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部编版《四季之美》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部编版《四季之美》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部编版《四季之美》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旷、怡、凛”等5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生字,结合生活和字理的方式理解“红晕、凛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体会静态和动态描写,感受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静态和动态描写。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教学预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句子回读一遍;(2)作者认为四季最美的分别是什么?用“”画出相关的句子。
2.反馈:
(1)读通句子
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窠”读kē,表示在洞穴中筑的鸟窝;还有一个字跟它很像,“巢”cháo,表示在树上筑的窝。这两个是它们的古文字,你能区分吗?
落雪的早晨当然美,就是在遍地铺满白霜的早晨,或是在无雪无霜的凛冽的清晨,生起熊熊的炭火,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那闲逸的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
“暖和”(huo)相对应的.“凛冽”都是两点水,“冫”古同“冰”。两个两点水组成的词你猜猜可能是什么意思?
(2)作者认为四季最美的分别是什么?
指名说,(很快能找到这四句话的举手)这么快就能找到你们有什么秘诀吗?
读句子,作者对四季的感受有什么特别之处吗?(黎明、夜晚、黄昏、早晨)
补充清少纳言资料:
清少纳言姓名已不可考,清是她的姓氏,有人说她曾经担任过“少纳言”一职,也有人说其叔父可能曾经出任“少纳言”一职,因此,以"少纳言"为其名。
清少纳言作为皇后藤原定子身边的女官,在宫廷斗争中风雨飘摇。皇后死后,她离开宫廷,下落成谜。
了解作者的背景,再来读她的感受是不是有不一样的领悟呢?让我们进入课文。
二、研读黎明,感受韵味
1.指名读,同学们一边听,一边脑海中想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正音“晕”yùn,红晕其实我们很常见,比如害羞的时候脸上会出现红晕,另外什么时候脸上也会出现红晕?(喝酒了脸上会泛出红晕,天冷了冻出红晕等)
天空、彩云
鱼肚色、微微的红、红紫红紫
2.你觉得春天的黎明美吗?自己读一读。
美,很多时候是说不清楚的。清少纳言感受到美以后,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真有意思”。我们也来做一件有意思的事好吗?
读材料,四人小组讨论:哪位作家写的“黎明”你们觉得和课文有点像?
3.交流,有感情朗读。
4.教师小结:读着读着,你们的眼前是不是有画面感了呢?像这样,把景物描写得像一幅画一样的叫静态描写;如果把景物描写得像电影一样动起来的叫什么?(动态描写)
拓展:你看这两处描写,哪个是静态描写,哪个是动态描写?
(1)翠鸟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2)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
孩子们,你能一眼看出来吗?怎么看出来的?
第(1)句把景物描写得像一幅画一样;第(2)把景物描写得像电影一样动起来了。
三、研读夏夜,体会写法
1.请默读第二自然段,用横线划出静态描写,用波浪线划出动态描写。
明亮的月夜固然美。
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起舞。
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2.合作读,读着读着,你发现清少纳言原来是因为什么才喜欢夏夜的?
3.迁移:不论是明亮的月夜,还是有无数的萤火虫的暗夜,或者一只两只萤火虫的雨夜。清少纳言运用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得美丽、迷人。
你能像清少纳言那样写写你的生活感受吗?可以像第一段那样用静态描写,也可以用动态描写,或者像第二段那样用动静结合的写法。
最美是
结课:动静结合使景物描写更生动,清少纳言对于秋天和冬天又有怎样独特的感悟呢?又是怎样使用动静结合来表达的呢?下节课我们再研究。
部编版《四季之美》教学设计2
一、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散文诗。日本女作家清少纳言选择了与春夏秋冬四季相对应的、她认为最美的四个时刻——黎明、夜晚、黄昏、早晨来咏唱。四季之美,作者信笔写来,春天的柔和、夏天的有趣、秋天的温暖、冬天的和谐都细腻真挚,溢于言表。这首散文诗结构简单,语言简洁,诗意含蓄,娴静委婉,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之情,值得品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朗读感悟为主,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在朗读中体会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培养欣赏美的情趣。
二、教学目标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运用已学的预测阅读策略,结合题目,预测文章内容,与原文对比,感受作者的细腻,体会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景物的独有韵味。
(三)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
三、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景物的独有韵味。
四、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欣赏古诗《四时》,感受四季之美。
2.课件展示四季的风景图,并配以和缓的音乐,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处于那样的意境中。
师:大自然中四时的风景各异。我们感受过“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喜悦,欣赏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明丽,品味过“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热烈,更体验过“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情趣。季节的交替,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四季的轮换,为我们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景。接下来,让我们跟随日本女作家清少纳言,一起去感受她笔下的四季之美吧!
5.教师板书课题,理解课题。(板书:四季之美。)
[设计意图]课题的意思是“四季的美”,点明了本文的写作对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的相关知识。
清少纳言(约966—约1025)真实姓名不详。日本平安时期著名女作家。“清”取自她的家族姓氏“清原”,“少纳言”为她在宫中的官职。清少纳言因家学渊源,自幼熟读《汉书》《蒙求》《白氏文集》等汉文著作,才华不凡。她的随笔作品《枕草子》被后世誉为“日本散文鼻祖”,与《源氏物语》合称“平安文学双璧”。
2.预测阅读
(1)预测
古代的散文,有上等读法和次等读法之说,上等读法就是运用预测的阅读策略阅读文章,下面我们就根据题目“四季之美”,请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如果你来写这篇文章,将如何描写四季之美?
预设:我会写春天的柳树,夏天的荷花,秋天的枫叶,冬天的白雪。
总结:同学们的想法非常不错,接下来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走进《四季之美》这篇文章,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四季之美的。
(2)学生自读课文
①给每一个自然段标上序号,注意自己读不通顺的地方。
②将预测与原文对比,感受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景物的独有韵味。
提问:作者写的景物与我们平时见的文章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预设:平时的文章只会写四季最常见(司空见惯)的景物,而作者却写了我们都没注意到的景物。
总结:作者描写景物到底怎么不同呢?这个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点一点去探讨。
3.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
思考:本文的题目是“四季之美”,作者笔下写出了四季的哪些美?请在原文中找到那句话。
[设计意图]本文写四季之美,结构简单,全文共四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描绘一个季节的景物特点。对于学生来说理清文章的层次不难,难点在于了解每个季节景物的特点。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为下面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篇文章的?
预设:引导学生找出显示文章脉络的词句,找出时间节点,如“春天最美是黎明”“夏天最美是夜晚”“秋天最美是黄昏”“冬天最美是早晨”,其中的“春、夏、秋、冬”即为时间节点,这样就能清楚地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
明确:时间顺序(季节顺序)。
(2)作者眼中四季最美的时间是在什么时候?
明确:春天,最美的时间是黎明。
夏天,最美的时间是夜晚(暗夜和雨夜)。
秋天,最美的时间是黄昏。
冬天,最美的时间是早晨。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研读文章第一自然段
(1)春天的黎明,最美的景物是什么?
预设:天空,彩云
请学生多次朗读关于天空、彩云的句子,让学生自己感受并找出描述景物的动词,即泛、飘、染。
总结:同学们,这些词语都是动词,这也正是这篇文章的独特之处。这篇文章所描绘的景物有些是我们平时没有注意的,但即便是平时常见的天空、彩云,也写出了不一样的韵味,就是因为作者用了泛、染、飘这样的动词,才描绘出了景物的动态美,让我们感受到这篇文章独特的韵味。
(2)再次研读第一自然段,找一找,文中还有动态描写吗?
预设:鱼肚色红晕红紫红紫,颜色的变化,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3.学生自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找出作者描写了夏天的哪些景物,以及关于动态描写的词语,完成在任务单上并用实物投影展示。
预设:最美的景物有明月、萤火虫。
动态词语有翩翩飞舞,闪,飞行
总结:文章通过两组关联词语,固然…也有…,即使…也有…,让我们感受到三种夏夜不同的景致,翩翩飞舞、闪着朦胧的微光营造出夏夜的'静谧,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读学习文章第三、四自然段。
4.学生自读文章第三、四自然段,找出作者描写了秋天和冬天的哪些景物,以及关于动态描写的词语,完成在任务单上。
(1)第三自然段
预设:最美的景物有归鸦、大雁、风声、虫鸣
动态词语有夕阳斜照、夕阳西沉、夜幕降临、比翼而飞、风声、虫鸣
总结:点点归鸦“急急匆匆”朝窠里飞去和成群结队的大雁“比翼而飞”是壮观场面,“风声、虫鸣”是细微的景物,这是点面结合的写法。夕阳斜照夕阳西沉夜幕降临,这是按时间顺序进行描写了太阳落山的动态之美,这些将秋天景致的安静及高远一览无余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就好像我们眼前正发生着这一切似的。
(2)第四自然段
预设:最美的景物有雪、霜、火盆
动态词语有落雪、铺满、生起、穿过
总结:结合图片和生活经验想象,凛冽的早晨,在暖和的屋子里烤着炭火,手捧一本书,是多么的舒适、闲暇和安逸啊,所以这时候作者的心情应该是“闲逸”。此外,“铺满白霜”和“熊熊炭火”既有动静上的对比,一静一动,又有颜色上的对比,一白一红,从而感受冬天早上的情趣与闲适。
5.整体感受回顾文章。
配乐朗诵整篇文章
总结:本文的语言非常具有画面感,当我们在读那些描写优美的句子时,脑海中总能浮现出一幅幅动人的图画。这篇文章曾被多国译者翻译,下面我们再来读一读由林月文翻译的这篇《春曙为最》。
四、对比阅读,选出喜欢的文章,并说出理由。
春,曙为最。逐渐转白的山顶,开始稍露光明,泛紫的细云轻飘其上。
夏则夜。有月的时候自不待言,无月的暗夜,也有群萤交飞。若是下场雨什么的,那就更有情味了。
秋则黄昏。夕日照耀,近映山际,乌鸦返巢,三只、四只、两只地飞过,平添感伤。又有时见雁影小小,列队飞过远空,尤饶风情。而况,日入以后,尚有风声虫鸣。
冬则晨朝。降雪时不消说,有时霜色皑皑,即使无雪亦无霜,寒气凛冽,连忙生一盆火,搬运炭火跑过走廊,也挺合时宜;只可惜响午时分,火盆里头炭木渐蒙白灰,便无甚可赏了。
预设:更喜欢林月文译的这篇文章,结构简单明了,词句押韵,朗朗上口。
六、总结整理,巩固提高
试着用时间顺序写一写你喜欢的植物的成长过程。
部编版《四季之美》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本课8个生字,学习多音字“晕”和“着”。
2、能抓住表示时间的词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感受四季之美。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爱。
4、背诵课文。摘抄优美的词句,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能抓住表示时间的词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感受四季之美。
教学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爱。
2、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子课件、卡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引出课题
1.师:屏幕出示四组描写四季的四字词语,问同学们“同学们请观察这些四字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春暖花开鸟语花香万物复苏
绿树成荫挥汗如雨骄阳似火
秋高气爽秋雨绵绵稻谷飘香
冰天雪地冬日暖阳鹅毛大雪
生:我发现这些词语都跟季节有关,第一组是描写春天的词语、第二组是描写夏天的词语、第三组是描写秋天的词语、第四组是描写冬天的词语。
师:你们可真棒!那你能用上你喜欢的词语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那个美丽季节吗?
师:春天给人以生机,夏天给人以热情,秋天给人以丰盈,冬天给人以沉静。作家们以生花妙笔为我们展示了色彩缤纷的四季。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徜徉在四季的'美景中,你们愿意吗?(板书课题:四季之美)生:齐读课题。
2.作者简介
清少纳言,生卒年不详,大致活动于公元1000年前后,日本平安时代杰出的女文学家。她生于社会低微的贵族家庭,父亲清原辅是著名歌人。公元991年前后,她入宫做了皇后定子的女官,数年后,定子卒,她结束了宫中生活。
清少纳言聪颖而富有才智,精通和汉文学,有散文随笔集《枕草子》和《清少纳言集》传世,《枕草子》是日本最早的散文随笔集,共三卷约三百段,在这部书中,作者运用细腻的文笔,描绘了自然界的千变万化,宫中的礼尚往来,人世的悲喜交加;不愧为日本平安文学中一枝永放异彩的奇葩。清少纳言的散文诗作文字简洁精当、诗意醇厚,感情真挚,娴静委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3.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文章的那一部分?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四季的美?
四、课后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抄写你喜欢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你有积累过哪些描写四季的诗歌?谁能背上一两句?那么今天咱们就来继续学习第22课,一起去欣赏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笔下的四季之美!
二、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1.用过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你喜欢的句子。
2.哪位同学能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3.谁能说一说,春天最美是什么?
(生:春天最美是黎明。)
4.师范读,学生跟读这一自然段。
5.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美!那过了春天,就会迎来美丽的——夏天!你们喜欢夏天吗?为什么呢?
过渡:师:是啊,夏天确实美,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第二自然段夏天的美!
6.齐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夏天最美是什么?
(夏天最美是夜晚)
7.课件出示萤火虫动态图,是啊,看,夏天的夜晚确实很美!翩翩飞舞的萤火虫给给夏夜增添了无限的乐趣!那谁能用欢快的语气再来读一读!
过渡:(课件出示树叶飘落的动态图)看,树叶开始飘零,我似乎感觉到了一丝丝寒意,此时,让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季节?(手指着秋天卡片)
8.接下来,老师带着你们一起进入秋天的黄昏!哪位同学愿意跟你的好朋友一起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找出这段中的四字词语。
(点点归鸦、急急匆匆、成群结队、比翼而飞、夕阳西沉、夜幕降临、心旷神怡)
8.是啊,秋天那么美,叫人感到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让我们再回到秋天最美的黄昏,全班齐读。
过渡:多么美丽的画面,真的叫人心旷神怡,这么美的秋天,哪怕秋雨绵绵,也叫人觉得温暖了。秋去冬来,我们就可以穿上厚厚的雪地靴去滑雪了,多么有趣!让我们一起进入冬的世界!(课件出示冬天图片)
9.冬天哪一个时刻最美呢?哪个组的同学来读一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冬天最美是早晨。)
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师:多么美四季呀!让我们再去感受一下四季之美吧!(播放录音)
师:老师是伴着音乐读的,你们也想这样读吗?(播放音乐)
生:伴着音乐读课文。(美美的读)
师:你们读的太美了,让我仿佛置身其中,谢谢你们。
(若时间允许,试着背诵)
四、小练笔
师:播放一首跟四季有关的歌曲。你最喜欢哪个季节?请四人小组写一写!
五、小结:
今天咱们学习了“四季之美”这篇课文,作者通过对于四季景物的观察,体会到四季景物的变化,四季里景物的不同的美,表现了作者善于观察,善于体验生活的高雅情致,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阅读其它关于四季的文章。
部编版《四季之美》教学设计4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会写1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检查预习,学习生字,感受四季之美
1.导入:同学们,你们曾经见过很多四季的美景吧,谁能把你眼中的美景说一说?那么在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的眼中,四季之美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走进这美丽的时光。齐读课题《四季之美》。
2.自由读课文,说说清少纳言认为的四季最美的时光分别是什么时候。
3.借助预学单,小组分享学习重点字词。
4.指导书写:“黎、漆、逸”三个字。
5.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认读。相机指导读音、字形。
6.出示句子,体会朗读。
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这情景着实迷人。
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
7.默读课文,分享清少纳言笔下的四季之美具体是在什么时候?
预设: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冬天的早晨(板书:春夏秋冬)
8.整体感知,梳理质疑。结合生活实际,感受四季的美。
(1)我们都经历过四季,也经历过四季中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冬天的早晨。那么,在你的眼中,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呢?
(2)能用你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你心中最美丽的景象吗?(写在学习单上)
(3)请你用一个词来表现这种美景。(指名说)
二、结合文本,体会散文的特点
读课文,你发现了什么?
明确:每一段的结构都是一致的,都围绕着“美”这一主题来进行描写,这是写景散文的一大特点。
三、梳理疑问,聚焦主问题
1.清少纳言笔下的四季之美到底美在何处呢?文章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
2.师:下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日本散文家清少纳言的作品《四季之美》,去欣赏和感受作家笔下的那一处亮丽的风景!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借助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重难点)
一、复习导入,回顾四季之美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在清少纳言的眼中,四季最美的景色分别在什么时候?(板书: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冬天的早晨)
2.那么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清少纳言的世界,去欣赏她带给我们的美妙的四季景色吧!
二、品读文本,体会四季之美
(一)出示自学提示:清少纳言笔下的“四季之美”到底美在何处呢?文章又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
(二)整体感知四季之美。
请你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带给你“画面感”的句子,填写在表格内。并思考它用了哪种描写方法。
预设:画面感描写方法春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染上、微微的红晕、红紫红紫、彩云动作、颜色、叠词夏漆黑漆黑、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蒙蒙细雨、闪着朦胧的微光颜色、物体、动作、不同时间秋夕阳斜照、点点归鸦、急急匆匆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比翼而飞、夕阳西沉、风声、虫鸣颜色、物体、神态、样子、声音、动作、由远及近冬遍地、铺满白霜、无雪无霜、熊熊的炭火、捧着火盆、穿过走廊、白灰样子、颜色、动作、对比1.深入品读,体会四季之美。
选取你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谈谈你的感受!四人小组互相交流一下。
预设:
(1)春。
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一点儿一点儿:跳动着的',慢慢地。
泛着、染上:一片一片地。
鱼肚色、红晕、红紫红紫、彩云:颜色的变化带给人一种神秘的感受。
出示视频,观察太阳升起时天空的变化。
①指导朗读。
开始部分节奏要舒缓,读得要轻一些,要读出黎明时的安静。特别是“一点儿一点儿”要读得慢一些,表现东方天空慢慢变化的过程。
②背诵。
想象画面: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2)夏。
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这情景着实迷人。
①想一想你眼中的夏夜的美是怎样的?
②对比读。
明亮的夜——固然美。
漆黑漆黑的暗夜——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暗夜与闪亮的萤光)
蒙蒙细雨的夜晚——一只两只的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雨夜与朦胧的微光)
③想象着画面再读。思考:作者为什么会选择这些景色进行描写?
④指导朗读。
想象画面:体会夏夜静谧的氛围,通过轻柔的语气感受夏夜三种不同的景致。朗读“翩翩飞舞”“闪着朦胧的微光”等词语时,要突出安静的夜晚中的动态变化,让人感受到惊喜。
⑤背诵。
结合关键词:固然、也有、即使……也……
(3)秋。
秋天最美是黄昏。夕阳斜照西山时……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
①感受画面:夕阳斜照——夕阳西沉。(时间的变化)
点点归鸦——成群结队的大雁。(画面的变化)
②感受声音:暗夜的寂静无声更突显了风声与虫鸣。
③对比感悟:动——静;画面——声音。
④指导朗读。
前半部分要适当加快节奏,以便体现归鸦和大雁“急急匆匆”“比翼而飞”时的动态画面;最后一句宜舒缓,让人感受到风声、虫鸣背后的安静以及秋天景致的辽阔高远。
⑤背诵。
结合具体景物想象画面:出示夕阳斜照、点点归鸦、成群结队的大雁、夕阳西沉等景物图片。
(4)冬。
冬天最美是早晨。落雪的早晨当然美……这未免令人有点儿扫兴。
①你喜欢冬天吗?生活中的冬景是什么样子的呢?
②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谈谈在寒风凛冽的早晨,坐在暖和的炭火边,手捧一杯热茶的感受。(相机采访,创设情境)
③想象画面:在动与静、冷与热、凛冽与闲逸中感受和谐之美!
④指导朗读:结合冬天早晨的闲适,朗读时可用舒缓的语调,读出寒冷的冬天手捧炭火穿过走廊时的闲情逸致。
⑤背诵。
落雪——铺满白霜——无雪无霜——熊熊炭火——手捧火盆——寒气渐退——变成白灰
2.学习表达,感悟四季之美。
(1)观察学习单中的表格,发现:
利用对多彩的天空、云朵;满天的萤火虫;点点归鸦、成群结队的大雁;铺满白霜的早晨、熊熊的炭火等情景的描写,引导学生想象静态的画面,感受平面的美。
利用动作变化、颜色变化、时间变化、形态变化等,引导学生想象动态画面,感受立体的美。
(2)观察学习单中的表格,再发现:
对于生活中的景物要进行细致观察。
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合理地使用连续动词等进行表达。
借景抒情感受“趣”:翩翩飞舞的萤火虫、急急匆匆的点点归鸦、比翼而飞的大雁等等,这些景物都是十分有趣的,反映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幽默感。
三、学以致用,仿写四季之美
1.拿出学习单上的景物片段描写,引导学生从选材上进行优化。想象其在静止或变化时的画面。
2.再对其颜色、动作、声音、形状等方面的变化进行描述,表现其动态美。
3.表达内心的独特感受,抒发情感。
4.修改自己的片段描写。
部编版《四季之美》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自主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心旷神怡”“闲逸”等词的意思。背诵课文,积累语言和表达经验。
2.在了解作者通过四季哪些不同事物来表现美的基础上,发现四段话中用词的共同特点;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课文动态描写中表现出的从容恬静,体会作者笔下四季闲逸而生动的韵味,感受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3.学习课文精选事物、准确用词的写法,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深刻的某个景致,把这个景致独特的(如热烈、恬静、丰富、简洁等)美表现出来。
学习流程:
板块一词说四季,激发品读兴趣
一、聊聊对四季的印象。
1.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给我们留下了不同的印象。你会分别用哪些词语来描绘自己心目中的春夏秋冬呢?交流自己想到的词语。
2.我们读过很多古诗词,诗人笔下的'四季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出示描写四季不同的诗句,读一读,感受诗人笔下四季不同的特点。
春天: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生动)
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热烈)
秋天: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萧瑟)
冬天: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凛冽)
二、教师谈话激趣:今天我们要一起品读的《四季之美》,是日本古代女作家清少纳言的一篇作品(简介清少纳言)。文章很短,她这篇文章中的四季,是不是也有着各自截然不同的特点呢?自己一段段读一读,注意课文中描写具体景致的词语,用心感受,尝试做出自己的判断吧。
三、学生自读,关注具体词语,做出初步判断(圈画批注)。
板块二词品四季,感受恬静韵味
一、交流分享:每个季节分别让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美?是从哪些词语上感受到的?
二、品读发现,感受恬静韵味。
1.读一读教师出示的词语,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
一点儿一点儿泛着微微的飘着
翩翩飞舞蒙蒙细雨一只两只闪着朦胧的微光
点点归鸦比翼而飞心旷神怡
捧着暖和的火盆闲逸的心情和谐
2.发现交流的基础上,关注动态描写,体会动中之静。
3.反复朗读,想象画面,感受字里行间恬静的韵味,争取做到熟读成诵。
三、再读思考,交流讨论:为什么清少纳言心目中的四季都有恬静而生动的韵味?可以从文本信息中找原因,也可以做出自己的推测。(从文本信息看,作者有意选择了不同季节中一天内不同时段的精致来描写;从作者特别注意到四季中这些景致表现出的相同韵味,可以推想她是一个从容恬静、热爱生活的人。)
板块三词句对比,丰富语言经验
一、挑战发现:细心地读一读每一自然段,看看有没有词语与从容恬静的韵味不和谐。如果有,这些词语怎样更换才与从容恬静的韵味一致。
二、对比阅读周作人的译文,然后简单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三、倾听教师朗读林文月的译文,对比课文和周作人先生译文,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春曙为最
[日]清少纳言林文月译
春,曙为最。逐渐转白的山顶,开始微露光明,泛紫的微云轻飘其上。
夏则夜。有月的时候自不待言,无月的暗夜,也有群萤交飞。若是下场雨什么的,那就更有情味了。
秋则黄昏。夕阳斜照,近映山际,乌鸦反巢,三只、四只、两只地飞过,平添感动。又有时见雁影小小,列队飞过远空,尤饶风情。而况,日入之后,尚有风声虫鸣。
冬则晨朝。降雪时不消说,有时霜色皑皑,即使无雪也无霜,寒气凛冽,连忙生一盆火,搬运炭火穿过走廊,也挺合时宜。只可惜晌午时分,火盆里头炭火渐蒙白灰,便无甚可赏了。
板块四词斟句酌,描写心中景致
一、积极运用联结策略,说说阅读课文时,联想到了哪处自己印象深刻的景致,这处景致具有怎样的韵味(美)。
二、仿照课文,注意准确用词,用简洁的几句话描写这处景致。
三、交流分享,相互评价。
四、齐读结课:想一齐读一读谁的译文?根据学生的选择齐读。
【部编版《四季之美》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部编版赵州桥教学设计12-07
部编版《田忌赛马》优秀教学设计01-09
部编版教学反思04-18
《桥之美》教学设计04-06
《四季之美》教学反思07-10
四季之美教学反思05-14
部编《掌声》的教学设计07-14
部编版《秋天的雨》教学反思01-11
四季之美教案02-11