾扣题进一步突出“永久的悔”。这样安排结构,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

  3、怎样体会作者对母亲深厚的感情?

  明确:母亲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家,离开过家乡,特别是结婚以后,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务劳动上了。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白的”一口也没有吃过。这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作者年幼时不懂事,没有想到如何孝敬母亲;年轻时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无法实现孝敬母亲的愿望;没有等到自己大学毕业,母亲却永远地走了,自己永远不能尽孝了。每想至此,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看到母亲的棺材,想到了母亲思念自己的急切心情;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想到了母亲一生所过的苦日子,心中很不是滋味。觉得对不起母亲对自己的思念,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了。作者认为,自己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最后让母亲一个人孤孤单单地死去,永远失去了尽孝的机会。所以作者十分后悔自己在母亲身边生活的时间太少了。由此可见,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

  四、教师小结:

  是父母赐予我们生命,是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养大,是父母教导我们如何做人,有时还为不懂事的我们牵肠挂肚。面对父母无私的爱,再华美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作为儿女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呢?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三。

  六、板书设计:

  2、永久的悔

  开篇点题: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中间叙述“悔”的内容。

  篇末扣题:思母恩到骨子里,今生今世难忘记。 ————养育之恩无法报答,深深思念悔恨不已。

语文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发现和应用“加偏旁”的识字方法,巩固识字,积累词汇。

  2、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听说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发现人类文明的事物与自然界事物在外形上的相似之处,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4、使学生乐于展示自己的作品以及收集到的资料,并善于学习别人好的地方。

  【教学重点】

  发现“加偏旁”的识字方法、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难点】

  口语交际。第一课时

  〖设计理念〗

  这一课时包括“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两部分内容,知识丰富,形式多样。教学时,我采用游戏的方式,带领学生在语文乐园里“逛迷宫”、“过字桥”、“练嘴皮”、“赏对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乐学善思。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去“语文乐园”里玩,大家觉得怎么样?好!首先我们来“逛迷宫”。

  二、“逛迷宫”

  1、寻找“燕子”和“剪刀”的相似之处:

  用课件打出“燕子”以及其它的事物,并依次标上序号。让学生自己观察说出“燕子”的尾巴像“剪刀”,并把“燕子”和“剪刀”用线连结起来。

  2、寻找其它事物的相似之处:

  ⑴让学生把对应事物的序号写在纸上,比一比谁找的又对又快。

  ⑵指名说出对应的事物。教师用电脑把对应的事物连起来。

  ⑶学生互相检查结果,全做对的奖给一张“小燕子”模型。

  三、“过字桥”

  同学们,“迷宫”逛好了吗?下面我们过“字桥”了,你们准备好了吗?好!下面我们就开始“过字桥”。

  1、课件出示所有要认识的生字,请同学们读认。

  2、鼓励能认识其中生字的同学让其说说自己是如何认识这个字的。

  3、学生自读课本,看一看自己发现了什么?

  4、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

  5、分男女生读一读。

  6、以组进行活动:

  一人写原字,一人加偏旁,一人加拼音,一人组词。完成后与其他组交换检查,看哪一个组做的又快又对,获胜的组可以优先进行下一个游戏。

  四、“练嘴皮”

  同学们,“过字桥”我们已经顺利通过了,下面我们要练一练嘴皮,看一看你会不会说。

  1、课件出示一幅美丽的春景图以及填空练习题。

  2、请同学们看图填空,可以说出不同的答案,只要前后搭配合适就能得到鼓励,说得好的要奖给课文中的对联(上联或下联)。

  五、“赏对联”

  同学们,大家的口才都不错。为了表扬同学们,我请大家欣赏对联,好吗?

  1、自读、同桌读、分男女生读、指名读。

  2、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对联知识。

  3、教师小结对联知识。

  4、做“找朋友”游戏:

  请刚才拿到对联的同学找到自己的同伴,大家读一读,看找对了没有?

  5、请大家说一说欣赏对联的感受,趁机请同学们去搜集对联,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下来,准备展示。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一

  的春光 的阳光 的天空

  的田野 的小溪 的枝条

  第二课时

  〖设计理念〗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春天的发现”。为了使学生言之有物,我准备带领学生去春游,到美丽的大自然中去,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教学流程〗

  一、春游前奏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要去春游了,去发现春天了。请大家睁大双眼,把你看到的写下来。休息时,我们要进行交流,看谁发现的多,看谁的发现新。返回时,我们就要请这些同学来做“导游”,给我们介绍美丽的春天。

  二、游中交际

  1、教师边走边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

  2、以组进行,交流自己观察到的春天。

  3、各组评选出优胜者,参加全班的交流。

  4、评选“小导游”,返回时有几名“小导游”轮流介绍沿途的景色。

  三、游后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用智慧的双眼又发现了许许多多春天里美好的事物。课后,请同学们利用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查寻,搜集有关春天的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收集起来,准备参加展示会。

  〖板书设计〗

  春天里的`发现

  细心观察畅所欲言

  第三课时

  〖设计理念〗

  本课时主要是通过办“展示台”,开“展示会”的形式,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展示自己的本领和学习收获,使其产生成就感。

  〖教学流程〗

  一、上宽带网

  同学们,宽带网是现代计算机与网络传输技术的一个名词。通过宽带网,我们可以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今天,宽带网给我们送来了什么礼物呢?请同学们看一看吧!

  1、自读宽带网,指名分段读,大家齐读。

  2、说一说自己从宽带网上获得的信息。

  3、说一说自己还知道春天有哪些花。

  4、展示自己上网查到的花的资料(如果学生没有查到,教师给予补充)。

  二、展示自我

  1、以学生的课桌为“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作品。

  2、愿意当“导游”的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

  3、愿意当“游客”的学生参观别人的作品。

  4、把学生的作品张贴在教室的“展示台”里,供大家欣赏和学习。

  〖板书设计〗

  展示台

  今天,我当家!

语文教学设计5

  本课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安。故事蕴涵着这样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课文叙事清楚,情节紧张。按事情的发展变化,可以分四部分来理解,也可以根据故事的发生?D?D发展?D?D高潮?D?D结局来分析。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帆船上一只猴子十分放肆。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起因。地点在帆船的甲板上;船上有成人和孩子;因为在返航途中,又是一个风平浪静的天气,水手们没有工作负担,心情也比较愉快,才有兴趣拿船上的猴子取乐,这是人与猴子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钻来钻去”、“模仿人的样子”、“做出可笑的鬼脸”,写出了猴子的活泼与聪明。“放肆”,是任性、一点也不受约束的意思,这是事情发生的起因。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讲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把他的帽子摘下来,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用牙齿和爪子撕”,冲着孩子做鬼脸,这是猴子“更加放肆”的具体表现。猴子的放肆使孩子生气了,于是他“吓唬”、“大声叫喊”。水手们笑起来是因为猴子速度快、动作滑稽。“哭笑不得”说明孩子被戏弄得生气也不是,笑也笑不出来。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讲孩子走上最高横木,遇到生命危险。它是这篇文章的高潮。第4自然段继续写猴子戏弄孩子,展示了事情的进一步发展。段末最后两句强调了孩子走上横木的客观原因。第5、6自然段讲走上横木后,孩子和水手们的表情和行为变化。水手们先是“吓呆了”,接着有人“吓得大叫一声”,这一方面说明水手们对孩子遇到生命危险的担心和害怕,也侧面反映出孩子已处于难以挽救的危险境地。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讲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在这万分紧张的时候,船长急中生智,意识到只有跳到海里才是唯一解救的办法。于是果断地用手中的枪逼迫儿子往海里跳。“跳到水里,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进一步展示了父亲的果断,也说明了情况的危急。孩子的得救,主要是由于船长当机立断,措施正确,同时也由于孩子及时明白了爸爸的意思,跳到了水里;水手们在短短的四十秒里就把他救上了甲板。孩子的得救,是几个方面的条件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用的是北师大版的实验教材。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学生对学习语文有了较高的兴趣,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特别对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兴致特别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了不少,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朗读课文能力也较强。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体会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2、抓住课文中人与猴子之间的联系,理清课文层次,练习给课文分段,复述课文内容。

  3、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质疑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跳水

  2、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

  3、据学生回答,板书:谁?在哪里跳?为什么跳?怎么跳?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以上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看看从课文中能找到哪些答案?

  2、交流汇报。

  三、理解课文尝试分段

  1、课件播放课文的动画片,学生欣赏故事。

  2、学生欣赏后,提问:谁能用一个词形容看故事时的心情?据学生回答,板书:惊险

  3、故事中最惊险的部分在哪?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这一惊险场景?

  4、指名朗读5?D6自然段,互相评议。

  5、此时的孩子站在最高的'一根横木上,摇摇欲坠,情况十分危急!大家能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千钧一发、危在旦夕、万分危急……)

  6、故事写到这儿,就达到了?D?D高潮。板书:高潮

  7、这时,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所有人都迫切想知道什么?板书:怎么办?结果?

  8、怎么办?结果怎样?孩子得救了吗?是谁救了他?板书:船长

  9、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板书:

  10、谁自告奋勇把这一段读一遍?学生读。评议。

  11、孩子安全获救,你们的心情怎样?船上的人呢?在所有人当中,谁最高兴?为什么?

  12、当儿子转危为安,作为船长最想知道的是什么?谁能告诉他呢?(指名回答)

  13、哪几个自然段详细地描写事情发展的经过?板书:经过。请男生齐读2?D6自然段。

  14、猴子为什么会摘孩子的帽子呢?指名回答并板书:水手取乐

  15、师指板书总结:因为水手拿猴子取乐,所以猴子放肆;因为猴子放肆,所以去摘孩子帽子;因为帽子被摘,所以孩子去追猴子;谁能接着老师的话,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将事情的过程介绍完整?(指名练说)板书:命令得救

  16、从老师的板书,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个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请大家拿出笔来,就按这个顺序,在课文中把段落划分出来。

  四、总结谈话拓展延伸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认真阅读,解决了心中的疑问;通过共同探讨,分清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了解故事发展过程的同时,顺利地给课文分了段。其实,给课文分段的方法还有很多,下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共同探讨其它的分段方法。

  第二课时

  一、体会情感评价人物

  1、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对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有了具体的了解,现在,老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用“?D?D”划出描写孩子动作、表情和语言的词句,并用箭头图表示出孩子的心情变化过程。(指名上黑板画图)交流评议。

  2、文中除了孩子,还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你最佩服谁?为什么?

  3、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你还可以想什么办法救孩子?

  船长真的会开枪吗?他为什么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这说明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板书:机智灵活冷静果断

  4、文章对船长的描写只有寥寥几笔,仅仅两句而已,但却把一个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船长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真实又生动。这种对人物的描写手法,是我们在写作中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二、斟词酌句指导朗读

  1、再次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句子或标点符号,用铅笔划记下来。并想一想好在哪里?

  2、交流汇报,指导朗读。学生发言,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适时出示课文中的词句,指导学生朗读。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互相评议。

  三、谈谈体会续编故事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2、孩子得救了,而那只调皮的猴子还在桅杆的顶端,它会有怎样的结局呢?课后,请大家以《猴子的结局》为题给《跳水》写续篇。

  总评: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难点突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3-4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要达到的目标是: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堂课根据此目标设置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把握住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习,基本达到了这一教学目标。

  二、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了和谐与统一。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的引导恰到好处,较完美地处理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达到了和谐、统一。这也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三、课堂气氛活跃,发言面广,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整堂课教师设计的问题较有层次,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达到了水到渠成。

  四、巧妙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探索的欲望。这节课,教师准备了《跳水》的故事动画短片,供学生欣赏,设计了多个层次的问题,供学生思考,把学生引入到故事发生的现场,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自然兴趣盎然。

  同时,教师还注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逻辑性思维,训练较为到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问题提得较为零碎,要是能进行一下整合,会显得更有条理。

语文教学设计6

  我在本课教学中,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有迷茫,有感悟。

  一、创设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合作学习成为可能。

  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平等、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需要教师、同学合作交流的机会。 首先,我从建立师生之间平等关系入手,为合作学习做精神准备。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更应该与学生共同参与合作,与学生一起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因此,我总是以一名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教学《索溪峪的'野》之前,我带领学生进行了关于搜集张家界资料的小组合作。在合作中,作为一名合作的参与者,我和学生们一起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同学们一起上网浏览;和他们一道做资料整理等。通过这样的交流与合作,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同学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愿意与我一起讨论与解决,也敢于对我的看法提出质疑,师生间进行合作与交流成为了可能。

  其次,引导学生相互尊重,形成平等氛围。

  在小组合作中,组员之间的平等与尊重是他们合作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我在班级中引导学生平等互助、相互尊重,以构建良好的班级氛围。以往成绩好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常常独领风骚。成绩较差的同学存在着自卑心理,往往是一言不发。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从平时出发,让这些差生多表现自己的优点,使他们自己树立信心,让那些优生发现他们的长处。

  本课时采取适当的评价方法,使合作学习充满活力。

  不足之处是:老师扶得太多了些,还有本节课的反馈和评价不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学习合作积极性不高。

语文教学设计7

  设计理念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结合本次习作训练要求,教学设计应从“生活”入手,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学生真正“关注生活,自主感受”,努力体现“学生为本,兴趣为重,生活为实,实践为主”的现代教育理念。

  目标要求

  1认知目标:了解采访的基本知识,学习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作为重点具体写。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采访,灵活运用描写方法,按一定顺序安排材料,展开想像结构全文。

  3情意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存理念和善待自然界万物的思想。

  教学重点

  从采访中零碎的、粗略的素材里选择表现中心的材料作为写作重点。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写清楚、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引发兴趣

  师:你们想扮演一下记者这个角色吗?

  生:想!

  师:今天,老师就满足大家的要求,让你们过把记者瘾。

  师:今天我们采访的主题是“关怀环保”,采访对象是我校的自然老师张老师。

  二、现场采访真切感受

  小记者:张老师,您好,我是小记者黄维。您的自然课很精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老师:噢,谢谢!

  小记者: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为什么要节约呢?您能谈谈这个问题吗?

  张老师:所有的生命都离不开水。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在世界排名第四,但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所以从长远来说:珍惜水源,保护水质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生鼓掌)

  小记者:张老师,您都五十多岁的人了,听说您还有雅号“张队长”,那是怎么回事?能给大伙说说吗?

  张老师:这学期,我们学校成立了“假日绿色小队”,下设“宣传小队”“植绿小队”“护绿小队”,我具体负责,就自然成了张队长。

  小记者:看来您真是名副其实的队长了,您能给我们提点建议吗?

  张老师:大伙儿平时做得都不错,我要说的只有一句话:“关爱自然,我们的家园会天蓝水清,绿色无限。”

  小记者: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祝愿您在队长的岗位上越干越有起劲,越活越年轻。(生热烈鼓掌)

  三、评价交流明确要求

  师:看了刚才的采访,你是怎样想的?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四人小组讨论讨论,交流交流。(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生:我认为这次采访成功之处在于小记者设计的采访问题很巧妙。

  师:谈得很好,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生:我感受到张老师对自然的深切关爱,给我们上了一堂内容丰富的环保课。

  师:你们讲得太好了。要是一个一个地说,太多了,我建议大家有选择地写,你准备怎么写?

  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写,比如参加张老师组织的雏鹰假日绿色小队。

  生:我认为写活动时要抓住张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

  (投影出示)

  师:大家一定要根据自己文章的重点,选好题目。然后围绕重点写(学生自由习作)。

  10、四年级教案:作文教学:《我们的校园》作文教学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一)启发谈话,激发情感,确定中心

  师:同学们喜欢咱们的校园吗?

  生:我在这里度过了童年的时光,我特别喜欢校园。

  师:喜欢校园的哪些方面呢?

  生:校园里绿化得很美,有很多果树,还有四季常青的松柏树,特别是夏天和秋天,校园里有各种鲜花。

  生:我喜欢校园里很多体育设施。如:联合器械架,攀登架,单、双杠等等。我可爱在这儿活动了。

  师:除了以上同学们说的喜欢校园的环境和设施,最让你们留恋的是什么?

  生:在校园里我们搞了许多有意义、有趣的活动,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师:是的,我们都热爱这座校园,在作文中就要表达出这种情感,也就是这篇作文的中心思想。(板书:一、中心思想)

  (二)指导写作条理

  师:我们描述校园必须按一定的顺序,你们是怎么思考的?

  生:我以进校的路线来写校园的各个地方。如:进了校门走上甬道,来到操场,然后进入教学楼。

  师:思路很清楚。

  生:老师,我按校园的各个方面分类写行吗?

  师:当然可以,你说说看。

  生:我常常站在四楼窗口俯瞰校园。我按这样的顺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操场的景物和同学们活动的情况,再写校园的花草树木春夏秋冬都那么生机勃勃,有特色,最后写我们的教室宽敞明亮及师生的关系。

  师:很好,无论按怎样的顺序,都要注意各段之间的衔接。

  (板书:二、叙述要有条理)

  (三)指导写重点段

  师:文章的思路有了条理,是不是这些内容平均使用笔墨?还要考虑什么问题?

  生:应该考虑详写和略写的问题。

  师:是的。文章中要有一两处细致描写,其它方面略写,文章就既完整又详细得当了。下面我们来共同研究一下详写部分。

  生:重点描述的地方也要有一定的顺序。

  师:很好。首先要确定“立足点”,也就是观察点,然后按方位描述景物,并在字里行间表达自己的情感。

  现在每个同学练写一个详写片断。

  〔板书:三、详细描写(重点段落)

  (一)确定立足点

  (二)按方位描述

  (三)表达真情实感〕

  生:写片断后谈:我走出教学楼,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楼旁左侧的参天的`古槐。夏天,那茂密的枝叶遮住了阳光,我们在树荫下跳皮筋,做游戏。再往前走,有几棵石榴树,结的石榴又红又大,真想摘下一个尝尝鲜。不,那是集体的财富。接待室的两侧的柿子树更引人注目,在这金秋季节,深绿色的叶子中透着红,红中闪着亮,远远看去像火焰一般。走近一看,一个个熟透的柿子,坠在树上,把树枝都压弯了。这一棵棵高大的树木,把我们的校园装点得多美呀!

  生:教学楼里有几个专用教室,我特别喜欢四楼的计算机教室。这里全是先进设备。地上铺着木纹地板革,看上去是那么柔和、舒服。抬头望去,嗬,一盏盏圆形花纹吊灯,镶嵌在屋顶。平视教室,数十台中华学习机和“310”机整整齐齐地排成两列长队。瞧,正中的那台就是我用的。雪白的外壳,红色的键盘,打开显示器发出了“嘟嘟”的响声。在这里上课真是一种享受。

  二、教师总结:几位同学写的内容都较具体。在完成全篇作文时,不仅写景物,还要写出人的生活,要有生活气息。

语文教学设计8

  课前准备 几种收集图书资料的样本。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尝试激趣导入训练

  ⒈出示教师自备资料摘录本

  2、讲述一些有意识的历史小掌故。

  3、揭示有意识地收藏和搜集图书资料是一种良好的并且获益终身的习惯。

  1、学生传阅资料本,谈感受。

  2、学生倾听教师讲述故事

  3、学生谈想法----如何搜集或收藏图书资料。

  明确要求尝试练习 1、 师教给方法:

  明确归类类目、采集所需的资料。

  2、师教给摘录的形式 剪贴、摘录、网上保存

  3、师总结搜集的途径。

  4、尝试练习:收藏并搜集有关学习方法的`资料

  1、学生明确收藏搜集的基本要点、基本形式及基本途径|网络、书报杂志等

  2、生尝试练习,小组合作讨论分工安排 实践体验训练交流

  ⒈师组织生将初步搜集资料成果展示

  ⒉组织交流搜集资料的体会 ⒈各组成果当堂展示交流评议。

  ⒉小组讨论搜集资料的体会,

  ⒊全班交流。

  布置作业巩固成果 请学生回家进一步将“学习方法”资料完善。

  实践采集、当堂交流心得体会 -1- 课题 2、学习朗读 课型 练习体会型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了解朗读的要求和方法,在实践中体会朗读带来的 愉悦身心的好处,培养朗读能力,激发朗读乐趣。

  课前准备 朗读录音材料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尝试激趣导入训练 1、出示文字《荷塘月色》片段,请一生试读。

  2、录音朗读播放。

  3、揭示课题——朗读技巧 1、学生指名试读,评议。

  2、学生比较听、评议。

  3、请学生初步指出朗读有哪些要求:呼吸、发音、吐字、停顿、重音、语速、语调 明确要求尝试练习

  1、根据学生发言,师总结出朗读的基本要求:要带着情感去体会文句的意思,读出文句 的轻重、缓急和高低。

  2、进行尝试练习,出示 不同语气—— 你的数学得了第一。(叙述) 你的数学得了第一!(惊喜) 你的数学得了第一?(疑问 不同意义侧重—— 你的数学得了第一(非我) 你的数学得了第一(非语文) 你的数学得了第一(非第二)

  3、组织体会实践。

  4、小结方法

  1、学生尝试练习,组织交流。

  2、全班交流。

语文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四、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二、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

  如:此:乎: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四、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语文教学设计10

  [设计理念]

  童话是学生喜欢的一种文学样式,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和表演兴趣。本课内容浅显,故事性强,情节引人入胜,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文中的字词极富表现力,词汇丰富,理解课文内容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意会。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裕的自由朗读和吸收内化的时间,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借教材的“阶梯”引导学生一步步往上攀登,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懂得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

  [时安排]

  两课时。

  [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故事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交流:小朋友,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你们看过或听过哪些童话故事?(学生自由汇报)《丑小鸭》是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写的一篇文章,很多小朋友都知道这个故事。谁能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学生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故事的主要内容)

  2、小结导入:这个故事不仅听起来很有意思,读起来会更感人。现在让我们来读一读吧。

  二、初读课文,自主探究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的同时标出小节、画出生字新词。

  2、学生自读课文,同桌互相说说丑小鸭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

  3、小组合作:(1)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4、检查反馈:你学会了哪些生字?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1)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上的生字。

  (2)找朋友。(按前后鼻音归类)

  (3)重点识字:学生提出记不牢的字,群策群议,共同识字。

  (4)分类识字、扩词。

  形声字:焕、裂、欺、笆、讥、苇。

  加一加:卧、孤、厌、负、讨、亏。

  (5)认读词语,理解词义。出示:

  热烘烘、烘干、卧床、卧倒、剩下

  剩余、裂开、分裂、欺负

  讨厌、孤单、孤独、篱笆、讥笑

  芦苇冻僵僵硬亏欠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合作识字,充分挖掘学生识字的潜能,指导过程中再将形象识字、趣味识字、分类识字有机地贯穿在整个识字的过程中,探究汉字本身的规律,激发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识字的效率。]

  三、再读课文,感知理解

  1、分自然段小组推荐读课文,其他学生作出评价。

  2、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3、交流体会:

  (1)哪些地方让自己最感动?说说受感动的'理由。

  (2)哪些地方还搞不明白,需要大家共同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在朗读中感悟、在疑问中讨论”让学生反复朗读自己最感动的地方,在学生融进文本的同时自由倾吐,大胆质疑,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学到了朗读的方法,而且使他们较好地体验了课文的深刻思想含义,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走近丑小鸭的生活情景。]

  四、总结作业,指导书写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

  2、分析字型及结构,学生试写“灰、冰、鸭、鹅、讨、厌、欺、负”,评价后再写;教师指导书写“蛋壳”、“翅膀”。

  3、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四遍。

  (2)找安徒生的童话故事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品味思考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还记得大家为什么叫它丑小鸭?(用“因为……所以……”说话)你们猜猜看,它喜欢这个名字吗?你怎么知道的?

  2、小结:没有人爱丑,大家都是爱美的。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它生活得怎么样,好吗?

  [设计意图:用关联词“因为……所以……”进行说话,引发学生对“丑小鸭”名字的进行探究,由点到面,激起学生对丑小鸭的同情。未有曲调先有情,教师富有哲理的话语深深地激励着学生,使学生在“爱”的精神感召中悄悄地与文本展开了对话,不由自主地关心起丑小鸭的命运。]

  二、细读课文,品词析句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思考:丑小鸭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到哪些歧视与打击?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持怎样的态度?它有何追求?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书边做记号。

  3、先在小组内交流,再由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

  (1)在鸡鸭群中:被欺负、讨厌一离开家。

  (2)在树林里:被讥笑、追赶一躲起来。

  (3)在湖面的冰上:冻僵一被农夫带回家。

  4、品词析句,感情朗读。

  (1)图文结合,指导朗读第一节。

  ①观察第一幅插图,说说丑小鸭是什么样子的。

  ②自由读第一段,画出具体描写丑小鸭怪横怪样的词句。

  ③用“这是一只(、)的丑小鸭”进行练习说话。

  ④说说怎样读才能突出丑小鸭“又大又丑”的样子。(小组比赛读后互相评议)

  ⑤指导朗读:被欺负、被讨厌才觉得“孤单”,要读出丑小鸭的不幸与悲伤的心情。

  ⑥小结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欺负吗?“欺负”除打他、踢他以外的另一种意思,就是(看不起)他。想一想小伙伴们会怎么嘲笑他?如果你看到小伙伴欺负丑小鸭,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2)指导朗读课文2~4节。

  过渡:丑小鸭离开了家又有哪些遭遇呢?

  ①交流后填空:

  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______他,猎狗他,白天他只好________;丑小鸭来到湖边,看见一群天鹅从空中飞过,他既______又_______;天越来越冷,丑小鸭趴在__________的冰上______。

  ②指导理解“讥笑”,想一想当时丑小鸭的心情;理解“惊奇”和“羡慕”。(课件出示:丑小鸭仰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从天上飞过)说说丑小鸭惊奇时是什么表情。(呆呆的、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瞪得圆圆的)想一想:这时丑小鸭会想什么呢。(天鹅真美啊!要是我也能变成白天鹅那该多好啊!要是我也有那么多好朋友该多好啊!)

  ③小结:正因为天鹅有的丑小鸭没有。但他又希望自己也要有,这就叫“羡慕”。想一想,你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羡慕别人呢。(要求学生用“羡慕”说句话)

  请同学们怀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这一段。(自由读、男女生赛读。学生互评,评出各自的优缺点)

  过渡:丑小鸭的这个梦想实现了吗?请同学们读课文最后一段。

  (3)指导朗读最后一节。

  ①问:丑小鸭发现自己变成了白天鹅。心情怎样?丑小鸭会说些什么?

语文教学设计11

  上了《小虾》这一课,我确实觉得先不说我这节课的问题,我确实再一次明白了,要想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多读文学作品,多看教学实录,多看别人的教学设计,这些才是帮助自己提高水平的有效途径。

  在这篇文章中,小虾吃食时的动作描写,是很好的表现了小虾吃食时的谨慎,可是,我却只停留在了抓住几个写顺序的词语上,折腾过来,折腾过去,到底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去刻画小虾吃食的过程,我并没有透过我的教学让学生去体会到,小虾吃食的与众不同正是这篇课文的精妙之处,如果能让孩子体会出来,那孩子去写自己的作文时,他们一定能比较容易感受到抓住特点来描写的方法了。而不一定是象我课堂上讲的非要死板的用那几个表示顺序的.词语,那几个词语用不用,要用,但不是只能用那几个词语去描写,也不是按照那几个词语去描写了,文章就写好,关键是能象《小虾》这篇文章一样,抓住事物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来写,这样才是最好的。文章写出来才生动,才有特色。

  在教学中,孩子们的朗读,反映出我自己的阅读教学没有让孩子真正理解,没有把小虾的有趣之处让孩子发自内心的感受到,所以,读的不理想,其实,我相信,只要我们老师的阅读教学过程是到位了的,就不怕学生读不到位。

  这一课上完了,虽然有很多的问题,但我也觉得收获颇丰,也触动了我去思考我该如何去备课。

语文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

  2、感受祖国山河壮丽,体会作者乐观豪迈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收集有关长江、李白的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读诗导入,了解长江。

  1、课件出示一组有关长江诗词,学生读。

  2、你对长江了解有多少?(汇报有关长江资料)

  二、朗读古诗,初悟诗意。

  1、(课件出示古诗)请同学们自由出声读。

  2、师范读。

  3、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读。

  三、品读理解,感悟诗情。

  1、理解诗意你有哪些方法?用喜欢的方法自学古诗。

  2、汇报诗题。

  (1)“望”是什么意思?

  (2)“天门山”指什么?

  (3)看作者把诗题的`意思补充完整。

  3、汇报第一句。

  (1)指名解释第一句(一、二名学生汇报)。

  (2)启发提示。

  理解古诗中的“断”、“开”和“回”。

  (3)第一句诗中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色?

  4、汇报第二句。

  (1)指名释意古诗(一、二名学生汇报)。

  (2)看最后一句古诗,你认为李白现在在哪儿?现在能更完整地说出诗题的意思吗?

  (3)这“一片孤帆”从哪里来?作者正往哪行驶呢?

  (4)点拨难点。

  A:“出”字是一个表示什么的词?;

  B:用动词写天门山你有什么疑问吗?;

  C:此句诗改成“两岸青山相对立”好不好?;

  D:用“出”字有何绝妙之处?;

  E:学生讨论汇报,并提出汇报交流要求。

  听别人的发言,请你认真思考,看对自己的想法有提示、帮助。

  5、解释整首诗的意思。

  6、通过整首诗看出李白在赞美什么?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吗?

  四、拓展知识,丰富积累。

  1、汇报交流有关李白资料。

  2、能背出李白写的其它古诗吗?

  五、结语升华,提出希望。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朵奇葩,李白及他的诗歌只是这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待我们去欣赏、去诵读。

  课后同学们多积累古诗,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宣布下课)

语文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运用偏旁归类的方法巩固识字,积累词语。

  2、辨认六组形近字,并正确书写。

  3、了解“吗、呢、吧”的用法,练习用他们说疑问句,发展语言。

  4、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儿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培养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辨认六组形近字,并正确书写,了解“吗、呢、吧”的用法,练习用他们说疑问句,发展语言。

  【教学准备】

  苹果贴树,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用偏旁归类的方法巩固识字,积累词语。辨认六组形近字,并正确书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玩游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到语文田地去玩几个有趣的游戏。

  二、游戏一:摘苹果(我会认)

  1、出示苹果树贴图,树上贴有三种苹果:红苹果、黄苹果、青苹果,三种苹果背面分别贴着带有言字旁、单人旁、口字旁的字,共22个。

  激趣:多漂亮的一棵苹果树!谁能准确地叫出苹果背面的字朋友的名字,摘到的苹果就送给他。苹果背面的字朋友就藏在语文园地五的“我会认”中。小朋友们赶快读一读、记一记,等一会儿比比哪个小组摘的苹果多。

  2、学生自由练读、识记,(忘了可以查查生字表)

  3、四人小组互读,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

  4、做游戏。

  在苹果树的一侧贴出分别写着言字旁、单人旁、口字旁的三个大苹果贴图,(红、黄、青三种颜色)介绍游戏规则:摘下一个苹果后,先领大家准确地叫出背面的字朋友的名字,然后把字卡揭下来,贴到相应的大苹果后面,读准了,贴对了,就能得到这个苹果。

  做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互相正音。

  5、归类识记:

  找出三组字各自的字形特点。

  小组齐读,全班齐读。

  6、变序抽检。

  教师变序抽取三组生字卡,学生开火车认读。

  7、扩展训练:这棵树还会长出哪些苹果?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带有这三个偏旁的字,鼓励在生活中识字。

  三、游戏二:吃水果(我会读)

  1、大屏幕出示纵向排列的草莓、葡萄、橘子、西瓜、香蕉等五种水果图案,五种图案中隐含着12个词语的五种不同排列方式,鼠标点击一个图案,该图案后面即出示一组词语。

  介绍游戏方法:想吃哪种水果,就要又快又准确地读出水果后面的词语,都读对就能得到一张水果贴图。

  2、同桌练读,小组练读。

  3、做游戏,教师适时正音。(指名选读,小组选读,男女生分别选读)

  四、游戏三:帮字朋友找“兄弟”(比比写写)

  1、出示12张生字卡,指名读、开火车读。

  2、游戏:在这12个字中,有六对兄弟,小朋友能不能找出它们?

  请6名学生分别上台找一找,把找到的摆在一起。

  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它们是“兄弟”?它们哪儿长得像,还有哪儿长得不像?

  全班交流。

  3、扩展训练:在你认识的字朋友中,还有这样的“兄弟”吗?

  4、书写指导

  教师用黑板上的田字格示范书写“马、鸟、四、两”。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要求书写正确,把字写匀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解“吗、呢、吧”的用法,练习用他们说疑问句,发展语言。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儿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培养语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玩了三个有趣的游戏,把这些字朋友、词朋友记得更牢了。来,跟它们再打打招呼。(变序抽取“我会认”、“我会读”、“比比写写”的字卡、词语卡,学生开火车读)

  这节课,我们再一起到语文园地参加两项比赛。

  二、读句说句比赛(读读说说)

  1、指导读句子。

  出示三句话,教师范读。

  指名读。

  2、找找这三句话的共同点。

  读了这三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同桌互相读读、问问。

  3、说句子比赛。

  小组合作,用“吗、呢、吧”分别说句子。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比赛方法:各组选择三个句子参赛,每个组员都要有说的机会,由小组长自主安排,可以一人说一句,也可以两人一起说一句。

  评议,选出本项比赛的冠军小组。(用得准确,说出问句的.语气)

  说得不理想的学生再试一次。

  三、朗读比赛(我会读)

  1、教师范读《天上的小白羊》,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

  2、交流感受:听着老师朗读,你好像看见了什么?

  3、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圈出不会读、读不好的字相和没学过的字。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各自遇到的困难,互帮互学。

  5、指导朗读。

  各组提出自己小组还没有解决的困难,请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帮忙。

  教师指导朗读。重点指导学生读准“站、躺、凉、肥、才”五个字及多音字“着”,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像,读出与白云交谈的语气。

  6、朗读比赛:

  小组合作练习朗读。

  第一轮比赛:各组派一名代表参加。

  第二轮比赛:小组集体参加。

  评选朗读比赛的个人冠军和小组冠军。

  7、扩展训练。

  讨论:天上的白云有时像成群的小白羊,有时又像什么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像和平时的观察,试着改编这首儿歌,如:《天上的小白兔》、《天上的大白鹅》……

  全班交流。

语文教学设计14

  教学目的:

  1.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3.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4、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以及自己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懂课文,了解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对太阳的有关知识的科学道理的了解

  教具准备计算机、录像

  课时分配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繁殖”的意思;“蒸汽”与“蒸气”的区别。

  2、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3.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提出问题自学课文,寻找答案。

  归纳每节主要意思,板书,理清课文层次。分段,说出段意。

  一.出示.课件,创设情景。

  同学们,在广袤的宇宙中,我们居住的地球只是一个小小的星球,它与恒星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太阳的知识。(板书课题)。

  要研究一个事物,首先要提出问题。(板书:“?”)现在你们面对太阳,想知道什么呢?

  (学生提问。估计学生对太阳的大小、远近、温度等均会提出问题。)教师鼓励学生,给问题分类。

  你们提的问题怎样去寻找答案呢?

  一是从课文《太阳》中找,二是课外自己去阅读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三是有的现在我们人类还没有得出结论,要靠你们去研究,去发现,去解答。

  二、自学课文,寻找答案。

  1、欣赏课文。2、自学课文。3、交流收获。(归纳每节主要意思,板书,理清课文层次。分段,说出段意。)

  三、汇报预习成果。

  1、正音:2、生字:3、生词:“繁殖”的意思;“蒸汽”与“蒸气”的区别。(.课件)4、质疑。

  (学生收集的课外资料很多,可以进行一次小小的展览。)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2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太阳》一课。大家打开书,谁能说说本课的分段情况。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介绍远大热

  关系

  二、交代目的:本节课,我们主要研究这两个问题,学习相关的知

  识,并解决上节课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三、学习第一段

  1、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呢?大家快速读一读课文的第一段,从中找到答案。

  ⑴生读,找答案。⑵教师板书:一亿五千万公里远、一百三十万个地球、六千度(三千倍)

  2、课文怎样介绍这三方面内容的呢?结合一个句子来学习。

  3、出示1句:一人填空,大家判断,对了齐读。出示改句,对比谈不同,(研究为什么用数字就显得准确明了?)

  板书说明方法。小结:列数字是一种说明方法,使用这种方法会使说明的问题准确,更有说服力。朗读第一句,能不能读出“太阳离我们可真远啊”这个意思。个人,指名读,齐读。

  4、从作者介绍太阳的这一段中,作者还用了哪些方法呢?我们还能发现什么呢?同学们一边读一边仔细地想,看谁的'新发现最多。

  5、交流思考成果。(见右侧)软件配合。出示后两句。

  6、小结:作者以传说引起话题接下来又用了数字、比较、比喻、等说明方法介绍太阳的特点,清楚明了,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学习第一段,大家把读书思考结合起来,一边读一边想,并善于.总结这是非常好的读书习惯,大家要发扬。

  7、朗读第一段。?

  四、学习第二段

  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怎样密切呢?下面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研学习第二段。你们可以先研究太阳和人类哪些方面有关系,再想有着怎样密切的关系?你们可以画,可以批书。做得好的到黑板来写。

  2、讨论,找快的到黑板板书。(1——2人)

  3、研究板书是否合理。补充,归并、精练,理顺。

  4、研究太阳究竟与人类关系怎样的密切呢?对照板书讲一讲。(生存需要、生活条件、直接关系)(准:质疑

  5、看软件。软件中有一些人类与太阳关系的科学道理的介绍,想看哪一个?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讲解。

  6、小结:这一段列举了这么多内容,是有顺序的介绍。通过交流知道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太阳的关系太紧密了。

  7、朗读。

  第三教时: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以及自己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3、出示最后一节。⑴自读,有无疑问。⑵选择你最拿手的方法练习背诵

  小结: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要保护环境。作者这句话写的多么严谨啊!

  五、.总结:课文内容我们基本理解完了。关于这篇课文谁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准)质疑,解疑。

  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些关于太阳的最基本的知识。随着科学

  技术的发展,人类又发现了太阳的许多奥秘。老师收集了一些图片,同学们如果有给大家介绍的可以举手。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借助发明的天文望远镜历来实现的。后来有了航天飞机和人造卫星。通过他们拍摄到了浩瀚宇宙的许多图片。

  这是银河系。这是银河系内的太阳系,九大行星正围绕着太阳运动。地球。太阳。太阳上的黑子。太阳能是一种可供利用的新型能源,可以用来一……总之,太阳有着无穷的魅力,它他正等者我们去进一步探索。

  谁还有要跟大家介绍的知识?

  如果你是一位科学家,你想把这些知识介绍给孩子们吗?其他同学对修改这篇课文有什么意见?憧憬。

  六、关于地球,关于太阳,关于宇宙,有许多奥秘正等待我们去研究。

  我国古时候有后羿射日的传说,这个传说表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坚强决心和造福人类的崇高思想。

  希望同学们能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有一天你们都能成为征服自然,征服宇宙、造福人类的新时期的后羿!

  七、作业

  把你了解到的有关太阳的知识,可以是课文和课外的或是自己对未来的大胆想法编一期小报,或写一篇科幻文章,或画一幅画,或制作一件模型。我们一起开个学科学交流会。

  板书:10太阳

  远一亿五千万公里

  大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数字、比较)

  热六千度(三千倍)

  植物动物矿物

  关系云雨雪风没有……就没有

  预防治疗疾病

  全文用数字的方法运用较多,可以让学生仿写一个片断。

语文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嗅、奈、煞”等7个生字,会写“呆、巢、齿”等13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抓住描写老麻雀和猎狗动作的词语,体会老麻雀的无畏精神。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件事情写清楚的。

  2.从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动人故事中,懂得动物也有伟大的母爱。

  课时安排:2课时

  1.认识本课“嗅、奈、煞”等7个生字,会写“呆、巢、齿”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打猎、无可奈何”等词语。

  2.学习用查字典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麻雀伟大的举动。

  1.读写、积累并运用生字新词。

  2.交流、学习、掌握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麻雀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麻雀的体型,获得视觉上的观感。

  导语:“小小尾巴高高翘,不会走路只会跳。房檐树洞是它家,爱吃谷物不吃草。”大家知道这个谜语说的是什么动物吗?清早出门时,我们经常能听到它们叽叽喳喳的叫声哦。(生答麻雀)没错,说的就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鸟——麻雀。请大家看看图中的这只麻雀,再回忆一下你们见过的麻雀,说说它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吧!(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它们又活泼,又机灵,又胆小,外貌非常普通。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认识一只特别的麻雀哦。

  2.出示课题,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屠格涅夫(1818—1883)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批判精神,善于把握时代的脉搏,主题鲜明,结构紧密,人物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对俄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代表作有《猎人笔记》《贵族之家》《父与子》《罗亭》等。《猎人笔记》描写了俄国农奴制度下农奴的悲惨生活,暴露了俄国农奴制度的的黑暗和残酷,在俄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就节选自《猎人笔记》。

  2.听音频朗读,一边听,一边学习停顿和朗读语气。注意自己读不通顺的地方。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会写的字:到呆无可何里牙身

  儿斗大力住

  会认的字:扎救

  (2)指导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

  扌:掩(掩盖)护(保护)搏(搏击)打(敲打)

  口:嗅(嗅觉)嘶(嘶哑)喊(喊叫)唯(唯一)

  (3)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指导生字书写。

  ◆书写指导:

  〔奈〕上下结构,上宽下窄。“大”撇、捺伸展盖下,“示”两点呼应。

  〔齿〕上下结构。“止”两竖宜短,末笔横长,写在横中线上,下部略小。

  〔庞〕半包围结构。“广”撇往左下长伸,“龙”右部整体略出“广”。

  ◆易错提示:

  〔嗅〕右下部是“犬”不是“大”,不要漏写一点。

  〔巢〕上部三个“”,不要多写或少写,方向不要写反。

  〔齿〕下部是“”,不要写成“凶”。

  〔庞〕被包围部分是“龙”,不要写成“尤”。

  (4)学生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纠正坐姿、握笔姿势、书写错误等。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圈画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交流圈画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

  (1)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白桦树。

  预设:先出示狂风吹动树木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什么是“摇撼”,再引导学生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义。可以理解成“摇动”的意思。在阐述词义的过程中要强调词语的适用范围,以免学生误用。

  (2)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预设:出示猎狗的图片,最好能突出它锋利的牙齿。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出对猎狗牙齿的主观感受,在教师的引导下想象猎狗的牙齿在捕杀猎物时所起的作用,从而体会句中“锋利”一词的准确性。在学生明白“锋利”指兵器、工具等尖而薄的基础上发问:为什么人们也会用“锋利”来形容某篇文章的语言?由此发散到“锋利”的另一个释义,即抽象意义上的“尖锐”感受。

  (3)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

  预设: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嘶哑”的嗓音是什么样的,如老师长时间讲课后的声音或学生嗓子不舒服时的声音,还可以播放具有代表性的歌手的歌唱片段,让学生重点体会它是一种“沙哑”的嗓音状态,一般出现在人或动物疲累、紧张的情况下。

  (4)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

  预设:教师先展示猎狗和麻雀体型对比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庞大”的意思。再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说一说什么东西给大家带来“庞大”的感觉,教师可适当进行提点,如高楼、高山、大树、长得很高的人,等等。最后可以采用造句的方式进行巩固。

  小结:这一次,我们又学到了几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当然,理解词语的方法并不仅限于这几种,大家要从词语本身出发,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希望大家多多挖掘自己在学字识词方面的才能,争取找到自己独特的小妙招。

  3.指导词语归类。

  ◆AAB式:悄悄地呆呆地慢慢地

  4.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阅读与思考。

  A.文中出现了哪些角色?(“我”,小麻雀,老麻雀,猎狗)

  B.本文的叙述顺序是什么?(事情发展的顺序)

  C.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并吓退了猎狗的故事)

  预设:引导学生抓住核心角色——“老麻雀”,围绕它的举动进行总结。

  D.出示课件,填空并齐读:本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先交代事情的起因——(“我”的猎狗发现了一只被风吹落在地的小麻雀),接着叙述事情的经过——(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从树上飞下来,保护小麻雀,吓得猎狗慢慢后退),最后交代事情的结果——(“我”带着猎狗走开了)。老麻雀的举动让我们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预设: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借机总结规律,凡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文章,只要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进行概括,再将其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合作与交流。给课文标上段序,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交流为什么这样划分,归纳出每一层次分别写了什么。

  预设:先引导学生找到对应的'描述事情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段落,再进行层次的划分和段意的总结。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不急于确认答案的正误。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讲猎狗随“我”打猎归来,途中看到从巢里掉下来一只小麻雀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讲老麻雀在庞然大物——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吓退了猎狗。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讲猎狗被“我”带走,小麻雀得救了。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弱小的老麻雀竟然逼退了庞大的猎狗,这场面多么令人震惊啊!我们都知道本文节选自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其实作者在这篇文章后面还写道:“是的,请不要见笑。对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儿,对它的爱的激情,我是怀着虔敬之情的。”鸟儿的英勇表现在哪里?“它的爱的激情”又是指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虔敬之情的?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节课上解决。

  小结:这节课上,我们共同学习了本课中的生字难词,整体把握了课文内容,并且受到了一定的情感熏陶。看到大家在课堂上的活跃表现,老师非常开心。

  (示例:同学这次在识字写字环节中表现得非常突出,让老师感到很惊喜,希望你以后也能多多参与,主动和老师、同学进行互动;同学对词义的理解真是太有一套啦,你的很多想法给老师也带来了不少启发;和的朗读既流利,又充满感情,老师和同学们都被你们的朗诵感动了呢。同学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做得非常准确,是在课前做了预习准备吧?希望大家多向这些同学学习,开动脑筋,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学到的不仅有知识,还有方法和思维,而这些才是获得知识的诀窍。)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2.体会老麻雀为保护小麻雀所表现出来的不畏**的精神,感受“母爱”的强大力量。

  3.理解作者传达出的同情、爱护弱小,藐视、不惧强大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活动》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设计11-19

语文荷花教学设计01-27

语文《春》教学设计10-02

语文练习教学设计06-09

语文园地教学设计07-14

人教版语文的教学设计11-22

语文教学设计04-01

语文教学设计04-04

《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02-09

《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